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心电学参数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017(3):261-266.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1

      摘要 (4318) HTML (57) PDF 733.38 K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对其进行危险度分层及死亡率的预测,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临床研究领域。心电学参数以无创、简单、可靠等优点逐渐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综述旨在分析QRS时限、心室晚电位、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室性早搏与非持续性室速等心电学参数在评估HF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及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我国临床工作者更加准确地评估HF患者病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性治疗。

    • 围产期心力衰竭——中国二胎时期面临的挑战

      2017(3):267-270.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2

      摘要 (3501) HTML (68) PDF 595.67 K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产期心力衰竭是指发生在妊娠第28周至产后1周的心力衰竭,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分为心脏基础疾病与非心脏基础疾病,前者以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后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尤其是先兆子痫)、围产期心肌病等,诊断时需加以鉴别。围产期心衰的治疗需要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处理,且需兼顾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围产期心衰是中国二胎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 右心导管检查在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

      2017(3):271-274,32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3

      摘要 (4211) HTML (53) PDF 607.05 K (3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是最常见的肺动脉高压类型,即2型肺动脉高压。准确判断肺动脉高压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近年来右心导管检查逐渐应用于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本文就右心导管检查在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RNA干扰沉默p300基因对亚溶解型C5b-9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和ATF3乙酰化的影响

      2017(3):275-280.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4

      摘要 (2142) HTML (84) PDF 15.59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大鼠p300基因短发夹状小干扰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真核表达质粒,观察沉默p300基因对亚溶解型(sublytic)C5b-9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sangial cell,GMC)凋亡和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乙酰化水平的影响。方法:用DNA重组技术针对p300基因不同位点设计3个shRNA序列,然后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Csi-U6/Neo/GFP/shRNA中,经电转染入GMC,再给予sublytic C5b-9刺激。Western blot筛选干涉效果最佳的p300 shRNA,流式细胞术检测GMC凋亡率,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和Western blot联合检查ATF3乙酰化水平。结果:核酸测序表明p300 shRNA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显示p300 shRNA-2具有最佳沉默效率。p300 shRNA处理GMC后,由sublytic C5b-9诱导的GMC凋亡率显著下降,同时ATF3乙酰化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p300 shRNA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证实了p300能够促进sublytic C5b-9诱导的GM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300乙酰化修饰ATF3有关。

    • miR-155抑制AngⅡ诱导的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转换

      2017(3):281-286,334.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5

      摘要 (2079) HTML (65) PDF 3.48 M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转染miR-155后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细胞周期转换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VSMC,用1×10-6 mol/L AngⅡ作用于VSMC 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及AngⅡ组miR-155表达水平。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分别转染miR-155及阴性对照后各组AngⅡ 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155 mimic及阴性对照后对AT1R下游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1)通路的影响。分别检测转染miR-155 mimic及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ERK1/2抑制剂U0126对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表达影响,并使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周期变化,探讨miR-155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AngⅡ可显著降低miR-155的表达。miR-155可从mRNA及蛋白水平抑制AT1R表达,并抑制AngⅡ促AT1R表达的作用。转染miR-155 mimic后可显著抑制AngⅡ促进ERK1/2、P70S6K1通路激活的作用。转染miR-155 mimic、使用缬沙坦、雷帕霉素、U0126抑制AngⅡ促Cyclin D1表达的作用,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结论:miR-155可通过抑制AT1R间接抑制AngⅡ促进ERK1/2、P70S6K1通路激活及Cyclin D1表达的作用,抑制AngⅡ促进细胞周期转换的作用。

    • 芍药苷减弱真菌葡聚糖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活化

      2017(3):287-292.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6

      摘要 (2221) HTML (59) PDF 1.30 M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真菌葡聚糖能否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内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该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LPS联合真菌葡聚糖建立感染模型,RT-PCR检测细胞内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含量;caspase-1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胞内caspase-1活化程度;流式检测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胞内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变化。结果:LPS联合真菌葡聚糖联合作用于支气管上皮细胞,胞内NLRP3、caspase-1、IL-1β表达转录加强,细胞上清中IL-1β含量增加,caspase-1活性上调,细胞内ROS升高;PF预作用细胞后,胞内ROS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NLRP3、caspase-1、IL-1β的转录表达也随之受抑制而下调。结论:LPS联合真菌葡聚糖可有效活化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而PF能有效抑制胞内ROS产生从而抑制炎性小体活化、抑制真菌葡聚糖所致的炎性反应。

    • 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突变体H35A抑制α-溶血素的细胞毒性

      2017(3):293-29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7

      摘要 (2345) HTML (61) PDF 1.36 M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α-hemolysin,Hla)突变体H35A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PBMC)和THP-1巨噬细胞中对于野生型Hla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H35A与Hla共同作用于hPBMC和THP-1巨噬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炎症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差异,台盼蓝染色计算THP-1巨噬细胞存活率。结果:预孵育突变体H35A 1 h的hPBMC和THP-1巨噬细胞,经Hla刺激产生IL-1、IL-6、TNF-α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台盼蓝染色计数发现,H35A与Hla共同作用的THP-1巨噬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Hla单独处理组。结论:突变体H35A可抑制野生型Hla对于hPBMC和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感染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选择。

    • 广东汉族妊娠期糖尿病妇女胎盘组织microRNA差异表达谱分析

      2017(3):298-302.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8

      摘要 (2242) HTML (62) PDF 1.10 M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与正常妊娠胎盘组织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为深入研究GDM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诊并分娩的GDM孕妇20例作为观察组(GDM组),均为粤籍汉族并且相互之间无亲缘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无妊娠合并症的正常广东汉族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胎儿分娩岳收集胎盘组织,用TRIzol法进行总RNA提取,经过质量和纯度分析鉴定合格岳分别选取5个样本混合成GDM和对照组,采用逆转录法构建小RNA文库,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采用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对miRNA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从胎盘组织提取到的总RNA纯度较高,D(260 nm)/D(280 nnl)>1.90,并成功构建小RNA的cDNA文库。采用高通量测序得到长度为10~35 nt的小RNA片段,其中文库数量最多的小RNA长度21~24 nt,miRNA量占所有小RNA总量的30%以上,最终获得洁净的片段超过10 000 000。将得到的片段与Genebank及Rfram数据库比对,去除其他小RNA筛选出miRNA达7 000多种。通过样本两两比较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发现GDM组有138种已知的miRNA表达明显上调,包括has-miR-548au-5p、has-miR-95a-5p、has-miR-373-5p、has-miR-216-5p等(10g2-ratio>l,P<0.01);16种已知miRNAs明显表达下调,如has-miR-5699-5p、has-miR-4286等(10g2-ratio<-1,P<0.01)。Mireap软件预测出27种新miRNA,其中有9种在GDM表达升高,6种表达降低。结论:GDM的胎盘组织miRNAs与对照组存在表达差异,胎盘组织miRNA可能在GDM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 针刺通过降低TNF-α表达缓解脂多糖诱导的炎性痛

      2017(3):303-306. DOI: 10.7655/NYDXBNS20170309

      摘要 (2116) HTML (65) PDF 625.50 K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慢性炎症疼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慢性炎症的改善机制。方法:将18只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4 mL/kg生理盐水;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LPS 3 m~kg,制造慢性炎症小鼠模型;针刺组慢性炎症小鼠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3组小鼠不同处理后,分别采用Von Frev检测各组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闽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采用杂交Westem blot检测各组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CJ)神经无与热痛相关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表达的差异。结果: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小鼠机械痛闽明显升高(P<0.05),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DRG神经元TRPV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减少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也改变DRG神经元中TRPV1的表达,从而缓解和抑制慢性炎症所导致的疼痛。

    • 雷帕霉素对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2017(3):307-311.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0

      摘要 (1771) HTML (72) PDF 1.39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并给予吸入雷帕霉素治疗,观察雷帕霉素治疗哮喘的效果及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及扩增能力的影响,探讨雷帕霉素治疗哮喘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雌性BALB/c 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雷帕霉素治疗组。采用Underwood方法对小鼠肺组织进行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不同浓度(50、1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小鼠CD4+ T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4+CD25+Treg细胞形成比例和Foxp3 mRNA表达情况,观察雷帕霉素对小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情况;雷帕霉素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均显著升高(P<0.01);50、100 mol/L雷帕霉素处理小鼠CD4+T细胞后,CD4+CD25+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7.47±1.84)%和(10.93±2.74)%,与对照组[(4.84±0.76)%]相比,雷帕霉素处理可显著促进CD4+CD25+Treg细胞增殖(P<0.01);RT-PCR结果与流式细胞结果一致,雷帕霉素处理可显著促进CD4+T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促进CD4+CD25+Treg细胞增殖,增加哮喘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中CD4+CD25+Treg细胞比例,进而对小鼠哮喘发挥治疗作用。

    • 闽产钩吻质量标准研究

      2017(3):312-31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1

      摘要 (1989) HTML (71) PDF 18.19 M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闽产钩吻进行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经验和显微鉴别法对闽产钩吻进行药材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参照中国药典附录相关方法,对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钩吻素子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对闽产钩吻的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进行了描述,该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10批样品钩吻素子的平均含量为0.34%,平均水分含量10.0%,平均总灰分6.9%,平均酸不溶性灰分1.2%,平均醇溶性浸出物13.7%。结论:生药学鉴定及质量检查结果可为闽产钩吻的鉴别、质量标准制订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103例NSCLC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分析

      2017(3):318-321.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2

      摘要 (2182) HTML (59) PDF 567.27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0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了解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随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3例NSCLC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χ2检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03例NSCLC患者的平均年龄(61.5±9.4)岁,男性多见(75.7%);腺癌为主(60.2%);Ⅰ、Ⅱ期最多(70.9%);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7.0%和67.3 %;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肺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47.1%和40.3%,不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86.0%和72.6%;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COPD与不合并COPD组患者生存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以男性居多,腺癌为主,绝大多数有吸烟史。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6.0%,术前合并COPD是影响NSCLC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之一。

    • 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流行病调查: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2017(3):322-32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3

      摘要 (1961) HTML (68) PDF 786.14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病、病因及诊断情况。方法:筛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18岁以上符合AKI定义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住院患者的AKI发病、病因、诊断情况和分布科室等。结果:①AKI发病率为1.61%(1 401/87 196),男女比例为2.03∶1、平均年龄(63.2±37.2)岁、城市人口占58.3%、中位住院时间18(11~28)d、中位住院花费5.72(2.50~12.16)万元。住院期间肾脏功能完全恢复/部分恢复的占66.5%,30 d病死率为35.3%;②AKI实际检出率0.76%,及时诊断率44.0%、延迟诊断率3.3%、漏诊率52.7%;肾科患者AKI的诊断率(89.3%)最高,外科患者诊断率最低,漏诊率高达75.1%;③AKI的发病情况因科室而异:肾科3.5%,其他内科1.3%,外科1.0%,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18.0%;诊断AKI的患者中肾科、其他内科、外科、ICU分别占7.4%、37.1%、30.1%、25.4%;心内科、血液科、胸心外科、ICU是AKI发生的相对高危科室;④按AKI病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分别占42.1%、52.2%、5.7%;其中肾前性组年轻患者比例高,基础肾功能好,但漏诊率最高(85.7%);⑤本研究AKI 1期、2期、3期患者分别占38.0%、22.1%、40.0%,随AKI分期越高,及时诊断率越高,漏诊率越低,但ICU住院时间越长,肾功能恢复越差,30 d病死率越高。结论:AKI在住院患者中较常见,检出率低,漏诊率高。各科医师要加强AKI诊断标准的学习和高危因素的识别,建立AKI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和诊断,以改善AKI预后。

    • 2013—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7(3):328-331.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4

      摘要 (2362) HTML (48) PDF 622.07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KOX)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情况和分布情况,用以指导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防控。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临床首次分离KPN和KOX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Phoenix 100全自动分析系统,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 920株KPN(12.0%)和87株KOX(0.5%),送检标本以痰液标本为主(76.5%),送检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主(43.9%),二者总体检出率以秋季最高(26.7%),冬季最低(22.0%)。二者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KPN分别为19.0%、19.8%、30.4%,KOX分别为17.0%、2.0%、8.6%。结论:3年间临床分离的KPN和KOX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感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 2013-2015年微生物培养中无菌标本送检情况分析

      2017(3):332-334.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5

      摘要 (1881) HTML (64) PDF 424.79 K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5年微生物培养中无菌标本送检情况,研究无菌标本送检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对2013—2015年出院患者微生物培养中无菌标本培养阳性率情况、送检构成比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出院患者中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的差异性。结果:连续3年无菌标本送检分别为16 859、17 946和19 911份,呈逐年升高趋势,但感染患者人均送检量未见升高趋势;胆汁培养阳性率最高,脑脊液阳性率最低;无菌标本中血培养送检量最大,构成比在50%左右,高于其他无菌标本;2014年和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平均天数较2013年略有增加。结论:应提高无菌标本的送检意识,充分利用无菌标本培养结果,优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基于PCR-化学发光的HBV/HCV/HIV并行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评价

      2017(3):335-339.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6

      摘要 (2958) HTML (64) PDF 699.25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一种基于PCR与化学发光技术并行检测血液中HBV/HCV/HIV的试剂盒。方法:使用自制的磁珠及试剂提取病毒核酸,利用多重PCR、特异性探针及化学发光法检测目标病毒核酸的信息,评价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稳定性等。结果:本试剂盒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稳定性好,能够同时检测出HBV、HCV和HIV的极限值分别为2.0、3.7和166.6 U/mL,对于可能产生干扰的10种病毒和2种细菌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有效期约12个月。在健康献血者10 422例酶免疫分析法合格标本中,筛查出HBV DNA核酸阳性标本12例和HCV RNA核酸阳性标本2例,与国家批准的血液筛查核酸试剂平行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该试剂盒快速、准确、高灵敏、低成本,适用于基因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 前列腺穿刺活检前预测Gleason评分≥7风险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2017(3):340-343.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7

      摘要 (2355) HTML (53) PDF 535.08 K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模型于前列腺穿刺活检前预测Gleason评分(GC)≥7的风险。方法:第一阶段,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9月—2013年1月981例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潜在变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游离PSA(free PSA,fPSA),游离/总PSA值(f/t),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PSA密度(PSA density,PSAD),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质地及有无结节、B超有无低回声结节或微钙化。用多元Logistic回归后退法建立筛选变量、建立模型。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3月,应用所建模型预测410例患者,比较两阶段患者穿刺结果。结果:模型最终引入PSA、DRE质地及有无结节、B超有无低回声结节作为变量,使用该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31,明显高于单独使用PSA、fPSA及PSAD(0.803、0.770及0.780)。随后在曲线上寻找最佳截点值为0.87,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45.8%。当敏感性同为90%时,PSA、fPSA及PSAD特异性分别为37.7%、24.6%和35.2%。模型预测值≥0.87为GS≥7高风险组,反之为低风险组,第一阶段中高风险组GS≥7检出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80.3% vs. 35.0%,P<0.001)。第二阶段应用模型辅助后,331例患者最终接受穿刺,GS≥7的检出率与第一阶段相比从71.0%(697/981)提高至79.2%(267/337)(P=0.003)。结论:GS≥7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较好,能显著提高GS≥7的检出率,并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

    • 改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探讨

      2017(3):344-345.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8

      摘要 (1901) HTML (60) PDF 383.16 K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传统“孙氏”及改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进行比较。方法:2010年4月—2015年10月,采用传统“孙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7例,改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2例。改良“孙氏”手术组患者均行右侧腋动脉插管,其中10例患者同时行右股动脉插管。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端侧吻合,体温降至25℃停循环。结果:改良“孙氏”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入住ICU时间、出院时间,均较传统“孙氏”手术组明显减少。结论:改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确切,简化了术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 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侧止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017(3):346-348. DOI: 10.7655/NYDXBNS20170319

      摘要 (2579) HTML (63) PDF 2.99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的解剖位置,为重建ACL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支持。方法:解剖40例膝关节尸体标本,应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后导入计算机,根据股骨髁间窝顶延长线和胫骨平台交界点标示出“撞击区”。在“无撞击区”内分别于ACL胫骨止点区、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止点区、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止点区填入合适大小圆形,分别测量其中心点与过顶脊及胫骨平台内侧髁间棘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结果:采用单束重建ACL时,胫骨侧隧道中心点距过顶脊和胫骨内侧髁间嵴边缘分别为(16.95±0.97)mm 和(5.99±0.30)mm。采用双束重建ACL时,AMB隧道中心点距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7.34±0.30)mm和(5.53±0.25)mm;PLB隧道中心点距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35±0.31)mm 和(4.19±0.12)mm。结论:本研究阐明了ACL解剖重建中胫骨止点定位的解剖学特点,过顶脊和胫骨平台内侧髁间嵴外侧面可以作为手术定位的标准参考点。

    • 优化的混合ESD与传统ESD的比较

      2017(3):349-351.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0

      摘要 (2046) HTML (81) PDF 438.70 K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优化的混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60例基底直径>2 cm的巨大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其中优化的混合ESD治疗32例,传统ESD治疗2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时间、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穿孔率。结果:优化的混合ESD治疗时间较传统ESD短,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穿孔率无差异。结论:优化的混合ESD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值得ESD初学者使用,可以作为传统ESD失败后的补救治疗。

    • 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恩再适对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2017(3):352-354.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1

      摘要 (1767) HTML (53) PDF 511.49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恩再适)对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与疗程。方法:将113例急性亚急性非特异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56例和电针穴注组57例,电针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电针穴注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记录治疗次数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电针穴注组治疗次数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穴位注射,能快速、安全、有效地减轻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症状。

    • 肺内原发淋巴瘤CT表现

      2017(3):355-358.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2

      摘要 (1888) HTML (63) PDF 3.69 M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肺内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PL病例的CT表现。结果:22例PPL CT表现为肿块型9例,其中1例为多发肿块,肿块密度一般较均匀,钙化1例,空洞1例;结节型5例,其中4例表现为多发结节影,结节大小不一,病灶边界欠清;肺炎肺泡型5例,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混合型3例。结论:PPL是一种CT表现多形态的疾病。CT表现为肿块结节或含充气支气管肺实变,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程较长,抗感染治疗无效,提示PPL发生可能,应积极行病理学检查。

    • 360例单胎畸形的临床分析

      2017(3):359-363.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3

      摘要 (1722) HTML (57) PDF 698.12 K (1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单胎畸形发生的种类及不同孕周超声检查对畸形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22 563例住院孕妇中360例单胎妊娠中发现胎儿畸形的临床资料,从畸形种类、所属系统、筛查方式、首次畸形检出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①胎儿畸形发生顺位是心脏畸形(74/22 563,0.328%);颜面部畸形(51/22 563,0.226%);多发畸形(51/22 563,0.226%)。②单发畸形中前3位是唇腭裂(36/22 563,0.160%);多指趾/并指趾畸形(35/22 563,0.155%);21-三体综合征(27/22 563,0.120%)。③不同孕周超声筛查检出率:仅早孕期超声筛出胎儿畸形28例(28/360,7.8%),仅中孕期超声筛出胎儿畸形149例(149/360,41.4%),仅晚孕期超声筛出胎儿畸形43例(43/360,11.9%)。④仅产后体格检查发现畸形儿108例(108/360,30.0%),前3位分别为多指趾/并指趾畸形(32/108,29.6%),颜面部畸形(24/108,22.2%),心脏畸形(16/108,14.8%)。⑤孕期合并其他疾病时发生胎儿畸形的风险增加。结论:增强早孕期超声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胎儿畸形,并给予合适的临床干预;加强晚孕期超声检查有利于减少胎儿畸形漏诊的发生并发现胎儿生长发育的异常;产后新生儿生命体征评估和体格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畸形儿。

    • 钙卫蛋白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表达研究

      2017(3):364-36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4

      摘要 (1800) HTML (57) PDF 511.22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enlein purpura,HSP)患儿外周血钙卫蛋白(calprotectin,CP)、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RAGE)、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表达情况,探讨CP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选取HSP儿童(HSP组)36例和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CP的水平。结果:HSP患儿血清CP表达量(22.51±17.28)μg/L,低于对照儿童(67.73±15.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组对照组儿童RAGE mRNA 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患儿血清hs-CRP表达量(11.16±6.70)mg/L,高于对照儿童(1.59±1.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型HSP患儿CP表达量(19.14±14.11)μg/L低于单纯型患儿(43.90±23.4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HSP患儿RAGE mRNA表达量与单纯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HSP患儿hs-CRP表达量(12.08±6.59)mg/L较单纯型(5.95±2.65)mg/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患儿的CP、RAGE及hs-CRP的表达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患儿CP低表达。在HSP中,RAGE不是CP发挥作用的主要受体。

    • 江苏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阴转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017(3):368-372.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5

      摘要 (1858) HTML (60) PDF 666.60 K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江苏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阴转的影响因素。方法:在江苏省徐州、镇江、连云港和南通4个城市选取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可能对痰阴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结果:2011年12月—2014年3月共纳入12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其中106例(83.5%)患者痰涂片阴转,中位阴转时间为145 d(四分位数间距:102~228 d)。81例(63.8%)耐多药患者治愈;46例(36.2%)耐多药患者治疗失败或死亡。吸烟(HR:0.561,95%CI:0.320~0.984,P=0.044)、氧氟沙星耐药(HR:0.556,95%CI:0.317~0.975,P=0.041)和初始涂片等级>1(HR:0.557,95%CI:0.334~0.928,P=0.025)是痰阴转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耐氧氟沙星和初始涂片等级偏高是影响耐多药肺结核痰涂片阴转的危险因素。

    • 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调查

      2017(3):373-377.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6

      摘要 (2083) HTML (70) PDF 2.86 M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江苏汉族人群上颌前牙牙周生物型的分布,以及牙冠宽长比(crownwidth/crown length,CW/CL)、龈乳头高度(palilla height,PH)和附着龈宽度(attached gingival width,AGW),为前牙美学区的口腔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招募江苏地区牙周健康的汉族志愿者108例(男52例,女56例),根据牙周透射探针法,将上中切牙牙龈分成厚、薄两型,再结合牙齿形态和龈线起伏,细分为薄扇型、厚扇型或厚平型3种牙周生物型。同时,测量CW/CL、PH和AGW,分析上述解剖学指标在不同牙周生物型、性别、年龄和牙位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汉族人群中,薄扇型占30%,厚扇型占19%,厚平型占51%,平均CW/CL 0.84±0.09,平均PH(3.93±0.80)mm,平均AGW(4.80±1.39)mm。厚平型CW/CL和AGW明显大于其余两型(P<0.05),PH明显小于其余两型(P<0.05)。结论:江苏汉族人群牙周生物型以厚平型为主,口腔治疗的美学风险相对较小,不同牙周生物型的CW/CL、PH和AGW存在差异。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017(3):378-381.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7

      摘要 (1794) HTML (56) PDF 1.33 M (2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 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2017(3):382-384.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8

      摘要 (1982) HTML (64) PDF 2.44 M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方法: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矫正视力检查、眼底检查、OCT检查。观察患者OCT表现,分析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检查有异常148眼(75.5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4眼(56.76%),色素上皮层及椭圆体层改变38眼(25.68%)。其他改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有出血、棉绒斑等改变26眼(17.56%)。患者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对视力的影响最大。结论:75.51%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OCT检查出异常,其异常表现主要有3种,显示出OCT在该病眼底检查中的优势。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儿童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7(3):385-388. DOI: 10.7655/NYDXBNS20170329

      摘要 (1794) HTML (62) PDF 19.37 M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