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视频论文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1), DOI:
    摘要:
    2025(1), DOI:
    摘要:
    2025(1):1-8, DOI: 10.7655/NYDXBSSS240417
    [摘要] (1086) [HTML] (74) [PDF 1.30 M] (62)
    摘要:
    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应对传染病大规模暴发的能力显著提升。然而,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地区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病媒种类增多等问题仍存在,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防治政策还有不足。文章运用多源流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宏观场域的变化、传染病病种类型增多和传染病防治措施滞后等问题构成问题源流,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医疗体系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社会力量呼吁政策更新构成政策源流,党的执政理念变化与国民情绪表达的双重效应构成政治源流,促使传染病防控领域相关政策的变化。
    2025(1):9-15, DOI: 10.7655/NYDXBSSS240406
    [摘要] (1005) [HTML] (40) [PDF 1.25 M] (71)
    摘要:
    医防融合旨在破除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间的隔阂,通过预防与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从历史演化来看,医防融合历经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逻辑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的逐步渗透,直至新医改浪潮下对公共责任与市场活力并重的新时代理解。从现实叙事来看,医防融合被划分为医防并滞、重医轻防、重防轻医和医防融合四种类型,以映射当前实践中的不同面向与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从价值重塑、治道变革与模式变迁三个维度提出实践策略,以促进医防融合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发展。
    2025(1):16-20, DOI: 10.7655/NYDXBSSS240401
    [摘要] (1182) [HTML] (52) [PDF 1.21 M] (65)
    摘要:
    异地就医是我国医保体制下的一项有益政策安排,但在运行过程中,异地就医面临就医秩序混乱、成本转移风险频发、医保基金控费困难、监管难度大、管理碎片化等问题,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或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方式改革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异地就医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潜在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为加快异地就医实现按DRG/DIP付费提供参考。
    2025(1):21-28, DOI: 10.7655/NYDXBSSS240444
    [摘要] (662) [HTML] (21) [PDF 1.32 M] (43)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格外受到重视。 文章利用南京市2023年18岁人口的抽样数据,基于自报健康标准和综合活动受限指数(global ac- tivity limitation indicator,GALI)量表健康标准,通过复合层次有序概率(compound hierarchical or- dered probit,CHOPIT)模型校正伤残测度,再运用Sullivan法测算南京市健康预期寿命。结果表明: ①两种健康标准下校正后伤残测度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女性伤残测度高于男性,且校正数据符合人群健康水平。②自报健康标准下健康预期寿命显著低于GALI健康标准,且在高年龄组差距更明显。③两种健康标准下女性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小于男性,且女性高龄组健康状况较差。基于此,建议应多关注性别差异,重视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并完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25(1):29-35, DOI: 10.7655/NYDXBSSS240447
    [摘要] (1071) [HTML] (34) [PDF 1.27 M] (55)
    摘要:
    大数据时代老年人更有可能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这很可能会影响其健康状况。文章聚焦60岁及以上中国老年人群体,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 应用拟合泊松模型的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探讨中国老年人数字排斥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排斥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低教育水平强化数字排斥与认知功能的负向关系。提示应提升数字技术的可用性与包容性,进一步提升公众受教育水平,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健康。
    2025(1):36-41, DOI: 10.7655/NYDXBSSS240387
    [摘要] (1009) [HTML] (18) [PDF 1.24 M] (61)
    摘要:
    为探讨社会支持在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 C 县抽取 950 名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9项患者健康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调查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焦虑得分为 3(0,9)分,抑郁得分为 5(0,10)分,睡眠质量得分为 8(4,12)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7(30,42)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呈正相关;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社会支持在焦虑对睡眠质量、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提示,提升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农村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025(1):42-47, DOI: 10.7655/NYDXBSSS240413
    [摘要] (1055) [HTML] (18) [PDF 1.25 M] (53)
    摘要:
    为探究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使用目的抽样法对安徽省1 579名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 579 名农村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可分为 3 类:良好睡眠型 (59.66%)、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型(18.43%)和睡眠紊乱型(21.99%)。以良好睡眠型作为参照,无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受性别、抑郁、焦虑、孤独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P<0.05)。识别不同农村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特征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晚年幸福感。
    2025(1):48-52, DOI: 10.7655/NYDXBSSS240397
    摘要:
    2014 年以来,冷冻胚胎返还纠纷逐渐进入司法机关和公众视野。面对此类存在法律漏洞的新型案件,大多数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请,但裁判策略不尽相同。现今,司法对策面临冷冻胚胎的法律性质与权利归属认定不一致、适用的法律规则不统一、司法裁判说理缺乏逻辑自洽等司法困境。文章建议对冷冻胚胎返还纠纷进行规范塑造,统一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归属的界定规则,确立“不返还为原则、有条件返还为例外”的规则,并由具有资质的辅助生殖机构直接受领冷冻胚胎。
    2025(1):53-58, DOI: 10.7655/NYDXBSSS240382
    摘要:
    如何通过共同决策推动终末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服务利用、实现“善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对国内外癌症患者共同决策的理论框架、辅助工具及其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基于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识别了癌症患者安宁疗护服务共同决策辅助工具实施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共同决策驱动癌症患者安宁疗护服务利用的干预策略。具体包括:①开发适应国情的癌症患者安宁疗护服务共同决策辅助工具;②通过社会规范构建和跨学科合作,改善共同决策的内外部环境;③基于患方需要评估和服务方持续培训,消除个体层面障碍性因素;④通过监测和评估辅助工具应用效果,持续改进和优化共同决策实施过程。
    2025(1):59-65, DOI: 10.7655/NYDXBSSS240342
    摘要:
    诠释学与医学的结合为叙事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叙事医学在医学实践反思、医患叙事语言、医学文本信息、疾病影响和意义、医患沟通障碍等方面均呈现出诠释学特征,但在有关医患叙事的真实性、可信度及叙事医学实践的客观困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诠释性疑问。正确理解叙事医学的初衷,辩证思考叙事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挑战,是对待当前叙事医学研究热点应有的理性态度。
    2025(1):66-74, DOI: 10.7655/NYDXBSSS240375
    摘要:
    社交媒体为女性构建和展现自我提供技术支持和交互平台,其关于理想美的信息泛滥带来“容貌焦虑”已成为共识。对身体意象相关信息的保护性过滤成为抵御“容貌焦虑”的重要干预策略。文章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厘清身体意象相关信息的保护性过滤行为形成机理,并编制适用于年轻女性的保护性过滤量表。结果表明,保护性过滤量表信效度和人群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我国年轻女性对身体意象相关信息的保护性过滤测量。
    2025(1):75-80, DOI: 10.7655/NYDXBSSS240435
    摘要:
    文章采用传统文化认同程度量表、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江苏省南通市与甘肃省平凉市3~6年级的810名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 以探讨传统文化认同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8~0.701,P<0.01),且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传统文化认同与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亦显著。研究表明,传统文化认同既可以正向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和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
    2025(1):81-87, DOI: 10.7655/NYDXBSSS240486
    摘要:
    文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补充、确定,梳理出影响因素间的层级递接关系,分析不同层级因素间的作用机理,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借鉴。研究表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分为 7 个层级,可归纳为表象层、中间层、决定层 3 个层次,其中专业服务协同等是表象层因素,政府资金支持等是中间层因素,地区经济状况等是决定层因素。为提升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能力,需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构建高质量信息服务系统,与健康服务深度嵌合;健全利益协同与激励机制,打造紧密利益共同体。
    2025(1):88-92, DOI: 10.7655/NYDXBSSS240455
    摘要:
    红医精神蕴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经验智慧,为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提供目标引领、价值引领和实践引领。红医精神引领医学创新人才坚定仁心仁术的价值目标、至精至诚的技术目标、求是求新的发展目标,助力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医科高质量创新发展以及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构建。新时代要求坚持主体导向、要素耦合和过程衔接,通过凝聚育人主体合力、构筑红医育人空间、完善红医育人体系,强化红医精神对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力。
    2025(1):93-98, DOI: 10.7655/NYDXBSSS240476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将之融入医学生思政课,激发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责任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对增进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推进课程建设、凝练教学特色有重要意义。将医疗卫生事业成就融入医学生思政课,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种种案例把思政课的基本道理讲深、 讲透、讲活,培养出更多政治可靠、医德高尚、学识扎实的医学人才。
    2025(1):99-104, DOI: 10.7655/NYDXBSSS240398
    摘要:
    “5+3”体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结果导向的培养制度。其主要特征在于院校和医院一体化的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体系,特别是4年临床培养阶段的规定,其中包括本科阶段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临床教学。由于执业医师法的施行,临床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该文从Miller医学教学阶段性模式角度,分析了“5+3”体系下临床教学阶段性目标的定位调整,进一步强调对本科实习阶段的岗位胜任力指标适当调整,以及根据本科人才发展的多元化,对实习阶段进行分流管理的思路。

期刊介绍

  • 主编:王长青
  • 编辑部主任:肖 明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 电话:025-86869295
  • Email:nyxb_sh@njmu.edu.cn
  • ISSN:1671-0479
  • CN:32-1606/C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