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10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PTX)加前臂移植术"对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有益作用.方法:观察1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手术前、后3~56个月平均血细胞比容(HCT)和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使用剂量,同时检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并与术前3个月的HCT、rHuEPO的使用剂量作相关分析.结果:8例患者PTX 1个月后,血HCT开始上升,术后3个月,10例患者的平均HCT由术前(21.4±1.8)%升至(29.1±1.9)%,rHuEPO的平均剂量由术前每周(100.0±8.3) U/kg(60~150 U/kg)降至(70.4±6.1) U/kg(60~85 U/kg).随访2~5年,疗效稳定可靠.PTX前、后rHuEPO的剂量及HCT的各自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iPTH也由术前(1 484.75±72.40) pg/ml降为(50.13±9.30) pg/ml.HCT与iPTH呈负相关.结论:PTX能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合并SHPT的贫血,提高rHuEPO的疗效.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甲状旁腺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钙三醇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SD大鼠,分3组:A组:CRF组;B组:CRF加用钙三醇组,每天皮下注射钙三醇50 ng;C组:假手术对照组.术后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甲状旁腺凋亡细胞比率(APO)和细胞周期,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Ca2+、P3-、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以及尿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A组和B组大鼠CCr均较C组下降了近一半;A组ALP和iPTH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而B组和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APO、S期细胞比率(SPR)和增殖指数(PI)分别为(0.23±0.19)%、(11.99±2.73)%和(16.93±3.42)%,B组分别为(1.32±0.51)%、(2.95±1.58)%、(5.24±2.29)%,C组分别为(1.29±0.45)%、(0.73±0.46)%、(1.76±0.70)%,A组APO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A组SPR和PI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但B组SPR和PI仍高于C组(P<0.05).结论:5/6肾大部分切除大鼠甲状旁腺细胞过度增殖,至少部分与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钙三醇可一定程度地抑制甲状旁腺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增生的临床意义.方法:7例对内科治疗抵抗的严重患者的甲状旁腺19枚,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统计单位面积甲状旁腺细胞数.结果:SHPT组甲状旁腺总重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加约16.1倍,组织学呈弥漫性和结节性增生.SHPT组腺体平均细胞数是正常对照组的1.86倍,其中结节性增生比弥漫性增生细胞增殖更加旺盛(P<0.001).结论:在临床上对严重的SHPT患者进行甲状旁腺自身移植时应选用弥漫性增生的组织,最好选用重量较小的组织,以防术后复发.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FH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结果:对1家2例临床诊断为FH的患儿及其父母从基因水平明确了诊断.LDL受体基因突变是位于第6外显子的移框突变.结论:PCR-SSCP可以从基因水平对FH患者明确诊断,并可对先证者家系成员早期诊断,以便提供咨询和指导.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不同临床类型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0例HSPN患儿活动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IL-10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HSPN活动期PBMC中IL-10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48±0.12)比(0.39±0.10)和(1 023.90±158.78) pg/ml比(895.51±141.06) pg/ml,P分别<0.01及0.05],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0.42±0.13)比(0.39±0.10)和(941.25±165.36) pg/ml比(895.51±141.06) pg/ml,P均>0.05].②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型、肾病综合征型及急性肾炎综合征型者,活动期PBMC中IL-10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表现为单纯血尿型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SPN患儿活动期IL-10表达异常且与临床类型有一定的关系.IL-10在其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膜表面蛋白CD44在大鼠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观察柔红霉素所致的大鼠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模型不同时相肾组织中CD44 mRNA表达,及其与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害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关系.结果:大鼠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中CD44 mRNA表达显著增高,主要位于足细胞、肾小囊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部分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大鼠进行性肾小球硬化中肾小球内CD44 mRNA阳性细胞百分数增高,且与肾小球硬化程度正相关.结论:CD44可能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检测胃粘膜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阐明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的PCR-ELISA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10)、28.13%(9/32)、16.67%(2/12)、30.00%(3/10)、86.21%(25/29).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志物.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受体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初步探讨其排斥反应机理.方法:向用D-氨基半乳糖(D-GI)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移植豚鼠肝细胞.脾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观察2周生存率,在术后不同时间作受体脾病理组织学检查及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Sandwich-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2和TNFα的浓度.结果:2周生存率比较,移植组(80.0%)显著高于对照组(21.4%,P<0.05).移植的肝细胞在移植早期(1~2天)消失,移植后第3天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增多.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IL-2、TNFα浓度均无显著差别(P>0.05);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中,细胞免疫的发生较迟和(或)较弱,移植受体血清IL-2及TNFα的浓度无显著变化.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机理.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囊泡单胺类转运(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单独作用的VMAT抑制剂利血平对PC12细胞无毒性作用;超过一定浓度的多巴胺(0.3 mmol/L)对PC12细胞有毒性作用;利血平协同多巴胺明显增加多巴胺的毒性,使同样浓度的多巴胺诱发PC1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致使较低浓度的多巴胺(0.15 mmol/L)就可降低PC12细胞生存率.结论:VMAT功能抑制引发了多巴胺的内源性毒性,进而诱发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可较好地解释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
丁强 , 沈历宗 , 华一兵 , 吴文溪 , 许德华 , 刘新垣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为将人γ -干扰素(huIFN-γ) 基因尽快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寻求基因导入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huIFN-γ基因导入人大肠癌细胞株,利用PCR、RT-PCR对该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进行鉴定,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该基因已经有效地进入细胞内并实现了表达.结论:利用脂质体可以有效地将huIFN-γ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持续时间可以满足肿瘤基因治疗的需要.不同细胞株其上清中huIFN-γ的分泌量不同.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As2O3对哮喘豚鼠肺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哮喘组和As2O3(2 mg/kg)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即小鼠抗大鼠p65单克隆抗体(F-6)、生物素化马抗小鼠IgG、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检测豚鼠气道壁NF-κB;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气道壁NF-κB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豚鼠整个肺组织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构成了一个NF-κB阳性(NF-κB+)细胞网络,其中支气管壁胞核NF-κB+细胞密度为(220±72)/mm2上皮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豚鼠气道壁胞核NF-κB+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1);哮喘豚鼠经As2O3处理后,气道壁胞核NF-κB+细胞密度显著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高(P=0.018).结论:NF-κB激活增加是支气管哮喘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下调肺内NF-κB激活细胞数量可能是As2O3治疗哮喘的一个重要机制.
周钦海 , 傅诚章 , 王宁 , 钱燕宁 , 张民英 , 吴硕雄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信号传导系统在气管平滑肌张力调节中的作用及氯胺酮、咪唑安定对其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KC激动剂PMA(3×10-7~3×10-5 mol/L)对静息状态下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影响;研究两种浓度的PMA(3×10-6,3×10-5 mol/L)及特异性PKC阻滞剂H-7(3×10-5 mol/L)对乙酰胆碱(10-4 mol/L)诱发气管平滑肌收缩力的调节作用及H-7、氯胺酮、咪唑安定对PMA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3×10-7~3×10-5 mol/L的PMA对静息状态下的气管平滑肌张力无明显影响,3×10-6 mol/L的PMA可明显增强乙酰胆碱诱发张力的峰值和平台值,然而3×10-5 mol/L的PMA并不能进一步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张力平台值有所下降;3×10-5 mol/L的H-7可完全抵消3×10-6 mol/L的PMA效应.10-3 mol/L氯胺酮和10-4 mol/L咪唑安定和H-7有相似的效果.结论:PKC信号传导系统的激活并不能单独诱发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但可使乙酰胆碱的收缩效应增加,氯胺酮和咪唑安定对PKC信号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大鼠DR内向CeA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结果:DR内有一定数目的NOS/HRP双标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外侧部与背正中部.结论:DR内有部分NOS阳性神经元向CeA投射,提示NO在DR至CeA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神经递质作用.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探索阻断脑细胞凋亡的时间窗.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 min,再灌注24 h.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顶叶皮层和尾壳核)NOS活性变化.用苏木精-伊红和TUNEL染色法检测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OS阳性神经元数于30 min时增多最显著,90~120 min时急剧减少.各组凋亡细胞数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型NOS(nNOS)对缺血早期的脑损伤尤其是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施海彬 , 李麟荪 , 徐泽宽 , 钱祝银 , 王杰 , 冯耀良 , 苗毅 , 陈惠珠 , 陈玉勤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29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9例、肝总管11例,左右肝管汇合部9例.结果:29例共置入金属内支架36枚,其中7例置入2枚.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的(483.7±191.8) μmol/L降至(221.3±131.7) μmol/L(P<0.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均<0.001).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术后1个月,3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更为显著的下降.跟踪随访23例,平均随访6.0个月,8例仍存活.随访期内14例(60.9%)TBIL降至正常范围;8例(34.8%)TBIL下降至术前的半数以下.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可有限地延长生存时间.
王淑玉 , 王美莲 , 刘嘉茵 , 张克勤 , 申志祥 , 包丽华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股骨颈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①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晚期为1.0%、1.6%.②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③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骨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②围绝经期骨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③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的淋巴结,提取单个核细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素4(rhIL-4)、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最后检测CIK杀伤3种靶细胞(自身乳腺癌细胞、K562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中的贴壁细胞,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DC含量可达15.3%~37.0%.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淋巴结DC活化的CIK,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1.3%,单纯CIK为37.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移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DC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后能明显提高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沈云峰 , 毛玉文 , 朱华淳 , 袁育青 , 谢萍 , 李小斐 , 谢新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细胞内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及p170糖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酶标法(TRAP-ELISA)和热变性姬姆萨R显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37例AL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染色体分析和p170糖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7例A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端粒酶阳性率为70.27%,p170糖蛋白阳性率为43.20%;染色体的异常率达54.00%.端粒酶表达与p170糖蛋白显示出一致性, 端粒酶与p170糖蛋白均阳性者完全缓解(CR)率仅为14.30%,端粒酶阳性者其染色体的异常率达65.40%,而阴性者仅为27.30%(P<0.01),端粒酶阳性者CR率为38.46%,阴性者CR率为72.73%(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阳性的AL患者预后较差;端粒酶活性与p170糖蛋白呈正相关并且染色体的异常比较高,提示三者的高表达是影响AL临床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通过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定位、半定量研究,探讨一氧化氮(NO)在癌组织中的生成情况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iNOS进行定位和半定量研究.并且用秩和检验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NOS位于细胞质/细胞膜,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表达为阴性,癌旁组织呈弱表达,食管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高分化食管癌呈强阳性表达.正常粘膜组织、癌旁组织与食管癌组织之间iNOS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管癌组织中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之间iNOS的表达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而且随分化程度降低,iNOS表达也降低.结论:iNOS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呈大量表达,iNOS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戴存才 , 刘训良 , 苗毅 , 徐泽宽 , 钱祝银 , 沈放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胰岛素瘤误诊原因,评价多种定位诊断和术中监测措施.方法:该院近15年共收治胰岛素瘤31例,23例出现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病程中曾误诊为癔病7例,癫痫5例,精神分裂症4例,脑血栓2例,脑出血及散发性脑炎各1例,误诊率达64.5%(20/31).空腹血糖或发作血糖平均为2.1 mmol/L,空腹血胰岛素平均为31.7mIU/L.B超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阳性率分别为38.7%(12/31)、40.7%(11/27).结果:术中探查扪诊正确率为100%(31/31),其中27例行单纯胰岛素瘤摘除术,2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胰颈部肿瘤摘除及胰体尾空肠Roux-en-Y吻合术.肿瘤切除后血糖即显著升高,2~5 min、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24 h、48 h、72 h血糖均值分别为5.9、7.7、8.4、9.7、11.6、13.4、13.6、13.5、11.8、9.3 mmol/L.结论:①误诊原因:胰岛素瘤少见,低血糖症有多种原因,检查方法存在局限.②诊断方面:关键是考虑到此病,定位诊断尤为重要,以术中的细致触诊最为重要.③术中活检和动态血糖监测是减少手术失误的可靠保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对肝肾脓肿用微创引流法进行治疗.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定位下,对肝脓肿10例、肾脓肿2例、脾窝脓肿1例.脓腔穿刺,置入导丝,用相应扩张导管扩张,后留置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及抗生素冲洗.结果:13例患者,经引流后9例第2天即体温下降,症状好转.1例2天后体温略降(多发性肝脓肿),1例第3天降至正常,2例第4天基本降至正常.结论:CT导引下肝、肾脓肿的穿刺引流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原因.方法:对1986年10月~1992年6月期间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2例(82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年(8~14年).结果:随访10年内发生假体松动的有3髋(3.7%),10年以后发生假体松动的有20髋(24.4%),全部松动率28.0%.其中22例接受了翻修手术.结论: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松动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国产假体使用的材料、生物力学设计、加工工艺、骨水泥固定技术等有关.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采用微创技术开展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方法:对22例先心患者采用右胸途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畸形矫治,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予以讨论.结果:全组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在体外循环时间、胸腔引流量等诸多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掌握、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增强预防气栓措施,采用微创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可达到美容的美学效果.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研讨食管-胃吻合术术式对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554例.其中207例行粘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A组),186例用管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术(B组),161例行食管-胃一层吻合术(C组),结合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548例手术中共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1例,占9.31%.在A组中有1例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占0.48%,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率低.3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行粘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组病例较其他组并发症少,有明显抗反流作用,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此术式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效果确切.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择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例,ASAⅠ-Ⅱ级,年龄35~65岁.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气管插管、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结果:用药后BP、灌注压(R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术中BP平稳,术后恢复缓和,患者术毕5 min即对指令有反应,且无躁动呕吐现象.结论: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方法.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全身骨骼均可侵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疼痛.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同结外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性为多见,须与其他一些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心房扑动(房扑)是房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类型,近年的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已经明确,房扑是起源自心房的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一种.由于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的积累,对房扑的发生机制、分类、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 ,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导管射频消融近年发展迅速,已可作为有效治疗,也许是根治房扑的手段.为使广大临床医师了解和更好地治疗这个临床并不罕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组,对房扑的定义、电生理机制、分类、流行病学、预后、药物治疗和大量药物治疗尤其射频消融的细胞节等方面,就目前的认识作了重点回顾,对适当的治疗提出了建议.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因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南京地区汉族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者解偶联蛋白3(UCP3)、激素敏感脂酶(HSL)和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酶1B(PTP-1B)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参数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显著意义的变量为年龄,收缩压,空腹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α),UCP3等位基因1、3、6和7,HSL等位基因5和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UCP3等位基因6和7、收缩压、载脂蛋白B、脂蛋白(α)呈正相关,与HSL等位基因5、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CP3基因等位基因6和7、收缩压、载脂蛋白B、脂蛋白(α)在南京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而HSL基因等位基因5、高密度脂蛋白可能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2, 22(2). DOI: 10.765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高危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88例高危儿分为三组,即缺氧缺血性脑病组(HIE组)118例、早产儿组105例及脑损伤组65例,根据有无系统随访干预又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由专人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早产儿组、脑损伤组中的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患儿身长、体重、头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智力发育指数(MDI)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HIE组中干预组平均高于未干预组10分,P均<0.05;早产儿组中干预组分别高于未干预组10分及17分(P<0.05、0.01);脑损伤组中干预组高于未干预组36分及43分(P均<0.01).HIE组、早产儿组及脑损伤组脑性瘫痪与智能落后干预组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高危儿早期系统干预2岁时可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