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李建安(2000—),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青年婚育;

王丽(1981—),女,安徽宿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通信作者,wangli.0602@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4)02-207-008

DOI:10.7655/NYDXBSSS23035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参考文献 2
王文韬,张帅,李晶,等.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探析及理论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3):5-11
参考文献 3
李悦池,姚小玲.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基于NVivo10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14-118
参考文献 4
SIM J,SAUNDERS B,WATERFIELD J,et al.Can sam⁃ ple siz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 determined a priori?[J].Int J Soc Res Methodol,2018,21(5):619-634
参考文献 5
HUGHES D,田楠,吴奇飞.质性方法在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21,34(1):1-9
参考文献 6
孙晓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101-106
参考文献 7
FRANCIS J J,JOHNSTON M,ROBERTSON C,et al.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 ⁃ based interview studies[J].Psy⁃ chol Health,2010,25(10):1229-1245
参考文献 8
周永红,黄学.研究生婚姻态度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53-57
参考文献 9
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1):84-93
参考文献 10
孙沛东.中国式焦虑的婚姻缩影——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3(5):27-29
参考文献 11
林宝.“生育焦虑”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18(31):60-61
参考文献 12
杨菊华.生育政策包容性:理论基础、基本意涵与行动策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3):75-85
参考文献 13
杨林霞,张永康.高校未婚在校学生婚育观现状调查 [J].校园心理,2023,21(3):207-212
参考文献 14
石人炳,王俊.中国婚育文化的变迁及其人口学影响 [J].人口研究,2023,47(6):78-90
参考文献 15
翟振武,刘雯莉.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从队列的视角看中国人的结婚和不婚[J].探索与争鸣,2020(2):122-130,160
参考文献 16
宋月萍.青年生育观念变化及生育友好社会文化的构建[J].人民论坛,2023(15):28-31
参考文献 17
於嘉.何以为家:第二次人口转变下中国人的婚姻与生育[J].妇女研究论丛,2022(5):47-69
参考文献 18
李婷.当代青年生育观的多重向度[J].人民论坛,2023(15):22-27
参考文献 19
张杨波.代际冲突与合作——幼儿家庭照料类型探析 [J].学术论坛,2018,41(5):125-133
参考文献 20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J].妇女研究论丛,2022(3):85-102
参考文献 21
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青年医师婚恋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60家医院的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66-71
参考文献 22
潘修明,张春泥.不“立业”,难“成家”——青年—成年转变中的就业状态与婚育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23(8):61-69,103
参考文献 23
朱新秤.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人民论坛,2021(35):94-97
参考文献 24
唐凯麟,王燕.当代婚姻家庭矛盾及其对策的实证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9(6):130-138
参考文献 25
钟晓雯.当代青年初婚态势的嬗变:风险、成因及治理 [J].青少年学刊,2022(5):43-48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为了解学生婚育积极性及焦虑因素,为消除或缓解婚育焦虑提供依据,文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 12 名不同专业医科院校学生进行焦点小组式访谈,提取关键信息,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借助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1plus 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归纳出医科院校学生的婚姻态度、生育态度、婚姻焦虑、生育焦虑四大块核心范畴并分别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受访学生向往时机成熟、条件完备的美满婚育,但理想与现实间产生的矛盾形成阻力,成为婚育焦虑的源头,据此提出解决婚育焦虑的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of students’enthusiasm and anxiety about marriage and fertility,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liminating or relieving the anxiety about marriage and fertility,this paper adopts the semi - 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o conduct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12 randomly selected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extract key information,and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By using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NVivo11plus to code and analyze the data, four core categorie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marriage attitude,fertility attitude,marriage anxiety and fertility anxiety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erviewed students yearn for a happy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with ripe timing and complete conditions,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forms resistance and becomes the source of marriage and fertility anxiety. According to the abov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nxiety of marriage and fertility.

  •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特征[1],因此提高生育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年度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于 2020 年老年人口首次超过少儿人口数,这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据《安徽统计年鉴 2022》数据,研究目标城市结婚率自2018年开始持续降低,常住人口出生率也在不断下降,未婚人数比例(19.74%)在安徽省名列前茅,部分年轻人出现了“恐婚”情结。青年群体消极的婚育态度及婚育焦虑无疑会对社会人口变化带来负面影响,是影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在该市某医科院校随机抽取 12 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焦点小组式访谈,在收集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对访谈文本进行系统分析,寻找能够反映医科院校学生婚育态度及焦虑的核心内容。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研究框架,呈现医科院校在校学生婚育态度认知及婚育焦虑因素,为培育医科院校学生正确婚育观、减轻婚育阻力、维系社会生产和谐稳定提供参考。

  • 一、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工具及方法

  •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以及 NVi⁃ vo11plus 软件对某医科院校学生婚育态度及焦虑状况进行分析。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被研究者互动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2]。由 Glaser 和 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是著名的理论建构方法,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能够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通过建立概念之间联系来构建理论,在经验证据的支持下,从经验事实中抽取新概念和思想[3]。本文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则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对某医科院校学生婚育态度及焦虑进行归纳提炼,探讨学生对婚育的真实想法以及焦虑来源。

  • (二) 确定受访对象

  • 因考虑到医科院校内专业众多,为避免研究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选择,尽可能丰富受访对象身份,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在校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有偿求助报名联系学生。抽取数量方面参考文献[4],先抽取8人参与访谈,后继续抽取4 人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共抽取12名学生。

  • 因不透露其真实姓名,对此次研究随机抽取的 12名受访学生进行匿名处理,代号为大写英文字母 A~L,具体信息见表1。研究要求所有受访对象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均为自愿报名参与本次研究,无不同于异性恋者的同性恋者,尽可能减少男性女性受访者人数差距。

  •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 (三) 研究过程

  • 1 . 制定访谈提纲

  • 访谈法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常见研究方法,其中半结构化访谈允许研究者依据实际情况对访谈结构做弹性处理,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更加有助于了解受访者的思想、心理、观念等深层内容[2]。本文根据研究方向并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经课题组内讨论,结合实际讨论情况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基本信息、对结婚和生育的观念及计划、对结婚和生育担忧的因素及原因等内容。

  • 2 . 访谈过程

  • 焦点小组因为存在多方互动,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他们的叙述,优势是小组互动通常会产生“协同效应”[5]。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访谈问题做弹性处理,不局限于大纲的访谈顺序,而是针对具体的访谈对象和访谈进展,受访者也可以发挥主动性,在访谈中左右采访的进程和方向[6]。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式访谈,每 4 人一组,共2组,访谈的时间跨度为3周。所有访谈音频的累计时长约为200分钟,文本共达到4.5万字左右,所有的访谈均由2名研究者共同完成。在正式访谈前,研究者与访谈对象达成口头协议,在得到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每次访谈后,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对没有说出来却表达了某种意思的语句和口语化的表达进行规范化处理。

  • 3 . 编码

  • 本研究借助 NVivo11plus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将有效访谈文本资料导入软件中,对提取出的关键信息依据扎根原则,自下而上进行三级编码。由于结婚和生育的态度及焦虑概念各有区别,分开讨论更为严谨,在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过程中,分为婚姻态度、生育态度、婚姻焦虑、生育焦虑四大块核心范畴,并分别进行汇编。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逐字逐句阅读访谈文本,以发现文本中所隐含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范畴化处理,不断提炼。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认真辨析每个基本范畴,并以该范畴为轴心寻找各范畴之间的关联,归为同一类别概念类属,在核心式编码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更加系统的核心范畴。

  • 4 . 理论饱和度检验

  • 本研究采用理论饱和度来检验样本的信度,根据Francis等[7] 研究,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编码如没有出现新的范畴则达到理论饱和,也为信度检验。按照相同的编码程序和规则对 4 名新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发现基本没有出现新的编码范畴,初步建立的理论框架达到饱和,具有一定信度。

  • 二、 研究结果

  • (一) 婚姻态度

  • 婚姻态度是指个体对婚姻的主观看法,既包括对一般婚姻关系的普遍看法,也包括对自我婚姻的评价和期望,直接表现了对于婚姻的积极性,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8]。关注特定专业群体,如医科院校学生婚姻态度具有现实意义。部分编码内容见表2。

  • 表2 婚姻态度编码

  • 1 . 期待幸福的婚姻生活

  • 受访者虽均处于未婚状态,没有真正踏入婚姻生活,但是对于婚姻总体呈现出积极态度,对婚姻保持期待。有伴侣相伴的平淡生活被受访者认为是幸福婚姻的真谛。生活中产生的小矛盾也在此次访谈中被提及,被认为是婚姻生活中的磨合器,对婚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学生普遍期盼白头到老的婚姻,但是面对难以调和的离婚阶段,学生们则认为这可能是更好生活的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过分排斥“离婚”及“再婚”的态度。“婚姻是开心的,我觉得结婚肯定是要奔着好的,如果两个人真的能够相爱下去,走到白头偕老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E)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子女具有影响,受访者表示良好的家庭相处模式会对自己未来婚姻状态产生影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年人形成积极的婚姻态度。

  • 2 . 婚姻具有一定必要性

  • 婚姻赋予了每个个体不尽相同的意义。部分受访学生提到,婚姻意味着从原生家庭独立,不仅是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还符合父母的期待。同时婚姻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贴合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婚后会有相对稳定的“安全感”,生活步入理想的人生“正轨”。“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婚姻,肯定还是要结婚,毕竟传统思想也是这样,有人陪伴生活上会更有安全感。”(A)组成家庭后,家庭成员相互陪伴也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

  • 3 . 婚姻是多项条件契合的产物

  • 通过开放式编码汇总得知,12 名受访者未来均有结婚打算,理想结婚年龄区间在 28~35 岁,将 30岁作为理想结婚年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大多认为在此年龄区间内个体思想更为成熟,学业工作较为稳定,收入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基础,会对结婚更有“把握”。“因为那个期间工作稳定,有收入了,自己会更安心一些。”(B)另外也有受访学生提出,不论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需要遇到合适人选,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尝试个人计划及梦想。在对结婚对象的要求上,受访者中的女生多提出情绪稳定、生活浪漫、善于沟通、拥有默契、家庭环境良好等特征。而品德良好、外貌较佳、无不良嗜好等特征则是本次受访对象男生群体对结婚对象的普遍要求。由此可见,性格、品德、三观以及相处模式的契合在受访者中达成一致,是学生群体对结婚对象的普遍期待。

  • 4 . 婚姻具有不确定性

  • 多位受访者提及在对婚姻生活保持期待的同时,潜在的婚姻状态改变是踏入婚姻生活的阻碍因素之一。根据访谈内容,学生提到对婚姻的未来抱有不确定的心态,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摩擦,在婚姻中可能产生不可调解的矛盾,甚至是严重原则问题。“可能一段时间磨合得特别好,等你结婚之后可能又暴露一些其他的问题,发生了其他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我感觉不一定每对夫妻都能厮守一生,可能要看个人情况。”(H)虽然在步入婚姻生活之初,美好和谐的状态是每位新人的憧憬,但经过时间的变迁,不幸福的婚姻也比比皆是,如个人发展与自由的束缚、生活压力的骤增、双方家庭相处不合等,都会不同程度降低婚姻幸福感,同样影响着学生对婚姻的认知。

  • (二) 生育态度

  • 生育态度是指个人对生育行为持有的赞同或不赞同程度的评估,个人对生育行为的态度对他执行生育行为的动机可能产生重要影响[9]。我国生育政策不断放宽,在倡导生育的同时,了解医科院校学生群体对生育的意愿看法,是促进生育的重要参考。部分编码情况见表3。

  • 表3 生育态度编码

  • 1 . 生育态度总体积极

  • 通过开放式编码汇总得知,大部分受访学生在未来具有生育打算,理想生育年龄区间在30~35岁,儿女双全的生育结果是部分学生的生育意愿。未来愿意生育的学生提及,生育是婚姻生活中的自然流程,子女相伴能使家庭氛围更加温暖和谐,因此在生活条件允许下将来愿意生育孩子。由于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在观察或了解到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相处模式后,认为多个子女更能相互照应陪伴,更有家庭氛围。“独生子女过得其实不是很好,我希望的状态是两个孩子,因为我觉得他们可以相互帮助。”(G)部分只有生育一孩意愿的学生更倾向于生育女孩,主要原因在于认为男孩的抚养成本较高及成年后需要提供的各方面支持更多。

  • 暂无生育打算的学生中多为男性,主要原因在于生育所带来的物质成本。他们普遍认为年轻时升学及工作竞争压力较大,经济基础不扎实,过早生育孩子会束缚自由,降低生活质量。而在与女性学生访谈中,生育的身体成本则是影响生育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生产及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身体痛苦及心理压力令女性受访者望而却步。“对于生产过程的了解,让我觉得孕产过程很痛苦。”(E)同样,婚姻矛盾中孩子是否会成为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负担,也是此次访谈对象提及的生育前需慎重考虑的因素之一。

  • 2 . 生育具有一定必要性

  • 生育不仅牵扯到个人,更直接联系到夫妻二人、双方家庭,甚至关乎社会发展。受访者多认为生育是人生中应有的自然过程,是个体成熟的另一阶段,同时也是实现父母的一种“期盼”,但需根据情况理性判断生育时机是否合适。“结婚生子感觉是我应该走的一套流程,应该顺其自然走下去,虽然不是很强求的那种,但有点像传说中的人生任务。”(F)新生儿的到来给予了夫妻双方更大的责任,实现新生家庭的“理想状态”,温暖的家庭氛围更能够稳固成员感情。生育符合国家未来发展大局及倡导,且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婚姻的憧憬由来已久,对学生生育观念及计划具有一定影响。

  • 3 . 工作及生活压力造成育孩负担

  • 对于育孩方式的选择,受访学生多提到,主要是因为工作或其他事务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父母的帮助会让自己和伴侣更为省心。“我知道后面工作多没办法,必须还得是父母来带孩子。” (D)学生也提到,考虑自己抚养经验少及熟练程度低,更愿意让父母带孩子。部分学生愿意独立承担育孩,不愿过分麻烦父母,或交付给托育机构照看。

  • 4 . 培养子女以健康道德为主,学业有成为辅

  • 对于子女培养,受访学生在教育上看法较为一致,不希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求子女正常健康,虽然不会严加管教,但要适当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育子女良好的品德观念。子女成长独立后,需要在社会上有基础的谋生能力,具体发展如何更多靠子女独立创造。“我认为我的孩子做个正常人就行,不要做那种无所事事、危害社会的,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学业有成,我觉得可能身体健康会比学习要重要一点,不要给他那么大压力。”(J)

  • (三) 婚姻焦虑

  • 焦虑,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或者说“普遍的社会性焦虑”在蔓延[10]。随着社会对青年人群婚育状况的关注,婚姻焦虑成为婚育健康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此次访谈中学生对婚姻焦虑的反应,探索有效缓解方法。部分编码内容见表4。

  • 表4 婚姻焦虑编码

  • 1 . 理想婚姻伴侣难寻

  • 关于结婚对象,受访者提到理想结婚对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对另一半富有责任心、品德兼备并且体谅包容的要求都是挺正常的,等你真的去找的时候,发现就很难。”(F)踏入社会后男性和女性所处境况发生变化,影响伴侣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学生表示婚姻关系能否长远关键在于双方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否能够保持相互满意。部分女性学生更在意伴侣的情绪表达,担心伴侣不懂得生活浪漫,不在意细节等,生活乐趣降低产生心理落差。

  • 2 . 步入婚姻过程的不易

  • 在进入适婚阶段,学生表示会被迫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随着自身年龄增加,会不断增加被父母及亲友催促的可能,引发实现人生“任务”的焦虑感。受访学生表示,同龄人的相继结婚也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长时间未婚更可能会承受舆论压力。另外,女性生育适龄期相对比男性短,会更有紧迫感形成焦虑情绪。此时如果处于恋爱阶段,一定时间相处下已充分了解对方,会对恋爱阶段产生的问题存有顾虑,担心恋爱阶段遗留的小问题到婚后会成为矛盾隐患。并且情侣双方的人生规划可能不同,给结婚安排增添不确定性。学生提到,因为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培养周期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且结婚前的巨额花销,如房、车、彩礼等,会增加自身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会产生婚姻焦虑。“现在车和房是安家立身之本,你可以现在没有,但是你结婚一定要去买,以后肯定要买,现在我承担不起。”(C)

  • 3 . 未来婚后生活可能不尽如人意

  • 结婚后,恋爱阶段的二人身份转换为夫妻,不仅是称呼上的改变,更是责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虽然学生对于婚姻的畅想是美好的,但也会对婚后生活落差感到担忧,且出轨、家庭暴力等事件时有在社会上或身边发生,加上媒体放大,自身安全感会下降。担心婚后处理不好双方家庭关系也成为学生主要担忧事项之一,担心对方家庭环境不佳,也怕结成新家庭后对方家庭干涉过多或与原家庭联系变少等相处问题。“我很害怕结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怕我融入不了男方的家庭里面。”(G)虽婚后夫妻矛盾时有发生,但杜绝出现不可调和的、触犯原则的矛盾,看重伴侣婚后态度及行为。婚后,夫妻二人肩负的责任也有可能成为生活上的束缚,不太能够承受工作事业的大幅波动,更多要考虑家庭运营,且持续简单乏味的生活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焦虑。

  • (四) 生育焦虑

  • 生育焦虑其实是一种在生育决策上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有生育孩子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顾虑,从而影响生育行为[11]。生育焦虑阻碍着青年群体生育进程,进而影响社会人口出生率,造成一系列影响。部分编码情况见表5。

  • 表5 生育焦虑编码

  • 1 . 生育需做诸多准备

  • 访谈中学生谈到,感觉自身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转换为父母亲角色,这与受访者自身年龄及婚育计划有所联系。“感觉好像没有办法很快地适应这个角色,可能自己心里想着以后要当父母了会有一点改变,但是感觉还是想多玩玩。”(K)受访者表示会考虑与伴侣的感情是否足够稳固去接纳孩子,认为生育孩子需理性决定。受访者认为,生育前会注重经济物质基础、时间安排等能否支持家庭养育孩子,并且打算生育前,伴侣二人的生活方式也要有所变化,可能会牺牲一些休闲时间,为孩子的到来营造好的家庭环境等。

  • 2 . 女性焦虑生产过程的痛苦

  • 在谈及生育时,女生会比较在意生产过程给自己可能造成的心理恐惧和身体痛苦,以及担心发生产前产后抑郁的风险。生产结束后,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系列影响,女性身体需要的恢复周期较长,周边经历加上媒体论坛的描述,对生产过程更加畏惧。“确实就感觉怀孕还挺痛苦,就以我姐来说,我看她孕期真的特别痛苦,尤其我自己身体状况还没她好。”(H)访谈中男生表示会关注伴侣生产过程及恢复期的感受,生育会和伴侣协商,共度艰难时期,给予女方心理安慰。

  • 3 . 育孩生活未必符合期望

  • 新生儿对于夫妻及双方家庭犹如珍宝,但也有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与期望背道而驰。因育孩本就需要精力投入,如果无法相互配合,育孩可能会给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如果夫妻感情出现危机,可能会被迫把孩子作为维系的最后纽带,成为另一种束缚。“如果这段婚姻对你来说,已经到了没办法继续维持下去的地步,但是你因为孩子想要维持就不好,有点强迫了。”(L)婚后生活中也有发生出轨、离婚等不负责任行为的可能,担心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或连累,从而难以为育孩创造良好环境。

  • 4 . 抚养与培育子女并非易事

  • 生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分娩,广义的生育中,“生”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是“生育”这个完整过程的起点或中间环节,“育”包括孩子出生后到独立生活前的各种抚育和教育[12]。孩子的抚养是生育中时间最久、最需要缜密考虑的过程,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及发展。访谈中学生提到,养育孩子非常耗费时间精力,抚养过程也十分辛苦,加上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令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望而却步,产生推迟生育观点。“时间、精力也是很重要,我觉得如果生育之后,我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分在他身上,觉得就没有自由休息的时间,对我来说压力就突然增加。”(A)受访者还指出,在孩子抚养的初期阶段,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便逐渐考虑教育问题,担心教育资源差距、不良环境等限制孩子发展。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受访学生也会思考未来家庭教育方式,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 三、 讨论与建议

  • (一) 学生向往时机成熟、条件完备的美满婚育

  • 本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婚育总体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对传统的婚育观念展现出一定的继承,同时对婚姻的谨慎态度也有所表露,认可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是可选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时代特点,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3-14]。受访者表示期待心仪的结婚对象,待时机成熟后多计划于 30~35岁步入婚姻,与我国男女青年初婚年龄不断增长的趋势有所对应[15],高龄婚育愈加突出。受访者表示需自身或双方学业、事业及生活稳定,拥有一定物质基础,才能够为结婚做准备铺垫,经济基础毫无疑问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增加了青年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16],婚姻的不稳定性有所提高,对学生期待值具有一定影响,但更为追求婚姻所赋予自身及家庭的重要意义。建议家庭和高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根据学生特点做出正向引导,解除矛盾心态,注重情绪关怀,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念。

  • 受访者在生育态度方面也表现积极,大多表示接受婚后生育的自然流程,在具备充足条件及合适时机时打算在 35 岁前、婚后 1~2 年生育。生育观念会受到父母婚姻及家庭状态影响,秉持性别平等理念,存在个人偏好,但同时也有学生表示生育并非婚后“必需品”,青年学生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及受教育程度提高,观念更为开放[17]。虽然育儿过程辛劳,但生育多为充实家庭及增加陪伴,赋予家庭成员情感寄托,以使家庭更为完整和谐。生育子女已不再是简单的养儿防老,应当从个人的需求和价值的角度来思考生育意义[18]。生育后培养子女,希望以健康品德为主,学业有成为辅,不过于施加压力及强制要求,育儿理念相较祖辈更加理性[19]

  • (二) 婚育焦虑来源于理想化婚育与现实间的矛盾

  • 近年研究表明,低婚育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婚育阻力,而非观念转变[20]。本研究提取受访者对婚姻焦虑的多方面观点。未有恋爱经历者多担忧理想结婚对象难寻,担心双方相处模式不合,渴望“灵魂伴侣”。而现实情况多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发父母对子女担忧,出现催婚现象,影响青年群体寻找 “灵魂伴侣”。另外,同龄人相继步入婚姻,尤其是女性自身生育适龄期的不断缩减等会加剧自身焦虑。家庭应给予青年群体更多生活关照与鼓励,让择偶及婚育决定权掌握在孩子手中。处于恋爱期时,因自身医学专业特殊性,培养周期较长、学习工作任务重,部分学生会担心因双方规划不同,未能坚持陪伴到步入婚姻。成功就业、工作稳定是其产生婚育行为的重要基础。这些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21-22]。需要国家、政府构建合理的公共政策约束,或引导社会及用人单位注重对年轻职工的培训晋升,增加就业机遇,了解医科院校学生就业困境,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如果自身物质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婚姻支付,会极大消减婚姻意向和信心。理想与现实共存,仅有感情联系而没有一定条件是不足以支撑并运营婚姻,国内青年群体很大一部分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为自己的婚姻创造良好的条件[23]。会担忧实际婚后生活与期待的极大落差,生活乏味。婚姻联结了伴侣双方家庭,会担心对两家关系处理不当、造成婚后矛盾等,损害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失衡必定带来矛盾或冲突,破坏家庭和谐。有研究提出扎实的经济基础是推进家庭和谐建设的重要条件,且和谐的家庭关系与成员的教育素养具有一定关系[24]。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进行警示教育,发挥和谐家庭正向导向作用。

  • 生育焦虑影响着青年对生育的判断选择,对探索提高青年生育率和缓解生育压力具有意义。对于未来生育,学生存有种种顾虑。生育前担心自身还未做好父母亲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会被迫改变原有生活方式,担心没有充足的物质经济基础支持抚养孩子,生育孩子沉重的照料成本及子女的教育成本已成为阻碍家庭生育的现实障碍。这同样需要政府与社会用人单位优化工作内容、薪资结构、福利保障,保障职工婚育期间的合法权益,消除或缓解工作原因所导致的婚育压力。会在意生产过程对女性的身体创伤和造成的心理压力,担心产前产后抑郁现象、新生儿健康状况。未知的经历加上社会的焦虑渲染,容易让青年群体产生对生育的惧怕。政府应在社会形成健康、理性的婚育舆论导向[25],提升主流婚育思想的影响力。生育后担心育孩生活难以符合期望,感情不足时孩子的养育会成为强迫,担心婚后出轨、离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影响孩子、破坏家庭。受访者多数认为养育孩子十分耗费时间精力,会增加生活压力,丧失个人自由空间。青年学生可能受多样化生活和娱乐方式影响较深,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青年对婚姻和生育的需求[18]。家长在育儿阶段会担心教育条件、家庭培养方式影响孩子成长,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社会深入理解特定专业院校学生婚育心理健康状况、婚育焦虑状况及婚育焦虑诱因提供一定参考。要解决医科院校青年学生的婚育焦虑,需要针对学生的婚育态度、计划以及专业特点,聚焦未来婚育困境及痛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消除婚育顾虑,从而让医科院校学生以轻松、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业、工作以及卫生事业发展中。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 [2] 王文韬,张帅,李晶,等.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探析及理论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3):5-11

    • [3] 李悦池,姚小玲.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基于NVivo10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14-118

    • [4] SIM J,SAUNDERS B,WATERFIELD J,et al.Can sam⁃ ple siz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 determined a priori?[J].Int J Soc Res Methodol,2018,21(5):619-634

    • [5] HUGHES D,田楠,吴奇飞.质性方法在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21,34(1):1-9

    • [6] 孙晓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101-106

    • [7] FRANCIS J J,JOHNSTON M,ROBERTSON C,et al.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 ⁃ based interview studies[J].Psy⁃ chol Health,2010,25(10):1229-1245

    • [8] 周永红,黄学.研究生婚姻态度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53-57

    • [9] 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1):84-93

    • [10] 孙沛东.中国式焦虑的婚姻缩影——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3(5):27-29

    • [11] 林宝.“生育焦虑”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18(31):60-61

    • [12] 杨菊华.生育政策包容性:理论基础、基本意涵与行动策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3):75-85

    • [13] 杨林霞,张永康.高校未婚在校学生婚育观现状调查 [J].校园心理,2023,21(3):207-212

    • [14] 石人炳,王俊.中国婚育文化的变迁及其人口学影响 [J].人口研究,2023,47(6):78-90

    • [15] 翟振武,刘雯莉.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从队列的视角看中国人的结婚和不婚[J].探索与争鸣,2020(2):122-130,160

    • [16] 宋月萍.青年生育观念变化及生育友好社会文化的构建[J].人民论坛,2023(15):28-31

    • [17] 於嘉.何以为家:第二次人口转变下中国人的婚姻与生育[J].妇女研究论丛,2022(5):47-69

    • [18] 李婷.当代青年生育观的多重向度[J].人民论坛,2023(15):22-27

    • [19] 张杨波.代际冲突与合作——幼儿家庭照料类型探析 [J].学术论坛,2018,41(5):125-133

    • [20]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J].妇女研究论丛,2022(3):85-102

    • [21] 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青年医师婚恋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60家医院的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66-71

    • [22] 潘修明,张春泥.不“立业”,难“成家”——青年—成年转变中的就业状态与婚育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23(8):61-69,103

    • [23] 朱新秤.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人民论坛,2021(35):94-97

    • [24] 唐凯麟,王燕.当代婚姻家庭矛盾及其对策的实证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9(6):130-138

    • [25] 钟晓雯.当代青年初婚态势的嬗变:风险、成因及治理 [J].青少年学刊,2022(5):43-48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 [2] 王文韬,张帅,李晶,等.大学生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探析及理论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3):5-11

    • [3] 李悦池,姚小玲.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基于NVivo10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14-118

    • [4] SIM J,SAUNDERS B,WATERFIELD J,et al.Can sam⁃ ple siz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 determined a priori?[J].Int J Soc Res Methodol,2018,21(5):619-634

    • [5] HUGHES D,田楠,吴奇飞.质性方法在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21,34(1):1-9

    • [6] 孙晓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101-106

    • [7] FRANCIS J J,JOHNSTON M,ROBERTSON C,et al.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 ⁃ based interview studies[J].Psy⁃ chol Health,2010,25(10):1229-1245

    • [8] 周永红,黄学.研究生婚姻态度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53-57

    • [9] 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37(1):84-93

    • [10] 孙沛东.中国式焦虑的婚姻缩影——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3(5):27-29

    • [11] 林宝.“生育焦虑”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18(31):60-61

    • [12] 杨菊华.生育政策包容性:理论基础、基本意涵与行动策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3):75-85

    • [13] 杨林霞,张永康.高校未婚在校学生婚育观现状调查 [J].校园心理,2023,21(3):207-212

    • [14] 石人炳,王俊.中国婚育文化的变迁及其人口学影响 [J].人口研究,2023,47(6):78-90

    • [15] 翟振武,刘雯莉.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从队列的视角看中国人的结婚和不婚[J].探索与争鸣,2020(2):122-130,160

    • [16] 宋月萍.青年生育观念变化及生育友好社会文化的构建[J].人民论坛,2023(15):28-31

    • [17] 於嘉.何以为家:第二次人口转变下中国人的婚姻与生育[J].妇女研究论丛,2022(5):47-69

    • [18] 李婷.当代青年生育观的多重向度[J].人民论坛,2023(15):22-27

    • [19] 张杨波.代际冲突与合作——幼儿家庭照料类型探析 [J].学术论坛,2018,41(5):125-133

    • [20]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J].妇女研究论丛,2022(3):85-102

    • [21] 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青年医师婚恋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60家医院的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66-71

    • [22] 潘修明,张春泥.不“立业”,难“成家”——青年—成年转变中的就业状态与婚育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23(8):61-69,103

    • [23] 朱新秤.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人民论坛,2021(35):94-97

    • [24] 唐凯麟,王燕.当代婚姻家庭矛盾及其对策的实证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9(6):130-138

    • [25] 钟晓雯.当代青年初婚态势的嬗变:风险、成因及治理 [J].青少年学刊,2022(5):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