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头颅侧轴位穿刺卵圆孔的新方法用于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2010(6). DOI: 10.7655

      摘要 (2569) HTML (48) PDF 0.00 Byte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新方法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应用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方法,采用Hartel前入路法,在透视下实时观察穿刺卵圆孔,进行三叉神经节射频治疗术-结果:30例手术成功率100%,卵圆孔穿刺过程在X线实时引导下进行,定位精确,均1次成功,没有误穿其他孔道-术后随访观察6~18个月,复发率3.3%,疗效满意-结论: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新方法可在透视下实时引导,准确穿刺卵圆孔进行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 ERK信号通路参与内质网应激时由A类清道夫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

      2010(6):731-735. DOI: 10.7655

      摘要 (2712) HTML (68)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ERK信号通路在内质网应激时由A类清道夫受体(SR-A)介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ERK磷酸化和葡萄糖相关蛋白78(GRP78)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用四甲基噻唑蓝(MTT)实验检测,同时应用Annexin V 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ucoidan可以持续激活ERK,并且在1~4 h达到最强,这种作用在SR-A基因敲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中明显减弱-用PD98059阻断ERK信号途径后,内质网应激时fucoidan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在发生内质网应激时,fucoidan与SR-A结合后激活ERK信号通路,可能是促进巨噬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流体力学方法转染IκBαSR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抑制

      2010(6):736-740892. DOI: 10.7655

      摘要 (3081) HTML (59) PDF 0.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使用流体力学方法向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转染含突变型IκB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pBABE-puro-IκBα super repressor(pBABE-puro-IκBαSR),观察其对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建立裸鼠人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MHCC97-H组(对照组)-MHCC97-H+IκBαSR组(转染组)-MHCC97-L组(对照组)和MHCC97-L+IκBαSR组(转染组),1周后,使用流体力学方法通过尾静脉向对照组注射pBABE-puro空载体质粒,向转染组注射pBABE-puro-IκBαSR质粒-每周1次,共3次-观察荷瘤鼠的生存率,检测原位移植瘤块的大小-重量-以及转移瘤数目,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核因子(NF)-κB p65蛋白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总蛋白中IκBα蛋白含量-结果:pBABE-puro-IκBαSR质粒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转染组肿瘤的体积-重量显著小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29.3%和33.0%(均P < 0.05);转染组荷瘤小鼠ALT和AST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NF-κB p65在对照组胞浆中及在细胞核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转染组胞浆中呈浅棕色,为弱阳性表达,胞核中极少或没有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IκB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通过流体力学方法向人肝癌原位移植瘤转染突变型IκBαSR质粒,可以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IκBαSR抑制了NF-κB的活化-

    • 稳定表达GFP-V12Rac1的NIH3T3细胞系的建立

      2010(6):741-745. DOI: 10.7655

      摘要 (2739) HTML (66) PDF 0.00 Byte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稳定表达GFP-V12Rac1(组成型活化Rac1的GFP融合蛋白)的NIH3T3细胞系-方法:构建表达GFP-V12Rac1和GFP的质粒和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和流式分选获取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NIH3T3细胞系-通过铺展实验检测GFP-V12Rac1的功能,通过Boyden chamber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运动能力-结果:建立了稳定表达GFP-V12Rac1的NIH3T3细胞系及对照细胞系;稳定表达的GFP-V12Rac1可促进NIH3T3细胞的铺展,同时,构建的细胞系具备趋化运动能力-结论:用慢病毒载体可构建稳定表达GFP-V12Rac1的NIH3T3细胞系,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功能正常且细胞系具备趋化能力-该细胞系可作为研究Rac1活性定位机制的可靠细胞模型-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Rev蛋白调控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裂解性周期复制与潜伏感染

      2010(6):746-751. DOI: 10.7655

      摘要 (2960) HTML (73) PDF 0.00 Byte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Rev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细胞BCBL-1中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与潜伏的影响-方法:自表达质粒pCI-neo-Rev中扩增出Rev基因,插入到pHAGE-CMV-MCS-IZsGreen中构建成慢病毒载体pLenti-Rev,利用脂质体将其与包装质粒psPAX2和包膜质粒pMD2.G共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293T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IZsGreen)表达;收集培养上清经0.45 μm滤器过滤后即获得病毒悬液-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并感染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ev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用慢病毒感染BCBL-1细胞,同时将表达质粒pCI-neo-Rev转染该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ev以及KSHV Rta和vIL-6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进一步从mRNA水平上定量验证Rev对KSHV复制的影响-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和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Rev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病毒滴度为2×107 TU/ml-重组慢病毒感染BCBL-1细胞72 h后,能够检测到Rev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水平表达的Rev能够上调KSHV裂解期蛋白Rta-vIL-6的表达,而高水平表达的Rev则能够抑制Rta和vIL-6的表达-Real-time PCR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表明高水平表达的Rev能够显著抑制BCBL-1中Rta的mRNA转录,96 h尤为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Rev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获得的病毒能够有效感染BCBL-1细胞,并在其中大量表达Rev蛋白-Rev蛋白的表达水平对KSHV的复制与潜伏可能起到复杂的调控作用-

    • SOX7基因在胰腺癌细胞株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2010(6):752-755865. DOI: 10.7655

      摘要 (2746) HTML (55)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SOX7基因在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SOX7基因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CFPAC-1-PANC-1和SW1990中的表达水平-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和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 (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COBRA)检测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采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5-aza-2-a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各细胞株后,检测SOX7基因的mRNA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变化-结果: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CFPAC-1中SOX7基因的mRNA呈阳性表达,而在PANC-1和SW1990中SOX7基因表达沉默;与BXPC-3-CFPAC-1相比,PANC-1和SW1990中SOX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较高-经过去甲基化处理后,PANC-1与SW1990中SOX7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下降,基因重新表达-结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和SW1990中的SOX7基因表达与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有关,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导致PANC-1- SW1990中SOX7基因的表达沉默-

    • 人胰腺癌细胞中对5-氟尿嘧啶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

      2010(6):756-762. DOI: 10.7655

      摘要 (2433) HTML (74) PDF 0.00 Byte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体外筛选获得的耐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5-FU)的胰腺癌细胞株基因表型进行对比,找出不同耐药表型细胞株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以此发现一些与胰腺癌细胞5-FU耐药相关的重要基因或通路-方法:用不断增加浓度的5-FU反复刺激细胞,直到细胞能完全耐受不同浓度5-FU,获得耐不同浓度5-FU的MIAPaCa-2细胞株-由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改变的基因后再用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结果:本研究成功地获得两种对5-FU耐药的胰腺癌细胞株,低耐药表型MIA-FU-2.4和高耐药表型MIA-FU-10.0-基因分析结果提示耐药可能与广泛的基因表达改变相关-在MIA-FU-2.4和MIA-FU-10.0两种表型中分别有1 075及1 628个基因出现了表达改变,涉及细胞周期-细胞黏附-信号转导-DNA修复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结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株5-FU耐药的发生涉及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特别与凋亡-DNA修复-细胞周期等基因和一些信号转导途径相关-

    • 人肿瘤蛋白D52重组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特性鉴定

      2010(6):763-767817. DOI: 10.7655

      摘要 (2361) HTML (61)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表达人肿瘤蛋白D52(human tumor protein D52,hTPD52)的重组融合蛋白,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RT-PCR扩增乳腺癌MCF-7细胞中的hTPD52基因并克隆于pMD18-T载体中,测序鉴定序列正确后,分别插入pET-32a-pGEX-4T-2和pET-28a 3种表达载体中-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序列分析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选择最佳表达载体和表达条件进行大量表达,表达产物经His柱亲和纯化和超滤浓缩后,应用Dot blot-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的特性-结果:正确扩增出了hTPD52基因,鉴定其为isoform 3型-用pET-32a-hTPD52重组表达载体能够大量表达可溶性的hTPD52-Trx融合蛋白,Dot blot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和抗hTPD52的抗体结合,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4 ku,去除Trx后仍能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结论:成功制备hTPD52重组融合蛋白,并证明原核表达的hTPD52保留了原有的抗原结合活性-

    • MiR-200c和miR-14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

      2010(6):768-771786. DOI: 10.7655

      摘要 (2870) HTML (67) PDF 0.00 Byte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 200c(miR-200c)和microRNA 141(miR-14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MicroRNA芯片筛选膀胱癌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microRNA,实时定量 RT-PCR法验证miR-200c和miR-141在膀胱癌组织和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MiR-200c和miR-141的表达强度在膀胱肿瘤组织高于癌旁正常膀胱黏膜,在表浅性膀胱肿瘤高于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在高级别组膀胱肿瘤高于低级别组,在分化较好-恶性度较低的5637细胞系中表达较高,在分化较差-恶性度较高的T24-J82-EJ细胞系中表达均较低-结论:MiR-200c和miR-141可能参与膀胱癌的进展-

    • 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模型中GSK3β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2010(6):772-775. DOI: 10.7655

      摘要 (2145) HTML (68) PDF 0.00 Byte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β)在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模型移植肾中的表达-探讨GSK3β在CAN中的作用-方法:F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行原位异体肾移植,建立大鼠CAN模型,术后12周处死各组动物,取移植肾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移植肾组织GSK3β-NF-κB p65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与同系移植组-对照组相比,CAN组GSK3β-NF-κB p65在移植肾中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提示GSK3β可能在CAN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胡须体觉皮层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0(6):776-780836. DOI: 10.7655

      摘要 (2736) HTML (58) PDF 0.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胡须体觉皮层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训练达标后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0.1 ml/kg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0 mg/kg)-中剂量组(3.0 mg/kg)-高剂量组(6.0 mg/kg)-对照组及各剂量组采用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数根分支构建局灶性胡须体觉皮层缺血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24 h开始灌胃,每天1次,连续7天-造模后每天进行胡须依赖实验检测直至达到标准并于术后14天,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缺血区周围的血流量;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周围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均增强了胡须依赖辨别能力(P < 0.01,P < 0.01,P < 0.05);同时提高了缺血区周围的血流量(P < 0.01,P < 0.01,P < 0.05);增加了缺血区周围CD34-VEGF阳性细胞数(P < 0.01,P < 0.01,P < 0.05)-而且中剂量组与低剂量-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缺血后胡须依赖辨别能力的改善,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及增加局部的微血管密度从而提高局部血流,且以中剂量效果较好-

    • 基于差分方法的QRS波精确定位

      2010(6):781-786. DOI: 10.7655

      摘要 (3133) HTML (61) PDF 0.00 Byte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中值滤波改进QRS复合波检测方法,引入多个判据,精确定位QRS波型及边界-方法:在差分法基础上,首先消除心电信号中工频干扰-基线漂移等噪声,然后提取信号的幅度-斜率信息,依据自适应阈值跟踪波型起伏信息,获得QRS波精确信息-结果:应用LabVIEW软件实现检测系统,经MIT-BIH心电数据测试,正确率达99.69%-结论:实验表明可以有效提高检测能力,为临床心电图辅助诊断奠定基础-

    • 水冷式微波消融系统实际功率的实验研究

      2010(6):787-790. DOI: 10.7655

      摘要 (2515) HTML (50) PDF 0.00 Byte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冷循环微波天线对离体猪肝凝固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时间,实际功率的变化规律及凝固区的形态及范围-方法:应用MTC-3型冷循环微波天线,分别以不同时间和实际功率组合热消融30只新鲜离体猪肝,观察不同目的功率热消融前后实际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此条件下造成的组织损毁的范围和形态-结果:加大输出目的功率会增大目的功率与消融后功率的偏离,而消融后功率偏离随着凝固时间延长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加大输出目的功率的同时延长凝固时间,凝固范围显著增大,但以目的功率60~70 W,凝固时间为15 min时凝固区形态更接近球形-结论:微波的输出实际功率稳定及适度凝固时间是确保凝固范围前提,随着目的功率的增加,功率衰减也进一步增大-其中目的功率为60~70 W,凝固时间为15 min时所形成的凝固范围更趋向球形,此对肝癌热消融治疗取得稳定的效果会有较大指导意义-

    • 急性兔肺动脉栓塞时心肌标志物和心肌损伤的变化及意义

      2010(6):791-795855. DOI: 10.7655

      摘要 (2391) HTML (84) PDF 0.00 Byte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高危-低危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模型,探讨高危-低危肺栓塞兔的血流动力学-心肌标志物和心肌损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肺血栓栓塞低危组-高危组3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常规取造模前-造模后1-2-4-8 h行动脉血气分析-肌钙蛋白I(cTnI)及N端前脑钠肽(NT-proBNP)的测定和血流动力学监测,12 h时处死家兔,取肺组织和右室心肌行病理切片-结果:①血流动力学:高危组栓塞即刻有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及右室收缩压(RSVP)升高,4 h后MAP和RSVP值开始恢复,高危组栓塞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1);②ELISA监测结果:高危组2 h后NT-proBNP开始升高,4 h后cTnI开始升高,8 h时各值继续升高,且4-8 h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1);③病理检查显示:高危栓塞组兔肺组织和右室心肌病理损伤明显,可见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可见心肌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坏死-结论:急性肺栓塞cTnI-NT-proBNP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室心肌的受累程度有关,临床上可通过监测cTnI-NT-proBNP来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在治疗时,应加强对高危肺栓塞患者心肌的保护-

    • GIT1-WT及GIT1-Y293F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成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010(6):796-800. DOI: 10.7655

      摘要 (2823) HTML (67)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设计构建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野生型(WT)及点突变型(Y293F)慢病毒载体,探讨293位点对GIT1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CR从小鼠cDNA文库中扩增GIT1-WT,将其连接到慢病毒载体PLJM-GFP中,构建质粒PLJM-GFP-GIT1-WT,测序鉴定-利用TaKaRa MutanBEST Kit试剂盒,对PLJM-GFP-GIT1-WT进行定点突变,构建质粒PLJM-GFP-GIT1-Y293F,测序鉴定-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包装细胞293T,获取病毒上清感染培养至第4代的小鼠成骨细胞-划痕愈合试验检测成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通过PCR鉴定-双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LJM-GFP-GIT1-WT与PLJM-GFP-GIT1-Y293F-划痕愈合试验观察,与PLJM-GFP-GIT1-WT相比,PLJM-GFP-GIT1-Y293F明显抑制成骨细胞迁移-结论:GIT1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293位点适时的磷酸化-

    • 缺血预处理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海马CA1区p-p38MAPK表达的关系

      2010(6):801-805. DOI: 10.7655

      摘要 (2478) HTML (53) PDF 0.00 Byte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p-p38MAPK)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造成前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预缺血组(IA组,前脑缺血3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预处理组(IP组)-后3组末次缺血后再分为再灌注15 min-2 h-6 h-1 天和5 天时间点,每时间点8只动物-前4亚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A1区p-p38MAPK含量-再灌注1 天-5 天2亚组观察行为学变化和海马CA1区形态学存活细胞数目-结果:IA组-IR组-IP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再灌注15 min-2 h-6 h和1 天 p-p38MAPK表达均多于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IR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再灌注15 min-2 h-6 h和1 天 p-p38MAPK表达均多于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IP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再灌注15 min和2 h p-p38MAPK表达多于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再灌注2 h-6 h和1天 p-p38MAPK表达较IR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与SH组沙土鼠行为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R组沙土鼠再灌注1天和5天探索活动均较IA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IP组沙土鼠再灌注1天-5天探索活动均少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IR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再灌注1天和5天存活神经元少于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IP组沙土鼠海马CA1区再灌注5天存活神经元多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3 min预缺血可引起海马CA1/3区p-p38MAPK水平轻度升高,但能降低24 h后5 min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CA1区p-p38MAPK水平的上升程度-同时缺血预处理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并改善沙土鼠行为学变化-

    • 黄芩素甙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GluR2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2010(6):806-809. DOI: 10.7655

      摘要 (2590) HTML (58)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黄芩素甙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GluR2 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25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成5组(n=5):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2天组(Ⅱ组)-缺血再灌注4天组(Ⅲ组)-黄芩素甙2天组(Ⅳ组)和黄芩素甙4天组(Ⅴ组)-后两组在缺血前30 min给予黄芩素甙45 mg/kg腹腔注射,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时间10 min-再灌注后2和4天再次麻醉动物,断头处死并分离海马CA1区,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别测定GluR2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并计算各自条带的灰度值-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的GluR2及其mRNA表达下调(P < 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和Ⅴ组的GluR2及其mRNA表达上调(P < 0.01)-结论:黄芩素甙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GluR2蛋白及其mRNA的下调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影响的比较

      2010(6):810-813. DOI: 10.7655

      摘要 (2411) HTML (61)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与传统开放行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创伤及急性期反应-方法: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完全胸腔镜手术(VATS)组和传统开放手术(TOS)组,每组20例-比较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以及血浆游离DNA浓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均未出现术后不良并发症,VATS组无中转开胸-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站数及个数-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TS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日-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TOS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术前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第1-3和5天各时间点VATS组血浆DNA浓度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TOS组(P < 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围手术期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却明显减轻了对机体的创伤-急性期反应和病人的痛苦,具有明确的微创性-

    • 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对比

      2010(6):814-817. DOI: 10.7655

      摘要 (2371) HTML (69)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与开腹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08年8月期间8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其中腔镜组30例,开腹组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情况(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首次肛门排气-腹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胆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结石残余)等-结果:两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胆漏-切口感染及结石残余,两组无明显差异(P > 0.05);在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 < 0.05);但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且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P < 0.05)-结论: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恢复较快;开腹组住院费用较低,适应范围较腔镜组广;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仿-

    • 巢式RT-PCR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

      2010(6):818-821858. DOI: 10.7655

      摘要 (2708) HTML (48)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联合采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及乳腺上皮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指标,探讨通过巢式RT-PCR(nested 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CF-7 RNA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PMNC)RNA进行梯度混合后的反转录产物,检测优化后巢式RT-PCR体系的敏感性,再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以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检测其特异性后,对5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及SBEM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优化后的检测体系能够在3 ml外周血PMNCs中检测到1个MCF-7细胞,10例健康志愿者以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K19 mRNA与SBEM mRNA的表达;两者的表达与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而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激素受体以及C-erbB-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 0.05)- 结论:经过优化的巢式RT-PCR体系联合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及SBEM mRNA的表达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用于检测外周血CTC,对进一步精确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可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儿童及青少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血压关系的研究

      2010(6):822-826. DOI: 10.7655

      摘要 (2873) HTML (73)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蚌埠地区880名7~18岁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填写问卷,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空腹抽血测血清TSH,TSH异常者进一步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游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分析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组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特征,了解这一人群TSH与血压的关联-结果:①血清TSH与SBP和DBP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的影响后,血清TSH与SBP和DBP的正向相关性依然存在;按性别分层发现,这种正相关关系在男性中尤其明显(相关系数r分别为0.115 5-0.130 2,P分别为0.007-0.002);②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的SBP和DBP水平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分别增加2.6 mmHg和2.2 mmHg-结论:随着血清TSH的增加,SBP和DBP有所升高,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亚甲减组血压高于甲功正常组,此研究为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人群中的重点筛查和亚临床甲减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急性胰腺炎大鼠抵抗素?CRP?IL-1β和TNF-α水平的变化

      2010(6):827-831. DOI: 10.7655

      摘要 (2187) HTML (54)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血清中抵抗素-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抵抗素- TNF-α- IL-1β- CRP水平变化,同时检测胰腺/体重比值-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组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MY)-抵抗素-TNF-α-IL-1β-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ANP组与AEP组相比升高更明显,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 < 0.01或者P < 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清TNF-α-IL-1β-CRP水平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呈正相关性,血清CRP水平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也呈正相关性-结论:抵抗素可能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 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2010(6):832-836. DOI: 10.7655

      摘要 (2877) HTML (60) PDF 0.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家族中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和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筛选ALL患者98例,采用多重PCR技术分析GSTT1-GSTM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早期治疗反应和发生化疗毒副作用的差异-结果:GSTT1基因缺失型患者早期治疗反应较GSTT1基因非缺失型患者好(OR=3.35,95%CI:1.05~10.73,P=0.041),GSTT1和GSTM1基因双非缺失型患者发生早期治疗反应差的风险明显高于GSTT1和GSTM1任一基因缺失型及双缺失型(OR=5.73,95%CI:1.73~18.95,P=0.004)-GSTM1基因缺失型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及感染的风险高于GSTM1基因非缺失型患者(P < 0.05),GSTT1和GSTM1基因双缺失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及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两基因非双缺失型患者(P < 0.05)-结论:GSTT1和GSTM1基因型与ALL患者早期治疗反应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GSTT1和GSTM1基因型有助于指导ALL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儿童失神癫■关系的研究

      2010(6):837-840. DOI: 10.7655

      摘要 (2383) HTML (61) PDF 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失神癫■儿童癫■发作后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失神癫■儿童22例,根据过度换气是否能诱发失神癫■发作分为2个亚组:失神发作组10例,失神非发作组12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NSE水平-结果:失神发作组癫■发作后30 min内,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失神非发作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失神非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失神癫■发作后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失神癫■发作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脑神经元损伤,NSE可作为早期检测失神癫痫发作后神经元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异性生化指标-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与侧壁钳的对比研究

      2010(6):841. DOI: 10.7655

      摘要 (2380) HTML (54) PDF 0.00 Byte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对比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和侧壁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在OPCABG病例中,选取主动脉根部均为2个吻合口的病例257例-其中149例应用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108例应用侧壁钳钳夹部分升主动脉,完成所有静脉或桡动脉桥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术后资料,比较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组与侧壁钳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术中与侧壁钳组相比,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组的桥血管数多(P=0.042),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术中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00)-术后与侧壁钳组相比,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0.027),ICU时间延长(P=0.006),但24 h引流量减少(P=0.013)-24 h血浆用量减少(P=0.034)-结论:OPCABG中应用Novare 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是安全有效,但与传统的侧壁钳之间没有明显的优越性-

    •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临床比较

      2010(6):844-846. DOI: 10.7655

      摘要 (2173) HTML (55)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对早期全静脉营养耐受情况和近期疗效-方法: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延迟全静脉营养组(LTPN)和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LTPN组生后24 h内只予5%~10%葡萄糖,第2天加6%小儿氨基酸,72 h后加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5 g/(kg·d);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TPN组于生后24 h内即予6%小儿氨基酸3.5 g/(kg·d)和脂肪乳3.0 g/(kg·d)-动态检测1周内血脂-血清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重最大丢失-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LTPN组相比,ETPN组体重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实施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增加,而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代谢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其它合并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耐受早期全静脉营养,且早期全静脉营养对VLBW新生儿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CD34+水平的研究

      2010(6):847-849. DOI: 10.7655

      摘要 (2382) HTML (72)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健康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6例正常健康人,9例AA,17例MDS,24例AL患者的外周血CD34+百分比,CD34+绝对数值及单个核细胞数目,结合临床资料进行Kruskal-Waillis检验-结果:AA患者的CD34+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值与正常健康人水平类似(P > 0.05),单个核细胞数较正常健康人低(P < 0.01)-MDS-AL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均高于正常健康人水平(P < 0.01,P < 0.05),单个核细胞数与正常健康人无差异(P > 0.05)-MDS高危组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高于低危组(P < 0.01),单个核细胞数两组类似(P > 0.05);AL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及单个核细胞数目高于MDS组(P < 0.05)-17例中短期随访内3例MDS发生演变,患者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值进行性增高,余疾病相对稳定者未见显著改变-结论:MDS和AL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CD34+细胞水平异常增高现象,并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CD34+水平的检测有助MDS类型演变和预后的观察-

    • 采用不同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的比较

      2010(6):850-852. DOI: 10.7655

      摘要 (2077) HTML (54) PDF 0.00 Byte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方法:以25例随访诊治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经直接法-24 h短期培养法及添加白细胞介素6(IL-6)10 ng/ml的72 h培养法后再进行R显带分析-以10例明确诊断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结果:2例标本3组培养法中常规核型分析均未见分裂相或分裂相少且质量较差;其余23例标本均在各组见可分析分裂相-可分析的23例患者中直接法组均未检出异常核型;24 h短期培养法组检出异常核型2例;添加细胞因子的72 h培养法组检出异常核型5例-经确切概率法检验,添加细胞因子组的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直接法组(P=0.048);而与24 h短期培养法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79)-统计学分析证实异常核型的检出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水平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显著相关-对照组均未检出异常核型-结论:延长培养时间并添加细胞因子可以提高MM患者异常核型的检出率-

    • 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核异常形态的意义

      2010(6):853-855. DOI: 10.7655

      摘要 (2265) HTML (64) PDF 0.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形态的丧失和人类恶性细胞相关,观察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涂片浆细胞核形的改变,研究浆细胞核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了自2000~2007年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120例,全部诊断按照张之南-沈悌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重新评估,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合分型-分期-血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治疗疗效等指标-结果:经卡方及t检验,在观察120例骨髓涂片中约51.0%的患者出现浆细胞核形态异常,与分型关系不大,分期多为Ⅲ期,血清β2-MG增高,白蛋白下降,治疗反应差,疾病进展-结论:核形态异常与分型关系不大,与疾病预后指标,如β2-MG-白蛋白相关,与疾病病期相关,Ⅲ期患者多见,常规治疗效果差-

    •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遗传学与生存期的研究

      2010(6):856-858. DOI: 10.7655

      摘要 (2260) HTML (55) PDF 0.00 Byte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生存期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后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SPSS 软件分析自1998年1月~2007年12月的40例老年MDS患者的WHO分类-染色体核型类型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40例发现异常核型22例,发生率55.0%(22/40)-异常类型5种:3例+8;3例-7;4例5q-;8例7q-;4例20q-;其中8例有两种以上染色体异常-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不同核型组的中位生存期:正常核型组为18个月,5q-组为48个月,-7-7q-组为12个月,其它核型异常组为30个月-按WHO分类,各组中位生存期:RA型为35个月,RARS型为48个月,RAEB1为17个月,RAEB2 15个月-结论:5q---7-7q-是老年MDS中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有5q-核型异常的染色体预后较好,而伴有-7-7q-核型异常的染色体预后不良-细胞遗传学在老年MDS的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依托咪酯?异丙酚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0(6):859. DOI: 10.7655

      摘要 (2232) HTML (61) PDF 0.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ern electroeonvulsive therapy,MECT)中应用对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MECT治疗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MECT静脉麻醉时,E组用依托咪酯,P组用异丙酚,两组患者隔天1次行MECT治疗,连续治疗6次,分别测定6次麻醉前5 min(基础值,T0)治疗后24 h(T4)和48 h(下1次治疗前,T5)的血清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2 min(T1)-电击治疗时(T2)和治疗后20 min(T3)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E组麻醉诱导剂量(0.3 mg/kg)的依托咪酯,与基础值相比,血清Cor浓度水平在第2次和第6次治疗后的24 h较基础值水平明显降低(P < 0.01),但在正常值范围-每次治疗后48 h 血清Cor浓度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P组诱导剂量(2.0 mg/kg)异丙酚,血清Cor浓度水平在每次治疗后的24 h和48 h较基础值均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ACTH水平在每次治疗后的24 h和48 h较基础值无显著差异(P > 0.05)-两组患者电击时血流动力学较麻醉前有明显改变(P < 0.01),电击后20 min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结论: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应用于MECT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血流动力学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治疗-

    • 脑卒中后继发Wallerian变性的临床观察

      2010(6):866-867880. DOI: 10.7655

      摘要 (2479) HTML (67) PDF 0.00 Byte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表现及病变性质-病变部位与Wallerian变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原发病变均位于幕上-单侧发病的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和脑出血各30例)临床及MRI资料,对继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及原发病-病变部位与Wallerian变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30例中16例出现Wallerian变性,脑出血组30例中5例出现 Wallerian变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RI是诊断Wallerian变性的可靠方法,脑梗死导致Wallerian变性的发生率高于脑出血;病变部位越靠近皮层锥体细胞,越易继发Wallerian变性;病变范围越大,出现Wallerian变性的机会越多-

    • 35例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2010(6):868-871. DOI: 10.7655

      摘要 (2145) HTML (48)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根椐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头颈部11例-腋窝4例-纵隔5例-腹腔9例-四肢6例-囊性淋巴管瘤3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两种淋巴管瘤密度均呈水样,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可为单房或多房,多房囊内可有分隔,囊壁薄,可强化,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相邻的组织受压移位-海绵状淋巴管瘤CT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界常不规则,病灶可沿组织间隙延伸-所有病例病程1~15年,平均(5.6±1.8)年,病例均无明显疼痛,较大病灶者稍有不适-结论:CT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以及病灶累及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19例小儿慢性胃扭转胃镜复位治疗体会

      2010(6):872-873. DOI: 10.7655

      摘要 (2536) HTML (67) PDF 0.00 Byte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扭转的类型并阐述应用胃镜复位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及复位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胃镜下复位相关资料-结果: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中11例为器官轴型胃扭转,6例为系膜轴型胃扭转,2例混合型-全部患儿经胃镜下复位治疗慢性胃扭转,均获得成功,平均操作时间7.1 min-除1例失访外,其余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器官轴型胃扭转中有9例仅需单纯注气就可复位,1例完全性器官轴型胃扭转和系膜轴型-混合型胃扭转需注气+手法复位-结论:应用胃镜下胃扭转复位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安全-有效-

    • 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129例临床分析

      2010(6):874-876. DOI: 10.7655

      摘要 (2159) HTML (57) PDF 0.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199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9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采用改良PSARP进行矫治,并在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近期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好转-获访的112例患儿中,远期并发症包括大便失禁4例(3.6%);便秘9例(8.0%),其中2例继发性巨结肠再次手术痊愈;污粪9例(8.0%),无肛门狭窄及无排尿异常,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差异-结论:改良PSARP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满意-

    • “胎儿心脏筛查指南”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2010(6):877-880. DOI: 10.7655

      摘要 (2140) HTML (55)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筛查指南”提出的4个切面扫查法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 500例妊娠18~40周单胎孕妇进行4个切面扫查法及单纯四腔心切面扫查法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4个切面扫查法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7例,诊断敏感性73.9%;四腔心切面扫查法发现先天性心脏病9例,诊断敏感性39.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 < 0.05)-结论:4个切面扫查法在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时比四腔心切面扫查法更有效,是产前胎儿心脏筛查的首选技术-

    • 鼻饲母乳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0(6):881-882. DOI: 10.7655

      摘要 (1932) HTML (65)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11例临床特征分析

      2010(6):883-885. DOI: 10.7655

      摘要 (2058) HTML (53) PDF 0.00 Byte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臭氧气浴联合激光腔内闭塞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

      2010(6):886-887. DOI: 10.7655

      摘要 (2066) HTML (56) PDF 0.00 Byte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岩下窦取血在Cushing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2010(6):888-890. DOI: 10.7655

      摘要 (2095) HTML (55) PDF 0.00 Byte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浅表性膀胱癌63例二次电切的临床观察

      2010(6):891-892. DOI: 10.7655

      摘要 (1980) HTML (5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复方利多卡因治疗早泻的疗效观察

      2010(6):893-894. DOI: 10.7655

      摘要 (2639) HTML (56) PDF 0.00 Byte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