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荧光载体CS-Qdots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分析

      2017(10):1227-1233.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1

      摘要 (2045) HTML (57) PDF 3.99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可通过荧光成像进行体内外示踪的纳米基因载体,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在量子点Qdots表面修饰壳聚糖后形成荧光纳米颗粒CS-Qdots,检测其电镜形态、光学特征、表面电荷和傅里叶转换近红外光谱(FTIR),并将其注射入裸鼠移植瘤内观察体内成像信号;以凝胶阻滞电泳检测CS-Qdots携带质粒DNA的能力,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通过MTT试验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测定溶血率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CS-Qdots的生物相容性。结果:电镜观察显示CS-Qdots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zeta电位分析其表面电位为(28.02 ± 1.15)mV,FTIR图谱显示出壳聚糖的特征谱带,发射光谱分析CS-Qdots 最大发射峰值在630 nm。凝胶阻滞电泳显示纳米颗粒和DNA的比例大于10∶1混合以后不再向正极泳动,激光共聚焦观察CS-Qdots能携带质粒pEGFP-C1在HepG2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小鼠活体成像中CS-Qdots在裸鼠移植瘤内有较强荧光成像信号。MTT试验显示,50、100、200和400 μg/mL的CS-Qdots共孵育的细胞RGR分别为1.000、1.000、0.917和0.875,而相应浓度的Qdots孵育细胞RGR为1.000、0.850、0.621和0.326;浓度在100 μg/mL 以上的Qdots量子点溶血率均大于5%,而CS-Qdots纳米颗粒在400 μg/mL以内溶血率均小于5%。小鼠尾静脉注射CS-Qdots 72 h急性毒性试验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脏器病理损伤,肝肾功能正常,血细胞计数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荧光纳米颗粒CS-Qdots,它能有效转染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在体内外进行荧光成像,是可示踪基因的运送纳米载体。

    • 噬菌体Guo1复苏结核休眠菌的初步研究

      2017(10):1234-1238.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2

      摘要 (1765) HTML (70) PDF 2.56 M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对结核休眠菌的复苏作用。方法:采用缺钾Sauton培养基培养对数生长期结核菌构建结核休眠菌模型;采用药敏检测、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和金胺O-尼罗红双荧光染色作为模型检测方法;采用菌落计数作为复苏的检测指标。结果:缺钾结核休眠菌模型构建成功。混合培养第1天时,空白对照组、上清组、TM4组、Guo1组菌落计数分别为(2.67±0.58)×102、(3.00±1.00)×102、(2.67±0.58)×102、(2.33±0.58)×102 CFU/mL;培养第15天时,各组菌落计数分别为(7.33±1.53)×104、(6.67±2.08)×1010、(3.00±1.00)×1010、(3.33±1.53)×1010CFU/mL。结论: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能够复苏结核休眠菌。

    • 芒柄花黄素通过SphK1-SIP信号通路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2017(10):1239-124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3

      摘要 (2098) HTML (72) PDF 1.32 M (1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FN)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FN低中高剂量组(8、16、32 mg/kg)和尼莫地平组(12 mg/kg),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动物,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的变化,并测定各组缺血区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同时测定各组缺血区脑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和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SphK1/S1P)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结果:FN各剂量组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且NF-κB和SphK1/S1P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得到显著抑制。结论:FN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phK1/S1P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 培美曲塞二钠与吉非替尼对肺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2017(10):1243-1250.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4

      摘要 (2387) HTML (62) PDF 6.15 M (2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培美曲塞二钠与吉非替尼单独及联合运用对肺腺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单独或联合使用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处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使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药物联合放射线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和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显示,放疗+两药联用组的准阈剂量(Dq)、平均致死剂量(D0)及2 Gy照射时的存活分数(SF2)均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放疗+培美曲塞二钠组及放疗+吉非替尼组;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放射增敏比(sensitivity enhanced ratio,SER)分别为1.17和1.48,两药联合 SER为2.62。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使细胞阻滞在G1/G0期,与放射线联合作用后,S期细胞比例进一步降低。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均可以提高放射线诱导的凋亡,两药联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最高。药物作用前后、照射前后及药物增敏照射后Akt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均能抑制p-Akt表达;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联合照射组p-Akt水平显著减低,p-Akt/Akt的比值最低。结论:培美曲塞二钠和吉非替尼各自均有放射增敏作用,两药联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放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少S期细胞、增强放射线诱导凋亡和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

      2017(10):1251-125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5

      摘要 (2006) HTML (60) PDF 1.97 M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双酸酸蚀和氢氧化钙/双氧水混合溶液水热处理,制备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1 h、6 h处理组)。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为对照组,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不同钛表面的微形貌和表面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试件表面,研究不同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双酸酸蚀钛表面制备形成2种形貌均一的纳米薄片膜层结构,均含有微量钙元素。相比于SLA钛表面,2种新型钛表面均有利于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显著增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 h处理组性能更优。结论: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 基于硅纳米球探针构建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丙肝核心抗原检测与临床诊断

      2017(10):1257-1260.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6

      摘要 (2075) HTML (62) PDF 757.89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硅纳米球包裹的Ru(bpy)32+(SiO2@Ru)作为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ECL)探针的生物传感器,评价其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油包水”的微乳剂方案,制备SiO2@Ru纳米复合物,纳米粒子粒径一致,因此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应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实现抗体与硅球的交联。SiO2@Ru可作为ECL探针,通过夹心法检测HCVcAg。结果:HCVcAg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fmol/L,最低检出限为3 fmol/L。与临床HCV RNA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R2=0.937 9。结论:构建HCVcAg的检测的硅纳米免疫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重复性,可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以及血液中心的血源筛查。

    • 新疆维吾尔族人类白细胞抗原G 3'非翻译区基因多态性调查

      2017(10):1261-1264.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7

      摘要 (1401) HTML (51) PDF 718.29 K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3′非翻译区(3′UTR)基因多态性。方法:提取100例维吾尔族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3′UTR,直接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多态性和单倍型分布情况。结果:100例维吾尔族人基因组DNA标本成功测序98人份,在HLA-G 3′UTR区检测到10个基因多态性,包括14bpDel/Ins、+3003C/T、+3010C/G、+3027A/C、+3035C/T、+3092T/G、3121T/C、+3142C/G、+3187A/G、+3196C/G。这些基因位点之间强连锁,共有20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2最多,占24.9%。结论:新疆维吾尔族HLA-G 3′UTR的基因多态性和基因连锁情况具有独特性,为进一步研究HLA-G在遗传、进化、免疫功能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依据。

    • Bootstrap在流感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2017(10):1265-1268.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8

      摘要 (2396) HTML (58) PDF 689.90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bootstrap方法估计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es, ILI)发病水平95%置信区间(95%CI)作为预警阈值,评价该方法在ILI预警中的价值。方法:以2005—2014年(除2006、2009年)的周监测数据为基线,采用历史2年流感病毒最高阳性检出率的30%作为流感流行标准,确定2006年和2009年流感流行期金标准,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bootstrap法、移动平均法和金标流行期的一致性;并以2012—2015年的周监测数据为基线,探讨bootstrap法在实际预警工作中的应用。结果:江苏省ILI流行曲线有2个高峰,冬春季高峰分布于11月—次年2月,夏季高峰分布于6—8月;bootstrap法、移动平均法和金标流行期一致性均较好;与移动平均法相比,bootstrap法对2009年初的流感流行相对更敏感,与金标流行期的一致性相对更高(kappa=0.728)。采用bootstrap法对2016年ILI%开展预警,与金标准结果接近。结论:bootstrap法作为一种不依赖于ILI数据分布的计算密集型方法,可作为传统移动平均控制图预警方法的替代和补充,用于流感流行的监测和预警。

    • 血清磷酸根水平与HFp/mrEF伴房颤患者的关系及其对预后评价的意义

      2017(10):1269-127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09

      摘要 (1892) HTML (60) PDF 646.16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射血分数保留/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p/mrEF)患者血清磷酸根水平与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水平的关系及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首次接诊的96例心衰且肌钙蛋白Ⅰ不超过0.012 pg/mL的患者,根据其心电图、心超、BNP等分为仅心衰组(23例)和有AF的心衰组(73例)。有AF的心衰组又分为HFp/mrEF+AF组(43例)和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AF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入院24 h内首次血清磷酸根水平、BNP水平以及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HFp/mrEF+AF组患者的血清磷酸根水平与BNP浓度呈正相关(R2=0.33,P<0.01)。且在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中,较高血清磷酸根浓度的HFp/mrEF+AF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较低血清磷酸根浓度组。结论:血清磷酸根浓度与HFp/mrEF+AF患者有关,并能评估其预后。

    • 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7(10):1273-1277.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0

      摘要 (1817) HTML (59) PDF 610.05 K (2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评估其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本院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研究组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检测其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①手术情况:研究组手术用时(12.34±5.54)min,术中失血量(40.31±10.27)mL,下床活动时间(5.04±2.82)d,住院时间(16.30±2.61)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4.08±1.35)分]低于对照组[(6.49±1.13)分],BI评分[(60.63±8.08)分]高于对照组[(46.82±6.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89%(34/37)高于对照组72.97%(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炎性因子:术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hs-CRP(7.14±3.05)mg/L、IL-6(14.18±3.16)ng/L、TNF-α(40.10±3.03)μg/L,低于对照组[(12.11±3.35)mg/L、IL-6(27.19±3.98)ng/L、TNF-α(53.22±3.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41%(2/37)低于对照组24.3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手术用时及术中失血量,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性研究

      2017(10):1278-128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1

      摘要 (1696) HTML (52) PDF 612.65 K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抑郁障碍老年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因子变化及与临床症状、疗效之间的关联,为其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可能的客观标准。方法:收集符合ICD-10中抑郁发作、单次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年龄≥60岁,共109例。检测细胞因子、免疫因子,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及各项因子分指标。在基线及治疗末4周评估完成各项检测及评估。结果:患者组治疗前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及治疗后IL-1β均较正常对照组高;患者组治疗后IL-6、IL-10及TNF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患者组治疗后CRF、补体C3均显著低于治疗前,IgG及Ig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基线处患者组IL-6与睡眠障碍,IL-8,IL-10与日夜变化,TNF与焦虑/躯体化、HAMA总分、精神性焦虑均正相关(P<0.05或P<0.001)。患者组治疗前后IL-8浓度变化与HAMD阻滞因子分减分负相关,TNF浓度变化与HAMA因子精神性焦虑减分、HAMA因子躯体性焦虑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以体液免疫应答介导为主;TNF浓度变化作为判断老年抑郁障碍疗效的指标之一。

    • 术前口服营养补充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017(10):1283-1287.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2

      摘要 (2876) HTML (61) PDF 649.29 K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口服营养补充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围术期营养状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中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NRS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评分≥3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前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实验组术前除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外,另给予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热量900 kcal/d,蛋白质32 g/d)。 记录患者术前一般基线资料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通气时间、输入白蛋白及输血的情况、住院时间及花费;观察围术期血清学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术前、术后(1、3、5、7 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 vs. 40.0%, P<0.05),尤其是肺部并发症(6.7% vs. 30.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白蛋白的输入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8.0±14.9)mL vs. (76.5±37.9)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15.7±4.3)d vs. (18.8±5.1)d, P<0.05]及总住院时间[(22.7±5.7)d vs.(25.8±5.1)d, P<0.05]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显著少于对照组[(66 290.8±9 922.3)元 vs. (72 491.8±12 535.1)元, 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学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表现为术后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此后出现缓慢上升,然而到了术后第7天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实验组术后1、3、5、7 d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术后1、3、7 d的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有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实施术前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可以显著改善其围术期营养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 运动指脉氧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管理价值探讨

      2017(10):1288-129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3

      摘要 (2027) HTML (74) PDF 644.10 K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运动指脉氧(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中的管理价值。方法:选取23例稳定期COPD患者,同时选取20例既往无呼吸系统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在接受运动平板试验时监测指脉氧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COPD组运动指脉氧与肺功能、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 CAT)评分、改良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ores, mMRC)评分及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的相关性。结果:① COPD组亚极量运动过程中最低指脉氧(SpO2M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COPD组SpO2ML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相关,与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无明显相关性,与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无明显相关性;③ COPD组运动过程中CAT评分与静息SpO2、SpO2ML及SpO2波动值(ΔSpO2)无相关性。mMRC评分与SpO2ML及ΔSpO2相关,与静息SpO2无相关性。结论:①COPD患者更易发生运动相关的低氧血症,且肺功能受损越重,运动中手指脉氧下降更显著。② COPD患者排除心血管疾病后,SpO2ML可作为COPD管理中一项有临床意义的监测指标,有望成为COPD筛查的一项检测指标。

    • 重庆市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2015cstc-jbky-01718);重庆市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2015-02);江苏省卫计委科研项目(Z2015-07);江苏省卫计委妇幼项目(F201501);江苏省科技厅计划(BM2015020,2015020-2)

      2017(10):1293-129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4

      摘要 (1920) HTML (64) PDF 455.75 K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江苏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女性人群中MTHF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叶酸(FA)、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江苏部分地区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女共915例,检测外周全血MTHFR基因中与子代先心病发病相关的rs1801131、rs1801133两个位点的突变情况;并检测外周血中HCY浓度和FA水平。结果: 915例中,rs1801131纯合突变(CC型)为3.39%、杂合突变(AC型)为28.74%;rs1801133纯合突变(TT型)20.55%、杂合突变(CT型)48.20%。rs1801133位点中,野生型和纯合、杂合突变基因3组之间HCY和F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组HCY高于CC、CT组,TT组FA低于CC组。rs1801131AC与rs1801133TT基因组合的复合突变个体HCY水平明显高于rs1801131AC与rs1801133CC、CT两个基因组合。结论:与先心病相关的MTHFR基因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外周血中HCY、FA的浓度之间有相关性。因此,掌握备孕女性MTHFR基因位点的突变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孕前和孕早期FA增补方案,从而预防可能因有关基因多态性而发生的先天性心脏病。

    • 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对1型糖尿病诊断价值及其与HLA-A基因的关系

      2017(10):1297-1301.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5

      摘要 (2152) HTML (51) PDF 526.34 K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inc transporter 8 antibody, ZnT8A)在江苏地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诊断中的价值及ZnT8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T1DM和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免疫配体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ZnT8A,PCR-SSO 方法进行HLA-A的分型。结果:①140例TIDM患者中65例ZnT8A阳性(阳性率46.4%),102例正常对照组中仅1例ZnT8A阳性(阳性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检测GADA、IAA、IA-2A 3个传统抗体,至少1个抗体阳性率为70.7%(99/140);联合检测GADA、IAA、IA-2A和ZnT8A 4个抗体,至少1个抗体阳性率为86.4%(121/140)(P<0.05),ZnT8A在其他3个抗体阴性的患者中仍有15.7%的阳性率;③HLA-A*24在T1DM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OR=1.654),A*3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OR=0.161);④HLA-A*02在ZnT8A阳性组明显高于ZnT8A阴性组(P<0.05,OR=0.318),在校正病程、发病年龄、体重指数(BMI)等可能影响因素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ZnT8A 使T1DM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提高了15.7%,有助于提高T1DM的诊断;暂未发现HLA-A与ZnT8A的相关性。

    • 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

      2017(10):1302-130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6

      摘要 (2027) HTML (60) PDF 628.87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磷变异性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5年8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转归情况。根据血磷变异系数(CV)中位数,将患者分为血磷高变异组(CV≥20.3%)和血磷低变异组(CV<20.3%),分析患者血磷 CV 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174例患者,平均年龄(65.3±13.6)岁,全因死亡患者51例(29.3%),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9例(10.9%)。血磷高变异组糖尿病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高于血磷低变异组(分别为61.3% vs. 33.35%,P=0.034;25.8% vs. 3.7%,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白蛋白(HR=0.386,95%CI:0.174~0.858,P=0.019)和血磷高CV(HR=1.625,95%CI:1.178~2.848,P=0.018)是糖尿病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高CV(HR=1.365,95%CI:0.419~2.749,P=0.023)是糖尿病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MHD血磷达标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与未达标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87和0.596)。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血磷高变异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糖尿病MHD 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血磷低变异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14)。结论:糖尿病MHD患者血磷变异性大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更高。血磷稳定达标有助于提高糖尿病MHD患者生存率。

    • 老年糖尿病人群ALDH2基因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2017(10):1307-1309.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7

      摘要 (1544) HTML (68) PDF 389.23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itc mellitus,T2DM)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基因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老年T2DM人群60例,检测ALDH2基因型及常规生化指标,B超测量CIMT,按照CIMT是否≥0.1 cm将研究人群分为CIMT正常组及CIMT增厚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及ALDH2基因型分布差异;以CIMT是否增厚为因变量,ALDH2基因型为自变量,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T2DM人群中ALDH2多态性基因型在CIMT增厚组中比例高于CIMT正常组(64.3% vs. 2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态性基因型发生CIMT增厚的OR值在调整前后分别为4.569和5.756。结论:ALDH2多态性基因型与老年糖尿病人群CIMT增厚相关,可能增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661例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分析及处理探讨

      2017(10):1310-131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8

      摘要 (1998) HTML (67) PDF 384.50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661例异常子宫出血(abnomal uterine bleeding,AUB)按PALM-COEIN病因分类进行相关诊断并探讨排卵障碍相关的AUB(AUB-O)和子宫内膜局部异常(AUB-E)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江宁区妇幼保健所妇科门诊符合AUB诊断的661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月经史、生育史等一般情况,采用PALM-COEIN分类系统进行病因分析,并统计对AUB-O和AUB-E患者行激素治疗的有效率。结果:661例患者中结构异常性AUB为219例,占33.1% (其中AUB-子宫内膜息肉 71例,占10.7% ,AUB-子宫腺肌病 68例,占10.3%,AUB-子宫平滑肌瘤 51例,占 7.7%,AUB-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 29例,占4.4%);非结构异常性AUB 442例,占66.9% (其中AUB-全身凝血相关疾病 3例,占0.4%, AUB-O 245例,占37.1%,AUB-E 159例,占24.1%,AUB-医源性 31例,占4.7%,AUB-未分类4例,占0.6%)。259例行诊刮术;AUB-O及AUB-E中155例给予雌孕激素(或孕激素)治疗3个月,其有效率分别为95.8%及97.1%,189例给予短效口服避孕药(OC)3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7.6%及96.9%,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AUB的PALM-COEIN病因诊断中非结构异常较结构异常多见,且前者中AUB-O和AUB-E发生率占主导,对此类患者临床应用雌孕激素或口服避孕药治疗均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帕瑞昔布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2017(10):1313-1314. DOI: 10.7655/NYDXBNS20171019

      摘要 (1611) HTML (62) PDF 275.57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帕瑞昔布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D2)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帕瑞昔布组(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帕瑞昔布)44例和传统手术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帕瑞昔布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帕瑞昔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与传统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帕瑞昔布有利于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 晚期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治疗评估

      2017(10):1315-131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0

      摘要 (1945) HTML (76) PDF 394.99 K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晚期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晚期HB患儿15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研究晚期HB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中位发病年龄22.2个月(6.13~39.97个月),Ⅲ期6例、Ⅳ期9例,随访至2016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14.37个月,经综合治疗后停药完全缓解9例,其中3例系复发再治疗后完全缓解,4例尚处治疗中,死亡1例,失访1例。1年无事件生存率75%,总生存率100%,3年无事件生存率45%,总生存率83%。结论:经规范化疗结合手术治疗部分儿童晚期HB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率。

    • 前白蛋白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作用

      2017(10):1317-1319.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1

      摘要 (1585) HTML (57) PDF 439.67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 25例成人丘脑恶性神经胶质瘤临床特点分析

      2017(10):1320-132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2

      摘要 (1563) HTML (51) PDF 511.54 K (2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25例成人丘脑恶性神经胶质瘤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收治的病理明确的25例成人丘脑胶质瘤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Karnofsky(KPS)评分、临床症状、治疗情况、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肢体运动障碍、肢体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恶心呕吐、癫痫、记忆力下降和面瘫。11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活检,14例患者行部分或近全手术切除,20例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和替莫唑胺化疗,2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1个月(9.4~47.7个月),中位PFS 15.0个月(1.3~30.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P=0.002)和KPS(P=0.003)是本组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和KPS≥70分的患者预后较好。手术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成人丘脑胶质瘤主要的治疗方案。

    • 磁敏感加权序列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微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10):1323-132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3

      摘要 (1596) HTML (53) PDF 3.48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序列成像在检测急性脑梗塞微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s)患者,行常规CT、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对CMBs的表现进行分型,并对比各个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结果:45例患者共检出CMBs 238个,A型163个,B型75个。A型多分布于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呈点状/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B型发生于梗死病灶内,呈不规则小条片样低信号。将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与各个常规 MR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DWI)对CMBs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WI序列是显示急性梗死灶中CMBs的敏感检查手段。针对CMBs病灶的不同分型对脑梗死微出血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2017(10):1327-1329.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4

      摘要 (1975) HTML (72) PDF 508.95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3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其中20例采用新型管状脑牵开器,17例采用传统脑压板,比较两组在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皮层造瘘长度、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方面的差异。结果:在血肿清除率方面新型管状脑牵开器组与传统脑压板牵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皮层造瘘长度、住院时间及GOS方面前者均优于后者。结论: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侧咀嚼肌痉挛

      2017(10):1330-133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5

      摘要 (1861) HTML (64) PDF 2.47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单侧咀嚼肌痉挛患者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动脉压迫,术后咀嚼肌痉挛症状消失,1例患者为静脉压迫,术后症状减轻。结论: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血管压迫可能是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原因,针对三叉神经运动根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单侧咀嚼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 乳腺小肿块超声BI-RADS简易评分分类的研究

      2017(10):1333-133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6

      摘要 (2999) HTML (75) PDF 479.30 K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简易评分系统在乳腺小肿块超声BI-RADS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个经病理证实的最大直径≤1 cm的乳腺小肿块超声声像图特征,按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纵横比、Alder血流分类6个描述指标评分,每项1分,计算各乳腺小肿块的总分,依据乳腺影像与数据报告系统第4版为标准,假设BI-RADS各类的分数界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7个乳腺小肿块中良性肿块185个,其中0分98个,1分73个,2分12个,3分1个,4分1个。恶性肿块32个,其中1分1个,2分9个,3分18个,4分3个,5分1个。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最佳截点为1.5分。假设0分为BI-RADS 3类,1分为4a类,2分为4b类,3分为4c类,≥4分为5类,则BI-RADS各类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0%、1.4%、42.8%、94.7%、80.0%。结论:简易评分系统可为乳腺小肿块超声诊断提供客观量化依据,对其BI-RADS分类有较好的帮助。

    • 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可行性研究

      2017(10):1337-1338.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7

      摘要 (3180) HTML (62) PDF 1.51 M (1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入组患者经空心针穿刺活检后接受乳腺肿物的微波消融治疗,术后门诊随访。结果:共20例的22个病灶接受微波消融治疗,术前空心针活检证实所有病灶均为良性。微波消融治疗的中位消融时间60 s(40~150 s)。消融过程中患者无疼痛16例,轻度疼痛4例,中度疼痛2例。术后1周或3个月超声造影随访显示所有病灶均达到完全消融。术后1周随访的17个病例术后均可触及硬结。半年后回访的10个病灶中,造影剂无填充区由术后1周的(20.77±7.03)mm缩小至(17.80±4.32)mm(P=0.241)。结论: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结节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All-on-four”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10):1339-1343.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8

      摘要 (1923) HTML (76) PDF 704.83 K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标准型“All-on-four”种植即刻负重方法修复无牙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伴有后牙区萎缩的单颌或全口无牙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All-on-four”即刻负重方案,于术后48 h内戴入螺丝固位的一体式聚丙烯酸酯固定桥,其均由4枚种植体支持(2枚倾斜,2枚轴向),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分别于种植体负重后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种植体及修复体留存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平均随访20.8个月(6~36个月)。结果:13例患者总共植入60枚种植体,完成15件即刻负重修复体(6件上颌,9件下颌),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8.33%,修复体存留率为100%。随访期内,上下颌的倾斜和轴向种植体之间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15.38%)发生了并发症(1例机械并发症和1例生物学并发症)。结论:根据“All-on-four”方法对无牙颌患者进行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稳定可靠,患者满意度高,但还需大样本量研究继续观察。

    •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两种术式疗效比较

      2017(10):1344-134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29

      摘要 (1853) HTML (53) PDF 391.10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种术式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8例,因术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行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B组3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年,分别比较2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手术矫正后在眼位正位率、斜视度回退量、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方面的差异。结果:A、B组术后1周眼位正位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2);术后1年B组斜视度回退明显,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A、B组术后1年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700)。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1周正位率无差异;术后1年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方式患者斜视回退明显,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临床疗效稳定。

    • 弱视治疗仪治疗392例弱视患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10):1347-1348.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0

      摘要 (1855) HTML (61) PDF 402.35 K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弱视治疗仪用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392例弱视患儿均采用色光弱视治疗仪进行治疗,调节频率在40~50次/min,红光光谱波长610~710 nm,绿光530~570 nm,分为单眼和双眼2种,根据患者瞳距调整闪光点,确保正对眼睛中心点,20 min/(次·d),30 d为1个疗程,屈光不正患儿给予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同时应用遮盖疗法、压抑疗法及精细目力训练等辅助治疗措施,对本组392例患儿的总体疗效进行评价,并分别针对屈光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初治年龄、注视性质等因素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次治愈506眼(77.8%),进步112眼(17.2%),无效32眼(4.9%),总有效率为95.1%;从屈光性质来看,远视性弱视和散光性弱视的疗效较好,治愈率分别达到86.3%、83.9%,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近视性弱视治愈率仅为54.4%,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从弱视类型来看,疗效对比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弱视程度来看,疗效轻度>中度>重度,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初诊年龄来看,各组间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从注视性质来看,中心注视疗效显著优于旁中心注视(P<0.05)。结论:弱视治疗仪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儿童的疗效较好,屈光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 2013—2015年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2017(10):1349-1352.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1

      摘要 (1830) HTML (51) PDF 498.55 K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迁情况。方法:血培养采用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和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敏采用ATB FUNGUS 3方法,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率10.4%(2 056/19 799),双侧双瓶采血的标本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侧双瓶/双侧单瓶和单瓶采血组(P<0.01)。前5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1.3%)、肺炎克雷伯菌(11.4%)、金黄色葡萄球菌(6.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和铜绿假单胞菌(4.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最高(>60%),但耐药株逐渐增多,尤其是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除氨曲南以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70%),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低(<4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萘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性较好。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的采血模式有助于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监测污染率。血流感染病原菌中多重耐药株有增多趋势,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 2011—2015年临床分离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2017(10):1353-135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2

      摘要 (1708) HTML (48) PDF 639.57 K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2015年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情况及5年间的耐药性变迁。方法:应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MIC法),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2014版)判定,以WHONET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2011—2015年共分离到999株非重复肠球菌属细菌,以粪肠球菌(494株)和屎肠球菌(386株)为主;菌株来源以尿液最多;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重症医学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次为泌尿外科;屎肠球菌对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结论:本院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和急诊ICU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5年间本院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CHINET水平,耐药形势严峻,需高度警惕,加强耐药监测和规范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

    •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风险的Meta分析

      2017(10):1357-1361.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3

      摘要 (1643) HTML (54) PDF 842.91 K (1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1562C/T(rs391824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FMJS和CNKI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合并MMP-9-1562C/T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关系的OR值,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文献的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3篇文献,累计病例2 295例,对照2 539例。结果显示,MMP-9-1562C/T多态性与COPD患病风险有关(显性遗传模型:OR=1.40,95%CI:1.03~1.91,P=0.03);按人种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MMP-9-1562C/T多态性可增加亚洲人COPD患病风险(显性遗传模型:OR=1.80,95%CI:1.04~3.11,P=0.04)。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均可靠且没有发表偏倚。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MMP-9-1562C/T多态性与COPD的易感性有关,并以显性遗传模型发挥作用。

    • DENND1A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性的Meta分析

      2017(10):1362-1368.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4

      摘要 (2208) HTML (60) PDF 1.14 M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ENND1A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得到DENND1A基因多态性与PCOS相关性的研究,计算相关基因位点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DENND1A基因多态性的文献,总体人群中rs10818854、rs2479106、rs10986105与PCOS的发病存在相关性;亚组分析表明:亚洲人种中rs10818854、rs10986105的各遗传模型及rs2479106除隐性模型外的遗传模型其合并OR值(95%CI)均大于1.00(P<0.05);在欧美人种中rs10818854、rs10986105除隐性模型及加性模型外的3种遗传模型其合并OR值(95%CI)均大于1.00(P<0.05);而rs2479106与PCOS的发病无关(P>0.05)。结论:DENND1A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发生相关,但存在种族差异,在亚洲人种中rs10818854、rs2479106、rs10986105与PCOS的发病相关,在欧美人种中rs10818854、rs10986105与PCOS的发病相关,rs2479106与PCOS的发病无关联。

    • 胰腺中心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跳骤停1例并文献复习

      2017(10):1369-1370.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5

      摘要 (1519) HTML (55) PDF 371.10 K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性婴幼儿间质肺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7(10):1371-1374.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6

      摘要 (1313) HTML (63) PDF 1.03 M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颅内胶质瘤产后发生癫痫持续状态1例

      2017(10):1375-1376. DOI: 10.7655/NYDXBNS20171037

      摘要 (1297) HTML (60) PDF 285.90 K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