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坚持立德树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从主渠道建设、实践育人、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格局等多角度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为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原来的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差,意义重大。从字面上看,认清“大”是划清二者内涵边界的关键。大思政课指向明确,依托大背景和大格局,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新的教学形态。医学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旨在突出医学专业特色,通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以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大文化为主要特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格局、主体、体制等多方面。当前,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努力推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本文尝试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的具体案例进行初步探索。
-
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大思政课作为现阶段新的思政育人模式,高校应当重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积极主动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医学院校,与时俱进地进行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 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3]。因此,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思政课应当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了贯穿其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进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蓄力成才[4],培养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二) 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5]。教学形式单一是制约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学生兴趣养成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直在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改变刻板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已经作出了许多探索,切实增强了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因此,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成为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融会贯通,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在学习深化和升华上下功夫,学深一步,多学一步,做到学高为师。其次,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吃透教材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最新表述,在专题化和精准化上下功夫,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课堂话语。最后,教师需要在思政课教学的话语生动化、生活化、形象化上下功夫,贴近实际,紧扣时政热点,联系高校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打造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
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内在要求。大思政课特色在于“大”,本质是“思政育人”,形态为“课”,这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宝贵资源,也为高校探索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其实质就概念而言,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的有机融合。当前探索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根本上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
二、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
医学教育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医学院校更应当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师资力量的协同有待加强
-
当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主力军仍是思政课教师,但是,受限于课程种类、教学时长,再加上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急速扩张,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6],思政课教师能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全面。因此,要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大格局,还需要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协同发挥作用。就专业课而言,医学课程专业性极强、理论性极高,要引导医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专业课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科研压力较大,临床工作繁重,若在课程设计上未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就会导致在正式授课过程中,出现流于形式、生搬硬套等问题,不仅打破了专业知识讲解的连贯性,而且会使医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更加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
-
(二) 教学内容的解读有待更新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深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素材。但是,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医学院校的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碎片化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情况。一些专业课教师未能积极主动地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医学专业知识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论述的结合度上仍然有待加强。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时效性、准确性、整体性、生动性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将相关内容巧妙融入课程,党的二十大精神的 “三进”工作没有形成全面开展的良好态势,医学生在全面深入地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
(三)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待丰富
-
当前,医学院校主要采用的仍是课堂教学、理论宣讲等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包括案例教学、视频教学、专题教学等,这些方式简单高效,但是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走深走实,教师需要选用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时更加注重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医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理想相结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医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三、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阶段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内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医学院校应当努力打造“大师资”,创新打造“大课堂”,善于运用“大平台”,积极融入“大文化”。
-
(一) 协同合作,打造“大师资”
-
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7] 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关键在师资队伍。要打造一支能够协同合作的育人大团队,不仅要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而且要协同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
1 . 思政课教师是医学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
-
在课前,要深入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突出教学科学性。思政课教师要把问题意识融入备课过程,在课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把握程度,在设计思路、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思政课教师要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备课研讨,在思想火花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8]。例如,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多次开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为专题的集体备课会,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从思想文化传承、课程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共同研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新思路、新方法。此外,还要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备课,与其他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打造虚拟教研室,共享教学资源,互鉴教学方法,拓宽思政课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术视野。
-
在课中,把握好不同思政课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聚焦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殷切期望的相关表述,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教师要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讲清楚新时代十年取得伟大变革的历史意义,帮助医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8]。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教师要立足“六个必须坚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把握“两个结合”,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其历史性和理论性兼具的特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上,教师要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讲清楚“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讲明白“三件大事”“三个务必”“五个必由之路”等新思想、新论断。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教师要用好专题讲授这一形式。例如,在“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中,要讲明白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
在课后,思政课教师要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针对性。为了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更有效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当重点收集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受和建议,定期召开教学总结会议,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调整教学思路。在考核方式上,不仅要考察医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而且要安排一定分值的开放式考题,把专题内容与医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考察医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把握和实践运用的成果。
-
2 . 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是医学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力军”
-
第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医学院校的党政领导应当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10]。医学院校中,许多党政领导不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经验,要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党政领导不仅要在制度层面保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而且也要主动走进思政课堂。在南京医科大学,全体校领导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讲授新学期“思政第一课”、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等方式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这已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在帮助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引导医学生强化责任担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此,不仅有助于党政领导及时了解医学生所思所想,广大医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医学领域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
第二,专业课教师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课程思政” 概念提出以来,高校一直强调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遵从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把育人要求细化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1]。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其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是医学院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 理念的必然要求。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讲解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可引入近十年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把过去落后的医疗状况与现今发达的医疗手段相比较,进而融入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也可以结合抗疫英雄的经典案例,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
第三,辅导员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在深入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开展日常的学习宣传、深刻的主题教育、丰富的实践活动等,深化广大医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要找到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长,着力培育医学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的医者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实现疏通“最后一公里”的育人目标。
-
(二) 实践育人,建设“大课堂”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9]。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而要突出实践导向,结合校本资源和临床实习,持续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
1 . 结合校本资源,做好校内实践教学
-
第一,开展课内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立足医学院校校本特色,灵活穿插课内实践教学,例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表述研究” 的小组讨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课题研讨、关于“医学人文”的课堂辩论等,帮助医学生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实现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的统一。
-
第二,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往往都有丰富的校本资源,医学院校也是如此。因此,要开展好校内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联合校医学史研究中心深挖其中的思政要素,推动“医”“史”协同的一体化教学,引导医学生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医学变革;也可以在医学伦理馆、生命科学馆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生命观,引导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奉献社会,进一步提升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
2 . 结合临床实习,完善校外实践教学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医学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不同,处于临床实习期的医学生需要频繁更换临床科室来完成专业要求,且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导致该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可能会有所缺失。而纵观医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临床实习期作为他们从医生涯的开始,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与社会人员接触最频繁,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着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学习资源,要将其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要运用好临床实习这个第二课堂。
-
具体而言,各地医学院校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地方医学特色和医德文化资源,建立以临床导师为主导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专业实训等社会实践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剖析社会生活的真实案例,使医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安排先进医疗工作者分享个人事迹,开展“扶贫社会实践”“送医下乡”“义诊服务”等专项活动,拓宽医学院校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实践范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社会德育功能,进而引导医学生增强服务意识,早日成为德医兼修的人民好医生。
-
(三) 资源共享,搭建“大平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医学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应当紧跟时代变化,从统筹协调的大资源观出发,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搭建集教学、交流、反馈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平台”,实现线上交流和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的共建共享。
-
1 . 创新形式,拓展网络平台
-
善用“大思政课”,应当从“大平台”中寻求突破。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党的理论成果的创新时刻都在进行,由于思政课教材内容固有的滞后性,若仅围绕课本,思政课教师很难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平台”建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好其理论内涵,还要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学习通、慕课等网络平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专题形式融入线上课程,通过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医学生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现场直播授课、线上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医学生有机会聆听专家解读,从而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
-
在师生互动上,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网络平台,用线上讨论的模式带动学生深入思考,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授课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考核上,教师应当把线上学习情况纳入综合考核,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改变其关于“思政课考试就是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2 . 优化内容,打造精品课程
-
搭建“大平台”,究其根本是为了整合更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当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逐渐普及,然而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13]。因此,当前搭建“大平台”,应当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教材体系为框架,在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保证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13],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作为医学院校,搭建好“大平台”应当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以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为着力点。当前,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拥有 3 门国家一流精品课程,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坚持弘扬医疗卫生行业医德医风正能量,坚持资源共建、合作共享,为建设“大平台”提供更多“金课”,持续推动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
-
(四) 以文化人,融入“大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摇篮,也要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积极融入“大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等),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入手,挖掘生动案例,助力实现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
1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9]。因此,在医学院校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
第一,将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的育人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医文化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院校要注重引导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把仁者爱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以增强医学生对救死扶伤的坚定信仰、对中医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医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的育人环境。医学院校应当建设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结合地方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例如,添设古代名医雕像、丰富中医文化宣传栏、开展中医文化体验活动、定期组织中医义诊,及时关注当代医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重要作用,创新弘扬优良传统医德的呈现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
2 . 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
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举措。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
-
第一,讲好红医故事,发扬红医精神。“红医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卫生理论与中国医疗卫生工作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的思想体系。”[14] 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医院、地方政府要多方协同合力,共同建设红医文化资源库,通过口述历史访谈、文献史料整理,挖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中的红医故事,凝练蕴含其中的红医精神。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要积极组织“讲好红医故事”的相关活动,动员更多医学生深入了解红医故事,分享红医精神,加大红医文化学习深度;组建红医理论宣讲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科普和线下宣传活动,拓宽红医文化宣传广度;也可以通过开展“身边的红医故事”系列活动,研究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续写红医新篇章,强化红医文化学习效果。
-
第二,组织红色研学,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青年“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15]。因此,医学院校要大力支持地方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结合特定的教学课题,组织医学生参观地方革命基地、红色旧址、伟人故居等,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基地,引导医学生领悟革命战争年代中战地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更要学习和平建设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救死扶伤精神,尤其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
-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精深,需要紧扣形势,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创新思维,结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案例教学、大思政教学探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花在大学生心中绽放。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 “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
[4]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9-15
-
[6] 刘洋,李浩源.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9):135-142
-
[7] 列宁.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9
-
[8] 王刚,贾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透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3(1):60-67
-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65
-
[10] 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
[11] 韩宪洲.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2-10-31(6)
-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
[13]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N].人民日报,2022-10-27(1)
-
[14] 张雪莹,裴瀚云,夏誉轩,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党史学习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306-310
-
[15]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
摘要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协同师资力量、解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打造“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融入“大文化”等方式,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