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姚圆圆(2000—),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郭玉宇(1978—),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学,通信作者,guoyuyu@njmu.edu.cn。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3)02-173-005

DOI:10.7655/NYDXBSS2023021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月 16 日)[N].光明日报,2022-10-26(3)
参考文献 2
张尹.“四个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与实践落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67-71
参考文献 3
郑士鹏.用理想信念筑牢时代新人精神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7-48
参考文献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4
参考文献 5
贺学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1):109-117,159
参考文献 6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参考文献 7
练桦,陈晓斌,曹宇箫.习近平共享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8(20):16-18,22
参考文献 8
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参考文献 9
刘思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多维度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29):7-8
参考文献 10
王宇.“大思政”格局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90
参考文献 11
张丽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J].活力,2022(15):7-9
目录contents

    摘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已成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与精神指引。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度挖掘二十大精神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涵,将二十大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其中,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从师资建设、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

  • 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 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一是将党的“三个务必”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传承了“两个务必”的具体内涵,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与斗争精神,放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身上也同样适用,是对广大青年的鼓励,更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鞭策。“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在社会洪流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保持初心,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未来工作道路上都难免遇到挫折,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学生意志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还有些学生容易自满,稍取得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这就特别需要当代大学生践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端正苦乐观、幸福观,磨砺意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是我党的鲜明品格,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由衰败转向复兴的制胜法宝。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的时代使命,自觉发扬斗争精神,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才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二是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从 1921 年到2023年,从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救国、兴国、富强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内核,是我党克服困难、战胜强敌、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究其本质都是源自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当下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影响更为明显,部分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国历史的不了解,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被弱化。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明辨大是大非并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二) “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思想领域的斗争尤为严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的认识,并且对增强大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他们正确的信念,提高他们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意识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新时期大学生确立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坚定道路自信,保证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必将接过历史的重任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与筑路人,在对中国道路的认识问题上做到确认、确定、确信,才能在新时代的道路迈进中更加方向明确、信心坚定、脚步有力[2]。在自己的逐梦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不惧任何风险,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沿着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进。

  • 坚定理论自信,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讲究求真务实、科学真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过程中,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转化为对自身的改造、对现实世界的改造,真正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变成实践效力,推动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

  • 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帮助学生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对于每个人的意识形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

  • 总之,“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人民追寻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和厚重的历史内涵[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有 “四个自信”的指引,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增强责任担当,筑牢精神之基。

  •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取得重大成就。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在现有成绩和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入脑入心,形成广泛的宣传效力。

  •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来说,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价值目标,国家层面上强调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相结合,社会层面上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个人层面上强调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确定自己的行动导向。

  • (四) 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和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与内涵,对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现代化新征程,中国青年肩负着时代责任。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有利于激励大学生确定奋斗目标、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党的高度认同与积极拥护,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初心使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争当圆梦人。其次,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磨砺意志品质。再次,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追求远大理想、传承奋斗担当,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栋梁。

  • 二、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强调了“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基础工程的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5]。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但由于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和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严重,功利化趋势难以消解。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丰富的精神资源作为支撑和指引,党的二十大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年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教育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有效的思想武器。

  • (一) 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

  • 育人先育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青年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是否能够接好接力棒、肩负起历史使命,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的科学理论、初心使命的高度凝练与深刻总结,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立足二十大精神,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使党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生活,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有助于青年学生传承党的初心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学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是非鉴别能力差,容易在社会洪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容易导致其索取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奉献的意识越来越弱;部分大学生在西方崇尚自由、个性的思潮影响下,过分注重自我,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失去责任担当意识。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着我国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二)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6]。作为当代新青年,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承担时代使命的重要基石,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未来、勇敢地面对未来,不惧挑战,勇立潮头。

  •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华民族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时期,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有着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的思维。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年轻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需要秉承无惧无畏的担当精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勇前行[7]。所以,无论立足脚下还是放眼未来,无论完善自身还是报效祖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一面旗帜,起到引领作用,可以激励当代青年学子勤奋学习、开阔视野,获得丰富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要具有长远眼光,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更要着眼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中华民族的振兴。

  • (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要求

  • 当前,我国已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即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核心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论述,既站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战略的高度,又立足实践要求,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法、原则、路径问题。因此,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切入点。

  •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融入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能否持续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中认识党的光辉历史,学习党的历史经验,把握党的历史规律,汲取党的历史智慧,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以历史主动精神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学生更加深刻感悟和传承好党的发展历史,更加全方位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领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传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从而在党的光辉历史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自身的理想抱负不懈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 三、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路径

  • (一) 思政教师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与宣讲能力

  • 党的二十大精神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政教师自己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贴时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青年学子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同时,还要深入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在学生间进行宣讲的意识和能力。

  • 首先,宣讲语言要通俗易懂。思政教师如何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语言是关键。思政教师要将“讲政治”放在首要位置,将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走进学生身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学习表达方式,在宣讲过程中要多讲能听懂的话,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要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当代青年常讲的话、愿意听的话;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以自身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点燃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浸润并转化为生活中的日常点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聚精会神听讲,才能真正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 其次,宣讲方式要灵活多样。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逐渐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需求,要想更好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多渠道全覆盖,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积极在形式上开展创新,多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资源,以及通过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校园学习舞台等线下活动,双管齐下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让学生产生兴趣,学有所获。

  • (二)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应准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内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从而使高校教育更好地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一是建设“大课堂”,善于运用社会这个大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既有助于提高广大师生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二十大精神的能力,又可以不断增进师生本领才干和自我改造能力。高校应紧紧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根据课程要求、地方特点、学校实际和个人兴趣,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重要主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斗志。

  • 二是搭建“大平台”,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资源体系。高校应积极探索“大思政课”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要求,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网络互动平台发布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线上平台,运用 VR、AR 等技术打破时空边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党史、新中国史相关故事,加深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 三是建好“大师资”,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思政课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状况以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考察实际、深入实际、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把思政课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讲精彩[8]。当前,思政课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将蕴含的重大战略和理论创新融入教学设计和教案,在思政课堂上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给学生,通过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带动教学质量提高。

  • (三) 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背景积极开拓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二课堂学习

  •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因此要用好各种平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为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及不同学科背景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 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医学背景,利用附属医院资源、社会红色资源,如校史馆、校伦理馆、解剖馆、附属医院、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学习、教学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党的优良传统,领悟党的初心使命,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厚植为患者服务的情怀,不断坚定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理想信念。除了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还可以在学校及各附属医院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邀请附属医院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讲述亲身经历,培养有温度、有情怀的健康卫士;在学校周边社区组织健康义诊、关爱社区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医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宗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外化为切实的实际行动,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

  • (四) 立足社会实践,拓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活动基地

  • 社会是广阔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和政府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应基于“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部门、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可以从实践层面入手[9]。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党委组织部门、共青团等要发挥作用,学校要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同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相关部门对接,拓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活动基地。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借助党团活动日、志愿者服务、实地参观和讲座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道德意识,形成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观念意识与行为习惯。

  • 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红色基地的育人价值,到红色革命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感[10]。如在陈独秀陵园、黄镇纪念馆等建立革命精神实践研究基地。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切实地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与不易,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11]。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到贫困乡村支教等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培养其劳动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月 16 日)[N].光明日报,2022-10-26(3)

    • [2] 张尹.“四个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与实践落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67-71

    • [3] 郑士鹏.用理想信念筑牢时代新人精神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7-48

    •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4

    • [5] 贺学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1):109-117,159

    • [6]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 [7] 练桦,陈晓斌,曹宇箫.习近平共享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8(20):16-18,22

    • [8] 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 [9] 刘思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多维度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29):7-8

    • [10] 王宇.“大思政”格局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90

    • [11] 张丽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J].活力,2022(15):7-9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月 16 日)[N].光明日报,2022-10-26(3)

    • [2] 张尹.“四个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与实践落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67-71

    • [3] 郑士鹏.用理想信念筑牢时代新人精神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7-48

    •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4

    • [5] 贺学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1):109-117,159

    • [6]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 [7] 练桦,陈晓斌,曹宇箫.习近平共享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8(20):16-18,22

    • [8] 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 [9] 刘思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多维度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29):7-8

    • [10] 王宇.“大思政”格局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90

    • [11] 张丽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J].活力,2022(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