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人类疱疹病毒6A亚型潜伏感染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

      2015(10):1339-1343.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1

      摘要 (2657) HTML (47) PDF 695.96 K (1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作为宿主建立HHV-6A亚型潜伏感染神经系统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HHV-6A急性感染U251细胞后随细胞传代,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病毒复制及检测病毒基因表达情况等确定其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结果:HHV-6A在急性感染U251细胞后随传代数的增加,病毒基因拷贝量逐渐减低至稳定的低水平,而代表处于潜伏感染阶段的HHV-6A病毒U94基因的转录逐渐下降随后维持在稳定水平表达。结论:HHV-6A 在体外感染U251后通过传代使病毒从急性感染期逐渐转入潜伏感染期。

    • siRNA靶向干扰IL28RA基因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5(10):1344-1348.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2

      摘要 (2241) HTML (72) PDF 337.34 K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靶向干扰白细胞介素28受体α(interleukin 28 receptor alpha,IL28RA)基因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设计合成干扰IL28RA基因表达的3对siRNA(siRNA-6158-siRNA-6160-siRNA-6162),采用脂质体转染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阴性对照转染组-缺氧复氧+siRNA-6158转染组-缺氧复氧+siRNA-6160转染组-缺氧复氧+siRNA-6162转染组,探索siRNA转染心肌细胞的合适浓度,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培养液中LDH的水平及心肌细胞IL28RA蛋白表达,观察siRNA干扰IL28RA基因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的保护作用。结果:采用脂质体转染法,siRNA浓度在80 nmol/L对心肌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与单纯缺氧复氧组和缺氧复氧+阴性对照转染组比较,缺氧复氧+siRNA-6158转染组和缺氧复氧+siRNA-6160转染组的LDH活性明显降低(P < 0.05),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 (P < 0.05),IL28R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 0.05)。结论:干扰IL28RA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保护缺氧复氧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

    • 二甲双胍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所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

      2015(10):1349-135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3

      摘要 (2726) HTML (98) PDF 1.09 M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所致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的活化,给予不同浓度(0.02-0.20-2.00 mmol/L)的二甲双胍预处理BV-2细胞,通过MTT活性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确定二甲双胍的有效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细胞上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1-茁的含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11b的表达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胞核蛋白κB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2.00 mmol/L)能够减少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诱导的BV-2细胞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并增加MTT的活性,降低细胞表面分子CD11b的表达,抑制胞核蛋白κB的核转位,减少IL-1-茁的生成与释放。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所致小胶质细胞的炎性反应。

    • GIT1通过BMP-2/p-Smad1/5/8信号通路调节骨折愈合

      2015(10):1355-1359.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4

      摘要 (2806) HTML (68) PDF 1.16 M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影响骨折愈合的具体机制。方法:分别取 GIT1基因敲除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制作股骨骨折模型,每组30只。造模成功后2周,免疫组化检测骨痂区软骨细胞矿化及p-Smad1/5/8表达量。分别取2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予以10 ng/mL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刺激后检测Smad1/5/8磷酸化水平和核转入能力;取C3H10T1/2细胞,分别用1 μg pGL3重组质粒和1 μg GIT1-siRNA共转染细胞,荧光报告素酶技术检测细胞内GIT1蛋白对BMP2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GIT1基因敲除小鼠软骨内骨化减弱,骨痂区软骨细胞堆积,骨折愈合延迟,p-Samd1/5/8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与GIT1基因敲除小鼠相比,BMP2可明显提高同窝野生型小鼠BMCs中p-Samd1/5/8核转入能力;GIT1蛋白表达的缺失可明显降低BMP2的转录水平。结论:GIT1可通过调节Samd1/5/8的磷酸化及BMP2信号转导影响骨折部位的软骨内骨化。

    • TLR7激动剂Imiquimod减弱转染IL-10的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负向调节功能

      2015(10):1360-1363. DOI: 10.7655/NYDXBNS20141005

      摘要 (1989) HTML (139) PDF 229.18 K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7(Toll like receptor 7,TLR7)激动剂Imiquimod 对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mDC)免疫功能影响。方法:转染IL-10至小鼠mDC,TLR7激动剂Imiquimod刺激48 h,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MHCⅡ-CD80-CD86及FasL等分子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产生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IL-10抑制mDC表达MHCⅡ-CD80-CD86分子,降低其分泌IL-6-TNF-α,促进其表达FasL,而TLR7激动剂刺激增加了IL-10转染mDC表达MHCⅡ-CD80-CD86分子,促进其产生IL-6-TNF-α,抑制FasL表达。结论:TLR7激动剂可逆转IL-10诱发的DC免疫应答低下。

    • 短期暴露于不同剂量细颗粒物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2015(10):1364-1368.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6

      摘要 (2277) HTML (60) PDF 990.26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短期暴露于不同剂量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并初步探索PM2.5影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组-OVA+低剂量PM2.5(10 -滋g)组-OVA+中剂量PM2.5(31.6 -滋g)组和OVA+高剂量PM2.5(100 -滋g)组。通过腹腔注射OVA致敏-雾化吸入OVA构建小鼠哮喘模型,第26-28-30天予以PM2.5滴鼻激发。第31天处死小鼠后观察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较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L-3-IL-14及血清IgE水平。结果:OVA+低剂量PM2.5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分类计数百分比及IL-4-IL-13水平与OVA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而OVA+中剂量PM2.5组及OVA+高剂量PM2.5组较OVA组升高(P < 0.05)。OVA+低剂量PM2.5组和OVA+中剂量PM2.5组血清IgE与OVA组相比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OVA+高剂量PM2.5组较OVA组升高(P < 0.05)。结论:中剂量PM2.5(31.6 -滋g)和高剂量PM2.5(100 -滋g)可进一步加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而低剂量PM2.5(10 -滋g)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无显著影响。

    • 维生素D缺乏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2015(10):1369-1371.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7

      摘要 (2014) HTML (72) PDF 549.01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维生素D(vitamin D,Vit D)缺乏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150 g左右),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it D缺乏模型组,每组8只,对照组予正常光照及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予以避光-不含Vit D的饲料喂养,4周后同时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动物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计数;取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观察气道炎症情况。结果:Vit D缺乏组的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Vit D缺乏组的肺部病理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严重。结论:Vit D缺乏加重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病变程度。

    • 白藜芦醇退黄保肝作用及其与胆汁酸排泄的相关性研究

      2015(10):1372-137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8

      摘要 (2827) HTML (104) PDF 280.85 K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藜芦醇的退黄保肝作用及其与胆汁酸代谢转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观察白藜芦醇退黄保肝的作用;原代大鼠三明治肝细胞模型上,观察白藜芦醇对ANIT损伤的肝细胞胆汁排泄,肝细胞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以及对胆汁酸排泄相关代谢酶-转运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能显著降低ANIT所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含量。在原代大鼠三明治肝细胞模型上白藜芦醇可恢复ANIT所致原代肝细胞胆管外排指数(BEI)的降低;显著降低ANIT所致的肝细胞内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的升高,恢复ANIT所致的总胆固醇水平的降低。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ANIT所致的胆汁外排转运体Bsep-Mrp2-胆汁酸摄取转运体Ntcp及胆汁酸代谢相关酶Cyp7a1-Cyp8b1 mRNA表达的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具有退黄保肝-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肝细胞上胆汁酸排泄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相关。

    • 锌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2015(10):1377-1382. DOI: 10.7655/NYDXBNS20151009

      摘要 (1745) HTML (60) PDF 265.84 K (1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补锌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硫酸锌低-中-高剂量组,另设同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硫酸锌组按照低剂量[1.6 mg/(kg·d)]-中剂量[3.2 mg/(kg·d)]-高剂量[6.4 mg/(kg·d)]每日灌胃补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纯净水。灌胃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锌-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的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结果:补锌可以显著升高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锌水平,降低FBG-FINS-HOMA-IR及血清TC-TG-LDL-C-FFA水平,升高血清HDL-C浓度,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且以高剂量补锌组效果最佳。结论:补锌可以改善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可能与锌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有关。

    • 异甘草素抑制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及对survivin表达的影响

      2015(10):1383-1384,141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0

      摘要 (2157) HTML (85) PDF 539.05 K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异甘草素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W1990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异甘草素处理,MTT法检测异甘草素对SW1990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细胞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异甘草素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且异甘草素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内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异甘草素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能与下调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 氯胺酮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2015(10):1387-1392.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1

      摘要 (2332) HTML (84) PDF 1.14 M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类药物氯胺酮和吗啡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培养24 h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C组,加0.9% NaCl处理)-氯胺酮组(K1-K2-K3组,分别加氯胺酮100-200-400 -滋g/mL处理)和吗啡组(M1-M2-M3组,分别加吗啡25-50-100 -滋g/mL处理)。持续作用24 h后,Transwell小室培养体系测定肿瘤细胞的迁移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NF-κB转录活性;48 h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Western blot技术测定NF-κB P65的蛋白表达;QPCR技术检测细胞内IL-1β和COX-2的mRNA表达。结果:①与NC组比较,M1-M2组表现为促进A549细胞迁移(P < 0.05),M3组作用不明显;K1-K2-K3组表现为抑制A549细胞迁移(P < 0.05);②与NC组比较,M1-M2组表现为促进A549细胞增殖(P < 0.05),M3组作用不明显;K2-K3组表现为抑制A549细胞增殖(P < 0.05),K1组不明显;③与NC组比较,M1-M2-M3组表现为促进IL-1β-COX-2的mRNA表达(P < 0.05);K2-K3组表现为抑制IL-1β-COX-2的mRNA表达(P < 0.05),K1组不明显;④与NC组比较,M1-M2-M3组表现为促进P65的转录和蛋白表达(P < 0.05),K1-K2-K3组表现为抑制P65的转录和蛋白表达(P < 0.05)。结论:与阿片类药物不同,氯胺酮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1β和COX-2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迁移和增殖,可能更适用于肺癌患者的术后镇痛。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临床应用评价

      2015(10):1393-139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2

      摘要 (2595) HTML (61) PDF 609.50 K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中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患者59例,根据左室导线植入径路分为腋静脉组(n=23)和锁骨下静脉组(n=36),比较两种径路左室导线植入时间-参数及相关并发症;同期选择新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腋静脉造影,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和正常心脏结构患者腋静脉内径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RT/CRTD和DDD装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组和双腔起搏器组腋静脉解剖结构相似,两组间腋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10.77 ± 2.19)mm vs (10.11 ± 2.02)mm,P > 0.0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径路和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时间-植入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右房-右室-左室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内径无明显异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安全可行。

    • 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2015(10):1397-1400.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3

      摘要 (2128) HTML (83) PDF 353.27 K (2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30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无斑块者),同时检测受试者清晨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oxLDL水平。结果:3组间oxLDL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11,P < 0.001)。经两两比较得出,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正常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正常组。oxLDL所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P < 0.001)。结论:血清oxLDL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miR-29c的表达及相关分析

      2015(10):1401-140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4

      摘要 (2104) HTML (65) PDF 256.06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29c(miR-29c)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NPDR患者及无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各30例。收集血清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miR-29c的相对表达水平。应用PicTar-TargetScan与MiRanda软件综合预测miR-29c的靶基因,取三款软件的交集作为最终靶基因。结果:miR-29c在NP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DR组(P < 0.05),其表达量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379,P < 0.05)。预测miR-29c靶基因集合富集在磷酸肌醇代谢-细胞因子及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与受体信号作用通路中。结论:NPDR患者血清miR-29c表达显著上调,miR-29c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磷酸肌醇代谢等途径参与DR的发生发展。

    • Rab27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2015(10):1405-1408.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5

      摘要 (2770) HTML (78) PDF 530.18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Rab27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Rab27b表达与结直肠癌中重要临床指标尤其是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组织芯片上(80例肠癌标本及20例癌旁对照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使用Cox回归法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直肠癌中的Rab27b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Rab27b的表达(P=0.041)。Rab27b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P=0.012)-血清CEA水平(P=0.014)-远处转移(P=0.021)及TNM分期(P=0.013)有重要关联。生存分析显示Rab27b表达(P=0.021)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Rab27b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Rab27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Rab27b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数种恶性表型相关。Rab27b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MH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左心室功能异常和结构重塑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5(10):1409-141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6

      摘要 (2005) HTML (80) PDF 417.99 K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血浆脑型钠利尿肽(BNP)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重构和舒张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分析影响MHD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MHD患者85例,于透析前行心脏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按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的比值(Ve/Va)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组(Ve/Va < 1,n=36)和舒张功能正常组(Ve/Va ≥1,n=49)。同时测定透析前血常规-生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浆BNP等。结果: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相比,BNP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且BNP诊断M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 (95%CI:0.606~0.842,P < 0.001)。进一步依据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评估患者左室构型,将其分为正常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肥厚组与正常构型组相比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P = 0.007)。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收缩压(SBP)-脉压-IVST-PWT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IVST-PWT是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F=3.217,P=0.028)。结论:SBP-IVST-PWT增加是MHD患者BNP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BNP水平升高是该患者群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左室向心性肥厚的生物标志物。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及血清钙磷和iPTH水平的影响 冉玉力,廖雪娇,李 影

      2015(10):1415-1417.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7

      摘要 (2167) HTML (64) PDF 213.46 K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及血清钙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透析的肾性骨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9),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透析(H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HP)联合治疗,两组患者透析时间均为4 h/次,3次/周,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血清钙磷和iPTH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钙水平均有上升,但观察组上调更显著(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磷和iPTH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 < 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比单纯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更加显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血钙磷和iPTH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趋化因子CCL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10):1418-1420.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8

      摘要 (1958) HTML (74) PDF 204.10 K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CL5表达,分析CCL5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受累的关系。方法:收集31例SLE患者-1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SLE患者根据肾脏受累分为狼疮肾炎21例和SLE无肾脏受累1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CCL5水平,并分析其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SLE患者CCL5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狼疮肾炎组患者CCL5表达高于SLE无肾脏受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析发现血浆CCL5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54)。结论:趋化因子CCL5在SL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SLE肾脏受累过程;CCL5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 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血清敏感标志物的研究

      2015(10):1421-142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19

      摘要 (1996) HTML (56) PDF 217.34 K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患儿血清的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内源性分泌型RAGE(endogenous secretory RAGE,esRAGE)-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Clara细胞蛋白16(clara cell 16 kD protein,CC-16)等血清标志物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研究,以期找到早期评估BPD发生可能性及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在生后48 h内留取血清,ELISA法测定sRAGE-esRAGE-SP-D-CC-16等血清标志物水平,同时记录患儿BPD发生情况及程度,统计学分析血清学指标与BPD发生及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与非BPD组患儿相比,BPD组患儿血清sRAGE-esRAGE水平明显增高(P均 < 0.01);而SP-D-CC-1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②BPD患儿中,sRAGE-esRAGE在轻度-中度及重度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③血清sRAGE-esRAGE水平与患儿胎龄没有相关性。结论:血清sRAGE-esRAGE可以作为VLBW患儿发生BPD及严重程度的一个早期评估指标。

    • 苏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鼻病毒感染流行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2015(10):1425-1428,143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0

      摘要 (2425) HTML (60) PDF 421.17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鼻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12月对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 926例儿童,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鼻咽抽吸物(NPA)人鼻病毒(HRV),收集同期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平均湿度-总降水量-总日照时间-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鼻病毒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13年1—12月间苏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儿童HRV的检出率为11.1%,且多见于3岁以下患儿(81.3%);HRV感染好发于夏-秋季;HR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结论:HRV是苏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气候因素尤其是气温对HRV的流行可能有影响。

    •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腺样体组织中的表达

      2015(10):1429-1431.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1

      摘要 (1850) HTML (70) PDF 187.40 K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儿童腺样体组织中的表达。方法:36例睡眠监测儿童行腺样体切除术,采用RT-PCR方法,检测腺样体组织中GR-α和GR-β mRNA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表明,腺样体组织中GR-α mRNA明显高于GR-β mRNA (0.170 ± 0.049 vs 0.010 ± 0.003,t=3.031,P < 0.05);OSAHS患儿腺样体组织中的GR-α mRNA较非OSAHS患儿腺样体组织中的GR-α mRNA增高(0.177 ± 0.044 vs 0.027 ± 0.010,F=7.427,P < 0.05);OSAHS患儿腺样体组织中的GR-β mRNA较非OSAHS患儿腺样体组织中的GR-β mRNA比较无明显差异(0.010 ± 0.003 vs 0.012 ± 0.006,F=0.165,P > 0.05)。结论:儿童腺样体组织中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表达,GR-α mRNA的高表达提示糖皮质激素对儿童腺样体肥大导致的OSAHS有治疗价值。

    • 体外冲击波和传统植骨内固定治疗肥大型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2015(10):1432-143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2

      摘要 (2290) HTML (87) PDF 463.69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运用体外冲击波和传统植骨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肥大型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设计前瞻性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同意参与本临床研究的骨折不愈合患者72例,分为A组(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B组(自体髂骨植骨+坚强内固定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 0.05)。A组予以体外冲击波治疗3次,间隔7 d;B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平均随访18.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率-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愈合率上未及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骨痂出现时间上B组较A组早(P < 0.05)。但在最终愈合时间上两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在平均治疗费用上A组较B组明显降低(P < 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对于肥大型骨折不愈合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建议在行传统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应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

    •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不同处理方法及预后

      2015(10):1437-1439.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3

      摘要 (1783) HTML (54) PDF 185.17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植入后感染不同处理方式的选择及其应用,评价起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0年所有植入起搏器相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预后。结果:共14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选择单纯局部清创换药及静脉用抗生素,平均清创次数4.6次,均反复再发囊袋感染,最后重新选择移除脉冲发生器-剪断电极后对侧植入。6例直接脉冲发生器移除-电极导线剪断后局部彻底清创。以上11例患者均未再发囊袋感染,距最后1次清创平均随访时间6年。另外3例直接移除脉冲发生器,经静脉系统电极导线全部拔除,平均随访时间2.5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发囊袋感染。结论:CIED植入后囊袋感染应尽可能首选全部拔除装置,控制感染,对侧重新植入。但对一些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局限囊袋感染或拔除电极风险太大的患者,脉冲发生器移除-电极导线剪断后局部彻底清创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腹腔镜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

      2015(10):1440-1442.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4

      摘要 (2194) HTML (56) PDF 221.92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ELAPE)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4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30例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经盆腔途径ELAPE手术,术中根据肿瘤侵犯肛提肌程度,经盆腔途径直视下个体化切除肛提肌范围,所有患者常规经腹关闭盆底腹膜,会阴部操作不改变体位,未行盆底重建。记录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操作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及中转开腹,所有标本切除肛提肌均附于远端直肠系膜,环周切缘均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193.0 ± 3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0.5 ± 24.2)mL。术后随访3~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腹腔镜经盆腔途径ELAPE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是可行的,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近期并发症少。

    • 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5(10):1443-144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5

      摘要 (2444) HTML (65) PDF 220.75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施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并对择期宫颈环扎术-应激宫颈环扎术及紧急宫颈环扎术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对82例因宫颈机能不全而行宫颈环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4组不同手术孕周及3种手术时机患者的分娩孕周-术后延长妊娠时间及妊娠结局。结果:4组不同孕周施行宫颈环扎患者,其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胎儿存活率比较,孕14+1~18周组最高,孕<14周组最低,但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孕14+1~18周组胎儿足月率为57.14%,孕18+1~22 周组为58.33%,孕22+1~28周组为26.67%,前2组的足月率明显高于最后1组,但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效果的比较,择期组-应激组及紧急组,其手术孕周-分娩孕周-术后延长妊娠周数-存活数-足月数-流产数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 < 0.05),早产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两两比较后以择期宫颈环扎组最好,紧急组胎儿存活率为58.33%。结论:宫颈环扎术的最佳时间为妊娠14~18周,可适当向后延长为妊娠14~22周。不同手术时机中,择期宫颈环扎术疗效最好,紧急宫颈环扎术可作为宫颈机能不全治疗不及时的有效补救方法。

    • 8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临床诊疗分析

      2015(10):1447-1450.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6

      摘要 (1878) HTML (63) PDF 241.12 K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评价其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TX药物治疗组(13例)-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组(45例)和手术治疗组(28例),从治疗后血β-hCG下降百分比-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瘢痕部位病灶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来潮时间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药物治疗组成功率53.85%,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组成功率93.33%,手术治疗组成功率100.00%。3组在治疗后血β-hCG恢复至正常时间及治疗后瘢痕部位病灶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住院费用上无明显差异(P > 0.05);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组和手术治疗组在治疗后血β-hCG下降百分比及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 > 0.05),但两者优于MTX药物治疗组;在月经恢复来潮时间上手术组明显优于MTX药物治疗组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组(P < 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及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成功率较高,可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 早期微创性磨削痂术治疗面部深Ⅱ度创面的应用探讨

      2015(10):1451-1453.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7

      摘要 (2109) HTML (50) PDF 598.87 K (2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创性磨削痂手术治疗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对减轻色素沉着及疤痕形成,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头面部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面积2%~78%,其中男性46例,女性20例,儿童14例。病例入院后均立即行彻底创面清创,聚维酮碘纱布包扎。于入院后2~4 d内,在全身麻醉下行面部深度创面早期磨削痂术,术后人体生物敷料覆盖,术后10 d换药,去除外覆生物敷料,定期创面换药直至创面愈合。结果:早期微创性磨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手术治疗面部深Ⅱ度创面,色素沉着及疤痕增生少,提高了创面愈合质量。结论:早期微创性磨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手术是治疗面部深Ⅱ度创面,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重要措施。

    • 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鼻唇沟轴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2015(10):1454-145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8

      摘要 (1804) HTML (70) PDF 1.27 M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以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鼻唇沟皮瓣转移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口腔鳞癌术后软组织缺损10例,其中口底6例,舌缘3例,下牙龈1例,采用以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0例患者,口腔-面部等创口Ⅰ期愈合,皮瓣成活率100%。随访6个月~3年,无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外观形态满意,语言与咀嚼等生理功能良好,面部取瓣区无明显畸形。结论:以面动脉下端为蒂的鼻唇沟皮瓣与口腔下部(口底-舌腹-下颌牙龈)缺损区邻近,皮瓣取材范围增大,移位距离延长,活动度更灵活,可用于修复大面积的口腔癌术后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年长患者。

    • 前牙全瓷贴面修复前的美学准备

      2015(10):1457-1460. DOI: 10.7655/NYDXBNS20151029

      摘要 (3753) HTML (53) PDF 781.17 K (4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前牙瓷贴面修复前应该进行的美学准备。方法:根据需要对20例前牙瓷贴面修复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以下美学准备工作,包括:诊断蜡型的制作-洁治和漂白-颜色及表面质地的设计-视错觉原理在配色方案中的应用等。常规进行瓷贴面修复后评价色泽逼真度-形态-患者满意度等美学效果。结果:瓷贴面修复患者在进行充分的修复前美学准备和设计工作后能够获得良好的修复美学效果,患者满意度高。结论:良好的修复前美学准备和设计对于确保瓷贴面修复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盐城市盐都区农村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调查

      2015(10):1461-1464.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0

      摘要 (1612) HTML (49) PDF 224.85 K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盐城市盐都区农村居民当前主要慢性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状况,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问卷调查结合现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结果:盐城市盐都区18岁及以上农村居民中6种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16.97%-脑卒中2.20%-糖尿病1.90%-冠心病1.4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3%-恶性肿瘤1.09%,其中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8-<0.001-0.017)。调查人群每日人均食盐量为9.25 g,嗜盐率32.59%;吸烟者占26.13%,其中男性46.87%,女性7.6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饮酒率7.56%,其中男性14.75%,女性1.16%,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日行6 000步标准达到率36.31%,其中男性36.82%-女性35.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经常锻炼的比例为4.69%,其中男性5.09%,女性4.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BMI指数分布情况为消瘦人群占3.13%-正常人群占57.21%-超重人群占33.75%和肥胖人群占6.69%;肥胖人群中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P值分别为<0.001-0.029-<0.001),消瘦人群中恶性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P值分别为<0.001-0.023)。结论:盐都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形势不容乐观,吸烟-饮酒-嗜盐-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有较高的流行强度,应从戒烟限酒-减盐-控制体重等方面做起,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

    • 植入式闭环芯片系统对清醒兔心率的调控作用

      2015(10):1465-1468.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1

      摘要 (2376) HTML (71) PDF 448.42 K (1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观察植入式闭环芯片系统对清醒兔心率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2只心率正常的新西兰兔随机分2组:对照组-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组。VNS组兔体内植入自主研发的闭环芯片1周,随机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1 h,恢复1 h;对照组体内植入无刺激的芯片。MD2000WL软件记录实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芯片根据ECG计算心率。结果:植入式闭环芯片可在清醒兔体内工作。芯片可以成功记录完整心电图。VNS组调控期间心率明显低于调控前的基础心率[(265.2 ± 15.2)次/min vs.(289.5 ± 15.7) 次/min,P < 0.05]。VNS组调控期间心率和对照组相比较,VNS组的心率明显降低[(-24.3 ± 3.6) 次/min vs.(-4.6 ± 5.1)次/min,P < 0.05]。结论:植入式闭环芯片系统可以长期调控清醒兔的心率。

    •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时如何选择结扎位点和控制心肌梗死面积

      2015(10):1469-1473.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2

      摘要 (2383) HTML (90) PDF 953.95 K (2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结扎位点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寻找有效-准确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组建模前通过直视解剖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明确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右缘之间交点和心尖的假想连线为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标志,选择在此连线上左心室最高点为缝扎位点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n=58)。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n=38)。建模后,观察大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2组大鼠建模成功率;氯化三苯四唑 (TTC法)检测比较2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建模后心电图示:实验组建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9% vs 65.5%,P < 0.01)。TTC法检测结果示:实验组中心肌梗死面积在中等梗死面积范围内的大鼠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0只vs 11只,P < 0.01)。结论:直视下显露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有助于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位点,控制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建模成功率。

    •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

      2015(10):1474-1478.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3

      摘要 (2877) HTML (85) PDF 750.17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探讨左心房功能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采集102例高血压患者及10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二维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房主动收缩前的容积(LAVpreA)-最小容积(LAVmin)及最大容积(LAVmax)等数据。分别计算出左心房排空分数[(LAVmax-LAVmin)/LAVmax]-被动排空分数[(LAVmax-LAVpreA)/LAVmax]及主动排空分数[(LAVpreA-LAVmin)/LAVpreA],应用GE EchoPAC得出左心房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各壁的速度(Vs-Ve-Va)-应变(εs-εe-εa)及应变率(SRs-SRe-SRa)。结果:高血压患者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早期左心房整体应变-应变率及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收缩期前容积及最小容积皆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 < 0.000 1),排空分数显著降低(P < 0.05);左心房整体二维应变参数与左心房的容积呈显著负相关,与排空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容积明显增大,功能显著降低,且与左心室重构显著相关。

    • CT仿真膀胱镜检查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膀胱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2015(10):1479-1482.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4

      摘要 (2156) HTML (54) PDF 1.40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T仿真膀胱镜检查(CTVE)和CT动态增强扫描(DCECT)对膀胱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选择2012—2014年本院收治的疑似膀胱疾病患者123例,对比DCECT和CTVE对膀胱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和分期准确性。结果:经CT和病理学诊断有47例确诊为患有膀胱恶性肿瘤,共检出61个病灶,病灶大小0.2 cm×0.3 cm ~ 4.1 cm×5.4 cm。CTVE和DCECT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5%-94.3%-96.0%和89.4%-92.7%-94.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CECT和CTVE对于T1~T3a的检出率分别为67.5%和80.0%,两者具有较为显著差异(χ2=7.547,P=0.006)。两种方法对T3b~T4的检出率都为87.5%(P > 0.05)。结论:CTVE 与DCECT在膀胱恶性肿瘤诊断价值上各有利弊,联合CTVE 与DCECT对膀胱病变进行检查,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诊断信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脊柱磁共振成像研究

      2015(10):1483-148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5

      摘要 (1838) HTML (54) PDF 1.45 M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脊柱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脊柱MRI表现,包括:椎管内硬膜外积液,硬脊膜强化,硬膜外静脉丛扩张,C1~2水平或脊柱神经根鞘周围异常T2高信号,椎管狭窄或脊压征,椎管结构变异。结果: 11例患者脊柱MRI表现:硬膜外积液91%(10/11例),硬脊膜强化71%(5/7例),硬膜外静脉丛扩张64%(7/11例),C1~2水平或颈胸腰椎神经根鞘周围异常水样信号86%(6/7例),椎管狭窄或脊压征45%(5/11例),椎管结构异常27%(3/11例)。结论:脊柱MRI有助于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及病因查找,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

    •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初步评估

      2015(10):1487-1490.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6

      摘要 (1794) HTML (52) PDF 507.60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剪切波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探讨其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107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6例)与非脑梗死组(5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观测两组颈动脉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并测得斑块平均弹性模量值(SWE1)-斑块近心端弹性模量值(SWE2)及两者的比值(SWE1/SWE2)。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60.7%)为主,非脑梗死组以混合型斑块(47.1%)为主,脑梗死组斑块表面呈不规则溃疡型较非梗死组明显增多(P < 0.05);②超声弹性图像中,脂质型斑块表现为蓝色-黄色为主;混合型斑块表现为不均匀黄色-红色或不规则黄红相间;强回声钙化回声斑块表现为红色为主;③脑梗死组斑块的SWE2明显低于非梗死组,而SWE1/SWE2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SWE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观察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及定量测得各种斑块弹性模量值,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

    • 超声内镜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5(10):1491-1493.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7

      摘要 (2135) HTML (71) PDF 274.92 K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超声内镜(EUS)对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患者30例,其中出血组16例,未出血组14例,分别进行常规电子胃镜和EUS检查,EUS检查主要了解EGV及食管周围静脉穿通支(PEV)-奇静脉情况等。结果:常规胃镜检出30例患者均有食管静脉曲张(EV),EUS检出15例;常规胃镜检出胃底静脉曲张(GV)者11例,EUS检出19例。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中EUS各检测出食管周围静脉穿通支阳性患者15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组患者中,食管周围静脉穿通支最大直径为(6.1 ± 2.3)mm,奇静脉最大直径为(11.8 ± 1.9)mm;未出血组患者中,两者分别为(3.7 ± 1.7)mm和(8.1 ± 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US对胃底静脉曲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食管周围曲张静脉穿通支-奇静脉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 胰性腹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5(10):1494-1496. DOI: 10.7655/NYDXBNS20151038

      摘要 (1683) HTML (51) PDF 496.93 K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