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褐斑是一种后天获得性、慢性发病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考虑与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因素、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色素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紊乱、皮肤血管因素、遗传易感性等多种致病因素相关。黄褐斑的治疗,现以局部治疗多见,外用药物配合激光治疗效果较肯定。大豆富含异黄酮、皂苷、多肽等生理活性物质,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预防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3]。皮肤屏障对于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但会影响外用药物透皮吸收。为了提高局部药物的吸收率,药物透皮技术应运而生。新兴透皮技术纳米微针(简称纳晶),其高晶硅纳米级针尖可穿透角质层,在表皮上建立给药通道,而不损伤真皮层,吸收效果提高10~20倍[4]。激光治疗黄褐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充分发挥祛除色斑优势,又要避免术后色素沉着,选择适宜的治疗参数,避免术后炎症反应,是激光治疗的关键所在[5]。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大光斑低能量调Q1064nm多次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6],可有效调节氧化应激状态,比强脉冲光临床疗效更显著[7],是近几年广受推崇的治疗方法。
-
鉴于此,本研究拟联合运用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和调Q1064nm激光的方式治疗黄褐斑豚鼠模型,对其治疗前、后进行实验观察,评估治疗效果,为黄褐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成年雌性豚鼠,60只,清洁级,体重320~380g。购于北京海淀区兴隆实验动物养殖场,许可证号: SCXK(京)2016⁃0003。
-
SH2B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公司),黄体酮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大豆提取液(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实验室制备,采用低温萃取法获得的液体,需低温保存),Q开关1064nm(Nd:YAG)激光治疗机(吉林科英),纳米晶片促渗仪(苏州纳通生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黑色素瘤鼠单克隆抗体Melan A(北京博奥森),Olympus光学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 CMI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空总医院与北航大学共同研制)。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60只豚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A组(空白对照组),不造模,不治疗;剩余48只为B组(模型制备组)。造模45d,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B1组(模型对照组)不治疗;B2组(激光治疗组)相同参数激光治疗,每周1次,治疗5次;B3组(大豆治疗组)纳晶促渗仪导入大豆提取液,每日1次,治疗5周;B4组 (大豆联合激光组)两种方式联合治疗。
-
1.2.2 黄褐斑豚鼠模型制备
-
脱毛采用上蜡法[8],豚鼠背部脱毛范围约4cm× 4cm。采用“紫外线照射法[7] ”+“黄体酮冲击法[9] ” 制备模型,豚鼠置于固定笼内,与光源的距离为20cm,连接电源打开SH2B紫外线光疗仪,每日照射1次,每次30min,连续45d。黄体酮注射液配置成安全剂量2mL/kg,豚鼠后肢消毒后肌肉注射,每日1次,双后肢交替注射,连续45d。
-
1.2.3 模型治疗
-
调Q1064nm激光:波长1 064nm,光斑8mm,能量密度1~2J/cm2[10-11],助手固定好豚鼠治疗区域,在治疗区域从左至右均匀扫描2遍,光斑重叠不超过10%,皮肤轻微发红停止治疗,每周1次,治疗5次,每次约1min。
-
纳米微针导入方法:清洁豚鼠治疗区域,纳米晶片安装在纳晶促渗仪头部,将大豆提取液(20mg/mL) 垂直滴于纳米晶片上,开启电源,在治疗区域从左至右平行滑动且垂直按摩2遍,每日1次,治疗5周。
-
1.2.4 取材
-
在造模后(治疗前)、治疗1周即刻、治疗5周即刻、治疗结束3周取材。取材前1d脱毛,豚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水溶液(安全剂量0.3mL/100g [12-14]),麻醉15min后,助手固定好豚鼠,用无菌手术器械迅速在皮损处取适量的皮肤组织。
-
1.2.5 各项指标观测
-
表观指标:观察豚鼠背部实验区域皮肤的变化,如色斑颜色深浅、面积大小、毛发光泽度。
-
皮肤CT:取材前用皮肤CT逐层扫描治疗区域皮肤,观察表、真皮变化,特别是表皮黑素细胞(melano⁃ cyte,MC)、黑素颗粒等。
-
皮肤SOD活性、MDA水平的测定:豚鼠背部皮肤取约5mg组织,用4℃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去水分,组织切碎待用。按说明书配制实验试剂,分别用羟胺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测定。
-
免疫组化检测Melan A: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抗原修复阻断内源性过氧化氢酶,一抗Melan A抗体4℃过夜孵育,二抗山羊抗兔IgG抗体室温孵育, DAB显色,苏木素复染,不同浓度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
-
MC相关数据:显微镜物镜下,每张片随机选择不同视野,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黑素阳性目标图像采集、存储、定量分析,记录各组不同时期MC阳性目标数量。
-
1.3 统计学方法
-
使用SPSS22.0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经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LSD⁃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
2.1 各组表观指标变化
-
造模后B1、B2、B3、B4组背部造模区域出现不规则形的黑褐色斑片,与A组对比鲜明,提示造模成功。A组、B1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即刻、治疗5周即刻、治疗结束3周未见明显变化。
-
治疗后B4组色斑基本消退,B4组治疗区域近似于A组背部皮肤,疗效明显,B2、B3组可见散在分布色斑,颜色较前变浅。各组治疗结束3周均未出现色沉及复发(图1)。
-
2.2 各组皮肤CT结果
-
与B1组相比,B4组的MC和黑素颗粒显著减少,B2、B3组的MC和黑素颗粒也减少。治疗结束后,B2、B3、B4组豚鼠的表皮较治疗前变薄,颗粒层含少量黑素颗粒,基底层黑素含量显著降低,可见散在分布的MC,黑素颗粒显著减少,偶可见树枝状细胞,真皮浅层可见少许黑素颗粒(图2)。
-
2.3 各组皮肤SOD活力、MDA含量的变化
-
B2、B3、B4组治疗前、后,SOD活力及MDA含量均有差异(P <0.05),说明3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通过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 <0.05), B4组联合治疗疗效最显著(表1、2)。
-
2.4 各组Melan A免疫组化结果
-
B1组镜下可见阳性MC、黑素颗粒较多,呈强阳性反应;基底细胞层可见分布密集的阳性MC,MC胞体及胞核较大,伴核上移;基底细胞层以上可见大量呈线状或带状致密的黑素颗粒,着色较深。B2、B3组镜下可见阳性MC、黑素颗粒减少;基底细胞层偶可见少量棕黄色MC;基底细胞层以上偶可见少量的黑素颗粒。B4组镜下可见阳性MC、黑素颗粒数量显著减少,基底细胞层偶可见少量呈棕黄色MC和极少量的黑素颗粒(图3)。
-
图1 各治疗组不同时期皮肤表现
-
2.5 各组MC阳性目标数量比较
-
治疗5周即刻,B2、B3、B4组与治疗前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都显著下降(P <0.05)。B4组MC阳性目标数量变化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B4组治疗效果最佳(表3)。
-
3 讨论
-
MC起源于神经嵴,是合成和分泌黑素的树枝状细胞。多项研究表明,黄褐斑病变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组织学特征为表皮变薄、表皮突变平,MC增大,且树突明显突出,MC功能活跃,黑素合成增加,基底层黑素显著增多,真皮浅层偶有游离黑素颗粒和噬黑素细胞,但MC数量有无变化尚不明确[15-17]。长期反复紫外线照射,能引起MC增殖和功能活跃,产生更多的黑素导致色素沉着[18-20]。雌激素和黄体酮增多刺激MC致色斑形成。研究表明,豚鼠表皮内MC和黑素小体分布与人体相似,若暴露紫外线下也有类似人体的色沉反应[21]。
-
图2 各治疗组不同时期皮肤CT表现
-
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组比较,# P< 0.05;与B1组比较,△P< 0.05。
-
皮肤CT对黄褐斑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检测优势包括:进行无创分型,根据镜下MC形态判断是否处于活跃期,从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造模后皮肤CT镜下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层较多的MC呈簇状分布,黑素颗粒明显增多,弥漫分布呈强折光性粗大颗粒,形似“繁星点点”,也可见树枝状增殖活跃MC。真皮浅层可见少许黑素颗粒沉积,周围偶可见不规则性的噬黑素细胞。与A组相比,造模后豚鼠基底层黑素含量显著增加,MC活跃,符合黄褐斑皮肤CT镜下特点,提示黄褐斑豚鼠模型造模成功。
-
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组比较,# P< 0.05;与B1组比较,△P< 0.05。
-
图3 各治疗组不同时期皮肤Melan A免疫组化镜下表现(×400)
-
抗氧化剂是治疗黄褐斑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豆治疗组皮损得到改善,皮肤中SOD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 MC阳性目标数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大豆提取液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可以清除ROS,减轻紫外线损伤,修复受损细胞,抑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减少黑素形成等作用,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配合纳米微针可以达到很好的渗透作用,单一治疗与联合治疗相比,效果欠佳,起效慢,需要长期外用,抑制MC活性、降低黑素形成的针对性不强。
-
本研究发现,造模后镜下可见基底细胞层MC及黑素颗粒较多,呈强阳性反应,联合治疗后,基底细胞层MC及黑素颗粒数量显著减少;通过病理图像软件定量分析,联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
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组比较,# P< 0.05;与B1组比较,△P< 0.05。
-
调Q1064nm激光采用光爆破原理,靶组织选择性吸收激光后,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迅速膨胀碎裂,细小颗粒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高能量激光治疗黄褐斑易出现炎症后色沉、水疱等不良反应[21-24]。本研究采用低能量激光,尽量避免术后不良反应,但同时色斑短期内并不容易被祛除,需要多次治疗逐渐达到治疗效果。黄褐斑易复发,单一激光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被多项研究证实[25]。因此,需要联合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
-
黄褐斑病程顽固,影响容貌美观,临床治疗的重点是在保证临床有效性的基础上,控制不良反应与复发。联合治疗后,MC阳性目标数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发现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效果更佳,为联合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
参考文献
-
[1] 卢丞文,刘颖.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17):4-5
-
[2] 吴素萍,田立强.大豆皂苷的生理功能及其提取纯化的研究现状[J].大豆科学,2016,27(5):883-887
-
[3] 荣建华,李小定,谢笔钧.大豆肽体外抗氧化效果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7,23(11):118-120
-
[4] 鲁洋,程祝强,金毅,等.微针透皮递药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2):945-950
-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8):529-532
-
[6] 栾琪,刘玲,高天文.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142-143
-
[7] 黄显翔,叶光荣,张伟,等.调Q1064 nm激光在黄褐斑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调节作用观察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7):954-956
-
[8] 潘建英,严淑贤,洪新宇,等.豚鼠皮肤试验4种脱毛方法的比较[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6):461-463
-
[9] 潘扬,曹亮,刘世聪,等.建立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7-29
-
[10] 汪南,陈家旭,吴晓丹.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现有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05):325-327
-
[11] 薛梅,刁庆春,吕静.低能量密度 1064nm QS Nd:YAG 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3):160-163
-
[12] 王杰,李睿亚,孙艳,等.激光联合射频导入氨甲环酸注射液对黄褐斑动物模型的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41(1):18-22
-
[13] 李志勇,孙建宁,张硕峰.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对SD大鼠麻醉效果的比较[J].四川动物,2008,27(2):299-302
-
[14] 程馨,杨驹,吴楷文,等.水合氯醛对豚鼠听性脑干反应的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2):171-175
-
[15] KANECHORN N P,NIUMPHRADIT N,MANOSROI A,et al.Topical 5% tranexam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of me⁃ lasma in Asians: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J Cutan Laser Ther,2012,14(3):150-154
-
[16] 李芸,孙秋宁,何志新,等.口服复方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3):221-224
-
[17] KIM H J,MOON S H,CHO S H,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examic acid in melasma:a meta ⁃analysis and sys⁃ tematic review[J].Acta Derm Venereol,2017,97(7):776-781
-
[18] 谷晓广,续言凤,邱小圆,等.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10):71-73
-
[19] 李娟,颜敏,张媛,等.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2):123-126
-
[20] 张理平.黄褐斑病因学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7,11(2):61
-
[21] 蒲春霞,何海荐.大鼠黄褐斑动物模型的建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27(2):66-69
-
[22] KARN D,KC S,AMATYA A,et al.Oral tranexam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J].Kathmandu Univ Med J,2012,10(40):40
-
[23] 权腾,郭碧蓉.水光注射三联疗法联合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 1064 nm Nd:YAG 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2):66-68
-
[24] SHIN J U,PARK J,OH S H,et al.Oral tranexamic acid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low ⁃ fluence 1064nm quality ⁃ switched neodymium ⁃ 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la⁃ ser treatment for melasmain Koreans:a randomized,pro⁃ spective trial[J].Dermatol Surg,2013,39(3pt1):435-442
-
[25] KAUVAR A N.Successful treatment of melasma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icrodermabrasion and Q ⁃ switched Nd:YAG lasers[J].Lasers Surg Med,2012,44(2):117-124
-
摘要
目的:观察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联合调Q1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豚鼠模型后对表皮黑素细胞(melanocyte, MC)的影响,为联合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60只豚鼠随机抽取12只为A组(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为B组(模型制备组),造模45 d后分为B1(模型对照组)、B2(激光治疗组)、B3(大豆治疗组)、B4(大豆联合激光组),在治疗不同时期比较各组皮肤表观指标、皮肤CT、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Melan A变化,观察对表皮MC的影响。结果:①造模后,B1、B2、B3、B4组与A组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显著增高(P< 0.05),豚鼠黄褐斑模型制备成功。②B2、B3、B4组治疗前、后SOD活力及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4组差异最显著(P<0.05)。③治疗5周即刻起,B2、B3、B4组与治疗前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显著下降(P<0.05),B4组差异最显著 (P<0.05)。结论:调Q1064 nm激光联合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治疗黄褐斑较单独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
调Q1064 nm激光 ; 纳米微针 ; 大豆提取液 ; 黄褐斑豚鼠模型 ; 黑素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