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李敏(199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通信作者,962799407@qq.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3)01-091-006

DOI:10.7655/NYDXBSS20230115

参考文献 1
钟文浩,夏欧东,朱汉祎.三全育人背景下广东省医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9):684-690
参考文献 2
贺志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基础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3):34-37,43
参考文献 3
ROBER K.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cur⁃ rent perspectives[M].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 ers,1997:7
参考文献 4
成晓曼.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J].荆楚学刊,2016,(1):71
参考文献 5
梁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式课程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9-81
参考文献 6
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参考文献 7
晏萍,裴丽娜.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6-79
参考文献 8
张丽,丁德智.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1-53
参考文献 9
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19(2):77-80
参考文献 10
熊钰,赵晨,石立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4):41-46
目录contents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Probit回归分析,研究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结果显示,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薄弱,没有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专业任课老师短缺,相关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材较少。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一般,网络知识教育缺失、网络能力培养缺位、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网络心理调适能力。专业、政治面貌、网龄、每天上网时长、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都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网络素养课程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增强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落实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都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网络育人势在必行,要重点加强师生网络素养。”[2] 中共中央于2020年在《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中强调: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以应对网络中出现的风险,关注网民用网安全并针对新情况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由此可见,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尤其重要。英国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体系[3],澳大利亚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写进国家法律[4],加拿大、德国、挪威等国家也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并编写了非常成熟的课程教材[5]。我国虽然在政策层面出台了多项举措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建设,但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独立式课程,现阶段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缺失,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缺位,专业任课老师短缺,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基本都是自发形成和发展[6]。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频发,网络信息诈骗、网络侵权、网络舆论非理性化、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泛娱乐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参考。

  • 一、 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江苏省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接受调查的教师主要为高校网络素养课程老师,接受调查的学生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涉及理工类、管理类、经济类、文学类、农医类、艺术类等专业。调查共计发放教师问卷105份、学生问卷1 250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 100 份、学生问卷 1 200 份,有效率分别为 95%、 96%。

  • (二) 研究方法

  • 结合专家咨询,设计教师和学生两份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教师问卷包括教师的性别、职称、教龄等内容,学生问卷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开展网络素养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包含网络知识、网络能力、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李克特赋值评分法(范围从 1 分=“完全符合” 到 5 分=“完全不符合”)开展调查。采用 SPSS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Probit回归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三) 信效度检验

  • 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和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实际情况,结合专家咨询意见确定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开展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结果显示,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31和0.827,数据结构合理;KMO 检验系数分别为 0.794 和 0.807,单个变量的KMO检验系数均大于0.7,Bartlett’s 检验结果 P<0.01,说明问卷信效度较好。

  • 二、 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教师调查对象共 100 人,其中男性 32 人,女性 68人,中级职称占比61%,副高级职称占比28%,正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占比11%。教龄结构上分布相对均匀,有 93%的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认为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分别占比43%和41%。1 200名学生中男生531人(44.2%),女生669人(55.8%);专业分布上,农医类专业学生[525人(27.1%)]和管理类专业学生[310人(17.5%)]占比较高;82.3%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很有现实必要, 79.6%的学生表示支持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非常重要,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 (二) 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情况

  • 调查共设计11道问题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情况,详见表1。根据调查结果可知,94%的高校教师会使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会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隐性的、渐进式养成教育的效果。73% 的教师会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中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最直接、最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86%的高校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但仍有14%的高校未将网络素养纳入日常教学体系。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没有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相关教材。虽然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从政策文件、教学培训方面推进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但大部分高校不够重视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31%的高校没有出台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 37%的高校没有组织过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培训或讲座,42%的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工作小组,50%的高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备课,超半数的高校未将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课堂评价、课程评价以及优秀教师评选的指标中。

  • 总体来看,当下高校整体的网络素养教育缺位,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专业任课老师短缺,相关课程开设不足,课程教材较少;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薄弱,部分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改革尚未落地。

  • (三) 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情况

  • 大学生网络素养总得分最大值为60分,最小值为19分,分化现象严重,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大学生网络素养各维度得分均值仅为3.45分,整体水平一般。网络能力维度得分相对最高,网络心理维度得分最低(表2)。

  • 1 . 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缺失

  •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对网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网络科学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入,知识碎片化且缺少学习途径,未能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和复合知识体系。一些大学生对网络基础硬件设备的设置和操作不够熟练,实际操作运用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发展历史、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大学生缺少网络思维方式方法。大学生接受网络教育的方式除基本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外,多为社会宣传和讲座活动,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仍有空缺。

  • 2 . 大学生网络能力培养有待提升

  •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网络能力培养有待提升。一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只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能力,熟悉粗糙检索和暂存信息的搜索技能,但没有掌握如何精准定向和深度挖掘所需信息,搜索方法、途径、策略等方面的技能缺失。二是信息辨识能力较低导致网络认知偏差,缺乏网络文化自觉意识与网络公共理性,无法鉴别信息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对信息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分析能力缺失,独立思考解读能力不足,出现跟风传播网络谣言等情况。三是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范意识,容易陷入网络电信诈骗、欺骗性线上交友、校园贷等陷阱,个人网络隐私保护意识欠缺,也不会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四是网络学习能力欠缺,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过于浅层化和碎片化,部分大学生自觉性不强,没有自我学习网络素养知识的意识。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权威且具有学术性的网站资源,特定信息的检索和搜寻能力欠缺。五是网络应用能力不足,面对海量、碎片化、分布式的网络信息,在信息的整理归纳、整合加工、制作传播等方面存在困难。

  • 表1 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情况

  • 表2 大学生网络素养得分情况

  • 3 .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个体水平差异较大

  •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得分最高分 15 分,最低分只有 4 分,只有少数大学生参与网络行为时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个体水平差异较大。一是网络道德观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安全相关公约不了解,对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和信息多处于“看客” 心态,部分大学生甚至会跟风使用语言武器攻击他人,间接参与网络暴力而不自知,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监督意识。二是网络行为规范性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自律和他律的意识和能力缺失,自身不能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网络接触习惯与注意力管理表现较弱,无法克服无关信息的干扰。三是网络法治观念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处于具备基本常识阶段,部分学生处于完全不了解状态,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

  • 4 . 大学生网络心理调适能力欠缺

  • 由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学生网络心理基本知识缺失,无法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调适方法。部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和网络心理疾病频发,出现人格障碍、网络成瘾、网络双重人格、角色错位等问题,自身网络心理调适能力不足的同时缺乏外界的心理咨询干预和治疗。

  • (四)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 选取人口社会学相关的9个因素纳入Probit回归模型,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政治面貌、网龄、每天上网时长、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结果见表3。性别、年龄、学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 P 值均大于 0.05,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产生显著影响,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理工类学生多接受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程的教育,网络科学知识、网络文化知识、网络思维知识基础相对牢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学习应用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其网络素养存在显著差异,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网络素养最高,其次是共青团员,最低是群众。原因在于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具有良好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观,网络行为相对规范,拥有较强的网络法治意识。网龄在 10 年以下的大学生,随着网龄的增长,自身的网络文化知识、网络思维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信息学习应用能力等都会得到增强,其网络素养也随着网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网龄在10年以上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已经完全形成,加上自身网络使用习惯等影响,其网络素养不再受网龄影响。每天上网时长在 7 小时之内的大学生,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会获取更多的网络知识,进一步锻炼网络思维,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学习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每天上网时长超过7小时以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反而下降,原因在于过长的上网时间容易产生网络心理问题,降低整体网络素养水平。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生活在城市、高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中等收入和低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整体网络素养水平偏低,生活在农村、低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最低,原因在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接受网络知识教育相对较早,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信息学习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网络道德建设水平相对较高,整体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

  • 表3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 三、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

  • (一) 加强网络素养课程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 加强网络素养课程建设,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将其纳入高校学科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一是高校要重视网络素养课,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门课程。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通识课[7],根据学科和年级的差异性开展具有系统性、区分度的教学活动,实现各专业全覆盖的教育效果,拓展教育范围,加强学生的网络科学知识、网络文化知识、网络思维知识教育,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8]。二是编写网络素养专门教材,除计算机基础知识等专门的教材外,编写一批符合当前网络发展特点及其信息传播规律的网络素养教材,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传统课程与在线课程相结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开设“互联网信息安全”“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学”等系列课程[9],帮助大学生建立网络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四是建立健全网络素养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建设内容、重点任务、措施保障等,深入探索培养方案引领、课程群带动、各门专业课程具体落实的网络素养课程思政改革方式方法。同时,召开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及专题会,开展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大讨论,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梳理和挖掘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个性化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内容,形成“一域一特色”“一课一思政”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网络素养教育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程思政覆盖网络素养教育全课程、人才培养各环节。

  • (二) 优化教师队伍,增强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

  • 好的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要优化网络素养课程教师队伍,增强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并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备课,将网络素养思政建设纳入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作为课堂评价、课程评价和优秀教师评比的指标,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思政教育。二是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授课过程中有效融入网络素养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自身网络素养和课程吸引力的有效提升。三是构建全员参与的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队伍,校内形成“计算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学生骨干”全员育人格局,校外聘请专家组成多学科、多背景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政治水平高、网络素养强,既掌握教育工作规律又熟悉网络特点和网络操作技术的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知识、网络能力、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 (三) 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

  • 配合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一是建设校园网络发展平台,以构建“学习主导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网络社区为目标,将校园网打造成集网络教学、课程学习、日常服务、沟通社交、校园文化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二是创设校园网络实践平台。依托校园网开展校园网络活动,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技能竞赛等赛事活动,开展识别电信诈骗、防范校园网贷、预防网络沉迷、科普网络安全知识等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水平、网络应用能力、网络道德修养。

  • (四) 落实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 建立“计算机知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融入的广度和深度[9]。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课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的技能知识、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预防网络攻击以及进行网络防御,提升对网络媒介的驾驭能力,加强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方式等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网络内容和信息的筛选、解读、使用、判断能力,掌握专业信息检索方法[10],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满足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掌握资讯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网络诚信观念、社会责任感。在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网络法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讲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所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履行的各项义务以及违反法规后需要承担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网络心理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普及网络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和方法,提升网络心理调适能力。全面落实跨界融合的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1] 钟文浩,夏欧东,朱汉祎.三全育人背景下广东省医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9):684-690

    • [2] 贺志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基础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3):34-37,43

    • [3] ROBER K.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cur⁃ rent perspectives[M].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 ers,1997:7

    • [4] 成晓曼.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J].荆楚学刊,2016,(1):71

    • [5] 梁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式课程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9-81

    • [6] 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 [7] 晏萍,裴丽娜.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6-79

    • [8] 张丽,丁德智.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1-53

    • [9] 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19(2):77-80

    • [10] 熊钰,赵晨,石立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4):41-46

  • 参考文献

    • [1] 钟文浩,夏欧东,朱汉祎.三全育人背景下广东省医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9):684-690

    • [2] 贺志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基础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3):34-37,43

    • [3] ROBER K.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cur⁃ rent perspectives[M].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 ers,1997:7

    • [4] 成晓曼.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J].荆楚学刊,2016,(1):71

    • [5] 梁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式课程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9-81

    • [6] 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 [7] 晏萍,裴丽娜.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6-79

    • [8] 张丽,丁德智.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1-53

    • [9] 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19(2):77-80

    • [10] 熊钰,赵晨,石立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