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在小鼠睾丸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0(9):1219-1222. DOI: 10.7655

      摘要 (2826) HTML (52) PDF 0.00 Byte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在成年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CRT在小鼠睾丸发育及其精子发生过程的功能-方法:运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术,检测CRT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免疫印记法证实CRT在成年小鼠睾丸高表达,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信号主要集中在小鼠睾丸精原细胞和间质细胞-结论:CRT在小鼠睾丸中的定位提示其可能与精原细胞更新和分化以及雄激素分泌密切相关-

    • NAC通过抑制JNK的活性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0(9):1223-1226. DOI: 10.7655

      摘要 (2328) HTML (51) PDF 0.00 Byte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时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前30 min给予0.9% NaCl 腹腔注射,按再灌注不同时间段分为4组,每组5只:A组再灌注0.5 h-B组再灌注2 h-C组再灌注8 h-D组再灌注24 h),NAC组(缺血再灌注30 min前应用NAC,分组同缺血再灌注组)-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标本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JNK(c-Jun NH2-teminal Kinase)及磷酸化JNK(phosphorylation-JNK,p-JNK)的表达-结果:①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中B组脊髓神经细胞开始出现早期凋亡的征像;而NAC干预组中D组才出现早期凋亡的征象;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中p-JNK在B组中开始表达,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而NAC干预组只在D组才被激活且活性小于缺血再灌注组;JNK的蛋白表达在两组中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可通过激活信号分子JNK(MRPKs家族)造成脊髓损伤,提前给予NAC干预可部分抑制这种损伤-

    • 氟西汀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0(9):1227-1230. DOI: 10.7655

      摘要 (3000) HTML (54) PDF 0.00 Byte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otch1信号系统在氟西汀促进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氟西汀干预神经干细胞,获取最适作用浓度-分别予γ泌肽酶抑制剂(DAPT)和氟西汀干预神经干细胞后,采用MTT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信号各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①不同浓度的氟西汀干预细胞48 h后,10 μmol/L-15 μmol/L和20 μmol/L组NSCs的活性高于0 μmol/L组;②与对照组相比,氟西汀组的细胞活性增高,DAPT组的活性降低;与氟西汀干预组相比,氟西汀+DAPT组细胞活性降低;③与对照组相比,DAPT组Hes1 和Hes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氟西汀组NICD-Hes1和Hes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氟西汀干预组相比,氟西汀+DAPT组的NICD因子-Hes1因子和Hes5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氟西汀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氟西汀可以上调Notch1信号系统的表达;氟西汀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的传导促进NSCs的增殖-

    • 大鼠肝组织冷冻和射频毁损对肾脏形态学和功能影响的实验比较

      2010(9):1231-1234. DOI: 10.7655

      摘要 (2303) HTML (60) PDF 0.00 Byte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大鼠肝组织冷冻或射频毁损后对肾脏的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A(n=52)-B(n=42)两组,A组给予冷冻治疗,-196℃液氮浸泡冷冻,治疗时间15~20 s;B组给予射频治疗,功率15 W,时间60~90 s-按预定时间处死-术前和术后1-3-7-14天检测血Cr-BUN变化和尿中红细胞以观察血尿的改变,同时观察肾脏组织学表现-结果:术后1天,两组血Cr(P < 0.01)-BUN(P < 0.01)均明显升高,尿红细胞也明显增多(P < 0.05),但A组变化更显著,术后14天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术后早期,A组肾小管腔内出现较多的血红蛋白管型,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术后14天恢复正常;B组变化轻微-结论:相同条件下,冷冻治疗引起了严重肾功能损害并发症,而射频治疗影响轻微-在一定条件下,射频是相对安全的-

    • MiR-14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

      2010(9):1235-1239. DOI: 10.7655

      摘要 (2949) HTML (75) PDF 0.00 Byte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 143(miR-14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膀胱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 RT-PCR法验证miR-14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应用化学方法合成成熟miR-143(miR-143 mimics),瞬时转染J82-T24细胞,分别通过流式细胞计数和MTS检测miR-143对J82-T24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结果:miR-143在膀胱肿瘤中普遍低表达,体外转染miR-143能抑制J82-T24细胞生长,但对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MiR-143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 白藜芦醇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表征及体外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

      2010(9):1240-1244. DOI: 10.7655

      摘要 (2761) HTML (54)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备白藜芦醇载药纳米微球,并检测该载药纳米微球的各项特征,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开环聚合法制备mPEG -PCL二嵌段共聚物,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负载白藜芦醇的纳米微球-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和体外对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抗肿瘤活性-结果:通过溶剂分散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呈球形,平均粒径为(71.8±0.2)nm,白藜芦醇纳米微球的最高载药量达到19.4%-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载药微球具有缓释特性-细胞与负载荧光素纳米微球共培养后发现,细胞可通过胞吞作用将纳米微球摄入-细胞实验表明,白藜芦醇纳米微球对U25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低浓度下白藜芦醇微球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游离白藜芦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白藜芦醇微球与游离白藜芦醇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相差不大-结论:采用mPEG-PCL为载体制备的白藜芦醇纳米微球具有缓释特性和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哇巴因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2010(9):1245-1248. DOI: 10.7655

      摘要 (2538) HTML (53) PDF 0.00 Byte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U937-K562-NB4-HL-60及Raji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检测哇巴因对Jurk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哇巴因对不同白血病细胞株生长存活的影响,计算不同浓度哇巴因处理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观察哇巴因对肿瘤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哇巴因分别处理多种细胞的凋亡率;用DiBAC4(3)标记不同浓度哇巴因处理的Jurkat细胞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结果:MTT检测增殖结果表明哇巴因对Jurkat-K562-HL-60-NB4等细胞株均表现出显著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凋亡检测结果表明50 nmol/L哇巴因处理肿瘤细胞72 h大量细胞表现出凋亡的形态特征,Jurkat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DiBAC4(3)标记Jurkat细胞膜电位发现哇巴因没有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结论:哇巴因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具有很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哇巴因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没有引起Jurkat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其作用的浓度未引起钠钾ATP酶的抑制-

    • 黄芪调节哮喘失衡表达转录因子T-bet/GATA-3的研究

      2010(9):1249-1254. DOI: 10.7655

      摘要 (2569) HTML (60) PDF 0.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T细胞特异转录因子T-bet/GATA-3在支气管哮喘中失衡表达,探讨黄芪对其调节作用-方法:5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哮喘组(A组)-黄芪低(H1组)-中(H2组)-高(H3组)剂量组,20只雄性SPF级致敏SD大鼠脾脏中分离获得CD4+T细胞,分为对照组(C组),OVA干预组(A组),黄芪干预组低(H1组)-中(H2组)-高(H3组)-HE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4,5和IFN-γ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法检测T-bet和GATA-3 mRNA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bet和GATA-3蛋白表达-结果:在大鼠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淋巴细胞-管壁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WA/Pi)和支气管平滑肌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ASM/Pi)A组比C组明显增多或增厚(P均< 0.01),H1-H2-H3组中不同程度的减少或减轻(P > 0.05);血清中IL-4和IL-5含量A组高于C组(P均< 0.01),H1-H2-H3组剂量组均低于A组(P均< 0.01),血清中IFN-γ含量A组远低于C组(P均< 0.01),H1-H2-H3组明显高于A组(P均< 0.01),CD4+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1-H2-H3组IL-4和IL-5含量均降低,同时增加IFN-γ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肺组织和CD4+T细胞中T-bet mRNA和蛋白表达H1-H2-H3组高于A组(P均< 0.01);而GATA-3mRNA和蛋白表达H1-H2-H3组低于A组(P均< 0.01)-结论:T细胞特异转录因子T-bet/GATA-3在哮喘中失衡表达,黄芪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可能通过双向调节T-bet和GATA-3平衡来实现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MG63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2010(9):1255-1257. DOI: 10.7655

      摘要 (2797) HTML (46) PDF 0.00 Byte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高糖波动对具有人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MG63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葡萄糖(5.5-33.3和5.5-33.3 mmol/L交替)分别刺激培养的MG63细胞24 h,MTT比色分析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①高糖及高糖波动可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与高糖组相比,高糖波动组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②高糖及高糖波动可阻滞MG63细胞周期,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诱导细胞凋亡-高糖波动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高糖波动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阻滞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推测高糖波动可能通过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而参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

    • 强脉冲光对小鼠皮肤胶原及PCNA表达的影响

      2010(9):1258-1261. DOI: 10.7655

      摘要 (2520) HTML (81) PDF 0.00 Byte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对小鼠皮肤的胶原纤维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响,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能量密度为32 J/cm2强脉冲光照射小鼠背部右侧皮肤,左侧为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7-14-28天切取皮肤样本,行HE染色,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VG 染色) 观察皮肤组织及胶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肤PC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部位比较,IPL照射对真皮厚度无明显改变(P < 0.05);照射后1-7天两侧皮肤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P > 0.05),14及28天后照射部位皮肤胶原明显增加 (P < 0.05);PCNA表达于照射后1-7天无明显改变(P > 0.05),14及28天显著增强(P < 0.05)-结论:强脉冲光可促进皮肤胶原含量增加,并可诱导PCNA表达增强-

    • 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2010(9):1262-1265. DOI: 10.7655

      摘要 (2303) HTML (71)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生重症临床表现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江苏省2009年6~12月间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利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信息,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危险因素和风险比值比(OR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体重指数(BMI)-妊娠和慢性基础性疾病史为导致重症的影响因素(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BMI和慢性基础性疾病史进入了最终模型(P < 0.05),其中慢性基础性疾病史对模型贡献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β=0.72),其他依次为年龄(β=0.43)-BMI(β=0.35)和发病与首次就诊时间间隔(β=0.25)-因素合并分析显示,发病风险随着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 < 0.01)-结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史-5岁以下儿童和年龄较大者-超重或肥胖者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尽量早期就诊,减少重症情况的发生-

    • 南京市下关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2010(9):1266-1270. DOI: 10.7655

      摘要 (2358) HTML (52) PDF 0.00 Byte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方法:按照以群落为基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738例高血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课程,9个月后比较两组在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心血管系统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及按照要求规律服药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两组的门急诊次数-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心功能分级和并发症方面统计均有差异(P < 0.05)-结论:南京市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参加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培养了健康的行为,改善了躯体和精神部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减少就诊次数,缓解症状和预后-

    • 加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文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2010(9):1271-1274. DOI: 10.7655

      摘要 (2462) HTML (57) PDF 0.00 Byte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加替沙星与左旋氧氟沙星对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如果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再对两种药物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加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入选10篇文献),用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临床有效率-临床痊愈率作为指标,用最小成本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种药物对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差异无显著性,最小成本法表明,加替沙星的成本较左旋氧氟沙星高-结论:加替沙星与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疗效相当,对患者来说左旋氧氟沙星的经济学价值高于加替沙星-

    • 常州市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2010(9):1275-1278. DOI: 10.7655

      摘要 (2733) HTML (71) PDF 0.00 Byte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常州市人群发生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常州市选择经临床明确诊断的108例手足口病患者和按年龄-性别频数匹配的108名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HFM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5个暴露因素与HFMD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FMD有2个主要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因素,分别是居住在农村 (0R=2.191,95%CI:1.174~4.088)-有饮用生水习惯(0R=2.441,95%CI:1.050~5.675)-幼儿饭前便后洗手(OR=0.505,95%CI:0.259~0.983)-结论:幼儿良好的环境卫生-家长及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因素,为今后健康宣传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 农村孕妇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及干预

      2010(9):1279-1281. DOI: 10.7655

      摘要 (2127) HTML (48) PDF 0.00 Byte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孕妇性病/艾滋病(STD/AIDS)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2个县,对599名孕妇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399例为实验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并评价效果-结果:农村孕妇的STD/AIDS防治知识匮乏,知道的性病种类在2种或2种以上者只占30.88%,8.01%的孕妇不清楚性病会传染,78.2%的孕妇认为母婴之间不会传播性病-90.48%的孕妇认为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会传染艾滋病,93.48%的孕妇认为哺乳不会传染艾滋病-实验组孕妇健康教育干预后有明显效果-结论:应加强农村孕妇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干预,有效控制性病/艾滋病的蔓延-

    • 固相合成抗凝血药比伐卢定及合成条件的优化

      2010(9):1282-1286. DOI: 10.7655

      摘要 (3518) HTML (65) PDF 0.00 Byte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使用Wang树脂与Fmoc保护策略固相合成抗凝血药比伐卢定(bivalirudin)的实验方法-方法:比伐卢定的合成经过了逐步偶联-TFA裂解-脱保护-HPLC纯化等一系列步骤-为了优化反应条件,选择了不同氨基酸取代度的树脂(0.29-0.48-0.59 mmol/g)和不同的缩合试剂(HBTU-DCC-HATU)进行试验-结果:成功得到了纯度为98%的比伐卢定-活性测定表明,不同方法合成的比伐卢定均具有与标准样品相当的抗凝活性,并且显示:①氨基酸取代度为0.3~0.4 mmol/g的Wang树脂可以得到产率及纯度均较高的产品,取代度太大(>0.5 mmol/g)得到的产品副产物多-纯度低;②用HBTU/HOBt为缩合试剂具有操作方便-成本经济-合成效率高等优点-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选择优化条件,用5 g Wang树脂合成克级单位的比伐卢定,得到的粗品产率可达84%,纯度可达68%以上-结论:通过固相合成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氨基酸取代度-不同缩合试剂及规模大小对合成比伐卢定的产率-纯度及活性的影响,对比伐卢定的大量合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食品中SO2含量的研究

      2010(9):1287-1289. DOI: 10.7655

      摘要 (2891) HTML (58) PDF 0.00 Byte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食品中SO2的化学发光快速检测法-方法:利用SO2定量的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从而减弱高锰酸钾-间苯二酚的化学发光,其减弱值与被检物浓度有关-结果:在最优化条件下,SO2浓度在0.04~40.00 mg/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减弱值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测限为0.03 mg/L (S/N=3)-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食品中SO2分析-

    • 乳腺癌术后患者CyclinA1、A2、D1、E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0(9):1290-1294. DOI: 10.7655

      摘要 (3163) HTML (49) PDF 0.00 Byte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研究组为41例术后5年随访期内出现复发者,对照组为40例5年未复发仍存活者-取患者标本石蜡切片,应用实时定量RT-PCR芯片技术平行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的表达情况,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中cyclinA2- cyclinD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其OR值-95%CI分别为3.600(2.337~5.574)-2.604(1.726~3.927),cyclinA2-cyclinD1为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性因素-cyclinA1-cyclinE1表达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2-cyclinD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2010(9):1295-1300. DOI: 10.7655

      摘要 (2122) HTML (53) PDF 0.00 Byte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1082位点-819位点及592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G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GC组患者129例和正常对照组98例健康人的IL-10的基因多态性,免疫印迹法检测GC组与对照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L-10-1082位点的多态性在GC组(AA:57.36%-GA:40.31%-GG:2.32%)与对照组(AA:75.51%-GA:24.49%)的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G等位基因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IL-10-819及IL-10-592的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在GC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H.pylori感染组中IL-10-1082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分布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分布(OR=2.65,95% CI 1.16,6.08;P=0.031)-结论:IL-10-1082 GA基因型携带者GC的发病风险增高,IL-10-1082位点的G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高,且IL-10-1082 GA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对于GC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 儿童紫癜性肾炎补体C4基因多态性分析

      2010(9):1301-1305. DOI: 10.7655

      摘要 (2809) HTML (54) PDF 0.00 Byte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补体C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nephritis,HSPN)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和酶链反应技术对74例紫癜性肾炎(HSPN)和114例单纯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汉族儿童进行补体C4基因型分析-1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汉族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疗效-血补体C4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HSP患儿(包括HSPN)C4AQ0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7.98%,0.77%,P < 0.01,OR=11.19,95%CI为1.45~85.76)-HSPN组和单纯HSP组C4AQ0频率无统计学差异(7.89%,8.11%,P > 0.95)-HSPN患儿C4AQ0组血清补体C4水平(0.22±0.03 g/L)低于无C4AQ0组(0.26±0.05 g/L),有显著性差异(P < 0.05)-HSPN患儿C4AQ0组与无C4AQ0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补体C4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儿童HSP易感性有关,与HSPN易感性及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疗效无关-

    • 肾癌中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2010(9):1306-1310. DOI: 10.7655

      摘要 (2144) HTML (63) PDF 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NF-κB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肾癌组织及10例正常肾组织中survivin-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肾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2.5%,在对照组中不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NM分期 Ⅲ-Ⅳ期肾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 < 0.05)-NF-κB在肾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5.0%(26/40),在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为20.0%(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F-κB的表达在中低分化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肾癌组织(P < 0.05);在Ⅲ-Ⅳ期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Ⅰ-Ⅱ期(P < 0.05)-NF-κB的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0,P < 0.05)-结论:survivin-NF-κB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NF-κB有助于对肾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及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进而为肾癌的预后分析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0(9):1311-1314. DOI: 10.7655

      摘要 (2196) HTML (50) PDF 0.00 Byte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DM)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后,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连续收治的86例有DM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组,41例,对照组(未应用替罗非班),45例,比较两组用药后30天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与穿刺有关并发症均为9例,术后1个月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6例,对照组15例(P=0.044),术后6个月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9例,对照组19例(P=0.045),术后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恢复时间(5.5±2.1)天,对照组(7.9±2.9)天(P=0.046)-结论:急诊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有DM的STEMI患者安全有效,能减少术后1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胸腰椎椎弓根钉矢状面进钉角度与棘上韧带关系

      2010(9):1315-1317. DOI: 10.7655

      摘要 (2429) HTML (50) PDF 0.00 Byte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棘上韧带能作为胸腰椎脊柱手术中椎弓根钉矢状面进钉角度(sagital srew angle ,SSA)的参照标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3例结果正常的胸腰椎MRI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出棘上韧带与理论椎弓根钉夹角-结合20例骨折患者的MRI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得出胸10~腰4的椎弓根进钉角度与棘上韧带关系,以此指导手术-结果:在胸10~腰3椎体终板平行线与棘上韧带夹角呈90°,在腰4为82°左右,基本为90°,与椎体骨折与否无显著影响-结论: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术中,如果胸10~腰4椎弓根钉与棘上韧带呈90°进钉角度,即SSA为0°,椎弓根钉与椎体终板呈平行关系,棘上韧带有可能作为脊柱手术中SSA的参照标志-

    • 射波刀治疗颅内病变的初步体会

      2010(9):1318-1320. DOI: 10.7655

      摘要 (2207) HTML (45)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射波刀治疗颅内病变的技术-经验及技巧-方法:45例颅内肿瘤或病变经CT 1 mm层厚定位扫描,其中40例另行3 mm层厚MRI扫描以与CT图像融合,MultiPlan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采用6维颅骨追踪技术行射波刀治疗,中位治疗次数3(2~5),中位处方剂量24Gy(15~35Gy)-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3~9个月随访,CR 12例,PR 28例,SD 4例,PD 0例,1例失访,总有效率88.9%-2例RTOG急性放射损伤2级,6例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1级-结论:颅内病变射波刀治疗适应证广泛,具备无创-疗程短-精度高-剂量跌落快等特点-

    • 腹腔镜联合EST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5例临床分析

      2010(9):1321-1323. DOI: 10.7655

      摘要 (2190) HTML (52) PDF 0.00 Byte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09年12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例共125例,其中93例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2例为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果:93例中,91例获得了成功,无残留结石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T+LC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3D-CTA和DSA技术在整形外科轴型皮瓣术前设计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2010(9):1324-1326. DOI: 10.7655

      摘要 (2237) HTML (50) PDF 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整形外科轴型皮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0月~2009年8月,对拟行轴型皮瓣切取的15例患者行3D-CTA或DSA术前检查,并根据造影结果,设定手术方式及术前设计-结果:DSA及3D-CTA均能清楚地显示知名轴型动脉如腹壁上下动脉-胸背动脉,能显示血管的起源-是否通畅-走行及进一步的分支情况,可以观察到皮肤的营养状况,可根据检查的情况设计手术方案及皮瓣走行-结论:在3D-CTA及DSA的指导下,可以更合理的制定轴型皮瓣切取的手术方式,简化手术步骤,节约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管状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10(9):1327-1329. DOI: 10.7655

      摘要 (2532) HTML (60) PDF 0.00 Byte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8年7月~2009年12月,87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1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分别比较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7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两组手术时间相仿(145±38-136±45 min),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对贲门旁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管状胃组较对照组更彻底(22.3±6.1-14.7±4.2枚),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术后随访80例,随访时间1个月~1年,胸胃综合征发生率管状胃组明显少于对照组(0%-10.9%),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管状胃组优于对照组(2.4%-8.7%),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对腹腔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15例临床分析

      2010(9):1330-1332. DOI: 10.7655

      摘要 (2126) HTML (53) PDF 0.00 Byte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78年~2009年间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至少半年)的肾移植患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 292例肾移植患者中共发现15例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16%-肾移植术后肿瘤患者1年存活率为73.33%,肾移植术后1年内死亡的4例,其中2例为移植肾输尿管恶性肿瘤,1例为肝癌,1例为移植肾恶性淋巴瘤-结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是影响移植肾患者长期存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肾移植术后患者需密切随访-

    • 经膀胱内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报告

      2010(9):1333-1334. DOI: 10.7655

      摘要 (2313) HTML (49) PDF 0.00 Byte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膀胱内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技巧和疗效-方法:对3例单侧输尿管末端狭窄的患者行经膀胱内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术中出血量均<50 ml,术后无尿漏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术后随访5-8及13个月,B超-IVU提示输尿管吻合口无狭窄,肾积水不同程度减轻-结论:经膀胱内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末端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附5例报告)

      2010(9):1335-1336. DOI: 10.7655

      摘要 (2644) HTML (60) PDF 0.00 Byte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策略及手术要点-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2岁(18~46岁)-首先急诊将肘关节脱位进行手法复位和石膏临时固定,再择期行手术治疗-3例单纯采用外侧入路,2例采用外侧加内侧入路-手术中经肘关节外侧入路,若肘关节不稳,再作内侧切口修复肘内侧副韧带-若肘关节仍然不稳定,有肱尺关节的脱位趋势,可用克氏针将其固定-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4~25个月),随访时采用MEPS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评分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3例为优,1例为可和1例为差-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受伤的肘关节均无明显疼痛及不稳定-结论:可先经肘关节外侧入路修复损伤的相关结构;若有肘关节的不稳,再作内侧切口修复肘内侧副韧带,有时可能需要用克氏针固定肱尺关节来稳定肘关节-同时强调重建关节囊和内-外侧副韧带及屈伸肌起点等结构的连续性,对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同样重要-

    •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2010(9):1337-1338. DOI: 10.7655

      摘要 (2301) HTML (53) PDF 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方法: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利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块72例(136个)-结果:操作均获成功,B超显示肿块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显示乳腺纤维腺瘤55例-乳腺囊性增生4例,乳腺导管扩张4例-乳腺增生5例-硬化性腺病3例,管状腺瘤1例-术后局部皮下淤血8例,未出现皮肤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安全可行-

    • 重症甲型H1N1流感13例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2010(9):1339-1341. DOI: 10.7655

      摘要 (2007) HTML (48) PDF 0.00 Byte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30日~2010年1月31日收治确诊的13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其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5~74岁,平均32.7岁-既往基础病11例(84.6%),孕妇2例(15.4%)-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13例(100%),咳痰10例(76.9%),呼吸困难10例(76.9%);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腹泻3例(23.1%),腹痛3例(23.1%),呕吐1例(7.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12例(92.3%),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下限8例(61.5%)-肺部多发性实变影表现者10例(76.9%)-13例患者均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的时间为3~11日,平均5.8日,均治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为其特征性表现-早期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重症流感的预后-

    •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对极高危人群强化降脂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2010(9):1342-1343. DOI: 10.7655

      摘要 (2492) HTML (47) PDF 0.00 Byte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对单独应用辛伐他汀未能使总胆固醇(TC)达标的心肌梗死患者或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经辛伐他汀(40 mg/d)治疗4周后TC未达标(>3.5 mmol/L)的心肌梗死患者或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47例,在应用辛伐他汀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折麦布(10 mg/d)继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药物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结果:联用依折麦布前后46例患者的TC分别为(4.01±0.50)mmol/L和(2.97±0.38)mmol/L(P < 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42±0.41) mmol/L和(1.53±0.45)mmol/L(P < 0.01),联用依折麦布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变化(P=0.605),ALT及CK也无显著变化(P=0.057,P=0.738)-结论: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可以达到冠心病患者强化降脂的作用,使TC-LDL-C较单独应用辛伐他汀进一步降低,且无肝脏及肌肉损伤-

    •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足细胞排泄的影响

      2010(9):1344-1345. DOI: 10.7655

      摘要 (2239) HTML (44) PDF 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尿蛋白及尿足细胞排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运用STZ法制作DN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DN组及辛伐他汀处理组-于实验第12周收集大鼠24 h尿检查尿白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尿沉渣的podocalyxin用于检测尿中足细胞的数量-结果:他汀药物组与糖尿病肾病模型组(DN组)相比,空腹血糖(FBG)无明显下降,但总胆固醇(TCHO)-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同时,对照组SD大鼠尿中很少见到足细胞的排泄,而DN组尿排泄足细胞显著增多,应用辛伐他汀治疗12周后,排泄足细胞数虽然仍比正常对照组高,但与DN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大鼠尿足细胞排泄明显增加,而辛伐他汀处理可减少尿蛋白及足细胞的排泄,可保护肾功能-

    • 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观察

      2010(9):1346-1348. DOI: 10.7655

      摘要 (2175) HTML (47) PDF 0.00 Byte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方法:62例手术后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成放疗联合TMZ同步治疗组(治疗组)和放疗联合替尼泊甙(VM-26)+甲环亚硝脲(Me-CCNU)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3级21例,4级9例),对照组32例(3级24例,4级8例)-头颅常规放疗DT 60 Gy/30 f/42 d,治疗组同时每天服用TMZ 75 mg/m2,直到放疗结束-随后用TMZ辅助化疗6疗程,150~200 mg/(m2·d)×5 d,每28天重复-对照组放疗后VM-26 70 mg/(m2·d)×3天,Me-CCNU 100~150 mg/(m2·d)×1天,每28天重复,连用6疗程-结果: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73.3%(22/30)- 33.3%(10/30)-6.7%(2/30),中位生存期20个月-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68.8%(22/32)-28.1%(9/32)-6.3%(2/32),中位生存期17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两组血液学毒性和放射性脑损伤症状可耐受-结论:放疗联合TMZ化疗提高了恶性胶质瘤的生存率,与放疗联合VM-26+Me-CCNU化疗相比,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艾素卡铂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010(9):1349-1351. DOI: 10.7655

      摘要 (2250) HTML (45) PDF 0.00 Byte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艾素卡铂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106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Ⅲa期29例,Ⅲb期77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放疗的第1天联合艾素卡铂同步化疗-结果:全组完全缓解(CR)率4.7%,部分缓解(PR)率72.6%,总有效率为77.4%-1-2-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7.5%-50.0%-35.7%和87.5%-46.7%-28.6%-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艾素卡铂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高-

    • 种植义齿在咬■重建疑难病例中的临床应用

      2010(9):1352-1355. DOI: 10.7655

      摘要 (2004) HTML (65) PDF 0.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种植义齿在咬■重建患者中应用的临床可行性和修复效果-方法:选择5例需要行咬■重建治疗的患者,完成种植修复前正畸,植骨,牵张成骨等序列治疗后,将Friadent Xive系统种植体植入颌骨内,配合其他的固定/可摘义齿完成修复-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健康状况和义齿修复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41颗种植体,在为期3年的临床观察中,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所有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整合,患者对义齿修复在固位-咀嚼和美学效果方面满意-结论:在咬■重建治疗中,种植义齿可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容和咀嚼功能,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0(9):1356-1359. DOI: 10.7655

      摘要 (2511) HTML (77) PDF 0.00 Byte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尿路感染病原菌回顾性分析,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2009年本院微生物室的所有清洁中段尿培养的真性菌尿药敏试验结果,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结果:清洁中段尿和导管尿培养的真性菌尿菌株共3 380株-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60.6%,其中大肠埃希菌为最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占总菌株的44.8%;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为32.0%-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头孢呋肟耐药严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占总致病菌的16.5%,对头孢菌素类及氟喹诺酮类高度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所有葡萄球菌的41.3%,其对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及氟喹诺酮类呈现高度耐药-结论:尿路感染病原体仍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应及时检测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低钙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2010(9):1360-1361. DOI: 10.7655

      摘要 (2496) HTML (46)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低钙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的MHD合并高磷血症患者,观察期间无急-慢性炎症及其他活动性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低钙组(50例),两组均进行规律透析(3次/周),对照组给予正常钙透析液(1.50 mmol/L),低钙组给予低钙透析液(1.25 mmol/L),观察6个月,分别检测观察前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钙-磷等生化指标-结果:观察前两组患者的hs-CRP分别为(5.82±0.94)mg/L和(6.17±0.97)mg/L(P > 0.05),观察后对照组患者的hs-CRP为(5.29±0.77)mg/L,与观察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低钙组患者的hs-CRP为(2.84±0.68)mg/L,与观察前及观察后的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 < 0.01),同时血磷和钙磷乘积也较对照组和观察前明显下降(P < 0.05)-结论:低钙透析可改善MHD微炎症状态,可能与改善钙磷代谢紊乱有关-

    • 血清CA125升高妇科疾病20例临床分析

      2010(9):1362-1363. DOI: 10.7655

      摘要 (2478) HTML (79) PDF 0.00 Byte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链抗原125(CA125)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CA125>200 U/ml盆腔肿块20例患者的术前与术后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A125>200 U/ml盆腔肿块患者中,卵巢癌10例,其中2例合并子宫肌瘤;输卵管癌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子宫腺肌症1例;急性盆腔炎伴输卵管积脓4例;结核性盆腔腹膜炎1例;卵巢卵泡膜瘤2例;子宫肌瘤合并肝硬化腹水1例-结论:血清CA125>200 U/ml不能判断盆腔肿块良恶性,但对盆腔肿块CA125异常升高,不能明确诊断又缺乏其他检查手段的患者应尽早探查-病理确诊-合理治疗-

    • 不同复苏液对创伤性休克临床疗效分析

      2010(9):1364-1365. DOI: 10.7655

      摘要 (2053) HTML (70) PDF 0.00 Byte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不同复苏液的复苏治疗效果-方法: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3组:乳酸林格液组(LRH组)-25%白蛋白组(ALB组)-万汶组(VOLUVEN组),每组40例,记录3组复苏液的量-结果:复苏后维持平均动脉压(MAP)80~90 mmHg时ALB组-VOLUVEN组复苏液量较LRH组明显减少(P < 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采用晶体液/胶体液联合治疗方案其恢复质量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晶体液-

    •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2010(9):1366-1368. DOI: 10.7655

      摘要 (2307) HTML (50)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各种影像学特点,提高ABC影像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其中12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8例行MR检查,7例患者先后分别行3种检查-结果: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区,13例周边及内部见粗细不均匀骨嵴-CT检查能清晰显示病灶周边及内部的粗细不等的骨性分隔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4例见液-液平面-MR检查示病变呈囊性骨质破坏区,可见厚薄不均囊壁及其内粗细不均的间隔,5例显示液-液平面-结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增生硬化明显,周边及内部粗细不均匀骨嵴-液-液平面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的初步应用

      2010(9):1369-1371. DOI: 10.7655

      摘要 (2146) HTML (51) PDF 0.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8年9月~2009年6月,拟诊胰腺癌的患者26例,采用64层螺旋CT行胰腺灌注扫描,灌注扫描结束后进行常规胰腺双期扫描-动态增强图像用siemens body perfusion 软件处理,分别测量肿瘤组织和周围残余正常胰腺组织的局部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峰值(PE)-渗透性(permeability,P)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灌注成功,其中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14例,其他病变6例-胰腺癌组织的BF-BV-PE均低于残余正常胰腺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胰腺癌与残余正常胰腺的渗透性(P)-达峰时间(TTP)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腺癌与残余正常胰腺的灌注参数差异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的临床影像学分析

      2010(9):1372-1374. DOI: 10.7655

      摘要 (3324) HTML (49) PDF 0.00 Byte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对假性软骨发育不全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9例假性软骨发育不全的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文献,对其影像特征进行描述-结果:X线表现9例椎体均似“横置的花瓶状”,四肢管状骨均可见对称性粗短变形,干骺端增宽,侧缘刺状突出,骨骺细小呈碎裂样,且被干骺端包埋;8例骨盆发育均偏小,坐骨大切迹稍窄,髋臼顶扁平,边缘不规则;8例肋骨前后端呈“括弧征”-结论:假性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一般于2~4岁发病,头颅正常-短肢型侏儒,骨骺小-不规则或呈碎裂状-干骺增宽及结构不规则,这些均是该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应与软骨发育不全等其他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相鉴别-

    • 腹腔镜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报道

      2010(9):1375-1376. DOI: 10.7655

      摘要 (2148) HTML (50) PDF 0.00 Byte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会阴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1例报告

      2010(9):1377-1378. DOI: 10.7655

      摘要 (2045) HTML (46) PDF 0.00 Byte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