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NOD小鼠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019(12):1707-1711.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1

      摘要 (2031) HTML (56) PDF 8.31 M (2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n-3 PUFA)对NOD小鼠T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野生型Balb/c小鼠和已出现典型的Ⅰ型糖尿病症状的NOD小鼠脾 细胞,磁珠分选后获得小鼠CD4+ T细胞,将其分 为4组:野生型 鼠为Wild type组;NOD小鼠分为未处理组、二十二碳六烯 (docosahexaenoic acid,DHA)处理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处理组。DHA、EPA处理24h,PMA和Ionomycin刺激活化后,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极化、ELISA法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的分 水平变化。结果:DHA、EPA对T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促 NOD小鼠Th2细胞分化,抑制Th1细胞分化,经ELISA检测,DHA EP 能够抑制T细胞IL-6、IL-17的分泌。结论:n-3多不 饱和脂肪酸 过抑制T细胞增殖,平衡Th1/Th2比例和抑制IL-6、IL-17的分泌对NOD小鼠的T淋巴细胞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 ISRIB对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2019(12):1712-1715.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2

      摘要 (1797) HTML (68) PDF 4.85 M (3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1-42,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为模型,探讨综合应激反应抑制剂(inte- grated stress response inhibitor,ISRIB)对 Aβ1-42诱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H-SY5Y细胞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4组:对照组、Aβ组、ISRIB组、ISRIB+Aβ组。培养48 h后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真核起始因子 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活化转录因子 4(activation transcription factor4,ATF4)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以及下游的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同时也检测了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Bcl-2、Bax、cleaved-caspase-3。结果:与Aβ组比较,ISRIB能显著提高SH-SY5Y细胞的存活率(P <0.01),显著降低p-PERK(P < 0.01)、p-eIF2α(P <0.05)、ATF4(P < 0.01)和CHOP的表达(P < 0.05),提高Bcl-2/Bax表 达(P < 0.05),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P < 0.01)。 结论:ISRIB能够抑制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ERS造成的 eIF2α通路激活及其相关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 11β⁃HSD1抑制剂BVT.2733对肥胖小鼠多器官组织代谢与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9(12):1716-1722.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3

      摘要 (1561) HTML (55) PDF 509.84 K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11β-HSD1)抑制剂BVT.2733对肥胖小鼠骨骼肌、肝脏、肾脏、心肌和脾脏中代谢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BVT.2733处理组。采用RT-PCR检测骨骼肌、心肌、肝脏、肾脏和脾脏中的代谢及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在代谢方面,BVT.2733可促进骨骼肌和心肌的代谢指标UCP2和GLUT4的表达,同时,BVT.2733可抑制肝脏的脂质合成关键酶SREBP和FAS的表达,并可以使肾脏的葡萄糖重吸收蛋白SGLT1和SGLT2表达降低。在炎症方面,BVT.2733可显著抑制脾脏的IFN-γ、IL-13、IL-4和IL-5的表达,同时可减少骨骼肌和心肌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BVT.2733对肥胖小鼠的骨骼肌、肝脏、肾脏、心肌和脾脏的代谢及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影响。

    • PARP⁃1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019(12):1723-1727.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4

      摘要 (1731) HTML (53) PDF 6.19 M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48只,体重200~240 g,8~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组(I/R+Dex组)。S组仅开胸穿线不结扎;I/R组和I/R+Dex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恢复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Dex组于再灌注前15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 μg/kg,S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缺血前(T0)、缺血30 min(T1)、再灌注60 min(T2)和再灌注120 min(T3)时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再灌注120 min时取左心室组织,称重并计算心肌梗死体积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PARP-1活化产物PAR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I/R组和I/R+Dex组在T1~T3时MAP、HR和RPP水平降低(P<0.05);与S组比较,I/R组和I/R+Dex组在T1~T3时MAP、HR和RPP水平降低,梗死体积比率、TNF-α和IL-6含量升高,PAR和Caspase-3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I/R组比较,I/R+Dex组在T1、T2时MAP、HR和RPP水平降低,T3时水平升高,梗死体积比率、TNF-α和IL-6含量降低,PAR和Caspase-3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降低PARP-1活化抑制炎症和凋亡有关。

    • JWA调控能量代谢重编程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

      2019(12):1728-1736.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5

      摘要 (2206) HTML (58) PDF 25.93 M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JWA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和JWA小分子激动剂JAC4处理人胰腺癌细胞Panc1和Bxpc3,采用划痕实验、穿孔实验、Seahorse XF能量代谢分析仪分别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及能量代谢水平的改变。用小鼠被动转移模型检测JAC4抑制胰腺癌转移的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分子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JWA基因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与胰腺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JAC4处理可显著增加JWA表达并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并且抑制小鼠胰腺癌转移并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JAC4增强肿瘤细胞线粒体有氧呼吸,同时抑制糖酵解;JAC4通过AMPK信号通路正调控FOXO3a,激活线粒体复合物Ⅲ(UQCRC2)的表达,同时下调FAK。结论:JWA通过AMPK/FOXO3a/UQCRC2/FA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能量重编程,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

    • 肝癌组织CCR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9(12):1737-1740.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6

      摘要 (1674) HTML (58) PDF 3.90 M (1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CC趋化因子受体1(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1,CCR1)蛋白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构建288例HCC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三步法)检测288例HCC组织中CCR1蛋白的表达情况,对随访资料作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生存分析。结果:CCR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CCR1阳性组的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CR1阳性是HCC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HCC中CCR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术后复发的预测。

    • AIM2表达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敏感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9(12):1741-1746.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7

      摘要 (1572) HTML (69) PDF 8.09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AIM2的表达是否可以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反应以及预后。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22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AIM2的表达,统计分析AIM2的表达与临床基础数据的关系。结果:26例治疗前活检组织中检测到AIM2过表达。AIM2过表达与性别(P=0.316)、年龄(P=0.283)、组织分化程度(P=0.356)、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浆水平(P=0.468)、肿瘤部位(P=0.309)、肿瘤临床分期(P=0.284)和淋巴结临床分期(P=0.264)均无关。96例手术切除标本中有65例(67.7%)AIM2过表达(P < 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AIM2过表达能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对新辅助放化疗耐受:96.2%(25/26)的AIM2过表达直肠癌对新辅助放化疗耐受,81.3%(78/96)的AIM2正常表达或低表达直肠癌对新辅助放化疗敏感(P < 0.001)。经过51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多因素分析显示AIM2过表达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均无显著相关(P=0.634和P=0.932)。结论:AIM2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耐受的预测指标。AIM2信号通路拮抗剂具有成为直肠癌放化疗增敏药物的潜力。

    • 高表达ZNF692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2019(12):1747-1750.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8

      摘要 (1689) HTML (64) PDF 996.10 K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92(Zinc finger protein 692,ZNF692)是否可以作为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91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ZNF692的表达水平。结果:ZNF69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ZNF692高表达患者与ZNF692低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NF692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ZNF692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ZNF692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30.1个月)短于ZNF692低表达患者(4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ZNF692可以作为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表达ZNF692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

    • 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生存及预后分析

      2019(12):1751-1754. DOI: 10.7655/NYDXBNS20191209

      摘要 (1520) HTML (55) PDF 1.17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远期生存状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43例>6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20.0个月。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级、脉管侵犯、切缘阳性与否、术前乳腺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与总生存期相关;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是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总生存期与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相关。

    • 改良式双胸管引流在肺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2019(12):1755-1757.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0

      摘要 (1744) HTML (55) PDF 398.02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式双胸管引流在肺癌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行右上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符合条件的23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放置改良式双胸管引流组(A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49.00±4.23)岁,肿瘤直径(2.01±0.74)cm,吸烟者34例,体重(75.00±3.75)kg;放置单胸管引流组(B组)128例,男60例,女68例,年龄(50.00±2.37)岁,肿瘤直径(1.97±0.56)cm,吸烟者35例,体重(72.00±4.67)kg。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体重、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应用止痛药次数、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胸腔引流量略少于B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A组患者拔管(24 F粗胸管)时间[(1.13±0.65)d vs.(3.56±1.05)d,P < 0.05],住院天数[(3.02±0.82)d vs.(4.86±1.11)d,P < 0.05],住院费用[(6.72±0.63)万元vs.(8.27±0.74)万元,P < 0.05]均小于B组。A组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应用止痛药次数[(2.02±0.72)次vs. (3.87±0.93)次,P < 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1.52±0.62)分vs. (3.41±0.52)分,P < 0.05]均小于B组患者;A组并发症发生率(1.69% vs. 4.24%,P>0.05)低于B组患者,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双胸管引流与单胸管引流相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并且在术后恢复中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 头面部皮肤肿瘤263例回顾性分析

      2019(12):1758-1760.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1

      摘要 (2270) HTML (53) PDF 361.98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住院治疗的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理分型特点;比较良恶性皮肤肿瘤的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分布差异。结果:共收集 263例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肿瘤201例(76.43%),癌前病变27例(10.27%),良性肿瘤35例(13.31%)。恶性肿瘤中非黑色素瘤性恶性皮肤肿瘤199例,主要为鳞状细胞癌131例、基底细胞癌56例,年龄≥60岁者233例,男女比例为1∶1.3。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均主要位于面颊区、额颞区及鼻及鼻旁区;良性肿瘤主要为头皮部、额颞区。良恶性肿瘤患者性别、年龄段及主要发病部位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结论:头面部皮肤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应及早干预年龄≥60岁且肿瘤分布于面颊区等易晒部位的女性患者。

    • 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血栓事件

      2019(12):1761-1763.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2

      摘要 (1440) HTML (59) PDF 355.18 K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不同运动表型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相关因素研究

      2019(12):1764-1768.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3

      摘要 (1944) HTML (63) PDF 445.94 K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运动表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0月—2018年4月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诊断为原发性PD 91例进行各项非运动量表及运动量表的评定,包括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通过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Ⅱ、Ⅲ部分的评分分为震颤型(TD)22例,姿势步态异常型(PIGD)53例,不确定分型16例,分析比较TD组及PIGD组患者各项非运动量表得分的差异及该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MMSE、HDRS、FSS、 PS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教育水平(P=0.031)、平均发病年龄(P=0.038)、H-Y分级(P=0.011)、UPDRS-Ⅲ总分(P=0.011)、SCOPA-AUT评分(P=0.019)、NMSQ评分(P=0.009)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MoCA评分、NMSQ评分、SCOPA-AUT评分的影响因素,发现教育水平及UPDRS-Ⅲ总分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3;HDRS得分及H-Y分级是SCOPA-AUT评分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44;年龄、HDRS得分、FSS得分及UPDRS-Ⅲ总分是NMSQ得分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31、<0.001、0.008、0.005。结论:本研究分析发现年龄、抑郁情绪、疲劳障碍及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是非运动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抑郁情绪及H-Y分级是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教育水平及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是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

    • 血浆外泌体源性miRNA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表达初探

      2019(12):1769-1773.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4

      摘要 (1798) HTML (64) PDF 12.28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提取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与正常妊娠女性血浆外泌体中miRNA,运用miRNA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以探讨其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复发性流产患者及年龄、停经天数相匹配的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女性各3例,收集其清宫术后的肘前静脉血,提取血浆,对血浆外泌体中的 miRNA进行提取、测序,分析miRNA表达谱,并对表达差异较大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患者与正常妊娠女性相比,血浆外泌体中有24个miRNA存在差异表达,其中表达下调的miRNA有11个,表达上调的miRNA有13个。生物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可能参与某些妊娠过程从而发挥其功能。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浆外泌体中表达的miRNA种类及数量与正常妊娠相比存在差异,此可作为RSA预防诊治中的分子标记物之一,得进一步研究。

    • 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中期疗效评估

      2019(12):1774-1778.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5

      摘要 (1814) HTML (61) PDF 5.62 M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初始稳定性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12例髋臼骨缺损患者,利用计算机对患者髋臼骨缺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模型,再利用钛合金3D打印完成个性化支架的实体加工成型,并对实体部件进行喷砂、超声波振荡、高温处理、消毒等后处理。通过髋关节外侧入路显露髋关节,植入个性化髋臼支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门诊随访,分别采用视觉模拟度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患髋局部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情况,结合髋关节X线及CT扫描分析髋关节力线恢复情况,骨缺损与支架的匹配度和包容性。结果:12例手术时间1.1~3.5 h,平均(2.23±0.7)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6.67±219.29)mL;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5.33个月,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VAS评分由术前(5.17±1.53)分下降至术后1年(1.67±0.78)分(t=9.225,P<0.001),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47.67±7.15)分升高至术后1年(86.75±4.52)分(t=-27.380,P<0.001)。术后复查髋关节X线及CT扫描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力线恢复满意,髋臼骨缺损区与金属支架之间紧密接触、无松动。结论: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能够重建髋臼骨缺损,增加髋关节的初始稳定性,降低髋关节重建术的手术难度,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早期白细胞及降钙素原对非感染性心搏骤停预后的判断价值

      2019(12):1779-1781.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6

      摘要 (1221) HTML (53) PDF 379.33 K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早期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对急性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心搏骤停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急性、非感染性患者46例,按照心搏骤停后30 d是否存活分为2组,分析心搏骤停后患者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之间48 h内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②死亡组白细胞在心搏骤停后即开始出现显著增高,在48 h内下降;③死亡组降钙素原水平在心搏骤停后24 h左右达峰。结论: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白细胞及降钙素原均出现显著增高,心搏骤停48 h内白细胞出现较大增幅的患者可能提示不良预后,早期降钙素原水平及其增长幅度未能预测患者的30 d内死亡风险。

    • 中青年和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特点分析

      2019(12):1782-1786.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7

      摘要 (1464) HTML (62) PDF 413.99 K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3月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 8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再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对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OR=1.955,P<0.05,95%CI:1.042~3.667)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3,P<0.001,95%CI:0.958~0.988)、高血压(OR=1.799,P<0.001,95%CI:1.316~2.460)、糖尿病(OR=2.605,P<0.001,95%CI:1.791~3.788)、空腹血糖(OR=1.069,P<0.05,95%CI:1.002~1.141)和尿酸(OR=0.998,P<0.05,95%CI:0.997~0.999)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为中青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相对小和尿酸水平高可能是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为中青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中央气道腔内球形肿物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2019(12):1787-1790.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8

      摘要 (1597) HTML (69) PDF 2.46 M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气道腔内球形肿物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央气道腔内球形肿物患者39例,归纳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男27例,女12例,年龄(56.59±19.38)岁(14~86岁)。主要症状为咳嗽(74.36%)、胸闷气短(48.72%),其次为咯血(25.64%)、发热(17.95%)、胸痛(7.69%),体检发现1例(2.56%)。病变分别为肉芽肿12例,异物5例,鳞癌4例,脂肪瘤、平滑肌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各2例,嗜酸细胞腺瘤、涎腺肿瘤、混合瘤、神经鞘瘤、梭形细胞肿瘤、腺样囊性癌、类癌、腺癌、血管球瘤、恶性黑色素瘤气管转移、黏液表皮样癌、软骨肉瘤各1例。气管腔内20例,左主支气管腔内12例,右支气管腔内5例,右中间段支气管腔内2例。介入治疗方法以电圈套器和高频电刀最为常用,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法治疗及冷冻治疗,支架植入治疗1例。治疗后达完全有效或部分有效共31例,7例轻度有效,1例无效。结论:中央气道管腔内球形肿物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病灶以良性病变为主,肉芽肿为第1位,气管镜下介入技术治疗疗效显著,损伤小,安全性高。

    • PEID与PETD对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2019(12):1791-1794. DOI: 10.7655/NYDXBNS20191219

      摘要 (2379) HTML (65) PDF 436.42 K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对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为PEID组,46例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为PETD组。对比观察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估计出血量和术前、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腰腿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P<0.05)。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术前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是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单纯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与经皮椎间孔入路相比,同样创伤较小、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较快,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预后

      2019(12):1795-1798.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0

      摘要 (1432) HTML (51) PDF 404.15 K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2018年7月在本科确诊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340例,依据TG水平分为:TG正常组(TG<1.7 mmol/L,n=189),TG轻度升高组(1.7≤TG<2.3 mmol/L,n=81),TG升高组(TG≥2.3 mmol/L,n=70)。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近、远期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3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96.3%,和97.1%,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内死亡、支架内血栓、急性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消化道出血及总MACE发生率,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长期随访观察,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比率TG轻度升高组和TG升高组明显高于TG正常组(3.7% vs.4.3% vs. 0.7%,P=0.039;9.9% vs. 8.6% vs. 3.2%,P=0.047);TG轻度升高组和TG升高组,总MACE也明显高于TG正常组(42.0% vs. 38.6% vs. 22.2%,P=0.001);3组间在再次心肌梗死(P=0.047)、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P=0.007)及总MACE(P=0.001)的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死亡在3组的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G升高的患者,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特别是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明显升高,预后差。

    • 经桡动脉入路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2019(12):1799-1801.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1

      摘要 (1763) HTML (58) PDF 1.52 M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常规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途径行PDA介入封堵术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PD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16例)或经股动脉(16例)联合股静脉行PDA介入封堵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介入封堵。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PDA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与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相比显著缩短卧床时间。

    • 切开置管引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中的临床应用

      2019(12):1802-1804.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2

      摘要 (1319) HTML (53) PDF 383.35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2种不同置管方式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首次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对比分析,评价传统切开钝性分离置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9年4月确诊为自发性气胸的64例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为首次出现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依据置管方式不同分为穿刺置管组(34例,其中5例治疗中改切开置管)、切开置管组(30例)。分析肺复张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切开置管组较穿刺置管组有较高的治愈率、较短的带管时间以及较低皮下气肿发生率(P<0.05),两组胸膜反应及复张性肺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切开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老年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疗效确切,效果稳定,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

    • 肺隔离症临床诊治及基因突变分析

      2019(12):1805-1808.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3

      摘要 (1683) HTML (52) PDF 18.52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 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8例PS 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本组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部CT表现为肿块性病变(50.00%)和囊性病变(33.33%),动脉供应主要由胸主动脉分支(61.11%)提供,术前误诊率平均为33.33%;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0例行肺叶切除,长期随访示患者健康状况良好。全外显子测序发现1例PS患者中HOXB5基因上de novo突变c.C798G,免疫组化显示HOXB5在隔离肺组织中表达升高。结论:PS 容易误诊,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影像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诊断Sheldon Hall综合征

      2019(12):1809-1812.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4

      摘要 (1851) HTML (87) PDF 4.87 M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辅助临床诊断2例远端关节弯曲Sheldon Hall综合征家系,为患者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外显子捕获技术进行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及数据库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2015)标准对检测出的变异进行致病性判定,结合患者临床表型寻找致病基因及位点,最后经Sanger测序法对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家系中2例患者TNNI2基因第8号外显子均存在杂合突变(c.525_c.527delGAA,p. 176delK),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致病性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外显子捕获测序结果一致。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远端关节挛缩畸形的患者进行诊断,明确致病原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指导。

    • 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SPAST基因的变异分析

      2019(12):1813-1815.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5

      摘要 (3142) HTML (72) PDF 8.72 M (2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患者的SPAST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方法:抽取患儿及其家系的静脉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检测及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对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内Sanger验证。结果:该5代家系共有7例患者,6例成年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例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先证者检测到SPAST 基因c.1413+1G>A杂合变异,关联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痉挛性截瘫 4型。经家系验证母亲、外祖父均携带该变异。结论:患儿及家系患病成员临床特征符合典型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特征,家系携带的SPAST基因c.1413+1G>A杂合突变为其家系致病性变异。

    • 儿童泪膜破裂时间与瞬目异常的临床研究

      2019(12):1816-1819.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6

      摘要 (1688) HTML (63) PDF 439.15 K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瞬目异常常见病因及其与泪膜破裂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治疗瞬目异常患儿286例(524眼)为研究组,另选取50例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按照临床问诊及眼部检查结果对研究组患儿瞬目异常常见病因进行分析,并检查两组泪膜破裂时间,观察瞬目异常与泪膜破裂时间的关系。结果:患儿瞬目异常主要病因有不良用眼习惯(54.90%)、屈光不正与斜视(44.76%)、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35.66%)、眼表炎症(34.62%)、干眼症(22.38%)、多发性抽动症(21.33%)等,且有多种因素共同存在者。对照组两眼泪膜破裂时间均高于研究组(P<0.05)。不同年龄研究组两眼泪膜破裂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眼泪膜破裂时间无性别差异,无眼别差异(P>0.05)。结论:不良用眼习惯、屈光不正与斜视、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眼表炎症、干眼症、多发性抽动症等是儿童瞬目异常的常见病因,临床可将泪膜破裂时间作为检测儿童瞬目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 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2019(12):1820-1822.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7

      摘要 (1363) HTML (54) PDF 377.14 K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 8分并伴有颅内出血的sTBI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将接受ICP监测的患者与未接受ICP监测的患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是院内病死率。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sTBI患者中,47例(51.1%)接受了ICP监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ICP监测与病死率降低相关(P=0.041)。结论:行持续ICP监测的sTB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 早期肺复张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12):1823-1825.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8

      摘要 (1369) HTML (51) PDF 365.04 K (1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行肺复张对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ICU 2016年12月—2018年2月行手术治疗且术后2 h内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O2/FiO2)<200 mmHg(1 mmHg=0.133 kPa)的30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比较肺复张前(T0)和肺复张后0.5 h(T1)、1 h(T2)、2 h(T3)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OI的变化及记录肺复张过程中PEEP 12 cmH2O及20 cmH2O时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后T1、T2、T3 OI较治疗前T0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PEEP 12 cmH2O时心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P 20 cmH2O时心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 12 cmH2O及20 cmH2O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未达到终止实验的要求,患者术后24 h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结论:早期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 双下肢气压治疗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2019(12):1826-1829. DOI: 10.7655/NYDXBNS20191229

      摘要 (1727) HTML (60) PDF 421.21 K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双下肢气压治疗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重症行双下肢气压治疗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在治疗前30 min内(T1)、气压治疗过程中(T2)、治疗后30 min内(T3)颅内压值(ICP)最高值,以及当时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气压治疗前、中、后ICP、HR及S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依据患者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使用脱水剂情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其ICP、HR及S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双下肢气压治疗是安全的。

    • >40岁关节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

      2019(12):1830-1833.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0

      摘要 (1675) HTML (61) PDF 412.02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40岁以上关节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并发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气压泵使用时间策略对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11例40岁以上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DVT并发症在吸烟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气压泵使用时间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的延长是术后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5~1.023,P<0.05);术后长时间使用气压泵是术后DVT并发症的保护因素(OR=0.107,95%CI:0.038~0.298,P<0.05);术前D-二聚体指标升高是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182,95%CI:1.299~3.665,P<0.05)。结论:40岁以上患者D-二聚体升高加大DVT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延长使用气压泵的时间,可减少关节镜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 去甲肾上腺素不同泵注速率对剖宫产低血压母婴的影响

      2019(12):1834-1836.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1

      摘要 (1939) HTML (49) PDF 380.34 K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去甲肾上腺素泵注速率对蛛网膜麻醉下剖宫产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12月择期行蛛网膜麻醉下剖宫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麻醉后,给予去甲肾上腺素负荷量5 μg,A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注速度0.025 μg/(kg·min),B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注速度0.050 μg/(kg·min),C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注速度0.075 μg/(kg·min)。比较3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新生儿各项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低血压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5);C组高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 < 0.05)。3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在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中,0.050 μg/(kg·min)和0.075 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注能够有效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其中0.050 μg/(kg·min)速率最佳。

    • 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A检查对比剂外渗率的影响

      2019(12):1837-1840.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2

      摘要 (1647) HTML (60) PDF 399.10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对比剂外渗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组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头颈CTA检查患者2 763例,年龄(64.87 ± 11.38)岁。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头颈CTA检查对比剂注射方案,即首期注射50 mL对比剂,随后一期注射20 mL生理盐水。研究组使用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即较常规方案前置一期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使用量为10 mL。所有病例使用对比剂为370 mg/mL碘普罗胺,并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自动注射,注射流率为4 mL/s。对比两组患者的总外渗率、女性患者外渗率、老年患者(年龄 ≥60岁)外渗率及外渗高风险患者的外渗率。结果:入组患者的总外渗率为0.90%。研究组外渗率为0.36%,对照组外渗率为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研究组女性外渗率为0.52%,对照组女性外渗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研究组老年外渗率为0.50%,对照组老年外渗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研究组外渗高风险患者外渗率为0.40%,对照组外渗高风险患者外渗率为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头颈CTA检查采用本研究调整后的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较常规方案降低了约75%的总对比剂外渗率,且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容易实现。

    • 胎儿超声软标记与结构畸形在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中的意义

      2019(12):1841-1843.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3

      摘要 (1607) HTML (65) PDF 3.66 M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超声软标记、结构畸形在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病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8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的超声征象及染色体检测结果,总结染色体异常胎儿的超声征象特点,比较超声软标记、结构畸形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608例中,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54例(检出率8.9%),其中21-三体25例(46.3%);18-三体9例(16.7%);13-三体2例(0.04%);Turner 综合征1例(0.02%);余17例为其他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中有31例(57.4%)存在超声征象异常。高危因素为超声因素的检出率(12.3%)明显高于非超声因素的检出率(6.7%)(P<0.05)。结构畸形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8.6%)明显高于超声软标记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6.7%)(P<0.01)。结论:发现胎儿存在结构畸形或多个软标记阳性,特别是合并羊水过多或其他高危因素(高龄、血清学检查阳性)时应建议行染色体检查以明确诊断;发现单个超声软标记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其可能的染色体风险,以免引起孕妇精神紧张和过度医疗。

    • 磷酸酯单体媒介的氧化锆陶瓷与树脂粘接的耐水性评价

      2019(12):1844-1848.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4

      摘要 (1548) HTML (73) PDF 2.28 M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2种含磷酸酯单体的底涂剂处理的Y-TZP陶瓷与树脂的粘接及其耐水解性。方法:80枚氧化锆(Y-TZP)瓷片随机分为4组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氧化铝喷喷砂;氧化铝喷砂后以氧化锆底涂剂Z-Prime Plus或Clearfil Ceramic Prime处理;摩擦化学法硅涂层后以硅烷处理。使用树脂水门汀制作粘接试件测试其剪切粘接强度。Y-TZP瓷片表面分别经过2种底涂剂处理后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检测其表面化学键变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制谱(ICP-MS)测试Y-TZP/树脂粘接界面的磷元素释放量。结果:老化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种含MDP的底涂剂处理均能提高短期粘接强度值,但硅涂层处理组的粘接强度最高。老化后,硅涂层处理组较老化前未有明显变化;喷砂及2种含MDP底涂剂处理组的粘接强度值显著下降(P < 0.05)。XPS在Y-TZP陶瓷使用2种含MDP底涂剂处理后均检测出“-P-O-Zr”键。ICP-MS测试在使用含MDP底涂剂处理的粘接试件的浸泡液中检测到磷元素的释放。结论:水会负面影响磷酸酯单体介导的氧化锆与树脂间的粘接。

    • 无牙颌种植固定重建修复术后咀嚼肌电评价研究

      2019(12):1849-1852.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5

      摘要 (1435) HTML (59) PDF 599.03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分析天然牙列、全颌种植固定修复以及全口义齿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双侧咬肌(masseter muscle,MM)、颞肌(temporal muscle,TA)在下颌姿势位、最大自主紧咬、习惯性咀嚼时的肌电值,并利用获得的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c)、转矩指数(torque coefficient,Tc),并比较天然牙组、种植组以及全口义齿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3组组间颞肌、咬肌肌电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种植组的左侧咬肌活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均显著低于全口义齿组(P<0.05),而全口义齿组的左侧颞肌、右侧咬肌则分别于天然牙列组及种植组对应的咀嚼肌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下颌转动趋势显著高于种植组与天然牙组(Tc:P<0.05)。在最大自主紧咬以及咀嚼运动中,3组均表现出对称的咀嚼肌活动,种植组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的咀嚼运动模式即TA>MM(Ac<0)。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时,种植组与天然牙组咀嚼肌肌电值增加显著(P<0.05),但3组组间肌电变化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牙颌种植固定重建患者咀嚼运动模式以及协调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可作为良好的修复功能重建方式。

    • 自体荧光技术在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2019(12):1853-1856. DOI: 10.7655/NYDXBNS20191236

      摘要 (2039) HTML (51) PDF 6.61 M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自体荧光技术在口腔潜在恶性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OPMD)筛查中的应用,为OPMD的早期检测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8例OPMD患者并进行传统口腔检查(conventional oral examination,COE),对怀疑有恶变倾向的部位用自体荧光装置(visually enhanced lesion scope,VELscope Vx)检查,并对相应部位进行活检,将荧光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活检病理示上皮无异常增生8例,上皮异常增生20例,其中轻度异常增生3例,中重度异常增生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7例。荧光成像结果显示无荧光缺失6例,荧光缺失22例。VELscope Vx装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和37.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3%和50.0%。且荧光成像结果不同的患者,上皮异常增生程度(高危、低危)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荧光技术敏感性高,并能反映OPMD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可作为传统口腔检查的辅助手段,对活检时机的选择和位置的确定起到指导作用。但其特异性低,不能代替活检的金标准。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