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吴逸怡(2000—),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郭玉宇(1978—),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学,通信作者,guoyuyu@njmu.edu.cn。

中图分类号:R-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4)04-422-005

DOI:10.7655/NYDXBSSS240062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
参考文献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参考文献 3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4-6
参考文献 4
李凤亮.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导向[N].中国教育报,2022-01-24(3)
参考文献 5
曾志羽.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N].广西日报,2023-11-14(9)
参考文献 6
陈占安.关于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11
参考文献 7
张军.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N].光明日报,2023-03-07(16)
参考文献 8
王可心.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23-06-29(8)
参考文献 9
吴宏政.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几对辩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77-82
参考文献 10
沈壮海,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121-130
参考文献 11
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2):68-72
目录contents

    摘要

    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之常态化教学、特色化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必然之举,医学院校既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也要在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中迎难而上。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底色、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眼于构建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三协同”模式,促进系统性顶层设计、整体性谋篇布局与科学性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努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医学特色样本。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术研究探索和实践路径探赜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再次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 一、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融汇点[4],理应担当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

  •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研究和医学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其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具有一般高校的共性,又具有医学院校的特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一)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何以必要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证,可以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维度展开。

  • 1 . 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要求

  • 从解决时代问题与现实问题的高度,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主动适应新形势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必然要求。

  • 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塑造和行为表现,一些青少年在进入“拔节孕穗期”时,未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堆积成山并在高等教育阶段全面爆发。生命健康教育是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医学院校不可否认地应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大中小学生重视生命健康,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激扬生命本色。

  • 此外,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凸显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的健康需求迅速增长,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院校应主动把育人目标重点由培养“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培养出具备救死扶伤道术、心中有爱仁术、知识扎实学术、本领过硬技术、方法科学艺术的医学创新人才[5]。而“救死扶伤道术”“心中有爱仁术”这两术的培养着重需要医学院校优化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及营造培养环境,最好能利用现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 2 . 坚持目标导向的必然要求

  •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教育现代化进程乃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6],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通过宣讲解读党的教育方针,使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其次,推进医学教育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医学院校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医学院校要深刻把握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7],找准职责定位,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不仅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而且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高等医学教育的力量。

  • 从维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的高度来看,医学院校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支撑作用[8]。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终要由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落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要想落地生根,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医学院校牵头的生命健康教育这个切入口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承担着以医学教育服务“国之大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这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和需求。生命健康教育等医学特色类思政教育由医学院校领衔,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中易于开展,也必然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机贯穿。

  • 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首先,医学院校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守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次,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衔接与否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高校把握各学段学生成长特点、成长环境的教育设计,有利于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医学院校推进生命健康教育等医学特色类思政教育进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在中小学生心中埋下从医、从教的种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何以可能

  • 如前所述,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必要性,为了使其必要性得到进一步确证,需要追问其实现的可能性。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阵地、医疗科技重地、医学人才高地的结合体,有医学人才云集、医学知识密集、医教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下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分别从“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三方面进行论述。

  • 1 . 医学人才云集助力“大师资”

  • 医学院校医学人才云集,能够助力“大师资”建设。一是医学院校在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基础上,可以吸纳有大医情怀厚度、医学人文温度的医学人才,配齐建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凝聚集体智慧,总结有益经验,向中小学输送思政课人才。二是当代医学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者,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医学生既是生命健康教育的客体,也是生命健康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责任,医学生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也有利于引领自我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卓越医学人才。总的来说,医学院校具有优质医学专业师资力量,医学院校能够将优秀卫生健康人才集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 2 . 医学知识密集支撑“大课堂”

  • 医学院校医学知识密集,可将自身医科优势转化为“大课堂”建设的内生动力。首先,医学院校是生命健康教育等医学特色类思政教育的富集地。医学院校有凝聚生命健康理论宣讲、理论研究、理论学习的优势,能以自身理论成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指明前进方向。在纵向衔接方面,凭借学科优势,医学院校能够组织开展思政与医学的学科融合研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特征、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学理阐释,将更契合青少年特点的成果运用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内容编撰和教学方法运用等。在横向贯通方面,医学院校是定期集体备课和教研交流的主导者,能够主导增强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其次,医学院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策源地。医学院校能带头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改革创新是思政课不断发展和取得实效的关键。医学院校在研究制定大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指南、推进大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方面,能够拓展理论反思和实践创新的空间。医学院校的教研优势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 3 . 医教资源富集供给“大平台”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全面推进依托于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跨场域的“大平台”建设。医学院校具有带头整合各类医学特色思政育人资源的优势,协同家庭、社会力量,建好资源共享的“大平台”。

  • 首先,医学院校能承担起协同责任,积极联络、反复联络,主动推进与区域内大中小学及相关单位的共建,整合区域内各类教学资源,围绕“生命”“健康”等教育教学主题推进校内外联动项目,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医学院校也有牵头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基地等平台的便利性,如可利用医学院校校史馆、医学伦理馆、实验室等实践资源,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效性。

  • 二、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 目前,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得到普遍重视,并有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同时,其前景广阔,是一项有潜力、有动力、有需求的工程。但由于其起步晚,还未成熟,尚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

  • (一) 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建设高质量思政课师资队伍,不是数量和规模的简单扩大,而是量和质的有效提升。一是目前医学院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政治素养有待提升,教师对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一,同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缺乏整体上的把握,“各自为战” 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尤其在人才评价方面,“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盛行,医学院校教师需注重科研成果产出与教学效果提升的一体共进,不能重学术而对教学实践有所偏废。三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包括纵向跨学段、跨年级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横向跨学科、跨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会拉大一体化衔接难度。

  • (二) 课堂教学的矛盾和短板需要补齐

  •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刚刚起步,暂时未能处理好分学段教学带来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规律等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未能分析不同学段“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知识要点的重复性与递进性的辩证关系”“教育规律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9]。一是课程标准不够完整。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思政课程标准,并没有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连接贯通之处,客观上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教学、教师等维度一体化建设的深化拓展[10]。二是教学内容低级重复、脱节缺失。如生命健康教育几乎“缺席”了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堂,面对高中生的青春烦恼与升学压力、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求职压力,应延续小学与初中阶段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三是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向的受教育群体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一,以现有大班教学形式,教师兼顾所有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较大,思政课教学目标虽基本能实现但教学针对性较难满足;另一类为中小学学生,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受地区、资源和师资等因素影响而参差不齐,对于教学质量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的“重点区”来说,医学院校的领衔是 “锦上添花”,而对于“重灾区”来说,医学院校的领衔是“雪中送炭”,医学院校如何平衡好自身作用,也是一种挑战。

  • (三) 教育资源协同性尚需增强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思维的革新,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11]。思政课一体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是横向和纵向育人一体化的统一,要求横向上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纵向上在各学段学校教育中不仅实现思政课一体化,还需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效用,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避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一是 “大中小”纵向协同性需增强,包括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问题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性问题。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前轻视思政课程与课堂教学,并且课程思政和实践教学动力也不足,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况。二是“家校社”横向协同性需增强,包括高校引导力不强、家庭配合度不高、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家校社三方责任边界模糊,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未能形成同向同行的共赢态势。

  • 三、 医学院校领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策

  • 医学院校应对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主动将立德树人与济世育人相结合,让医学院校的优势能够集中统一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来,努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医学特色样本。现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探索医学院校领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策。

  • 南京医科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领衔组建与高等职校、中小学等的协同联盟,发挥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特色与优质资源优势,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底色、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大中小学“三协同”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

  • 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一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二是要展现医学院校特色,聚焦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做到:推进理念一体化、学理一体化、教学研一体化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

  • (一) 教学主体强调思政师资与专业师资协同,打造思政与医学协同的“大师资”

  • 南京医科大学不断打造思政与医学协同的“大师资”,正努力从教师队伍中遴选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组建起承担重点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学研一体化团队,创新医学特色思政课的教学研讨、观摩、竞赛等形式,结合医学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孵化教学研成果,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先锋力量。目前已打通多元化师资做强教学主体力量,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牵头成立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马院联盟,并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在内的四所高校成立马院联盟,已形成思政与人文、心理、临床等学科师资的深度协同;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广泛吸纳教研机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等卫生健康人才服务支撑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引进综合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常态化名师巡讲,全面激活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优秀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通过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强化职业认同,促进专业发展,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南京医科大学发挥思政专家、医学名师、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江苏时代楷模“心佑工程” 团队、优秀医学生宣讲团等师资特色,协同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实践基地兼职教师,奋力推进大师资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依托共同体实现思政课的资源共建、教学科研成果的共享、教师队伍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 (二) 教学内容强调思政教育与生命健康教育协同,塑造思政与生命健康教育协同的“大课堂”

  • 南京医科大学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提出的内容建设要求,在形式特色上,沿革不同学段,以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为课程目标之逻辑进路,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底色、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的整体性、进阶性、协同性大思政课。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为中小学师生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学校师生为中小学开展生命关怀、老龄康养、卫生健康等知识宣讲与实践操作;江苏时代楷模“心佑工程”团队进入高职院校、中小学分享 “心佑”故事等。

  • 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素养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在内容特色上,南京医科大学强化了集体备课的“同课异构”模式,统筹以生命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段“爱生命爱自己”、中学段“生命的意义”以及大学段“生命与使命”教学目标,实现既分段又整体的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如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医德医风)、文化知识(医学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医学实习实践)各环节,创新“医德融合”“医艺融合”“医马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优化强化、提质增效。

  • (三) 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营造课程与实践协同的“大平台”

  • 南京医科大学以立体化途径扩容教学方法运用。首先,“以点带面”同步推进区域协同和专业协作,将卫生类中高等学校纳入培育范围,以这些成员单位为生长点,辐射周边,发挥专业优势,同时携手南京医科大学“医教西行”活动,搭建南京医科大学与青海省贵德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其次,“以面带全”同步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的生命健康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共建共享资源。

  • 南京医科大学打造校史馆、医学伦理馆、实验室、医学虚拟仿真等生命健康教育实景课堂,联动地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资源,通过医学教育仪式设计,合力建设生命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第二课堂充分开发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通建设,提升思政感受度,如“沐浴阳光”爱眼社面向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宣讲,获第六届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南医稚爱”志愿服务团队持续开展儿童病房陪护系列活动等,让不同学段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感受和正确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及生命健康教育的特色。

  • 时至今日,南京医科大学领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酣,需趁势而上,进一步加强教学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协同创新,学习借鉴优秀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推进一体化进程走深走实。教学主体上,需进一步开展集体备课及教研交流、培训机制建设。定期进行一体化师资培训并形成大中小全学段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互联、互通、互融机制与有效反馈机制,以及专项教研制度、听课评教制度等;教学内容上,需进一步构建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色、生命健康教育特色的一体化示范课程,结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并联动其他学科课程,深入挖掘思政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以及生命健康教育发展规律,培育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具有生命健康教育特色的大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整合医教特有资源,建设医学院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资源数据库,围绕道德、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卫生史、生命健康、名医等建设案例库、课件库与教案库,开设“红医故事”等新媒体专栏,丰富生命健康教育资源,并在现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健康教育特色的思政课实践基地,如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戒毒所等。南京医科大学正努力挖掘生命健康教育的思政教育特色元素,打造大中小学“三协同”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 随着全国高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推进,医学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在教育场域形成“生命共同体—生命健康教育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独特景观。

  • 参考文献

    •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

    •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 [3]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4-6

    • [4] 李凤亮.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导向[N].中国教育报,2022-01-24(3)

    • [5] 曾志羽.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N].广西日报,2023-11-14(9)

    • [6] 陈占安.关于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11

    • [7] 张军.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N].光明日报,2023-03-07(16)

    • [8] 王可心.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23-06-29(8)

    • [9] 吴宏政.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几对辩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77-82

    • [10] 沈壮海,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121-130

    • [11] 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2):68-72

  • 参考文献

    •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

    •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 [3]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4-6

    • [4] 李凤亮.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导向[N].中国教育报,2022-01-24(3)

    • [5] 曾志羽.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N].广西日报,2023-11-14(9)

    • [6] 陈占安.关于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11

    • [7] 张军.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N].光明日报,2023-03-07(16)

    • [8] 王可心.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23-06-29(8)

    • [9] 吴宏政.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几对辩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77-82

    • [10] 沈壮海,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121-130

    • [11] 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