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智玉(1998—),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周业勤(1968—),男,江苏沭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zhouyeqin@qq.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3)03-290-005

DOI:10.7655/NYDXBSS2023031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参考文献 2
孟祥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内涵、维度与路径[J].高教学刊,2020(28):99-102
参考文献 3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参考文献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参考文献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3
参考文献 6
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参考文献 7
熊晓琳,孙希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88-94
参考文献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49-350
参考文献 9
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69-72
参考文献 10
刘兴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研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88-92
参考文献 11
周智年,阎玉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63-65
目录contents

    摘要

    教学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发挥政治辩护、理论灌输、价值导向和教化育人的基本功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强力推进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探索实践下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变革,但仍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话语政治性和思想性融合不充分、对学生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以及师生话语互动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搭建师生话语交往平台以及开展教学话语能力专项督导等有力措施来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的有效性,更好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时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这既给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是我国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话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落实“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一顶层设计,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场域的有效性,需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话语层面。

  • 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基本功能

  • 话语是实现主体间交流的桥梁,是人类认识外在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并进行交往实践的工具,是思想理论得以传播的载体[2]。话语过程表现为话语主体对具体的人和物以及抽象理念的诠释并赋予意义,话语对象在对生活世界理解的基础上,对话语主体的言语进行质疑、批判或认同,从而将话语主体的话语信息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或信念。思政课教学是促使主体间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信息交流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话语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描述和解释社会现实,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建构世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言语符号系统和表达方式,发挥着政治辩护、理论灌输、价值导向和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3]

  • (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政治辩护功能

  •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政治辩护功能是指教学话语的运用应该维护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坚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承载工具,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其不只是教育者个人观念的外显,还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呈现。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辩护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兜售隐藏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文化产品,在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或国际性重大事件中,常站在所谓的“人道主义”道德高地,用话语标榜自己,抹黑和唱衰我国或是给我国贴标签,企图解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利用话语霸权,通过互联网传播散播虚假信息,歪曲事件的性质、混淆公众视听,试图挑起我国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面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想和话语霸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需要思政课教师给予有理有据且坚决及时的话语回应,揭露和批判西方国家捏造事实、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实意图,在比较、分析和批判中引导学生分辨真假、认清事实,进而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政治认同,最终达到维护国家政治整合的目的。

  • (二)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理论灌输功能

  •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理论灌输功能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通过教学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学生,实现理论的传播。社会稳定的维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但科学的思想理论并不能自发获取认同和支持,执政者必须向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理论灌输以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正如列宁的灌输论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 青年大学生自身并不能自发地认同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已经熟知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先进性思想的教师向其传播。同时,从话语哲学的角度审思,语言是主体把握世界的中介,任何观念都需要通过话语照进生活世界,意识形态同样以话语的方式存在。因此,意识形态的灌输必须借助具体的话语形式才能实现。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学生解释和分析社会现状、探求社会发展方向,通过教学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及其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认知系统和评价体系之中,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政治任务。

  • (三)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价值导向功能

  •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承载着向大学生传输情感、交流思想的功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必修课,始终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政课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教学话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5]较之其他专业课,思政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大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部分,教师通过教学话语解读社会百态,帮助大学生区分善恶、识别美丑、明辨是非,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一般“话语”承载信息的工具性功能,同时还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素养的价值导向功能。

  • (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教化育人功能

  •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具有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政治意识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并推进社会发展的教化育人功能。首先,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话语将社会规范传递给学生,向学生解释规范背后的应然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些规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并外化于实际行动。其次,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疏导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其塑造健全人格,满足融入社会、成长发展的需要。最后,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思政课教学话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在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关系,从而能够在知行合一的理性认知与实践锻炼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 二、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性要素,教学话语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关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当前,虽然思政课教学话语越来越被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 (一) 教学话语政治性和学理性交融不充分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决定其教学话语必须坚定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各门课程内容建设,具有科学思想性和理论逻辑性,而政治性又是其前提和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学必然要求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统一。然而,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简单化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只注重其理论性而忽视政治性,一味说理而不谈政治,秉承所谓的“政治与学术无涉”的价值中立说,教学话语丧失了价值观教育功能,思政课也就难以担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另一种是片面强调政治性而忽略学理性,将思政课讲成了政治宣讲,沦为空洞的政治说教,还有部分教师片面化理解政治性,直接复述、简单引用政策文件或者经典著作话语当作讲政治。

  • (二) 教材话语转换不佳难以吸引学生

  • 只有契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话语才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真正启发学生思考,赢得共鸣。作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教材文本话语往往遵循学理性的叙事方式,反映社会的深层结构,强调内容科学、表达准确和逻辑严谨,用语用词严谨,整体上较为抽象。“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和复读机,而是解码器。”[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教材话语搬运到课堂之中,而是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学生实际对文本话语进行解读和再创造,重构易于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将相对抽象的文本话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表达形式。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方面,部分教师混同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无法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有效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僵化成一个只是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8],不能解决让学生“听得习惯、听得懂、听得入耳”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讲述中,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概念和命题层出不穷,自顾自地进行理论推演,基本不关注学生是否跟得上教师的演绎思路,导致学生觉得思政课枯燥难懂,进而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

  • (三) 教学话语难以满足学生的话语需要

  • “大学生理解接受、认同思政课教学话语关键点在于大学生的真实需求。”[9]作为思政课教学话语 “需求侧”的大学生,具有不同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他们对思政课教学话语具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理解难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供给”,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就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来说,一方面,部分教师忽视大学生的差异性,常用“大水漫灌式” 的教学话语无区别地对待所有学生,凭借自身经验或者完全依照教材内容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而不考虑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需要,不能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所思所感、所需所求。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快速演变的碎片化话语成为信息传播的基本样态,形成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话语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追求时尚且思想前卫的大学生,更喜欢追求不断变化的网络话语。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对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话语、圈层话语不甚了解,而难以将其融入教学话语之中。

  • (四) 教学话语交往互动质量偏低

  • 思政课“绝不是教师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对话”[10]。思政课教学过程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借助语言符号系统共建的交往行为,是在特定的教学场所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相互的沟通理解为目的,实现认知转变、思想传播和情感互动的交往实践活动。“师生间真正的话语交往是以平等、自由、尊重、信任、批判、创新、合作、进步为基础的对话关系。”[11]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构筑平等的话语交往关系,真诚互动,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常常出现教师完全把控课堂的话语权,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述学生“应学应懂”的内容,而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堂“抬头率”低。课堂教学话语成为几乎无任何交流和反馈的教师独白演说,起到的教育效果甚微。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虽然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了创新,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交往,但忽视了话语交往的质量。为了互动而互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象征性地向学生提出简单问题并引导学生按照其预设的答案进行回答,将课堂互动与学生成绩挂钩,学生在“拿学分,拿高分,完成任务”等功利性的价值目标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互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师生话语互动的实际效果有限。

  • 三、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剖析背后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探寻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的路径。

  • (一) 教师教学话语理念落后

  • 教师主体的话语理念和认识的落后是思政课教学话语问题的主观原因。教师对话语的认识和秉持的话语理念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说” 和“说什么”。首先,部分教师由于对教学话语的功能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固守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单维教学目标和“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角色简单定义为教材话语的传递者,轻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忽视教学话语力的重要作用,对教材话语不加转换,照本宣科,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抵触。其次,部分教师受传统“主客二元”教育观念的影响,完全把控课堂的话语权,没有认识到只有和学生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才能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采用单向的理论灌输方式,导致大学生产生被灌输心理。最后,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之间的差异,仍然沿袭自己原有的话语习惯开展教学活动,未能及时认识到国际格局剧烈变化和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话语的独特性和易变性,致使教学话语与大学生的话语难以实现有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交流。

  • (二) 部分教师话语转化能力不足

  • 当前教学话语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身的话语能力难以适应和满足当前的教育要求。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解和把握较浅,只对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所在的理论进行深度挖掘,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理论逻辑不能进行融会贯通,缺乏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敏锐判断与深刻批判。另一方面,教师理论话语转换能力参差不齐。高校思政课话语转换主体能否对思政课的理论话语进行有效转换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思政课的教材话语内容存在着许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本身就让大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加之部分教师的话语驾驭能力不足,无法根据不同的教学话语内容、环境变化和教育对象思想认知特点选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忽视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心理的复杂多变,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难以获得学生的亲近与信赖,存在单向度的政治说教的状况,导致其思想引领效果不佳。

  • (三) 话语交往的客观条件不足

  • 除了教师主体的主观教学认识的局限性和主体的能力不足外,外在的话语互动条件不足也是导致思政课教学话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课堂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限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虽然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课堂提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但仍然无法突破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固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提问个别学生,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这就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接受情况。另一方面,教学话语唯有立足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通常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之中,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甚少,互不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缩小师生之间的话语距离,拉近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 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建议

  • 如何走出思政课教学的话语困境,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度和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根据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

  • (一)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话语意识和能力

  • 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要抓住教师这一主体,作为有效的施教主体,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正确的话语理念、良好的话语转换和表达能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理念认知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学话语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坚持平等互动的话语观念,才能在实际教学话语运用过程中优化教学话语各要素,提高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话语转换能力是掌握并转译思政课教材话语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话语的内涵。在建构教学话语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因此,高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座、研讨、自学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理念、话语转换、话语的组织和运用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 (二) 搭建话语交往平台,创造师生互动条件

  • 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的思想状况,才能根据学生的话语特征建构学生愿意听并且能够听得懂的教学话语,提高教学话语有效性。因此,需要通过缩小教学规模、营造课堂氛围以及搭建话语表达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有力的客观条件支持。首先,要不断地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积极推广“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优化思政课教学班人数设置,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另一方面,小班研讨作为中班授课的有效深化,围绕授课主要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贴近学生生活设置研讨的主题,教师和学生可以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创建一个讨论式的课堂氛围,营造多维互动的思政课话语表达情境。比如,教室的课桌可以采用圆形的会议桌或可任意拼接的不规则课桌,教室里不单独规划固定的教师讲台区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自由在各个区域走动,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关注。最后,要延展课堂教学空间,为课外师生互动创设平台与机会。通过担任班主任、兼职辅导员或者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参与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需求。或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主题研讨会和微沙龙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 (三) 开展教学话语专项督导,推动教师话语能力发展

  • 要提升教师教学话语能力,除了需要提供支持外,还需要通过完善评价奖励机制和组织专项督导考核进行外在推动。科学合理的督导、考核和评价体系有如一个“指挥棒”,可以督促和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帮助教师在教学话语能力等方面快速成长,将外在的评价指标逐渐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细化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内容,增加对思政课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机制,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话语能力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内。同时,要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评价在岗位晋级、职称评聘、绩效津贴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开展教师话语能力提升的专项督导。一是组织由学校领导、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或者教育专家学者组成的督导小组深入思政课堂实时听课,考察教师的话语能力,重点考查教师教学话语是否具有吸引力、师生话语互动是否恰当、学生对教师教学话语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等。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随堂评价,细化课堂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对教学技能、方法和态度的泛泛而谈,而是要聚焦到具体的教学话语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的了解,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话语有待加强的地方,为教师提升教学话语提供方向上的引导。同时,将专家督导意见和学生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改变话语表达方式。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 [2] 孟祥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内涵、维度与路径[J].高教学刊,2020(28):99-102

    • [3]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3

    • [6] 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 [7] 熊晓琳,孙希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88-94

    •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49-350

    • [9] 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69-72

    • [10] 刘兴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研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88-92

    • [11] 周智年,阎玉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63-65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 [2] 孟祥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供给:内涵、维度与路径[J].高教学刊,2020(28):99-102

    • [3]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3

    • [6] 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 [7] 熊晓琳,孙希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88-94

    •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49-350

    • [9] 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69-72

    • [10] 刘兴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研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88-92

    • [11] 周智年,阎玉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