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冷晴(1989—),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通信作者,055013@njts.edu.c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24)06-646-005

DOI:10.7655/NYDXBSSS24036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7
参考文献 2
刘遵峰,张春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45-51
参考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4-23(3)
参考文献 4
唐吕俊驰.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群体选择探讨——基于STP营销模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5-88
参考文献 5
王晓茜,董润芸.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6):518-522
参考文献 6
李毅.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J].红旗文稿,2024(15):4-8
参考文献 7
焦凤梅,焦连志.高校党组织在办好思政课中的作用发挥现状及强化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6):81-84
参考文献 8
刘怀青.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向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67-71
参考文献 9
夏文芳.课程思政中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引领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4):55-57
参考文献 10
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参考文献 11
于帆,吴任慰.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模式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510-514
参考文献 12
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参考文献 13
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96-104
参考文献 14
高文勇,邓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立论依据、逻辑结构、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22(5):67-76
参考文献 15
陈灿芬.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36-140
参考文献 16
庞建茹,陈洁.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603-607
目录contents

    摘要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厚植党在高校执政的青年基础、健全高校全员育人的组织机制、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主体责任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推进路径模糊、保障体制机制未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搭建主体、深耕内容、转化路径、强化保障等四个维度,力破制约基层党组织推动课程思政的相关因素。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思政课程作为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石,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得以广泛开展的重要途径,两者的德育作用和价值意义不言自明。高校作为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坚力量的重要基地[2],要在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政教育“先锋队”作用的同时,激活党政干部、辅导员以及从事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所在的高校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作为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担负着教育引领、服务管理、监督保障党员和组织引导、宣传教育、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中共中央新修订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强化了 “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根本标准”的原则遵循[3],明确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支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组织育人” 战斗堡垒作用,又能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 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 课程思政由上海的教育改革试水探索,发展为承载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国家教育战略举措,已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发展趋势,逐渐转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总体态势。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潮头,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从政治定向、组织保障、实践引领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其蕴含的价值内涵,有利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 (一) 政治定向:厚植党在高校执政的青年基础

  • 坚定瞄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青年的政治定向、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4]。作为直面青年师生党员,直接服务于基层青年群众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高品质的党建助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培养出接棒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多层次、多方位的 “三全育人”体系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力军”作用,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的全面推进,是实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有力抓手。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价值意蕴的核心,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政治信念,紧扣政治信仰的“第一粒扣子”,将其紧紧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将党的理论政策、理想信念、价值选择、目标原则等传输给广大青年,使其成长与发展始终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同向而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勇当先锋。

  • (二) 组织保障:健全高校全员育人的组织机制

  • 《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新本领新能力,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2018年以来,随着新形势和新发展的出现,党员的结构、自身状况及队伍情况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并重的要求时,强调了在这种变化中必须重视并强化党组织的作用,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及要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并将其列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七个重点任务之一[1]。这不仅为有效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组织优势支撑。高校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服务师生员工的第一线,以其组织设置的科学性、组织制度的健全性、组织队伍的坚实性、参与人员的先锋性,在统筹推进党群部门、群团组织、直属单位一体化育人机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课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将课程思政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和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反哺效应”效果。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相互融通、齐抓共建,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为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新平台,有助于健全全员育人的组织机制[5]

  • (三) 实践引领: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深化改革

  •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6],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吹响了冲锋号。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科技、人才集聚的中心,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提供了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持和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和机制一体化改革的重要载体,更要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实际需要,服务实践要求,凝聚改革共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深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改革,带动与之协同工作的相关部门开展改革调试,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的水平。通过课程思政这一党建的“重要桥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稳定队伍、提振士气、凝心聚力,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更好地紧贴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融合,有利于保证高校改革的顺利推进,以达到内容的革新、制度的创新、价值的重塑、实践的引领等组织改革目标;有利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党、国家、社会、个人理想有机结合统一;有利于锻造高素质的党员教师和干部队伍,让基层党组织释放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二、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审思

  •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党建育人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建与思政的融合能够为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出新生态。总体来看,高等院校日益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消除制约课程思政发展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瓶颈因素,使课程思政在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等方面都得到显著加强[7]。但是,审视现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主体责任模糊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推进路径模糊、保障体制机制未健全等问题,最终影响着建设成效和育人实效。

  • (一) 主体责任不清,尚未形成推进合力

  • 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调配所需资源,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明确二级学院职责,构建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作为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肩负着对高校基层工作的实施领导,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基层工作主体责任,同样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担任起把好方向、管控大局、作好决策、保障落实的“定盘星”。但是,在现实的推进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尚未深入探寻党的建设与课程思政间的内在契合而构建融合矩阵,而是孤立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之,部分教师认为党建育人工作理应依靠党务工作者开展,如何通过课程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党建育人的作用尚未形成共识,未能真正广泛动员起来。

  • (二) 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深度融合

  •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基层党组织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推进课程思政的直接谋划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但目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组织领导力缺乏、组织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高等问题[8],党建工作者尚未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宣传、组织、动员优势,“党建+ 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较弱,宣传路径不通畅,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内涵解读无法准确且深入地传递给高校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高校工作千头万绪,部分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将课程思政的推进,简单等同于教学工作的相关安排,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话语权不多,党政班子间沟通较少,没有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加之,课程思政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建设成效的彰显并不是一蹴而就,因而存在着建与不建一个样,建多建少一个样的错觉。虽然2018年以来,有上位文件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承担起教材选用、课程建设、学术活动等重大事项上的政治把关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流于形式[9]。这都导致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办好课程思政问题上呈现出认识不够、意愿不强、本领不足的倾向[10]

  • (三) 推进路径模糊,继续教育力度不足

  • 党建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未能有效融合,导致在实际的推进路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和割裂,党员教职员工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价值引领、教育方式、教育能力有所缺失,未能有效形成显性与隐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除了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任教师以外,部分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并不高,未能深入探寻专业课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契合点,降低了 “党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另外,思政相关继续教育形式单一而枯燥,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采用的教育形式仍然停留在听报告、宣读文件、看网络课程上,理论灌输偏多、实践锻炼较少,导致党员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对党建知识及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认识不深、热情不够,从而产生了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为完成任务的搪塞和敷衍现象。在“党建+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由于专任教师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教学方式创新上未下功夫,不善于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含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价值范式的思政元素,存在在专业课程中机械照搬、简单累加思政课程内容的现象。

  • (四) 未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应该是一项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循循善诱大学生群体螺旋上升的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但由于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职责定位不清、考评机制不科学、激励措施不到位、实效把控不当、育人主体矩阵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1],课程思政建设过程难以量化考核,育人成效又无法立竿见影,部分高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新质生产力专业化人才的培育上,致使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成了形式主义。另外,对于教学考核、科研评定、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高校配套了详细的量化和质性评价标准,但对于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未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没有真正地发挥好“党建+课程思政”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作用。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日常工作、党员培育任务繁重,专任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重压力,导致课程思政参与者的参与度、积极性并不高,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员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尚未形成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 三、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维度

  • 基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力破制约基层党组织推动课程思政的相关因素,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从搭建主体维度、深耕内容维度、转化路径维度、强化保障维度四个方面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一) 搭建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主体维度

  • 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各级党组织必须紧扣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推进特点和发展规律,优化顶层设计,采取系统的规划策略,统筹兼顾各项因素,循序渐进实施,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晰职责分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成立起以各级党组织党政主要负责人领衔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和聚合党务与教学、科研、学生等工作多方的力量,引导各类课程教师勇挑“思政担”、护好“一段渠”[12],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加强自身建设,筑牢组织基础,发挥政治功能。要以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党政分工、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筑牢坚实的政治堡垒。三是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双带头人”,发挥好“头雁效应”。着力培育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精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使其兼具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功底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科研成果显著,无疑对“党建+课程思政”的融合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加强广泛动员,凝聚思想共识,充分调动党员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动员优势,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教职员工对基层党员与课程思政之间关联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党员教职员工要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立好标杆、树好榜样,以其政治素养、专业素质、教育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落实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 (二) 深耕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内容维度

  • 课程思政强调“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欲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推动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会贯通,实现课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塑造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13]。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办学育人方向。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从抓实基层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以“有组织教研”为抓手,基层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推进“课程、专业、教材、师资、评价”五大任务,组建课程思政相关专家组,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支部研讨确定教学设计专业课程,既发挥好专业教师的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讲出特点和规律,还要在知识储备和规律阐释的基础上,把贯通于其中的思想原理和哲学方法融进去,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贯穿于其中。三是立足学科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贯穿于专业教育中,从学科专业特点、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转变、未来趋势等角度,深入挖掘学科专业中所蕴藏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党建引领、思政铸魂、专业赋能,有效破解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两张皮”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探讨专业教育新模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历史”活起来,引导学生始终以专业与实践的视角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全球健康理念,不断增强学生以专业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现实关照,使学科专业课堂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温度。

  • (三) 转化路径维度,打造创新性、开放性、多维化的工作模式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转化的关键所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政治与学理、价值与知识、建设与批判、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多样、主导与主体、灌输与启发、显性与隐性相统一[14],打造开放性、多维化的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平台作用,在基层党组织中,通过专题党课、党日活动、谈心谈话、沉浸式体验,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原则、基本任务、建设内容、支持政策等元素融入学习内容中,有效提升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度、理解性、认同感,正确引导专任教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实际工作双融双促、同频共振、同步提升。二是增强党务工作者与思政课专任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党务工作者承担形势政策课的授课任务,思政课教师担起党建相关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网络思政平台”建设,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观摩活动,共同深度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撰写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对接深化蕴含学校自身历史底蕴、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校本教材。三是鼓励支持专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做好学生专业导航、学业辅导的同时,带领学生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开展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帮扶等,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 (四) 强化保障维度,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激励体系

  • 构建多维的保障体系是调动基层党组织抓改革、促发展,防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流于表面、形式主义,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实效化的有力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具体化、可操作,强化以结果为导向、过程性审核评估的评价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部门间的配合,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突显“立德树人”标准[15],注重定性和定量、客观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体系的完整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体系。基层党组织要强化主体责任,层层推进落实,上级党组织要加强与纪检部门的配合,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监督巡察、定期通报、限时整改,以克服课程思政建设走过场、流于形式。最后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体系。通过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奖励、惩处等激励机制,全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16]。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从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出发,在岗级晋升、职称评审、奖惩机制等方面设立党建任务的相关要求,把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纳入年度考评体系中。在专任教师的考核中突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业绩,加大“立德树人”在专任教师评奖评优中的权重。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培育基金,在教改、辅导员、党建等课题申报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通过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形成“党建+课程思政”相联动的育人体系。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7

    • [2] 刘遵峰,张春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45-51

    • [3]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4-23(3)

    • [4] 唐吕俊驰.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群体选择探讨——基于STP营销模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5-88

    • [5] 王晓茜,董润芸.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6):518-522

    • [6] 李毅.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J].红旗文稿,2024(15):4-8

    • [7] 焦凤梅,焦连志.高校党组织在办好思政课中的作用发挥现状及强化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6):81-84

    • [8] 刘怀青.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向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67-71

    • [9] 夏文芳.课程思政中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引领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4):55-57

    • [10] 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 [11] 于帆,吴任慰.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模式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510-514

    • [12] 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 [13] 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96-104

    • [14] 高文勇,邓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立论依据、逻辑结构、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22(5):67-76

    • [15] 陈灿芬.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36-140

    • [16] 庞建茹,陈洁.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603-607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7

    • [2] 刘遵峰,张春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45-51

    • [3]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4-23(3)

    • [4] 唐吕俊驰.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群体选择探讨——基于STP营销模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5-88

    • [5] 王晓茜,董润芸.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6):518-522

    • [6] 李毅.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J].红旗文稿,2024(15):4-8

    • [7] 焦凤梅,焦连志.高校党组织在办好思政课中的作用发挥现状及强化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6):81-84

    • [8] 刘怀青.高校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向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67-71

    • [9] 夏文芳.课程思政中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引领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4):55-57

    • [10] 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 [11] 于帆,吴任慰.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模式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510-514

    • [12] 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 [13] 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96-104

    • [14] 高文勇,邓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立论依据、逻辑结构、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22(5):67-76

    • [15] 陈灿芬.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36-140

    • [16] 庞建茹,陈洁.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6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