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3):297-303,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1
    摘要:
    目的:检查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组织和细胞系中ZBTB3的表达,并探讨ZBTB3对GBM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GEPIA2数据库分析GBM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情况。RT-PCR、qPCR和 Western blot 检测 GBM 细胞系(U251、U373、U87)中 ZBTB3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出 ZBTB3 表达最高的 U87 细胞。 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沉默ZBTB3基因对U8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用p38MAPK、AMPK、Akt1抑制剂处理U87 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AMPK、Akt1的磷酸化水平,RT-PCR、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ZBTB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结果:GBM 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U251、U373和U87细胞中均可见ZBTB3的表达,其中U87细胞表达最高。沉默ZBTB3基因能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抑制AMPK既能显著降低U87细胞ZBTB3的表达水平,又可明显减弱U8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结论:GBM组织和细胞系中ZBTB3的表达显著上调,GBM细胞中AMPK活化并上调ZBTB3基因的表达,促进GBM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ZBTB3;AMPK;增殖;克隆形成
    2023(3):304-310,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2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01518(long intergenic non-protein coding RNA 01518,LINC01518)基因过表达或沉默对白介素(interleukin,IL)-17 诱导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 检测 NSCLC细胞系(PC9、H1299和H1975)IL-17受体A(IL-17 receptor A,IL-17RA)的表达后,用IL-17刺激H1299和PC9细胞不同时间,利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的增殖水平。LncRNA芯片筛查IL-17刺激H1299和PC9细胞3 h后LncRNA上调的结果,从中选取某些上调的LncRNA进行RT-PCR和Real-time PCR验证。此外,将构建的pcDNA3.1/LINC01518或shLINC01518质粒转染 H1299细胞,用CCK-8、EdU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查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3种NSCLC细胞系均有IL-17RA的表达。实验发现, IL-17刺激H1299和PC9细胞后能提高其增殖水平,同时受刺激的细胞内LINC01518的上调最为显著,且过表达LINC01518可提高H1299细胞的增殖水平,而沉默LINC01518基因则能抑制IL-17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LINC01518能促进IL-17诱导的 H1299细胞增殖。
    2023(3):311-318,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3
    摘要: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25(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25,STK25)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35-55,MOG35-55)诱导小鼠EAE模型,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法分别检测脊髓组织中STK2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的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TK25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干扰素(interferon,IFN)-γ体外刺激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后不同时间,上述方法检测STK25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将特异性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对照及STK25敲减的重组慢病毒悬液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IFN-γ刺激,测定TNF-α与IP-10的转录水平;同时给予小鼠病毒悬液 7 d后,诱导EAE模型,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STK2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脊髓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转录水平。HE 和劳克坚牢蓝染色(Luxol fast blue,LFB)观察脊髓炎症细胞浸润与髓鞘损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AE组小鼠STK25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转录与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STK25的表达明显下降。IFN-γ 体外刺激星形胶质细胞STK25表达降低时,炎性因子生成增加;进一步敲减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的STK25基因,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及体内EAE小鼠脊髓中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的生成显著升高,同时加剧了EAE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与髓鞘脱失。结论:STK25可能通过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炎性与趋化因子的产生,从而参与EAE小鼠的病变进程。
    2023(3):319-325,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4
    摘要:
    目的:探讨CCT2(chaperonin containning TCP1,subunit 2)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在肺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样本中CCT2的表达差异,生存分析评价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CT2、Ki-67在72例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CCT2在肺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A549、H1650、H1299细胞株分别转染siRNA,分为si-NC组和si-CCT2组,qRT-PCR、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CCK-8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的肺腺癌数据分析表明,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腺癌组织中 CCT2 的表达水平更高,CCT2 的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相关(P< 0.05)。q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CT2在肺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CT2的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 0.05)。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A549、H1650细胞在转染siRNA 48 h后,相比si-NC组,si-CCT2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549、H1650细胞在转染siRNA 24 h后,si-CCT2组细胞的迁移率低于si-N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2在肺腺癌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加,敲低其表达可减弱A549、H1650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2023(3):326-333,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5
    摘要:
    目的:研究负载γ-Fe2O3的壳聚糖多孔海绵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rBMSC)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使用冻干-交联法制备负载γ-Fe2O3浓度分别为1%、5%、10%和20%的壳聚糖海绵,并制备空白对照组。将rBMSC培养于海绵上,通过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第1、3、5、7天的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ALP)染色及活性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14天ALP活性和成骨指标 ALP、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1)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使用茜素红定量法评估第21、28天细胞外基质矿化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rBMSC均能在材料上持续增殖,添加γ-Fe2O3对rBMSC增殖有促进作用;ALP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和PCR结果显示添加γ-Fe2O3能提高ALP活性并促进成骨指标表达;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添加浓度为5%和10%时,矿化物形成量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负载γ- Fe2O3的壳聚糖海绵能够促进 rBMSC 的增殖和早期成骨分化,浓度为 5%和 10%时对 rBMSC 成骨分化晚期矿化物形成有促进作用。
    2023(3):334-342,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6
    摘要:
    目的:探究佛手柑内酯(bergapten,BP)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hDP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流式鉴定hDPSC的表面特异性抗原;使用CCK-8法检测BP的生物毒性与生物安全性;将hDPSC随机分为对照组与BP组, BP组分别加入含7.5、15.0、30.0 μmol/L BP的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含等体积二甲基亚砜溶液(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完全培养基,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使用BCIP/NB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显色及ALP定量检测法检测BP对hDPSC早期成骨分化的影响;使用茜素红(alizarin red S,ARS)染色法及半定量分析法评估成骨分化晚期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 BP 对于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ALP等成骨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使用免疫印迹分析检测成骨分化蛋白指标的变化。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7.5、15.0、30.0 μmol/L BP生物安全性较好(P < 0.01);与对照组相比,BP组细胞ALP染色更明显,15.0 μmol/L组ALP活性水平更高(P < 0.01);与对照组相比,BP 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更高,15.0 μmol/L BP处理后结节最多最深;与对照组相比,BP组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多且15.0 μmol/L处理略优(P < 0.01)。结论:一定浓度的BP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且能对hDPSC的成骨分化产生促进作用,15.0 μmol/L成骨诱导效果较优。
    2023(3):343-348,379,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7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动物细胞初级纤毛组分免疫荧光染色的影响,探究初级纤毛免疫荧光成像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甲醇(MeOH)、10%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固定细胞,后续使用相同的透化、封闭、抗体孵育条件,最后比较相同拍摄参数下初级纤毛的成像效果。结果:PFA固定法可使纤毛轴丝蛋白和部分纤毛膜蛋白有更好的染色效果,MeOH固定法可以更清晰地展现纤毛底部定位的蛋白。相比前两种方法,TCA固定的细胞虽然纤毛轴丝的染色效果很差,但适用于部分纤毛膜蛋白和轴丝结合蛋白。除荧光强弱不同外,使用不同方法固定后染色得到的蛋白定位也有微小差异。结论:3种固定方法在初级纤毛免疫荧光实验中各有优劣,需要综合考虑实验目的以及目标蛋白的特点进行选择。
    2023(3):349-356,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8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 —2022年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术前新辅助化疗(SOX方案)联合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151例,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组(机器人组)60例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康复指标。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手术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前临床分期(cTNM分期)、病理分期(yp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肿瘤退缩分级、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估计量、腹部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首次通气时间、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后血清前白蛋白、白介素(interleukin,IL)-6、降钙素原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 d内再入院、术后30 d内二次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估计量、腹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腹腔镜组,但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劣于腹腔镜组。结论:进展期胃癌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策略是安全可行的,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腹腔镜胃癌手术相似,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进展期胃癌新的候选治疗方式。
    2023(3):357-364,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9
    摘要:
    目的:基于放射学特征和临床实验室数据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i- 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模型,探讨HCC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γ -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 myl transferase,GG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9例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与MVI显著相关的变量,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 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析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比较。应用Kaplan-Meier曲线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概率。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肿瘤边界不清楚、肿瘤外生性生长、AFP和GGT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构建模型。有AFP和GGT的模型A比没有AFP和GGT的模型B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AUC分别为0.902(0.872~0.932)和0.876(0.842~0.909)。分析评估模型临床净收益的DCA显示出模型A略好于模型B,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模型在队列中显示出良好的识别能力,预测的概率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生存分析中发现,AFP和GGT升高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升高的患者。结论:建立了HCC 患者发生MVI的预测模型,研究证实了血清AFP和GGT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3):365-370,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0
    摘要:
    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组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索 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新指标,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21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2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所有PTCL患者中位PFS与 OS分别为11个月和43个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患者的中位PFS(44个月vs. 9个月,P < 0.001)和中位OS(83个月 vs. 24个月,P=0.002)均优于Hb水平低于正常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 1(P=0.009)和Hb水平低于正常(P=0.007)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5)和ECOG评分>1(P=0.00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b 水平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 T 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for T-cell lymphoma,PIT)评分提高了预测PFS的准确性。结论:Hb水平可以作为评估PTCL患者预后的指标,Hb水平联合IPI 和PIT可以提高预测PTCL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2023(3):371-379,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1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血清代谢谱特征,解析两种疾病可能存在的代谢差异。方法:收集SLE、R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通过亲水相互作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ydrophilic interaction and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ILIC UHPLC-Q-TOF MS)对样本进行全谱分析,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结合单变量统计方法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候选代谢标志物的诊断效力。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观察主要差异代谢途径。结果:SLE、RA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代谢谱有明显差异,筛选出5种可能作为疾病潜在诊断靶标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是1-棕榈酰基-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牛磺酸、十六烷二酸、(+-)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ydroxye- icosantetraenoic acid,12-HETE)以及次黄嘌呤。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等 7 条显著差异代谢通路。结论: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用于比较SLE、RA以及健康人群之间的血清代谢谱差异,分析、筛选出潜在代谢标志物及差异代谢通路,有望为上述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2023(3):380-385,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2
    摘要:
    目的:探究美学区引导骨再生术后骨替代材料留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美学区种植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术的50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数据。在mimics19.0软件中重建患者上颌的三维模型,配准计算骨替代材料留存率,并将其与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的骨替代材料留存率与使用浓缩生长因子、骨劈开及患者凝血酶时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 < 0.05),且患者凝血酶时间与骨替代材料留存率呈线性负相关(P < 0.01)。结论:进行浓缩生长因子和骨劈开治疗均与术后6个月骨替代材料留存率提高相关,而凝血酶时间长则骨替代材料留存率低。
    2023(3):386-391,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3
    摘要: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orthopedic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algorithm,O-MAR)对于减少骨科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价值。方法:共纳入44例检查部位包含骨科金属植入物行光谱CT检查的患者。重建传统滤波图像(conventional image,CI)、O-MAR图像、VMI和VMI+O-MAR(100~200 keV,增量为 10 keV)。在每组图像高密度、低密度伪影区和脂肪组织内勾画感兴趣区,测量CT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信噪比 (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伪影指数(artifact index,AI),进行统计分析。由一名放射科医师根据5分法对金属植入物周围骨质和肌肉软组织情况进行两次主观评价。结果:与CI相比,O-MAR、100~200 keV VMI和VMI+O-MAR在高密度伪影区内,AI降低(P< 0.05);而低密度伪影区SNR升高、AI降低(P<0.05)。相同能级下,两种伪影区内VMI+O-MAR的AI均低于VMI(P<0.05)。100~ 200 keV VMI+O-MAR主观评分均高于VMI图像;在140~160 keV时,两种图像评分均≥3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VMI+O-MAR可有效减轻骨科金属植入物伪影,推荐使用140~160 keV的VMI+O-MAR算法重建图像。
    2023(3):392-396,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4
    摘要: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katG、inhA和AhpC基因突变与异烟肼(isoniazid,INH)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结核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肺结核患者MTB培养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结果:痰或灌洗液MTB培养及菌种鉴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1 712例,INH表型药敏测定,敏感1 308例,耐药404例;其中663例标本同时送检INH耐药基因检测(分子药敏),99例未检出,564例分子药敏阳性,其中敏感390例,突变174例,突变位点为katG315、inhA启动子和AhpC启动子。以表型药敏作为金标准,分子药敏检出INH耐药的灵敏度为92.4%(95%CI:88.5% ~96.4%),特异度为96.2%(95%CI:94.3%~98.1%),阳性预测值为91.4%(95%CI:87.2%~95.5%),阴性预测值为96.7%(95%CI: 94.9%~98.4%),约登指数88.6%,准确率95.0%。172例表型药敏为耐药的患者检出耐药基因突变159例,分别为katG315突变 126 次,inhA 启动子突变 25 次和 AhpC 启动子突变 15 次,katG315 突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inhA 和 AhpC 启动子(χ2 =123.915、 151.891,P<0.001)。52 例表型药敏为高度耐药的患者,katG315 突变 41 次,inhA 启动子突变 8 次,AhpC 启动子突变 7 次, katG315突变率显著高于inhA和AhpC启动子(χ2 =39.510、42.146,P<0.001)。katG315联合inhA/AhpC启动子突变菌株的高度耐药率明显高于 katG315 单独突变菌株(χ2 =4.951,P=0.045)。耐多药组和准广泛耐药组 katG315 突变率显著高于耐 INH 组(χ2 =5.522,P=0.018;χ2 =8.422,P=0.007)。准广泛耐药组 katG315 联合 inhA/AhpC 启动子的突变率显著升高(χ2 =8.916,P= 0.006)。结论:katG315是本地区INH耐药的主要突变位点,与INH高度耐药密切相关。
    2023(3):397-400,412,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5
    摘要:
    目的:评价超脉冲二氧化碳(CO2 )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5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超脉冲 CO2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超脉冲 CO2点阵激光治疗疗程为3次,间隔5周治疗1次,期间用新型复合酸治疗1次。对照组给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果酸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按痤疮瘢痕临床亚型(V型、W型和U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共有73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痤疮瘢痕权重(EC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0,P>0.05),瘢痕亚型疗效比较中发现治疗组V型瘢痕的疗效较好(t=2.070,P < 0.05),而两组W型和U型瘢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0,P > 0.05;t=0.020,P > 0.05)。治疗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7.3%,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2,P < 0.05)。结论: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3):401-404,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6
    摘要:
    目的:分析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宫颈厚度特点,探讨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22例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及经阴道超声正中矢状面宫颈厚度测量值,分析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宫颈厚度测值,绘制单一宫颈厚度、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检查预测CINⅢ及以上病变(CINⅢ+,包括CINⅢ、癌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 teristic,ROC)曲线。结果:146 例宫颈炎症患者宫颈厚度为(21.88±2.46)mm,77 例 CINⅠ为(23.76±3.05)mm,53 例 CINⅡ为 (24.44±2.77)mm,41例CINⅢ为(26.28±3.22)mm,5例宫颈癌(原位癌及Ia期)为(26.80±2.49)mm。宫颈厚度与CIN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492,P<0.001),不同CIN级别间宫颈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HSIL)预测CINⅢ+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15,宫颈厚度、阴道镜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ow-grade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LSIL)、HSIL单独预测及宫颈厚度联合LSIL预测CINⅢ+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 0.703、0.824、0.854。结论:宫颈厚度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评估CIN有一定参考价值,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评估CINⅢ+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3(3):405-412,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7
    摘要:
    目的:了解南京江宁大学城春季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2018年3月15日—5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进行PM2.5采样。分别使用热光碳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滤膜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和无机元素的含量。通过离子平衡分析、同分异构体比值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源解析。结果:采样期间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70.24 μg/m3 。c[有机碳(OC)]/c[元素碳(EC)] 比值集中于2.24~10.60,提示PM2.5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且受二次污染影响较大。水溶性离子中SO4 2- 、NO3 - 和NH4 + 含量较高, PM2.5整体偏碱性。c(NO3 - )/c(SO4 2- )平均比值为0.65,表明采样点PM2.5受煤炭燃烧等固定污染源的影响较大。中高环PAH在 PM2.5中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无机元素中Fe、Cl、K、Al和Zn占总质量的82.98%,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以及土壤扬尘是其主要来源。结论:南京江宁大学城PM2.5污染较为严重,受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最大。
    2023(3):413-420, DOI: 10.7655/NYDXBNS20230318
    摘要:
    周细胞是一种包绕微血管壁的间充质细胞。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以及有害物质的清除,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也会对机体产生破坏作用,引起疾病。近年来周细胞在炎症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周细胞能迅速响应炎症刺激,参与中性粒细胞渗出过程,并通过直接接触、旁分泌以及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对维持神经血管单元和生理屏障的稳定极为重要。此外,周细胞自身具有吞噬和抗原递呈的免疫功能,在炎症调节中具有抗炎和促炎的双重作用。因此,周细胞在炎症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为靶向周细胞的治疗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回顾周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并对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3):421-426,437, DOI: 10.7655/NYDXBNS202303019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通过将供体微生物群移植至受体肠道内,重建受体肠道微生态结构,进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慢性疾病的一种微生态疗法,其适应证已从肠道疾病扩展到肠道外疾病。尽管FMT可治愈90%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然而FMT在其他复杂疾病中的疗效不尽相同,且在治疗相同疾病患者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表明存在多种因素影响FMT治疗疾病的疗效。本文从供体和受体两方面对FMT中供体微生物群植入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综述。
    2023(3):427-431, DOI: 10.7655/NYDXBNS20230320
    摘要: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其种类繁多,不仅干扰人体的生殖、神经、免疫等系统,更是对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从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的组织病理学入手,很少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的角度切入。本文通过系统回顾,阐述了几种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诱导抗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和影响T细胞分化等,为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的潜在环境暴露危险因素提供依据,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Available online:2023-03-08,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收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患者肾移植术后6年余,反复发热1月余,以下午低热为主,有明确羊群接触史,经血培养确诊为羊布鲁氏杆菌感染,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复查血培养转阴。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稳定,未再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结论:肾移植术后布鲁菌病少见,常见症状为发热。积极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及早进行血培养等相关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方案为利福平、多西环素等药物联合。治疗药物与免疫抑制剂有相互作用,应注意监测免疫抑制剂浓度及肝肾功能。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绝大部分为良性,生长缓慢,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脑膜瘤发生肺转移临床罕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1年2月收治一例复发间变脑膜瘤病人并进行手术治疗,一年后患者复查时发现双肺多处转移灶,针对转移灶进行放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对其脑膜瘤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存在多个基因的异常。现报道其病例资料并对测序结果解读,总结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行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致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探索此类孕妇发生子宫破裂时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导致子宫破裂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Sinomed数据库期刊上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六年间我院一共有7例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后发生子宫破裂,均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6例破裂口位于原瘢痕部位,1例位于子宫下段近宫颈内口处;3例于分娩后发现,4例于分娩前发现,临床症状以腹痛、失血性休克为主。检索所得12例行羊膜腔内乳酸依沙吖啶注射引产后发生子宫破裂的瘢痕子宫孕妇中有2例于流产后发现,10例于流产前发现,临床症状以剧烈腹痛,失血性休克为主。结论: 瘢痕子宫行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时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高,应谨慎、个体化选择引产方法,引产过程中密切注意孕妇腹痛、生命体征等情况,必要时可行腹腔穿刺及影像学检查。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其种类繁多,不仅干扰人体的生殖、神经、免疫等系统,更是对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过往的研究多从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的组织病理学入手,很少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的角度切入。我们通过系统回顾,阐述了几种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诱导抗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和影响T细胞分化等,为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癌的潜在环境暴露危险因素提供了依据,具有积极的防治意义。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通过将供体微生物群移植至受体肠道内,重建受体肠道微生物网络,进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慢性疾病的一种微生态疗法,其适应症已从肠道疾病扩展到肠道外疾病。尽管FMT可治愈90%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然而FMT在其他复杂疾病中的疗效不尽相同,且在治疗相同疾病的患者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表明存在多种因素影响FMT治疗疾病的疗效,本文将从供体和受体两方面因素对FMT中供体微生物群植入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周细胞(pericyte,PC)是一种包绕微血管壁的间充质细胞。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有助于受损组织的增殖修复以及有害物质的清除,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也会对机体产生破坏作用,引起疾病。近年来周细胞在炎症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周细胞能迅速响应炎症刺激,参与中性粒细胞渗出过程,并通过直接接触、旁分泌以及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对维持神经血管单元和生理屏障的稳定极为重要。此外,周细胞自身具有吞噬和抗原呈递的免疫功能,在炎症调节中具有抗炎和促炎的双重作用。因此,周细胞在炎症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为靶向周细胞的治疗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回顾周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并对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 了解南京江宁大学城春季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2018年3月15日—5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进行PM2.5采集。分别使用热光碳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滤膜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PAHs)和无机元素的含量。通过离子平衡分析、同分异构体比值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源解析。结果 采样期间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70.24 μg/m3。c[有机碳(OC)]/c[元素碳(EC)]比值集中于2.24~10.60,提示PM2.5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且受二次污染影响较大。水溶性离子中SO42-、NO3-和NH4+含量较高,PM2.5整体偏碱性。c(NO3-)/c(SO42-)平均比值为0.65,表明采样点PM2.5受煤炭燃烧等固定污染源的影响较大。中高环PAHs在PM2.5中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无机元素中Fe、Cl、K、Al和Zn占总质量的82.98%,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以及土壤扬尘是其主要来源。结论 南京江宁大学城PM2.5污染较为严重,受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最大。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宫颈厚度特点,探讨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22例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及经阴道超声正中矢状面宫颈厚度测量值,分析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的宫颈厚度测值,绘制单一宫颈厚度、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检查预测CINⅢ及以上病变(CINⅢ+,包括CINⅢ、癌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结果:146例宫颈炎症患者宫颈厚度为21.88±2.46mm,77例CINⅠ为23.76±3.05mm,53例CINⅡ为24.44±2.77mm,41例CINⅢ为26.28±3.22mm,5例宫颈癌(原位癌及Ia期)为26.80±2.49mm。宫颈厚度与CIN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492,P<0.001),不同CIN级别间宫颈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厚度联合阴道镜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HSIL)预测CINⅢ+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15,宫颈厚度、阴道镜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ow-grade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LSIL)、HSIL单独预测及宫颈厚度联合LSIL预测CINⅢ+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703、0.824、0.854。结论:宫颈厚度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评估CIN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筛查异常患者CINⅢ+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评价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5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疗程为3次,间隔5周治疗1次,期间用新型复合酸治疗1次。对照组给予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果酸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按临床亚型(V型、W型和U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和评价。 结果:共有73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ECC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1.57,P>0.05),对瘢痕亚型疗效比较中发现治疗组对V型瘢痕疗效较好(t=2.07,P<0.05),而对W型和U型瘢痕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t=0.30,P>0.05和t=0.02,P>0.05)。治疗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7.3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结论: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新型复合酸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katG、inhA和AhpC 基因突变与异烟肼(isoniazid ,INH)耐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结核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肺结核患者MTB培养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结果:痰或灌洗液MTB培养及菌种鉴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1712例,INH表型药敏测定敏感1308例,耐药404例;同时663例标本还送检INH耐药基因检测(分子药敏),99例未检出,564例分子药敏阳性,其中敏感390例,突变174例,突变位点为katG315、 inhA启动子和AhpC启动子。以表型药敏作为金标准,分子药敏检出INH耐药敏感性92.4%(95%CI:88.5%-96.4%)特异性96.2%(95%CI:94.3%-98.1%),阳性预测值91.4%(95%CI:87.2%-95.5%)阴性预测值96.7%(95%CI:94.9%-98.4%),约登指数88.6%,准确率95%。172例表型耐药患者检出耐药基因突变159例,分别为katG315 突变126次,inhA启动子突变25次 和 AhpC启动子突变 15次,katG315突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inhA 和ahpC启动子( X2= 123.9 和 151.8,P < 0.001)。52例表型高度耐药( MIC≥10μg /ml)患者,检出katG315突变 41次,inhA启动子突变8次,ahpC启动子突变5次,katG315突变率显著高于 inhA和 ahpC启动子 ( X2 = 28.0 p < 0.001) 。katG315联合inhA或ahpC启动子突变较katG315单独突变相比,高度耐药率显著提高( X2 = 4.951,P=0.045)。katG315在耐多药和准广泛耐药组中突变率显著高于耐异烟肼组(X2= 5.522,p=0.018;X2=8.422,P=0.007)。katG315联合inhA/ahpC启动子在准广泛耐药组突变率显著升高(X2=8.916,P=0.006)。结论:katG315是本地区INH耐药主要突变位点,与INH高度耐药密切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orthopedic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 algorithm, O-MAR)对于减少骨科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价值。方法:共纳入44例检查部位包含骨科金属植入物行光谱CT检查患者。重建传统滤波图像(conventional image,CI)、O-MAR图像、VMI和VMI +O-MAR(100~200 keV,增量为10keV)。在每组图像高密度、低密度伪影区和脂肪组织内勾画感兴趣区,测量CT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伪影指数(artifact index,AI)进行统计分析。由一名放射科医师根据5分法对金属植入物周围骨质和肌肉软组织情况进行两次主观评价。结果:与CI相比,O-MAR、100~200keV VMI和VMI +O-MAR在高密度伪影区内,AI降低(P<0.05);而低密度伪影区SNR升高、AI降低(P<0.05)。相同keV下,两种伪影区内VMI +O-MAR AI均低于VMI(P<0.05)。100~200keV VMI +O-MAR主观评分均高于VMI图像;在140~160keV时,两种图像评分均大于3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VMI+O-MAR可以有效减轻骨科金属植入物伪影,推荐使用140~160keV 的VMI+O-MAR算法重建图像。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探究美学区引导骨再生术后骨替代材料留存率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种植科行美学区种植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术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六个月的锥形束CT数据共50例。在mimics19.0软件中重建患者上颌的三维模型,配准计算骨替代材料留存率,并将其与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术后六个月的骨替代材料留存率与使用浓缩生长因子、骨劈开及患者凝血酶时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0.05),且患者凝血酶时间与骨替代材料留存率呈线性负相关(P<0.01)。 结论:进行浓缩生长因子和骨劈开治疗均与术后六个月骨替代材料留存率提高相关,而凝血酶时间与骨替代材料留存率呈线性负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血清代谢谱特征,解析两种疾病可能存在的代谢差异。方法:收集SLE、RA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通过亲水相互作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ydrophilic interaction and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HILIC UHPLC-Q-TOF MS)对样本进行全谱分析,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模型结合单变量统计方法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候选代谢标志物的诊断效力。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观察主要差异代谢途径。结果:SLE、RA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代谢谱有明显差异,筛选出5种可能作为疾病潜在诊断靶标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是1-棕榈酰基-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牛磺酸、十六烷二酸、 (+-)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Hydroxyeicosantetraenoic acid, 12-HETE)以及次黄嘌呤。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等7条显著差异代谢通路。结论: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用于比较SLE、RA以及健康人群之间的血清代谢谱差异,分析、筛选出的潜在代谢标志物及差异代谢通路,有望为上述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摘要】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PTCL)是一组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索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新指标,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1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02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所有PTCL患者中位PFS与OS分别为11个月和43个月。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正常患者的PFS(44个月 vs. 9个月,P<0.001)和OS(83个月 vs. 24个月,P=0.002)均优于Hb水平低于正常的患者。ECOG评分>1(P=0.009)和Hb水平低于正常(P=0.007)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5)和ECOG评分>1(P=0.00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b水平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和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for T-cell lymphoma, PIT)评分提高了预测PFS的准确性。结论:Hb水平可以作为评估PTCL患者预后的指标,Hb水平联合IPI和PIT可以提高预测PTCL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建立基于放射学特征和临床实验室数据构建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模型,探讨HCC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和γ -谷氨酰转肽酶(GG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9名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潜在相关因素对MVI的影响,并评估了血清AFP和GGT对提高模型预测性能的益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来选择最终预测模型的变量,绘制了列线图nomogram。绘制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析进行预测性能比较。应用Kaplan-Meier曲线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概率。结果: 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肿瘤的边界不清楚、肿瘤是外生性的生长、AFP和GGT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中AFP (OR=1.001, 95%置信区间1.001-1.002, P < 0.001)和GGT (OR=1.002, 95%置信区间1.001-1.003, P = 0.033)用于构建预测模型。在两个队列中,有AFP和GGT的模型A比没有的模型B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AUC分别为0.902(0.872-0.932)和0.876(0.842-0.909)。分析评估模型临床净收益的DCA显示出模型A略好于模型B,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模型在队列中显示出良好的识别能力,预测的概率与实际观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生存分析中发现, AFP和GGT升高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未升高的患者。结论:我们建立了HCC患者发生MVI的预测模型,研究证实了血清AFP和GGT的临床应用价值。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术前新辅助化疗(SOX方案)联合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151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组(机器人组)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康复指标。结果:两组的年龄[65(57-69)vs 66(58-71),P=0.228 ]岁,BMI(21.93±3.1 vs 22.76±3.09,P=0.14)Kg/m2,肿瘤大小[3.15(2.5-4.38)vs 3(2.3-4.5),P=0.66]cm,肿瘤位置(贲门:胃体:胃窦)[(19:16:25)vs(24:18:18),P=0.4]例,手术范围(近端:远端:全胃)[(8:26:26)vs(15:21:24),P=0.25]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残胃吻合:BillrothⅡ:RouX-en-Y)[(10:24:26)vs(14:19:27),P=0.53]例,术前cTNM分期(Ⅰ:Ⅱ:Ⅲ:Ⅳ)[(0:31:29:0)vs(0:23:37:0),P=0.14]例,ypTNM分期(Ⅰ:Ⅱ:Ⅲ:Ⅳ)[(18:21:21:0)vs(13:24:23:0),P=0.58]例,细胞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中低分化:低分化)[(5:11:25;19)vs(8:13:23:16),P=0.75]例,肿瘤退缩分级(Ryan标准:0:1:2:3)[(7:7:30:16)vs(4:7:33:16),P=0.81]例,完全缓解(7 vs 4,P=0.34)例,部分缓解(37 vs 40,P=0.57)例,手术时间(217.42±61.5 vs 266.58±50.11,p<0.001)min,术中出血估计量(92.5±55.65 vs 64.33±43,p=0.002)ml,腹部切口长度(10(10-12)vs 10(4-12),P= 0.011)cm,淋巴结清扫数(31.4±11.12vs 32.2±12.97,P=0.7)枚,转移淋巴结数[1(0-5)vs 1(0-5),P=0.441]枚,术后疼痛评分[3.13±0.68 vs 2.85±0.68,P=0.02],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88(72-120) vs 48(48-72),P<0.001]h,首次通气时间[72(48-72)vs 48(40-68)P=<0.001]h,,引流管拔管时间[144(120-168)vs 114(96-144),P=<0.001]h,术后住院时间[7(6-9)vs 6(5-8),P=0.014]d,住院费用[70932.5(59751.8-76644.8)vs 82833(71211-95597),P<0.001]元,术后并发症发病率[5%(3/60)vs 8.3%(5/60),P=0.46],术后30天内再入院[3 vs 2,P=0.65]例,术后30天内二次手术[2 vs 1,P=0.56]例,术后C反应蛋[69.12(57.76-69.12)vs 55.27(32.7-66.3)mg/l,P=0.004]mg/l ,白细胞计数[10.61(8.51-12.4) vs 9.02(7.94-9.88),P=0.00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8.61(6.97-10.61)vs 7.18(6.28-8.18),P=0.001]×10^9/L,术后血清前白蛋白[117.67(110.33-126.08)vs 129.33(116.75-150.92),P<0.001]mg/L ,IL-6[9.28(9.12-9.31) vs 7.51(7.43-7.52),p<0.001]pg/mL,降钙素原[0.6(0.53-0.6)vs0.36(0.25-0.46) ,P<0.001]ng/mL 。机器人组中手术出血估计量、腹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首次通气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要优于腹腔镜组,但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劣于与腹腔镜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术后30天内再入院、术后30天内二次手术病例数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策略是安全可行的,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腹腔镜胃癌手术相似,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是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新的候选治疗方式。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动物细胞初级纤毛组分的免疫荧光染色影响,探究初级纤毛免疫荧光成像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4%多聚甲醛(PFA)、甲醇(MeOH)、10%三氯乙酸(TCA)固定细胞,后续使用相同的透化、封闭、抗体孵育条件,最后比较相同拍摄参数下初级纤毛成像效果。结果:PFA固定法可使纤毛轴丝蛋白和部分纤毛膜蛋白有更好的染色效果,MeOH固定法可以更清晰地展现纤毛底部定位的蛋白。相比于前两种方法,TCA固定的细胞虽然纤毛轴丝的染色效果很差,但适用于部分纤毛膜蛋白和轴丝结合蛋白。除荧光强弱不同外,使用不同方法固定后染色得到的蛋白定位也有微小差异。结论:三种固定方法在初级纤毛免疫荧光实验中各有优劣,需要综合考虑实验目的以及目标蛋白的特点进行选择。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 探究佛手柑内酯(bergapten,BP)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流式鉴定人牙髓干细胞的表面特异性抗原;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生物毒性与生物安全性;将hDPSCs随机分为对照组与BP组,BP组分别加入含7.5 μM、15 μM、30 μM BP的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含等体积DMSO的完全培养基。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使用BCIP/NBT碱性磷酸酯酶显色及ALP定量检测法检测BP对hDPSCs早期成骨分化水平的影响;使用茜素红(alizarin red S,ARS)染色法评估成骨分化晚期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BP对于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l 1,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等成骨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使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WB)检测成骨分化蛋白指标的变化。结果 CCK-8实验结果表明7.5 μM、15 μM、30 μM浓度BP生物安全性较好且15 μM略优(P<0.05);与对照组相比,15 μM组ALP活性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BP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更高,15 μM组结节数目最多;与对照组相比,BP组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升高且15 μM组略优(P<0.05)。结论 BP能对hDPSCs的成骨分化产生促进作用,且15 μM组成骨诱导效果更加显著。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研究负载γ-Fe2O3的壳聚糖多孔海绵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rBMSC)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使用冻干-交联法制备负载γ-Fe2O3浓度分别为1%、5%、10%和20%的壳聚糖海绵,并制备空白对照组。将rBMSC培养于海绵上,通过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第1、3、5和7天的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ALP)染色及活性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和14天ALP活性和成骨指标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胶原蛋白(collagen I,Col1) 和核心结合因子α1 (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l 1,Runx2)表达;使用茜素红定量法评估第21和28天细胞外基质矿化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rBMSC均能在材料上持续增殖,添加γ-Fe2O3的各组对rBMSC增殖有促进作用;ALP活性检测及染色结果和PCR结果显示γ-Fe2O3的添加能提高ALP活性并促进成骨指标表达;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添加浓度为5%和10%的矿化物形成量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负载γ-Fe2O3的壳聚糖海绵能够促进rBMSC的增殖和早期成骨分化,浓度为5%和10%对rBMSC成骨分化晚期矿化物形成有促进作用。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CT2(chaperonin containning TCP1, subunit2)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在肺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样本中CCT2的表达差异,生存分析评价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CCT2在肺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A549、H1650、H1299细胞株中分别转染siRNA,分为si-NC组和si-CCT2组,RT-PCR、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CT2、Ki-67在72例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的肺腺癌数据分析表明,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腺癌组织中CCT2的表达水平更高,CCT2的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相关(P<0.05)。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CT2在肺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CT2的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A549、H1650细胞在转染siRNA 48小时后,NC组比si-CCT2组细胞增殖能力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549、H1650细胞在转染siRNA 24小时后,NC组细胞迁移距离短于siR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2在肺腺癌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加,敲低其表达水平后可减弱A549、H1650肺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25(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25,STK25)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35-55,MOG35-55)诱导小鼠EAE模型,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脊髓组织中STK2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的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TK25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IFN-γ体外刺激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后不同时间,上述方法检测STK25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将特异性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对照及STK25敲减的重组慢病毒悬液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行IFN-γ刺激,测定TNF-α与IP-10的转录水平;同时将病毒悬液给予小鼠7d后,诱导EAE模型,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STK2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脊髓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转录水平。HE和劳克坚牢蓝染色(Luxol fast blue, LFB)观察脊髓炎症细胞浸润与髓鞘损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AE组小鼠STK25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转录与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STK25的表达明显下降。IFN-γ体外刺激星形胶质细胞STK25表达降低时,炎性因子生成增加;进一步敲减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的STK25基因,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及体内EAE小鼠脊髓中炎性因子与趋化因子的生成显著升高,同时加剧了EAE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与髓鞘脱失。结论:STK25可能通过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炎性与趋化因子的产生,从而参与EAE小鼠的病变进程。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01518(long intergenic non-protein coding RNA 01518, LINC01518)基因过表达或沉默对IL-17诱导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用Western blot检查NSCLC细胞系(PC9、H1299和H1975)IL-17受体A(IL-17 receptor A, IL-17RA)的表达后,行IL-17刺激H1299和PC9细胞不同时间,利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的增殖水平。根据LncRNA芯片筛查IL-17刺激两细胞3h时上调LncRNA的结果,从中选取某些上调的LncRNA进行RT-PCR和Real-time PCR验证。此外,将构建的pcDNA3.1/LINC01518或shLINC01518质粒转染H1299细胞,用CCK8、EdU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查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3种NSCLC细胞系均有IL-17RA的表达。实验发现,IL-17刺激H1299和PC9细胞后能提高其增殖水平,同时受刺激的细胞内LINC01518上调的最为显著,且过表达LINC01518可提高H1299细胞的增殖水平,而沉默LINC01518基因后则能抑制IL-17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LINC01518能促进IL-17刺激H1299细胞诱导的细胞增殖。
    Available online:2023-03-02, DOI:
    摘要:
    目的:检查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组织和细胞系中ZBTB3的表达,并探讨ZBTB3对GBM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GEPIA2数据库分析GBM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BM细胞系(U251、U373、U87)中ZBTB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出ZBTB3表达最高的U87细胞。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查沉默ZBTB3基因对U8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用p38 MAPK、AMPK、Akt1抑制剂处理U87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AMPK、Akt1的磷酸化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ZBTB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查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结果:GBM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U251、U373和U87细胞中均可见ZBTB3的表达,其中U87细胞表达最高。沉默ZBTB3基因后能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抑制AMPK既能显著降低U87细胞ZBTB3的表达水平,又可明显减弱U8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结论:GBM组织和细胞系中ZBTB3的表达显著上调,GBM细胞中AMPK活化并上调ZBTB3基因的表达,促进GBM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纤维化疾病,EMS病灶的纤维化与EMS相关的疼痛、不孕和药物耐药密切相关。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s)是EMS纤维化的关键细胞,MFBs在EMS病灶中的细胞来源多样,激活通路也有多种,抑制MFBs活化、促进其凋亡或衰老可抑制组织纤维化。本文就EMS病灶纤维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异位内膜中MFBs的来源和活化通路、靶向MFBs抑制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各类微生物共同构成的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内参与了代谢、免疫和营养等多种功能,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妊娠期女性的肠道菌群构成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调也被认为在各大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环境,可作为妊娠相关疾病防治的新思路。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常见妊娠相关疾病的孕妇肠道菌群的改变及益生菌用于临床防治的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进行肠道菌群影响孕妇健康的机制研究及益生菌用于临床防治的更高质量研究提供依据。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建立江苏省7~17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百分位数参考值和曲线,为评价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江苏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江苏省13个市26个县(市、区),共选取45595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使用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MS法)建立江苏省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参考值,拟合出相应的百分位数曲线并与全国水平比较。结果:江苏省7~17岁男女生BMI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童9岁时BMI进入增长高峰,12 岁后增长减缓,女童10岁时BMI进入增长高峰,14 岁后增长减缓。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BMI 5th、50th、95th百分位数均高于全国水平。结论:本研究呈现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的BMI分布状况;基于LMS 法获得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BMI 百分位参考值和生长曲线,拟合效果良好;江苏省各年龄组男女生BMI主要百分位数均高于全国水平,各年龄组男生BMI中位数均大于女生。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摘要:目的 建立并评价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方法,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血清学研判支持。方法 采集2020年1至2月间新冠病毒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血清和咽拭子样本,分别用RT-qPCR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微流控法和胶体金法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并比较分析两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微流控法、胶体金法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G抗体均与RT-qPCR检测方法一致。发病早中期(<14天)与后期(≥14天)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流控法是一种新型可定量的新冠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准确且耗时短。本研究初步验证适用于检测新冠抗体,结论有待更多实验论证。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江苏省由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以及各市政府官方通报(2022年2月13日至2022年4月9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截至2022年4月9日,江苏省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疫情蔓延势头目前初步遏制,累积发病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总体呈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76.3%),确诊病例中以轻型为主的特点。发病中位年龄为42岁,<20岁感染者占16.9%。Omicron BA.1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5.0(4.5,6.0)d,BA.2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3.0(2.8,3.5)d,两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性病例比例较高(81.6%),主要来自家庭聚集。结论: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潜伏期短,毒力减弱,本阶段江苏省Omicron感染病死率为0,江苏省实施的精准防控成果显著。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南京市肺结核病例数据信息,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南京市活动性肺结核流行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2005—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1 624例,报告发病率由71.86/10万降至26.45/10万,年均下降6.47%(AAPC= -6.47,95%CI:-9.84 ~ -2.97,P< 0.001)。涂阳肺结核所占比例和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3.37%(AAPC= -3.37,95%CI:-4.60 ~ -2.12,P< 0.001)和8.72%(AAPC= -8.72,95%CI:-14.71 ~ -2.32,P= 0.008)。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 -6.37,95%CI:-15.21~3.41,P= 0.194),占比则以2016年为转折点先降后升。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6.80,95%CI:-10.13 ~ -3.35,P< 0.001 和AAPC= -6.88,95%CI:-8.54 ~ -5.18,P< 0.001),下降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 0.968),但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AAPC= 0.99,95%CI:0.31 ~ 1.67,P= 0.008),而男性占比则逐年下降(AAPC= -0.42,95%CI:-0.73 ~ -0.10,P= 0.013)。3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0~14和15~2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15~29岁年龄组患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 1.66,95%CI: 0.28 ~ 3.07,P= 0.019),其余各年龄组患者占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8.42,95%CI:-15.60 ~ -0.62,P= 0.035 和AAPC= -5.37,95%CI: -9.13 ~ -1.4,P< 0.008),下降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 0.478)。中心城区患者占比自2009年之后呈下降趋势(P< 0.001),而非中心城区则呈上升趋势(P< 0.001)。结论: 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病原学阳性比例逐年升高,15~29岁年龄组人群是今后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女性和非中心城区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应给予一定关注。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对南京市低收入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人群和对照组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人群进行临床资料调查的对比分析,探讨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构成。我们首次关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在两组患者中的区别。方法:纳入研究的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n=300)和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n=200)共计500例。研究参数包括了基线参数,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显著差异。结果:低收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年龄和体重指数。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同时罹患高血压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低收入组患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较少的社会支持度,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更差的睡眠质量和更低的婚姻幸福指数。结论:综上所述,低收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在基线数据、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中都有显著区别。而这些因素是否可以作为其危险因素仍需要在大样本量中验证。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酒石酸布托非诺或盐酸羟考酮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对全身麻醉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产妇90例,年龄21~40岁,ASA Ⅰ 或 Ⅱ 级,均采用QLB+PCIA进行术后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B-Q组(酒石酸布托菲诺PCIA联合QLB组)和Q-Q组(盐酸羟考酮PCIA联合QLB组),每组45例。记录术后2、4、8、12、24h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以及舒适度评分(BCS);记录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h内有效按压次数、PCIA给药总量、补救镇痛情况、镇痛满意度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B-Q组比较,术后8h、12h Q-Q组活动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8h、12h、24h BCS评分Q-Q组则显著高于B-Q组(P<0.05)。Q-Q组产妇卧床时间显著缩短,且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量均少于B-Q组;Q-Q组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PCIA联合QLB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全麻剖宫产术后疼痛,加快产后康复,提高产妇满意度。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院内老年慢病患者脂肪、肌肉及骨骼等人体成分与跌倒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减少跌倒所致的不良预后,改善慢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苏州九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128名60岁以上慢病患者人口学资料、慢病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集血常规、血糖、白蛋白、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Dual energy X-ray,DXA)进行四肢及躯干脂肪量、肌肉量和骨矿量的检测,计算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及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根据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ASMI的值分为肌肉量减少组和肌肉量正常组,年龄、体重、BMI、淋巴细胞总数、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Morse跌倒评分、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和躯干脂肪量、肌肉量等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根据ASMI四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除年龄、体重、BMI、淋巴细胞总数、ADL、Morse跌倒评分、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和躯干脂肪量、肌肉量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外,血红蛋白、四肢及躯干骨矿量在四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跌倒相关因素的Pearson分析发现跌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08,P<0.05),与体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ADL、腹部、臀部、躯干及全身脂肪量、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肌肉量、ASMI和躯干骨矿量均呈负相关(r=-0.28~-0.19,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病患者人体成分的改变,包括肌肉量下降、脂肪量增加,导致跌倒风险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老年慢病患者脂肪、肌肉、骨矿量及营养情况,从而降低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带来的危害,促进健康老龄化。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以“不接触”即No-touch法获取大隐静脉与常规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在围手术期对患者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 方法:本文共纳入106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例,其中“不接触”组为55例,常规组为51例。No-touch组使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常规手术组采用常规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观察指标包括总手术时间、术中桥血管流量、监护室停留时间、引流量、术后肌钙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腿部愈合情况等。 结果:在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6例患者中,常规法出现1例术后死亡。两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静脉桥血流量、术后突发心血管事件、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心肌标记物、腿部愈合不佳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结果表明大隐静脉获取术中“不接触”法与常规法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不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含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s,HAMs)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HAMs方案治疗的29例中高危MDS/M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分为单用HAMs组和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联合小剂量化疗(D-CA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白血病生存期(leukemia-free survival,LFS)。结果:29例MDS/MPN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6岁。单用HAMs组16例,D-CAG组13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CAG组患者中位OS较单用HAMs组明显延长(26.3个月 vs. 13.5个月,P=0.0095)。且与单用HAMs组患者相比,D-CAG组患者有较长的中位LFS(24.2个月 vs. 8.7个月,P=0.0455)。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血红蛋白(≥70 vs. <70g/L)和治疗方案是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有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与单用HAMs方案相比,D-CAG组更容易发生3~4级骨髓抑制,但并未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结论:D-CAG方案应用于MDS/MPN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这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晨尿联合盆腔超声及血清基础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水平检测在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初步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就诊于我院的83例性早熟女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骨龄、盆腔超声、血清基础Gn等资料,对可疑CPP女童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激发试验,根据结果分为CPP组和非CPP组。同期留取所有病例晨尿3ml,测定Gn水平。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1.CPP组晨尿黄体生成素(luteinzing 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显著高于非C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晨尿LH与血清LH峰值、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呈正相关,P均<0.01;晨尿LH/FSH比值与血清LH/FSH峰值比、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呈正相关,P均<0.01。3.用于诊断CPP的晨尿LH、子宫容积的AUC、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2.12 IU/L、82.1%、88.0%;0.935、1.87cm3、87.2%、88.0%;血清基础LH≥0.3 IU/L诊断CPP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80.0%。4.晨尿LH、血基础LH及子宫容积联合诊断CPP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77、92.3%、96.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晨尿LH、血清基础LH联合子宫容积可作为女童CPP初步筛查指标,且无创、便捷,可进一步提高CPP初步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随着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水平增高,SUA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群共2389例,其中男性1497例,女性892例。由于男性、女性SUA水平的差异,故将其分开讨论。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D-二聚体(D-dimer, DD)和血小板(platelet, PLT)]。根据SUA四分位水平将男性、女性各分为四组,分析随着SUA水平的增高,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SUA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01)。男性、女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PT缩短,血浆FIB、全血PLT水平上升(均P<0.05)。随着SUA水平的升高,男性不同组别间血浆PT、FIB、全血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不同组别间血浆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UA水平与血浆PT、DD呈负相关,与血浆FIB、全血PLT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女性SUA水平与血浆PT呈负相关,与血浆FIB、TT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高尿酸水平可增加血浆黏度,活化血小板,影响外源性凝血功能,提示临床诊治中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正确认识和及时干预,建议按时常规体检,为早期预防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提供有效保障。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索食管扩张对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CTD?PAH)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05-2022.04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所有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CTD?PAH患者170例。以主动脉弓下食管直径>9mm定义为食管扩张,比较无食管扩张和食管扩张CTD-PAH患者临床特征、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胸部CT参数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Cox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伴有食管扩张的CTD-PAH患者年龄更大,NT-proBNP数值更高,5年全因死亡生存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性别、WHO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及胸部CT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食管扩张和伴食管扩张的CTD-PAH患者1年、3年及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5.2%、84.8%和93.6%,73.0%、62.3%。校正年龄、性别及年龄后食管扩张仍是CTD?PA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扩张可能是预测CTD?PAH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精神心理及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间关系,为克罗恩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CD的患者共124例,并纳入年龄及性别匹配的104例健康对照。收集CD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情况,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估精神心理状况,采用心率变异性(HRV)评估迷走神经功能。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 相关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焦虑抑郁及迷走神经功能与临床特征间关系。结果:124例CD患者中,焦虑发生比例为42.7%(53/124),抑郁发生比例为27.4%(34/124),而对照组焦虑发生比例8.7%(9/104),抑郁发生比例为16.3%(17/104)。C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P<0.001,抑郁P=0.046)。肛周手术史与CD患者焦虑评分升高正相关 (OR=5.405 [95%CI 1.213-24.085],P=0.027),疾病复发2次及以上也与CD患者焦虑评分升高正相关 (OR=3.887 [95%CI 1.242-12.166],P=0.020)。肠道手术史(OR=5.491 [95%CI 1.356-22.243],P=0.017)和上消化道病变(OR=4.774 [95%CI 1.529-14.910] ,P=0.007)是CD患者抑郁评分升高的正相关因素。CD患者HF/(HF+LF)为0.490±0.151显著低于对照组0.661±0.092(P<0.001),提示迷走功能减低,迷走神经功能与焦虑(r=-0.377,P=0.008)、抑郁(r=-0.350,P=0.015)呈低度负相关。结论:C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升高,迷走神经功能下降。CD患者迷走神经功能水平可能与焦虑、抑郁的呈低度负相关。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焦虑;抑郁;迷走神经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方法 选择6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分为两组: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31例,LVEDP≤15mmHg;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35例,LVEDP>15mmHg 。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4D Auto LVQ软件获取左室心肌17节段的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面积应变(AS)及径向应变(RS)。 结果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病变心肌四项应变较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病变心肌LS、AS 较对照组减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四项应变与LVED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LS(r=0.777,p<0.001),CS(r=0.713, p<0.001),AS(r=0.803, p<0.001),RS(r=--0.719,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四项应变(LS、CS、AS及RS)预测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6、0.86及0.72,p均小于0.001。 结论 3D-STI可用来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其中LS、AS更有助于发现早期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早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早发STEMI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早发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24个月,依据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62例)与非MACE组(104例)。利用LASSO回归与Cox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等评估模型的效能,并通过Bootstrap法自抽样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LASSO回归与Cox回归结果表明NGAL,肌酐,TIME,LVEF,Artery为早发STEM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利用这5个预测指标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在6,12,24个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 Cl:0.89~1.00),0.94(95% Cl:0.80~0.99),0.87(95% Cl:0.82~0.93),均大于单个危险因素;Calibration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DCA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0.25~1阈值概率范围内表现的更好。结论:本研究根据早发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与稳定性,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早发STEMI患者PCI术后6,12,24个月MACE的发生风险。有助于针对早发STEMI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治疗,改善其预后。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微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微管基因超家族介导。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微管基因超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并探究新的功能性微管基因。方法: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别评估微管基因超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和预后价值。通过对乳腺癌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进行免疫组化(immunochemistry,IHC)染色验证TUBA1C的表达和预后价值。此外,我们在MDA-MB-231和MCF-7乳腺癌细胞中进行了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进而探究TUBA1C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微管基因超家族的系统分析表明,TUBA1C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IHC分析表明,相比于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组织中TUBA1C在蛋白水平上高表达(χ2 = 6.929,P = 0.008),且TUBA1C高表达与较晚的临床分期(χ2 = 6.357,P = 0.042)和较差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P = 0.021)密切相关。此外,单因素(P = 0.032)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 = 0.040)进一步证明了TUBA1C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细胞学水平上,敲低TUBA1C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表明TUBA1C是乳腺癌中的潜在癌基因和预后分子标志物。此外,敲低TUBA1C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因此TUBA1C亦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球形脂联素(globular adiponectin,gAPN)减轻间歇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建立H9C2细胞IH模型来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arkin、Bax、Bcl-2蛋白表达。采用Parkin siRNA抑制Parkin基因表达。采用LC3与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进行荧光共定位检测线粒体自噬。 结果:IH暴露后,H9C2细胞凋亡率、Bax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自噬明显升高,MMP、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给予gAPN保护后,IH+gAPN组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水平较IH组下降,MMP、Bcl-2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自噬较IH组升高。抑制Parkin基因表达后,线粒体自噬明显下降,线粒体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结论:gAPN通过上调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IH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初步明确血浆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微小RNA-25-3p (microRNA-25-3p, miR-25-3p)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10只健康C57BL/6小鼠(对照组)和10只心肌梗死术后小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组)的血浆外泌体。利用电镜、纳米跟踪颗粒分析、标志物蛋白检测鉴定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外泌体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ng Ⅱ)诱导下的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纤维化水平的影响;qPCR检测两种外泌体内miR-25-3p的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iR-25-3p模拟物和抑制物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血浆外泌体可使Ang Ⅱ诱导增加的纤维化相关指标下调,而心肌纤维化模型组外泌体则失去这一功能且其内miR-25-3p含量更高;miR-25-3p模拟物上调纤维化相关指标,而miR-25-3p抑制物则表现相反作用。结论:健康小鼠血浆外泌体可改善心肌纤维化;血浆外泌体内的miR-25-3p上调可促进心肌纤维化发生。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探究DEHP暴露对PI3K/AKT信号通路和HCAECs的影响,为寻求DEHP暴露致HCAECs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用不同浓度DEHP使HCAECs染毒,设置对照组(DMSO),实验组(DEHP 128、256、384、512μM)。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体外成管实验评估细胞成管能力;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DEHP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CAECs的增殖能力(p<0.05)。体外成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形态多呈现为孤立的圆形、卵圆形,当DEHP浓度≥256μM时,其形成交点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5)。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凋亡比例较对照组上升(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同时BAX和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水平升高(p<0.05);当DEHP≥256μM时,P-PI3K/PI3K、P-AKT/AKT比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DEHP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HCAECs凋亡、抑制其增殖、血管形成能力。
    Available online:2022-11-10, DOI:
    摘要: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ACE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基因编辑的长白猪胎儿成纤维(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 PFFs)细胞系,为构建新冠病毒不易感猪模型提供实验材料。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鼠和鸡的ACE2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将大鼠ACE2与SARS-CoV-2 S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替换鸡ACE2的氨基酸残基,设计嵌合的ACE2基因并构建ACE2基因敲入供体。其次,设计并合成靶向猪ACE2基因的sgRNA,克隆到pX330载体上构建ACE2基因打靶载体。最后,将ACE2打靶载体和ACE2基因敲入供体以及Neomycin抗性质粒共转染至长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G418抗性单细胞克隆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根据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将大鼠ACE2蛋白的第19,31,34,35,42,353,354位氨基酸残基替换为鸡ACE2的氨基酸残基,设计合成了嵌合的ACE2基因。对G418抗性单细胞克隆进行基因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获得了阳性的单细胞克隆。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了内源ACE2基因敲除、嵌合ACE2敲入的长白公猪PFFs细胞系,为构建新冠病毒不易感猪模型奠定了基础。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同时伴随路易小体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目前报道的脂质代谢与PD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脂质在PD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临床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或病因),故难以获得脂质与PD发生发展之间的明确联系。本文旨在综述脂质在PD中的研究进展,深化对PD病理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以期为治疗PD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和研究方向。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对线粒体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线粒体离子通道的表达和功能对线粒体至关重要。本综述旨在总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线粒体离子通道,并分别阐述它们在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性心肌病和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近年来,线粒体靶向药物的研发成为医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因此我们总结了广泛使用的、具有较高特异性的、以及能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线粒体离子通道激活剂或抑制剂,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威胁视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通常出现突眼、复视或斜视,严重者可能会有视神经受压,造成视力受损甚或失明。血清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是一种特异性抗体,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目前研究发现有部分TAO患者血清IgG4水平升高,这些患者往往病情更加严重。在眼病的发生发展中,IgG4可能诱导眼眶成纤维细胞生成透明质酸,促进自身抗体产生,IgG4可能单独或联合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在TAO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显示血清IgG4与眼病的临床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高IgG4活性可能预示TAO处于炎症活动早期,及时干预可减缓其肌肉病变和眼眶纤维化的进程。因此,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血清IgG4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关系,以期对TAO患者进行更早期和更有效的临床管理。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 为了客观、科学的描述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病毒感染谱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文章,限定搜索词,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3月,并对纳入的研究使用R version 4.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3项研究,SARS-CoV-2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占比为28.47%(95%CI:22.05%,35.9%)。Meta亚组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和毒株类型中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地区(大洲)、职业、特殊人群、国家发展水平、研究设计类型、样本量、检测方法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结论 SARS-CoV-2感染中无症状感染比例一般;18-64岁年龄段较其它年龄段无症状感染比例更高;Omicron病毒株较Delta及其它毒株无症状感染比例更高。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20年结核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其的影响,为后期更好控制结核病的发病及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江苏省2005-2020年结核病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采用基于R语言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网络工具对0-89岁人群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估算其效应值。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人口年龄调整化发病率呈现单调下降趋势(APC=AAPC=-7.3%,P<0.001;APC=AAPC=-6.8%,P<0.001;APC=AAPC=-7.1%,P<0.001),男性、女性及总人口年龄调整化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APC=AAPC=-10.4%,P<0.001;AAPC=-17.2%,P<0.1;APC=AAPC=-10.0%, P<0.001),人群发病率均在20-24岁及70-74岁达到较高值,死亡率在80-84岁达到最高值,人群发病及死亡风险随着时期的推移逐渐下降,越晚出生的队列发病及死亡风险越低。结论:重点关注男性、20-24岁和70-74岁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以及80-84岁年龄段人群的结核病死亡率,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来控制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南京地区部分患者及献血员Rh(Rhesus,恒河猴)血型系统主要抗原表现型分布比例及基因频率,探求Rh血型系统主要抗原配合性输注的可行性方案,并评估其效果,为精准安全输血奠定基础。方法:微柱凝胶法检测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本院在院患者(93910例)及省血液中心发往本院的献血员红细胞(32872例)共计126782例Rh血型系统D、C、c、E、e抗原,计算Rh抗原表型分布及基因频率,以卡方检验检测率的差异,以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评估Rh血型分布是否符合规律。本院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分别记录并储存患者及献血员Rh血型结果,在交叉配血前选择Rh同型或相容献血员血袋进行配合试验。结果:93910例患者RhD抗原阳性率为99.5%(93453/93910)。126782例Rh血型共检出15种表现型,主要表现型分布为DCCee比例为42.27%(53596/126782)、DCcEe比例为35.70%(45267/126782)、DCcee比例为9.01%(11423/126782)、DccEE比例为7.56%(9587/126782)、DccEe比例为3.81%(4834/126782),检出较罕见表现型DCCEE共7例。本文检出Rh表现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D抗原频率为99.57%,C抗原频率为88.03%,c抗原频率为57.06%,E抗原频率为48.00%,e抗原频率为92.18%;D基因频率为0.9348,C基因频率为0.6548,c基因频率 为0.3452,E基因频率为0.2790,e基因频率为0.7209。单倍体DCe频率最高,为0.6369;其次为DcE,频率为0.2724。患者与献血员主要Rh表现型及基因频率无差异(P>0.05)。经过27889人次Rh配合性输注,同时期我院Rh血型系统抗体阳性率占比全部抗体阳性率由48.61%(198/408)下降至30.25%(108/357)(P<0.05)。结论:患者与献血员Rh表现型及基因频率无差异 ,患者ABO同型基础上常规进行Rh配合性输注具备可行性;Rh配合性输注可以明显降低不规则抗体阳性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 将前列腺MRI中DWI数据通过计算得到DKI和SEM模型各参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中的预后分组进行回归分析,评价各参数与预后分组的相关性,从而评估上述模型各参数对于区分前列腺癌恶性程度、预测病理学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病例71例,对其术前进行的MRI扫描中的DWI进行重建,获得DKI的参数: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和SEM的参数:扩散分布指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扩散异质性指数(α),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由扫描系统自动生成;由两位医师在各参数图上根据病理学提示勾画ROI并进行数据统计,通过Cronbach′s Alpha检验可信任度后,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相邻预后分组之间的各项参数分布进行比较;将ADC分别与DDC、MD进行Wilcoxon秩检验;对各参数与预后分组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相关系数r的大小评价相关性强弱;对各项参数和预后分组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以R2的大小评价拟合度高低。结果 两位医师的评分数据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0;ADC、α、DDC、MD、MK在各预后分组上的分布均存在差异(均有P<0.05);ADC与DDC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ADC与MD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DDC、MD与预后分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01、-0.627、-0.566,且以逆模型的拟合度较高,R2分别为0.644、0.749、0.643;MK与预后分组呈正相关,r=0.537,逆模型的R2为0.345;α与预后分组的相关性、曲线拟合度较低,r=0.239。结论 前列腺癌预后分组的预判中,单指数模型仍是实际应用中性价比最高的方法,SEM中的DDC有比ADC更优秀的表现,DKI中的MD和ADC表现相当。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关节外科医生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健康体检教师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健康教师体检人群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等),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尿酸,C13呼气检测等)及甲状腺彩超检查。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1.全部6096例体检者中,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2539例,总检出率为41.65%,其中男性38.20%,女性43.03%;单发结节1340例(21.98%),多发结节1199例(19.67%);对于甲状腺结节根据TI-RADS分级,结果表明3级最多,占22.74%;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各年龄组内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此外甲状腺结节检出部位分别是双侧叶(17.27%)>右侧叶(13.27%)>左侧叶(10.89%)>甲状腺峡部(0.21%);2. 女性教师人群以中教组检出率最高(49.44%),其中30岁以下和30-39岁两个年龄组内不同教师类型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和非甲状腺结节组相比,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高脂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13,P<0.05),与小于30岁相比,40-49岁、50-59岁、≥60岁教师的甲状腺结节发病风险较高(OR=1.402、2.923、4.637,均P<0.05),而与幼教组相比,高校教师的甲状腺结节发病风险较低(OR=0.718,P<0.05)。结论:本院健康体检的教师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虽然偏高,但恶性度不高,超重肥胖、“三高”和甲状腺结节密切相关,女性、年龄,中学教师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需综合关注上述指标,提高健康管理意识。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评估外周血circ_0070934/miR-199a-5p/MGAT3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 CAR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ARAS患者38例和健康对照43例,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MGAT3蛋白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外周血中circ_0070934/miR-199a-5p/MGAT3的表达水平。ROC曲线判断指标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ELISA结果显示,CARAS患者中MGAT3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35)。qRT-PCR结果显示,circ_0070934(P=0.001)与MGAT3(P<0.00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调,而miR-199a-5p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GAT3与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circ_0070934与二者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MGAT3为最佳参数,取界值为0.208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7%和100%,AUC为0.933(95%CI=0.882-0.984,P<0.001);circ_0070934、miR-199a-5p和MGAT3三个指标联合时,对CARAS的诊断价值最高,取界值为0.539时,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93%,AUC为0.959(95%CI=0.916-1.000,P<0.001)。结论:CARAS患者外周血circ_0070934/miR-199a-5p/MGAT3的表达存在差异,可作为诊断CARAS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研究circ_0070934/miR-199a-5p/MGAT3在CARAS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有助于发现CARAS新的诊治靶点。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探究在真实世界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和GAP评分对IPF预后的判断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确诊为IPF的患者35例,同期收集了因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就诊、但无其他肺部疾病或其他器官疾病的门诊患者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DLCO)(CC组除外)、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差异,同时检测血清中CCL2以及BALF中CCL2的浓度,分析不同GAP组别间CCL2的差异、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别以及在CCL2与GAP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F组氧合指数、FVC%均降低(p<0.05),血清和BALF中CCL2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IPF组BALF中淋巴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加、巨噬细胞无差异。在相关性方面,BALF中CCL2与FVC%(r=-0.488,p<0.01)、DLCO%( r=-0.581,p<0.01)均呈负相关,然而血清中CCL2与FVC%(r=-0.088,p=0.617)、DLCO%(r=-0.178,p=0.320)相关性不强。并且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显示,BALF中CCL2水平大于等于363.74pg/ml时,患者死亡率增加。随后依据GAP评分对IPF患者分期,结果显示血清中CCL2水平在IPF组(I、II、III期)中无差异,但在BALF中,除了I期与对照组之间CCL2水平差异不明显外,IPF组II期与对照组、III期与对照组、IPF组(I、II、III期)之间CCL2水平均有明显不同(p<0.05)。在肺功能中,II期和III期较I期FVC%、DLCO%均显著下降(p<0.05),II期和III期之间FVC%、DLCO%差异不大。进一步生存分析显示,II期和III期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I期患者(p<0.05),但II期和III期之间生存期无明显差别。探讨BALF中CCL2与GAP评分相关性发现两者存在强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BALF中CCL2和GAP评分对预测IPF预后的价值,同时首次揭示了不同GAP分期中BALF中CCL2水平具有差异性、且BALF中CCL2与GAP评分具有强相关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免疫状态相关指标与雄激素剥夺疗法反应性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间收治于我院的170例晚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患者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并随访1年。将随访期间进展成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的患者纳入反应欠佳组,其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等检查结果,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雄激素剥夺治疗反应性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NLR和PLR对患者1年内发生CRPC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结束时排除14例失访及2例其他原因死亡患者,剩余154例中44例纳入反应欠佳组,11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Gleason评分、T分期、N分期例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欠佳组NLR和PL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其最低值(PSA nadir)例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评分≥8分(HR=3.998,P=0.034)、PLR(HR=1.156,P=0.000)、NLR(HR=13.844,P=0.000)为治疗反应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T2和T3分期(HR=0.062、0.211,P=0.048、0.017)为独立保护因素;NLR和PLR预测PC患者1年内发生CRPC的AUC分别为0.845和0.865,两者AU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基线NLR和PLR值与CRPC发生相关,二者未来或可成为预测雄激素剥夺治疗反应性的有效手段。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后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LDH/albumin ratio,LAR)的动态变化对结肠癌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 01 月至 2016 年 12 月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34例结肠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等,计算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一周以内的LA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最佳截断值,利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术前LAR和术后LAR各自的最佳截断值,将134例患者分别分为术前高LAR组和术前低LAR组,术后高LAR组和术后低LAR组。术前高LAR 组、术前低LAR组的患者5 年OS率分别为43%和 85% ,5年PFS率为45%和83%;术后高 LAR 组、术后低 LAR 组的患者5 年OS率分别为 62%和 82%,5年PFS率分别为70%和77%。将术前、术后 LAR 联合分析,134例患者进一步分为 3 个组,分别为LAR1组(术前和术后LAR均高)、LAR2组(术前或术后只有一项LAR高)、LAR3组(术前和术后LAR均低),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LAR1组、LAR2组、LAR3组患者5 年OS率分别为 33%、7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与患者OS、PFS显著相关(P<0.01);临床分期与患者PFS显著相关(P<0.01)。结论 联合检测术前LAR和术后LAR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结肠癌的预后,术前和术后LAR两者均高是结肠癌患者OS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17人,平均年龄(62.9±9.7)岁。根据术后3天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组为:静脉血栓形成组(12人)和无静脉血栓形成组(164人),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1)Padua量表计算所有患者术后DVT风险评分;(2)测量所有患者术前1天,术后即刻及术后1天的血液D-二聚体水平;(3)分析多个变量评估ESD术后DVT的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4)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的关系。 结果:(1)176例患者术后3天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2例(6.82%)患者出现下肢DVT;(2)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天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天的D-二聚体评估ESD术后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91.7%,67.1 %,0.841(95% CI:0.778-0.89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天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风险增高显著相关(OR=82.756;95%CI=6.000-1141.349;P<0.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1天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7月经新一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NGS)检测的71例(132份肺癌患者标本基因检测数据,其中包括血液标本67份、肿瘤组织48份、胸腔积液15份、脑脊液2份,采用Graphpad prism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不同临床标本伴随基因状态。结果:所有检测标本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之外,另可检测到前5位基因突变/扩增分别为肿瘤蛋白p53(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TP53)、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RBB2)、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etinoblastoma1,RB1)、肝细胞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MET)。初诊肺癌患者血液标本共入组50例,EGFR突变阳性率34%(17/50),除EGFR突变之外,所检测标本另外还可检测到79种基因突变/扩增,所有标本共出现123次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平均2.46次/例,血液标本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与患者临床分期、吸烟、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均无关(均P>0.05)。初诊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共入组46例,EGFR突变阳性率50%(23/46),除EGFR突变之外,所检测标本另外还可检测到160种基因突变/扩增,所有标本共出现285次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平均6.20次/例,肿瘤组织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与患者临床分期、年龄均无关(均P>0.05),与吸烟、性别、病理类型均有关(U=74.000,P<0.001;U=130.5,P=0.003;F=8.968,P=0.011)。亚组分析发现,血液标本及肿瘤组织中TP53是否突变对患者生存率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血液标本: x2=0.321,P=0.571;肿瘤组织:x2=0.309,P=0.579)。对同时进行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配对检测的患者,初诊肿瘤组织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3(1,8)]高于同一患者的血液标本[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50,P=0.001)。动态监测抗肿瘤治疗前后的17例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及抗肿瘤治疗后两组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相比([1(0,2)],[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3,P=0.916)。结论: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即存在多种伴随基因突变/扩增,有吸烟史、男性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伴随基因突变/扩增频数的改变不能提示患者病情进展,TP53突变与否对患者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来那度胺、伏立诺他和地塞米松的LC-MS方法,并应用于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5mM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5℃;进样量为5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ESI+),多反应监测进行测定(MRM)。结果显示,来那度胺、伏立诺他和地塞米松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两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值均小于7.4%,准确度为94.7%~106.7%,基质效应均在92.3%~109.7%可接受范围内,平均提取回收率为在87.4%~103.6%之间,满足测定的要求。经方法学验证,可同时测定来那度胺、伏立诺他和地塞米松的血药浓度,该方法快速、经济,为该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小鼠边界细胞编码及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2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东莨菪碱组,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析两组的空间记忆能力,随后向压后皮质(retrosplenial cortex, RSC)植入32通道微丝电极;手术后恢复7天,进行旷场实验并同时记录电信号,通过计算分离出边界细胞。随后通过腹腔给药方式,给与小鼠25 μg/kg 东莨菪碱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进行旷场实验并同时记录电信号,与给药前记录到的边界细胞进行对比。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东莨菪碱组水迷宫实验的学习曲线有明显差异(P < 0.05),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 < 0.05)。注射东莨菪碱或生理盐水24 h后,小鼠旷场总路程无明显差异(P > 0.05);注射东莨菪碱对小鼠边界细胞放电频率无显著性影响(P > 0.05);注射东莨菪碱后,边界细胞系数(Earth Mover’s Distance, EMD)显著增加(P < 0.05),而注射生理盐水无明显影响(P > 0.05)。结论:东莨菪碱可能是通过影响小鼠边界细胞编码从而影响其空间记忆能力的。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靶向磁共振SPIO-PLA-P53分子探针对大鼠脑胶质瘤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 合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PLA和脑胶质瘤靶向纳米分子探针SPIO-PLA-P53。使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检测分子探针物理性质;CCK-8(Cell Counting Kit-8 )法检测细胞活性;并检测分子探针体外透过血脑屏障效能。利用7.0 T小动物专用磁共振仪及配套线圈检测纳米探针在胶质瘤中的分布。对荷瘤鼠脑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明确靶向分子探针在肿瘤组织中的蓄积。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胶质瘤靶向SPIO-PLA-P53纳米粒子大小均匀,分散度较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聚集效应。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荷瘤大鼠在注射靶向SPIO-PLA-P53探针后瘤体T2WI信号减低,在注射SPIO-PLA探针溶液后瘤体信号无明显变化。病理结果证实实验组大鼠胶质瘤内大量铁离子蓄积。结论 SPIO-PLA-53可作为大鼠脑胶质瘤特异性显像的磁共振分子探针。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本实验首次用双通道同轴微量注射法制备中空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用于引导骨再生。方法: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微囊形态及结构;PBS浸泡法表征微囊降解性能;CCK-8法及活死染色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24小时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本实验制备的PLGA微囊为规则且单一囊腔的球形,直径约150μm,可稳定获得两种不同囊壁厚度的微囊;微囊2月内基本降解,CCK-8及活死染色结果示微囊细胞相容性好;Transwell实验证明微囊24小时即对细胞有趋化作用。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微囊可通过控制囊壁厚度控制因子缓释,其表面利于细胞粘附,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引导骨再生材料。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双相疼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首先采用中枢给药鞘内注射GDF-15(50 ng)进行了福尔马林双相痛实验,并设置不同剂量组系统性腹腔注射GDF-15(10 μg/kg、30 μg/kg以及100 μg/kg)进行福尔马林双相痛实验,记录比较福尔马林双相疼痛阈值;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验GDF-15的特异性受体GFRAL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中枢给予GDF-15(50 ng)对福尔马林小鼠脊髓IL-6、IL-1β、TNF-α、PDYN以及PENK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中枢给予GDF-15对福尔马林II相炎性疼痛有显著镇痛作用,而对急性疼痛未见有显著作用(P<0.05);系统性给予GDF-15对福尔马林II相炎性疼痛有显著镇痛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GDF-15的特异性受体GFRAL在大脑、小脑和脊髓中表达,其中在脊髓背角中仅在神经元细胞表达;中枢给予GDF-15可以降低福尔马林小鼠脊髓中促炎因子IL-6(P<0.05)和TNF-α(P<0.005)的表达。结论:GDF-15对福尔马林诱导的II相炎性疼痛存在镇痛作用,且可能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发挥作用。
    Available online:2022-08-11,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研究吸入新型一氧化氮供体型甲基巴多索隆(bardoxolone methyl,CDDO-Me)衍生物CDDO-NO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组)、MCT组、MCT+10μg/kg CDDO-NO组(MCT+10NO组)、MCT+30μg/kg CDDO-NO组(MCT+30NO组),以及MCT+7μg/kg CDDO-Me组(MCT+7 Me组)和MCT+21μg/kg CDDO-Me组(MCT+21 Me组)。MCT组及治疗组均给予1次性60mg/kg MCT腹腔注射造模,CDDO-NO及CDDO-Me治疗组在MCT注射1小时后通过口鼻暴露式雾化吸入装置雾化给药。连续雾化吸入给药28天后,右心导管测量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和大鼠右室/体重比(RV-to-body weight ratio,RV/BW)。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肺小动脉中膜层厚度(pulmonary artery medial thickness,PAMT)及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马松三色染色(masson trichrome staining,MTS)评估肺小动脉周围纤维化程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小动脉肌化程度。结果:血流动力学及右室重构指标显示,吸入CDDO-NO或CDDO-Me均可降低MCT诱导PAH大鼠的RVSP、RVHI和RV/BW升高,其中30μg/kg CDDO-NO降低RVHI和RV/BW效应优于等量母体化合物CDDO-Me(21μg/kg)。此外,病理学研究显示,吸入30μg/kg CDDO-NO改善MCT诱导的PAH模型大鼠右室心肌细胞肥大和肺血管中膜层肥厚、降低完全肌化型血管比例及肺血管外膜胶原沉积的效果较等量母体化合物CDDO-Me(21μg/kg)更佳。结论:吸入CDDO-NO可通过抑制肺血管重构减轻MCT诱导的大鼠PAH,效果优于母体化合物CDDO-Me,是一种治疗PAH的潜在化合物。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从巴马小型猪SALL1的蛋白结构出发,分析其与人SALL1蛋白的同源性,进一步制备Sall1基因敲除的巴马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为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猪肾脏发育缺陷模型提供实验材料。方法: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猪、鼠SALL1的蛋白结构。其次利用在线设计软件,在猪Sall1基因第一外显子区域设计sg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并将其连接至PX330质粒,构建猪Sall1基因敲除打靶载体。然后在初步转染细胞的基础上,通过Sall1基因测序分析验证PX330?sgRNA载体打靶效率,最后将打靶载体转染至原代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FFs)中,通过药物筛选获得单克隆细胞并鉴定其基因型。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相比于小鼠,猪的SALL1蛋白与人SALL1蛋白具有更高的同源性。成功构建猪Sall1基因敲除打靶载体,并获得33个单克隆细胞系,经基因测序鉴定得到16个Sall1双等位基因敲除的细胞系。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验证了人和猪SALL1蛋白具有更高的同源性。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Sall1基因敲除细胞系,为研究Sall1基因在猪肾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研究材料,并为下一步获得猪肾脏缺失模型奠定基础。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采用超声评估不同部位肌肉厚度及羽状角,研究其与肌肉量、肌力和下肢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超声评估肌少症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社区的老年女性体检人员168名,测得人体学参数、肌肉量、握力和躯体功能,并用超声仪测得前臂、腹直肌和小腿的肌肉厚度及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羽状角。结果:有部分指标显示出随龄减少的趋势;与四肢骨骼肌肉量有明显相关性的是腓骨后肌肉厚度;尺骨前肌肉厚度与握力有明显相关性;腓肠肌内侧头羽状角与步速和躯体功能有相关性;与非肌少者相比,肌少者的尺骨前肌肉厚度和腓肠肌内侧头的羽状角均明显减小?结论:老年女性的桡骨前肌肉厚度和腓肠肌内侧头的羽状角分别与握力和躯体功能相关,并能作为老年女性肌少症的预测指标,老年女性腓骨后肌肉厚度对四肢肌肉量有预测价值。超声评估肌肉量、肌力、躯体功能和诊断肌少症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早产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以“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新生儿”,“早产儿”,”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premature","neonatal",“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等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上从建库至今进行文献检索,结合本病例的诊疗,总结HLH的临床特点。 结果 参照2004HLH的诊断标准,本病例HLH诊断明确。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暂停激素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缓解后继续激素治疗,该病例治愈出院,未造成肠穿孔并发症。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密切监护,有助于改善预后。治疗不能照搬2004HLH国际指南,早产儿HLH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和美罗培南在肿瘤患者中药物抗体产生情况及与患者疾病、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为抗生素合理用药和精准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501例肿瘤患者使用头孢哌酮和美罗培南后其药物抗体的产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患者头孢哌酮药物抗体阳性率为30.54%(124/406),美罗培南药物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0.00%(38/95);头孢哌酮和美罗培南药物抗体阳性患者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主,阳性率分别为36.43%和40.96%;不同年龄分组的检测结果表明,31-40岁组的头孢哌酮药物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70.37%,与其余各年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41-50岁组美罗培南药物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86.67%,与其余各年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肿瘤患者使用头孢哌酮及美罗培南后可诱导机体产生药物抗体,药物抗体的产生与疾病、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淋巴毒素α、β及其受体(lymphotoxin alpha、beta receptor, LTAR、LTB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LTBR 信号在淋巴器官发育、维持完整的淋巴结构、诱导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器官组织的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TBR信号主要通过非经典/经典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 NF-κB)通路的信号传导来诱导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分泌,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LTBR信号不仅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模型展现了其抗癌与促癌的双重功效。本文将重点围绕LTBR信号在多种器官生长发育和组织受损后的再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摘要:目的:对正常孕鼠和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小鼠孕期胰岛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为深入探讨IUGR孕鼠胰岛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提取IUGR成年后孕鼠和正常孕鼠胰岛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进行lncRNA和mRNA关联分析,对lncRNA相关的靶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重点关注高差异表达且可能影响孕期胰岛功能的lncRNA。结果:IUGR孕鼠(IUGR pregnancy,IP)和正常孕鼠(Normal pregnancy,NP)差异表达的lncRNA1007个,其中483个上调,524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50个,其中22个上调,28个下调。对差异性lncRNA的靶mRNA和差异性mRNA进行功能分析,GO分析示它们参与的生物学途径集中于细胞及组织过程、生物调节、代谢及应激过程;分子功能集中在整合、催化活性、转运活性、分子功能调节等方面;KEGG分析示它们主要集中在代谢、癌症、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PI3K-AKT及MAPK通路。对lncRNA FTX和Neat1进一步分析表明,IP、NP的FTX表达量分别较未孕时下降(P<0.001),而 Neat1上升(P<0.01);FTX、Neat1表达量在IP和NP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表达量受糖浓度调节。lncRNA FTX与其靶mRNA均为反式(trans)作用,lncRNA Neat1与Frmd8为顺式(cis)作用,余为trans作用。结论:本研究筛选出IUGR孕鼠和正常孕鼠胰岛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lncRNA通过不同互作关系调控靶mRNA,调节糖代谢过程,为进一步探究IUGR孕鼠胰岛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DILI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1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女性较多(61.30%),40~59岁年龄段占比最多(46.39%),≥60岁次之(31.50%)。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等。临床分型中肝细胞型占比最多(52.64%),其余依次为混合型(23.80%)、胆汁淤积型(23.56%)。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以中草药、中成药类占首位(56.25%)。肝细胞型患者的总体预后最佳,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10.05%、88.58%,无效率为1.37%。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肝功能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临床分型之间存在差异,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大多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或死亡,需引起临床重视。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人体微生物群(Human microbiota)与宿主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而言不可或缺。各种原因导致的微生态失衡可能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年来,对女性生殖道、肠道微生物群与疾病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示其对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及先兆子痫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可能起重要作用。此外,母体生殖道、乳汁和肠道等部位的微生物群还可能影响新生儿代谢、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本文选择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对妊娠并发症及子代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讨论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筛查胎儿性染色体疾病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NIPT检测的孕妇共19 327例,对于NIPT提示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孕妇在知情同意后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所有病例的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 327例孕妇中,NIPT提示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孕妇共92例,阳性率为0.48%。其中81例孕妇接受了羊膜腔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检测,确诊45,X 13例(含嵌合体2例)、47,XXX 5例、47,XXY 8例、47,XYY 6例、性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6例,其他染色体异常6例。NIPT检测技术对于性染色体异常的总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45.68%;对于45,X(含嵌合体)、47,XXX、47,XXY、47,XYY、性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的PPV分别为30.95%、50.00%、80.00%、75.00%、54.55%。NIPT对于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含嵌合体)和微缺失微重复的PPV分别为44.29%和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染色体数目增多和染色体数目减少(含嵌合体)的PPV分别为67.86%和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确诊发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分别为38.27%和44.44%。结论:NIPT对于性染色体疾病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但对不同类型性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差异较大。NIPT可作为侵入性产前诊断之前的筛查方法,检测阳性孕妇应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进一步明确诊断。CMA比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更高的异常检出率,建议对NIPT检测提示性染色体高风险的孕妇进行两项联合检查。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子痫前期产妇行腰麻剖宫产时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择期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100例,分为 SE组(子痫前期组)和H 组(正常产妇组),每组50例。腰麻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罗哌卡因1.5ml加入10ug芬太尼。记录产妇麻醉前(T0)、麻醉后3 min(T1)、6 min(T2)、9 min(T3)、12 min(T4)、15 min(T5)、胎儿娩出时(T6)、胎儿娩出后5min(T7)、手术结束时(T8)的SBP、DBP、MAP、HR;记录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量。结果:SE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低于H组的50%(P<0.05),且在T1-T4时点MAP下降的百分比也低于H组(P<0.05);SE组麻黄碱的使用量低于H组(3.5±1.8)mg vs (8.5±2.6)mg (P<0.05)。结论 :子痫前期产妇在使用低剂量局麻药物复合阿片类药物进行腰麻剖宫产时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健康足月产剖宫产的产妇;加强麻醉管理,腰麻可安全的用于子痫前期产妇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 目的:探讨PLOD2对卵巢癌奥沙利铂化疗耐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慢病毒转染将PLOD2干扰和过表达质粒转染至卵巢癌A2780和OV1063细胞株,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质粒的细胞株;qR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PLOD2表达的变化;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或过表达PLOD2对卵巢癌细胞奥沙利铂作用下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异种移植瘤裸鼠模型,观察 PLOD2 表达下调后奥沙利铂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变化;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LOD2干扰和过表达对BCRP、MRP1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在稳定转染PLOD2 干扰和过表达质粒后,PLO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转染空载体质粒组明显下调或升高。在相同药物浓度条件下,奥沙利铂对卵巢癌PLOD2干扰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shControl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下降,克隆形成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同样,在相同药物浓度条件下,奥沙利铂对卵巢癌PLOD2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低于OEControl组,IC50升高,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下降。shPLOD2组奥沙利铂作用下的瘤体体积和瘤重均低于shControl组。稳定转染PLOD2干扰质粒或过表达质粒后,BCRP和MR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或上调。结论:PLOD2可增强卵巢癌对奥沙利铂的化疗耐药性,这一作用可能与药转蛋白BCRP和MRP1表达上调有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 对比本中心术前使用不同剂量间苯三酚对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29例,根据术前间苯三酚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177例[普通剂量组(80-120mg)67例和高剂量组(160-200mg)110例]和对照组152例,所有输尿管软镜通道鞘(Ureteral access sheath, UAS)置入成功患者再根据术前间苯三酚使用情况分为UAS置入成功治疗组170例[UAS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80-120mg)64例和UAS置入成功高剂量组(160-200mg)106例]和UAS置入成功对照组130例。对各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术后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药物副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分别是85.50%、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S置入成功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一期清除率分别是39.23%、82.94%;一月清除率分别是59.23%、92.35%;平均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分别是5.51±1.43次、3.70±1.36次;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103.79±39.37分钟、70.14±26.31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S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一期清除率分别是70.31%、90.57%;一月清除率分别是85.94%、96.23%;平均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分别是4.13±1.56次、3.44±1.17次;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75.78±21.71分钟、66.74±28.29分钟;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4.09±2.47天、3.04±1.7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静滴间苯三酚对RIRS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提高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一期清除率、一月清除率,且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此外,相较常规剂量,高剂量的间苯三酚的有效性更高。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单中心近十年1102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肾恶性肿瘤,共计1102例患者的临床及预后随访信息。结果:肾癌高发年龄在56(14-91)岁,男女比例分别为66.2%、33.8%。左右侧肾癌比例分别为48.1%、50.5%,双侧肾癌占比为1.4%。肿瘤平均直径为4.45(0.2-17.0)cm,肾根治性切除和肾部分切除手术比例分别为51.5%、48.5%。病理类型以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结论:肾恶性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手术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较好。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探究负载Hybrid Insulin Peptides(HIPs)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s)对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生成NOD(Non-obese Diabetic)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Cs,iDCs),培养过程中额外加入维生素D3可生成tolDC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h后可以分别获得LPS-iDC、LPS-tolDCs,收集其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IL-12p70及TGF-β,通过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上述DCs的表型。将致糖尿病性T细胞即BDC2.5 CD4+ T细胞与负载HIPs的四组DCs共孵育3天后,检测T细胞增殖、活化以及Tregs(Regulatory T cells)的产生情况。结果:表型鉴定结果显示tolDCs呈现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分子、高表达共抑制分子PD-L1的耐受性表型,在脂多糖的刺激下仍保持稳定,且与LPS-iDCs相比,LPS-tolDCs 的IL-12p70分泌减少、TGF-β分泌增加。负载HIPs的tolDCs及LPS-tolDCs均可以抑制BDC2.5 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s的产生。结论:负载HIPs的tolDCs可以通过其稳定的耐受表型及功能抑制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增殖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s的产生。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通过对SD大鼠吸入不同浓度七氟烷麻醉不同时间后血中游离六氟异丙醇(hexafluoro-isopropanol, HFI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中游离HFIP的生成规律及其与七氟烷麻醉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14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6只用于测定HFIP样品的血/气分配系数,其余10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6只,分别接受1.16% (S1组)、2.32% (S2组)和3.48% (S3组)浓度的七氟烷麻醉。每组内再分为6个麻醉时段,分别麻醉0.5 h, 1.0 h, 1.5 h, 2.0 h, 3.0 h和4.0 h,每个时段用鼠6只。麻醉结束后立即取腹主动脉血5-10 mL。首先采用顶空二次平衡法测得HFIP样品的血/气分配系数,再使用一次平衡法测得麻醉大鼠血中实际游离HFIP浓度。同时使用顶空二次平衡法测定麻醉大鼠血中七氟烷浓度及血/气分配系数。分析组内血中游离HFIP浓度与麻醉时间的关系,及组间七氟烷麻醉浓度与血中游离HFIP浓度的关系。结果:三组不同时点SD大鼠血中均能测出游离HFIP,且在麻醉1.0 h时均达峰值,而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其浓度逐渐降低。与S1组相比,S2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增高(P < 0.05);除4.0 h时点外,S3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与S2组相比,S3组各对应时点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各组大鼠血中游离HFIP浓度均随七氟烷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七氟烷麻醉浓度增加到3.48%时,血中各时点游离HFIP浓度反而降低,七氟烷代谢受到抑制。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聚乳酸(PLA)具有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降解产物呈酸性,而且缺乏抗菌性能,临床上直接应用时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感染,导致局部组织愈合不良甚至植入失败。因此,制备具有抗菌性的功能复合材料是提高聚乳酸性能的可行之选。方法:本研究将不同比例的镁颗粒负载于聚乳酸基质中制备Mg/PLA复合膜,用于引导骨再生(GBR)。以MC3T3-E1细胞系、L929细胞系、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其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结果:20%wt Mg/PLA和40%wt Mg/PLA复合膜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抗菌率随着Mg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Mg含量过高则削弱了其对PLA机械性能的增强作用。结论:在本研究中,一定Mg负载量的Mg/PLA复合材料对聚合物机械性能和抗菌作用有较好的改善,有望作为屏障膜材料应用于口腔组织缺损的治疗。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构建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HA)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 /甘油温敏水凝胶体系并搭载芬母多肽(Funme Peptide,FP),检测水凝胶的相关理化性质,抗菌性能以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物理交联的方法制备HA/HPMC/甘油-FP温敏水凝胶,分析HA和甘油的含量对凝胶化温度(Gelation Temperature,Tgel)的影响。利用流变学检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制备的水凝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同时对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进行观察研究。构建小鼠背部直径10 mm的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模型,在注射水凝胶后,于第5、10、15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在HA、HPMC和甘油的比例为2: 7: 20时,水凝胶具有理想的Tgel;水凝胶内部呈孔隙率高、孔径较均匀的三维结构,各成分间未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动物实验表明,HA/HPMC/甘油-FP水凝胶处理的小鼠背部创面愈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该温敏水凝胶在医用创伤敷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初步探索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cardiolipin acyltransferase 1,ALCAT1)基因缺失在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诱导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CC10rtta-KRAS/ALCAT1 KO小鼠、CC10rtta-KRAS小鼠通过多西环素饮食诱导肺腺癌的发生,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小鼠肺部肿瘤,利用HE病理切片观察肺腺癌的发生情况。A549细胞分为正常组、正常+Jenu组、缺氧组、缺氧+Jenu组,氯化钴(CoCl2)诱导缺氧,Jenuglitapin(Jenu)药理学抑制ALCAT1酶;通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试剂盒检测ROS水平,乳酸试剂盒检测乳酸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分别在多西环素饮食8周、12周时检测小鼠肺部肿瘤,发现相比于CC10rtta-KRAS小鼠,CC10rtta-KRAS/ALCAT1 KO小鼠肺部肿瘤体积减小。CC10rtta-KRAS小鼠发生更多的局灶性腺癌,ALCAT1缺失减缓肺腺癌病灶的扩大。多西环素饮食小鼠中ALCAT1缺失降低Akt磷酸化水平。在A549细胞中发现药理学抑制ALCAT1显著降低缺氧条件下ROS和乳酸的生成,并降低Akt磷酸化水平。此外在A549细胞中药理学抑制ALCAT1通过阻止ROS生成降低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的表达。结论:ALCAT1的缺失减缓肺腺癌的发展,抑制ALCAT1可能通过阻止ROS生成降低HIF1α表达,从而抑制糖酵解代谢产物,并影响Akt磷酸化水平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制备温度/超声双重响应型脂质相变液滴(lipid phase-change droplets,LPCDs),并将其与水凝胶进行复合,通过温度或低强度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调控LPCDs的内核发生液-气相转变,继而调控水凝胶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方法:首先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出脂质膜壳的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PFH)相变液滴,对其在温度和LIFU调控下的形貌变化、相转变能力进行表征,同时评估了液-气相变前后LPCDs的超声造影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水凝胶进行复合,通过各项表征评估温度/超声引起的液滴相变对水凝胶内部结构、浮力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LPCDs在温度或超声调控下有良好的相转变能力和超声造影能力。脂质液滴相变可使水凝胶内部生成直径在微米量级的诸多气孔,浮力得到显著提高,压缩应力和溶胀性能也有所变化。结论:脂质相变液滴-水凝胶复合材料(LPCDs@Hy)是一种有潜力的智能响应型诊疗用微纳材料。
    Available online:2022-07-24,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数据,构建m5C相关基因组成的生存预后模型,分析了与肾透明细胞癌生存有关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来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资料,从已发表的文献中获取m5C相关基因并分析了它们在肿瘤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共识聚类分析以揭示m5C相关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变量Cox分析和Lasso-Cox回归分析构建出生存预后模型并分析与肾透明细胞癌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最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索生物功能和潜在的信号通路。结果:我们发现m5C相关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和正常组之间存在差异性表达。共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集群1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优于集群2。构建的生存预后模型将肾透明细胞癌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分级和分期可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而GO和KEGG分析显示m5C-RNA修饰有助于调节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结论:根据研究,我们构建的m5C相关基因的生存预后模型可以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Available online:2022-07-12, DOI:
    摘要:
    目的:比较术中消融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在IV期胰腺癌治疗中的效果,并初步探讨消融联合化疗的潜在细胞学机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V期胰腺癌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组,13例)与术中消融联合化疗组(消融组,14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肿瘤指标、血常规指标及术后生存期等。同时,本研究首次采用Boyden小室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渗透性实验模型,以探究超低温冷冻对人胰腺癌细胞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消融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显著小于化疗组,而消融组治疗后白蛋白(ALB)显著高于化疗组(P<0.01)。两组CA19-9在治疗前后均没有显著差异。消融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数和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小于化疗组(P<0.05)。消融组治疗前血小板数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化疗组治疗后的红细胞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消融组治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消融组术后的生存期显著优于化疗组(P=0.0189)。经过超低温冷冻的胰腺癌细胞渗透性显著增强(P<0.01)。结论:术中消融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对IV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生存期延长。
    Available online:2022-06-13, DOI:
    摘要:
    目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O157:H7)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研究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为其建立新的方法储备非常重要。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保守区序列,结合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和荧光定量、胶体金侧向流免疫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建立两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方法并进行优化,评估这两种方法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可在39 ℃恒温条件下16 min内完成检测,可检测至104拷贝数,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两种方法与其他常见的肠道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杆菌)质粒模板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两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
    Available online:2022-06-06, DOI:
    摘要:
    SMARCA4缺失的原发性胸部肉瘤是一类罕见原发于胸腔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特征,并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型。在我国,目前仅有6例文献报道[1,2]。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胸部肿瘤分类新增的肿瘤类型中,胸部SMARCA4缺陷型未分化肿瘤占据其一。SMARCA4基因编码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突变率约为3-8%,其纯合缺失、融合或截短突变与蛋白的缺失及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紧密联系[3,4]。SMARCA4缺陷型NSCLC与SMARCA4缺陷型胸部肉瘤的对比分析与鉴别也是近年来的讨论研究热点。该型肿瘤临床侵袭性强,易发生远处转移,其治疗原则首选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我院近期收治的一例左上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SMARCA4缺失的原发性胸部肉瘤,本文围绕其进行报道和文献复习。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涎腺杨氏模量值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 观察45例SS患者及51例健康志愿者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涎腺杨氏模量值,运用t检验评价双侧涎腺杨氏模量值差异;组内相关系数评价医师内部一致性,Bland-Altman 散点图分析医师间的一致性;Spearman或Person相关分析观察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腺体厚度的影响。结果: 无论SS组与健康组,双侧涎腺杨氏模量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医师内部及医师间测量的涎腺杨氏模量值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为0.751~0.933,平均值的差值有96.43%~99.02%在一致性界限及其95%置信区间以内。杨氏模量值不受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腺体厚度影响。结论: 无论SS患者或健康志愿者,涎腺杨氏模量值均不受检查医师和受检者自身因素影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分析2012-2020年广州地区肺炎链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布情况及聚集性多重耐药模式。方法:收集2012年至2020年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数据;采用VITEK 2 Compact和MALDI-TOF/TOF MS进行初步鉴定,并用奥普托欣试验和胆汁溶血试验再次验证;采用VITEK 2 Compact和K-B法进行药敏谱分析,结果判读参照CLSI2020标准,数据采用WHONET5.6和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110株肺炎链球菌,纳入分析753株非重复分离株,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73.7%)。感染患者中,男性偏高(69.7%),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小于5岁的婴幼儿及儿童(53.9%),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51.4%)。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占总分离数的75.3%(567/763),从66.7%(44/66)上升至93.9%(46/49),呈上升趋势(P<0.001)。美罗培南耐药率从29.5%(17/61)上升至58.7%(27/46),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P<0.001);青霉素耐药率从70.0%(7/10)降低至18.4%(9/49)出现明显下降(P<0.001);头孢噻肟从9.1%(1/11)上升至32.6%(15/46)(P=0.063),但其上升趋势不可忽略,需进一步监测;红霉素和四环素一直处于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模式出现聚集性,最主要为A模式: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同时耐药,占比27.3%(155/567),其他耐药模式均在A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结论: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呈逐年递增趋势,美罗培南和头孢噻肟为重点监测药物,青霉素出现耐药减少趋势,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用药。聚集性耐药模式提示经验用药失败的可能,地区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定期的耐药监测是长期任务。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摘要: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随访证实的骶骨机能不全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45例中42例行MRI检查,45例行CT检查,16例行X线检查,12例行ECT检查。结果:平片检查共16例,发现阳性仅6例。阳性率37.5%。阳性表现为线样透亮影伴边缘骨质硬化。CT检查45例,发现阳性骨折线共25例,骨折线边缘骨质呈条带状硬化表现,阳性率55.6%。另外影像特点表现为局部显示为不均匀骨质密度,或者混杂密度。 MRI检查42例,均表现为大片状长T1长T2骨髓水肿信号,无明确的边界,范围较广,阳性率达100%。其中34例可见线样骨折线影,阳性率达81%,26例为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8例T1WI呈线样低信号,T2WI呈线样高信号特点。骨折线均平行于骶髂关节面。结论:骶骨机能不全性骨折有明显的影像特征,尤其是MRI检查,可显著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HBE细胞予以不同浓度类胰蛋白酶(PAR2激动剂)处理,采用划痕、transwell小室、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类胰蛋白酶对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的影响;通过DCFH-DA探针测定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外源性加入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1-cysteine,NAC)后,划痕、transwell小室观察类胰蛋白酶诱导的细胞修复与迁移功能。结果:类胰蛋白酶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16HBE修复与迁移;下调E-cadherin、上调N-cadheri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P<0.05)。类胰蛋白酶增加16HBE胞内ROS的水平,而PAR2抑制剂FSLLRY-NH2可逆转上述改变(P<0.05)。NAC可有效抑制类胰蛋白酶诱导的细胞修复与迁移(P<0.05)。结论:激活PAR2可经由ROS信号、调控人支气管上皮细胞EMT过程,是细胞表型转化与重塑调控的潜在靶标。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下止血带相关高血压(TIH)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日间行膝关节镜手术ASAⅠ或Ⅱ级的患者4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L组在诱导插喉罩后给予利多卡因负荷量1.0mg/kg,持续泵注15min,之后以1.0m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泵注处理。观察入室( T0 ) 、诱导后5 min ( T1 ) 、止血带充气时(T2)、充气30min( T3 ) 、充气 45min( T4) 、充气60min(T5)、放气前( T6 ) 、放气后 20min( T7) 的 HR、SBP、DBP;记录术中止血带相关高血压及降压药使用情况;记录术后1、3、6、24 和 48 h静息 VAS 评分,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检测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01)。T3、T4、T5、T6时,L组的血压比C组低(P <0.05)。T4、T5时,L组心率比C组低(P <0.05)。T3、T4时,L组TIH发生率比C组低(P=0.008;P=0.011)。与C组相比,L组术后1h、3h、6h时静息时 VAS 评分低(P=0.023;P=0.025;P=0.03)。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应用止血带的膝关节镜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TIH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镇痛。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用CLEC-2 缺陷小鼠检测CLEC-2在自噬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探究CLEC-2信号通路对巨核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怀孕14.5 d的小鼠胚胎取出,分离并培养巨核细胞。体外雷帕霉素处理巨核细胞,检测巨核细胞CLEC-2和CD41的表达。小鼠经雷帕霉素处理后,检测小鼠骨髓自噬蛋白的表达。结果:自噬基因在胎肝来源的巨核细胞有表达,并且表达量很高。小鼠巨核细胞在雷帕霉素处理后,CLEC-2表达下调,提示CLEC-2参与调控自噬。雷帕霉素处理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敲除小鼠的巨核细胞CD41和CD6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体内实验发现雷帕霉素能显著性的增强敲除小鼠LC3蛋白的表达。CLEC-2的缺陷能显著性的降低自噬紊乱导致的多倍体巨核细胞数。CLEC-2的缺陷降低雷帕霉素诱导胎肝来源的巨核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D2以及P21的表达。结论:血小板受体CLEC-2在巨核细胞自噬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抗癌药物6-硫鸟嘌呤(6-thioguanine,6-TG)中硫原子与Cu2+的高度亲和力,构建了一种新的比率荧光方法,用于检测抗肿瘤药物6-硫鸟嘌呤。方法:邻苯二胺(o-Phenylenediamine,OPD)能够被游离Cu2+氧化成560 nm处发黄色荧光的产物2,3-二氨基酚嗪(2,3-diaminophenazine,DAP),体系中450 nm处发射蓝色荧光的碳点与DAP之间存在荧光内滤效应,因此DAP能够使碳点荧光猝灭。当目标物6-TG存在时,会与OPD竞争Cu2+,导致氧化产物DAP减少,使其黄色荧光降低,和碳点之间的内滤效应减弱,碳点的蓝色荧光恢复,荧光强度比值F450/F560与6-TG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该探针可用于定量检测6-TG。结果:随着6-TG浓度的增加,该体系荧光强度比值F450/F560逐渐增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6-TG的线性范围为40.00-160.0 μM,检测限为61.10 nM,相关系数R2 = 0.992。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可应用于6-TG药片含量测定。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肺腺癌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腺癌微乳头及实体成分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中心就诊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采集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NSE、AFP及CYFRA21-1)、病理亚型等信息。采用Student’s t-test、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微乳头、实体成分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2159例肺腺癌患者,分别有291例及248例患者含有微乳头、实体成分。6种肿瘤标志物中,CEA及CYFRA21-1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01)。含实体成分的肺腺癌患者,其CEA(2.92 ng/ml vs 1.88 ng/ml,P < 0.001)及CYFRA21-1(2.20 ng/ml vs 2.02 ng/ml,P < 0.001)表达显著高于不含实体成分的患者。同样,CEA(2.59 ng/ml vs 1.92 ng/ml,P < 0.001)及CYFRA21-1(2.15 ng/ml vs 2.03 ng/ml,P = 0.009)在含微乳头成分肺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不含微乳头成分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大小、CEA及CYFRA21-1与微乳头及实体成分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EA与实体(OR = 2.87,95%CI:2.03-4.06,P < 0.001)、微乳头(OR = 2.36,95%CI:1.68-3.32,P < 0.001)成分的关联仍然显著,而CYFRA21-1与微乳头、实体成分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肺腺癌患者术前血清CEA及CYFRA21-1表达与微乳头、实体成分有关,可能作为肺腺癌微乳头、实体成分的预测因子。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肝脏肿瘤早期诊断率低,大部分患者初诊即失去手术机会。剩余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 FLR)不足是无法手术的主要原因,这已成为制约肝脏外科发展的瓶颈。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能够促进剩余肝脏快速增生,进而接受手术切除,显著改善了无法手术患者的预后。但这项技术开展之初,因其安全性问题争议较大,现已得到明显改善。本文将通过总结ALPPS相关文献来阐述其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PT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PBL)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意义,提高临床医生对APTE的认识。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60岁以上老年住院APTE患者326例,分析患者PBL升高的原因及预后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分析PBL升高组(n=78)和PBL正常组(n=248)患者的年龄、性别、D-二聚体水平、肺动脉栓塞部位、近端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远端DVT、基础疾病、深静脉置管、吸烟史、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果:下肢近端、远端均存在DVT病人PBL显著高于无DVT组和仅下肢远端DVT组(p<0.05)。统计学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心力衰竭、近期(<30天)骨折、间质性肺病和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APTE患者PBL升高的相关因素(p <0.05)。PBL升高组溶栓比例、在院死亡、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使用、心肺复苏率均高于PBL正常组病人(p<0.05)。结论:PBL升高的老年APTE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对心肺功能不全、下肢近端及远端均存在DVT的老年APTE患者重点关注。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嗪衍生物2,5-二羟甲基-3,6-二甲基吡嗪(Liguzinediol,Lig)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致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大鼠心梗模型,给予不同剂量Liguzinediol(5、10、20mg/kg)以及阳性药地高辛(Digoxin 0.0332mg/kg)治疗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电镜检测线粒体形态;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复制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H9C2细胞模型。使用Liguzinediol干预细胞,并将自噬激动剂和抑制剂与Liguzinediol结合使用。通过WB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转染LC3B腺病毒检测自噬水平;荧光标记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结果:Liguzinediol各个剂量均能显著升高心梗模型大鼠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减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mension in systole,LVIDs)。Liguzinediol可显著降低心梗模型大鼠血清BNP、LDH,并增加大鼠心脏中ATP水平。Liguzinediol改善心梗大鼠心脏中的心肌细胞及线粒体形态,并调节心梗大鼠心脏中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表达并促进自噬。在体外,Liguzinediol减少OGD模型H9C2细胞ROS含量,促进线粒体自噬和融合,保护线粒体膜电位,减少H9C2细胞凋亡。自噬激动剂与Liguzinediol的合用部分增加了Liguzinediol对OGD模型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自噬抑制剂则完全取消了Liguzinediol对OGD模型H9C2细胞线粒体的调节作用及对凋亡的抑制作用。结论:Liguzinediol可促进线粒体自噬和融合,维持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完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梗大鼠的心功能。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研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14, USP14)通过调控氧化固醇结合样蛋白2 (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like 2, OSBPL2)的泛素化水平稳定OSBPL2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以HeLa细胞为工具细胞,通过对USP14过表达、敲降以及活性抑制,检测OSBPL2的表达水平量;采用体外过表达实验考察USP14对OSBPL2的泛素信号和泛素化水平的调控;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阐明USP14与OSBPL2相互作用的具体结构域、不同结构域在蛋白相互作用中的作用以及OSBPL2的关键泛素化位点。结果:USP14与OSBPL2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稳定OSBPL2的表达而不改变其转录水平;体外过表达和Co-IP实验结果表明,USP14催化结构域(catalytic, CAT)与OSBPL2氧固醇结合蛋白相关结构域(OSBP-related domain, ORD)的相互作用降低OSBPL2的泛素化水平;类泛素(ubiquitin-like,UBL)结构域在USP14与OSBPL2相互作用中起到了促进作用;Lys209和Lys361是OSBPL2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关键位点。结论:USP14通过调控OSBPL2蛋白Lys209和Lys361两个位点的泛素化进而调控其泛素化水平,稳定OSBPL2蛋白的表达。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 构建新西兰兔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方法 准备16只新西兔,随机分为2w、4w、8w、12w组,每组4只。拔除兔的上颌前牙,在其新鲜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纯钛实验种植体。术后分别在2w、4w、8w、12w采集含种植体的上颌骨标本,再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切片染色研究即刻种植后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结果 ① 大体观察:各组实验兔的术后状态正常,食欲无明显异常,创口愈合良好,种植体均未松动脱落。② Micro-CT分析: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愈合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螺纹处的骨质密度和厚度不断增加。③ 组织学检测: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时间的延长,硬组织切片染色测算所得的种植体-骨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 ratio, BIC)稳步增长,而脱钙颌骨切片染色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质结构呈散在-岛状-条索状-板层状骨演化,提示骨结合形成良好。2w和4w组中存在大量的破骨细胞和炎症细胞,8w和12w组中则几乎未见这类细胞,但存在更多的红细胞和黄骨髓。结论 兔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可构建即刻种植动物模型,为即刻种植后骨结合过程的观察以及钛种植体的动物体内研究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鸢尾素是一种肌细胞因子,具有诱导白色脂肪褐变、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生物学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鸢尾素具有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异生及脂肪堆积等作用。鸢尾素通过上述作用能有效维持机体葡萄糖平衡。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本文旨在阐述鸢尾素在调节葡萄糖稳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胃癌的早期诊治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胃癌前病变发生机制有望实现对胃癌的早期防治。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 SPEM)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不详。本文着重就SPEM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与胃癌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胃癌早期防治提供新理论。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明确C57BL/6J小鼠不同脂肪组织对于冷刺激的适应性应答的相似点与差异。方法:建立冷刺激组及对照组小鼠模型,测量体重、进食量等;HE染色观察各脂肪组织切片形态;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棕色化、线粒体功能等相关基因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产热等相关蛋白表达情况;IHC染色检测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支配;流式细胞术分析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结果:与皮下及附睾白色脂肪相比,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表达量最高,但冷刺激不能进一步促进其表达;而冷刺激能够显著诱导皮下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冷刺激能够促进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中交感神经支配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结论:冷刺激能够诱导皮下脂肪组织棕色化,同时促进交感神经支配和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冷刺激能够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支配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冷刺激对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影响在三种脂肪组织中最小。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检测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B淋巴瘤Mo-MLV插入区1(B cell-specific MLV integration site-1, 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2月龄C57Bl/6小鼠,利用LISA脊髓损伤造模仪制作小鼠第9胸椎节段(T9)中度脊髓钝挫伤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初步观察SCI后1,3,7,14及28天时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与细胞定位。结果: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于损伤后1天时即上调并达峰值,至损伤后28天时仍保持较高水平,其表达变化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趋势相一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CI后,Bmi-1与Iba-1、MBP、NeuN及CD31共表达;Bmi-1与GFAP无共表达。结论: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中Bmi-1表达上调,主要定位于小胶质细胞、髓鞘细胞、神经元与血管内皮细胞,且在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尤为显著。提示Bmi-1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内源性髓鞘再生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有关,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探索兰索拉唑(lansoprazole,LPZ)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潜在损伤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以10 μmol/L LPZ孵育H9C2细胞不同时间(0 h、12 h、24 h、48 h)后,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CHOP)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12、Cleaved-Caspase-3、Cyt C、Bax/Bcl-2)的表达。此外,兰索拉唑及ROS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单独或联合孵育细胞48 h后,检测H9C2细胞内ROS水平,以及内质网应激和调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LPZ可以时间依赖性增加ROS的水平,诱导GRP78和CHOP的表达,并进一步增加Cleaved-Caspase-12、Cleaved-Caspase-3、Cyt C、Bax/Bcl-2的表达。NAC显著降低LPZ诱导的ROS水平,降低GRP78、CHOP以及Cleaved-Caspase-12、Cleaved-Caspase-3、Cyt C、Bax/Bcl-2的表达水平。结论:LPZ会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有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近年来原发性肺癌的靶向药物研究飞速发展,其中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靶点的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对绝大多数EGFR突变型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但EGFR-TKI对于野生型患者或者耐药性突变患者疗效甚微。因此行靶向治疗之前必须对EGFR突变状态进行检测。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则可以在患者没有条件行有创性基因检测时对EGFR突变状态进行预测评估。本文就18F-FDG PET/CT显像对肺腺癌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样蛋白(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ike protein, CHL1)在支气管哮喘中表达及潜在机制。方法:收集55名哮喘患者及同期18名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HL1水平,分析其与肺功能指标、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相关性。构建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诱导的慢性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肺组织CHL1表达定位及分布。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分别用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HL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4.174±2.122 ng/ml)相比,哮喘患者血清CHL1水平明显增高(7.497±3.274 ng/ml, p<0.0001), 与血清总IgE水平成正相关(r=0.2871, p=0.0478)。CHL1主要表达于小鼠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胞,哮喘小鼠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TGF-β可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CHL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哮喘中支气管上皮细胞CHL1表达增加,该过程可能与TGF-β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5-31, DOI:
    摘要:
    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是最常见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之一,由多梳抑制复合物2产生,而多梳抑制复合物2组成部分的改变,如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功能改变或过表达会表现出H3K27me3表达失衡,使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发现H3K27me3的组蛋白修饰缺失,例如乳腺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等。然而,H3K27me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和预后存在异质性。本文总结并探讨H3K27me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前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已成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靶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s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细胞自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本文旨从自噬的角度,以“lncRNAs”,“神经元自噬”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为关键词,系统性的回顾了lncRNAs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lncRNAs可以在自噬的各个阶段(诱导、成核、延伸、成熟和自噬体裂解)调控重要分子靶点,从而调节细胞自噬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深入了解lncRNA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噬的调节机制,有望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涉及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瘦素、炎症、遗传免疫等机制,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甲状腺结节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而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是基于气道炎症分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作为诱导痰的替代生物标志物,血嗜酸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骨膜蛋白等被广泛应用于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但这些生物标志物预测嗜酸性气道炎症的能力饱受争议,联合使用或许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此外,随着组学技术的开展以及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未来新型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临床。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 测算苏州市18岁及以上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建立苏州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体系、开展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健康状态资料来源于2019年苏州市健康期望寿命专项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9年在苏州全市范围内有效调查6208位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结合苏州市2019年人口和死亡资料,基于Sullivan法和HOPIT模型测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苏州市18岁成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为36.30岁,60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为7.80岁,寿命损失百分比分别占45.17%和69.56%。随着年龄的增加,寿命损失百分比逐渐增大。男性各年龄组因伤残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百分比均低于女性,且年龄越大差距越大。结论 苏州市女性成年人的健康水平低于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其剩余生命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2016-2019年间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生物型分布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6-2019年江苏地区各类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分型,并通过二代测序方法进行毒力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析 结果:2016-2019年在江苏地区共采集各类标本6398份,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86株,其中105株菌为血清型无法鉴定,可鉴定血清型中以O:8、O:3为主,存在3个生物型,大部分为生物型1A。通过测序分析发现毒力基因以Ⅲ型(ail-、ystA-、ystB+、yadA-、virF-)和Ⅳ型(ail-、ystA-、ystB-、yadA-、virF-)为主,MLST将所有分离株分为81个ST型。结论:江苏地区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型较复杂,生物型相对集中,腹泻病人中可分离到毒力基因Ⅳ型菌株,ST基因型呈多样性发散分布,应重点加强猪、鸡、狗等动物的管控和监测。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胆囊切除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是否可以区分单纯性和重度胆囊炎。方法 该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胆囊炎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腔镜外科行胆囊切除术的28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重度胆囊炎定义为胆囊炎合并继发性改变,包括出血,坏疽,化脓和穿孔。PLR和NLR分别根据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进行计算。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来确定PLR、NLR与胆囊炎严重程度相关的最佳值,并根据PLR和NLR临界值对临床表现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包括单纯性胆囊炎212人(75.7%)和重度胆囊炎68人(24.3%)。PLR为129.0可预测重度胆囊炎,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60.4%。PLR≥129组包括较多重度胆囊炎(P<0.001)、白细胞计数较高(P<0.001)及首诊为急诊的患者(P<0.001)。NLR为3.0可预测重度胆囊炎,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4.4%。NLR数值增高(≥3.0)与高龄(P = 0.039)、男性(P = 0.010)、重度胆囊炎(P<0.001)、白细胞计数较高(P<0.001)、经急诊收入院(P<0.001)及住院时间延长(P<0.001)有显著相关性。多变量分析发现患者年龄≥55岁(OR 2.808,95%CI 1.375-5.735,P = 0.005),术前白细胞计数术≥10000(OR 3.004,95%CI 1.130-7.981,P = 0.027),术前NLR≥3.0(OR 9.564,95%CI 4.194-21.812,P<0.001)和经急诊入院(OR 2.657,95%CI 1.166-6.054,P = 0.020)是与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PLR和NLR可作为重度胆囊炎的预测指标,可为是否选择手术提供参考。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妊娠的母婴结局,探讨肾功能分期与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73例本院建卡并分娩的妊娠合并CKD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CKD分期分为3组:CKD早期组(1~2期)53例、CKD中期组(3期)13例和CKD晚期(4期)7例,分析孕妇肾功能分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及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与CKD早期组相比,CKD晚期组患者更易合并慢性高血压(p<0.05)。分析三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发现,与CKD早期组比较,CKD中、晚期组患者子痫前期(PE)、胎儿生长受限(FGR)、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CKD晚期组胎儿窘迫率(p<0.05)、肾衰竭率(p<0.05)、剖宫产率(p<0.05)、早产率(p<0.05)显著升高,自然分娩率明显下降(p<0.05)。同时分析新生儿结局发现,CKD中、晚期组患者新生儿出生体重和1min Apgar评分明显降低(P<0.05),重度窒息儿比例明显增高(P<0.05);小于孕龄儿(SGA)、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以及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三组的死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妇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与患者肾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在孕前应尽早发现及治疗CKD,在妊娠过程中应注意监测CKD孕妇的肾功能,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母儿预后,减少围生期母儿的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运用24节段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的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孕晚期单胎妊娠孕妇111例,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所有孕妇均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输出量(LVCO),面积变化分数(FAC),心脏球形指数(GSI),二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MAPSE),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同时使用24节段2D-STI技术获取胎儿心室应变指标: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右室游离壁应变(RVFWSt)。 结果:GDM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间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LVGL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胎儿LVGCS、RVGLS、RVFWS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VGLS与LVEF、LVFAC具有正相关性(r=0.544、0.714,P<0.05),LVGCS与LVEF、LVFAC、MAPSE具有正相关性(r=0.837、0.751、0.191,P<0.05),RVGLS、RVFWSt均与RVFAC具有正相关性(r=0.517、0.421,P<0.05);孕妇体重指数(BMI)是RVGLS的独立预测因子(r2=0.311,β=0.496,95%置信区间:0.147-0.846,P<0.05)。 结论:GDM会引起胎儿心室收缩功能下降,24节段2D-STI技术可及时、准确的监测胎儿心室收缩功能,有利于临床妊娠监督。 关键词: 24节段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右心室应变:妊娠期糖尿病;胎儿超声心动图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患者前循环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发的症状性ICAD患者,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次数将其分为初发组(n=92)和复发组 (n=38),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及Tmax>6s定量低灌注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分水岭梗死发生率、Tmax > 6s及Tmax > 4s的低灌注体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血管狭窄率更高(P=0.003)、分水岭梗死发生比例更高(P=0.037)、Tmax>6 s及Tmax>4 s 的低灌注体积更高(P值均<0.001),其中Tmax>4 s的低灌注体积是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低灌注体积每增加10ml,95% CI:1.051-1.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 CI:0.672-0.839),敏感性76.3%,特异性63.0%。结论: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量化的低灌注体积,是前循环症状性ICAD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早期治疗反应(治疗后3、6、12个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2010年10月-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初诊CML慢性期(CML-CP)患者,均接受一代或二代TKI(伊马替尼或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治疗,依据治疗反应分为最佳反应、警告和治疗失败组,结合初诊时RDW及相关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的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优化临床指标的cut-off值。结果:初诊时RDW≥16.15%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治疗反应(警告和失败)明显多于RDW低者(P<0.05)。分析TKI治疗3个月疗效为警告且未早期换药患者,结合初诊时的RDW,发现高RDW组在6个月或12个月时治疗失败率明显高于低RDW组(P<0.05)。结论:CML-CP患者RDW为TKI早期治疗反应(3和6个月)的独立预测指标;3个月为警告患者且RDW高者在6个月和12个月更易发生治疗失败。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探索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及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基因突变及表达谱特征。 方法:纳入14例原发性肺ACC及24例原发性肺MEC患者,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样本,分别提取DNA通过416panel靶向捕获测序进行DNA层面的突变分析,提取RNA通过mRNA全转录组测序进行基因融合及表达谱分析。 结果:突变层面:原发性肺ACC最常见的突变为MYB/MYBL1融合,占比为78.5%(11/14);肺MEC患者中最常见变异为MAML2融合,占比50%(12/24),另有3例MEC患者检测到EWSR1融合,1例MEC患者出现ROS1融合。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RNA差异表达基因中:肺ACC中检测到SOX10、BCL11A等基因表达上调,肺MEC中最主要差异上调基因为TFAP2A。 结论:研究首次对原发性肺ACC及EMC从突变及表达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检测到肺MEC基因突变中除最常见MAML2融合,新发现EWSR1融合及ROS1融合;肺ACC基因突变中最常见的为MYB/MYBL1融合,与既往唾液腺ACC中突变相关文献符合。结合既往对唾液腺ACC及肺癌的研究,SOX10、BCL11A可能成为肺ACC新的生物标记点,TFAP2A与肺MEC对安罗替尼耐药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与内脏脂肪米色化的关系。 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正常体重和肥胖者的内脏脂肪组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蛋白和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肥胖者内脏脂肪组织甲状腺激素转运体包括溶质载体家族16成员2和成员10(SLC16A2,SLC16A10)、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成员1C1(SLCO1C1)、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TSHB)和脱碘酶2(iodothyronine deiodinase 2,DIO2)的mRNA表达均下降,其中SLC16A2、TSHB和D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FT3后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蛋白UCP1及标志转录因子PR结构域家族成员16(PR domain-containing 16,PRDM16)的表达与上述基因表达成正相关。 结论:肥胖者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下降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密切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TPTE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收集86对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33对肺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浆样本,采用qRT-PCR检测TPTEP1 在所收集组织、血浆样本及肺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采用慢病毒过表达TPTEP1在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的表达后,利用CCK-8、Tranwell实验评估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结果:肺腺癌组织的TPTEP1表达量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其表达量与肺腺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明显相关。肺腺癌患者术后血浆中的TPTEP1表达量较术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过表达TPTEP1明显抑制了肺腺癌细胞株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TPTEP1在肺腺癌患者癌组织及术前血浆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并且可以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可能成为肺腺癌的诊断治疗可行的潜在靶标。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治疗位于右上肺前段(S2)和后段(S3)之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等肺结节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本中心2015-2020年肺段切除术资料,在术前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规划及术中3D-CTBA实时导航下,以段间静脉V2c为辨认标志确定S2与S3之间的结节,将S2的外侧亚段(S2b)和S3的外侧亚段(S3a)合并为一个切除单元,分析接受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的患者结节特征及围术期资料。结果:共纳入46例S2b+S3a切除术病例,结节影像学大小为11.57±3.65 mm。根据结节实性成分占比(Consolidation to tumor ratio, CTR),纯磨玻璃结节29例,部分磨玻璃结节11例,实性为主结节3例,实性结节3例。 有35例结节位于肺实质外1/3,11例位于肺实质中1/3,无内1/3结节。结节病理大小为9.48±3.06 mm,病理诊断如下:AIS(8例),MIA(19例),IAC(15例),良性(3例),转移瘤(1例)。平均淋巴结采样站数为2.57±1.42 ,采样总数为4.50±3.06。平均切缘为18.21± 3.24 mm,术后住院时长中位数4天,带管时间中位数2天,出现长期漏气(≥3天)2例及术后咯血2例,无围术期死亡,随访终点无术后复发及死亡。结论:在3D-CTBA的合理规划下,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是治疗右上肺S2和后S3之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等肺结节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式。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肝右静脉系统的解剖路径图用于指导手术规划。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的上腹部增强CT资料,导入海信计算机辅助系统行三维重建,模拟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 RHV)引导的解剖性肝切除,测量并记录肝体积、RHV及各段属支的分布情况、解剖变异等数据。结果:纳入336例正常肝脏受检者,中位年龄59(48~67)岁。全肝体积为1255.65(1071.43~1450.078)ml,男性的全肝体积显著大于女性(P<0.05)。336例受检者的RHV直径与全肝体积呈正向弱相关(r = 0.242, P<0.05)。44.6%的受检者发现1(1~2)根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 IRHV)。RHV的标准化直径与是否伴有IRHV之间呈极弱负相关(r=-0.109, P<0.05)。比较伴有IRHV的RHV和不伴有IRHV的RHV的直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7.95(6.51~10.4)mm和9.33(7.37~11.23)mm。15.8%受检者以IRHV为主导,RHV较短小,无法在肝断面上全程显露。最终选取283例RHV解剖正常的受检者构建解剖路径图。6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VI, V6)、7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VII, V7)主要分布在右后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5(0.33~0.55)和0.78(0.71~0.84)处,V6的数目显著多于V7的数目(P<0.05);5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V,V5)、8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VIII, V8)主要分布在左三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1(0.32~0.5)和0.78(0.7~0.86)处,V5的数目显著多于V8的数目(P<0.05)。V6的直径显著大于V5的直径(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构建肝右静脉系统解剖路径图,对指导精准解剖性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结合无创功能学检查定量血流分数(QF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入选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若OCT下靶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LA)>2.6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则予以最佳药物治疗(OMT),设为OCT-OMT组;余ACS患者在OCT指导下行PCI治疗,设为OCT-PCI组。比较两组间OCT测得的相关数据,回顾性使用QFR技术对造影图像质量良好的病变的功能学指标进行分析和验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不良临床事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20例拟行择期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共计146处靶病变。OCT-OMT组47例(39.2%),OCT-PCI组73例(60.8%)。OCT检查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MLA水平显著高于OCT-PCI病变(3.74mm2 vs. 2.41mm2, P<0.0001),同时其平均狭窄程度显著偏低(62.6% vs. 73.6%, P<0.0001)。QFR分析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QFR值显著高于OCT-PCI病变(0.89 vs. 0.75, P<0.0001),OCT-OMT病变“QFR≤0.80”的占比显著低于OCT-PCI病变(7.14% vs. 84.7%, P<0.0001)。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因心绞痛再入院)以及大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较低(分别为7.5%和0.8%),且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OCT-OMT组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OCT-PCI组(RR: 0.12, P=0.04)。结论:结合QFR分析验证和随访数据,OCT以“MLA>2.6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为决策标准指导部分ACS患者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QFR可为OCT补充功能学证据,两者在评估和指导ACS介入诊疗上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5-19, DOI:
    摘要:
    肺癌及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许多相关性。肺结核导致的瘢痕、慢性炎症、免疫功能异常可增加肺癌风险。肺癌的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利于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影响结核发展。如何早期识别肺癌合并结核、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的诊疗难点。了解肺癌合并肺结核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诊治方法。本文重点就肺癌合并结核的发病机制、诊疗策略进行综述,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精准治疗。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合成具有抗氧化和GABA增强活性的神经保护试剂并测试其抗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从不同取代的酚出发合成依达拉奉的类似物,用DPPH法测试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用膜片钳技术测试化合物的GABA活性,并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测试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合成了3’,5’-二异丙基-4’-羟基依达拉奉(6a)和3’-甲基-5’-叔丁基-4’-羟基依达拉奉(6b),两个化合物都显示了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MCAO模型上两个化合物都显示了比依达拉奉更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电生理实验表明,化合物6b在低浓度下显示GABA增强活性,在高浓度下显示直接的GABAR激动活性。结论:基于依达拉奉的分子骨架我们成功构建了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和GABA增强活性的新型神经保护试剂。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研究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对缺氧条件下骨肉瘤细胞顺铂(cisplatin,CDDP)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G-63细胞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转染HIF-1α-siRNA、YAP1-siRNA、STAT3-siRNA后,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YAP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和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结果:YAP1在缺氧后的人骨肉瘤细胞MG-63中呈显著高表达(P<0.05)。缺氧条件下过表达YAP1,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1)。缺氧条件下采用siRNA抑制YAP1表达,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显著提高(P<0.01);细胞中p-STAT3表达显著下调(P<0.01)。沉默STAT3可显著提高缺氧条件下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P<0.01)。沉默HIF-1α可显著抑制缺氧诱导的YAP1表达上调(P<0.01),提高缺氧条件下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P<0.01)。结论:缺氧通过HIF-1α依赖的方式上调骨肉瘤细胞内YAP1,YAP1可能通过激活STAT3降低骨肉瘤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探究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否能提高健康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24只SD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rTMS组(n=12),rTMS组接受为期4周的高频(10Hz)rTMS,control组接受4周假刺激。使用水迷宫检测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通过TMS结合肌电图评价干预前后运动皮质(M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可塑性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大鼠M1区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改变。结果: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提高健康大鼠空间情景记忆能力(P<0.05);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增强M1区可塑性,表现为M1区LTP样可塑性增高及NR1和NR2A蛋白表达上调(P<0.05);且M1区LTP样可塑性的改变与空间情景记忆能力成正相关(P<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健康大鼠的空间情景记忆及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且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呈正相关。说明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可以作为预测认知功能的辅助检测手段。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探究生物钟基因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1,Bmal1)调控T型钙离子通道(T-type calcium channel, TTCC)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缩窄术(TAC)构建C57BL/6J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CHF),设定假手术对照组(CON)及TTCC抑制剂米贝拉地尔(MIB)治疗组(CHF+MIB)。使用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小鼠心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心肌TTCC表达。使用程序性电刺激(PE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采用WB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心肌组织Bmal1、TTCC昼夜节律变化及关系。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揭示Bmal1调控TTCC的分子机制。结果:与CON组相比,CHF小鼠心脏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心腔扩大且伴有明显心肌肥厚,心肌中TTCC表达量明显增加,行PES检测发现CHF小鼠VA发作率明显增加,且有昼夜节律差异,使用MIB可一定程度降低CHF小鼠VA的发生。WB及qRT-PCR结果提示CHF小鼠心肌中Bmal1及TTCC表达呈昼夜节律性变化,ChIP检测提示Bmal1可直接结合到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结论:CHF小鼠中,TTCC通道重新高表达且呈昼夜节律性,使用MIB可降低CHF小鼠VA发作,Bmal1可通过直接结合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成熟脂肪细胞(成熟SVFs细胞)与小鼠肝细胞(Hepa1-6)共培养模型,研究成熟脂肪细胞对肝细胞脂质堆积以及代谢的影响。方法:从小鼠皮下脂肪分离提取原代SVFs细胞,经体外分化成熟后,以 Transwell 小室建立成熟SVFs细胞和 Hepa1-6细胞间接共培养48 h体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检测SVFs细胞PPAR?和PGC-1α等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Hepa1-6细胞CD36,FATP2,GPAT1等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酶法检测经共培养后的Hepa1-6细胞甘油三酯水平。结果:小鼠原代SVFs细胞经诱导成熟后,出现明显较大脂滴;成熟SVFs细胞中PPAR?和PGC-1α等分化标志物较未分化SVFs细胞显著升高;Hepa1-6细胞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未共培养组;Hepa1-6细胞GPAT1,CD36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已成功建立成熟脂肪细胞与Hepa1-6细胞Transwell共培养模型。肝细胞与成熟脂肪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其脂质堆积增加,该过程可能通过上调肝细胞中CD36 和GPAT1的表达水平增加脂肪酸的吸收和甘油三酯的合成通路实现。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上皮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喂养3个月。留取小鼠空肠和回肠组织,H&E染色观察空肠和回肠上皮绒毛、隐窝形态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分离小肠上皮隐窝单位进行体外3D类器官培养,观察类器官增殖率及类器官分化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空回肠上皮凋亡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量都无明显影响,但隐窝深度显著变浅。体外3D类器官培养结果发现,高脂饮食导致空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下降,而回肠干细胞分化能力却显著增加;两种上皮细胞的凋亡均显著减少。结论:高脂饮食导致小鼠空回肠上皮功能发生变化,而且对空、回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不同。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位于端脑或小脑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引导分为超声组(26例)和对照组(1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超声影像;对比两组患者病变的直径(mm)、深度(mm)、显微镜下操作时间(min)、住院天数(d);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情况。结果 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和周边组织结构具有典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基于两组分别在病变直径、深度以及术前KPS评分等大致相同的临床背景下(P>0.05),对比发现:超声组在显微镜下操作时间(41.69±8.04)min、术后住院天数(6.92±1.57)d以及术后1周的KPS评分(65.38±7.60)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74±8.52)min、(8.68±2.89)d和(58.42±10.6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88.46±8.34) VS.(87.36±12.84)(P>0.05)。结论 术中超声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特点可以用于协助手术径路的规划与实施,并且通过术中动态实时地引导术者快速、精准地抵达病灶,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周期,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Available online:2022-05-16, DOI:
    摘要:
    摘 要: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通过IRE1/XBP1通路调控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组(HTGP组)和CD36抑制剂组(SSO组)。在给予各组小鼠相应处理24小时后,获取小鼠血标本和胰腺、肾组织进行血清学检测、病理学分析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比SAP组,HTGP组有着较高的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且HTGP组的胰腺炎严重程度及肾损伤更重。在HTGP组肾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的IRE1、XBP1蛋白及介导游离脂肪酸摄取的CD36蛋白的表达水平比在SAP组更高。此外,当给予HTGP组小鼠CD36抑制剂SSO后,SSO组小鼠较HTGP组胰腺及肾损伤减轻,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且肾组织中IRE1、XBP1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急性胰腺炎中,CD36介导的游离脂肪酸可能会激活内质网应激IRE1/XBP1通路调控相关肾损伤。
    Available online:2022-05-06, DOI: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来修复心肌损伤,外泌体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天然的纳米载体, 其内含有细胞特异性蛋白、核酸和脂质。与脂质体载体相比,还具有低免疫原性、无细胞毒性及能够穿透生物屏障等优点。目前已有多种靶向心脏的工程外泌体在动物心梗模型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就MSCs及MSCs来源外泌体促进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受损心肌修复的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4-26, DOI:
    摘要: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参与许多细胞过程,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circRNA在先天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综述就circRNA与哮喘的密切关系进行概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代谢性疾病是一类由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发展缓慢,难以治愈。花色苷在降血糖、降血脂、增加胰岛素分泌、抗心血管疾病、抗癌方面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健康促进作用,被认为可以促进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本文就花色苷在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做一总结,为花色苷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了解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感染情况和排毒时长,指导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经过知情同意,采集某幼儿园所有病例和罹患率较高的小1班、中2班全体儿童的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RT-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对检测阳性的儿童,每间隔1周再次采集标本开展检测,直至连续两次均为阴性时终止采样。结果:儿童罹患率为8.2%(17/208),发现隐性感染者17例。小1班和中2班流行曲线都呈现单峰分布,卫生学调查排除饮食和饮水传播。病原检测显示为CV-A6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检测阳性者中隐性感染比例为52%(95%CI:34%~69%)。排毒时长中位数为18天(95%CI:16 ~25天),最短为1周内(4天),最长为5.5周(39天),Log-rank检验显示病例与隐性感染者、男性与女性、咽部与肠道排毒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轮由CV-A6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中,CV-A6隐性感染比例高,排毒时间长。建议提高监测敏感性,病例解除隔离返园(校)、班级复课后应开展持续的健康监测和防控措施。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病情况及家长和教师对ADHD症状汇报的一致性。方法 对某市幼儿园的790名儿童家长和教师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进行调查,并对问卷总分和各条目分进行卡方检验与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比较患病率及家长和教师评估的一致性。结果(1)学龄前ADHD患病率为5.0%,男女患病率之比为3.5:1,三种分型及不同年龄间的患病率差异均不显著(c2=3.24,p>0.05;c2=2.85,p>0.05);(2)家长报告的确诊率(27.8%)高于教师(13.9%);双方均报告为阳性的确诊率为22.2%;(3)家长报告总分及各项目得分普遍高于教师,且两者汇报的一致性较低(Kappa系数均<0.4)。结论 加强对学龄前ADHD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同时,临床诊断中注意整合家长与教师两者信息,避免过度依赖家长信息而造成过度诊断。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 要】 目的:研究如何整合并优化影像、神经认知评价和生物标记测量等多来源多模态数据以提高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发展阶段和转化的分类预测准确率。方法:基于阿尔茨海默症影像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2004-2018年4个阶段的样本数据,包括从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数据提取的脑图像特征数据、神经认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测量量表和ADAS-cog13量表)数据、生物标记测量数据(Abeta、Tau和p-Tau蛋白及ApoE4基因型)。基于783个样本的基线数据建立二分类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疾病发展阶段的两两和同时分类预测。基于具有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状态的352个样本的纵向数据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并用于转化状态的分类预测。将脑图像特征变量、量表数据和生物标记加入到基准模型中,通过交叉验证方法随机划分数据集,并计算准确率、查准率、召回率、F1得分和ROC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多模态组合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对于AD发展阶段的分类,结合脑图像特征数据、量表数据和生物标记数据建立二分类logistic模型表现最佳,区分AD组和正常组、MCI组和正常组以及AD组和MCI组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100%、77.18%和89.58%;AUC值分别为100%、85.52%和96.39%,比仅用脑图像数据进行进展阶段的分类预测有显著提高。对于MCI是否转化的分类预测,脑图像特征数据结合量表数据和生物标记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准确率,从86.69%提高到90%以上;相应的AUC值从89.21%提高到94.06%。结论:结合多来源数据能提高AD疾病进展阶段和转化的分类预测准确率,为临床诊断AD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转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应变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胸膜下肺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我院收治的胸膜下肺病灶患者170例,其中良性84例(49.41%),恶性86例(50.59%)。分别使用传统的弹性成像5分法和我们提出的改良弹性成像5分法对胸膜下肺病灶进行弹性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以传统5分法获得的弹性评分为:良性组1分2例(2.38%)、2分15例(17.86%)、3分42例(50.00%)、4分24例(28.57%)、5分1例(1.19%),恶性组1分0例(0%)、2分5例(5.81%)、3分8例(9.30%)、4分35例(40.70%)、5分38例(44.19%)。以改良5分法获得的弹性评分为:良性组1分45例(53.57%,其中水波纹征43例)、2分9例(10.71%)、3分20例(23.81%)、4分9例(10.71%)、5分1例(1.19%),恶性组1分2例(2.33%,均为水波纹征)、2分4例(4.65%)、3分8例(9.30%)、4分35例(40.70%)、5分37例(43.02%)。水波纹征在良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恶性组中(51.19% vs 2.32%,c2=49.65,P<0.001)。传统和改良5分法的诊断能力评价指标分别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32 vs 0.914(Z=3.597,P<0.001)、敏感性74.49% vs 87.80%、特异性81.94% vs 84.09%、准确性77.65% vs 85.88%。结论 应变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胸膜下肺病灶具有较好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其中改良5分法优于传统5分法(Z=3.597,P<0.001)。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要:目的 观察并客观评价复方清舒油膏防治食管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放疗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放疗开始前在照射部位皮肤上外涂复方清舒油膏,每日一次,直至放疗结束后2周;对照组放射野内皮肤未做特殊处理。结果 ①照射40Gy时两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出现III级皮肤损伤;照射50Gy后,对照组II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44.7%,研究组为29.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结束时,重度(III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9.1%(p<0.05);②颈部有病变的患者,由于颈部受到高剂量照射,其III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胸中、下段者。③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清舒油膏可显著降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能够延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同时本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Dixon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早期视神经改变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TAO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视神经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视神经含水量(water fraction,WF)以及视力的差异。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评估病例组视神经SIR、WF值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视神经SIR、WF值在鉴别TAO与健康对照组视神经的效能。结果 TAO组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24),视神经SIR值和WF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8;P = 0.003)。TAO组视神经SIR值和WF值均与临床活动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 0.369,P = 0.005;r = 0.420,P = 0.001)。以WF值 > 0.914为阈值判断视神经异常,可获得最优的鉴别效能及特异度(曲线下面积,0.694;敏感度,35.7%;特异度,93.3%)。联合WF值 > 0.914和SIR值 > 1.903判断视神经异常,鉴别效能及敏感度进一步提高(曲线下面积,0.729;敏感度,75.0%;特异度,63.3%)。结论 Dixon技术可用于评估TAO早期视神经改变。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要:目的: 探讨肺浸润性粘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I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IMA的10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前CT影像上表现为肺炎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50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肺炎型表现、T分期与N分期及是否行辅助治疗是影响IMA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因素(P<0.05)。此外,肺炎型表现、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及是否行辅助治疗等因素与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相关(P<0.05)。Cox风险评估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肺炎型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MA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炎型表现以及淋巴结转移与肺IMA的不良预后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代谢手术后一年内血清肝肾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江苏省人民医院119例实行代谢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1、3、6、12个月静脉血,分别进行血清肝肾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检测。结果 术前血清ALT、AST、ALP、GGT、TG、GLU和UA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9、0.309、0.285、0.245、0.125、0.203和0.360,P < 0.05),HDL水平与BMI呈负相关(r = -0.284,P < 0.05)。血清ALT、GGT、TG、GLU、UA水平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显著下降(ALT:3个月;GGT、TG、GLU、UA:1个月),至术后1年,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 < 0.05)。 HDL水平于术后逐渐升高,6个月时显著升高(P < 0.05)。结论 BS可在短期内改变多数生化指标,有效改善肥胖患者肝功能和降低血脂。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LSTs)癌变率高达8.4%~52.5%,未经治疗的LST可在3年内进展为腺癌,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09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222处LST病灶纳入研究,颗粒均一型LST(LST-G-homogenous type, LST-G-H)30处(13.5%),结节混合型LST(LST-G-mixed type, LST-G-M)64处(28.8%),扁平隆起型LST(LST-NG-flat elevated type, LST-NG-F)118处(53.2%),假凹陷型LST(LST-NG-peseudodepressed, LST-NG-PD)10处(4.5%)。其中,多发性LST共15处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80.0%,12/15),病理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66.7%,10/15),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为主要的治疗手段(60.0%,9/15),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多发性LST以LST-G-H型多见,单发性以LST-NG-F型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灶长径>20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OR 5.074,95% CI 2.011-12.801,P < 0.05)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病灶长径≥40mm(OR 5.468,95% CI 1.792-16.684,P < 0.05)癌变风险更高。 结论 病灶长径>20mm和内镜医师年资低是LST癌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LST,且以LST-G-H型多见,单发性则以LST-NG-F型多见。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行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探讨不同切缘阳性患者的分层管理。方法:收集宫颈LEEP术后病理证实切缘见宫颈上皮内病变,即切缘阳性患者305例。外切缘阳性患者采取随访,探讨术后转阴情况;非外侧缘(内切缘,基底)阳性患者行二次LEEP或全子宫切除术,分析术后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结果:112例外切缘阳性患者6个月随访转阴率为75.9%,年龄>50岁、已绝经、术前HPV分型含16型感染患者及切缘累及多象限与转阴负相关;孕产次、术前TCT结果、病变累及腺体及切缘病变级别与转阴无相关性。193例非外切缘阳性患者中,已绝经、术前TCT结果为ASC-H或HSIL、切缘病变累及多象限均与病变残留正相关;年龄、孕产次、术前HPV分型及切缘病变级别均与病变残留无相关性。结论:外切缘阳性患者术后转阴率高,可行常规随访。非外切缘阳性患者已绝经、术前TCT结果为ASC-H或HSIL及切缘累及多象限术后病变残留率高,建议行全子宫切除术。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要:目的:急性排异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可能与移植后急性排异(acute rejection,AR)相关。本研究旨在阐述VCAM1 基因rs239222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0例肾移植患者,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排异分为非AR组131例和AR组69例。通过二代测序对VCAM1 rs2392221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5个遗传模型分析VCAM1 rs2392221对AR的影响。结合临床和人口统计学数据,评估VCAM1 rs2392221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的关联。结果:4个遗传模型研究显示VCAM1 rs2392221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显著相关(codominant model (OR1=3.71, 95% CI1:1.82-7.58, OR2=5.41, 95% CI2: 1.14-25.75,P=0.00051; dominant model (OR=3.9, 95% CI: 1.97-7.72),P=0.00068; recessive model (OR=3.57, 95% CI: 0.77-16.54),P=0.357; over-dominant model (OR=3.31, 95% CI: 1.65-6.65), P=0.0015; log-additive model (OR=3.04, 95% CI: 1.7-5.43),P=0.0344))。结论:VCAM1 rs2392221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的发生显著相关,检测VCAM1 rs2392221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排异的发生。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背景:肾脏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人类抗原R(HuR)与肾脏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密切相关。已有文献证实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HuR表达升高,但不同分期的患者HuR表达变化尚不明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DKD患者165例。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uR的表达。各组患者HuR表达采用非参数检验。HuR水平与临床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HuR在肾脏中表达增高,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均在细胞核内表达。HuR在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表达有差异,其中IIb期与III期、IIb期与IV期、III期与IV期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IIa期与IIb期之间没有差异。DKD患者HuR表达与年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尿酸、C反应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成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25羟维生素D成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病理分型IIb以上越重的DKD患者HuR表达更高。HuR的表达与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hronic phase,CML-CP)患者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3例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46(5-90)岁,男性291例,女性162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在初诊时及不同缓解阶段的血脂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CML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表现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TC/HDL-C、non-HDL-C/HDL和TG/HDL-C水平高(p<0.0001),LDL-C/HDL-C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年龄段血脂谱改变与总体趋势一致,绝经期后患者表现为TG和LDL-C水平高。CML患者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及深度分子学反应(deep molecular response,DMR)时血脂水平相较于初诊时明显恢复。与MMR患者相比,DMR患者表现为更低水平的LDL-C、TC/HDL-C、LDL-C/HDL-C和non-HDL-C/HD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DL-C/HDL-C(OR=0.5111,95% CI:0.330-0.793, p=0.003)、Sokal评分(p=0.016)和TKI治疗时间(OR=1.025,95% CI:1.013-1.037,p<0.0001)与DMR显著相关。 结论 初诊CML患者血脂代谢紊乱,TKI有效逆转血脂谱。血脂水平监测对于CML患者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且LDL-C/HDL-C可作为MMR患者预测DMR的独立指标。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索静息状态下测得心率对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AH)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21年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所有经右心导管确诊的CTD-PAH患者89 例。比较分析心率<100次/分和心率≥100次/分患者的临床特点、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COX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WHO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末端脑钠肽前体、二维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息心率<100次/分的CTD-PAH患者相比,静息心率≥100次/分的患者死亡率更高(p<0.001)。静息心率<100次/分和≥100次/分的患者1年、3年及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98.6%、90.7%、87.6% vs 93.8%、66.8%、55.6%。矫正年龄和性别后静息心率≥100次/分仍是CTD-PA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静息心率可能是预测CTD-PAH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可能反映右心室整体功能情况。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摘 要] 目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影响因素的观察分析。方法:收集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平均随访3.5年。探讨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 MACCE)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MACCE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MACCE组与无MACCE组临床资料比较、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曲线结果,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 CVC)是老年冠心病患者MACC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未发现25羟维生素D水平与MACCE的发生相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结果,联合BUN、TC、LAD、CVC预测MACCE的价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BUN、TC、LAD、CVC是MACCE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未发现25羟维生素D水平与MACCE的发生相关。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Notch3在顺铂诱导的肾小管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潜在相关的上游microRNA调控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分别转染miR-192-5p模拟物(miR-192-5p mimic)、阴性对照模拟物(NC mimic),并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20μmol/L),处理24h后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92-5p及Notch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细胞Notch3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构建含Notch3 3'端非编码区(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靶基因Notch3的荧光活性。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顺铂组处理24h后HK-2细胞的miR-192-5p表达降低,Notch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 表达及细胞凋亡率升高(均P<0.05);转染miR-192-5p mimic并予顺铂处理24h后,与NC mimic+顺铂组相比,miR-192-5p mimic+顺铂组靶基因Notch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降低(均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miR-192-5p+pmiR-Notch3 3’-UTR-Mut共转染组比较,miR-192-5p+pmiR-Notch3 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miR-192-5p与Notch3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 结论:miR-192-5p可通过直接抑制Notch3的表达而减轻顺铂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有氧运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 细胞试验中,我们利用平行板流动小室建立12dyn/cm2的层流剪切力(LSS)以模拟运动对血管壁的生理效应。分别观察非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加入人重组BDNF蛋白(50ng/ml)所制造的LS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上BDNF蛋白表达、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其对HUVECs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作用。动物试验中,60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抽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Sham),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C)、心肌梗死+BDNF组(MICB)、心肌梗死+运动组(MIE)、心肌梗死+运动+ BDNF组(MIEB);造模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心彩超检查,随后开始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MIEB组大鼠在运动前10分钟尾静脉注射人重组BDNF蛋白(0.4μg/kg), MICB组仅注射等量BDNF;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密度。 结果 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s上BDN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程度持续增强,循环流体中BDNF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非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s上BDNF蛋白表达增加,但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均处于未激活状态。增加循环流体中BDNF浓度可扩大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HUVECs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心肌梗死大鼠有氧运动结合尾静脉注射 BDNF较单纯注射BDNF和单纯运动组大鼠心肌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心功能改善。 结论 运动通过LSS以BDNF浓度依赖性模式诱发HUVECs上TrkB持续磷酸化并激活其下游Akt信号通路,提高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外源性补充BDNF可协同有氧训练强化运动的促心肌血管生成效应、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探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肪细胞肥大及脂肪组织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60%kcal高脂饲料进行食源性肥胖小鼠造模(高脂组,n=20),对照组小鼠食用10%kcal普通饲料(普食组,n=10)。喂食10周后依据体重匹配度随机选取10只高脂肥胖小鼠接受LIPUS辐照,辐照靶区为腹股沟脂肪垫,干预10周后收取小鼠全血,路径皮肤、肌肉,肝,脾,靶区及各内脏脂肪垫。称取小鼠体重、局部脂重,检测血脂来评估小鼠的整体和局部代谢水平;HE染色观察超声靶区脂肪细胞肥大情况;GPO-PAP酶法测定组织内甘油三酯含量;qPCR分析靶区成脂代谢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α)、脂解酶转录因子(IRF4、FoxO1)、脂解酶(ATGL和HSL)和脂肪细胞因子(ADPN和LEP)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脂分化调控因子(C/EBPα)、脂解酶(ATGL和HSL)和相关信号通路(PKA和ERK1/2)的蛋白水平,阐明LIPUS起效的可能机制;最后结合血液学指标和靶区组织HE(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评估LIPUS的体内安全性。结果:LIPUS明显改善肥胖小鼠超声靶区脂肪细胞的肥大,下调成脂相关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α)表达水平,上调脂解酶相关转录因子(IRF4、FoxO1)mRNA水平,促进脂解酶(ATGL和HSL)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并通过激活PKA和ERK1/2使HSL磷酸化促进下游脂解水平。结论:LIPUS通过提高脂解水平,降低成脂相关调控分子表达,改善食源性肥胖小鼠脂肪细胞肥大。
    Available online:2022-04-18, DOI:
    摘要:
    目的:研究泛素编辑酶A20在抑制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无牙周炎(Control)组、牙周炎及PBS注射(PBS+P)组、牙周炎及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注射(AAV+P)组、牙周炎及A20过表达AAV(AAV-A20)注射(A20+P)组。采用丝线结扎联合局部涂菌构建C57BL/6J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在小鼠牙龈局部注射AAV-A20以实现A20在牙周组织的过表达。A20免疫荧光染色验证AAV-A20在局部牙周组织的转染效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苏木素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比较各组小鼠牙槽骨吸收程度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之间破骨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牙周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В ligand,RANKL)及自噬相关因子表达。结果:与PBS+P组及AAV+P组相比,A20+P组小鼠牙周组织自噬水平降低(Beclin-1、LC3B表达下降,p62表达上升),RANKL表达下调,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之间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减少,牙槽骨吸收程度减轻。结论:A20通过负向调控自噬缓解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有望成为牙周炎治疗的新靶点。
    Available online:2022-04-07, DOI:
    摘要:
    【摘要】目的 基于南京地区蚊虫侵害密度,建立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方法,为进一步防控蚊媒病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应用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2019年蚊虫密度进行预测。结果 拟合后的预测模型为:ARIMA(2,1,0)(1,1,0)12,模型残差序列为白噪声,模型预测拟合后R2=0.9067。 结论 模型预测的拟合效果较好,说明ARIMA模型适用于开展蚊虫侵害预测研究。
    Available online:2022-04-06, DOI: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171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白念组和非白念组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确定与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且进一步分析与念珠菌血症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光滑念珠菌是念珠菌血症患者中最常见的分离菌(28.65%),其次为白念珠菌(28.07%)、热带念珠菌(21.64%)、近平滑念珠菌(18.13%)和其他念珠菌(3.51%),非白念珠菌占71.93%(123/171)。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 2.588; 95%CI:1.119-5.987; P=0.026)是白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1.8%、91.7%和90.3%,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性相对较高。171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有48例死亡,病死率为28.0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 1.027; 95%CI:1.004-1.050; P=0.022)、深静脉置管(OR 2.489; 95%CI:1.033-5.996; P=0.042)和入住ICU(OR 2.921; 95%CI:1.020-8.362; P=0.046)是与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我院念珠菌血症的念珠菌分布与其他医院存在差异。除热带念珠菌外,绝大多数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较高,为经验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有用的信息。
    Available online:2022-04-06, DOI: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续断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以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标准获取续断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关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的骨质疏松疾病靶点映射,筛选续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标调控网络和潜在靶点间的蛋白互作网络。同时通过Enrichr在线工具进行潜在靶点的GO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将续断活性成分与重要的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续断活性化合物8个,根据靶点预测技术预测出相关靶点53个,与疾病靶点映射得续断-OP疾病交集靶点14个。富集分析显示续断可通过多条主流信号通路及细胞代谢过程调控OP的发生发展。分子对接实验证实续断的活性成分和靶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续断除了通过直接作用骨代谢相关途径,还参与调控上下游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干预OP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OP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Available online:2022-04-06, DOI:
    摘要:
    目的:分析血浆外泌体(exosome)miR-409-3p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6 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于术前 1 天和术后 7 天进行神经心理测试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ND组(n=24例)和非PND组(n=52例)。收集提取所有患者血浆外泌体,分别采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采用qRT-PCR检测外泌体miR?409-3p的表达水平。Logistic 回归分析PN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PND 24 例,未发生 PND52 例。两组在年龄、手术时间及教育年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血浆外泌体miR-409-3p在PND患者中的表达高于非PND患者。年龄、 手术时间及外泌体 miR-409-3p为PN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表达的血浆外泌体 miR-409-3p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PND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Available online:2022-04-06,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比较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直径≤2cm的浸润性肺腺癌的临床治疗结果,探索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直径≤2cm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策略分为肺叶切除术组和肺段切除术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肺叶组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3%与96.2%,肺段组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均为98.8%(P=0.159);肺叶组患者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89.0%,肺段组患者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94.1%(P=0.071)。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淋巴结是否阳性是术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直径≤2cm的浸润性肺腺癌行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具有相同的安全性与预后。
    Available online:2022-04-06,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常规MRI特征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患者(58例IDH突变型,27例IDH野生型)的临床及术前常规MRI图像资料。由两名中枢神经影像医师独立依据伦勃朗视觉感受图像(VASARI)特征集的标准进行影像学特征的定量分析。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价IDH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影像学特征的统计学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对于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两名中枢神经影像医师VASARI特征评分的一致性较好。年龄、肿瘤定位、脑室受累、深部脑白质受累、跨中线、T2/FLAIR不匹配征对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肿瘤定位、T2/FLAIR不匹配征为独立预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0.705和0.840;联合三者对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27。 结论:术前常规MRI特征有助于非侵入性的预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基因突变。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是否保留发育性静脉畸形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41例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性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保留畸形静脉分为保留组(23例)和未保留组(1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cm3)、术后住院天数(d)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进一步分别探究在病变最大径≥18mm、深度≥21mm以及病变累及功能区时,畸形静脉的保留与否对以上术后功能评价指标产生影响。结果:病灶均获得全切。经对比发现保留组(23例)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p<0.05),并且术后1周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非劣于未保留组。当病变直径≥18mm时,保留组(13例)和未保留组(8例)之间的各项术后功能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然而当病变深度≥21mm时以及病变累及功能区时,各保留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减少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缩短术后住院天数(P<0.05)。在所有组间比较中,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过程中,力争保留畸形静脉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当病变位置深在或者累及功能区时,保留DVA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周期。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检测结肠癌中沉默调节蛋白5 (Sirtuin 5, SIRT5)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 porter-1,GLUT1)表达以及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术前行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组化分析SIRT5、GLUT1 蛋白表达,与SUVmax、临床参数、预后指标做相关分析。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SIRT5,研究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糖酵解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HIF1α)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SIRT5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p<0.01),且高表达者预后欠佳(p<0.01)。结直肠癌低分化者SUVmax表达和SIRT5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12.72±2.60 v.s 18.18±4.06, p<0.01; 1.10±0.77 v.s 2.14±0.74, p<0.01)。结直肠癌患者SIRT5表达与SUVmax(Spearman相关系数= 0.648, p<0.05))呈正相关。敲除SIRT5基因,抑制肿瘤细胞18F-FDG、GLUT1表达和HIF1α转录活性。结论:SIRT5可通过HIF1α/GLUT1促进结直肠癌18F-FDG的摄取。SIRT5可能是结肠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I型黏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MSP 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由α-L-艾杜糖醛酸苷酶(α-L-iduronidase,IDUA)缺乏引起,导致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降解受阻,硫酸角质素和硫酸类肝素等前体物在器官、组织中积聚,引起多系统病变,其中关节炎表现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不可逆性认知障碍,严重者可于10岁内死亡。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的未曾报道过的IDUA纯合突变所致的I型黏多糖病,以提高风湿科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拓宽对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氢气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和抗炎症效果。氢气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最早是用于抗肿瘤,后续对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领域逾百种疾病展示出治疗潜力。肿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短期内缺乏癌症的特效治愈手段,如何预防患癌和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是首要目标,氢气有望在该领域发挥作用。本文综述氢气抗肿瘤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氢气的抗癌机理、增效减毒作用、联合治疗、临床研究和给氢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摘 要: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究锌指蛋白212(Zinc finger protein 212,Zfp212)对于雌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Zfp212基因敲除小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实验检测ZFP212表达、定位情况,并对Zfp212基因敲除效率进行验证;通过卵巢切片和HE染色、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培养和生育力测试实验对Zfp212基因敲除雌性小鼠的生殖表型进行分析。结果:Zfp212在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高表达,且呈母源表达模式;基因敲除效率验证实验结果显示Zfp212敲除小鼠构建成功;Zfp212基因敲除雌性小鼠的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受精、植入前胚胎发育以及平均每窝产仔数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Zfp212基因对雌性小鼠的生育力建立不是必需的。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本文介绍了21世纪以来中国吸毒人员与戒毒治疗的新态势,阐述了药物成瘾的机制和戒毒药物的使用现状,并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推测药物成瘾治疗潜在靶点。通过对几个成瘾治疗相关中药的介绍,阐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提出中医药治疗在戒毒治疗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进展期胰腺癌预后极差,恶性程度高,生存时间极短,难以靠外科手段来达到根治目的。单纯的放、化疗在进展期胰腺癌效果有限,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并不理想,因此探索进展期胰腺癌的消融治疗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包含了射频消融术(RFA)、冷冻消融术(cryoablation)、不可逆电穿孔(IRE)、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等诸多方式。不仅如此,消融联合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方案形成对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策略,往往可以达到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目的。本文对进展期胰腺癌中以消融为主体的综合整体治疗现况及进度作一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Klf2能否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在ACS发挥作用,为今后防治提供靶点。方法:1. 收集在我院心内科确诊为ACS的患者,选取同时间段冠脉造影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为正常组。采用RT-PCR技术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KLF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2.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外周T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3.通过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中心肌标志物及KLF2的mRNA表达,比较ACS组中的KLF2与心肌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的外周血中KLF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CS患者外周T细胞表面CD62L和CCR7低于对照组,而CXCR3和CD44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KLF2与各心肌标志物紧密相关。结论:KLF2在ACS诊断方面可能比心肌标志物效能较高,并为ACS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miRNA-484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qPCR 、CCK-8法、油红O染色及甘油三酯定量检测研究miR-484对人脂肪细胞增殖及成脂分化的作用。运用Targetscan7.2对miR-484的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并使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84与靶基因的结合,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及RT-qPCR验证miR-484对靶基因作用。结果:miR-484在人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逐渐低表达。过表达miR-484抑制人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而沉默miR-484与过表达作用相反。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MAPK8是miR-484的下游靶基因,且miR-484可抑制其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过表达MAPK8可部分挽救miR-484对人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抑制。结论:miR-484可以通过抑制MAPK8的表达从而抑制人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成脂分化。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脑卒中是成人因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缺血性卒中为其主要类型。虽然随着溶栓、机械取栓技术的成熟,卒中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大部分幸存者可能会发展成为慢性功能障碍病人,遗憾的是临床尚缺乏促进卒中后功能修复的药物。缺血性脑卒中后,miR-124在外周血液和脑组织中均发生表达改变,广泛参与缺血性卒中后的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细胞凋亡、神经分化等过程,靶向调节基因和调控病理过程。本文就miR-124在卒中后脑缺血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研究超短回波序列(UTE)评估软骨终板(CEP)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对36位患有下腰痛患者进行UTE序列及常规腰椎MR序列扫描,选取了其中85个软骨终板。将所得到的UTE图像处理成UTE软骨终板图像,并通过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来评价图像质量。在UTE软骨终板图像的基础上,参考Rajasekaran分级并根据CEP及骨性终板的形态将终板分为6级。两名肌骨放射方向医师独立评估终板损伤,评估结果应用Cohen"s kappa分析检验一致性。最后评估85个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结果:UTE软骨终板图像的高图像信噪比及对比信噪比(平均SNR:33.06±2.92;平均CNR:9.4±2.08)证明图像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两名肌骨放射医师独立评估6级终板形态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922。85个终板中34个存在Modic改变,Kendall’s tau-b分析示相关系数为0.737。结论:UTE成像可能会成为临床上评价软骨终板损伤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评估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发现损伤越严重的终板越容易出现Modic改变。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炎患者首次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 hs-TnT)对患者是否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就诊的98例急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需要ECMO支持分为ECMO支持组(ECMO组)和非ECMO支持组(非ECMO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首次hs-TnT、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的差异,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ECMO支持。结果 98例急性心肌炎患者纳入研究,ECMO组hs-TnT值(ng/l)高于非ECMO组[3580 (1656,8935)比630(180,1496),P<0.001],ECMO组NT-proBNP(pg/ml)高于非ECMO组[10577(3701,24164)比565(240,373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hs-TnT(OR=1.290,95%CI:1.024-1.626,P=0.031)、首次NT-proBNP(OR=1.081,95%CI:1.019-1.146,P=0.009)为急性心肌炎患者可能需行ECMO支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炎患者急诊首次hs-TnT值及NT-proBNP值可作为指标之一,用来预测患者是否可能需要ECMO支持。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利用先进的斑点追踪超声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左心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我院就诊的射血分数在40%~49%之间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心衰患者共35例。二维斑点追踪超声评价初始及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LVGLS),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 LVESVI),左心房容积指数( left atrial volume index, LAVI)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彩色血流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测定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与二尖瓣环速度e’的比值(E/e’)。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个月与基线相比:患者NYHA分级明显改善(P=0.008), NT-proBNP浓度明显降低(P<0.001)。LVGLS较基线明显改善,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较基线明显缩短(P<0.001)。常规超声指标LVEF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01),LVEDVI及LVESVI较基线水平明显缩小(P<0.001),LAVI及E/e’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FmrEF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三个月即可实现左心结构和功能的明显改善,斑点追踪超声基础上的应变及应变率分析是评价此类心衰患者左室重构的重要指标。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讨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根据发病后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等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血红蛋白、血清钙、白蛋白、血尿素氮等辅助检验结果及血液净化抗凝治疗方式。分析患者脑出血的预后情况,探讨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预后良好50例,预后不良3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水平、GSC≤8分、血肿量≥50ml、脑室出血、高钙血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血肿量、血清钙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GCS评分、血肿量巨大、血钙异常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临床上应该予以重视,以期待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南京大气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探究大气多环芳烃浓度与空气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2019-2020年春秋季南京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群落,对大气多环芳烃的浓度与微生物群落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2019年和2020年大气多环芳烃浓度数据发现,大气中菲Phe,荧蒽Fla和芘Pyr占主要成分,2019年秋季大气多环芳烃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春季。2019年大气总多环芳烃浓度高于2020年。在微生物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为2019年和2020年的优势菌门。在微生物属水平上,其中芽胞杆菌属为2019年与2020年共同优势菌属。同时,PAHs污染与微球菌属(放线菌门)和芽胞杆菌属(厚壁菌门)的丰度呈正相关。结论 大气多环芳烃污染可能与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变化有关,并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西方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但在中国的发病率却显著减低。这种差异性与人种间不同的遗传学特征相关。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是B细胞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变状态与CLL的预后显著相关。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91例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初诊CLL患者的IGHV基因特征,发现中国CLL患者在IGHV基因片段的使用上与西方CLL患者显著不同:中国CLL患者IGHV3-7、IGHV4-39使用率更高,IGHV1-69使用率更低。在使用率更高的2个基因片段中,IGHV4-39与较短的至首次治疗时间相关,并与晚期疾病、细胞遗传学12号染色体三体、NOTCH1基因突变和粘附因子CD49d高表达等差预后因素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IGHV基因使用对判断CLL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中国CLL患者中IGHV4-39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差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Available online:2022-03-11, DOI:
    摘要:
    目的:通过多肽组学分析研究多肽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提取3对年龄匹配的男性肺腺癌癌和癌旁的内源性多肽,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筛选差异表达的多肽,借助生物信息学推测差异多肽的潜在功能,再使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验证重点多肽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H1975)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我们共鉴定了10 kDa以下的4538条多肽,共筛选出242条癌和癌旁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多肽(差异倍数≥2.0, FDR<0.05),对应202个前体蛋白。GO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学活动密切相关。此外我们还聚焦于首次发现的多肽LACRP2,体外实验证实该多肽可以抑制肺腺癌细胞株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内源性多肽LACRP2可能与肺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有关。多肽组学可以更全面的帮助了解肺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后可出现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咽痛和其他器官系统症状,大流行期间COVID-19后全身炎症综合征在患者中得到广泛报道。在严重的COVID-19 感染中强烈炎症环境可能提供触发因素,而病毒引起ACE2减少也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在这些患者中引发内皮功能紊乱出现心绞痛。我们提供1例可能与COVID-19感染相关的心绞痛病例,并为更多COVID-19感染患者后期的心脏康复提供临床意义。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ery long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VLCADD)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基因确诊的运动后反复血尿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以“VLCADD、ACADVL”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对已报道VLCADD病例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儿,男,11岁2月。反复运动后全身肌肉痛伴血尿入院,临床表现为运动后肌痛,解红色或浓茶色小便,血生化提示谷丙氨酸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异常升高,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该患儿既往运动智力均正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ACADVL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1个c.1146+6T>A 剪切突变和1个 c.549C>G(p.Tyr183Ter)无义突变。文献复习:国内自2007年至今有10篇文献报道29例VLCADD;临床婴儿早期起病,以心肌病型为主,起病凶险,预后差。肌病型有8例报道,预后较好。该病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性。已报道ACADVL基因有321种致病和可疑致病突变,以错义变异为主。基因型和表型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报道1例肌病型VLCADD,临床特征为青少年或成人期起病,运动不耐受、肌痛、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其心肌病型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早期,起病凶险,病死率高,早期完善血浆酰基肉碱谱和ACADVL基因分子检测明确,饮食干预及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是源自周围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占所有儿童癌症死亡人数的15%。其预后多变,从自发消退到对治疗无反应的广泛转移等,部分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尽管采用了多种模式综合疗法,但预后仍不佳。为了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年龄,分期和生物学肿瘤因素将患者进行危险分组,并需要进行多次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核素成像兼具形态学及功能成像,是分期和评估的常用手段。神经母细胞瘤随着疾病进展,常伴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亢进,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及糖代谢的显著增加,并伴有儿茶酚胺和代谢产物,血清嗜铬粒蛋白显著增高。以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PET/CT)为代表的功能显像在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有望成为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诊疗新策略,准确判断分期和预后,实现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从而推动该疾病的精准医疗。本文对儿童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核素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足细胞(Podocyte)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部分。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常导致足细胞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及细胞代谢失调,导致足细胞足突融合,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脱离,引起蛋白尿,甚至肾小球硬化等肾脏疾病。而足细胞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永久细胞类似,是一种没有增殖潜能的细胞。因此,足细胞损伤在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足细胞损伤引起的生理和功能改变并不是简单的被动过程,而是构成足细胞解剖结构的蛋白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本文将从足细胞骨架损伤、细胞核内转录因子异常、胞浆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细胞内钙离子动态稳定性改变等方面对足细胞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慢性肺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炎、促再生等特性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动物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一定效果,且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组中生理相关且功能强大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对间充质干细胞胞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进展作一综述。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尿毒症心肌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尿毒症患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尿毒症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心脏纤维化、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尿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非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尿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的新进展。并且介绍了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结果,为尿毒症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可能的切入点。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由外力引起的大脑结构和生理功能破坏的损伤性疾病。它是全世界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颅脑外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铁含量的过度积累和铁死亡进程高度参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铁死亡是一种可调节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因为脑内铁积累增加导致脂质过氧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因此,减少铁的过度积累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因素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铁螯合剂可以消除过量的铁,减轻部分颅脑外伤的临床症状。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在颅脑外伤中的铁含量和铁死亡的机制,以拓宽我们对铁螯合剂治疗脑外伤的认识。通过这篇综述,我们能够更好地为进一步的颅脑外伤的治疗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心理量表数据进行分析,探索该人群心理相关因素对HIV暴露前预防(PrEP)使用意愿和药物依从性影响,为我国有效实施MSM人群PrEP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平台招募和时间场所抽样(TLS)方法在南京市招募MSM人群,利用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MSM人群HIV预期耻辱感、社会性向歧视和抑郁症状三个心理量表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其与PrEP使用意愿和药物依从性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 75.73%的调查对象愿意使用PrEP;55.34%自报能保持高药物依从性。调查对象HIV预期耻辱感和社会性向歧视得分较高,中位数分别为20(17~23)和27(22~30),抑郁症状得分较低,中位数为1(0~2)。HIV预期耻辱感对PrEP使用意愿与药物依从性存在直接正向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3(P<0.05)和0.14(P<0.05)。社会性向歧视负向预测药物依从性(β=-0.15, P<0.05);抑郁症状在社会性向歧视与药物依从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 0.03(P<0.01)。结论 MSM人群PrEP使用意愿度较高,但药物依从性较低。心理因素对MSM人群的PrEP使用意愿和药物依从性影响显著,应将心理卫生服务与PrEP防治策略结合起来,更好发挥PrEP预防干预效果。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暴露前预防;男男性行为者;心理因素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疾病预后情况,为CHB合并脂肪肝的防治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9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相关临床信息,采用肝脏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脂肪肝严重程度,比较有无合并脂肪肝的CHB患者两组间的乙肝病毒载量(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程度等疾病进展。结果:所有慢乙肝患者中,合并脂肪肝者447例(占总数的48.8%)。控制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 CAP)值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脂肪肝越严重,病毒载量越低。与CHB患者相比,合并脂肪肝的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较低(OR=0.79,95%CI 0.67-0.92,P=0.003)。CAP值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呈现U型关联。结论:本研究发现合并重度脂肪肝后,患者肝脏炎症严重程度加重。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探究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SARIMA)模型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模型在江苏省猩红热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2005~2017年猩红热的逐月发病数据与气象数据作为训练数据,拟合SARIMA模型和LSTM模型,以江苏省2018~2019猩红热的逐月发病数据与气象数据作为测试集,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江苏省猩红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发时间段。最优SARIMA模型为SARIMA(3,1,2)(1,1,1)12,最优LSTM的结构为以过去3个月的发病数据结合气象公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当前周期发病数为对应的期望输出,建立4层LSTM,每层包含32个长短时记忆神经元,以及1层全连接层。两种模型测试集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分别为35.97%,16.9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27.85,152.46。提示LSTM神经网络的拟合效果和前瞻性预测精度优于SARIMA模型。讨论:LSTM模型对江苏省猩红热发病趋势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流行趋势研判和风险评估,为优化和调整猩红热监测、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对江苏省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通过在江苏省、南京市及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收集江苏省 2021 年 7 月 20 日至 8 月 28 日 COVID-19 本土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江苏省SARS-CoV-2 Delta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病例累计报告820例,病死率为0。其中,男性341例(41.6%),中位年龄为48岁,小于20岁的患者有111例(13.6%)。轻型、普通型、重型病例的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潜伏期为9.5(7.5,11)天。中位代际间隔为3(2,5)天,一代至二代与二代至三代、二代至三代与三代至四代的代际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核酸检测灵敏度为77.7%。此次疫情共发生3起“超级传播者”事件。结论:SARS-CoV-2 Delta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且有年轻化趋势,重型常见于老年人。建议中高风险地区对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多次测核酸以降低假阴性风险,并加强对群众进行COVID-19方面的教育。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研究肝细胞核因子HNF1A和HNF1B基因遗传变异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1032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1063例健康女性对照,应用Illumina基因分型平台对HNF1A和HNF1B基因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在调整年龄、初潮年龄、绝经状态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位于HNF1A基因上的3个位点与中国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其中包括HNF1A基因外显子区的rs2464196 (OR = 0.80,95% CI:0.71-0.91,P =7.45×10-4),HNF1A基因内含子区的rs1183910(OR = 0.87,95% CI:0.77-0.99,P =0.039)以及rs7310409(OR = 0.86,95% CI:0.76-0.98,P =0.023)。进一步FDR校正后,rs2464196位点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仍然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4.47×10-3)。结论:肝细胞核因子HNF1A基因上的rs2464196多态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乳腺癌的易感标志物。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 评估基于分离胶的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标本302例,分离胶-皂甙法和分离胶沉淀法分别处理后对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快速鉴定,结果分别与培养鉴定结果比较。 结果 分离胶-皂甙法可在45min内完成鉴定,分离胶沉淀法需20min;单数菌感染标本288例,使用两方法直接鉴定的准确率均为86.81%(250/288),其中两方法分别鉴定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真菌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数菌感染标本14例,仅分离胶-皂甙法1例与培养鉴定结果一致,其余标本两种方法均仅可准确鉴定其中的一种细菌。 结论 两种基于分离胶的前处理方法联合质谱均可直接、快速、准确地鉴定血培养病原菌,分离胶沉淀法可作为本实验室血培养快速鉴定常规的前处理方法。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软件(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AI)辅助放射科医师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新鲜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方法:收集共508例行胸部CT检查的新鲜肋骨骨折病例。6名影像医师分为低年资组(≤5年)和高年资组(> 5年),使用PACS系统对CT图像进行独立阅片;在间隔为期4周的洗脱期后,影像医师在结合AI辅助诊断结果的前提下对胸部CT图像进行第二轮阅片;记录骨折类型、部位及诊断时间。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人工智能辅助前后诊断骨折灵敏度、特异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绘制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应用Medcalc软件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分析低年资医师和高年资医师诊断肋骨骨折的一致性。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人工智能辅助前后诊断医师诊断时间是否具有差异。结果:508例胸部CT共包含骨折2883处骨折,AI辅助后低年资医师和高年资医师的诊断灵敏度由77.95%、83.96%提升至88.52%、90.98%,P<0.001;平均AUC从0.902增加到0.948,P<0.001;独立阅片和AI辅助诊断后低年资医师与高年资医师之间的Cohen’s kappa系数由0.832提升至0.900;诊断每个肋骨骨折病例的时间平均减少了28.43s,P<0.001。结论:人工智能软件辅助诊断医师诊断新鲜肋骨骨折能够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效能,并减少诊断时间。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合并肺部感染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呼吸道管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07月31日所收治的49例合并肺部感染的S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中I型35例,II型14例,无III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SMAI型患儿较II型患儿发病年龄更早,平均住院日更长(P<0.05)。SMAI型患儿发生心功能不全及呼吸衰竭的比率显著高于SMAII型患者(P<0.05)。SMAII型咳嗽比率则显著高于SMAI型患者(P<0.05)。SMAI型呼吸道病原检测以多重耐药菌及条件致病菌为主,SMAII型以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SMAI型患儿有创通气比率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均显著高于SMAII型组 (P<0.05)。结论 SMA患儿易合并肺部感染。积极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恰当的呼吸支持及合理抗感染是SMA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关键。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子痫前期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子痫前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18.1~2019.7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222例,依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将其分为轻、中、重度蛋白尿组,并分析各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孕产妇、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差异。 结果 1、临床表现:中、重度组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孕周明显早于轻度组,临床表现更严重。2、实验室指标: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在中、重度组中明显上升;与轻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3、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中、重度组患者胸腔积液、HELLP综合征及腹腔积液的发生率显著增高。4、围生儿不良结局:医源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在中、重度组中显著增高。5、ROC曲线分析法显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孕妇HEL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医源性早产及FGR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 24h尿蛋白定量程度与HEL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FGR、医源性早产等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可以作为子痫前期病情发展的一个观察指标。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过程中低水平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对累计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693例采用拮抗剂方案且首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取卵周期资料,将卵泡期最低LH水平≤0.8IU/L设为A组,卵泡期最低LH水平>0.8IU/L设为B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A组的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基础LH水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LH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天数、HCG日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HCG日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明显高于B组(P<0.05)。但两组的CLB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H水平≤0.8IU/L频次的增加对累计活产率无明显影响(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卵泡期最低LH水平对CLBR无明显影响,而获卵数是CLB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卵泡期低水平LH可以预测更多的获卵数,但对累计活产率无明显影响。
    Available online:2022-02-25, DOI: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在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rozen embryo transfer,FE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两种不同的长效GnRH-a准备内膜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共462周期,其中曲普瑞林组324周期,亮丙瑞林组138周期。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种长效GnRH-a与FET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亮丙瑞林组雌激素启动日LH[(2.70±1.28) mIU/ml]高于曲普瑞林组[(2.41±1.19)mIU/ml , P=0.017];亮丙瑞林组种植率(62.6%)高于曲普瑞林组(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临床妊娠率相对于曲普瑞林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4),早期流产率较曲普瑞林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90)。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校正包括年龄、移植囊胚数、优质囊胚数、雌激素启动日LH水平、内膜厚度在内的混杂因素后,亮丙瑞林组相对于曲普瑞林组临床妊娠率的校正OR值为1.493(95%CI=0.932~2.392),P=0.095。结论:在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周期冻融囊胚移植中,亮丙瑞林和曲普瑞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降调效果,亮丙瑞林可提高囊胚的种植率,并获得与曲普瑞林相似的临床结局。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0(8):1081-108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1
    [摘要] (14909) [HTML] (105) [PDF 395.29 K] (7197)
    摘要:
    法医DNA在刑事侦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作案方式,法医DNA面临多重挑战,寻找有效的新型法医DNA遗传标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是一种新型法医遗传标记,它是长度较短、包含2个以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座,兼有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和SNP的优点,具备较高多态性和极低突变率。最新研究发现其在祖源推断、个人识别、亲权鉴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混合DNA分析、降解或微量检材检测中具备巨大潜力。文章对微单倍型的概念、特点、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等进行介绍,希望其将来在法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3(9):1274-1276, DOI: 10.7655/NYDXBNS20130920
    [摘要] (12548) [HTML] (50) [PDF 183.14 K] (2106)
    摘要:
    目的:评估持续小剂量口服他达拉非联合按需口服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7例ED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独服用他达拉非组(57例,他达拉非5 mg每日1次口服)和他达拉非加服用西地那联合组(50例,他达拉非5 mg每日1次口服,西地那非50 mg按需口服)。分别治疗12周,记录两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单用他达拉非和他达拉非联合按需服用西地那非均能明显改善ED患者勃起功能,两组间IIEF-5评分改变比较无差异(P > 0.05),其中联合用药对重度ED患者的IIEF-5评分改变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IIEF-5评分问题2(达到勃起能力即插入成功率)治疗前后两组评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每日5 mg他达拉非加按需50 mg西地那非联合服用更能够使患者较快达到满意勃起硬度,同时通过修复血管内皮功能达到从根本治疗ED的目的,尤其对重度ED患者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2009,29(6):757-761766, DOI: 10.7655
    [摘要] (9673) [HTML] (87) [PDF 0.00 Byte] (428)
    摘要: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GFP-LC3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系-方法:构建pcDNA3.1-GFP-LC3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转染技术将该质粒导入RAW264.7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系-真核细胞中GFP-LC3的表达分别用荧光显微镜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利用该稳定表达细胞系观察内质网应激时细胞发生自噬的情况-结果:成功获得2株转染并经G418反复筛选的RAW264.7细胞系,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绿色荧光的表达率在95%以上,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了GFP-LC3融合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均证明内质网应激可以诱导自噬的发生-结论:用pcDNA3.1-GFP-LC3 转染的RAW264.7细胞经G418筛选,可成功建立GFP-LC3稳定表达系,从而为后续功能实验提供有用的细胞研究模型-
    2009,29(8):1112-1117, DOI: 10.7655
    [摘要] (9473) [HTML] (64) [PDF 0.00 Byte] (402)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引物及数据分析方法对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染料法检测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分析的影响-方法:通过Primer Express 2.0软件对目的基因CCND1-C-JUN分别设计4对不同引物进行SYBR Green染料法定量PCR扩增,并分别使用2-△△CT法-Pfaffl法及相对标准曲线法计算肺癌紫杉醇敏感细胞株及耐药细胞株间目的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不同引物和数据计算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引物的扩增效率对定量PCR结果分析有显著影响,不同引物特异性扩增得到的样本间表达倍数有显著差异(P < 0.05)-3种计算方法中,Pfaffl法与相对标准曲线法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而2-△△CT法与其他2种方法均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引物的选择对于定量PCR结果有显著影响;Pfaffl法是更准确,更合理的相对定量计算方法-
    2009,29(12):1638-1642, DOI: 10.7655
    [摘要] (9236) [HTML] (60) [PDF 0.00 Byte] (252)
    摘要:
    目的:评价EB病毒特异性VCA-IgA和EA-IgA抗体定量检测对EB病毒相关的鼻咽癌的诊断意义-方法:试验组为228例鼻咽癌血清标本,对照组为10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标本中EBV特异性VCA-IgA和EA-IgA抗体水平,以临床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各血清检测指标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及其cut-off值的设定-结果:正常健康人血清中EB病毒特异性VCA-IgA和EA-IgA抗体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5 U/ml 和 11.5 U/ml,鼻咽癌患者血清中VCA-IgA和EA-IgA抗体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6.5 U/ml 和 63.5 U/ml,鼻咽癌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根据VCA-IgA-EA-IgA定量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图,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 和 0.948,VCA-IgA-EA-IgA定量检测可用于鼻咽癌的准确诊断-根据ROC曲线图分析,cut-off值分别设定为30 U/ml 和23 U/ml-按此值设定时,VCA-IgA检测鼻咽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9%和66.8%,EA-IgA检测鼻咽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和91.1%-联合检测VCA-IgA和EA-IgA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1%-结论:以ELISA法定量检测VCA-IgA-EA-IgA的血清抗体水平对鼻咽癌具有诊断意义,尤其将两指标联合应用-
    2020(7):1070-1073, DOI: 10.7655/NYDXBNS20200728
    [摘要] (9200) [HTML] (54) [PDF 472.32 K] (3754)
    摘要:
    某些化疗药物在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还能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原性死亡,通常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该过程主要为发生凋亡的肿瘤细胞上调某些特征蛋白(如钙网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细胞表面表达,从而诱导未成熟的树突细胞发育为成熟的树突细胞,并将肿瘤抗原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最终激活肿瘤特异性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肿瘤免疫原性死亡的研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为肿瘤免疫研究提供新思路。
    2012(4):514-519, DOI: 10.7655
    [摘要] (8995) [HTML] (56) [PDF 457.13 K] (2147)
    摘要: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CAD)和晚发CAD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5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AD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另外CAG检查确定非冠心病个体11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比较3组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3组总体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父亲冠心病史-母亲高血压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清肌酐水平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发与晚发CAD相比,父亲冠心病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发CAD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晚发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早发CAD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且冠脉狭窄程度重度者(> 90%)者少于晚发CAD-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可增加早发和晚发CAD的风险,女性和母亲高血压史可减少晚发CAD的风险-结论: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阳性(父亲冠心病史)-血脂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等可能是早发CAD的危险因素-早发CAD病变程度轻于晚发CAD,但预后差-应开展针对性的人群预防,加强早发CAD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同时加强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重视-
    2009,29(1):120-121, DOI: 10.7655
    [摘要] (8795) [HTML] (63) [PDF 0.00 Byte] (363)
    摘要:
    目的:对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的患者,通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进行临床分流管理-方法:对662例ASC-US患者进行高危型HPV-DNA检测及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DNA检测结果阳性为215例,阳性率为32.48%-病理结果为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浸润癌的患者高危型HPV病毒阳性所占比例为 17.10%-57.33%-78.85%-93.10%-100%-结论:高危型HPV阳性预示着可能有宫颈高度癌前期病变的存在,或有可能发展为宫颈高度癌前期病变,HPV阴性则意味着几乎不会发生宫颈癌,及时合理地检测高危型HPV对宫颈病变的临床处理起着科学分流管理的作用-
    2020(4):563-569, DOI: 10.7655/NYDXBNS20200418
    [摘要] (8624) [HTML] (66) [PDF 59.58 M] (1350)
    摘要: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的临床康复干预效果,总结其脑功能重塑特征及机制。方法:1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2组进行30 d步行训练,研究组为结合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训练,对照组为常规训练。对脑区激活的结果进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分析,并与运动功能评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下肢运动功能发生了显著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同时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训练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其中卒中患者在偏瘫侧运动时,其LI值与使用足底压力反馈式电刺激治疗相关(r=0.884,P < 0.001),而健侧运动时,LI值与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训练也密切相关(r=0.892,P<0.001),特别是使用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训练后,卒中患者两侧半球感兴趣区的LI值之间有显著关联(r=0.974,P < 0.001)。结论:卒中患者佩戴由足底压力反馈式电刺激仪构成的柔性足压反馈训练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从根本上加速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
    2020(3):303-305, DOI: 10.7655/NYDXBNS20200301
    [摘要] (7942) [HTML] (62) [PDF 432.48 K] (4514)
    摘要:
    临床医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重点支持,通过顶层设计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多组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助力临床医学研究内容的持续创新,催化临床诊疗模式的不断变革,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大数据还存在存储碎片化、数据交汇机制缺乏等问题,亟需建立政府主导的数据共享机制,寻求通力合作的研究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将逐渐成为临床干预的重要证据来源,我们要加强临床数据资源和生物样本资源的积累,创新研究方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2010(2):245-248, DOI: 10.7655
    [摘要] (7717) [HTML] (57) [PDF 0.00 Byte] (298)
    摘要: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替代周期法准备内膜对冷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在冷冻胚胎移植周期中,分别采用自然周期(n=149)-替代周期(n=578)准备内膜,比较周期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2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9.6%-41.2%(P > 0.05);流产率分别为5.4%-5.0%(P > 0.05);种植率分别为28.3%-27.6%(P > 0.05)-冷冻囊胚移植妊娠率66.7%,分裂期胚胎移植妊娠率39.9%,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自然周期与替代周期相比单胎-多胎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移植3个胚胎妊娠率较移植2个胚胎显著增加,多胎妊娠率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在冷冻胚胎移植周期,采用自然周期或替代周期法准备内膜的妊娠率-流产率无明显差异,对于排卵正常患者采用自然周期法更经济-简单,增加移植胚胎数在提高妊娠率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多胎妊娠率-
    2009,29(8):1172-1174, DOI: 10.7655
    [摘要] (7558) [HTML] (60) [PDF 0.00 Byte] (354)
    摘要:
    目的:比较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C2-HPV-DNA检测与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妇科门诊分别做HC2-HPV-DNA检测与TCT检查并有活检资料者以及同时做HC2-HPV-DNA检测与TCT检查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细胞学诊断标准按照TBS(2001)分类-HC2-HPV-DNA检测以高危型病毒量RLU/CO > 1.0为阳性,TCT诊断≥ASCUS为阳性,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I为阳性-结果:高危型HC2-HPV-DNA检测对活检诊断≥CINI宫颈病变的敏感度为72.22%,特异度58.54%,TCT检查对活检诊断≥CINI宫颈病变的敏感度为54.21%,特异度66.43%,高危型HC2-HPV-DNA检测敏感性较TCT高,而TCT检查特异性较高危型HC2-HPV-DNA检测好,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危型HPV的HC2-HPV-DNA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敏感性较高,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TCT检查简单实用且特异性较好;适当时候二者结合运用可提高宫颈癌筛查的阳性率-
    2009,29(8):1055-1058, DOI: 10.7655
    [摘要] (7503) [HTML] (61) [PDF 0.00 Byte] (420)
    摘要:
    目的:探讨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两种染色方法-方法: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形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并分别用TTC单染法和Evans blue-TTC双染法评价心肌的损伤程度-结果:Evans blue-TTC双染法可以评价出心肌的缺血组织面积-梗死组织面积和正常组织面积,而TTC单染法只能测出组织的梗死面积和缺血面积,不能排除由于结扎位置不同而引起的误差-同时,双染法得出的梗死面积/危险面积的比值(I/R)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比单染法得出的梗死面积/左心室的面积比值(I/T)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更高-结论:Evans blue-TTC双染法比TTC单染法能更客观更准确的反映出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2009,29(8):1181-1184, DOI: 10.7655
    [摘要] (7325) [HTML] (56) [PDF 0.00 Byte] (269)
    摘要: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率-复发率高的原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缘2.5~3.0 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至边缘和基底阴性-创面行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复,3例多次复发患者手术切除同时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结果:临床首诊误诊率高达63.8%(23/36)-36例扩大切除后创面一期愈合率95%-中位随访时间3.4(1~6)年,共4例(11.1%)复发,3例辅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者,随访1~2年均未复发-全组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方法,手术扩大切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较好的辅助疗法-
    2019(3):375-378, DOI: 10.7655/NYDXBNS20190312
    [摘要] (7076) [HTML] (46) [PDF 444.25 K] (9941)
    摘要:
    目的:比较Caprini量表、Padua量表及Khorana量表对住院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bmoembolism,VTE)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69例肿瘤伴VTE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9例无VTE的肿瘤住院患者为阴性对照。分别使用Caprini、Padua及Khorana量表进行评分,对VTE组的临床特征以及两组不同量表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Padua量表及Caprini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Khorana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Padua量表评分的AUC面积高于Caprini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aprini量表及Padua量表均可用于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Padua量表简单有效,对住院肿瘤患者更为适用。
    2009,29(2):152-155, DOI: 10.7655
    [摘要] (6923) [HTML] (63) [PDF 0.00 Byte] (342)
    摘要:
    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特精神的体现-“博学至精,明德至善”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校训,其本身有着温柔敦厚的文化内涵和乐观崇高的道德审美-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南京医科大学注重医学与人文的融通,培养至精至善的精诚大医-
    2010(3):420-422, DOI: 10.7655
    [摘要] (6840) [HTML] (85) [PDF 0.00 Byte] (269)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妇女在孕晚期的血糖值对基础胎心率等各项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GDM妇女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妊娠36~40周-无胎儿发育异常-既往无糖尿病史-在妊娠晚期用系统胎心监护仪进行60 min以上的监护,同时在监护前即刻-监护进行后30 min和60 min分别抽取外周血检测血糖值,取3点的血糖平均值-结果:18例GDM妇女(36%)平均血糖值 ≥ 6.7 mmol/L,平均基础胎心率为(141.7±17.6)bpm;32例GDM妇女(64%)平均血糖值<6.7 mmol/L,平均基础胎心率为(128.2±19.1)bpm,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5)-研究发现胎儿基础胎心率与孕妇血糖值呈明显正相关(P=0.000 1,r=0.574);系统胎心监护所示的短程变异与孕妇血糖值呈明显负相关(P=0.003,r=-0.466)-系统胎心监护所示的其它指标与孕妇血糖值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GDM妇女孕晚期的血糖升高可使胎儿基础胎心率加快-
    2009,29(9):1304-1306, DOI: 10.7655
    [摘要] (6730) [HTML] (68) [PDF 0.00 Byte] (369)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2例为绝经前女性,1例60岁-肿瘤2例位于子宫体,1例位于宫体下段-2例行息肉切除术,1例行子宫切除术-组织学表现为腺上皮呈不同程度增生,并伴有一定异型性,3例均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灶;肿瘤间质主要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间质细胞均显示sma和desmin阳性,腺体显示er和pr阳性-随访10~54个月,患者均无瘤健在-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具有特征性组织结构:平滑肌纤维间质中出现具有细胞学异型性的复杂增生的腺体,需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鉴别-典型的病例临床过程良好,部分病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病变可复发-
    2010(2):153-160, DOI: 10.7655
    [摘要] (6678) [HTML] (46) [PDF 0.00 Byte] (536)
    摘要:
    Objective: Ethanol treatment induces an increase in oxidative stress. As licorice compounds are potent antioxidants, our aim was to examine whether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attenuated lipid peroxidation, the major end-point of oxidative damage resulting from ethanol administration. Methods: Four groups(18 animals in each group) of male Kunming mice were used. The first group served as control and received 0.4 ml normal saline daily for 18 days orally. The second group of mice was given 56% ethanol at 16 ml/kg body weight per day for 18 days orally. The third group was given the same dose of ethanol and administrated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15 mg/kg.d, i.p.) for 18 days. The fourth group was given the same dose of ethanol and administrated with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45 mg/kg.d, i.p.) for 18 days. Twenty four hours after 9 days or 18 days of treatment the mice were sacrificed using 10% chloral hydrate. Sperm counts and motility in the epididymis were assessed. Th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s of testicular mitochondria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esticle tissue of the mice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 Result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ethanol-induced seminiferous epithelium disorganiz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Sertoli cells and germ cells. Sperm counts and motility of the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treated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lcohol treated group, bu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rug exhibited an ability to counteract ethanol induced oxidative challenge as it effectively reduced testicular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Conclusion: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s able to inhibit the ethanol-in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and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testicular oxidative injury.
    2017(7):883-885, DOI: 10.7655/NYDXBNS20170721
    [摘要] (6578) [HTML] (50) [PDF 451.30 K] (1507)
    摘要:
    目的:对需要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按照血压常规输液,或在经胸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塌陷率(IVC-CI)指导下行液体治疗,比较两组在低血压、氧代谢障碍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插管诱导前均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F)、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对照组在MAP<65 mmHg时给予500 mL平衡盐溶液15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在MAP≥65 mmHg时不给予液体输注。实验组彩超测量下腔静脉直径(dIVC),根据公式计算IVC-CI,在IVC-CI≥50%给予500 mL平衡盐溶液15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IVC-CI<50%,不给予液体输注。麻醉诱导后均再次记录HR、MAP、CVP、P/F、ScvO2、Pcv-aCO2。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压在诱导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是患者的心率降低,CVP、P/F、ScvO2增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诱导后血压降低、P/F增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R、CVP、Sc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Pcv-aCO2虽然都有下降,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塌陷率评估容量相对于传统的容量评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不增加患者风险的优点。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9(2):205-209, DOI: 10.7655/NYDXBNS20190209
    [摘要] (3253) [HTML] (43) [PDF 12.02 M] (49933)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CD4+CD25+Treg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培养方法,同时探讨花姜酮(Zerumbone)对Treg细胞的分化、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BABL/c小鼠的脾脏分离、纯化CD4+CD62L+T细胞,加入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β(5 ng/mL)、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0 μg/mL)促进CD4+CD62L+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Treg细胞被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Zerumbone(1 μmol/L)组、Zerumbone(10 μmol/L)组、Zerumbone(30 μmol/L)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reg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IL-10含量,Foxp3、IL-10 mRNA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结果:本实验方法使Treg细胞的诱导比例明显升高(P<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Zerumbone组的Treg细胞比例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均< 0.05)。IL-10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也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均< 0.05),Foxp3、IL-10 mRNA的表达同样升高(P < 0.05),其中Zerumbone(30 μmol/L)组升高最明显(P < 0.01)。结论:在体外实验中,Zerumbone可以促进BABL/c小鼠体内的CD4+CD62L+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并促进IL-10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诱导CD4+CD25+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有关。
    2019(4):472-477, DOI: 10.7655/NYDXBNS20190402
    [摘要] (3055) [HTML] (53) [PDF 6.22 M] (12136)
    摘要:
    目的:阐述单克隆抗体anti-SraPL-Lectin在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过程中的功能。方法:PCR扩增sraP相应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用0.1 mmol/L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镍柱纯化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分析anti-SraPL-Lectin的特异性,采用qPCR检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诱导表达水平,CCK8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抑制率,涂板计数巨噬细胞上清和裂解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数。结果:anti-SraPL-Lectin不仅能与不同截短类型的SraP重组蛋白结合,而且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anti-SraPL-Lectin能下调小鼠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2p40]的表达并上调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庆大霉素和anti-SraPL-Lectin共同作用下,未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明显的增殖。anti-SraPL-Lectin能降低巨噬细胞上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结论:单克隆抗体anti-SraPL-Lect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免疫复合物能减轻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
    2019(3):375-378, DOI: 10.7655/NYDXBNS20190312
    [摘要] (7076) [HTML] (46) [PDF 444.25 K] (9941)
    摘要:
    目的:比较Caprini量表、Padua量表及Khorana量表对住院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bmoembolism,VTE)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69例肿瘤伴VTE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9例无VTE的肿瘤住院患者为阴性对照。分别使用Caprini、Padua及Khorana量表进行评分,对VTE组的临床特征以及两组不同量表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Padua量表及Caprini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Khorana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Padua量表评分的AUC面积高于Caprini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aprini量表及Padua量表均可用于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Padua量表简单有效,对住院肿瘤患者更为适用。
    2014(9):1149-1156, DOI: 10.7655/NYDXBNS20140901
    [摘要] (5647) [HTML] (77) [PDF 17.46 M] (9835)
    摘要:
    目的:探讨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例慢性移植肾失功能(chronic allograft dysfunction,CAD)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对移植肾组织标本和正常肾组织标本进行糖原(PAS)和马松三色(Masson)染色检查分析,观察两组肾功能-肾小管萎缩-肾小球塌陷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检测两组肾组织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和分布特点-进一步以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为体外研究对象,以TGF-β1(5 ng/ml)作用0~72 h,采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细胞中CD34和α-SM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相比,CAD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AS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CAD患者移植肾组织中出现明显肾小管萎缩-肾小球塌陷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变;半定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免疫组织化学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CAD组中CD34阳性表达率降低而α-SMA及TGF-β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CAD组中部分肾小球和间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α-SMA双重染色阳性-体外研究显示,TGF-β1作用于HUVECs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D34表达逐渐降低而α-SMA表达逐渐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在TGF-β1介导下通过发生EndMT现象进而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08,28(2):117-120, DOI: 10.7655
    [摘要] (4638) [HTML] (58) [PDF 1.40 M] (8595)
    摘要: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geology of renal cysts of high density, containing proteinaceous fluid and increas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 of this special type renal cyst. Methods:Six cases were proven to be renal cysts of high density(pathologically) from 2002 to 2007 were reviewed. Among 6 cases, 1 was in the upper pole of kidney, 4 were medial and 1 was located in the anus perineum . All were 2-5 cm in size. Ultrasonography(US) excretory unognaphy, multiphase CT and renal angiography DSA imaging was performed for preoperative diagnosi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found renal neoplasms in 4 and renal cysts in 2. All of them were operated by partial nephrectomy. Results:All of the 6 renal high density renal masses were resected surgically, which were proved pathologically to be renal cysts; high density present. All of them contained proteinaceous fluid with benign cyst walls on histologic examination. No recurrence was seen in any of these cases during a long follow-up. Conclusion:CT and B-US have a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which can show the internal shape and character better. B-US or CT guided puncturing biopsy can be better applied to atypical renal cysts. Once the correct diagnosis is acquired, lapa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2009,29(2):146-148, DOI: 10.7655
    [摘要] (4724) [HTML] (53) [PDF 662.11 K] (8289)
    摘要:
    A 67-year-old woman with chronic cholecystitis was scheduled to ha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About 5~10 min after the CO2 intraperitoneal insufflation, the peak airway pressur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15 cmH2O to 27 cmH2O, the end-tidal CO2(EtCO2) from 32 mmHg to 56 mmHg. The SpO2 decreased from 100% to 96%, and blood pressure from 135/80 mmHg to 80/52 mmHg. A right side tension pneumothorax was confirmed and a drainage tube was placed in the right pleural cavity. As the continuous gas leakage from the drainage tube was noted, even as ventilation was withheld, the diaphragm was carefully examined and a porous diaphragm was found. These defects were then patched with biomedical materials. The operation was finished uneventfu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a patient with a tension pneumothorax dur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a diaphragm defec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2020(8):1081-108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1
    [摘要] (14909) [HTML] (105) [PDF 395.29 K] (7197)
    摘要:
    法医DNA在刑事侦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作案方式,法医DNA面临多重挑战,寻找有效的新型法医DNA遗传标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是一种新型法医遗传标记,它是长度较短、包含2个以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座,兼有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和SNP的优点,具备较高多态性和极低突变率。最新研究发现其在祖源推断、个人识别、亲权鉴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混合DNA分析、降解或微量检材检测中具备巨大潜力。文章对微单倍型的概念、特点、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等进行介绍,希望其将来在法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12):1761-1763, DOI: 10.7655/NYDXBNS20141242
    [摘要] (5094) [HTML] (65) [PDF 408.70 K] (6876)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MR检查中常见的生理性胸腔积液量的正常值范围及左右两侧发生率-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654例行乳腺MR检查患者的资料,对其中符合条件的469例患者的MR图像进行分析-于平扫T2-tirm序列图像测量胸壁前缘生理性胸腔积液厚度的最大值,厚度即代表胸腔积液的定量-对左右两侧生理性胸腔积液的厚度及发生率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McNemar检验- 结果:469例患者中,300例(63%)发现生理性胸腔积液,182例(38.8%)单侧发生,118例(25.2%)双侧-右侧胸腔积液厚度为(3.63 ± 1.63)mm,范围(1.1~11.4)mm,左侧(2.91 ± 1.60)mm,范围(1.1~1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右侧发生率为62.7%(294/469)高于左侧26.4%(124/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生理性胸腔积液在乳腺MR检查中较为常见,T2-tirm序列图像易于观察,右侧发生率较左侧高-如为生理性不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及处理-
    2014(1):007-011, DOI: 10.7655/NYDXBNS20140102
    [摘要] (4662) [HTML] (49) [PDF 4.04 M] (6772)
    摘要:
    目的:探讨S100A16蛋白对体重增加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研究S100A16蛋白在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正常8周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F,n = 10)和高脂饮食组(HF,n = 10),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模型,喂食14周时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喂食16周处死后称量皮下及内脏脂肪重量,采用HE染色方法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尿酸等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 S100A16及糖脂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DIO组大鼠的体重-内脏脂肪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清总胆固醇和尿酸DIO组高于正常组但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低于正常组,Western blot显示DIO组大鼠脂肪和肝脏组织中S100A16-PPAR-γ-C/EBP-α的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结论:高脂饮食可上调S100A16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S100A16的高表达可促进脂质生成及肥胖发生,并对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产生负性影响-
    2014(11):1601-1603, DOI: 10.7655/NYDXBNS20141134
    [摘要] (4199) [HTML] (59) [PDF 193.44 K] (6280)
    摘要:
    目的:研究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是否较眼部药物治疗更安全和有效-方法:选择27例30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随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或进行眼部药物治疗,简称接触镜组和药物组-接触镜组连续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3个月,每2周更换1次,药物组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每日3次,睡前1次,连续3个月,两组在角膜上皮修复前均使用可乐必妥滴眼液每日4次预防感染,角膜上皮修复后接触镜组继续使用可乐必妥滴眼液每日2次预防感染,药物组停止使用可乐必妥滴眼液-两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后定期复诊,随访时间9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上皮生长情况以及对眼部不适进行评分-结果:接触镜组完全治愈率(81.25%)高于药物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6)-接触镜组平均治愈时间[(4.3 ± 0.3)周]较药物组[(8.5 ± 0.1)周]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值和眼部不适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是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2014(11):1507,1514-1541, DOI: 10.7655/NYDXBNS20141110
    [摘要] (4110) [HTML] (58) [PDF 367.18 K] (5967)
    摘要:
    目的:寻找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小核糖核苷酸(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发生碱基突变的难易度-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IM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NC)的microRNA进行测序,构建IMN与NC组之间microRNA差异性表达谱-并对两组的microRNA进行碱基编辑分析,寻找发生了碱基突变的microRNA,比较IMN与NC组 microRNA碱基突变的难易程度-结果:通过构建表达谱,找到了has-miR-208b-has-miR-195-3p-has-miR-23b-5p-has-miR-95-has-miR-503-has-miR-449a-has-miR-486-3p与has-miR-27 8个microRNAs最具有差异性表达-2组共同表达的41个microRNA中,IMN比NC更容易发生碱基编辑而引起碱基突变-结论:IMN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microRNA存在着差异性表达,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特异性很高,可以作为深入研究IMN发病机制的靶点-IMN患者相比健康对照者更容易发生microRNA碱基编辑引起碱基突变,这些发生碱基突变的microRNA可能用于解释IMN的病因基础-
    2014(1):044-047, DOI: 10.7655/NYDXBNS20140110
    [摘要] (4742) [HTML] (57) [PDF 6.96 M] (5582)
    摘要:
    目的:探索膳食铁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GDM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产检孕妇中,根据75 g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GDM患者108例为GDM组,随机选择糖耐量正常孕妇10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膳食调查和铁负荷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孕妇膳食铁摄入量和铁负荷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GDM与高膳食铁摄入的OR值-结果:GDM组孕妇膳食铁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GDM组血清铁蛋白水平为(84.64 ± 68.19)-滋g/L,与对照组(57.87 ± 55.77)-滋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高膳食铁摄入与GDM患病风险的OR值为1.037(95%可信区间为1.007~1.069)-结论:高水平膳食铁摄入与GDM的患病风险存在正相关-
    2008,28(2):102-106, DOI: 10.7655
    [摘要] (4548) [HTML] (47) [PDF 271.66 K] (5359)
    摘要: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efficacy of the new device, Ligasure Vessel Sealing System(LVSS) for achieving hemostasis. LVSS is an alternative to suture ligatures, hemoclips, staplers, for ligating vessels and tissue bundles. This new device seals the vessels up to 7 mm in diameter by denaturing collagen and elastin within vessel wall and surrounding connective tissue.
    2009,29(2):79-86, DOI: 10.7655
    [摘要] (4579) [HTML] (57) [PDF 197.60 K] (5350)
    摘要:
    The review presents the epidemiology of leishmaniasis in the Eastern Africa region. We searched PUB MED and MEDLINE with several key words-namely,“leishmaniasis”;“cutaneous”,“diffuse cutaneous”,“mucosal”, and“visceral leishmaniasis”; “kala azar”and “post kala 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for recent clinical and basic science articles related to leishmaniasis in countries in the Eastern Africa region. Poverty, wars, conflicts and migr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aggravated leishmaniases in Eastern Africa. 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Leishmania-HIV co-infection in Ethiopia where 20~40% of the persons affected by visceral leishmaniasis are HIV-co-infected. Sudan ha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rate of 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PKDL) in the world, a skin complication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 that mainly afflicts children below age ten. In view of its spread to previously non-endemic areas and an increase in imported cases, leishmaniasis in Eastern Africa should be considered a health emergency.
    2014(1):012-017, DOI: 10.7655/NYDXBNS20140103
    [摘要] (5214) [HTML] (51) [PDF 29.49 M] (5268)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A(Sal A)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功能减退和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主动脉缩窄法(TAC)制备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并连续给予5 mg/(kg-d)的Sal A灌胃处理,同时部分压力超负荷大鼠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aline),假手术(Sham)仅行开胸处理而不行TAC,依据实验设计将大鼠分为4组:Sham-saline组-TAC-saline组-Sham-Sal A组和TAC-Sal A组-分析12周后4组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心脏解剖学指标;采用HE-Masson’s三重及特异性荧光探针DHE染色分析心肌细胞的形态学-纤维化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结果:与Sham-saline组比较,TAC处理可导致心率-左室收缩期平均压力-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Bcl-2(抑制凋亡基因)水平降低(P < 0.05),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心肌直径-胶原容积分数-心脏体重比-心肌荧光强度-Bax和Cleaved caspase-3(促凋亡基因)水平升高;给予Sal A处理的压力超负荷大鼠,以上指标均获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左室收缩期平均压力-心脏体重比-心肌直径-胶原容积分数-凋亡相关基因的水平仍与Sham-saline组有差异(P < 0.05);Sal A处理对Sham大鼠的各项指标无影响-结论:Sal A可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功能减退及包括心肌肥大-纤维化及凋亡在内的心室重构,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008,28(3):193-198, DOI: 10.7655
    [摘要] (4884) [HTML] (51) [PDF 893.97 K] (5261)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fibrinogen level and absorbance change in both PT and APTT clotting curves on BCSXP Analyzer. Methods:A serial of standard fibrinogen and 250 patient plasma samples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normal, hemolysis, icterus, and lipemia) were run on BCSXP for assays PT, APTT and Fibrinogen. The absorbance change(DeltaA) from baseline to plateau in clotting curve was retrieved and analyzed on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Fibrinogen result. Influence of plasma quality and PT/APTT result on this correlation was also studied respectively. Results:Both PT-DeltaA and APTT-DeltaA showed good linear regres-sion with fibrinogen level in the sample, with R2 close to 0.90 in both standard and patient samples. Hemolysis(H), itcterus(I) and lipemia(L) of the sample with valid clotting curves were found to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correlation from normal(N) sample(R2: 0.83H, 0.92I, 0.81L and 0.79N in PT; 0.89H, 0.95I, 0.91L and 0.89N in APTT) in either PT or APTT curve. PT or APTT result also has little impact on this correlation(0.71 in range 7 ~ 10 sec, 0.56 in10 ~ 20 sec, and 0.70 in 20 sec~; R2 in APTT: 0.88 in 20~30 sec, 0.92 in 30~40 sec, and 0.95 in 40 sec~). Conclusion:The absorbance change in either PT or APTT clotting curve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fibrinogen level in plasma,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plasma quality PT or APTT results. The absorbance change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way to roughly estimate fibrinogen level in either PT or APTT clotting curve when the result of clauss-based fibrinogen measurement is not available.
    2014(1), DOI: 10.7655/NYDXBNS20140127
    [摘要] (4690) [HTML] (65) [PDF 5.04 M] (5004)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先前乳腺超声诊断为阴性(假阴性),而在超声随访中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方法:筛选本院医学影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中病理确诊的乳腺癌病例,选取其中先前超声没有诊断,而在其后随访中检查出乳腺癌的病例,共56例-由2位副教授职称的超声医师在非双盲的情况下回顾分析保存在PACS系统中乳腺超声图像,并结合其钼靶-MRI等其他影像资料,2人取得一致诊断意见,分析未能诊断乳腺癌的可能原因(漏诊-误诊-处理不当)-结果:56例中,有14例无法获取完整影像学资料,其余42个乳腺癌的BI-RADS分级为3~5级,其中7例为漏诊,初次诊断全部由低年资医生做出-27例为误诊,误诊主要原因为肿块边缘规整(8例),大小稳定(3例),内部回声均匀(2例),多发病灶-良恶性重叠(5例);妊娠-哺乳时期(3例);其中先前乳腺病变超声BI-RADS 3级的有27例(64.29%)-另有8例属于处理不当所致,主要来自对钼靶-MRI图像关联及重视不够,2例为超声引导下取样失误-结论:低年资医师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经验有待增加;误诊的概率要高于漏诊及处理不当,其中BI-RADS 3级病变误诊率最高;超声检查应与MRI-钼靶图像紧密关联,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2014(1):048-052, DOI: 10.7655/NYDXBNS20140111
    [摘要] (4500) [HTML] (59) [PDF 3.47 M] (4869)
    摘要:
    目的:探讨酸蚀时间对年轻及成年恒牙釉质表面性质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新鲜前磨牙90颗,其中年轻恒牙(患者年龄为12~17岁)45颗,成年恒牙(患者年龄≥18岁)45颗-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年轻恒牙与成年恒牙釉质表面微观形貌的差异,分析釉质表层元素含量-显微硬度-托槽抗剪切强度-残留粘结剂指数(ARI)等性质的变化-结果:镜下形貌观察显示,年轻恒牙酸蚀15 s后柱间质已开始出现溶解,酸蚀30 s后釉柱宽度及高度均有降低,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釉柱间质溶解不断增多,釉柱正常结构逐渐被酸蚀破坏,酸蚀60 s后釉质表面正常结构几乎消失;成年恒牙酸蚀30 s后柱间质溶解逐渐明显,随酸蚀时间的延长,釉质表面形貌特点无明显差异-经检测,成年恒牙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值明显大于年轻恒牙-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年轻及成年恒牙托槽粘结后抗剪切强度均无显著差异,年轻恒牙钙磷含量和Ca/P比值无统计学差异,成年恒牙酸蚀60 s后釉质表层磷含量明显< 45 s组,Ca/P比值< 30 s-45 s组-结论:为了减少酸蚀对釉质表面的损害,年轻恒牙正畸临床酸蚀处理时间可适当减少至15 s,成年恒牙可延长至30 s-
    2016(4):426-429, DOI: 10.7655/NYDXBNS20160409
    [摘要] (5402) [HTML] (106) [PDF 11.49 M] (4732)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整理分析本中心收到的用于自噬研究的细胞标本,发现自噬小体的特征结构,并对细胞内易与自噬小体混淆的其他细胞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自噬小体具有双层或多层膜的特征,并且其内包含细胞器和胞浆成分,可以与细胞内其他易于混淆的细胞结构相区分。结论:双层或多层膜的球状结构,内含胞浆成分,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是自噬小体的结构特征。

期刊介绍

  • 主编:胡志斌
  • 编辑部主任:肖 明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 电话:(025)86869293
  • Email:nyxb@njmu.edu.cn
  • ISSN:1007-4368
  • CN:32-1442/R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