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周娟(1999—),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艳(1986—),女,陕西咸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395741621@qq.com。

中图分类号:R-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4)04-417-005

DOI:10.7655/NYDXBSSS24009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3-10-1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参考文献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94
参考文献 3
董诰.全唐文[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07
参考文献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2,252
参考文献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2
参考文献 6
仇荣彬,韦泽,吴宇晴.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88-94
参考文献 7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9-09(2)
参考文献 8
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杨洁,吴树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9
参考文献 9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知,2020(4):4-7
参考文献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参考文献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2
参考文献 12
林文诗,连毅,上官杨平,等.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86-788
目录contents

    摘要

    孔子仁爱思想涵盖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仁由己等重要内容,是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的文化底蕴。医学院校将孔子仁爱思想的精髓融入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为医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有利于树牢医学生强大的职业信念、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协同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扩展感悟仁爱方式、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途径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关键词

    仁爱医学生医德医风

  • 医学是仁学,医术是仁术,医者是仁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继续医学教育改革。”[1] 孔子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还揭示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将孔子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对于医学生树牢职业信念、提升人文素养、检验医德医风教育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举措。

  • 一、 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涵

  •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深刻,其中“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仁由己”等核心内涵贯穿于医学生成人、达人的整个过程,对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 (一) 仁者爱人:履行关心,一体之仁

  • 孔子把“仁”界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爱人”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要求。孔子认为爱是有层次的,分别为爱亲、爱众两个方面,倡导有差别的爱。一方面,“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古代医家行医的初衷。《论语·学而》中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 奉养、尊重双亲谓之“孝”,敬爱、顺从兄长谓之“悌”,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一个人最先面对且需要考虑的人际关系,以家庭血缘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爱,又何谈爱他人、爱国家呢?离开了“孝悌”,爱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孝父母、悌兄弟是“仁”最基本的情感要求。在宗法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中,正因为“孝悌”观念的不断发展,亲情之爱得到了极大地宣扬。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倡知孝为医,譬如唐代王勃为医书《难经》作序自称:“勃养于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曰:‘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 因窃求良师,阴访其道。”[3] 可见,“孝悌”思想促进了传统医德的发展。另一方面,“泛爱众而亲仁”既是仁的要义,也是古代医家行医由关爱亲人到关爱他人观念的推进。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 意指通过推己及人爱更多的人来不断达到“仁”的境界。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4] 在儒家看来,“爱”应该由近及远、由亲到疏,从爱自己的亲人,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到爱他人、爱物、爱世界,最终做到“一体之仁”。“一体之仁”即“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是仁爱精神的伦理升华。突破“爱亲”层面的局限,推广至爱天下的“爱众”高度,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理解孔子仁爱思想的跃进,更体现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爱人”观念的不断发展,医者秉承着济世救人的理念,不局限于小爱,更在乎大爱。

  • (二) 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爱护他人

  • 如何爱人?孔子主张要把握好忠恕之道。何谓“忠”?《论语·雍也》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他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同时也要使他人事事通达,这是从肯定的意义上要求我们做到尽己所能,真诚地对待别人。何谓“恕”?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是从否定的意义上要求我们换位思考。总之,“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5] 肯定意义与否定意义相结合,使忠恕之道得到平衡发展。忠恕之道与克己复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是内在的文明的情感和观念,礼是外在的文明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二者即体即用,不可分割,他主张通过恢复礼治的方式帮助人与社会之间实现和谐相处。医者传承千年至今,薪火相传,承接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医生的道德和礼仪。医者受人礼遇,礼尚往来,更当克己复礼,以礼待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是围绕人的思想行为和发展来展开,二者是医者和患者情感互通互连的桥梁。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化加快、各种风险叠加的背景下,医务工作者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角度,利用孔子的忠恕之道,从内在情感观念和外在制度规范两方面,维护好新时代医患关系。

  • (三) 为仁由己:万众一心,恪守道德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一个人要达到仁爱的境界除了要有仁爱之心、践行忠恕之道外,还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履行道德规范。首先,为仁的动因在于内在的道德自觉,《论语·泰伯》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 一个人除了承担个人责任外,还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弘扬和培育仁爱精神,是我国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必然要求[6]。面对新冠疫情,人民群众居家隔离,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万多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奔赴武汉,主动伸出援手、救死扶伤,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自觉性在发挥作用。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疫情防控期间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14 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7] 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在灾难袭来时展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力量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法宝。其次,为仁的道德自觉要转化为道德行为,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屡受挫折,仍然“不怨天,不尤人”,坚定人能弘道的信念。疫情防控期间,医务工作者心怀 “仁爱之心”,在特殊时期发挥高度社会责任感,舍小家、顾大家,积极为患者提供帮助,诠释了以吾所学、尽吾所能、薪火相传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7],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医务工作者共同体会并践行 “医者仁心”,重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坚定“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的职业信念,选择了大爱。舍与不舍、顾与不顾完全取决于自身,医务工作者选择了“仁”,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那就一定能实现“仁”,这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刻在骨子里的职业道德与大爱情怀。

  • 二、 孔子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时代价值

  • 历经千年,孔子仁爱思想由于其伦理学属性而具有了时空普适性,成为世世代代人们为人处世的行动指南,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特别是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意义重大。

  • (一) 有助于医学生树牢职业信念

  • 医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职业认同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关系其未来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选择。当前医疗行业伤医事件频现,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因此,帮助医学生坚定职业信念,培养其高尚的职业精神刻不容缓。而孔子仁爱思想所强调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和追求道德伦理等价值观与医学职业的核心原则相契合,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强大的职业信念。“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关心与爱护,高度契合了“医者仁心”的价值理念,可以鼓励医学生把关爱他人作为职业的核心,从而在现实中同情患者,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努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仁爱思想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使医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激励他们尽力救治患者、尊重患者,从而提高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信念。职业信念关系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关系到对医学知识的不懈追求,关系到医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关系到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只有将仁爱思想融入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使医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医疗事业,坚定不移地相信医学的价值,心甘情愿地为医学奉献,对于医学相关的职业满怀热忱,才能培养出大国仁医,成为爱他人、爱社会、爱天下的仁爱之人。

  • (二) 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8]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当前大部分的医患纠纷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当引起的,这主要源于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人文素养不足,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现实生活中,因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不对等,医疗活动中患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他们更需要关爱、理解与包容。故而,医学生必须认清医疗工作的服务性特征,增强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孔子仁爱思想中的忠恕之道注重换位思考,强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对于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避免医患冲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信托关系,只有医患彼此信任才能促进医疗过程顺利进行,而建立医患信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践行“忠恕之道”,特别对于医务人员来讲,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关爱、理解、尊重患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再者,孔子仁爱思想强调克己复礼、以礼待人,主张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4]。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礼”,所以在仁爱思想的熏陶中,能够促使医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上克服私欲、以礼待患,展现医务工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医德。总之,作为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切实把患者当亲人,真心实意替患者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通过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和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有助于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 (三)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 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才能彰显医学担当。孔子仁爱思想不仅关注个体,也涉及社会责任。通过仁爱思想的教育,可以引导医学生坚定爱国、爱党、爱民的理想信念,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牢固树立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任何考验时能坚定正确的信念不动摇。同时,孔子仁爱思想注重推己及人,能够激发出医学生的奉献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担当。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这场大考中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9]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践行使命担当的具体表现,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感的洗礼,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精神赞歌。医学生是未来健康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更好的医术,更美的医德,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由此可见,孔子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在未来从医的道路上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三、 孔子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路径

  •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调研,部分医务人员职业信心下降弃医转行,医疗人才流失,储备不足。医务人员职业信心的下降,使医学生的从业观念发生变动,同时也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因此,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育十分关键。以孔子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促进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发展方面将起到启发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作用,将孔子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坚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育人,需要多措并举,协同育人。

  • (一) 协同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全过程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

  • 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双重背景下,各高等医学院校要以思政课程的思维和方法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创新,将仁爱思想纳入医学生培育全过程,实现育人目标。

  • 加强仁爱思想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一是将仁爱思想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医学课程,将仁爱思想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譬如解剖学课程中,强调对人体的尊重、关爱,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更从普通个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构造,将仁爱情感渗透其中的解剖学课程更容易让初学者接受和适应。二是把思政课程中的职业道德专题融入医学生职业素养。譬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职业道德”内容中,将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相联系,发散学生思维,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保持“仁爱之心”。三是增设“临终关怀” 教育课堂。“临终关怀”主要是提高患者在临终前的生活质量,包括对病痛、心理、社会和精神追求方面的评估和干预。增设“临终关怀”教育课堂的目的是普及和推广“死亡教育”,让医学生尊重生命,具备正确的职业素养,保持仁爱之心。

  • 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医学院校要认识到推进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 “指导手册”,明确仁爱思想有效融入医学教育的目标。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 “] 指导手册”中医学院校应以思政课程的培根铸魂为根本,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提高仁爱思想融入医学课程教学效果,强调仁爱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从而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打造课程思政考评体系,检验仁爱思想在课程思政中的成效。从制定考评方法及考核指标、建立考评档案、强化考评结果应用等各个方面健全课程思政考评体系,评估医学生对仁爱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 (二) 扩展感悟仁爱方式,全要素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 组织以仁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构建“一站式学习社区”。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关教育活动可充实医学生生活。如有医科院校开展“太极拳人人习练”“急救本领人人掌握”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技能,而且使其在这些活动中深刻体悟到仁爱精神。另外,可以借鉴古代学校书院的学习模式,开展仁爱精神研讨会,“沉浸式”扮演古代良医治病救人的全过程,使得医学生身临其境,以情共鸣,并分享自己的所获所得,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教育学家和医学专业领域专家开展以仁爱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如“仁学大讲堂” “名医论坛”等,让医学生学深悟透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体会仁爱精神。除此之外,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做好榜样引领。在学校各个区域打造仁爱氛围,如在食堂、绿色步行通道、雕像、学生活动区域、校园文化广场等张贴有关尊重生命、关爱动物、和谐相处的标语和希波克拉底誓言等。与此同时,挖掘医科院校各个岗位讲仁爱、树新风的优秀干部,挖掘新时代名医、青年抗疫志愿者,以及为祖国卫生事业默默付出的后勤人员等优秀事迹,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处等进行专栏宣传,做好榜样引领作用。以此将“榜样效应”融入医学生生活,从而达到仁爱思想深入人心的作用。

  • 搭建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数字化医患沟通模式。一方面,建立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通过此平台的搭建,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节约资金、资源,同时能够补充实验数据,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减少甚至不伤害动物,体现仁爱精神。另一方面,构建数字化医患沟通模式。“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实体医疗的延伸,因此,医科院校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以扎实的医疗学术功底,提供专业性、权威性、数据化的医疗信息服务,而在医疗信息服务过程中,虚拟仿真技术对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改善医患矛盾意义重大。因此,推广“互联网+ 医疗”,构建数字化医患沟通模式,是为了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医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规避风险、树立职业信心。教师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多屏投影系统、虚拟仿真软件、动态仿真实践平台等工具,采用数字化医患沟通教学模式,让医学生进入一个具有高度互动性、共鸣性与通透性的新颖学习环境,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 (三)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全方位检验医德医风教育成果

  •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1] 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育不仅要以课堂为载体,还要搭建医学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的方式领悟仁爱精神。

  •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形成多元化资源支撑合力。作为医学院校,学校应始终坚持把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孕育大国良医的摇篮,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使医学实践教育贯穿医学生教育。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特殊群体活动场所,开展义诊、急救科普、免费体检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仁爱精神,同时践行仁爱精神,树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牵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健康中国志愿服务总队,开展“订单式”健康支持和 “接力式”健康帮扶,凝聚“健康中国”的青年力量,让富有医学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青年学子的亮丽名片。

  • 深化医校合作,“临教”结合,在实践中夯实医学生德技统一的职业基础。一方面,培养医学生的见习认知,深化对仁爱思想的理解。医学院校可分批次安排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养机构见习,统筹兼顾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乡村基层卫生室分布情况以及医疗服务人口数量需求等因素,在确保乡村固定的防病治病阵地基础上,建立医学生助力乡村医疗工作站,增加医学生对临床医疗工作岗位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深刻认知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习,提高践行仁爱精神的能力。实习作为医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医学生的职业信仰和医德修养并未完全形成,要格外注重仁爱精神的培养。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高校可以将附属医院作为基地,进行固定期限的毕业实习,引导学生参与病房温馨服务活动,如开展病房陪护、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等病房服务[12]。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体会患者的心境和感受,与患者发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让其能够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心灵上的安抚、精神上的慰藉以及人格上的尊重,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达到共情的效果,建立良好、亲密的医患关系。同时,通过实习,医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临床技能,平衡自我心态,为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孔子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绽放出璀璨的光辉。深入挖掘孔子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有益资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赋予其时代内涵,结合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使之在医学生人文教育、医者情怀培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医学力量。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3-10-1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94

    • [3] 董诰.全唐文[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07

    •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2,252

    •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2

    • [6] 仇荣彬,韦泽,吴宇晴.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88-94

    • [7]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9-09(2)

    • [8] 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杨洁,吴树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9

    • [9]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知,2020(4):4-7

    •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2

    • [12] 林文诗,连毅,上官杨平,等.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86-788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3-10-1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94

    • [3] 董诰.全唐文[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07

    •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2,252

    •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2

    • [6] 仇荣彬,韦泽,吴宇晴.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88-94

    • [7]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9-09(2)

    • [8] 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杨洁,吴树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9

    • [9] 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知,2020(4):4-7

    •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2

    • [12] 林文诗,连毅,上官杨平,等.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8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