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Fn14⁃PI3K⁃Akt介导TWEAK促人脐血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研究

      2018(5):571-576.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1 CSTR:

      摘要 (1631) HTML (51) PDF 25.46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n14-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对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EPCs)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hEPCs,以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siRNA(Fn14 siRNA)及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LY)作干预处理。细胞分为对照组、TWEAK干预组、TWEAK+ Fn14 siRNA阻断组和TWEAK+LY阻断组。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小管形成试验评价细胞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p-Akt和T-Akt的表达。结果:hEPCs体外培养实验表明,TWEAK可明显促进hEPCs的增殖和迁移,并能提升hEPCs的血管形成能力,但在TEWAK+Fn14 siRNA及TWEAK+LY组中hEPCs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显著降低。且TWEAK组p-Akt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TWEAK+Fn14siRNA组、TWEAK+LY组p-Akt表达较TWEAK组显著降低。结论:TWEAK具有调控hEPCs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受到Fn14-PI3K-Akt信号通路的限制。

    • Alu RNA及其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构建以及对A549细胞活性氧簇产生的影响

      2018(5):577-581.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2 CSTR:

      摘要 (1557) HTML (56) PDF 4.37 M (2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氧化应激的A549细胞鉴定Alu RNA表达,构建Alu RNA及其2种功能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质粒,探讨过表达Alu RNA及其突变体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设计Alu RNA特异性引物,H2O2应激A549细胞,RT-PCR扩增目的片段,通过定向克隆、点突变等方法构建pcDNA3.0-Alu(pAlu)重组质粒、右臂缺失突变体pcDNA3.0-Alu-left arm(pAlu-LA)、G25C突变体pcDNA3.0-Alu G25C(pAlu-M);转染A549细胞,DCFH-DA检测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水平。结果:从应激的A549细胞成功扩增了Alu分子,重组的真核表达质粒pAlu、pAlu-LA、pAlu-M经酶切及DNA测序鉴定符合预期;pAlu、pAlu-LA转染显著促进A549细胞ROS产生;与pAlu相比,pAlu-M转染诱导产生的ROS显著降低。结论:成功克隆了氧化应激刺激下A549细胞产生的Alu RNA及其2种功能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质粒,体外实验显示Alu RNA通过翻译水平调控促进A549细胞ROS产生。

    • 正畸驱动的骨皮质切开术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8(5):582-589.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3 CSTR:

      摘要 (2107) HTML (59) PDF 61.44 M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正畸牙周围骨皮质切开所诱导的局部微环境对巨噬细胞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组和传统正畸组各30只,加力后分别于3、5、7、14、21 d处死实验动物并对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移动牙周围牙槽骨骨密度,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牙周组织中CD68、CD11b、CD86及CD163阳性细胞数。将112只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牙槽骨皮质切开组及对照组各56只,并分别于3、5、7、14、21、28、42 d处死实验动物并取新鲜的牙槽骨组织悬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RT-PCR检测CD11b、CD68、白介素(IL)-6、IL-1β、IL-10及精氨酸酶(Arg)-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以及STAT3磷酸化水平。结果:牙槽骨皮质切开初期,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组和传统正畸组大鼠牙槽骨密度均降低,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 < 0.05),同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前者CD68、CD11b、CD86及CD163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后者(P < 0.05)。与牙槽骨组织悬液共培养后,牙槽骨皮质切开组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11b和CD68的表达量在共培养第3天时开始逐渐增多,在14 d左右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L-6及IL-1β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L-10及Arg-1表达量在14 d左右到达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p65蛋白以及磷酸化的STAT3蛋白表达量分别于共培养第5、7天和第7、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正畸驱动的骨皮质切开术通过活化并促进巨噬细胞的分型进而影响牙槽骨密度并促进牙齿的移动,其中NF-κB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联合应用纳米金和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促进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2018(5):590-594.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4 CSTR:

      摘要 (1837) HTML (61) PDF 3.99 M (2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支架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活性而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缺损的修复中,但是其骨引导活性有限。因此考虑联合应用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以促进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方法:以CPC支架作为基底接种牙髓干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5 μg/mL AuNPs进行干细胞培养,以常规培养基组为对照。用透射电镜检测AuNPs的形貌。以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接种4 h后的黏附状态,以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并进行茜素红染色以说明矿化物形成情况。结果:AuNPs为均匀的球形,直径20 nm左右。细胞接种后4 h,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黏附状态没有显著差异。CPC上AuNPs培养基中的细胞14 d时数量多于对照组(P < 0.05);且AuNPs培养基中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P < 0.05),矿化物的形成也显著增多(P < 0.05)。结论:CPC支架联合AuNPs可显著促进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 小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染毒模型建立及莱菔硫烷保护作用的探索

      2018(5):595-599.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5 CSTR:

      摘要 (1949) HTML (55) PDF 13.14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建立小鼠染毒模型并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30只6周龄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大豆油组)、SFN组[0.75 mg/(kg·d)]、DBP组[500 mg/(kg·d)]、DBP+SFN低剂量组[0.5 mg/(kg·d)]、DBP+SFN中剂量组[0.75mg/(kg·d)]、DBP+SFN高剂量组[1.00 mg/(kg·d)],每组5只,连续喂药2周后处死,测量睾丸重量、肛殖距(AGD)、AGD/体重、睾丸脏器系数等指标,并观察小鼠睾丸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取一侧附睾中精子进行精子计数、精子活力以及精子畸形率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DBP组AGD/体重、精子计数、活力等指标均明显降低,精子畸形率显著升高(P < 0.05),睾丸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而DBP+SFN低剂量组各检测指标均优于D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FN能够明显改善DBP 导致的小鼠睾丸组织病变。结论:SFN可显著缓解DBP导致的生殖毒性,为进一步探讨DBP毒性作用和SFN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合适的动物实验模型。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tPA及PAI⁃1表达的影响

      2018(5):600-604.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6 CSTR:

      摘要 (1588) HTML (54) PDF 3.13 M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ultiple myeloma cells,MM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纤溶活性,从而进一步了解MM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机制。方法:MM细胞株U266与HUVEC共培养24、48、72 h,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MMCs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PA、PAI-1的蛋白表达水平,PCR检测HUVEC、MMCs tPA、PAI-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无论是ELISA法还是PCR,均未检测到MMCs培养上清中tPA、P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 tPA、PAI-1表达水平均升高(P < 0.05);对照组中,PAI-1与tP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80,P=0.01);HUVEC与MMCs共培养体系中,PAI-1与tP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 =0.88,P=0.002);HUVEC单独培养组中,t-PA、PAI-1表达水平与时间呈正相关(rs=0.90,P=0.001;rs=0.90,P=0.001);共培养组中,t-PA、PAI-1表达水平与时间呈正相关(rs=0.95,P<0.001;rs=0.84,P=0.004);两组中tPA、PAI-1与GAPDH条带灰度值比值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MMCs可促进HUVEC对tPA及PAI-1的分泌,在保证细胞活力的前提下,随共培养时间延长,两者分泌增加,且PAI-1与tPA的表达呈一定相关性,然而,MMCs对HUVEC tPA及PAI-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 KLF7b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2018(5):605-611.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7 CSTR:

      摘要 (1893) HTML (50) PDF 85.92 M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KLF7b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体外转录野生型KLF7b mRNA、KLF7b 乙酰化位点突变体mRNA;设计合成特异性KLF7b反义吗啉代寡核苷酸(morpholino oligonueleitide,MO);在1~2细胞期注射到斑马鱼胚胎体内以实现KLF7b的过表达、位点突变与敲降;观察胚胎表型并利用定量PCR检测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钙黄绿素染色观察斑马鱼骨骼发育情况。结果:过表达KLF7b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无明显影响;敲降KLF7b或注射乙酰化位点突变的KLF7b后,斑马鱼胚胎出现心包积液、体轴和头部发育的异常,肌肉发育标志基因表达下调。结论:KLF7b可通过乙酰化修饰影响斑马鱼的发育。

    • 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的时程变化

      2018(5):612-615.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8 CSTR:

      摘要 (1542) HTML (47) PDF 5.14 M (2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不同时间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inhibitor,VEGI)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结扎SD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1/3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心电图变化判断是否成功。分别于术后1、2、3、4、5、6、7、8 周开胸取左心室梗死区、梗死边缘区、非梗死区心肌,应用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VEGI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心电图变化提示造模成功,大鼠术后早期(1~3 周)VEGI mRNA 表达下调(P < 0.05),而后期(5~8周)则表达显著增加(P < 0.05)。与mRNA 水平变化类似,VEGI蛋白水平在心肌梗死组大鼠术后早期(1~3 周)表达水平下调(P < 0.05),后期(5~8周)显著上升(P < 0.05)。结论:VEGI作为一种血管再生抑制因子,在心肌梗死早期通过表达下调促进血管再生,进行梗死心肌代偿修复;而在心肌梗死后期通过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区血管再生,提示VEGI在心脏血管再生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靶点。

    • 器官捐献肾移植受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5):616-621,62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09 CSTR:

      摘要 (2044) HTML (48) PDF 533.17 K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ceased,DCD)肾移植受者近期预后供受体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本中心来源于DCD供肾肾移植手术的供受体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DCD供肾移植术后受者DGF发生率为2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DGF发生的供受体危险因素有供体为女性(P=0.019)、体重指数(P=0.027)、热缺血时间(P=0.044)、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史(P=0.042)。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也表明,供体年龄(P=0.027)及热缺血时间(P=0.042)为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与未发生DGF的受者相比,发生DGF者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P=0.020),住院费用增加(P=0.012),且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未发生率较低(P<0.001)。对于肾移植术后1年受者eGFR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体年龄和受体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5和0.034)。结论:在DCD供肾移植中供体年龄和供肾热缺血时间是术后受者DG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供体年龄及术后1年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是术后1年受者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潜在供体的各项指标时应将这类指标作为重点评估项目。

    • 不同体重指数肥胖患者的尿酸变化及机制探讨

      2018(5):622-62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0 CSTR:

      摘要 (1947) HTML (59) PDF 489.04 K (4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患者血尿酸的变化及发生机制。方法:入选269例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肥胖患者[BMI≥28 kg/m2],按照BMI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肥胖组。检测和计算各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人体测量学和代谢指标,各组间进行比较,并把血尿酸与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BMI升高而升高,男性肥胖患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肥胖患者(P < 0.05)。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随BMI增加呈上升趋势,重度肥胖组高尿酸血症的比例均超过了70%。肥胖患者血尿酸均与BMI、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白介素-6呈正相关。结论:肥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随BMI升高而升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BMI、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

    • KIF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8(5):628-632,63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1 CSTR:

      摘要 (2205) HTML (5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染色体驱动蛋白KIF4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0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KIF4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KIF4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KIF4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P < 0.001);KIF4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分化程度(P=0.023)、淋巴结转移(P=0.020)、远处转移(P=0.032)、TNM分期(P < 0.001)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4)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P > 0.05)。在随访的11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KIF4A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KIF4A低表达组(P <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KIF4A表达程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及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显示,KIF4A表达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IF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KIF4A对于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晚期癌痛IDDS植入手术中的应用

      2018(5):633-63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2 CSTR:

      摘要 (1738) HTML (6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植入手术中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IDDS手术的晚期癌痛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组(Dex组,n=20)和单用芬太尼组(Fen组,n=20)。Dex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内共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2~0.5 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至术毕。Fen组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5 min均静注芬太尼1 μg/kg。术中依据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间断静注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30 min(T3)、45 min(T4)、60 min(T5)、75 min(T6)、90 min(T7),术毕(T8),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15 min(T9),入PACU 30 min(T10)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患者完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与Fen组相比,Dex组MAP在T2、T3时降低,HR在T2~T8时减慢,SpO2在T2~T8时升高,VAS评分在T3~T5、T7~T10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在T1~T10均升高(P < 0.05)。与Fen组相比,Dex组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能安全地用于晚期癌痛行IDDS手术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并能节省芬太尼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后临床特征分析

      2018(5):638-642.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3 CSTR:

      摘要 (2092) HTML (5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药物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时间的因素。结果:拉米夫定组与联合用药组复发时间比较,患者复发时间较长(P=0.031)。在抗病毒疗程>24个月组,恩替卡韦与联合用药组复发时间比较,患者复发时间较长(P=0.048);拉米夫定组与恩替卡韦组复发时HBV DNA水平比较,恩替卡韦组患者HBV DNA水平较低(P=0.039)。在未达标患者中,抗病毒疗程是影响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多数患者未达到停药标准而自行停药,已达到停药标准患者,停药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在未达标患者中,抗病毒疗程长,与短时间内复发有关。

    • 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在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2018(5):643-64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4 CSTR:

      摘要 (1716) HTML (5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在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简称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比较其与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并探讨疫苗免疫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Ⅰ期临床试验,以江苏省泰州市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18~60岁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对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 h内受试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每天测量体温1次。结果:无线体温监测系统测量并记录接种后6 h内总发热发生率及1级发热发生率均大于水银温度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是发热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52,P=0.001),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高是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72,P=0.043)。结论:本研究首次将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应用于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无线体温监测系统能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受试者体温异常改变情况。对于发热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利于研究者正确解释发热的发生。

    • LC⁃MS/MS法测定人尿液中法罗培南的浓度及其尿药排泄研究

      2018(5):648-652.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5 CSTR:

      摘要 (2106) HTML (5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法罗培南浓度的LC-MS/MS测定法,研究法罗培南在中国健康受试者尿液中的排泄特征。方法:以氢氯噻嗪作为内标,色谱柱为Waters Cortecs C18(2.1 mm × 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10∶90),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和负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健康受试者分为300 mg和400 mg两个剂量组,分别单次和多次静脉输注法罗培南,测定给药后法罗培南的浓度,计算尿药排泄参数。结果:法罗培南在0.506~506.0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准确度、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5%,基质效应不影响测定结果,法罗培南在测定过程中稳定性符合要求。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输注注射用法罗培南钠(以法罗培南计300 mg)后,尿液中法罗培南的累积排泄量为(65.16 ± 43.63)mg,平均累积排泄率为(21.7 ± 14.5)%。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人尿液中法罗培南浓度的测定。

    • 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牙源性囊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2018(5):653-65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6 CSTR:

      摘要 (2580) HTML (5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与刮治术对下颌骨囊性病变治疗进程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直径超过3个牙位(D≥6 cm)的下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28例,分为开窗减压组(16例)和刮治组(1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9和12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病变体积比和新生骨体积分数的变化,并观察囊肿与神经管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结果:开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刮治组(P < 0.05)。开窗组术创甲级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刮治组(P < 0.05)。术后3、6、9和12个月时开窗组平均囊肿体积减少程度高于刮治组(P < 0.05)。术后3、6个月时,刮治组的新生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开窗组(P < 0.05);术后9个月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别(P > 0.05);术后12个月时,开窗组的新生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刮治组(P < 0.05)。10例术前CT显示囊肿压迫神经管的患者在开窗术后均观察到神经管结构恢复的影像。结论:开窗减压较刮治术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更加值得选择。

    • 计算机辅助导航下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固定的初步临床研究

      2018(5):658-663.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7 CSTR:

      摘要 (1798) HTML (5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下的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单侧颧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将数据导入AccuNavi软件,采用镜像原理规划骨折复位,实时导航技术对术中骨折端复位进行精确指导。术后1个月拍摄CBCT,在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3个维度上,测量患侧和健侧参考点间的差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成功完成所有患者的复位固定;术前CT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37~9.257 mm,术后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00~3.490 mm,术后较术前差值明显减小(P<0.001),提示术后复位良好;术前各维度健患侧差值2~4 mm比例为33.9%(61/180),4~6 mm比例为7.8%(14/180),>6 mm比例为6.1%(11/180);术后各维度上健患侧差值均<4 mm,其中2~4 mm比例为3.3%(6/180)。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用于指导颧上颌骨骨折的精准复位,在三维方向上获得满意的面部对称性。

    • 超声测量腹腔不同部位脂肪厚度与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2018(5):664-668.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8 CSTR:

      摘要 (1714) HTML (5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超声测量腹腔不同部位脂肪的厚度与心血管风险因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本科住院体检的130例男性患者,测定人体指标和生化指标数据,超声测量其中腹腔脂肪、上腹腔脂肪、肠系膜脂肪的厚度。结果:各部位脂肪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和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上腹腔脂肪厚度和肠系膜脂肪厚度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呈正相关,肠系膜脂肪厚度与尿酸(UA)呈正相关;校正了年龄、BMI和WC的偏相关分析显示,上腹腔脂肪与HOMA-IR及TG水平呈正相关,肠系膜脂肪与FINS及HOMA-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中腹腔脂肪厚度与各临床参数未见明显相关性;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腹腔脂肪厚度及肠系膜脂肪厚度较中腹腔脂肪厚度对心血管风险因子的预测价值更高,且肠系膜脂肪厚度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上腹腔脂肪及肠系膜脂肪与各心血管风险因子的相关性优于中腹腔脂肪,且上腹腔脂肪和肠系膜脂肪分别与不同心血管风险因子有相关性。超声可分辨及测量腹腔不同部位脂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8(5):669-673. DOI: 10.7655/NYDXBNS20180519 CSTR:

      摘要 (1596) HTML (5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初诊肝癌合并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生存期≤30 d)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6年12月,80例接受保守治疗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的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患者30 d生存状态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间连续性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构成比和率采用χ2检验,并将单因素分析阳性因素代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早期病死率为28.8%。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休克比例(P=0.008)、初诊保守治疗比例(P < 0.001)、Child-Pugh分级(P < 0.001)、改良日本肝癌学组(LCSGJ)肿瘤分期(P < 0.001)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初始血清血红蛋白水平(P < 0.001)明显低于生存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史(OR=5.543,P=0.026)、Child-Pugh分级较高[B级(OR=10.395,P=0.009)、C级(OR=23.633,P=0.006)]、初诊保守治疗(OR=8.576,P=0.002)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肝癌合并破裂出血患者早期病死率高。在积极抗休克、尽可能挽救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同时,合理扩大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可能为患者生存带来更多获益。

    • 表观扩散系数与宫颈鳞癌危险因素及根治性放化疗后早期疗效的关系

      2018(5):674-67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0 CSTR:

      摘要 (1492) HTML (5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分析

      2018(5):678-680.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1 CSTR:

      摘要 (1947) HTML (62) PDF 370.13 K (3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106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灶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1.8 ± 1.0)cm,病灶完全切除率95.3%(101/106),其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完全切除病灶34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67例。EMR平均手术时间(37.2 ± 5.4)min,ESD平均手术时间(70.3 ± 9.1)min。术后病理结果为6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分化型癌,4例未分化型癌。并发症发生率4.7%(5/106),3例术中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经积极的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平均随访时间(29.5 ± 9.0)个月,复发率2.8%(3/106),均经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紫杉醇血药浓度监测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8(5):681-683.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2 CSTR:

      摘要 (2436) HTML (80) PDF 394.76 K (3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紫杉醇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研究接受紫杉醇化疗的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紫杉醇在药理学参数上的个体差异,并分析紫杉醇的药理学参数血药浓度0.05 μmol/L以上时间(Tc>0.05)与毒性和疗效相关性。方法:入组2015年7月—2016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给予紫杉醇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每3~4周为1个周期,接受2~6个周期化疗。在紫杉醇滴注开始后(24 ± 6)h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紫杉醇血药浓度检测,以及Tc>0.05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并按照Tc>0.05将人群分为3组:>35 h 组(大于治疗窗),26~35 h 组(治疗窗),<26 h组(小于治疗窗),统计分析不同组别间骨髓抑制发生率及临床治疗疗效的差异,从而探讨Tc>0.05与毒性和疗效的相关性。结果:紫杉醇药理学参数Tc>0.05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平均值为27.35 h,变异系数为27.12%。37例(46%)患者TC>0.05在治疗窗内,11例(14%)患者TC>0.05大于治疗窗,32例(40%)患者低于治疗窗。3~4级骨髓抑制和4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3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8和P=0.003),但有效率的比较3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35)。结论:紫杉醇药代动力学参数Tc>0.05与治疗不良反应以及疗效有密切联系,按照药理学参数来优化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药物剂量,能够提高紫杉醇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Graves’甲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8(5):684-687.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3 CSTR:

      摘要 (1601) HTML (53) PDF 428.71 K (3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Graves’甲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Graves’甲亢孕妇95例,其中37例入组时甲状腺功能控制良好(控制组),58例入组时甲状腺功能控制不佳(未控制组);根据入组时是否使用抗甲状腺药物(ATDs)再分成用ATDs与未用ATDs亚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产妇1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孕期甲状腺功能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控制组中孕期甲功持续缓解占24.32%(9/37),缓解及甲功完全正常的比例为37.84%(14/37)和16.22%(6/37),有8.11%的孕妇甲亢复发。未控制组62.07%的孕妇孕期持续甲亢,甲功缓解及完全正常分别有18.97%(11/58)和15.51%(9/58)。未控制组TRAb水平在孕早、中、晚期及产后均显著高于控制组(P < 0.05);两组孕早期TRAb均显著高于孕中期(P < 0.05)。未控制组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低出生体重、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甲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控制组及对照组(P < 0.05),控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Graves’甲亢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孕期甲亢控制不佳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合理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可稳定甲功和TRAb,但由于其可通过胎盘,可能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甲减的发生,仍需谨慎使用。

    • 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治疗孤立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5):688-690.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4 CSTR:

      摘要 (2026) HTML (53) PDF 445.19 K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转律组和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例患者早期复发率4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术前应用地高辛、有脑栓塞病史以及心脏彩超中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及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是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左房内径≥40 mm的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结果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合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并可推测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合并原发性心脏病的房颤。

    • 盐城市幽门螺杆菌感染及vacA和cagA基因型的流行特征及其与常见胃肠疾病的关系

      2018(5):691-695.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5 CSTR:

      摘要 (2105) HTML (55) PDF 542.70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盐城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特征,并探讨Hp的vacA和cagA基因型与常见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取江苏盐城确诊的1 892例常见胃肠疾病的近幽门胃黏膜组织,培养菌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检测Hp的vacA和cagA基因型。结果:2 682例消化病患者,胃肠疾病确诊率为70.54%,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 < 0.01);1 892例样本,胃肠疾病Hp总感染率为41.81%,良性胃肠疾病Hp感染率之间无差异(P > 0.05),胃癌低于良性胃肠疾病,差异显著(P < 0.05);各县区Hp的临床感染,市区感染率低于其他县区(P < 0.05),而各县区无差异(P > 0.05);Hp基因型中,cagA阳性率盐城地区为88.85%,各市县区无差异(P > 0.05),响水达95.92%,与最高的射阳相比较,差异显著(P < 0.05);vacA阳性率各县市区无差异(P > 0.05);cagA和vacA均为阳性、cagA阳性而vacA阴性、cagA阴性而vacA阳性三者各县市区比较,均无差异(P > 0.05)。盐城市Hp的vac基因亚型中,各市县区均无差异(P > 0.05)。胃溃疡、复合性溃疡、胃癌和胃淋巴瘤与其他胃肠病之间,Hp的cagA阳性率比较,有差异(P < 0.05),Hp的vacA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显著(P < 0.01),Hp的cagA和vacA均为阳性比较,差异显著(P < 0.01),而Hp的cagA阳性和vacA阴性的比率及Hp的cagA阴性和vacA阳性的比率比较,差异无意义(P > 0.05),各种胃肠病Hp感染的vac基因亚型,各种胃肠病之间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 > 0.05);s1b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 > 0.05)。结论:盐城胃肠疾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盐城地区市区Hp感染率低于其他县区;盐城地区Hp的vacA和cagA亚型以cagA 、vacA均阳性和cagA阴性而vacA阳性两种形式存在。

    •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2018(5):696-698.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6 CSTR:

      摘要 (1763) HTML (55) PDF 388.05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拮抗剂对已出现骨质疏松的稳定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50例稳定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使用TNF-α拮抗剂,对照组使用阿仑膦酸钠,在治疗第0、32周进行BMD检测,在治疗第0、16、32周检测骨代谢标志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BMD均升高(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股骨颈的BMD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erum C telopeptide of type-I collagen,CTX)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1 precollagen,PICP)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TNF-α拮抗剂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并骨质疏松可以有效减少骨吸收。

    • 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苯丙氨酸的性能验证

      2018(5):699-702.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7 CSTR:

      摘要 (1877) HTML (48) PDF 424.73 K (2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验证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genetic screening processor,GSP)检测血苯丙氨酸的分析性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系列文件及相关文献,设计验证方案,对GSP检测血苯丙氨酸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检出限及临床可报告范围进行验证和评价,并与厂商声明的性能或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应用百分位数联合ROC曲线确定苯丙氨酸的切值,并进行验证。结果:GSP对5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室间质控品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在-6.7%~19.2%之间,均小于CDC可接受偏倚(±30%);检测质控品L(133 μmol/L)及H(641 μmol/L)的试剂批内的不精密度结果分别为7.5%和7.4%,分析批内的不精密度结果分别为7.4%和4.0%,总批间不精密度结果分别为7.5%和7.4%,与厂商提供的不精密度数据(2.6%~10.9%)基本一致;GSP检测苯丙氨酸在50~1 500 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厂商的线性范围为45~1 420 μmol/L);检测空白限(LoB)为20.9 μmol/L,检出限(LoD)为31.7 μmol/L,定量限(LoQ)为55.5 μmol/L,均小于厂商提供的数值(44.4 μmol/L、68 μmol/L、68 μmol/L);临床可报告范围为55.5~1 200.0 μmol/L(厂商的可报告范围范围为68~1 200 μmol/L);确定苯丙氨酸初始切值为124.5 μmol/L。结论:GSP检测血苯丙氨酸的主要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可常规应用于临床。

    • 两种再灌注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8(5):703-705.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8 CSTR:

      摘要 (1652) HTML (50) PDF 388.43 K (2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联合静脉小剂量尿激酶与静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0 mg 2 h给药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中高危肺栓塞患者4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2组:尿激酶组24例:介入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RT-PA组23 例:RT-PA 100 mg+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经过治疗10 d,监测D二聚体变化,应用CTPA的Mastora指数法评价疗效,同时评估出血风险。结果:治疗10 d后,2组均有疗效,D-二聚体及Mastora指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尿激酶组在改善Mastora指数上优于RT-PA组。出血并发症上,尿激酶组出血并发症低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与Mastora指数无相关性。结论:短期内,2种再灌注治疗均有效;而介入联合小剂量尿激酶组疗效更好,出血并发症更少,进一步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推广。

    • Ⅱ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种植牙手术软组织愈合的影响

      2018(5):706-708. DOI: 10.7655/NYDXBNS20180529 CSTR:

      摘要 (1635) HTML (57) PDF 374.82 K (2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种植牙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软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9例种植手术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血糖控制水平分为良好控制组、中等控制组、一般控制组,并纳入22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种植手术后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出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第7天软组织关闭率、是否存在红肿和分泌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取得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各组患者种植手术术后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术后第7天分泌物发生率无差异;各组患者在软组织愈合时间上表现明显差异,对照组较良好控制组短、中等控制组较一般控制组短(P < 0.05);同时第7天时组织关闭率对照组优于良好控制组、中等控制组优于一般控制组(P < 0.05),红肿发生率对照组较良好控制组低、中等控制组较一般控制组低(P < 0.05)。结论: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种植手术后软组织均能取得良好的愈合结果,患者在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出血时间方面不存在差异。血糖控制水平会影响患者软组织愈合过程,高血糖水平会造成软组织愈合过程延长。口腔种植手术不应将糖尿病作为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但是出于促进软组织愈合考虑仍推荐进行良好的血糖水平控制。

    • 皮肤血管肉瘤诊治8例报道

      2018(5):709-712. DOI: 10.7655/NYDXBNS20180530 CSTR:

      摘要 (1574) HTML (58) PDF 3.01 M (3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