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LFA-1对小鼠Treg细胞功能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2017(12):1543-154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1 CSTR:

      摘要 (2400) HTML (64) PDF 2.06 M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对淋巴细胞的分化、迁移及功能有重要影响。体外探讨LFA-1对iTreg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诱导产生纯度较高的野生组(wild type, WT)小鼠iTreg细胞及LFA-1基因敲除组(LFA-1-/-组),将以上2种细胞置于含有IL-6、IL-23、TGF-β的完全培养基中,于第8天通过流式检测IL-17、Foxp3共表达的情况,PCR检测STAT3、ROR-γ t前后表达量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0、IL-17水平。结果:野生组(wild type, WT)及LFA-1基因敲除组(LFA-1-/-组)小鼠Treg细胞在炎性环境中均展现出可塑性,LFA-1-/-组小鼠IL-17/Foxp3共表达高于WT组小鼠。real- time PCR显示与WT组相比,LFA-1-/-组小鼠ROR-γt、STAT3表达高于WT组(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炎性环境中Treg细胞分泌IL-17增加,分泌IL-10减少;且这种改变在LFA-1-/-组小鼠Treg细胞中更为显著(P<0.001)。结论:LFA-1可能通过影响转录因子ROR-γ t 、STAT3表达水平影响Treg细胞的可塑性。

    • 甲基苯丙胺暴露对神经病理性蛋白APP及p-tau表达的影响

      2017(12):1548-155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2 CSTR:

      摘要 (2105) HTML (64) PDF 2.56 M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暴露后神经病理性蛋白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及p-tau表达的改变。方法: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Meth组,Meth组腹腔注射给予10 mg/kg的剂量,1 d 2次,连续7 d。利用高尔基银染法观察Meth作用后大脑神经元数量及棘突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eth暴露后神经病理性蛋白APP,p-tau表达的改变。结果:高尔基银染结果显示,Meth组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比较,神经元数量及棘突显著减少。通过Western blot发现Meth能剂量依赖及时间依赖性上调病理性蛋白β-APP及p-tau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通过预孵L型钙通道的抑制剂硝苯地平,发现Meth引起的APP及p-tau上调显著被抑制。结论:Meth暴露可引起阿尔兹海默样病变,因而该研究可为Meth引起认知能力下降提供部分解释。

    • FBXO22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2017(12):1553-155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3 CSTR:

      摘要 (2260) HTML (56) PDF 2.37 M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细胞FBXO22基因表达沉默后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siRNA-Ctrl和siRNA-FBXO22小干扰片段转染结肠癌SW620和HCT116细胞,干扰FBXO22基因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转染效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分析干扰FBXO22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和MDM2水平的变化。结果:转染FBXO22 siRNA后,结肠癌SW620和HCT116细胞FBXO22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降低,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MDM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FBXO22与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MMP-2和MMP-9表达而实现。

    • 胃泌素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2017(12):1557-1561.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4 CSTR:

      摘要 (2507) HTML (60) PDF 1.83 M (2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17肽胃泌素(gastrin-17, G-17)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E-钙黏素(E-Cadherin)及N-钙黏素(N-Cadherin)表达的影响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使用G-17与胃泌素受体(cholecystokinin2 receptor,CCK2R)特异性抑制剂YM022处理胃癌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分别转染针对CCK2R的siRNA和过表达质粒,观察G-17处理对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G-17/CCK2R对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情况;在分别使用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抑制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或降低STAT3表达后,观察G-17对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外源性G-17处理能降低SGC-7901胃癌细胞E-Cadherin的表达并上调N-Cadherin的表达,同时活化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且这种效应能够被CCK2R特异性抑制剂YM022或siRNA所阻断,提示上述效应是由CCK2R所介导的。当使用AG490抑制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或下调STAT3表达后,G-17诱导的E-Cadherin下调以及N-Cadherin上调效应会部分被逆转。结论:外源性G-17可通过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的CCK2R,进而激活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N-Cadherin蛋白表达,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 吡格列酮提高C57bl小鼠胆盐肠肝循环相关基因的表达

      2017(12):1562-156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5 CSTR:

      摘要 (1737) HTML (57) PDF 1.39 M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小鼠胆盐肠肝循环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方法:将16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药物组(medicine,M),分别给予普通饮食、普通饮食加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灌胃,喂养10周后处死小鼠取血、胆汁、小鼠肝脏、小肠组织,生化分析仪分析小鼠血样代谢指标,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组织内胆盐肠肝循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M组小鼠胆汁中胆盐含量NC组显著升高,肝脏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及胆盐合成相关基因胆固醇7羟化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7 A1, CYP7A1)、胆固醇27羟化酶(CYP7A1cytochrome P450 enzyme27 A1, CYP27A1)以及胆盐转运基因胆盐输出泵基因(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牛黄胆酸钠转运基因(sodium/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NTCP)的表达较NC组也明显升高(P<0.01)。肝脏组织免疫组化证实了M组BSEP在蛋白层面表达升高。M组小肠组织内胆盐转运基因顶膜钠离子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pical sodium 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 ASBT)的表达较NC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够诱导胆盐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上调胆盐在肝脏以及小肠内的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参与胆盐肠肝循环的调控。

    • 血清白蛋白水平可预测UGT1A1基因分型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

      2017(12):1567-1571.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6 CSTR:

      摘要 (2373) HTML (70) PDF 963.20 K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按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型指导伊立替康治疗肿瘤用药后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原因,寻找新的辅助性分子分型标志物。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269例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前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每例患者UGT1A1的基因多态性,用常规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肌酐及血清白蛋白等肝肾功能水平,按现有NCCN指南建议的基因分型标准确定伊立替康化疗方案,观察患者接受分型治疗后不良反应减轻程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多个肝肾功能指标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根据UGT1A1*28基因型实施剂量差异化治疗后的269例中均获得预期效果,其中238例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但31例(11.5%)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腹泻等为特征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4.9±3.0 g/L)显著低于无不良反应组(41.4±3.5) g/L (P <0.05)。ROC分析提示白蛋白水平具有良好的可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能力(曲线下面积达到0.926 6)。两组之间AST水平差异虽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8, 95%CI:0.97~1.00,P<0.05),但其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679 7,预测价值一般。肿瘤的病理类型、性别、年龄、UGT1A1*28、UGT1A1*6基因型以及其他肝肾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患者治疗前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与伊立替康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伊立替康产生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 针刺足三里对特警训练后恢复的效果

      2017(12):1572-157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7 CSTR:

      摘要 (1443) HTML (54) PDF 844.88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特定负荷下特警学员疲劳恢复的效果。方法: 招募筛选出131名特警学员,随机分5组:Sham针高心理预期组(n=26)、Sham针低心理预期组(n=26)、针刺高心理预期组(n=26)、针刺低心理预期组(n=26)和空白对照组(n=27)。借助瑞典Monark839E功率车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增加梯度15 W/min,直到力竭。测试运动及恢复过程中的心率(heart rate, HR)、氧耗量(oxygen volume, VO2 )、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 RR)、主观感觉疲劳等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cise, RPE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运动结束后6 min内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针刺医生对其进行Sham针刺或针刺,留针20 min。针刺穴位足三里,Sham针刺激位置是离开足三里1~2 cm的非经非穴位点。对照组自然休息恢复。按照针刺真假和心理预期高低两个因素进行ABC 3种对照,分别为:4个实验组vs.空白对照组、2个真针刺组vs.2个假针刺组、2个低心理预期组vs2个高心理预期组。比较3种对照中的两大组间产生的疲劳恢复效果相关指标水平的不同。结果: 除DBP外,HR、RPE、RR、VO2在3组对照中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可促进特警训练后疲劳恢复过程,结合高心理预期效果更佳。

    • 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甲状腺功能与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相关性

      2017(12):1577-158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8 CSTR:

      摘要 (1984) HTML (73) PDF 1.99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男性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的甲状腺功能与骨密度及新型骨微结构评估指标骨小梁评分的相关性。方法:191例<60岁和97例≥60岁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男性体检者,检测一般生化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总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运用TBS iNsight 软件分析得出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 TBS)。结果:在两个年龄组,TBS与各部位BMD均呈正相关;在青中年男性人群中,FT3水平不仅与总髋部BMD、腰椎BMD呈负相关,而且与腰椎TBS呈负相关,且较BMD更明显;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股骨颈BMD、总髋部BMD及TBS与年龄呈负相关,而与甲状腺功能无相关性。结论:TBS和各部位BMD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青中年男性人群中,正常上限的FT3可能导致骨量下降和骨微结构破坏。而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老年男性人群中,较之于甲状腺功能,年龄对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不利影响更大。

    • 克罗米芬组合低剂量促性腺激素方案和常规拮抗剂方案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中的临床治疗结局比较

      2017(12):1583-158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09 CSTR:

      摘要 (1818) HTML (48) PDF 462.75 K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卵巢功能正常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应用克罗米芬组合低剂量促性腺激素方案和常规拮抗剂方案的临床治疗结局。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女方卵巢功能评估正常,拟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的120对夫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实验组(克罗米芬组合低剂量促性腺激素方案)和对照组(常规拮抗剂方案)进行促排卵及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两组均行全胚冷冻,择期冻融胚胎移植,随访至活产或用完本次取卵周期形成的所有胚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患者促性腺激素用量低于对照组、促性腺激素用药天数短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克罗米芬组合低剂量促性腺激素方案,在促性腺激素用量减少和用药天数缩短情况下,能达到常规拮抗剂方案的临床治疗结局,是一种经济、有效、温和的新促排卵方案。

    • 丙戊酸钠对哮喘相关基因ORMDL3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7(12):1587-159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0 CSTR:

      摘要 (2528) HTML (69) PDF 588.35 K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人血清类黏蛋白1样蛋白3(ORMDL3)转录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RT-PCR测定丙戊酸钠对人ORMDL3 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点突变、双光荧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方法确定丙戊酸钠对ORMDL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在人胚肾293细胞(HEK293)中,丙戊酸钠(终浓度2 mmol/L)可明显降低哮喘ORMDL3基因的表达量。荧光素酶分析结果显示:丙戊酸钠能够明显抑制ORMDL3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对人ORMDL3核心启动子区正向调控ORMDL3表达的p300、CREB位点逐个突变后,丙戊酸钠对突变质粒的降低作用较野生型质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丙戊酸钠可下调HEK293细胞ORMDL3转录表达水平,此调节作用并非通过降低与ORMDL3核心启动子区p300和CREB位点的结合而发挥。

    • 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2017(12):1591-159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1 CSTR:

      摘要 (1621) HTML (54) PDF 475.33 K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序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TACE序贯RFA组(24例)、单纯TACE组(23例)和单纯RFA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时,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细胞比值及自然杀伤 (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基线值无差异。治疗后7 d,单纯TACE组外周血CD8+细胞比率增加,CD4+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减少(P<0.05)。治疗后14 d,单纯TACE组外周血CD4+、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减少,CD8+细胞比率增加(P<0.05);单纯RFA组外周血NK细胞比率增加(P<0.05);TACE序贯RFA组及单纯RFA组CD4+和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同期单纯TACE组(P<0.05),而单纯RFA组CD8+细胞比率则显著低于同期单纯TACE组(P<0.05)。治疗后30 d,TACE序贯RFA组外周血CD8+细胞比率降低,NK细胞比率和CD4+/CD8+比值增加,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TACE组CD3+及CD4+细胞比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单纯RFA组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TACE序贯RFA组及单纯RFA组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较单纯TACE组升高(P<0.05)。TACE序贯RFA组NK细胞比率较单纯RFA组升高(P<0.05)。结论:单纯TACE治疗可能造成肝癌患者一过性细胞免疫受到抑制,而TACE序贯RFA及单纯RFA治疗则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 颈前路ROI-C与传统钛板加Cage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2017(12):1594-159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2 CSTR:

      摘要 (1790) HTML (61) PDF 410.48 K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桥型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加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行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ROI-C组(A组)23例,传统钛板加Cage组(B组)31例,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7±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和疗效分析

      2017(12):1597-160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3 CSTR:

      摘要 (2218) HTML (73) PDF 2.09 M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 带袢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研究

      2017(12):1601-1604.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4 CSTR:

      摘要 (2759) HTML (54) PDF 515.60 K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带袢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75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分为带袢钢板组(30例)与锁骨钩钢板组(45例),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痛视觉模拟(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术后6个月X线表现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带袢钢板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小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袢钢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锁骨钩钢板组(15.56%),但无显著差异(P>0.05);带袢钢板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外旋及内旋)均显著大于锁骨钩钢板组(P<0.05);术后6个月X线显示带袢钢板组患者锁骨远端均解剖复位,而锁骨钩钢板组锁骨远端比肩峰端低3例,钩钢板钩端偏长2例;带袢钢板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0%,较锁骨钩钢板组的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袢钢板与锁骨钩钢板在恢复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近期肩关节功能方面效果相当,但前者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度上有明显优势。

    • 不同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弥散程度分析

      2017(12):1605-160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5 CSTR:

      摘要 (2021) HTML (65) PDF 1.01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使用不同粘度骨水泥后椎体弥散程度的差异。方法:95例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组,A组46例和B组49例,A组使用低粘度骨水泥,B组使用高粘度骨水泥。均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均进行CT扫描,计算椎体内骨水泥的弥散体积及弥散系数,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系数及渗漏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有着相对较低的渗漏率,而在骨水泥分布形状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低粘度骨水泥的椎体成形术均能有效弥散到上下终板和椎体中心,具有相似的弥散系数,但高粘度骨水泥弥散多呈实心团块状,而低粘度骨水泥多呈蜂窝状,且高粘度骨水泥由于渗漏率较低,具有相对良好的安全性。

    • 不同类型超声内镜与螺旋CT在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2017(12):1608-161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6 CSTR:

      摘要 (1880) HTML (65) PDF 340.72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经电子胃镜检查后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患者分别选用小探头及大探头EUS、影像学检查,并与病理对比研究。结果 : 105例中,食管和胃间质瘤48例,食管和胃平滑肌瘤37例,食管囊肿5例,食管脂肪瘤1例,食管恶性间质瘤1例,胃异位胰腺4例,胃脂肪瘤3例,胃囊肿1例,胃类癌1例,胃恶性间质瘤2例,食管和胃壁外压迫2例。EUS诊断与CT诊断符合率为72.38%,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32%,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17%。<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小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46.23%,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74%,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1.43%;1~2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小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77.31%,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34%,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26%;>2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大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83.52%,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63%,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76%。结论:EUS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诊断准确有效。EUS诊断<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准确性优于CT检查,EUS诊断1~2 cm的病变与病理符合率最高, EUS诊断>2 cm的病变时与CT影像诊断无明显差异。

    • 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在右半结肠病变ESD术后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2017(12):1611-161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7 CSTR:

      摘要 (2641) HTML (55) PDF 2.42 M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在右半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术后创面缝合的效果、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对于右半结肠ESD的患者应用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对创面进行缝合,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优势。结果:共15例右半结肠ESD术后创面,其中6例病变位于回盲部,4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横结肠;本组中1例穿孔。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缝合效果,ESD术后创面闭合,穿孔封闭,其中穿孔的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不适,白细胞升高,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对于右半结肠ESD术后创面的闭合而言操作简洁,不用换双通道内镜进行内镜下缝合,还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创面的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并且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临床疗效好,安全,较双通道内镜更有优势。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2017(12):1614-1615.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8 CSTR:

      摘要 (2185) HTML (56) PDF 1.43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评价手术对瘤体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50例,其中男9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灶大多位于胃底,约为185例,胃体42例,胃窦10例,贲门12例,平均手术时间(59.8±35.6) min,平均使用钛夹9枚。病理显示239例梭形细胞肿瘤,4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随访3~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 逆向腋淋巴显影技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

      2017(12):1616-1618. DOI: 10.7655/NYDXBNS20171219 CSTR:

      摘要 (1845) HTML (58) PDF 2.15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寻影响逆向腋淋巴显影(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术中成功率的因素,了解ARM淋巴结的解剖分布、保留乳癌患者ARM淋巴结的风险。方法:对42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进行ARM,术中探寻蓝染淋巴结及淋巴管,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组织(包含ARM淋巴结),记录ARM操作成功数目和ARM淋巴结、淋巴管分布情况,将ARM成功率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上臂围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ARM淋巴结病理结果,并与患者恶性肿瘤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结果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6例成功探及蓝染淋巴管和(或)淋巴结,成功率约61.9%,平均探及蓝染淋巴结1.54枚,ARM成功率与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臂围有显著相关。送检的ARM淋巴结中,2例受肿瘤细胞侵袭,但ARM淋巴结被肿瘤侵袭的相关因素未能明确。结论:ARM临床操作成功率受患者个体自然因素影响,ARM淋巴结有肿瘤细胞侵袭的可能,选择ARM的适应证非常重要。

    • 血清血脂水平及体重指数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

      2017(12):1619-1621.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0 CSTR:

      摘要 (1796) HTML (54) PDF 318.80 K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血脂水平及体重指数(BMI)与乳腺癌不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5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BMI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乳腺癌肿块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激素受体情况的相关性。结果:BMI与乳腺癌肿块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激素受体情况、绝经与否均无明显相关性;但将患者按绝经状态及激素受体分层后,发现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高BMI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病理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中均无明显统计差异。按绝经状态和激素受体分层后,发现绝经后激素受体(HR)-患者高血清胆固醇组大肿块的比率减少。结论:BMI与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血清胆固醇水平与绝经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肿块大小呈负相关。血脂水平及BMI与乳腺癌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GATAD1在子痫前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7(12):1622-1624.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1 CSTR:

      摘要 (1649) HTML (53) PDF 1.36 M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GATAD1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9例由美国 Mayo Clinic 妇产科临床医师收集的胎盘组织,其中早孕正常胎盘 8 例(分娩孕周为7~12周,平均为10.2周),晚孕正常胎盘14例(分娩孕周为35~41周,平均为39.5周),晚孕子痫前期胎盘7例(分娩孕周为31~41周,平均为34.6周)。采用 RT-PCR 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检测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 GATAD1 的 mRNA 与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晚孕正常胎盘组织中GATAD1的 mRNA 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早孕正常胎盘组织。子痫前期组患者胎盘组织中 GATAD1的 mRNA 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相应孕周正常妊娠组。结论:GATAD1 表达的下降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

    • 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患者手术方式探讨

      2017(12):1625-162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2 CSTR:

      摘要 (2086) HTML (52) PDF 386.48 K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患者剖宫产不同手术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4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伴植入患者的手术方式及处理流程。手术方式分为3组:第1组:子宫动脉介入术辅助下的剖宫产术(n=11);第2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辅助下的剖宫产术(n=15);第3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子宫下段胎盘植入部分切除及修补辅助下的剖宫产术(n=14)。结果: 第1组术中出血量及24 h产后出血量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P<0.05)。第1组血制品使用率100%,与第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1)。3组间子宫切除率、术后发热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新生儿结局方面,第1组Apgar 5 min评分低于第2组及第3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P=0.007)。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手术方式在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子宫动脉介入术,剖宫产术中根据植入严重程度,联合使用子宫胎盘植入部位切除及修补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施行的综合治疗新方法。

    • 高龄妇女冻融胚胎激素替代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7(12):1628-1629.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3 CSTR:

      摘要 (1554) HTML (59) PDF 263.46 K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妇女冻融胚胎激素替代周期移植的相关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206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移植优质胚胎数差异显著(P<0.05);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移植优质胚胎数均作为影响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冻融胚胎激素替代周期移植的高龄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子宫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作用。

    • 单纯前降支心肌桥DSCTCA与MPI对照研究

      2017(12):1630-163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4 CSTR:

      摘要 (1867) HTML (61) PDF 1.62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单纯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与心肌灌注显像(M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CTCA诊断为单纯性前降支心肌桥并接受MPI检查的30例患者影像资料;使用Fisher’s精确概率和t检验统计分析心肌桥不同部位、长度、厚度及狭窄率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DSCTCA显示30例单纯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中,14例MPI为阳性。心肌桥部位对于心肌缺血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长度对于心肌缺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厚度及狭窄率对于心肌缺血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的部位、长度与心肌缺血无明显相关性,而心肌桥的厚度以及狭窄率对于心肌缺血有影响作用。

    •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症状与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分析

      2017(12):1633-1635.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5 CSTR:

      摘要 (1921) HTML (62) PDF 369.95 K (2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危险因素、症状与危险分层关系,希望能通过肺栓塞某些症状快速评估病情。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肺栓塞危险因素、症状和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各种原因的制动及卧床与危险分层间呈负相关关系,呼吸困难和发绀与危险分层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卧床与制动能降低肺栓塞的危险分层。而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绀时,其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可能较高。

    • 颅内压监测在严重颅脑外伤中的应用研究

      2017(12):1636-163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6 CSTR:

      摘要 (2344) HTML (55) PDF 307.93 K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颅脑外伤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ICP监测组51例,对照组59例。结果: 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ICP监测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中甘露醇使用量、ICU住院时间,ICP监测组均好于对照组,对于术后迟发型血肿和颅内感染两组并无差异(P>0.05)。 结论: ICP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以及合理药物使用,且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背阔肌肌皮瓣在保乳手术即刻整形中的应用

      2017(12):1638-164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7 CSTR:

      摘要 (1727) HTML (60) PDF 2.65 M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较大乳腺肿物切除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8例肿物体积较大,同时有保乳手术意愿的患者,术前与患者沟通,使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切除肿物后的缺损。术后予以随访3~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观察乳房形态并询问患者满意度。结果:8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术后供区出现血清肿予以抽取积液2次后未复发、1例乳房皮瓣边缘表皮坏死予以换药后恢复,其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7例术后放疗皮瓣未出现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乳房形态良好,均满意。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乳腺肿物切除后部分缺损的手术方式既可达到患者的保乳要求,又能保证术后乳房形态不受影响,可作为肿块较大同时适合行保乳手术患者的一个术式选择。

    • 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

      2017(12):1641-164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8 CSTR:

      摘要 (1902) HTML (61) PDF 423.21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方法:90例低血容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中心静脉压组(CVP)以传统“2~5”容量负荷试验为复苏标准;B组: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组(PICCO)采用PICCO指导下,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进行液体复苏;C组:超声组以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化率作为液体复苏标准,分别记录复苏前、复苏后 3、4、6 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乳酸值、尿量及复苏中并发症的情况,比较3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在到达临床复苏标准时间上:C组在治疗后3 h达标,B组在治疗4 h达标,A组在治疗后6 h达标。C组平均比B组提前1 h、比A组提前3 h达到临床标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组间MAP、尿量、动脉乳酸清除率的比较中:C组与B组、A组在治疗后3 h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4 h及6 h值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3组在液体复苏后成功救治率上均为100%,无差异显著性P>0.05);3组并发症的发生:A组4例因补液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6例补液较慢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并发症发生率为33.3%;B组2例锁骨下穿刺后出现气胸,4例因股动脉穿刺不顺,置管时间较长,补液较慢发生AKI,并发症发生率为20.0%;C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3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腔静脉超声检测、CVP及PICCO监测在对低血容量患者的液体复苏上都是有效的,但超声检测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较CVP及PICCO监测达标快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预防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2017(12):1644-1645. DOI: 10.7655/NYDXBNS20171229 CSTR:

      摘要 (2091) HTML (67) PDF 258.99 K (2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施行肝硬化脾切除术8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及B组(40例),A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B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PVT的发生。结果:A组发生PVT 11例,发生率为26.2%;B组发生PVT4例,发生率为9.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 多学科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2017(12):1646-1648.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0 CSTR:

      摘要 (1964) HTML (61) PDF 453.39 K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对门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南京市某医院126例门诊冠心病患者,实施1年多学科合作健康教育。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和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进行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的评定。结果: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困扰的检出率均较高。经多学科合作教育后,重度和轻度患者心理障碍症状的检出率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患者的冠心病知晓率(50.1%)、治疗率(38.9%)、血压达标率(9.1%)和血脂达标率(4.2%)均较基线水平有所提高。体重指数(BMI)、臀围、腰围和收缩压也都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健康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HD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对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减少躯体症状困扰有积极作用。

    •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CT表现特征鉴别分析

      2017(12):1649-165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1 CSTR:

      摘要 (2831) HTML (68) PDF 2.72 M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的CT表现,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9例CD和43例ITB的CT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CD和ITB患者的CT征象间定性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CD多累及回肠,呈多节段分布,病变肠壁表现为不对称性增厚,病变肠管的肠系膜对侧可表现为假憩室,淋巴结多表现为均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纤维脂肪增生,并发瘘管;ITB好发于回盲部,病变肠管表现为对称性增厚,淋巴结可表现为钙化及中心坏死,腹膜可发生增厚及腹水。肠壁的不对称性增厚、假性憩室及瘘管对C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4.9%/100.0%,26.6%/100.0%及13.8%/100.0%;淋巴结钙化、坏死及腹膜增厚对ITB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00.0%、7.0%/100.0%及18.6%/100.0%。结论:CTE能显示肠壁,肠周及并发症等情况,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

    •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

      2017(12):1653-165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2 CSTR:

      摘要 (2016) HTML (52) PDF 3.01 M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超声(US)、实时弹性成像(UE)、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患者的116个甲状腺结节进行术前US及UE检查,包括助力式弹性成像、EI、SWE和声脉冲辐射力成像(VTI、VTQ、VTIQ)。其中66例患者的84个甲状腺结节行SWE像。常规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行TI-RADS分级。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根据其曲线下面积,比较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结节36个,恶性结节80个。甲状腺结节大小为0.50~5.0cm,平均(1.47±0.83)cm。TI-RADS、弹性评分、EI、VTI、VTQ、SWE平均值、VTIQ等AUC值分别为0.945、0.78、0.639、0.793、0.679、0.559、0.589。结论:US及UE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

    •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对比分析

      2017(12):1657-1659.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3 CSTR:

      摘要 (1824) HTML (72) PDF 2.00 M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病史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两者的超声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61例(66枚)及Warthin瘤23例(30枚)的病史资料及病灶的高频彩超检查资料。比较两种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情况、彩色血流特点等。结果:流行病学统计Warthin瘤发病年龄更大、男性多见、几乎全发生于腮腺、初始病灶多发率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比较,在病灶是否规则、边界、内部低回声、钙化及血流Ⅱ、Ⅲ级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均以规则形态为主,境界清晰,内为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多见(P>0.05);但多形性腺瘤呈分叶状、内部回声均匀性及血流Ⅰ级高于Warthin瘤,而Warthin瘤在内部液化、多条索样结构及血流Ⅳ级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流行病学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有部分共同特性,但也有不同特征,结合病史及不同特征(病灶回声均匀性、内部液化、纤维条索回声及血流信号的差异)对其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帮助。

    • 肺血吸虫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17(12):1660-166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4 CSTR:

      摘要 (1666) HTML (53) PDF 2.44 M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肺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例肺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血吸虫病”及“肺”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2015年8月。结果:在以上数据库共检索到25篇相关文献共177例肺血吸虫病,包括本例在内共178例,男132例,女46例,平均年龄32.6岁。该病误诊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影像学主要变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粟粒样阴影、占位性病变。诊断主要依赖病理、血清学及体外孵化试验。多数患者经驱虫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肺血吸虫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需与肺结核、支气管炎、肺部肿瘤等鉴别。对临床表现为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经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者需警惕该病可能

    • 口腔扁平苔藓组织中CD3+、CD8+T细胞浸润与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2017(12):1663-166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5 CSTR:

      摘要 (2149) HTML (58) PDF 9.50 M (1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中CD3+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与OLP伴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相关性,为OLP的临床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CD3+、CD8+T细胞在79例OLP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取10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分析口腔扁平苔藓组织中CD3+、CD8+T细胞浸润与不典型增生的关系。结果:CD3+、CD8+T细胞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在79例OLP中均呈阳性表达。CD3+、CD8+T细胞浸润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部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是与OLP伴上皮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CD3+T细胞浸润和CD8+T细胞浸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498,P<0.001)。结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组织中CD3+、CD8+T细胞浸润与上皮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影响OLP的发生发展。

    • 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水平骨量严重不足患者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2017(12):1668-167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6 CSTR:

      摘要 (1648) HTML (52) PDF 2.87 M (1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且骨结合良好。咬合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种植牙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其骨宽度。

    • 微种植支抗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压低上前牙的临床研究

      2017(12):1671-167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7 CSTR:

      摘要 (1864) HTML (66) PDF 379.24 K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的效果。方法:实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微种植体结合骨皮质切开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单纯使用种植体压低内收压低前牙。分别于矫正开始和结束时拍摄CBCT并测量SNA角、上前牙暴露程度(UICE)、上前牙切端到上腭平面(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牙根吸收量,计算两组从开始内收压低到内收压低结束的平均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SNA角、UICE、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变化值和牙根吸收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压低内收平均时间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减少牙根吸收,并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 双牙合垫矫治器对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

      2017(12):1674-1677.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8 CSTR:

      摘要 (2222) HTML (60) PDF 1.50 M (1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双牙合垫矫治前后上气道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本科就诊并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10.6岁),拍摄其矫治前后的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11.9 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采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观察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体积、截面积、矢状径及横径的变化。结果:患者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部体积、舌咽部体积、腭咽部的最小截面积、腭咽部及舌咽部最小截面积的矢状径、横径均显著增大(P<0.05);舌咽部最小截面积的矢状径与横径比值显著增大(P<0.05),气道形态在舌咽部趋于增大。结论:Twin-block功能矫治能使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的上气道增大,帮助改善其呼吸功能。

    • M3机用镍钛器械预备中度弯曲根管的临床分析

      2017(12):1678-168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39 CSTR:

      摘要 (3774) HTML (61) PDF 2.70 M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M3与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的临床比较,评价M3对于中度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方法:选取有中度弯曲根管的患牙110颗,分别使用M3镍钛锉和ProTaper镍钛锉预备根管,后全部使用SybronEndo热牙胶充填系统充填根管,根据术后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两组根管弯曲度及根管预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roTaper组有2例器械分离。两组根管充填均未出现欠充情况,仅个别根管有糊剂超出根尖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各有1例。结论:M3机用镍钛系统可以有效预备中度弯曲根管,且极少有根管内并发症发生。

    • MRC肌功能矫治器早期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研究

      2017(12):1681-168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0 CSTR:

      摘要 (2050) HTML (72) PDF 1.37 M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儿童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年龄在8~11周岁的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给予K1-K2系列MRC肌功能矫治器,要求患者日间戴用2 h以上,晚间睡觉时间戴用,每天累计戴用时间不少于12 h;并设计相应的肌功能训练操,每4~6周复诊1次。结果:平均治疗12个月后,20例患者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明显纠正,SNB角增加,ANB角减小,下颌的生长得到释放。结论:佩戴MRC肌功能矫治器并配合肌功能训练操,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作用明显。

    • 改良Politzer仪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估

      2017(12):1684-1686,169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1 CSTR:

      摘要 (1876) HTML (67) PDF 980.86 K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改良Politzer仪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双耳慢性OME伴听力损失的43例患儿随机分为A、B组。A组22例使用改良Politzer仪行咽鼓管吹张治疗;B组21例行观察随访。4周后,两组交叉。两组患儿在入组、4周及8周接受耳内镜检查、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治疗4周后A组有20耳(45%)中耳压力和纯音听阈恢复正常,14耳(32%)有好转,B组中6耳(14%)恢复正常,4耳(10%)好转,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交叉后,B组经过4周吹张治疗后有17耳(40%)恢复正常,13耳(31%)有好转;A组有24耳(55%)恢复正常,14耳(32%)有好转,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8例(19%)接受鼓膜置管术。结论: 利用改良Politzer仪进行咽鼓管吹张能有效治疗患儿慢性OME,越早吹张治疗效果越好,从而降低手术机率。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分析

      2017(12):1687-169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2 CSTR:

      摘要 (1738) HTML (58) PDF 4.90 M (2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23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男10例,女11例,总体平均诊断年龄(17.9±9.8)个月。初诊主要表现为白瞳症(猫眼样反光),占57.14%。通过CT或(和)MRI检查21例患者均有球内不规则钙化病灶。根据国际Rb IRC分期21例患者均在C~E期,除2例自动放弃治疗外,其余19例采取VEC标准化疗方案,其中9例在VEC方案治疗后接受玻璃体切割术,4例行眼球摘除术,1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随访近3年其中2例放弃治疗死亡,6例VEC疗程中失访,3例1年内复发,其中2例局部复发,予眼球摘除术,1例局部复发伴有颅内转移,接受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替莫唑胺化疗后颅内转移灶消失。11例目前治疗结束,无病生存。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小,85%以上3岁前发病,白瞳症为其常见首发症状。眼底镜、CT及MRI均可帮助其临床诊断,且CT平扫显示眼球内钙化灶及病理检查有确诊价值。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联合应用DPOAE和AABR的回顾性分析

      2017(12):1691-1693.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3 CSTR:

      摘要 (2353) HTML (61) PDF 393.90 K (2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分析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5月新生儿在本院听力筛查结果,新生儿出生后3~4 d进行DPOAE初筛,出生后42 d进行复筛,进行复筛时,初筛通过者应用AABR检查,未通过者复查DPOAE的同时进行AARB检查。复筛中有任一项检查未通过者接受听力学诊断评估, 包括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技术(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声导抗检查。结果: 共7 569例进行了DPOAE和 AABR的联合筛查,其中有191例进行了 ABR检查, AABR与 ABR的一致率为91.62%, DPOAE与 ABR的一致率为57.07%, 而 DPOAE联合 AABR筛查与 ABR的一致率为66.67%。在191例ABR检查中127例(213耳)存在听力异常,其中轻度听力损失72耳(33.80%),中度听力损失54耳(25.35%),重度听力损失25耳(11.74%), 极重度听力损失62耳(29.11%)。结论: 联合应用DPOAE和AABR可以降低新生儿听力异常的漏诊、误诊率,对于听力障碍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先天性膈疝围产期诊疗一体化模式分析

      2017(12):1694-169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4 CSTR:

      摘要 (1426) HTML (59) PDF 424.78 K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产前诊断、围产期精细化管理、产后手术治疗的围产期诊疗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8例CDH,经产前诊断、围产期精细化管理、产后手术治疗并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孕22~32周筛查发现CDH,随后行MRI检查,同时排除染色体异常。8例出生胎龄37~40周,出生体重2.50~3.55 kg,男6例,女2例,均在产房或手术室,在维持胎儿胎盘循环状态下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放置胃管及胃肠减压,后断脐行进一步处理及转入小儿心胸外科ICU,床边胸片、血气分析结合生命体征监测,待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8例均存活。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0 h~10 d,3例左肺发育不良患儿反复气管插管;4例术后胸腔积液,其中1例为乳糜胸引流2周后痊愈;1例合并漏斗胸在3岁时行漏斗胸微创矫正术(NUSS术),还有1例漏斗胸随访中;1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在10个月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胆总管囊肿在6个月时因胆道梗阻行胆管引流术。随访中患儿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应用先天性膈疝围产期诊疗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医疗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

    • 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并发穿孔临床分析

      2017(12):1697-1699.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5 CSTR:

      摘要 (2117) HTML (53) PDF 344.52 K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并发穿孔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以期为合理的临床诊疗提供资料。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并发穿孔患儿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征、诊治经过及转归。结果:本组中7例低位畸形,4例中高位畸形;男10例,女1例;男女间低位和中高位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伴发感染性休克3例的就诊年龄均>48 h。发病时均主要表现为腹胀并呈进行性加重,其中3例会阴肛门成形术后或结肠造口术后突发腹胀,4例有胆汁或粪汁样呕吐,10例腹部立位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3例放弃手术后自动出院。手术治疗的8例中直肠穿孔5例,结肠穿孔3例,手术均予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后行穿孔近端肠造口。3例于肠造口术后1 d 内自动出院,余5例根治术后除2例高位畸形排便功能不佳外,无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结论: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并发穿孔以进行性加重的腹胀或伴胆汁性粪汁性呕吐为表现,有气腹可明确诊断穿孔。就诊年龄>48 h的延迟诊断患儿可伴发严重感染。穿孔可发生于术前或手术解除梗阻以后。其穿孔多位于结肠或直肠,结肠和直肠应作为手术时探查的重点区域,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行穿孔近端肠造口是救治患儿的合理手术方式。

    • 足月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临床分析

      2017(12):1700-1702.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6 CSTR:

      摘要 (2422) HTML (52) PDF 421.00 K (2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病例作总结分析,了解此类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转归。方法:共纳入2011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19例。监测8段血糖,完善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腹部CT平扫等检查。并行临床资料、血尿串联质谱分析、基因测序、头颅磁共振等资料的采集。结果:①平均出生体重(3 507.9±542.4) g,胎龄(38.9±3.6)周,起病日龄9.9±7.0 d。其中小于胎龄儿2例,窒息2例。孕母平均年龄(28.1±1.8)岁,妊娠期合并症5例,1例有低血糖家族史。②胰岛素2次测定平均值(12.8±3.5) 及(12.9±2.8) mU/L,胰岛素/血糖为0.42及0.41。基因筛查发现1例ABCC8基因突变,1例KCNJ11基因突变。③活力减低表现最为常见、有8例。静脉所需平均糖浓度(11.8±1.0)%,静脉输注葡萄糖速度(9.7±1.1) mg/kg·min,平均疗程(13.3±2.8) d。应用二氮嗪者11例,平均疗程(7.4±1.6) d。出院前头颅磁共振发现异常改变5例,出院后随访3例合并有脑损伤。④二氮嗪与非二氮嗪组比较,胰岛素/血糖比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多汗、活力减低、呼吸暂停需警惕本病;需应用二氮嗪的患儿其胰岛素/血糖比值较高;对二氮嗪疗效不佳的患儿应注意基因检测;部分住院期间存有脑损伤患儿,随访发现脑损伤可有不同程度改善。

    • 新生儿溶血症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检出方法探讨

      2017(12):1703-1704.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7 CSTR:

      摘要 (1746) HTML (54) PDF 260.40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溶血病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近效期抗筛细胞、远效期抗筛细胞、新配抗筛细胞悬液及加大血浆量的方法分别对患儿低效价抗体进行筛查试验。结果:选用配制多日的近效期抗筛细胞悬液,实验结果显示阴性;洗涤抗筛细胞并重新配置抗筛细胞悬液及选用远效期抗筛细胞悬液,显示不同程度阳性;适当加大血浆量,显示不同程度阳性。讨论:对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检出,应采用新配置的远效期抗筛细胞悬液进行试验,同时可以加大血浆加入量以提高检出率。

    • 头孢类药物致免疫性溶血的临床分析

      2017(12):1705-1706.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8 CSTR:

      摘要 (2431) HTML (62) PDF 285.67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头孢类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为诊断和治疗头孢类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头孢类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发生时间和转归等。结果: 6例输注头孢类药物后在不同时间出现面色苍黄、血尿、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等临床表现,同时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输注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等抢救措施后,5例好转后转科治疗出院,1例因入院之前休克时间较长、溶血危象、严重酸中毒,脑组织等多器官不可逆缺氧缺血损伤导致死亡。结论: 头孢类药物能产生药物性溶血反应,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加速溶血反应,且在首次用药及用药数天后均能发生,使用时应密切关注临床表现,避免不良反应特别是溶血反应的发生。

    • 2006—2014年江苏省哨点医院伤害监测儿童就诊病例特征分析

      2017(12):1707-1710. DOI: 10.7655/NYDXBNS20171249 CSTR:

      摘要 (1633) HTML (49) PDF 667.86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2006—2014年江苏省哨点医院伤害监测儿童伤害发生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因伤害首次在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儿童病例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系统共收集儿童伤害病例61 367例,男童与女童的比例为1.93:1。儿童伤害发生比例最高的是5月,占10.1%,最低的是2月,为4.9%,在1d内,儿童伤害发生在下午(12~17时)所占比例最高,为42.6%。儿童受伤的前3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39.6%)、交通伤(16.9%)和动物伤(15.3%)。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39.6%)、公路/街道(21.1%)、学校和公共场所(19.8%),最主要发生在休闲活动时(64.9%)。发生最多的伤害性质是挫伤/擦伤(45.9%)和锐器、咬伤和开放伤(29.8%)。95.6%的儿童伤害为意外事故,头部(32.0%)是儿童最容易受伤的部位。结论:儿童伤害预防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应根据儿童受伤分布特征选择优先干预的方向与内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