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阐述肠化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揭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密切关系。方法:通过对2007~2012年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67 895例内镜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为31.18%(16 333/36 050)。胃角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最高,为58.63%(5 789/9 874)。肠化的发生与年龄(P < 0.01),性别(P < 0.01,OR=1.42,95%CI=1.37~1.47),幽门螺杆菌(Hp)感染(P < 0.01,OR=1.97,95%CI=1.90~2.04),胆汁反流(P < 0.01,OR=0.73,95%CI=0.68~0.78)及胃癌家族史(P < 0.01,OR=2.58,95%CI=2.33~2.85)五个方面相关。结论:通过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宜兴地区肠上皮化生的现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胃癌家族史。保护性因素为胆汁反流。肠上皮化生易发于胃角,这一结果也许可以指导内镜医师对可疑肠化的患者在上述部位多取活检,以增加检出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芮菊萍,朱瑞农,陈国昌,毛伯能,邵芳大.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31-23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1-19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5-02-13
  • 出版日期: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