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氧糖剥夺引起MF-CA3通路突触传递LTD现象及其机制研究

      2015(6):761-765.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1 CSTR:

      摘要 (2614) HTML (48) PDF 531.71 K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氧糖剥夺引起的MF-CA3通路突触传递的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现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2~3周的Sprague Dawley(SD)乳大鼠,制备海马脑片,通过刺激苔藓纤维,采用膜片钳的方法记录突触后电流。氧糖剥夺15 min后,观察突触传递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犬尿喹啉酸阻断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LY341495阻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BAPTA螯合细胞内钙离子,观察对LTD的可能影响。结果:①氧糖剥夺15 min能引起MF-CA3通路AMPA受体介导的突触电流减弱,产生LTD现象;②若氧糖剥夺过程中运用阻断剂阻断AMPA受体的激活,洗脱后并不影响LTD的产生,而阻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以使AMPA受体电流的LTD现象消失;③除去外液中的钙离子或用BAPTA螯合细胞内的钙离子均能使LTD现象消失。结论:氧糖剥夺引起MF-CA3通路上AMPA受体介导的突触电流持续减弱,呈现LTD现象。这种LTD现象依赖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及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升高,但不依赖氧糖剥夺过程中AMPA受体的激活。

    • 血管紧张素Ⅱ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5(6):766-771.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2 CSTR:

      摘要 (2322) HTML (67) PDF 448.40 K (2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对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ATH.a细胞,鱼藤酮和(或)Ang Ⅱ处理细胞24 h。采用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2 receptor,AT2R)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67phox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gp91phox蛋白表达。结果:Ang Ⅱ通过AT1R导致鱼藤酮诱导的CATH.a细胞存活率降低(P < 0.05)。Ang Ⅱ使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67phox表达增加(P < 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内ROS产生。AT1R阻滞剂氯沙坦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夹竹桃麻素使Ang Ⅱ诱导的ROS产生减少(P < 0.01)。结论:Ang Ⅱ作用于AT1R,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ROS,促进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发展。

    •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分析

      2015(6):772-776,882.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3 CSTR:

      摘要 (2481) HTML (52) PDF 1.29 M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对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RVG)基因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重组 RVG 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方法:参照 GenBank 收录的狂犬病病毒 CVS-11 株RVG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RVG 基因经BamHⅠ/KpnⅠ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 pFastBac-GP67B 载体上,阳性重组转座质粒进一步转化E.Coli DH10Bac 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及 PCR 鉴定后获得重组穿梭载体 rBacmid-RVG,将其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Sf-9昆虫细胞,进行重组RVG的真核表达。His-TrapHP 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进行鉴定。重组RVG免疫小鼠,检测其免疫原性和血清中和活性。结果: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RVG,分子量约58 000。经重组RVG免疫后的小鼠血清具有中和活性。结论:重组RVG具有天然RVG的活性,为进一步研制亚单位疫苗及制备筛选中和抗体奠定了基础。

    • 人源抗TLR4抗体IgG的制备及其中和特性分析

      2015(6):777-781,786.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4 CSTR:

      摘要 (2386) HTML (54) PDF 973.22 K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全人源抗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抗体轻-重链表达载体,在293Free style 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分析该重组全分子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方法:设计引物扩增全人源抗人TLR4抗体可变区编码序列,将其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FUSE-CHIg-hG1和pFUSE-CLIg-hl中,共转染至293Free style 细胞,表达产物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及蛋白芯片检测抗体的免疫学特性,并检测该抗体对人单核细胞淋巴瘤THP1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全人源抗人TLR4抗体真核表达载体,获得的全分子抗TLR4抗体保持了与抗原的结合活性,对THP-1细胞TNF-α表达的抑制率可达85.7%。结论:重组全人源抗TLR4 IgG保持了与TLR4的结合特异性,并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对炎症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癌胚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nti-CEA)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2015(6):782-786.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5 CSTR:

      摘要 (4381) HTML (47) PDF 692.53 K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nti-CEA)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s),为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羧基化琼脂磁珠作为筛选介质,以Anti-CEA为筛选的目标靶分子,通过消减SELEX技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从随机ssDNA文库中筛选出与Anti-CEA特异性结合的aptamers,并通过凝胶阻滞实验(EMSA)鉴定筛选到的Anti-CEA-aptamer复合物,然后将得到的第10轮富集文库扩增为双链DNA,通过切胶纯化后,连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同时利用交错PCR技术鉴定阳性克隆,经测序,获得aptamers的序列。结果:经过10轮筛选得到了4条与Anti-CEA结合的aptamers,测序结果显示均为不同序列。结论:验证筛选出的与Anti-CEA结合的aptame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2号aptamer与靶分子结合的特异性很高,且与非特异蛋白无明显吸附,筛选出的aptamers用于识别Anti-CEA,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 促炎性细胞因子对大鼠胰岛β细胞mi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5(6):787-792.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6 CSTR:

      摘要 (2694) HTML (76) PDF 465.44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mi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胰岛细胞系INS-1细胞在加或不加促炎性细胞因子混合物(IL-1β 10 ng/mL-TNF-α 50 ng/mL-IFN-γ 50 ng/mL)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设立对照组-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NS-1细胞miR-29a/b/c表达以及抗凋亡基因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yeloid cell leukemia 1,Mcl-1)mRNA-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ell lymphoma 2,Bcl-2)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l-1-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的INS-1细胞miR-29a/b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R-29c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②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INS-1细胞Mcl-1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INS-1细胞抗凋亡蛋白Mcl-1-Bcl-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④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处理的INS-1细胞miR-29a/b表达均上调,抗凋亡蛋白Mcl-1-Bcl-2下调,凋亡率上升,推测促炎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mi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促进1型糖尿病的发生。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2015(6):793-797.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7 CSTR:

      摘要 (2440) HTML (65) PDF 543.10 K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胃轻瘫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血清分子代谢物代谢轮廓的变化。方法: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方法,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鉴别糖尿病胃羟瘫组和正常组间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区别。结果:两组血清的多种氨基酸成分有显著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胃轻瘫组苏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肌酸及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尿酸含量明显上升。结论:甘氨酸-肌酸-苯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有关。

    • 外周血中3种标记的Tregs细胞表达频率比较 邢应如1*,孟阿娜1,胡 东2,张荣波2

      2015(6):798-803.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8 CSTR:

      摘要 (2465) HTML (52) PDF 4.09 M (2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 3种标记的Tregs细胞比例的相关性,探讨不同荧光素组合标记Tregs细胞的鉴定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60例,平均分成2组(Ⅰ组-Ⅱ组),Ⅰ组用CD25-APC/CD127-PE/CD4-FITC 三色抗体标记,Ⅱ组用CD25-PE/CD127-Alexa Fluor■647/CD4-PerCP-Cy5.5标记;另选Ⅰ组10例,用CD25-FITC/FoxP3-PE/CD4-PerCP-Cy5.5/CD127-Alexa Fluor■647 四色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ellQuest 软件分析,比较Tregs细胞结果差异,分析FoxP3+与CD127Low/–的相关性。结果:CD25+CD127Low/–Tregs细胞Ⅱ组(7.89 ± 1.37)%明显高于Ⅰ组(6.37 ± 1.83)%(P=0.001),2组中CD4+CD25High和CD4+CD25+CD127Low/–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44-0.916;(94.08 ± 1.93)%的CD25+FoxP3+细胞低表达CD127,CD25+FoxP3+和全血检测CD25+CD127Low/–的Tregs细胞有较高的相关性(r=0.846),结果差异不明显(P=0.774)。结论:CD25+CD127Low/–是Tregs细胞特异性标志,适合临床应用。全血检测Tregs细胞,用CD25-APC-CD127-PE-CD4-FITC荧光素组合检测结果与FoxP3相关度高。

    • 哮喘小鼠模型中IL-25表达及其对肥大细胞IL-6分泌的影响

      2015(6):804-807. DOI: 10.7655/NYDXBNS20150609 CSTR:

      摘要 (2505) HTML (48) PDF 215.78 K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5的表达,研究其对肥大细胞IL-6分泌的影响。方法: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分别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或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检测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ls,EOS)计数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两组小鼠肺组织中IL-25 mRNA-BALF及血清中IL-25的表达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肥大细胞P815分为对照组和IL-25组,分别予等量培养基和IL-25干预,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IL-6的水平。结果: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及EOS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小鼠出现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等表现,模型建立成功。哮喘组肺组织中IL-25 mRNA-BALF及血清中IL-25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1)。细胞水平的研究发现IL-25组P815上清中IL-6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结论:IL-25在OVA诱导哮喘小鼠模型中表达升高。IL-25刺激肥大细胞分泌IL-6,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促进作用。

    • 胰岛素通过调控PI3K和Erk通路促进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和迁移

      2015(6):808-811,826.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0 CSTR:

      摘要 (2135) HTML (62) PDF 424.59 K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中PI3K及Erk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对K56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25-50-100和200 nmol/L胰岛素处理K562细胞48 h及200 nmol/L胰岛素处理K562细胞0-12-24和48 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细胞中PI3K及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采用MTT方法检测胰岛素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伤口愈合实验检测胰岛素对K56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PI3K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及U0126处理K562细胞,观察PI3K及Erk信号通路在胰岛素促K562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结果:同0 nmol/L胰岛素处理组相比,25-50-100-200 nmol/L的胰岛素均可显著上调K562细胞中PI3K及Erk的磷酸化水平,加强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P < 0.01)。同0 h组相比,200 nmol/L的胰岛素处理K562细胞12-24和48 h,亦可显著上调K562细胞中PI3K及Erk的磷酸化水平,加强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P < 0.01)。同时,同对照组相比,200 nmol/L胰岛素处理48 h后,K562细胞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P < 0.01)。采用PI3K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及U0126预处理K562细胞后,胰岛素促K56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显著降低(P < 0.01)。结论:胰岛素可通过激活K562细胞中的PI3K及Erk信号通路,进而增强K56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江苏省2013年甲型H1N1(09pdm)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分子特征分析

      2015(6):812-822.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1 CSTR:

      摘要 (2763) HTML (46) PDF 1.02 M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2013年甲型H1N1(09pdm)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变异情况,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按照流感样病例定义,收集江苏省各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培养及亚型鉴定。选取2013年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4株甲型H1N1(09pdm)阳性毒株,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A-NA基因,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14株分离毒株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的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6%~98.4%和96.5%~98.0%。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8.9%和97.0%~98.5%。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4株分离株HA和N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进化谱系。分子特征表现为HA氨基酸序列出现D114N-K300E-E516K的变异,NA分子特征表现为N44S位点变异。从2013年左右开始甲型H1N1(09pdm)流感基因多样性增加;通过FEL模型得到一个正向压力选择HA氨基酸位点310,一个正向压力选择NA氨基酸位点4,通过REL模型得到9个正向压力选择HA氨基酸位点179-180-239-301-303-310-311-312-313(含位点310),5个正向压力选择NA氨基酸位点4-23-52-287-374(含位点4)。HA蛋白具有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7个位于HA1上,2个位于HA2上;NA蛋白共有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14株分离毒株在NA蛋白酶活性中心及周围辅助位点上均未发现变异。结论:2013年江苏省甲型H1N1(09pdm)流感HA-NA基因变异加快,遗传多样性增加,未来的遗传进化值得进一步关注。

    • 抵抗素样分子β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5(6):823-826.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2 CSTR:

      摘要 (2267) HTML (68) PDF 251.80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抵抗素样分子β(resistin-like molecule beta,RELMβ)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03例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其中65例具有配对的淋巴结转移标本)中RELMβ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均显示,RELMβ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RELMβ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68.9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3.33%,P < 0.05)。不同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RELM β的表达强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RELM β在NSCL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可能促进NSCLC的恶性进程。

    • 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5(6):827-832.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3 CSTR:

      摘要 (2850) HTML (48) PDF 242.89 K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新诊断的CML-CP患者,接受口服尼洛替尼300~400 mg,每日2次(尼洛替尼组)或口服伊马替尼400 mg,每日1次(伊马替尼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5例初发CML-CP患者,确诊CML的中位时间均为19.5(5~39)个月。尼洛替尼组26例,伊马替尼组39例,治疗后3-6-12个月时尼洛替尼组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decular response,MMR)获得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分别为23.1% vs. 7.6%-45.5% vs. 21.2%-66.7% vs. 54.8%,且在6个月时有显著差异。Sokal积分低-中和高危组患者12个月MMR的获得率在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81.3% vs. 42.8%-42.8% vs. 57.1%-66.7% vs. 50.0%。3个月获得Bcr-Abl ≤ 10%的发生率在尼洛替尼组为80.8%,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1.0%;6个月达Bcr-Abl<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77.3%,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8.5%,均有显著差异。12个月Bcr-Abl<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66.7%,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4.8%,尼洛替尼组达MMR的中位时间短于伊马替尼组(14 vs. 34个月)。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3-6和12个月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wsponse,CCyR)的比例分别为76.9% vs.52.9%-89.5% vs. 70.0%-78.5% vs. 77.3%,达CCy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个月和 6个月。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洛替尼治疗初诊CML-CP较伊马替尼更早达到分子学缓解,安全有效,有可能作为一线用药。

    • 体部伽马刀治疗结肠癌患者肝肺转移灶临床疗效观察

      2015(6):833-836.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4 CSTR:

      摘要 (2880) HTML (74) PDF 220.69 K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体部伽马刀治疗结肠癌患者肝肺转移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58例发生肝肺转移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共113个转移灶,采用单纯全身化疗治疗,观察组30例共116个转移灶,采用体部伽马刀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1年-2年和3年局控率和生存率-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8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9.6%)(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EA浓度(3.8 ± 1.3)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3 ± 3.2)ng/mL(P < 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96.7%)-2年(90.0%)-3年(86.7%)局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64.3%和35.7%,P < 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73.3%)-2年(36.7%)-3年(20.0%)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4.3%,28.6%和7.1%,P < 0.05);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以及肝肾毒性发生率(20.0%-13.3%和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4.3%-50.0%和35.7%,P < 0.05)。结论:体部伽马刀治疗结肠癌患者肝肺转移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方案三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6):837-840.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5 CSTR:

      摘要 (4761) HTML (50) PDF 294.29 K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化疗方案三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就诊的一-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20例,均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oteracil potassium sustained capsules,S-1)和(或)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方案进行三线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根据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按照NCI CTC 3.0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20例均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患者,部分缓解6例,病情稳定8例,疾病进展5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3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08个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和OXA方案的RR和DCR分别为63%和100%,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方案的RR和DCR分别为13%和50%,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OXA方案的RR和DCR分别为0%和67%。16例存活,4例死亡。治疗相关主要不良反应为脱发-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性,均在可耐受范围内。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和OXA三药方案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这一方案可为晚期胃癌患者三线治疗方案提供选择。

    • 二甲双胍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预后的影响

      2015(6):841-843,848. DOI: 10.7655/NYDXBNS201500616 CSTR:

      摘要 (2005) HTML (39) PDF 347.49 K (2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二甲双胍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CLC)同步放化疗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1月行同步放化疗的97例病理确诊的L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史分为无糖尿病组-糖尿病未用二甲双胍组和糖尿病二甲双胍组,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探讨二甲双胍对LSCLC同步放化疗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无糖尿病组-糖尿病未用二甲双胍组及糖尿病二甲双胍组的中位局部复发时间分别为9.3个月(95%CI:8.1~10.5)-9.8个月(95%CI:8.3~11.3)和10.6个月(95%CI:7.4~13.8);中位远处转移时间分别为12.7个月(95%CI:10.5~14.9)-14.2个月(95%CI:11.0~17.4)和11.5个月(95%CI:7.3~15.7);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1.3个月(95%CI:8.0~14.6)-10.5个月(95%CI:7.1~13.9)和10.6个月(95%CI:8.8~12.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0.1个月(95%CI:15.9~24.3)-18.2个月(95%CI:12.5~23.5)和19.4个月(95%CI:16.2~21.8)。3组患者的4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行同步放化疗的伴有糖尿病LSCLC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没有关系。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触珠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DMARDs治疗反应相关性分析

      2015(6):844-848.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7 CSTR:

      摘要 (2324) HTML (64) PDF 440.68 K (2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触珠蛋白含量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基线期未接受过DMARDs治疗的活动性RA患者和2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于DMARDs治疗12周前后分别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中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HP含量,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及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外周血PBMCs及血清中H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参照EULAR治疗反应标准,DMARDs治疗12周后,根据治疗前后DAS28评分下降是否≥1.2,将患者分为治疗有反应和无反应两组,结果显示12周DMARDs治疗无反应组RA患者基线血清HP水平明显高于有反应组(P < 0.01),且治疗后无明显下降。结论:RA患者PBMCs及血清中HP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基线血清HP含量与DMARDs治疗12周反应相关。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后PTH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2015(6):849-853.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8 CSTR:

      摘要 (4782) HTML (58) PDF 292.02 K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PTH的代谢规律,探讨适合我国的甲旁亢手术过程中快速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监测的标准。方法:2012年1月~2014年2月,连续检测29例甲旁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切除病变组织后1-3-5-10-15-30 min和1 h-24 h取外周血,送检测定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结果:切除病变组织后PTH迅速下降,切除后10 min,82.1%的患者PTH降至正常高值以下;术后10 min~1 h,PTH/PTH0 ≤ 0.5的百分比保持在96%左右。术后24 h,96.6%的患者PTH降至正常。经术后1~24个月不等随访,PTH均在正常范围或正常值高界,血钙均正常。结论:病变腺体切除后10 min,PTH降至基础值的50%以下可以作为肿瘤完全切除的指标。

    • 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和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6):854-857. DOI: 10.7655/NYDXBNS20150619 CSTR:

      摘要 (2797) HTML (65) PDF 567.67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和锁骨钩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的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83例,分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组(A组)和锁骨钩钢板组(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外旋-内旋-内收等功能活动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伤口长度-出血量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上B组较A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A组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外旋-内旋功能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上较B组有明显优势,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对于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运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较锁骨钩钢板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 食管贲门癌手术食管胃全侧侧吻合术的改良应用

      2015(6):858-861.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0 CSTR:

      摘要 (1802) HTML (54) PDF 1.40 M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食管胃侧侧吻合方式进行改进,使其成为完全的 “侧方”-“线形”吻合,提高抗反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3年8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贲门癌入院患者,实施胃食管端侧吻合术103例(端侧吻合组)-侧侧吻合术95例(侧侧吻合组)-全侧侧吻合术82例(全侧侧吻合组)。全侧侧吻合组采用“器械+手工”将食管完全侧方线形吻合于胃管,然后将食管横行闭合,使得食管胃成为一个完整的侧侧吻合。术后统计并发症,测定反流,并随访有无狭窄。结果:端侧吻合术组-侧侧吻合组-全侧侧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分别发生2例-1例-0例,吻合口狭窄分别发生18例-1例-0例,近期反流分别发生42例-16例-10例,其他并发症分别为5例-6例-4例。端侧吻合组死亡1例,其他两组无死亡病例。端侧吻合组在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发生方面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侧侧吻合组-全侧侧吻合组远期反流测定分别随访88例-76例,发生远期反流分别有31例-18例,轻度反流分别为19例-15例,中度反流分别为11例-3例,重度反流分别为1例-0例。与侧侧吻合组比较,全侧侧吻合组中重度反流明显减少。结论:食管胃全侧侧吻合可以更好地达到侧侧吻合设计初始所要求的侧方线形吻合,并呈现出更好地预防狭窄-抗反流趋势及安全性。

    • 引导骨再生术联合牙周固定术治疗慢性重度牙周炎

      2015(6):862-864.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1 CSTR:

      摘要 (2505) HTML (50) PDF 619.67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引导骨再生术和牙周固定术治疗重度牙周炎的疗效。方法:将48例重度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29个患牙行引导骨再生术和牙周固定术,对照组35个患牙行引导骨再生术。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牙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松动度(teeth mobility,TM)及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H)。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PPD-AL-SBI-TM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牙周引导骨再生术联合应用牙周固定术治疗重度牙周病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引导骨再生术。

    • 手足口病儿童血浆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5(6):865-869.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2 CSTR:

      摘要 (2233) HTML (50) PDF 365.98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 inducible protein-10,IP-10)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儿童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FMD患儿74例,根据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将患儿分为重症组和普通感染组;另选取30例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检测技术检测血浆中IP-10的表达量,同时检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球蛋白和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各指标在健康对照组-HFMD普通感染组及重症组中的差异;分析IP-10与皮疹出现天数及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FMD普通感染组及重症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增高,但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HFMD普通感染组及重症组患儿IP-10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01),重症组IP-10蛋白表达略低于普通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FMD普通感染组及重症组患儿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 0.001),其中CD4+ T 淋巴细胞与CD8+ T 淋巴细胞亦显著降低(P < 0.05)。相反,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 0.001)。HFMD普通感染组-重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gA降低,IgG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HFMD普通感染组患儿IP-10蛋白表达量与皮疹天数呈负相关(P < 0.05),而重症组虽IP-10蛋白表达量与皮疹天数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HFMD重症组IP-10蛋白表达量与T淋巴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其中与CD4+ T 淋巴细胞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HFMD患儿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B淋巴细胞比例增加,IP-10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皮疹天数呈负相关。

    • 重度呼吸衰竭新生儿早期联合使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6):870-873.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3 CSTR:

      摘要 (1871) HTML (53) PDF 243.47 K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联合使用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重度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iNO治疗组,共入组45例;在基础治疗-机械通气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iNO 进行治疗。观察患儿iNO治疗前后1-6-12-24 h 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等;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9月NICU收治的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病例共31例,设为对照组,入组标准参照iNO治疗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期间并发症-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等。结果:iNO吸入组患儿治疗后1-6-12-24 h 的pH 值-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6-12-24 h 的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治疗后6-12-24 h 的平均气道压小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1-6-12-24 h 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大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24 h肺动脉压力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iNO治疗组治疗期间并发症-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机械通气联合应用iNO 治疗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可以改善其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改善其氧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质量。

    • 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

      2015(6):874-877.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4 CSTR:

      摘要 (2188) HTML (47) PDF 215.14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54例初次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初次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4例住院患者以寻常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为主,临床可见皮肤水疱和(或)黏膜水疱性损害,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内水疱,收治的54例患者中53例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联合免疫抑制剂(主要为甲氨蝶呤或环磷酰胺),49例经治疗后痊愈或显效,总有效率90.74%,寻常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在最大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最大激素量维持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预后较差,低白蛋白血症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视病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增加疗效,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和防治感染有利于病情缓解。

    •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5(6):878-883.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5 CSTR:

      摘要 (2296) HTML (53) PDF 266.19 K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真菌鉴定及非苛养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敏采用ATB FUNGUS 3;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全年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91株,双侧双瓶-双侧单瓶-单瓶阳性率分别为12.3%-11.4%-9.4%。分离率前5位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5%)-肺炎克雷伯菌(11.0%)-链球菌(7.2%)-肠球菌(7.1%),革兰阴性菌分离率(50.4%)高于革兰阳性菌(41.0%)。血培养病原菌主要分离科室为血液科-重症监护病房-普外科及感染科。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44.2%~79.9%,对氨基糖苷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于25.0%;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50.0%;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60.0%。结论:多套送检血培养有利于提高阳性率,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 昆山“8·2”特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2015(6):884-887.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6 CSTR:

      摘要 (2055) HTML (55) PDF 240.02 K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昆山“8·2”特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对 2014年8~10月,在昆山“8·2”事故中同期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21例特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不同时期标本(包括创面分泌物-深静脉导管-血液-呼吸道标本等)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分析重症医学科以往患者病原菌构成。结果:共检出554株病原菌,其中烧伤早期细菌73株,烧伤后期481株,均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7.98%),依次为黏质沙雷菌(22.02%)-肺炎克雷伯菌(17.69%)-鲍曼不动杆菌(11.19%)-铜绿假单胞菌(10.11%)-真菌(7.76%)。重症医学科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2.24%)-黏质沙雷菌(29.91%)-肺炎克雷伯菌(15.42%)。黏质沙雷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有着较好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非常高。结论:特大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原菌耐药率较高,有效监控病原菌能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MSCT测量肾输尿管结石MSD及SSD预测ESWL疗效

      2015(6):888-890,898.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7 CSTR:

      摘要 (2027) HTML (53) PDF 440.74 K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多层CT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中平均结石密度(mean stone density,MSD)及皮肤结石距离(skin-to-stone distance,SSD)改变与肾输尿管结石体外超声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ESWL) 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拟行ESWL的肾输尿管结石患者共66例,其中输尿管结石24例,肾结石42例,结石长径 5~20 mm,所有患者均先行非增强MSCT检查,测量结石的MSD及SSD,并行碎石术;2周后影像复查,结石消失或者残留部分小结石且最大径<4 mm,判定ESWL有效。结果:66例肾输尿管结石行ESWL,有效成功率60.6%。碎石有效组与无效组的MSD分别为(599 ± 124)HU和(946 ± 25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碎石有效组与无效组的SSD分别为(95.6 ± 11.9) mm和(109.0 ± 15.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2例肾脏结石患者ESWL有效组和无效组的SSD分别为(91.9 ± 8.2)mm和(100.4 ± 13.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ESWL术前行MSCT检查测定结石的MSD-SSD可以显著提高ESWL的成功率。肾输尿管结石的MSD<550 HU,行ESWL成功率高;MSD>850 HU,行ESWL成功率低。肾结石患者SSD越小,碎石成功率越高。

    • 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2015(6):891-894.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8 CSTR:

      摘要 (3300) HTML (49) PDF 574.90 K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期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ie-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初诊并经病理证实的DLBCL,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参照2007年制定的恶性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分组。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疗效佳(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组和疗效不佳(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组的SUV4max(4疗程后化疗中期SUVmax)及ΔSUVmax(化疗前与化疗中期SUVmax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28),与SUV0max(化疗前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是SUV4max(OR=0.646)。结论:DLBCL患者治疗中期行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化疗疗效的评估及后续治疗的指导。

    • 儿童Kimura病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及治疗方法归纳

      2015(6):895-898. DOI: 10.7655/NYDXBNS20150629 CSTR:

      摘要 (2079) HTML (47) PDF 500.97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Kimura病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2010年收治的1例儿童Kimura病合并MsPGN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左侧腮腺轻度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高IgE血症。淋巴窦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微脓肿形成。肾脏病理为MsPGN。血清IgE在病初及肾病复发时显著增高,在肾病缓解期显著下降。参考相关文献发现9例儿童Kimura病伴发MsPGN,均为男性,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包括单用糖皮质激素5例及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这些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苯丁酸氮芥。激素治疗敏感的7例,其中3例治疗过程中停药后复发。结论:儿童Kimura病合并MsPGN,大部分激素治疗敏感,但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易复发,如激素耐药或肾病反复需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清IgE的动态改变可能作为判断Kimura病肾内活动的早期指标。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