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6(10):1153-115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1

      摘要 (2014) HTML (56) PDF 288.10 K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超声内镜在胰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6(10):1157-1160.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2

      摘要 (2337) HTML (50) PDF 246.37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线阵式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的问世及穿刺器械设备的发展,以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为基础的介入性超声内镜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微创性治疗。目前,超声内镜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就超声内镜在胰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内镜微创切除进展、困难与挑战

      2016(10):1161-1165.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3

      摘要 (2114) HTML (54) PDF 5.18 M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引进国内之后,内镜切除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ESD作为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治疗得到了认可。本文对内镜切除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ESD-隧道内镜技术-内镜全层切除技术及其对应的缝合技术,并总结和展望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超声内镜引导下瘤体内注射H101治疗胰腺癌疗效分析

      2016(10):1166-1169,1187.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4

      摘要 (2697) HTML (64) PDF 235.35 K (1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引导下瘤体内注射H101治疗胰腺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92例中晚期胰腺癌根据意愿分为H101组(n=40)及化疗组(n=52)。其中H101组给予EUS引导下瘤体内注射H101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化疗组给予静脉注射吉西他滨单药化疗。分析治疗后瘤体变化-KPS及VAS评分-生存分析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H101组治疗4-12个月后部分缓解(PR)率及有效率(40.0%,62.5%)均显著高于化疗组(16.7%,20.0%)(P < 0.05)。H101组及化疗组12个月内存活患者KPS评分在治疗4-8-12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5),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而2组之间相比各时间点VAS及KP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 0.05)。H101组12个月内病死率(60.0%)较化疗组(80.8%)显著降低(χ2=4.810,P=0.028)。H101组中位生存期为(8.8 ± 0.5)个月(95%CI:7.87~9.68),较化疗组(7.6 ± 0.4)个月显著延长(χ2=3.976,P=0.046)。结论:EUS引导下瘤体内注射H101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与单独内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6(10):1170-1173.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5

      摘要 (1834) HTML (56) PDF 213.91 K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with balloon dilation,ESBD)与经典的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ESBD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0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BD组(n=150)和EST组(n=150)。ESBD组先行乳头1/3~1/2小切开,然后行球囊扩张至造影所示胆总管最大直径,扩张最大直径不超过15 mm。EST组行乳头全切开术,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取石。比较两组结石取出率-操作时间-结石取出采用的方法-结石取出所需的次数-术后胰腺炎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在结石取出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首次取石成功率EST组90.0%,ESBD组94.7%(P ≥ 0.05),二次取石成功率两组均达到100%。对结石≥15 mm者,首次完整取石EST组75.9%,ESBD组90.4%,对大结石的取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ESBD组取石时间较EST组短。取石方法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38.0% vs. 23.3%,P < 0.05),尤其在结石≥15 mm者,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87.0% vs. 57.7%,P < 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ESBD取石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升高,但对较大胆总管结石,ESBD组在首次完全取石率-取石时间及碎石网篮使用上更有优势。

    • CD90+肝癌干细胞的鉴定及靶向治疗研究

      2016(10):1174-1180.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6

      摘要 (2144) HTML (60) PDF 16.27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人肝癌组织和细胞株BEL-7404中的CD90+细胞进行干细胞特性鉴定;制备载17-AAG的抗CD90磁性热敏脂质体(CD90@17-AAG/TMs)靶向杀伤CD90+ 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肝癌组织中CD90的表达,并研究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中分离出CD90+ LCSCs并验证其干细胞特性;“旋转蒸发-水化法”制备CD90@17-AAG/TMs,通过体内杀伤实验验证其杀伤CD90+ LCSCs的能力。结果:CD9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无关(P > 0.05),与病理分级有关(P < 0.05);肝癌细胞中CD90+细胞具有明显的干细胞特性;CD90@17-AAG/TMs在体内可以有效杀伤CD90+ LCSCs,抑制肝癌的生长。结论:CD90+ 细胞具有明显的干细胞特性,采用CD90@17-AAG/TMs可有效清除CD90+ LCSCs,抑制肝癌的形成及生长,为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 表达内皮抑素基因的内皮祖细胞治疗肝癌的初步研究

      2016(10):1181-1187.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7

      摘要 (2314) HTML (62) PDF 3.03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基因转染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增殖的影响,探讨联合自体EPCs和ES基因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构建表达ES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培养小鼠骨髓源EPCs,运用qPCR检测培养内皮细胞表面标记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征小体。实验分EPCs组-EPCs+LV空病毒载体组-EPCs+ES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情况。同时构建原位肝癌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3组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测量肿瘤大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酶切和测序-PCR鉴定证实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6.3-ES-Monomer-DsRed;②qPCR显示培养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31-VEGFR-vWF,透射电镜下在细胞质内可见多个散在内皮细胞特征性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③慢病毒载体Lenti6.3-ES-Monomer-DsRed转染小鼠骨髓源性EPCs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红色荧光;EPCs+ES组细胞上清较对照组上清液对小鼠肝癌细胞H22体外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EPCs+ ES组肝癌生长速度慢于对照组。结论:小鼠骨髓源单个核细胞体外可以诱导培养为内皮祖细胞,负载ES基因的EPCs体外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细胞H22的增殖,体内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生长。

    • 中西药联合应用溶解胆囊结石的实验研究

      2016(10):1188-1191,1197.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8

      摘要 (1863) HTML (62) PDF 6.75 M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溶石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成A-B-C-D组,每组10只。胆囊造瘘,置入结石,留置造瘘管。分别给予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或生理盐水。药物由造瘘管注入,每隔1 h注入1次,持续72 h。实验结束后收集残余结石,清洗烘干称重。留取胆囊-肝脏-肾脏,行病理检查。上述动物在实验前后分别从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结果:西药和中西药联合均有明显的胆囊结石溶解作用,但西药组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大,肝胆肾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而中西药联合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西药组小,肝胆肾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中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和肝胆肾组织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最轻,但胆囊结石溶解作用也最小。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既保持了西药的溶石效果,又减轻了单纯西药溶石的不良反应。

    • ClC-3氯通道调节氧糖剥夺所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

      2016(10):1192-1197. DOI: 10.7655/NYDXBNS20161009

      摘要 (1861) HTML (68) PDF 2.57 M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ClC-3氯通道在氧糖剥夺所致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小胶质细胞株(BV-2)制备氧糖剥夺模型,分别给予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NPPB预处理BV-2细胞。通过MTT活性测定确定BV-2细胞损伤及药物的有效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表型相关分子,如M1型相关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琢(tumor necrosis factor--琢,TNF--琢)-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茁,IL-1-茁)-CD86]和M2型相关分子[转化生长因子-茁(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CD206]mRNA水平的表达;通过RNA干扰的方法下调ClC-3的表达,再给予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NPPB干预,进一步检测细胞的MTT活性,观察药物作用效果。结果:预先给予DIDS(1和10 μmol/L)和NPPB(1 μmol/L)能够改善氧糖剥夺所诱导的BV-2细胞MTT活性下降,抑制M1型相关分子如TNF--琢-IL-1-茁和CD86的表达并促进M2型相关分子(TGF--茁和CD206)的表达;通过RNA干扰下调ClC-3的表达,能够消除DIDS和NPPB的作用。结论:ClC-3氯通道参与调控氧糖剥夺所致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阻断ClC-3氯通道抑制氧糖剥夺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016(10):1198-1201.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0

      摘要 (2597) HTML (51) PDF 1.05 M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MIRI组(B),MIRI+右美托咪定组(C)。采用结扎冠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心肌功能受损,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mRNA表达均降低(P < 0.05);与B组相比,C组心肌功能损伤减轻,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 0.05)。与A组相比,B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显著;与B组相比,C组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改善心肌功能,发挥保护心肌作用。

    • 鞘内置管技术在大鼠胸髓损伤模型中的改进及应用

      2016(10):1202-1207.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1

      摘要 (2669) HTML (62) PDF 2.11 M (3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T10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的鞘内置管法,为SCI模型提供更佳的蛛网膜下腔给药方案。方法:选择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L3~4置管组(T组)和L6~S1置管组(C组)。对比两组置管和SCI后致残率-死亡率-咬管率-利多卡因试验-体重变化和蓝墨水定位试验情况,并在SCI后1周行Alzet渗透压泵植入术,观察长期置管和渗透压泵植入对大鼠死亡率-体重和脊髓形态的影响。结果:置管及SCI后7 d,两组咬管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 0.05),总淘汰率具有显著差异(P < 0.01);置管及SCI后两组大鼠体重均出现下降,置管后第35天 T组大鼠体重高于C组(P < 0.05);蓝墨水定位试验显示,两组导管均通畅且位置未出现明显偏移;Alzet渗透压泵植入4周,组织相容性良好;HE染色显示,两组腰髓后角均受到轻度压迫。结论:经L3~4置管法致残率和咬管率低,且更易操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CI模型鞘内置管法。

    • 人血浆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2016(10):1208-1212.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2

      摘要 (1936) HTML (64) PDF 287.80 K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statin,KS)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差异以及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揭示血浆K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1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数据及造影结果。①根据冠脉病变分支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KS含量;②根据Gensini评分评估其冠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4组:A组(0分)-B组(>0~≤20分)-C组(>20~≤40分)-D组(>40~-艽160分),两两比较各组间患者血中KS含量的差异,并探究KS水平与Gensini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根据冠脉病变分支结果分的4组中,血浆KS量分别为:对照组(95.35 ± 32.00)μg/mL-单支病变组(78.19 ± 25.27)μg/mL-双支病变组(66.19 ± 25.93)μg/mL-三支病变组(51.84 ± 23.26)μg/mL,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KS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②根据Gensini评分分的A-B-C-D 4组中,KS含量分别为(101.66 ± 36.50)μg/mL-(77.73 ± 25.13)μg/mL-(61.58 ± 23.06)μg/mL-(53.80 ± 23.92)μg/mL,KS含量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KS含量与Gensini评分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r=-0.371,P < 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K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KS含量与Gensini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KS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血管保护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2013—2014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中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2016(10):1213-1217,123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3

      摘要 (2472) HTML (75) PDF 306.68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2014年的16 658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并应用RT-PCR方法进行分组检测;选择部分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树分析,确定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在16 65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检出诺如病毒1 208例(7.25%),其中1~4岁儿童阳性率最高(9.85%);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0.43),检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次年4月。71份阳性标本中采用ORF2区域测序成功分型63份。GⅠ组占9.5%,包括GⅠ.3型3份,GⅠ.9型2份,GⅠ.4型1份;GⅡ组占90.5%,全部为GⅡ.4型。结论:诺如病毒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具有分布广-流行时间集中在冬春季-发病人群多为儿童等特点,其造成的危害应引起重视。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诺如病毒主要为GⅡ组,现阶段的优势毒株为GⅡ.4型。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动态变化在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2016(10):1218-1221,1240.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4

      摘要 (3316) HTML (65) PDF 244.38 K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以及其动态变化对其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比较生存组(n=51)-死亡组(n=21)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第1天APHACH Ⅱ评分-SOFA评分-RDW(RDWd1)-降钙素原-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淀粉酶-白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并根据RDWd1水平,以及第3天与第1天RDW水平的差值(RDWd3-d1)是否超过0.2%将患者分为4组。以90 d病死率为结局事件,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4组患者死亡的累积概率,Log-rank检验评价组间差异。结果:重症胰腺炎患者入重症医学科后第1天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RDWd1-降钙素原水平,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和RDWd1是预测S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257(95%CI:1.539~25.440,P=0.010)和2.554(95%CI:1.218~5.353,P=0.013);RDWd1判断患者死亡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4.8(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0.652~0.893,P < 0.001);RDWd1超过正常范围,且RDWd3-d1>0.2%时,SAP患者死亡风险最高(P=0.023)。结论:RDW基线水平及其早期动态增高可能是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简单有效指标。

    •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ApoB/ApoA1的影响

      2016(10):1222-1225.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5

      摘要 (2207) HTML (79) PDF 198.49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10 mg/d+10 mg/d)与阿托伐他汀(20 mg/d)单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ApoB/ApoA1的影响。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各10 mg/d;他汀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共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oB/ApoA1-血脂-血糖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只有联合组ApoB/ApoA1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1);两组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1),且联合组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 <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激酶(CK)无明显变化。结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可能较他汀单药治疗更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2016(10):1226-1228.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6

      摘要 (3065) HTML (54) PDF 195.70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US-CNB)在乳腺肿块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0例患者1 241个乳腺肿块US-CNB的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US-CNB在乳腺肿块诊疗中价值。结果:1 241个乳腺肿块组织中US-CNB病理诊断乳腺癌970例,术后病理组织诊断乳腺癌1 000例,CNB病理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7%,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阴性率为3%,正确指数为0.97,诊断符合率为97.58%。约登指数为0.97,Kappa值为0.975 8。结论:US-CNB灵敏度高,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高,且安全有效,对指导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典型与不典型原发中枢淋巴瘤的MRI及1H-MRS特征研究

      2016(10):1229-1232.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7

      摘要 (2106) HTML (59) PDF 3.75 M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典型与不典型原发中枢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及1H-MR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常规MRI及1H-MRS资料,定性分析典型与不典型PCNSL的常规MRI特征,定量分析胆碱(Cho)/肌酸(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值及脂质-乳酸峰(lip-lac)等级,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典型PCNSL 27例,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呈显著均匀结节样强化;不典型PCNSL 21例,信号混杂,出现坏死(9例)-出血(6例),增强后7例呈环形强化,11例呈斑片样强化,2例呈线样强化,1例无强化。典型与不典型PCNSL的1H-MRS均可见Cho峰升高-NAA峰降低-不同等级的lip-lac峰。但典型PCNSL的Cho/Cr值较不典型PCNSL高(P=0.02);高耸的5级lip-lac峰是PCNSL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典型与不典型PCNSL的MRI及1H-MRS有一定特征,两者结合对PCNSL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临床分析

      2016(10):1233-123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8

      摘要 (2046) HTML (63) PDF 229.51 K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探讨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的安全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选取疤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430例,分娩方式包括再次剖宫产及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分娩结果,并比较疤痕子宫阴道试产产妇与随机选取的同期100例非疤痕子宫阴道试产初产妇的分娩结果。结果:430例疤痕子宫有90例选择阴道试产,成功80例,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组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明显多于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90例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组与100例非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组在产程-出血量-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严格掌握阴道试产指征后疤痕子宫选择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 比较磁共振对绝经前后女性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2016(10):1237-1240. DOI: 10.7655/NYDXBNS20161019

      摘要 (1766) HTML (53) PDF 2.63 M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绝经前后女性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探讨MRI对绝经前后女性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18例符合要求的女性病例资料,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生依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2003版)标准进行盲法评判-分析。结果:318例中绝经前患者189例(59.43%),绝经后129例(40.57%);其中绝经前致密型乳腺96例(恶性54例,良性42例),绝经后致密型乳腺83例(恶性56例,良性27例)。绝经前不同乳腺类型中乳腺病变的良性与恶性所占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更常见于致密型乳腺(r=0.356,P < 0.001)。MRI对绝经前-后致密性乳腺中乳腺癌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5.93%和92.8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14)。结论: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更常见于致密型乳腺;MRI可以作为绝经后致密型乳腺人群乳腺癌的有效筛查方法。

    • 乳腺超声检查在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6(10):1241-1243,1258.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0

      摘要 (2511) HTML (47) PDF 187.92 K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超声检查在女性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房发育的女童200例,其中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54例,中枢性性早熟组112例,对照组为34例青春发育早期儿童,分别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和雌激素(E2)-孕激素-催乳素-黄体生成素(LH)峰值-促卵泡激素(FSH)峰值-骨龄等指标的检测,分析乳房超声检查结果与激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枢性性早熟组乳房体积较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青春发育早期组明显增大(P < 0.001),卡方检验Tanner2~4期构成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乳房体积与雌激素-LH峰值-LH峰值/FSH峰值-体重指数(BMI)-骨龄呈正相关,与孕酮-催乳素-年龄-FSH峰值之间没有相关性。以乳房体积为因变量,雌激素-LH峰值-LH峰值/FSH峰值-BMI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乳房体积的影响因素,LH峰值/FSH峰值是影响乳房体积的相关因素(乳房体积=2.523 + 2.268×LH峰值/FSH峰值;P < 0.001)。结论:乳腺超声检查对乳房发育情况的评估优于Tanner分期,对单纯性乳房发育及中枢性性早熟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且在预测快速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中有一定价值。

    •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中即刻乳房重建12例分析

      2016(10):1244-1245.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1

      摘要 (1555) HTML (61) PDF 165.98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根治术后背阔肌皮瓣加假体置入即刻乳房重建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0月—2014年8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采取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根治术后背阔肌皮瓣加假体置入即刻乳房重建的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乳头乳晕血运-皮瓣存活率-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美容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乳头乳晕血运良好,皮瓣顺利成活,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重建乳房形态完美,增加了美感,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结论: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根治术后背阔肌皮瓣加假体置入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但有改良根治术相同的安全性,而且有更好的美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巨气管支气管症CT表现——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6(10):1246-1248.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2

      摘要 (1745) HTML (57) PDF 5.06 M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对钛表面氧化膜特性的影响

      2016(10):1249-1253.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3

      摘要 (2761) HTML (93) PDF 1.31 M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对钛表面氧化膜特性的影响。方法:将纯钛试件浸泡于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中进行共培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钛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微结构。以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收集7-14-21 d的试件和浸泡液,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浸泡后纯钛的表面特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不同时间点浸泡液中的钛离子释放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钛表面定植形成致密的生物膜。XPS广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钛和氧元素含量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逐步降低;XPS高像素谱分析显示,钛表面的二氧化钛含量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逐步降低。ICP-OES检测发现随着细菌作用时间的延长,钛离子释放量增加,且第1周释放量最多。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能在钛表面定植形成致密生物膜,引发钛表面氧化膜破坏和钛离子释放,该效应随细菌作用时间延长而加剧。

    • 两种不同粘结系统对纤维桩核冠方微渗漏及粘结强度的影响

      2016(10):1254-1258.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4

      摘要 (1714) HTML (53) PDF 7.38 M (3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全酸蚀和自酸蚀两种粘结系统对纤维桩核冠方微渗漏及粘结强度的影响,为纤维桩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42颗完整离体牙,随机选取其中2颗作为对照,其余随机分为2组,常规处以截冠-根管预备-充填以及桩道预备后,分别选用全酸蚀粘结剂Prime&Bond(全酸组)和自酸蚀粘结剂Xeno■ Ⅴ(自酸组)进行纤维桩粘结,制作试片,通过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两组试片的冠方微渗漏情况;通过薄片推出实验,测试两组试片的粘结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全酸组试片无染色剂渗入,自酸组试片有染色剂渗入。SEM观察全酸组的粘结界面无间隙,可见明显的粘结剂树脂突,自酸组的粘结界面有间隙存在。薄片推出实验平均推出力值全酸组为(90.27 ± 13.62)N,自酸组为(81.80 ± 21.68)N;平均粘结强度全酸组为(14.75 ± 2.00)MPa,自酸组为(12.71 ± 3.5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显微镜下观察全酸蚀粘结剂比自酸蚀粘结剂发生冠方微渗漏的几率小,但在粘结强度上,全酸蚀和自酸蚀两种系统无显著性差异。

    • 3D打印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临床应用

      2016(10):1259-1262.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5

      摘要 (2775) HTML (54) PDF 1.68 M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和3D打印技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通过光学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工作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计算机软件设计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树脂铸型,最终通过常规包埋铸造完成修复体10件,在患者口内试戴,检查义齿就位情况以及与软-硬组织的适合性。结果:制作完成的修复体外观完整,大部分义齿就位顺利,有5件义齿就位时稍困难,局部调磨后顺利就位,义齿就位后无翘动,卡环-■支托与基牙密合,金属连接体与软组织贴合度良好。结论:CAD/CAM和3D打印技术可用于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制作,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锥形束CT评估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风险

      2016(10):1263-126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6

      摘要 (2593) HTML (63) PDF 2.07 M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影像学测量探讨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智齿与下牙槽神经位置关系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因下颌阻生智齿行全麻手术拔除的临床患者101例,根据术前所具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为仅有曲面体层片组(A组)和同时具有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组(B组)。术前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的随访。结合随访资料和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下颌阻生智齿牙根和下颌管的关系以及与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发现A组和B组患者中分别有9侧和15侧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两组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对B组患者术前锥形束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拔牙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例中13侧(86.67%)出现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P < 0.05);12侧(80%)出现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P < 0.05)。结论:锥形束CT能准确评估下颌阻生智齿与下颌管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CT图像上出现的牙根与下颌管接触-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征象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 少年期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的锥体束CT研究

      2016(10):1267-1269,127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7

      摘要 (1741) HTML (84) PDF 200.60 K (1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少年期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对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进行评估,应用MIMICS 10.0软件测量168颗中切牙牙槽骨缺损值并统计骨开裂和(或)骨开窗的发生率,并对42例患者进行CBCT三维和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值与8项常用的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少年期上-下中切牙区牙槽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7.14%-70.24%;上-下中切牙骨开裂值与SN-MP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骨开窗值与ANB角-L1-NB角-L1-MP角呈负相关,与SNB角呈正相关。结论:少年期下中切牙骨缺损的发生率较高,头影测量中部分硬组织测量指标与中切牙骨缺损的发生相关,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 血清sFlt-1、PLGF水平及比值变化预测孕妇轻度子痫前期发病的Meta分析

      2016(10):1270-1276.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8

      摘要 (2395) HTML (50) PDF 308.73 K (1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水平及比值变化与轻度子痫前期发病关系。方法:检索万方-CNKI-PubMed-Embase和Cochrane收集1994—201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血清sFlt-1-PLGF水平及比值变化与轻度子痫前期关系的中英文病例对照研究,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章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3篇。血清sFlt-1表达水平与轻度子痫前期的关系的异质性检验I 2 = 96%,P < 0.000 01,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合并效应SMD=4.89(95%CI:3.60~6.17),P < 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PLGF表达水平与轻度子痫前期的关系的异质性检验I 2 = 93%,P < 0.000 01,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合并效应SMD=-2.32(95%CI:-2.91~-1.72),P < 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Flt-1/PLGF比值异质性检验I 2 = 98%,P < 0.000 01,合并效应SMD=1.95(95%CI:0.50~3.40),P < 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GF与轻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具有密切关系,血清sFlt-1的表达水平与轻度子痫前期有关,sFlt-1以及sFlt-1/PLGF比值可以作为辅助诊断轻度子痫前期的有效指标

    • 应用胰管外支架对术后胰瘘影响的Meta分析

      2016(10):1277-1282. DOI: 10.7655/NYDXBNS20161029

      摘要 (2540) HTML (57) PDF 246.63 K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胰管外支架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Sinomed中文数据库和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筛选有关胰管外支架放置与否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纳入文献,选择危险比(risk ratio,RR)及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s,CI)为合并效应量,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胰管外支架组280例,无支架组2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胰瘘率(RR = 0.54,95%CI:0.39 ~ 0.74),特别是在B-C级胰瘘(RR = 0.55,95%CI:0.37 ~ 0.82)及胰管无扩张的胰瘘(RR = 0.50,95%CI:0.34 ~ 0.73)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两组在术后总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两组在病死率-腹腔脓肿-腹腔出血-胃排空减慢-输血-二次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胰管外支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术后病程的改善。该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