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雌激素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中IL-6的表达

      2015(3):309-314.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3

      摘要 (2921) HTML (67) PDF 463.56 K (2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作用下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信号通路的活化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白介素 (interleukin,IL)-6表达的影响。方法:药物处理SKBR-3与MDA-MB-453细胞后,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细胞中IL-6 mRNA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的分泌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ERK与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7-β雌二醇(E2)和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显著促进SKBR-3与MDA-MB-453细胞中IL-6的mRNA表达以及细胞上清液中IL-6的分泌量,GPER特异性拮抗剂(G15)可显著抑制以上变化(P < 0.05)。E2及G1药物处理SKBR-3细胞后显著活化细胞内GPER/AKT信号通路以及GPER/ERK信号通路(P < 0.05),上调p-AKT与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p-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16 ± 0.65)-(3.21 ± 0.45)倍,p-ERK分别为对照组的(2.87 ± 0.42)-(2.64 ± 0.24)倍,在MDA-MB-453细胞中也可得到类似结果。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可明显阻断E2及G1所引发的IL-6表达变化(P < 0.05),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则不能。结论:雌激素可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中IL-6的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IL-6的分泌量,其机制可能与GPER/ERK信号通路的上调有关,由GPER介导的炎症微环境可能在ER阴性乳腺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干扰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 EPCR表达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的影响

      2015(3):315-319.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4

      摘要 (2201) HTML (64) PDF 951.73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干扰乳腺癌MDA-MB-231 细胞内皮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表达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脉管形成能力的变化,分析EPCR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iRNA方法降低人乳腺癌MDA-MB-231 细胞EPCR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PCR干扰效果,实验分为EPCR干扰组-无关序列组及未处理组。制备肿瘤条件培养基模拟肿瘤微环境培养 HUVECs 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检测内皮细胞脉管形成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组及无关列序组相比,EPCR干扰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干扰乳腺癌MDA-MB-231 细胞EPCR的表达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脉管形成能力,提示EPCR可能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15(3):320-325.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5

      摘要 (2652) HTML (61) PDF 1.74 M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表面Trop-2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人源抗Trop-2 Fab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ela细胞表面有Trop-2蛋白表达,人源抗Trop-2 Fab能够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有效降低Hel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能够诱导Hela细胞凋亡。结论:人源抗Trop-2 Fab能明显降低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Trop-2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食管肿瘤干细胞抗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2015(3):326-331.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6

      摘要 (2310) HTML (49) PDF 391.97 K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肿瘤干细胞的抗辐射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分离食管肿瘤干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环氧化酶-2 选择性抑制剂NS398(2.5-5.0-10.0-20.0-40.0-80.0 μmol/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亲本细胞和细胞球的增敏效应,成球实验分析NS398联合X线照射对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S398对亲本细胞和细胞球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20 μmol/L NS398作用后,亲本细胞Do-Dq和SF2值均减小(P < 0.05),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为1.17;20 μmol/L NS398作用后,细胞球Do-SF2减小(P < 0.05),SER为1.12。照射使ECA109细胞成球率增加(P < 0.05)。NS398联合X线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细胞成球率显著降低(t = 7.01,P < 0.01),亲本细胞和细胞球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降低(t = 10.15,P < 0.01;t = 3.225,P < 0.05)。结论:细胞球的增敏效应小于亲本细胞,具有抗辐射特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关。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对卵巢癌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015(3):332-336.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7

      摘要 (1611) HTML (52) PDF 551.38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β)对卵巢癌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运用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增加失活性 GSK-3β即p-GSK-3β表达,MTT法筛选合适的LiCl浓度和作用时间并检测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p-GSK-3β(ser9)的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其细胞内定位情况。结果:据MTT结果选择LiCl 20 mmol/L处理6 h,处理后24-48-72 h,SKOV3细胞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从处理前的(20.37 ± 0.56)-(7.79 ± 0.72)-(2.8 ± 0.32) μg/ml增加至(27.57 ± 0.81)-(12.15 ± 1.00)-(5.84 ± 0.64) 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结果显示,LiCl处理后SKOV3细胞内p-GSK-3β(ser9)的平均荧光强度由处理前的661.67 ± 37.63增加到 1 191.33 ± 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提示,LiCl处理后SKOV3细胞核内p-GSK-3β(ser9)表达上调。结论:LiCl预处理后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增强可能与GSK-3β失活性磷酸化水平增加,尤其是与核内水平上调有关。

    • α7-nAChR在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2015(3):337-339.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8

      摘要 (2334) HTML (47) PDF 556.11 K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ic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30例肺癌组织及40例癌旁肺组织中α7-nAChR表达,并分析α7-nAChR表达与吸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关系。结果:肺癌组织α7-nAChR阳性表达率70.77%,癌旁组织阳性率37.50%,肺癌组织中α7-nAChR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01)。肺癌组织中α7-nAChR的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吸烟-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 < 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α7-nAChR高表达在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可为肺癌的α7-nAChR靶向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炭疽杆菌致死因子LF253的制备及活性分析

      2015(3):340-345.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9

      摘要 (1995) HTML (85) PDF 344.38 K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致死因子253(lethal factor 253,LF253)抗原,获得纯化的目的蛋白,检测其与全分子致死因子(lethal focfor,LF)蛋白竞争性结合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的能力。方法:PCR扩增致死因子LF253片段的DNA,将目的基因插入pET-28a(+)表达载体中,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作为宿主菌,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通过His 标签亲和层析柱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蛋白抗原性,Biacore T-100测定重组蛋白与保护性抗原PA结合的亲和力,细胞毒性实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LF253,诱导获得重组蛋白sLF253的表达。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结果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抗原特异性;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在体内外中和致死毒素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融合蛋白sLF253能够与保护性抗原PA结合,可竞争性抑制LF全分子蛋白与PA的聚合,阻断炭疽毒素的致死作用,为今后炭疽疫苗等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多氯联苯(PCB1254)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015(3):346-351.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0

      摘要 (2270) HTML (102) PDF 1.54 M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多氯联苯(PCB1254)诱导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CB1254刺激INS-1细胞后,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选择适当浓度的PCB1254进行INS-1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PCB1254(5 μg/ml)刺激INS-1细胞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Caspase-3-Bim-Bcl-2-c-Fos-p-JNK-p-P38-p-ERK蛋白的表达;二氢乙啶 (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PCB1254诱导INS-1细胞凋亡后,使用ERK抑制剂PD98059进行干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浓度的增加,PCB1254对细胞活性的抑制逐渐增强,当浓度≥5 μg/ml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PCB1254(5 μg/ml)能引起INS-1细胞凋亡,凋亡细胞脱落,漂浮于培养基中;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CB1254能诱导INS-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Bim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氧化应激相关蛋白c-Fos表达上调,ROS荧光增强;MAPK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表达上调;ERK抑制剂PD98059干预后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 结论:PCB1254可能通过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引起INS-1细胞的凋亡,此过程中伴有ERK信号通路的激活。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2015(3):352-356.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1

      摘要 (2085) HTML (43) PDF 990.86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跨区皮瓣存活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90%融合后消化传代扩增。传至第3代后行CD29+-CD90+-CD34--CD45-细胞免疫表型鉴定后备用。SD大鼠20只,体重300~350 g,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后缝回原处;治疗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缝回原处后1 h,按每100 g体重注射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6个/ml)至尾静脉。观察两组大鼠1周后皮瓣坏死率,同时比较choke区choke血管的管径大小。结果:分离培养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29阳性细胞为99.3%,CD90阳性细胞为93.5%,CD34阳性细胞为0.82%,CD45阳性细胞为2.22%。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坏死率为(29.4 ± 4.2)%,髂腰动脉与肋间动脉之间choke血管的管径(183 ± 25)μm; 治疗组皮瓣坏死率为(10.4 ± 3.3)%,髂腰动脉与肋间动脉之间choke血管的管径为(226 ± 23)μm,治疗组皮瓣坏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01),治疗组choke血管管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通过促进choke血管扩张的方式促进皮瓣存活,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自发逆转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2015(3):357-362.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2

      摘要 (1735) HTML (67) PDF 2.59 M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注射及停止注射后不同时间,取组织标本,HE和Van Gieson氏(简称VG)染色。明确纤维化分期后,利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PAI-1在肝纤维化进程及逆转中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大鼠肝脏中,PAI-1仅在汇管区细胞浆有少量表达;在纤维化肝脏,PAI-1主要分布于肝血窦壁及细胞浆。随着纤维化的进展,PAI-1表达量进行性增加(正常对照组为0.142 ± 0.030,模型组注射CCl4 2-6和8周组分别为0.361 ± 0.048-0.757 ± 0.068和0.838 ± 0.048);肝纤维化自然消退过程中又逐渐减弱(自发逆转2-4和6周组分别为0.613 ± 0.054-0.524 ± 0.060和0.210 ± 0.044)。RT-PCR检测,模型组注射CCl4 2-6和8周后,PAI-1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是正常肝组织的(6.83 ± 2.60)倍-(12.43 ± 2.65)倍和(26.32 ± 5.17)倍,停止注射CCl4后,在自发逆转2-4和6周时,PAI-1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只是正常肝组织中的(17.86 ± 4.60)倍-(14.62 ± 5.99)倍和(11.21 ± 1.98)倍。结论:PAI-1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持续上调,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表达下调,可能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IL-17在哮喘小鼠模型中表达及其对肥大细胞IL-6分泌的影响

      2015(3):363-366.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3

      摘要 (2548) HTML (59) PDF 226.60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的表达,观察其对肥大细胞IL-6分泌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分别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和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干预,检测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ls,EOS)数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小鼠肺组织中IL-17 mRNA- BALF及血清中IL-17的表达差异。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IL-17组,分别予等量培养基和IL-17干预小鼠肥大细胞株(P815)后收集上清,用ELISA检测IL-6的水平。结果: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及EOS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模型建立成功。哮喘组肺组织中IL-17 mRNA-BALF及血清中IL-17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细胞水平的研究发现IL-17组P815上清中IL-6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结论:IL-17在OVA诱导哮喘小鼠模型中表达升高。IL-17刺激肥大细胞分泌IL-6,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促进作用。

    • 过表达或抑制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5(3):367-372.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4

      摘要 (1884) HTML (62) PDF 357.40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IL18-pCDH-GFP- IL18-LMP-sh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IL18-pCDH-GFP,100 μl);抑制组:注入IL-18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IL18-LMP-shRNAmir1,100 μl);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 μl)。注射24 h后,SD大鼠行狭窄法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造模,造模后24 h解剖观察IVC血栓形成情况,并取材称量血栓重量及长度;血栓静脉管壁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8表达情况。结果:IL18-pCDH-GFP- IL18-LMP-shRNAmir1病毒载体的体外细胞实验具备理想的过表达率及抑制率。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可见稳定血栓形成。IL-18过表达组的平均成栓长度和重量较IL-18抑制组-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中IL-18在大鼠静脉壁表达量明显增加(F=3.784,P < 0.05)。结论:IL-18表达量增加,对大鼠DVT造模后IVC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而表达减少亦对成栓有影响,其表达状况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关,IL-18介导的促炎反应在静脉血栓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Toll样受体2亚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研究

      2015(3):373-379.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5

      摘要 (2182) HTML (59) PDF 269.63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亚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中国东南方成人哮喘以及其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招募哮喘患者318例,正常对照352例,TLR2亚家族中共8个SNP使用SNPstream方法进行了基因分型。对各SNP和单倍型与哮喘及其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rs7656411/TLR2突变基因型TT与野生型rs7656411 GG比较能明显降低37%哮喘的发生(校正OR = 0.63,95%CI:0.41~0.98,P = 0.41),rs7656411 TT+GT与哮喘无明显关系(校正OR = 0.77,95% CI: 0.54~1.09,P > 0.05)。携有rs2381289/TLR6 T等位基因的哮喘患者患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度为不携带此等位基因哮喘患者的1.79倍(95%CI:1.10~2.91,P=0.025),然而携有rs11466651/TLR10 A等位基因的哮喘患者患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度较不携带此等位基因的哮喘患者下降了51%(95%CI:0.26~0.95,P = 0.046)。结论:TLR2亚家族基因的突变可能在哮喘易感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I198T和V279F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2015(3):380-384.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6

      摘要 (2136) HTML (65) PDF 231.65 K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因I198T-V279F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6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113例冠脉造影完全正常者,应用DNA测序仪检测Lp-PLA2基因I198T和V279F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Gensini积分及冠心病临床分型,所分亚组的I198T和V279F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单支冠脉病变者IT+TT基因型和VF+FF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F频率高于对照组,而多支病变者则与对照组无差异。亦未发现I198T和V279F不同基因型在血脂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上有差别。结论:未能发现Lp-PLA2基因I198T和V279F变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显著相关性。

    • MAOA-uVNTR多态性与秦巴山区NSMR及个体认知能力的研究

      2015(3):385-389.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7

      摘要 (1935) HTML (54) PDF 322.52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基因的5′启动区可变数重复多态(MAOA-uVNTR)可引起其活性变化,与多种人类神经精神类疾病相关。在我国汉族人群中,MAOA-uVNTR多态性与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non-specific mental retardation,NSMR)及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对547例秦巴山区NSMR病例-对照儿童进行MAOA-uVNTR多态性检测,获得该位点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结果:女性中MAOA-uVNTR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高活性基因型在女性患者中富集,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34,P = 0.06),其发病风险是低活性组的1.8倍(95% CI:0.93~3.38)。与之相应,AVONA分析结果显示,低活性基因型女性患者的操作智商水平高于高活性基因型女性患者6.36分(P = 0.06,95%CI:-1.14~13.86)。结论:MAOA-uVNTR位点多态性与秦巴山区人群NSMR有关一定的相关性,其作用可能主要呈现在对个体操作智商水平的影响。另外,MAOA基因遗传多态性的性别差异也值得深入研究。但上述结论还需要用更大样本量-更高遗传标记密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 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应用肺动脉灌注减轻肺损伤

      2015(3):390-392.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8

      摘要 (1940) HTML (44) PDF 186.56 K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肺动脉灌注在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中未行肺动脉灌注;灌注组: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即行肺动脉灌注氧合血。于不同时点分别抽取两组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并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结果: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于右心功能不全,病死率8.3%;灌注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灌注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结论:肺动脉灌注应用于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减轻了患者肺损伤,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

    • 血清中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及高尔基体蛋白-73异常表达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2015(3):393-397. DOI: 10.7655/NYDXBNS20150319

      摘要 (2004) HTML (59) PDF 282.07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肝组织及外周血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phosphatidylinositol proteinglycan 3,GPC3)及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高表达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肝癌患者及3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GPC3及GP73浓度,RT-PCR法检测两组患者肝组织中GPC3 mRNA及GP73 mRNA表达水平,比较研究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肝组织中GPC3及GP73的表达差异,分层分析此两种蛋白表达与肝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外周血GPC3-GP73浓度分别为(16.81 ± 0.56) -滋g/L-(115.92 ± 7.01)ng/ml,肝硬化组外周血GPC3-GP73浓度分别为(7.41 ± 0.25) -滋g/L-(64.63 ± 3.07) ng/ml,肝癌组外周血GPC3-GP73浓度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 < 0.001)。GPC3值为9.3 -滋g/L时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4%和96.77%,阳性预测值97.20%,阴性预测值88.20%;GP73截断值为77.68 ng/ml时,其诊断肝癌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83.87%,阳性预测值87.80%,阴性预测值89.70%。肝癌组GPC3 mRNA和GP7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91 ± 3.70-68.41 ± 32.86,肝硬化组GPC3 mRNA和GP7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 ± 0.58-2.32 ± 0.25,肝癌组GPC3 mRNA-GP73 mRNA表达均高于肝硬化组(P均 < 0.05)。上述结果可知肝癌患者癌组织GPC3-GP73 mRNA表达水平与外周血相应蛋白浓度一致。肝癌患者中外周血GP73-GPC3蛋白浓度及组织mRNA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肝癌临床分期间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癌患者GPC3表达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理分级为3级的肝癌患者GPC3表达水平低于1~2级患者。结论:GP73-GPC3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增高,且灵敏度高于AFP,而特异度与其相当,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较好早期诊断HCC的血清标志物;另外,GPC3表达对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老年胃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2015(3):398-400.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0

      摘要 (1843) HTML (48) PDF 174.08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155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时期收治的40岁以下的89例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以男性更为多见,而中青年组男女比例基本相似,两组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中,以腹痛-呕血-黑便及贫血较为常见。部分老年胃癌患者有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消瘦,其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而中青年组上腹部不规律疼痛高于老年组。老年组胃癌发生在中上部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老年组多为BorrmannⅡ型和Ⅲ型,而中青年组以Ⅲ型和Ⅳ型多见,并且老年组低分化型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但两组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P = 0.004)和手术方式(P = 0.036)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与中青年组存在差异,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性手术仍是获得长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 微血栓形成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影响

      2015(3):401-403.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1

      摘要 (1881) HTML (69) PDF 623.25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血栓形成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肺癌手术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细小动脉内微小血栓形成,计数微血栓形成的血管数目,分析微血栓形成与肺癌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肺癌手术患者中,35例发现微小血栓形成,其中腺癌28例,低分化癌29例;Ⅰ期2例,Ⅱ期18例,Ⅲ期15例,Ⅰ~Ⅲ期肺癌中有微小血栓形成的血管根数具有显著差异(P < 0.05);微血栓在腺癌及低分化癌中明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5年生存时间有关(P < 0.05)。结论:肺癌手术患者存在微小血栓,微小血栓的形成不利于肺癌术后的预后。

    • DCAG联合HLA不相合的干细胞输注治疗老年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2015(3):404-406.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2

      摘要 (1793) HTML (48) PDF 195.49 K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DCAG)加HLA不相合供者外周干细胞输注治疗老年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6例老年初诊AML患者接受HLA不相合的干细胞输注联合DCAG方案:地西他滨 15 mg/(m2-d),d1~5;阿克拉霉素10 mg/d,d3~6;阿糖胞苷10 mg/m2,q12 h,d3~9;G-CSF 200 μg/m2,qd,d0~9。在化疗后第11天回输HLA不相合供者的外周造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疗效和耐受性。结果:6例患者,男4例,女 2例,年龄62~82岁,一个疗程后6例均达到完全缓解,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11.1 d,血小板恢复至20×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12.5 d。无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时间 97 d(42~240 d),6例均存活。结论:HLA不相合供者外周干细胞输注联合DCAG治疗老年(包括70岁以上)AML患者,效果良好,耐受性好。

    • 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2015(3):407-410.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3

      摘要 (2134) HTML (49) PDF 248.78 K (2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及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本体感觉训练,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以及术后第4-8-12-16-20周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第4-8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主动活动范围-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第12-16-20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可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 2 032例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分析

      2015(3):411-413.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4

      摘要 (2361) HTML (61) PDF 205.69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种类和分布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对南京地区2 032例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血清总IgE和19种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量检测。结果:2 032例过敏患儿总IgE阳性率为68.4%,19种过敏原检测阳性率为62.1%,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尘螨(44.5%)-牛奶(13.7%)-猫狗毛皮屑(13.2%)-鸡蛋白(11.2%)-霉菌组合(11.0%)。学龄前组和学龄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婴幼儿组,食入过敏原阳性率明显低于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三-四季度过敏原阳性率高于一-二季度。结论: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最主要的过敏原是尘螨,其次是牛奶-猫狗毛皮屑-鸡蛋白,且不同年龄组儿童过敏原结构不完全相同,不同季节儿童过敏原阳性率也有差别。

    • 产前诊断与血清学筛查在高龄孕妇唐氏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

      2015(3):414-416.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5

      摘要 (1968) HTML (59) PDF 199.95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孕中期血清学筛查和产前诊断在预防高龄孕妇唐氏综合征等出生缺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3年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506例孕中期单胎妊娠高龄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孕妇在诊断前知情同意后自愿进行了孕中期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甲胎蛋白等血清学指标检测,筛查均为高风险(筛查高风险组,136例,神经管缺陷高风险未计入内);另一组孕妇为≥35岁未行血清学筛查而直接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者(单纯高龄组,370例)。根据两组诊断结果及随访妊娠结局比较血清学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06例高龄孕妇中,共诊断染色体异常25例,阳性率4.94%。筛查高风险组共确诊唐氏综合征9例(6.60%),其他染色体异常4例(3.0%);随访发现该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41%(6/136)。单纯高龄组中检出唐氏综合征2例(0.50%),其他染色体异常10例(2.70%),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0.54%(2/367)。筛查高风险组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高龄组(P < 0.01)。结论:孕中期血清学筛查,不仅在高龄孕妇唐氏综合征的预防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对评估高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也有较好作用。

    • 256层CT一站式检查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

      2015(3):417-420.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6

      摘要 (2563) HTML (60) PDF 383.72 K (1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肝灌注+肝脏体积一站式检查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肝功能正常组20例及肝硬化组23例均行256层CT全肝灌注和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将灌注数据和增强门脉期薄层数据分别经Functional软件及肝段分析处理后,得出全肝灌注参数值和体积值,取各段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全肝灌注参数值。对肝硬化组应用Child-pugh(C-P)分级进行分组,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Child A-B-C各组间肝脏体积-全肝灌注参数的差异;并计算得出综合指标,分别与肝功能C-P分级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呈逐级上升,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肝总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门静脉灌注指数(hepatic portal perfusion index,HPPI)呈逐级递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HAP=0.382,rHAPI=0.841,rHPP=-0.761,rTLP=-0.594,rHPPI=-0.846;肝脏体积(liver volume,LV) -单位体表面积肝脏体积(liver volume per body surface area,LVs)呈逐级递减,rLV=-0.875,rLVs=-0.933;单位体表面积肝脏体积-门静脉灌注指数(volume hepatic portal perfusion index per body surface area,VHPPILs)呈逐级递减,rVHPPILs=-0.945。结论:肝血流灌注及肝体积的改变与肝硬化临床分级相关,VHPPILs综合指标更全面地诠释了肝脏储备功能,可用于定量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整体储备功能。

    • 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TI-RADS 4~6类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15(3):421-424.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7

      摘要 (4099) HTML (63) PDF 274.55 K (1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TI-RADS 4~6类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超声观察303例(共324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的二维声像图特征,依据甲状腺影像数据报告与评分系统(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类,并进行超声弹性成像,绘制ROC曲线确定弹性应变率比值最佳鉴别诊断界值。将137个TI-RADS 4~6类甲状腺结节分组:Ⅰ组TI-RADS 4A类,Ⅱ组TI-RADS 4B类,Ⅲ组TI-RADS 5~6类(6类中除去已经病理证实者),分析弹性应变率比值在3组病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弹性应变率比值最佳界值为0.55,弹性应变率比值在Ⅰ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Ⅱ-Ⅲ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应变率比值鉴别诊断Ⅱ组和Ⅲ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9%-75.0%-87.5%-93.0%(Ⅱ组)和85.7%-80.0%-84.6%-94.7%(Ⅲ组)。结论:对于Ⅱ-Ⅲ组,联合应用TI-RADS分类系统与弹性应变率比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示恶性结节应少用细针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Ⅰ组,弹性应变率应用价值有限,应尽早结合其他检查手段以免延误诊断。

    • 河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5(3):430-432.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9

      摘要 (1749) HTML (48) PDF 447.77 K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总体疫情-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和职业分布)情况。结果:2004~2013年河南省共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56 81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64/10万;93.37%的病例集中在2~15岁人群,以学生最多,男女发病比为1.91∶1;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每年的3~7月和11月~次年1月多发。结论: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呈3年一周期的周期性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和免疫管理。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和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5(3):433-435. DOI: 10.7655/NYDXBNS20150330

      摘要 (3210) HTML (51) PDF 196.08 K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临床特点和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依《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共收集17例患者,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1996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暴发疫情发病11例,2010年对留存的7例患者血清进行复核,5份检出新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阳性;2010年对1996年疫情中的4例病例再次采样检测,4份标本新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阳性。1996年疫情病例11例,2010~2012年监测发现新布尼亚病毒病例6例,合计17例病例中,死亡5例,重症1例,轻症11例,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100.00%)-血小板减少(100.00%)-白细胞减少(76.47%)以及出血症状-全身中毒症状等。结论:初步观察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抗体阳性可持续14年以上;该病毒感染临床上包括无症状-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出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

    • 一起皮肤炭疽疫情中炭疽杆菌分子特征分析

      2015(3):436-438. DOI: 10.7655/NYDXBNS20150331

      摘要 (1901) HTML (44) PDF 516.07 K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引起2012年江苏省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炭疽杆菌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者焦痂标本和病牛组织标本进行炭疽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4例患者焦痂标本和病牛组织标本中的炭疽杆菌具有相同的多位点序列和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分别为ST1型和PAⅠ型,并与国际参考株str. Ames Ancestor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结论:此次皮肤炭疽疫情中通过牛感染人的炭疽杆菌为ST1型和PA基因Ⅰ型菌株。

    • 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鼠骨 BMP/Smads信号通路状态的研究

      2015(3):299-303-314.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1

      摘要 (2341) HTML (53) PDF 1.92 M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狼疮鼠(MRL/lpr)骨BMP/Smads信号通路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小鼠股骨制备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质情况;免疫组化观察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a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细胞爬片后免疫荧光法观察BMP-2-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BMP-2诱导BM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RT-PCR法检测BMMSCs ALP-Runx2基因mRNA水平,ALP染色鉴定早期成骨情况。结果:狼疮鼠骨皮质较正常鼠减少,皮质骨占骨体积比例较正常鼠减低(P < 0.01);狼疮鼠股骨BMP-2表达与正常鼠无明显差别(P > 0.05);细胞免疫荧光显示狼疮鼠BMMSCs BMP-2-p-Smad1/5/8表达减弱(P < 0.05);狼疮鼠BMMSCs BMP-2刺激7 d后ALP活性较正常鼠减低,BMP-2刺激3 d后ALP mRNA水平较正常鼠减弱(P < 0.01),Runx2 mRNA水平较正常鼠无明显差别(P > 0.05)。结论:狼疮鼠骨 BMP/Smads 信号通路处于抑制状态。

    • DNA聚合酶Iota(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2015(3):304-308-319. DOI: 10.7655/NYDXBNS20150302

      摘要 (2535) HTML (79) PDF 1.08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NA聚合酶Iota(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olι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Polι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olι及Nm2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食管鳞癌中Polι与Nm23表达的相关性。向食管癌细胞TE-1和ECA-109转染Polι表达载体,上调细胞中Polι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Polι和Nm23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在食管鳞癌临床组织标本中,Polι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1),与Nm2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81,P < 0.05)。上调Polι的表达增强了TE-1和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同时抑制了细胞中Nm23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Polι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下调Nm23的表达来促进肿瘤转移。

    • 江苏省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2015(3):425-429-432. DOI: 10.7655/NYDXBNS20150328

      摘要 (2676) HTML (57) PDF 219.40 K (1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CD4+T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治疗随访1年时均有CD4+T细胞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患者资料,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1年时均有CD4+T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共3 290例。81.4%为江苏省籍,男女比例为4.36∶1,平均年龄(39.7 ± 12.1)岁。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入组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均数为185.81个/μl。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均数为312.20个/μ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基线CD4+T高-在疾控中心治疗和临床Ⅰ期的HIV/AIDS患者,其CD4+T较基线增长值≥100个/μl的比例低。结论:江苏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应继续规范-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