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项目(ZDXK003)
目的:分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并探讨革兰阴性(G-)菌和革兰阳性(G+)菌所致晚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收治的62例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培养结果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并分为G-菌组和G+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母孕期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病率为10.53%(62/589)。感染病原菌中G+菌占71.9%(46/64),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37.0%,17/46);G-菌占28.1%(18/64),阴沟肠杆菌(33.3%,6/18)和肺炎克雷伯杆菌(33.3%,6/18)并列排在首位。G-菌组预后更差(放弃或病死率显著高于G+菌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菌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细菌,G-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更多为腹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依据患儿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可增加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方广东,贾贝贝,周 勤,姜善雨,陈长春.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0):1524-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