肾脏疾病患者血液低凝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患者血液低凝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 633例肾脏疾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 和凝血酶时间(TT),对其中指标异常者增加检测了纤溶酶原(PLG)、DIII二聚体(DIIID)、抗凝血酶--Ⅲ(AT-Ⅲ)、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 、肾功能的尿素氮(BUN)和肌酐(Cr)。结果:633例患者中,39例患者(6.2%)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或增加,即呈现低凝状态, 其中蛋白尿5例(0.8%)、慢性肾功能衰竭17例(2.7%)、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0.6%)和肾病综合征13例(2.1%)。结论:有约6.2%肾脏疾病患者处于低凝状态,建议在临床常规治疗前增加检测抗凝指标和纤溶指标,避免这类患者出现出血现象或使出血的症状意外加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陆 琳,刘 健,徐以南,钱 敏.肾脏疾病患者血液低凝状态及其临床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112-111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6-05-09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