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发生与线粒体数目的改变

      2015(12):1675-1679.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1

      摘要 (3419) HTML (41) PDF 2.91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发生与线粒体数目改变的关系。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小泡的形成与变化-线粒体数目的改变,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NRF1-mtTFA的表达。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在3T3-L1 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小泡出现在细胞分化的第2天,随后迅速增加,第4天自噬小泡的面积达到最大,第6天开始消失;线粒体数目在分化第2天显著下降,第4天开始逐渐增加,到第6天超过分化前的水平并在第8天恢复;在分化过程中的自噬小泡内,有被吞噬的线粒体。Western blot结果则显示调控线粒体合成的转录因子NRF1-mtTFA的表达在分化第2天显著下降,第4天迅速升高,至分化末期再次下降。结论: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早中期形成了大量的自噬小泡,包括一些线粒体自噬,这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可能是分化早期线粒体数目减少的原因之一。

    • 活性维生素D缺乏导致脑内加压素表达上调和脑血管功能损伤

      2015(12):1680-1684.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2

      摘要 (1916) HTML (43) PDF 688.38 K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缺乏在小鼠高血压发病的病理进程中对脑内加压素(VP)表达和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尾动脉压体积描记法-免疫组织化学-离体微血管压力肌动描记法分析和比较2月龄25羟化维生素D 1α羟化酶基因敲除[1α(OH)ase-/-]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的平均动脉血压-脑内VP的表达和脑微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结果:1α(OH)ase-/-小鼠出现高血压表型,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VP表达都高于同窝野生型小鼠,大脑后动脉对乙酰胆碱的舒血管反应和对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的缩血管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1,25(OH)2D3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对脑内神经内分泌和脑血管功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 小鼠胰岛与肝脏脱细胞支架三维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2015(12):1685-1690.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3

      摘要 (2269) HTML (61) PDF 2.85 M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测原代小鼠胰岛在小鼠肝脏脱细胞支架上的生长及功能,探讨组织工程学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方法:运用灌注法制备结构完整的全肝脏脱细胞支架并检测,运用胶原酶P灌注消化法获取小鼠胰岛细胞并行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分析;将分离纯化的原代小鼠胰岛经门静脉灌入全肝脏脱细胞支架,在三维培养体系培养后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肝脏脱细胞支架检测未见细胞结构,胶原结构保存完整。支架内剩余DNA定量检测结果为(38 ± 11)ng/mg dsDNA,生物相容性良好。双硫腙(dithizone,DTZ)染色胰岛呈现特异性猩红色,葡萄糖刺激实验提示在高糖组中培养的原代小鼠胰岛胰岛素分泌功能明显高于低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胰岛移植入肝脏脱细胞支架培养5 d后胰岛定植,且胰岛素基因表达显示脱细胞支架三维培养中胰岛素表达水平与平面培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肝脏脱细胞支架三维培养体系中的胰岛细胞比传统平面培养具有更佳的细胞活力及更有效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 聚合物微气泡的优化及其体内外超声成像研究

      2015(12):1691-169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4

      摘要 (2162) HTML (58) PDF 1.23 M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以左旋聚乳酸(poly L-lactic acid,PLLA)及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膜材的微气泡,在稳定性和粒径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使其在保持超声成像增强能力的同时,更适于体内应用。方法:首先对PVA进行了羧基化修饰,使制备的微气泡表面含有羧基,Zeta电位达到-38.87 ± 2.19 mV,从而由于静电斥力提高了微气泡的稳定性。其次,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的PVA浓度-水相油相比-乳化速度3种因素,实现了对微气泡粒径的控制。结果:对优化后平均粒径为1.38 -滋m-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的微气泡进行了体内外超声成像实验,证实其在体外能够显著增强超声成像效果,在体内既可以通过瘤内注射迅速提高肿瘤部位超声显影质量,又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经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在一段时间的累积之后,增强超声成像效果。结论:本研究为微气泡的体内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 YM155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自噬并促进其凋亡

      2015(12):1697-170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5

      摘要 (2664) HTML (47) PDF 822.93 K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三阴性乳腺细胞株MDA-MB-231的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M155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联合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处理细胞与单用组比较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加药组与对照组细胞的survivin-beclin 1和bcl-2的mRNA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urvivin-bcl-2-caspase-3-PARP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YM155对MDA-MB-231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结果显示YM155在0.5-1.0-1.5 ng/mL浓度对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11.9 ± 2.4)%-(21.7 ± 2.6)%-(30.8 ± 4.5)%,与对照组(6.4 ± 1.2)%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当使用自噬抑制剂3-MA(5 mmol/L)联合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率(62.5 ± 3.3)%,与单用YM155组(54.7 ± 2.7)%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 < 0.05)。YM155可显著下调survivn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cl-2和提高caspase-3-PARP的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eclin 1表达及增加LC-3Ⅱ/ LC-3Ⅰ的比值,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结论:YM155能够有效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发生,其诱导的自噬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凋亡的发生。

    • miRNA145联合二甲双胍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影响

      2015(12):1703-170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6

      摘要 (3081) HTML (44) PDF 302.99 K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NA145联合二甲双胍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影响。方法:慢病毒法将miRNA145转染入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miRNA145表达的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细胞AMPK-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表明miRNA145-二甲双胍均具有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的作用,二者联用使细胞增殖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miRNA145以及二者联用可进一步促进AMPK的活化进而影响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论:miRNA145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具有更强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作用。

    • FGFR4 mRNA在我国南方地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12):1707-1709.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7

      摘要 (2998) HTML (74) PDF 303.02 K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GFR4 mRNA在我国南方地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我国南方地区126例肺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FGFR4 mRNA 的表达量;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FGFR4 mRNA的表达高低与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126例肺腺癌组织中FGFR4 mRNA 相对表达量,发现癌组织中FGFR4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后生存时间在高表达FGFR4 mRNA组的肺腺癌患者中比低表达FGFR4 mRNA组肺腺癌患者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FGFR4 mRNA的表达与我国南方地区肺腺癌的发生和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肺腺癌患者中FGFR4 mRNA表达下调,而FGFR4 mRNA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期。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评价

      2015(12):1710-1713.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8

      摘要 (1953) HTML (49) PDF 306.74 K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方向达峰值应变的时间,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30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35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方向的收缩期达峰值应变的时间,并将所有时间与心率标化,得到标化的达峰时间。结果:正常组左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圆周方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各节段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l)在多数节段显著降低 (P < 0.05),不仅发生在心肌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厚度正常的节段也降低;短轴径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r)-圆周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c)在部分节段也延迟,但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延迟更加明显。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较好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同步性。

    • 血清N-末端脑钠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2015(12):1714-1717. DOI: 10.7655/NYDXBNS20151209

      摘要 (1946) HTML (54) PDF 279.89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植入CRT或CRT-D的CHF患者60例,术前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测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依据CRT植入后6个月随访时LVEF绝对值较基线增加≥5%为标准,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期间观察CHF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结果:CRT术后有反应组术前NT-proBNP-随访MACE发生率明显小于CRT无反应组(P < 0.01)。以NT-proBNP 2 354.5 pg/m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CRT术后无反应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92.5%。以NT-proBNP 2 254.5 pg/m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95.2%,特异度92.3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T-proBNP≤2 254.5 pg/mL患者生存时间高于NT-proBNP≥2 254.5 pg/mL者(P < 0.01)。结论: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与CHF患者CRT术后反应程度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

    • Bethesda细胞病理报告系统在甲状腺细针穿刺中的应用

      2015(12):1718-1721.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0

      摘要 (3703) HTML (56) PDF 202.12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Bethesda细胞病理报告系统(TBS)应用于甲状腺细针穿刺(FNA)细胞病理读片,提高 FNA细胞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 705份FNA细胞病理样本,同时对比分析其中66例接受外科手术的组织病理样本。结果:1 705份中病理片归为“无诊断价值”(N)-“良性”(B)-“不确定价值的不典型增生”(AUS)-“滤泡性肿瘤”(FN)-“怀疑恶性”(S)和“恶性”(M)的分别有295(17.30%)-1 291(75.72%)-30(1.76%)-19(1.11%)-36(2.11%)和34(1.99%)例。总体阳性细胞率82.70%。对66例同时接受FNA和手术的患者细胞和组织病理对比分析得出,前2类总体恶性可能性仅为11.11%,而后4类总体恶性可能性为63.33%,较前者显著升高(P < 0.01)。FNA对恶性或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2.61%,特异性为74.42%,阳性预测值为63.33%,阴性预测值为88.89%,假阳性率为25.58%,假阴性率为17.39%。结论:TBS类别中AUS-FN-S和M类恶性风险较高,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价值。

    • 住院糖尿病患者空腹高血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一项多中心的临床调查研究

      2015(12):1722-172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1

      摘要 (1872) HTML (46) PDF 224.97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空腹高血糖的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5家医院行动态血糖监测-资料完整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 055例。收集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尿白蛋白-大血管病变等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中,83.9%存在空腹高血糖,其中全天血糖控制不佳占75.2%,黎明现象占15.4%,Somogyi效应占9.4%。1型糖尿病患者Somogyi效应发生率显著高于2型,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不佳发生率显著高于1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亚组中年龄-分型-病程-血压-血脂具有差异性(P < 0.05)。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越高,全天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收缩压越高-总胆固醇(TC)越高,黎明现象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TC-TG越低,Somogyi效应发生的风险越大(P < 0.05)。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空腹高血糖现象,原因依次为全天血糖控制不佳-黎明现象-Somogyi效应。1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Somogyi效应。年龄-病程-TG-LDL-C为全天血糖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收缩压-TC为黎明现象的危险因素,TC-TG为Somogyi效应的危险因素。

    •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维生素D含量的临床分析

      2015(12):1727-1730.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2

      摘要 (2024) HTML (51) PDF 203.02 K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维生素D的浓度,分析缺乏维生素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3例手术患者,术前均常规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浓度,以25(OH)D≥32 ng/mL评定为患者血清维生素D的含量正常,25(OH)D≥20 ng/mL且﹤32 ng/mL为维生素D含量不足,﹤20 ng/mL为维生素D含量缺乏。结果:503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的比率分别为71.4%和23.9%,女性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较男性患者高(P < 0.001);BMI增大(P=0.009)和吸烟(P﹤0.001)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更高;月份分析中,维生素D缺乏比例最低为9月份(44.8%),最高为1月份(90.6%);季度分析中,患者维生素D含量冬季最低,秋季最高(P=0.001);年龄-骨密度与维生素D的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女性(P < 0.001)-吸烟(P=0.005)-冬季(P=0.001)是维生素D缺乏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可能影响患者的手术预后,需要加强对脊柱外科患者术前维生素D含量的筛查和治疗。

    • 胃癌患者血浆游离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

      2015(12):1731-1734.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3

      摘要 (2161) HTML (52) PDF 339.62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BRCA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手术切除方式-TNM分期-肿瘤部位-Lauren分型-浆膜-神经-脉管是否浸润无显著性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性(P = 0.033)。生存分析提示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 = 0.034)。结论:胃癌患者血浆BRCA1 mRNA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的负荷,且能作为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活检病理学分析

      2015(12):1735-173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4

      摘要 (2738) HTML (48) PDF 818.63 K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的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对照,探索免疫标记物在CMML诊断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学方法分析39例CMML的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法,以CMML为实验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L)为对照组,检测CD15-MPO-CD34-CD14-CD56-CD68(PG-M1)-CD163在上述3组中的表达。结果:CMML骨髓病理组织学提示33例(84.6%)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细胞增生明显且形态异常,29例(74.4%)单核细胞增多,20例(51.3%)巨核细胞形态异常。粒细胞标记物CD15-MPO在CMM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69 ± 7.06)%,(33.96 ± 5.94)%,其与CML及AMoL均有统计学差异。单核细胞标记物CD14-CD56-CD68(PG-M1)及CD1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 ± 2.51)%-(8.69 ± 2.66)%-(13.35 ± 4.32)%-(11.43 ± 4.15)%,除CD56外,其余在CMML与AMoL的阳性率均有明显差异。原始细胞标记物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4.31±1.98%,与CM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有助于CM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索拉菲尼对比单纯介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2015(12):1739-174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5

      摘要 (3404) HTML (52) PDF 210.32 K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NM分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给予TACE术+索拉菲尼治疗,对照组57例,行TACE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2个月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为74.1%,对照组为64.9%,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282)。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6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62.5%和32.1%,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01)。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肤黏膜反应及肝功能异常等。其中治疗组口腔黏膜炎及手足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 < 0.001,P < 0.001)。结论:TACE联合索拉菲尼可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小。

    •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2015(12):1743-1745.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6

      摘要 (1994) HTML (51) PDF 172.47 K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5年4月,本院23例因心脏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而运用ECMO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3例中15例(65.2%)成功脱离ECMO支持治疗,其中10 例存活出院(生存率43.5%),5例成功撤除ECMO后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8例因无法撤除ECMO而死亡。全组ECMO平均支持时间(191 ± 121)h。ECMO支持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存活出院组ECMO装机前血乳酸水平及术后总出血量和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CMO可为心脏术后低心排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控制术后出血,应用ECMO时机是心脏术后低心排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

    • 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1746-1749.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7

      摘要 (2307) HTML (57) PDF 185.79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KDIGO标准,评估心脏手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进行心脏手术的1 57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A-AKI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CSA-AKI对ICU期间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结果:1 575例患者中,534例(34%)发生CSA-AKI,22例(1.4%)患者需要肾替代治疗,住院总病死率为1.3%(20/1 575)。CSA-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时间(P < 0.001)-CPB时间≥100 min(P < 0.01)-输注红细胞(P < 0.001)-术后3 d内体温超过38℃(P < 0.05)等,而使用乌司他丁与CSA-AKI低发生率相关(P < 0.01)。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AKI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是非AKI患者的2.26倍(P < 0.05),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其死亡风险是非肾脏替代患者的18.65倍(P < 0.001)。结论:CSA-AKI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输注红细胞以及术后3 d内体温超过38°C等密切相关。乌司他丁的使用与CSA-AKI低发病率有关。CSA-AKI与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尤其是接受肾替代治疗的患者。

    • 超声多普勒肾血流动力学测定对妊娠期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

      2015(12):1750-1753.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8

      摘要 (2186) HTML (42) PDF 183.49 K (1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其在此病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待产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40例(PE组)-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25例(慢高合并PE组)-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21例(慢高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2例(GH组)和正常妊娠孕妇48例(正常妊娠组)为研究对象。于妊娠32~36周检测孕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各组孕妇进行肾脏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① PE组及慢高合并PE组中血BUN-UA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慢高组(P < 0.05);PE组Scr值明显高于慢高组-GH组及正常妊娠组,而GFR值明显低于这3组(P < 0.05);② PE组-慢高合并PE组和慢高组3组肾主动脉(MRA)及段动脉(SRA)的血流峰值加速时间(AT)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 < 0.05);GH组仅段动脉的血流峰值加速时间(AT)值高于正常妊娠组,而在主动脉此两组间AT值无差异;5组间MRA及SR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均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时,子痫前期较慢性高血压所引起的肾损害更迅速-更严重。用肾脏超声多普勒测定各级肾动脉的AT是早期发现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其联合UA及GFR可为临床早期评价肾功能-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高滴度妊娠梅毒的疗效分析

      2015(12):1754-175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19

      摘要 (2296) HTML (44) PDF 189.81 K (1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12个月时,治疗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2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78.79%;对照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17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53.13%。两组妊娠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先天梅毒-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接受治疗后出现早产1例,妊娠结局无差异。 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

    • 一组家族遗传性疾病全基因组测序的分析报告

      2015(12):1757-1760.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0

      摘要 (3951) HTML (58) PDF 653.11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临床上发现一组特殊病例,一个家族4代人中均发现有同一种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患者,症状具体表现为上肢肘关节有不同程度的伸直受限,下肢踝关节似马蹄样畸形,足部高弓畸形-无明显内翻内收现象。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探讨其发病的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患儿-具有相似症状的患儿父亲及健康母亲的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并进一步收集该家族中的其他患病及健康成员的血液样本,利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一系列突变基因,包括ANXA3基因突变[chr4,c.C820T(p.R274*)]-ATP6V1E2基因突变[chr2,c.G136A(p.V46M)]和HIST1H3A基因突变[chr6,c.C205T(p.Q69*)]等。基于家族更多成员血液样本的PCR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ANXA3为该疾病潜在的致病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结论: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该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 奥卡西平治疗耳鸣的临床初探

      2015(12):1761-1763.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1

      摘要 (4542) HTML (55) PDF 230.84 K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奥卡西平治疗耳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收集20例不同程度的耳鸣患者,根据患者的耳鸣减轻程度,调整奥卡西平的剂量,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时,分别进行耳鸣残疾量表评分(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结果:18例患者耳鸣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前后的THI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功能性评分和严重性评分的改变与THI评分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而情感评分的改变与其无相关关系。结论:奥卡西平在耳鸣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1764-176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2

      摘要 (1799) HTML (48) PDF 183.89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方式为微波凝固切肝法,对照组为普通钳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1年随访结果,包括肝切除时间-肝切除面积-肝切除速度-失血量-结扎数量-有无输入红细胞-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例数,以及术后3 d和7 d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白蛋白-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中微波凝固切肝法组在肝切除失血量及结扎(包括钛夹-缝扎等)数量与传统钳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术中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的例数与传统钳夹法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钳夹法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钳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情况下,不阻断入肝血流微波凝固切肝法对肝脏损伤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

      2015(12):1767-1769.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3

      摘要 (2100) HTML (51) PDF 179.16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危险因素以及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ALL allo-HSCT患者67例,依据移植早期(移植后100 d内)患者有无发生急性心衰事件而分为心衰组(19例)和对照组(48例)。运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 χ2检验和t 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心衰组的临床特点。结果:ALL 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 d(移植前1 d~移植后78 d)。单因素分析显示,Ph+ALL移植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史为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细菌感染及死亡等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都较对照组高(P < 0.05)。结论:ALL allo-HSCT患者急性心衰事件多发生在移植早期,Ph+ALL移植前TKI治疗史是ALL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细菌感染及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

    • Her-2状态对以洛铂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的影响

      2015(12):1770-177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4

      摘要 (2374) HTML (45) PDF 270.26 K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Her-2状态对洛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3例Her-2检测结果明确且使用含洛铂方案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例,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收集113例,其中111例可评价疗效。Her-2阳性组35例(31.5%),1例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15例疾病稳定(SD)[客观有效率(ORR):45.7%,疾病控制率(DCR)88.6%]。Her-2阴性组76例,1例CR,16例PR,37例SD(RR:22.4%,DCR 71.1%),两组间RR(P=0.012)及DCR(P=0.043)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24例(21.2%),17例(15.0%)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轻度肝损害-疲乏-周围神经病变-口腔炎及皮疹等,多为1/2级轻度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晚期乳腺癌Her-2状态影响洛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疗效,Her-2阳性者对治疗更敏感,中位TTP更长。

    • 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中央气道狭窄并呼吸衰竭

      2015(12):1773-1775.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5

      摘要 (1771) HTML (48) PDF 851.64 K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中央气道狭窄并呼吸衰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月—2013年5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下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12例恶性肿瘤致中央气道狭窄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结果。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应用高频电灼术-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消融-球囊扩张及自膨胀金属支架置入等。结果: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8 ± 9)岁。12例患者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促指数明显改善(P < 0.01),11例患者呼吸衰竭得到纠正,1例患者术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3 d后拔管并顺利撤除呼吸机,有效率为100%。无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中央气道狭窄并呼吸衰竭可行-安全及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或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5(12):1776-177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6

      摘要 (3221) HTML (47) PDF 170.65 K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TP组)和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 组)化疗方案对晚期(ⅢB-Ⅳ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6例肺鳞癌患者随机分为TP组和GP组进行化疗,每例患者至少化疗2个周期以上。结果:治疗后TP 组与GP组相比,临床有效率-临床获益率-疾病进展时间和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TP组在骨髓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GP组(P < 0.05)。结论:TP 组与GP组方案在治疗晚期(ⅢB-Ⅳ期)肺鳞癌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但TP 组方案相对耐受性较强,表现在降低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方面,而在降低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等不良反应无明显优势。

    • 运用STRONGkids对外科恶性肿瘤患儿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及早期营养支持的调查研究

      2015(12):1779-1781.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7

      摘要 (2189) HTML (61) PDF 185.66 K (1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STRONGkids评价分析外科恶性肿瘤患儿的营养风险并研究早期营养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STRONGkids(screening tool risk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growth)对2013年3月—2014年12月南京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2例恶性肿瘤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管理。以STRONGkids评分≥4分为高度营养风险,将存在高度营养风险的患儿60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方法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分别测定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术后10 d的体重-血清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并于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记录患儿体重变化,同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共筛查出60例存在高度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A组30例)和非干预组(B组30例),A组患儿术后10 d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A-视黄醇结合蛋白较B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患儿体重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STRONGkids能有效评估恶性肿瘤患儿的营养风险,早期进行营养评估-干预和管理可以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1782-1783.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8

      摘要 (2909) HTML (55) PDF 134.68 K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5(12):1784-178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29

      摘要 (1969) HTML (47) PDF 172.01 K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ncer antigen,CA125)-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肺癌组120例-肺良性病变组82例及健康对照组6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CEA-CA125-NSE-CYFRA21-1血清水平分别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类型肺癌患者血清标记物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不同类型肺癌的血清标记物阳性率亦有明显差异(P < 0.05)。4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最高,为90.00%,但特异度低于CEA+CA125+NSE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各种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肺癌诊断均有其独特优势,但亦存在不足,目前尚无一种肿瘤标记物能够明确诊断肺癌。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肺癌检出率,但其特异度还有待提高。

    • 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2015(12):1787-1789.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0

      摘要 (3881) HTML (48) PDF 385.79 K (2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43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患者均给予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脂质体多柔比星给药剂量30 mg/m2。合并抗肿瘤药物按常规方法给药。21~28 d为化疗1周期。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3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14例,疾病稳定 16例,疾病进展 12例,客观有效率为34.9%,临床获益率72.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4.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疲乏-肝功能损害及手足综合征等,未见明显的心脏毒性。结论: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

      2015(12):1790-179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1

      摘要 (2687) HTML (41) PDF 188.27 K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1月接受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病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白介素6(IL-6)水平和CD4+/CD8+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相对于开腹组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短-术后体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手术患者的外周血IL-6水平和CD4+/CD8+水平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术后1 d和术后4 d差异显著(P < 0.05);腹腔镜组术后4 d外周血IL-6和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而开腹组术后1 d和术后4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用于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对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小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62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2015(12):1793-1795.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2

      摘要 (2039) HTML (58) PDF 158.87 K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62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62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率-孕妇年龄-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及胎龄28~34周活产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初产妇多于经产妇,21~35岁多发,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多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的构成依次是:产后出血-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其围产儿严重并发症的构成依次为: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死胎。早发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脑血管意外-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重度窒息儿-早产儿等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仍然以剖宫产为主。胎龄28~34周活产新生儿随胎龄增加,存活力明显增加。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易并发严重并发症,威胁孕产妇以及围产儿生命安全,应得到广泛重视。随终止妊娠孕周增加,围产儿预后明显改善。

    • 高通量基因测序在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1796-179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3

      摘要 (2420) HTML (52) PDF 199.87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 218例单胎孕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抽取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胎儿游离DNA,制备文库,采用Illumina NextSeq CN500测序平台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对测序提示的性染色体异常患者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3 218例样本中,高通量基因测序提示16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经知情同意,12例孕妇自愿接受羊水产前诊断,其中8例羊水G带核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包括3例45,X;3例47,XXX;2例47,XXY;其余4例G带核型正常。结论:高通量基因测序可用于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但还需改进测序方案,积累临床数据,提高效果。

    •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2015(12):1799-1781.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4

      摘要 (2139) HTML (44) PDF 176.68 K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5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无合并子痫前期的妊娠期糖尿病单胎孕妇98例为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孕妇68例为研究组。收集两组孕妇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尿酸(UA)-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窘-胎膜早破-产间发热-羊水量情况-胎儿宫内生长迟缓(FGR)及巨大儿的发生率。结果:①研究组的BMI-FBG-TG-TC-U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研究组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窘-羊水过少-FGR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孕妇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升高是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相关风险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将进一步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5(12):1802-1804.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5

      摘要 (3179) HTML (51) PDF 176.83 K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血糖变化,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1 000例进行甲状腺功能及糖耐量检测,测定其血液促甲状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筛查出甲减孕妇121例,并对TSH及血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追踪其妊娠结局,选取同期甲功正常的孕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孕妇中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121例,发病率为12.1%,血糖水平较甲功正常孕妇的血糖水平明显增高(P < 0.05),其中空腹血糖与TSH有相关性(P < 0.05,r = 0.39)。追踪妊娠结局:121例中有92例合并各类产科合并症及分娩期并发症,约占76.03%。甲减孕妇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较甲功正常的孕妇发病率高。结论:妊娠合并甲减的发生率高,对母儿的不利影响较大,应对甲减孕妇加强血糖监测,及孕期-分娩期合并症的监测及处理。

    •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选择的影像学研究

      2015(12):1805-180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6

      摘要 (1784) HTML (41) PDF 2.10 M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行寰椎薄层扫描的志愿者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形态,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松质骨中心点C(寰椎椎弓根无松质骨者以寰椎椎弓根中心点代替),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头倾角,探讨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移动范围,并观察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 ± 1.39)-(7.30 ± 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 ± 2.30)-(21.23 ± 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 ± 0.10)-(1.01 ± 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 ± 5.68)°-(11.70 ± 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 ± 5.79)°-(30.52 ± 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 ± 7.80)°-(7.04 ± 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 ± 1.57)-(8.70 ± 1.24)mm;高度H分别为(5.24 ± 1.15)-(4.38 ± 0.81)mm,其中有10侧(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 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

    • 探头压力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超声鉴别诊断中的影响

      2015(12):1809-1811.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7

      摘要 (2175) HTML (53) PDF 978.34 K (2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对浅表淋巴结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时,探头施加压力的大小对超声常用检测指标结果的影响。方法:对以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或明确淋巴结转移住院医治的34例患者67枚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分别在探头外加压力为0-3 N时对浅表淋巴结超声常用指标进行测量,结果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淋巴结的L/S比值以2为分界线进行计数比较,加压前后良性和恶性淋巴结计数-皮髓质厚度比例计数无差异;彩色多普勒检测淋巴结内动脉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差别统计学有意义;血流阻力指数RI以0.7为分界线计数,良性淋巴结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恶性淋巴结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良性淋巴结血供类型加压前后无显著差异,恶性淋巴结血供类型加压前后差异显著。结论:探头外加压力对临床浅表淋巴结超声常用指标的测量可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淋巴结内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淋巴结内血流分布规律受影响最大,因此在临床检诊中要注意探头外加压力的控制。

    • 血清降钙素原预测危重患者院内获得性菌血症的价值探讨

      2015(12):1812-1814.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8

      摘要 (1599) HTML (40) PDF 291.46 K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预测危重患者院内获得性菌血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降钙素原-内毒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血培养等,根据院内获得性菌血症诊断标准对不同血培养结果之间的各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并绘制其预测菌血症的ROC曲线。结果:血培养阳性组中降钙素原-内毒素及C反应蛋白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 < 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组升高更明显,白细胞计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降钙素原ROC曲线下面积(95% CI=0.81,0.78~0.85,P < 0.001),有助于预测菌血症。结论:降钙素原对于预测危重患者院内获得性菌血症有一定价值。

    • 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短期临床评价

      2015(12):1815-1817. DOI: 10.7655/NYDXBNS20151239

      摘要 (1885) HTML (65) PDF 178.09 K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近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共选取52例63件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检查义齿初戴就位情况,采用患者自我评价和口内检查的方式,在义齿使用1个月-6个月-1年后,对义齿的使用情况进行随访。结果:58件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就位顺利,固位好,失败病例中1例戴牙后反复压痛,需重新制作,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复查中,共出现6例义齿压痛,4例边缘性龈炎,1例基牙龋坏,1例基牙牙折。未发生义齿性口炎,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Vitallium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近期修复效果良好。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

      2015(12):1818-1821.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0

      摘要 (1822) HTML (43) PDF 2.59 M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对手术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行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垂体大腺瘤患者220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内分泌-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显示肿瘤全切198例,次全切20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脑脊液漏47例,术后尿崩129例;术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泌乳素(prolactin,PR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下降,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技术成熟,能够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 腹腔镜两孔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2015(12):1822-1823.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1

      摘要 (1979) HTML (40) PDF 574.29 K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两孔法-三孔法-开腹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采取腹腔镜两孔法-三孔法-开腹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例,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P < 0.05),腹腔镜组间无差异,但两孔法比三孔法少一个手术切口。结论: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疤痕不明显。腹腔镜两孔法与三孔法手术效果相同,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手术疤痕更小,美容效果更佳。

    • 自体骨泥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

      2015(12):1824-1825.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2

      摘要 (2127) HTML (48) PDF 144.56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植骨作为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植骨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病例15例。手术取出原内固定,重新复位,骨折断端采用合适的坚强内固定材料予以固定,植入自体髂骨骨泥。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观测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分别有12-15例患者复查X线发现明显骨痂生长。结论:采用自体骨泥植骨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满意,可作为植骨方式的常用选择之一。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特点分析

      2015(12):1826-182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3

      摘要 (1991) HTML (48) PDF 1.98 M (2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PA)的认识。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2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侵袭性肺曲霉病”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组合为检索词,未设定时间限制,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篇中文文献;以“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及“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组合为检索词,未设定时间限制,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到2篇英文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结合文献报道的3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IPA合并ABPA患者中,5例均为确诊病例,本文中例1和例2患者均明显好转,其他3例患者均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ABPA合并IPA在临床中较少见,其病情相对复杂和严重,需尽早采取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及激素的综合治疗。

    • 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2015(12):1829-183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4

      摘要 (2218) HTML (56) PDF 1.20 M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本院1例原发肺型毛霉菌病播散感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原发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文献报道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男女比例1.6∶1,发病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37.92岁;病程1 d~12年,平均1.5年;其中肺型4例(30.77%)-皮肤型4例(30.77%)-鼻眼脑型3例(23.08%)-播散型2例(15.38%);病理诊断10例(76.92%),病原学联合病理诊断3例(23.08%);单纯外科清创治疗2例(15.38%),抗真菌治疗6例(46.15%),清创联合抗真菌治疗5例(38.46%);治愈9例(69.23%),死亡4例(30.77%)。结论:原发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病死率较高的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并及时行两性霉素B联合外科清创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麻醉管理

      2015(12):1833-1834.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5

      摘要 (3564) HTML (60) PDF 174.18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麻醉管理重点。方法:分析行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5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支气管封堵器封堵一侧支气管行单肺通气。结果:49例患者房颤病史(6.2 ± 4.9)年,术后脱机时间(9.2 ± 3.3)h,术后平均住院(7.5 ± 3.6)d,除 1例术后因脑梗死后肢体偏瘫伴球麻痹,引起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治愈,余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全麻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中,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提高氧合,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选择合适的麻醉和血管活性药物,配合使用体表除颤电极,是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 4200例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的分析

      2015(12):1835-1836.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6

      摘要 (1936) HTML (53) PDF 148.71 K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患者产生不规则血型抗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依据。方法:4 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为病例组,不规则抗体阴性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并对患者所属科室与抗体种类进行研究。结果:在4 200例中有20例患者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48%;其中女15例,男5例。在女性患者中,孕妇11例(0.26%);妇产科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最高,但经连续性校正χ2检验表明各科室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以Rh血型系统居多,抗-E抗体占65.0%,抗-E抗体+抗-M占15.0%;Dufffy血型系统抗Fya-抗体占15.0%;未知抗体占5.0%。结论:妊娠和反复输血是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提高配血的准确率,有效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儿童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

      2015(12):1837-1838.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7

      摘要 (1880) HTML (59) PDF 137.67 K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 107人次的输血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0.11%);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7例(0.03%),过敏反应23例(0.09%);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32%);有输血史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主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FNHTR和过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血小板;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患者的输血指针,以此来减少由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 江苏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关系研究

      2015(12):1839-1842. DOI: 10.7655/NYDXBNS20151248

      摘要 (1804) HTML (55) PDF 183.88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江苏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全省10个调查点10 568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膳食调查及医学体检,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模式因子得分分位数组间患病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结果:因子分析得到4种主要膳食模式:传统模式-动物模式-快餐模式及豆类模式;传统模式对超重/肥胖患病率有影响(χ2=15.2,P < 0.05),豆类模式对超重/肥胖-高血压-MS患病率有影响(超重/肥胖:χ2=30.1,P < 0.01;高血压:χ2=18.9,P < 0.01;MS:χ2=8.3,P < 0.05);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发现,传统膳食模式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1),豆类膳食模式是超重/肥胖-高血压-MS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56-0.79-0.91)。结论:膳食模式与MS及其代谢组分相关,适当增加豆类食物摄入,控制能量摄入有助于降低MS发病风险。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