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消退素D1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代谢抑制神经炎症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

      2019(5):629-635.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1 CSTR:

      摘要 (2284) HTML (65) PDF 7.53 M (3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消退素D1(reslovin D1,RvD1)对Aβ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激活和代谢紊乱的影响以及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小胶质细胞株BV2,予以脂多糖(LPS)、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和RvD1处理,使用RT-PCR方法观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学改变。通过给予AD转基因小鼠腹腔内连续10 d注射RvD1 5 mg/(kg·d),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AD小鼠海马区NLRP3炎症小体通路、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以及线粒体代谢调控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并通过条件恐惧测试(FCT)探究其对于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RvD1抑制了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RvD1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由异常的点状碎片状变为正常的条索状。RvD1治疗后,AD小鼠海马区NLRP3以及Iba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线粒体代谢紊乱得到改善,并且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结论:RvD1可能通过改善小胶质细胞线粒体代谢紊乱,抑制神经炎症,最终提高AD小鼠的认知功能。

    • 硼替佐米通过下调Smurf1拮抗大鼠慢性移植肾间质纤维化

      2019(5):636-642.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2 CSTR:

      摘要 (1927) HTML (59) PDF 11.50 M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于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urf1)的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探讨硼替佐米抗移植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大鼠移植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并用硼替佐米进行干预。通过马松三色(Masson)染色观察硼替佐米对各组大鼠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硼替佐米对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urf1、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及α-平滑肌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以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为对象,以TNF-α作为刺激因子,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murf1、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变化。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敲低Smurf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NF-α刺激后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变化。将细胞分为对照组、TNF-α组、硼替佐米组及实验组,Western blot检测Smurf1、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变化。结果:硼替佐米治疗组大鼠移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且α-SMA与Smurf1的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治疗组(P < 0.05),同时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治疗组(P < 0.05)。50 ng/mL TNF-α刺激HK-2细胞24 h后Smurf1和α-SMA的表达明显高于0 h组(P < 0.05),E-cadherin的表达则明显低于0 h组(P < 0.05)。 敲低Smurf1的表达后,sh-Smurf1组细胞在TNF-α刺激后的E-cadherin表达明显高于sh-con组细胞(P < 0.05),而α-SMA则明显降低(P < 0.05)。硼替佐米干预后,实验组细胞的E-cadherin的表达明显高于TNF-α组(P < 0.05),α-SMA的表达则明显低于TNF-α组(P < 0.05)。结论:硼替佐米可以通过抑制Smurf1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现象,进而抑制移植肾间质纤维化。

    • 纳米级炭黑颗粒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小鼠急性肺炎反应

      2019(5):643-647.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3 CSTR:

      摘要 (1812) HTML (65) PDF 44.91 M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LRP3炎性小体在纳米级炭黑颗粒致急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物全身动态暴露系统建立C57BL/6小鼠低剂量分别连续动态吸入纳米级炭黑颗粒3 d及7 d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并收集小鼠全血,行血常规检查。小鼠处死后解剖,通过HE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NLRP3蛋白表达,之后利用NLRP3基因敲除小鼠做进一步验证。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短期暴露于纳米级炭黑颗粒,小鼠出现急性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炎性细胞浸润,且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病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暴露组NLRP3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暴露组肺泡灌洗液中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参与了纳米级炭黑颗粒短期暴露引起的小鼠急性肺炎。

    • RNPC1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SUM1315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2019(5):648-652.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4 CSTR:

      摘要 (1974) HTML (62) PDF 1.74 M (2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NPC1对人乳腺癌细胞SUM1315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慢病毒转染技术将转染至SUN1315细胞中,设敲除(shRNPC1)组和过表达RNPC1组、敲除对照(SCR)组和过表达对照(NC)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各组SUM1315细胞中RNPC1的mRNA和蛋白水平。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多西他赛和5-氟尿嘧啶化疗药物处理各组SUM1315细胞,通过CCK-8法测绘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紫杉醇、多西他赛和5-氟尿嘧啶处理各组SUM1315细胞72 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敲除RNPC1组RNPC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CR组,过表达RNPC1组RNPC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C组(P < 0.05)。紫杉醇、多西他赛和5-氟尿嘧啶处理各组SUM1315细胞72 h后,shRNPC1组IC50明显低于SCR组(P < 0.05),过表达RNPC1组IC50明显高于NC组(P < 0.05)。用紫杉醇、多西他赛和5-氟尿嘧啶处理各组SUM1315细胞72 h后,shRNPC1组凋亡率明显高于SCR组;过表达RNPC1组凋亡率显著低于NC组(P < 0.05)。结论:RNPC1基因能显著降低人乳腺癌细胞SUM1315对紫杉醇、多西他赛和5-氟尿嘧啶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 雌性11β⁃HSD1敲除小鼠肠道类器官体外研究

      2019(5):653-658.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5 CSTR:

      摘要 (2091) HTML (55) PDF 57.26 M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雌性11β-HSD1敲除小鼠肠道类器官功能改变。方法:分离年龄性别匹配的C57BL/6J小鼠和11β-HSD1敲除小鼠的肠道组织。细胞流式定量分析肠道上皮层干细胞、祖细胞、潘氏细胞分别所占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干细胞和潘氏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分离小鼠肠上皮隐窝单位进行体外3D类器官培养,观察类器官增殖率及类器官分化程度。免疫荧光染色研究小肠类器官干细胞及潘氏细胞的定位和定量。结果:11β-HSD1敲除小鼠与野生组相比,其小肠上皮所含潘氏细胞数显著增高,干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祖细胞数目增多,肠道干细胞标志基因Lgr5在小肠上皮的表达有增高趋势。同时在大肠上皮组织中有类似的结果,11β-HSD1敲除组大肠干细胞、祖细胞数目及Lgr5基因表达均增高。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小肠隐窝成类器官比例有增高趋势,11β-HSD1敲除组增殖分化出的类器官对比野生组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及更多数目的类隐窝区域,但大肠隐窝类器官培养结果未见显著差异。对小肠类器官的干细胞及潘氏细胞染色发现,11β-HSD1敲除小鼠肠道类器官含有更多的潘氏细胞,干细胞数目亦有增多趋势。结论:11β-HSD1敲除后小鼠肠道细胞组成发生改变,在小肠上皮组织中,潘氏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在大肠上皮组织中,干细胞、祖细胞数目及干细胞标志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体外研究显示,11β-HSD1敲除组小肠类器官包含更多的潘氏细胞,类器官具有更强的增殖及分化能力。

    • 多氯联苯118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

      2019(5):659-663.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6 CSTR:

      摘要 (1642) HTML (53) PDF 20.64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低浓度多氯联苯118(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118,PCB118)是否引起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PCB118[10、100和1 000 μg/(kg·d)]或玉米油[0.5 mL/(kg·d)]13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 表达水平。HE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结果:不同浓度PCB118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TG、TC、GLU、LDL-C、HDL-C水平显著增加(P < 0.01),血清AST水平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β、TNF-α、TGF-β1、MMP-2、α-SMA 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HE 染色示肝脏脂肪变性、炎症浸润,天狼星红染色示肝小叶结构紊乱,明显纤维化。结论:慢性低浓度PCB118通过炎症机制促进肝脏纤维化,诱导大鼠NAFLD发生。

    • GLP⁃1抑制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钙化

      2019(5):664-667.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7 CSTR:

      摘要 (1669) HTML (55) PDF 931.79 K (2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对主动脉瓣间质细胞(valve stromal cells,VIC)钙化的影响,揭示GLP-1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ed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发生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培养猪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用高钙、高磷法刺激建立主动脉瓣间质细胞钙化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GLP-1分别干预VICs,通过检测细胞裂解液中钙离子浓度确定最佳浓度。用最佳干预浓度的GLP-1刺激细胞,提取RNA及蛋白,通过RT-PCR以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以及相关信号通路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GLP-1作用导致细胞裂解液钙离子浓度降低且最大刺激浓度为200 ng/mL。相比于对照组,GLP-1干预组OPN、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都降低,p65蛋白表达也降低。结论:GLP-1能够通过抑制p65的表达进而抑制VICs的钙化及其成骨表型分化。

    • 不同寡营养条件下饥饿期粪肠球菌基因转录水平的体外研究

      2019(5):668-672.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8 CSTR:

      摘要 (1674) HTML (63) PDF 5.08 M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体外模拟根管致病压力条件下,探究不同寡营养条件对饥饿期粪肠球菌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粪肠球菌标准菌株(ATCC 29212)诱导至饥饿期后培养于不同寡营养条件下(0%、0.05%、0.15%和0.25%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1周后对其基因转录水平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转录组结果显示,与0.25%相比,0.15%葡萄糖浓度基因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变化,0.05%及0%葡萄糖浓度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明显,以0%葡萄糖浓度变化最为显著,在GO功能上,显著富集于代谢进程及催化活性,在KEGG功能上并无显著差异,排名前3的代谢通路有ABC转运器、磷酸转移酶系统、氨基酸生物合成。结论:寡营养条件下,粪肠球菌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和其在恶劣生存条件下仍能生存和致病有关,在本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究粪肠球菌相关功能基因和调控通路在致病过程中的机制。

    • 肾移植受者与透析患者骨代谢异常的比较

      2019(5):673-676. DOI: 10.7655/NYDXBNS20190509 CSTR:

      摘要 (1665) HTML (53) PDF 494.07 K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及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骨代谢异常情况,探讨肾移植术后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随访复查的156例肾移植术后半年及以上的受者,同步纳入2018年1—5月住院的77例透析患者。比较两组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MD)水平。结果:肾移植组vs. 透析组,各骨代谢标志物异常发生率:低校正血钙 0.0% vs. 9.5%、高校正血钙14.8% vs. 9.5%、低磷 25.0% vs. 2.6%、高磷 3.2% vs.85.5%、高甲状旁腺激素(PTH)51.4% vs.85.9%、低25-羟基维生素D 63.7% vs.81.9%、高骨钙素17.8% vs.98.6 %、高Ⅰ型胶原N端肽84.6% vs.100.0 %、高Ⅰ型胶原C端肽 80.8% vs.100.0%、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 b(TRAP-5b)18.2% vs. 4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骨型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右股骨颈骨量及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BMD的影响因素,肾移植组为与术前甲状旁腺切除史、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血磷水平呈正相关,与中性粒细胞(NE)呈负相关(P < 0.05),透析组为与年龄和PTH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随着肾功能的改善,骨代谢异常指标可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持续骨代谢异常。综合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趋势,有助于评估肾移植术后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

    • 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2019(5):677-681.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0 CSTR:

      摘要 (1879) HTML (63) PDF 20.95 M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在皮肤移植后1、3、7、10、14、21、28、35 d取大鼠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DSA)。在DSA最高时将供体肾脏移植至受体,构建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AMR动物模型。分别于肾移植术后1~5 d收取移植肾及血清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血清DSA检测。结果:大鼠受体的血清DSA在皮肤移植术后第14天达到最高。相较于各对照组,AMR组大鼠移植肾出现显著的管周毛细血管炎和肾小球炎,免疫荧光示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显著增多,血清DSA显著升高(P < 0.05),管周毛细血管炎、肾小球炎、C4d评分显著增高(P < 0.05)。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一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AMR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和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关联研究

      2019(5):682-688.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1 CSTR:

      摘要 (1585) HTML (65) PDF 4.55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识别新的与食管鳞癌预后紧密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构建预测效力更高的食管鳞癌预后模型。方法:系统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中核心成员MMP1、MMP2、MMP3、MMP7、MMP8、MMP9及MMP10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315例(训练集197例;验证集118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ox回归分析评价MMP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关联。整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食管鳞癌预后预测模型。结果:MMP1、MMP3及MMP1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异常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MMP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训练集中,MMP3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存活率(22.22%)显著低于MMP3阴性表达患者(49.25%,HR=2.09,95%CI:1.45~3.03,P < 0.001),这一结果在验证集及合并集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此外,整合MMP3表达与临床病理信息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显著优于TNM分期模型(AUC:0.733 vs. 0.689)。结论:MMP3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整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模型可更加准确地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

    • 术中冷冻消融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2019(5):689-694.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2 CSTR:

      摘要 (1637) HTML (66) PDF 21.36 M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评估术中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30例接受术中冷冻消融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总结手术方法,对照分析手术前后肿瘤指标、影像学表现、免疫指标及疼痛评分等参数,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率,评估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肿瘤平均大小(4.62 ± 1.49)cm,均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AJCC标准Ⅱb期4例,Ⅲ期26例),平均手术时间(124.0 ± 21.8)min;术后发生胰瘘8例(26.7%),其中A级瘘7例,B级瘘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7例(23.3%);术后2周监测CA19-9水平持续下降(P < 0.05),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血清免疫学指标在术后1周上升达到峰值(P < 0.01),术后2周回落,术后复查CT显示肿瘤体积有所减小。结论:术中冷冻消融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安全有效,症状缓解率较高,进一步将冷冻消融的手术策略规范化,可使胰腺癌的局部消融治疗更精准,风险最小化。

    • 糖尿病前期患者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2019(5):695-699.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3 CSTR:

      摘要 (1787) HTML (63) PDF 485.86 K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估胰岛素敏感性,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纳入患者108例,根据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糖调节组(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NGR)66例及糖调节受损组(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42例,分别检测2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胰岛素敏感性以葡萄糖输注速率(glucose infusion rate,GIR)表示。结果:IGR组体重指数(BMI)、腰围(W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SUA水平均高于NGR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GIR低于NGR组(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IGR组BMI、WC、SUA均与GIR呈负相关。将患者根据SUA水平三分位间距分为3组,GIR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水平是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OR=1.008,95%CI:1.004~1.013,P<0.001]。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SUA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尿酸水平越高,胰岛素敏感性越低。

    • 促甲状腺激素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BMI对糖、脂代谢,肝肾、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019(5):700-703.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4 CSTR:

      摘要 (1877) HTML (64) PDF 466.79 K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糖、脂代谢,肝肾、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本院内分泌门诊156例促甲状腺激素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BMI水平分为肥胖组(BMI≥28.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正常组(BMI<24.0 kg/m2)。分析3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的差异以及BMI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 C 肽(CP)、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分析表明,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后,随着BMI的升高,ALT、γ-GT 、FINS、HOMA-IR、CP、TSH也升高,呈正相关(r=0.22、0.19、0.36、0.38、0.27、0.22,P < 0.05)。结论:TSH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水平对机体相关代谢指标如ALT、γ-GT 、TC、FINS、HOMA-IR、CP、TSH均有影响,且BMI水平与ALT、γ-GT 、FINS、HOMA-IR、CP、TSH水平呈正相关。可将TSH水平作为评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群代谢紊乱的参考指标和并发症随访观察的指标,及时给予适当干预。

    • iAssist导航系统与传统方法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2019(5):704-707.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5 CSTR:

      摘要 (1810) HTML (68) PDF 17.29 M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iAssist导航系统与传统方法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间利用iAssist导航系统实施TKA 24例,同期用传统方法实施TKA 26例。比较2组术前一般资料,并对术后植入假体位置的精确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iAssist组下肢力线偏离小于传统组[(1.15° ± 0.38°) vs. (2.26° ± 0.62°),t=7.555,P<0.05];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偏离小于传统组(0.86° ± 0.49°vs. 1.75° ± 0.76°,t=4.875,P<0.05);胫骨近端内侧角偏离小于传统组(0.68° ± 0.42°vs. 1.25° ± 0.64°,t=3.690,P<0.05)。iAssist组的手术时间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别[(102.8 ± 17.4)min vs. (99.6 ± 13.5)min,t=0.730,P>0.05];iAssis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213.5 ± 29.2)mL vs. (290.5 ± 32.6)mL,t=8.770,P<0.05];术后24 h引流量iAssist组少于传统组[(30.2 ± 6.8)mL vs. (51.8 ± 8.9)mL,t=9.583,P<0.05]。术后第6个月,HSS评分iAssist组和传统组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2,P>0.05);术后ROM iAssist组和传统组与术前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假体松动或下沉等并发症。结论:iAssist导航提高了实施TKA假体位置安放的精确度,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增加不明显,但功能方面无差异,其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改良Carton指数测量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9(5):708-711.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6 CSTR:

      摘要 (2409) HTML (49) PDF 5.49 M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Carton指数测量髌骨高度的可信度,并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料完整的50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拍摄术前及术后3 d的膝关节侧位片,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Insall-Salvati指数(IS指数)、改良Insall指数(mIS指数)、Blackburne-Peel指数(BP指数)、Caton-Deschamps指数(CD指数)和改良Carton指数(mCD指数)。由2名观察者独立对5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对5种方式测得的髌骨高度进行t检验。结果:术前IS指数ICC=0.78,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4,CD指数ICC=0.90,mCD指数ICC=0.90;术后IS指数ICC=0.80,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1,CD指数ICC=0.83,mCD指数ICC=0.94。5种方式测得的术前术后髌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CD指数测量髌骨高度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对术后髌骨高度的测量优于其他方法,对于分析术后髌骨高度变化有重要意义。术后髌骨高度较术前降低。

    • 经皮椎体成形式骨水泥注射器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2019(5):712-716.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7 CSTR:

      摘要 (1654) HTML (61) PDF 12.96 M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定向骨水泥注射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采用定向骨水泥注射器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2例(25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过程中细节、骨水泥注射位置及分布、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进行评价;并与采用传统骨水泥注射器手术的25例(25椎)患者资料进行对比,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定向治疗组术后X线示骨水泥于骨折部位较为均匀分布,弥散良好;骨水泥渗漏率为28%,无椎体骨水泥向椎体后缘及椎管内渗漏;术后伤椎高度及椎体后凸Cobb角度均得到改善(P < 0.05);术前、术后2 d与术后3个月的10分制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sbility index,ODI)评分均得到改善(P < 0.05)。且相较于传统组,使用定向骨水泥注射器能够有效提高伤椎高度(P < 0.05),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但伤椎Cobb角度的恢复没有传统组明显(P > 0.05)。结论:定向骨水泥注射器能够有效起到定向性注射骨水泥的作用且对治疗压缩程度不是很严重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9(5):717-720.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8 CSTR:

      摘要 (1404) HTML (49) PDF 11.29 M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背侧入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70 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2.5 ± 16.1)岁。患者行背侧或掌背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测量末次随访腕关节影像学数据,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结果:70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5例出现背侧肌腱激惹,13例取出背侧钢板,取出率18.6%,末次影像学测量结果及患者功能评分优良。结论:无法通过掌侧入路直接复位或充分复位以及背侧骨折不稳定无法经掌侧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经背侧入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背侧钢板的合理放置及伸肌支持带皮瓣覆盖技术可以减少背侧钢板并发症的发生。

    • 多种影像学手段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对比研究

      2019(5):721-726. DOI: 10.7655/NYDXBNS20190519 CSTR:

      摘要 (2406) HTML (72) PDF 2.96 M (3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及联合应用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8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住院的195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钼靶、磁共振(MRI)及CT检查资料和临床病理结果。计算不同影像学方法以及联合应用2种及以上方法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约登指数以及Kappa值。结果:共有78例(40%)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磁共振敏感性,约登指数及Kappa值最高,为82.1%、0.590和0.574。两两联合检查中,MRI+CT联合进行平行诊断试验敏感性最高,为85.7%,超声+CT联合进行系列诊断试验特异性最高,为93.2%,4项联合检查结果一致时准确率最高,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综合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段,MRI诊断效能最高。不同的联合检查具有不同优势,术前常规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及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 盐酸埃克替尼联合化疗对比盐酸埃克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分析

      2019(5):727-731.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0 CSTR:

      摘要 (1673) HTML (52) PDF 422.44 K (2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含铂两药化疗及盐酸埃克替尼单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14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n=64)一线接受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铂类为基础的两药化疗,对照组(n=80)一线接受盐酸埃克替尼单药治疗。对比两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周期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对照组延长了9个月(中位PFS:19.0个月vs.10.0个月,P < 0.001),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对照组延长了21个月(中位OS:40.0个月vs.19.0个月,P < 0.00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程度轻,主要为皮疹(17.50 %),无需特殊处理。研究组患者皮疹发生率并未增加,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01),经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盐酸埃克替尼同步联合化疗推荐作为一线治疗的较优选择,可给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 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2019(5):732-734.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1 CSTR:

      摘要 (1312) HTML (58) PDF 417.35 K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中心MHD患者64例,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2~3 次,每次3.5~4.0 h。透析期间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降压药物治疗、纠正贫血等。检测两组hMYH基因多态性,包括hOGG1 c.977C>G、hMTH1 c.247G>A、hMYH c.972GG以及hMYH基因的AluYb8插入(AluYb8MYH)。同时留取外周血,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及肿瘤不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和IL-10测定。结果:MHD患者存在hMYH基因多态性,AluYb8MYH A/P型较A/A型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P型较A/A型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时,hOGG1 c.977GG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hOGG1 c.977C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OGG1 c.977CG及hOGG1 c.977GG两型患者与hOGG1 c.977CC型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hMYH c.972CG型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低于hMYH c.972C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MHD患者存在碱基切除修复系统的基因多态性,其发生与患者的DNA氧化损伤有关,不同基因型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其与MHD患者微炎症反应存在相关性,同时hMYH基因多态性与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贫血等并发症有关,可能导致远期并发症的高发生率。

    • 单孔与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2019(5):735-738.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2 CSTR:

      摘要 (3451) HTML (62) PDF 424.03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以乳胶手套配合常规器械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情况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并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的患者,其中82例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行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中,使用倾向性配对选出8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的术前和术中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及切口感染率、腹腔残余感染。结果:两组的术前情况[年龄、性别、麻醉风险评分(ASA)、体重指数(BMI)、入院体温、白细胞计数、腹痛天数、伴随疾病和既往腹部手术史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孔组的复杂性阑尾炎比例(32.9%)略高于三孔组(2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单孔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6.3 ± 32.9)min 显著长于三孔组(59.5 ± 28.9)min(P=0.001),其中6例中转为三孔手术。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单孔组的术后进食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较三孔组显著延长。两组的切口感染率和腹腔残余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比,不增加术后感染率。但在复杂性阑尾炎的处理中,其临床意义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 计算机辅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探究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

      2019(5):739-741.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3 CSTR:

      摘要 (1537) HTML (61) PDF 2.86 M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OCT)探究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condary to pathologic myopia,PM-CNV)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治疗后,视网膜及PM-CNV的形态学改变。方法:15例PM-CNV患者(15只眼)按1+PRN方案接受IVR治疗3个月,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借助计算机辅助OCT得出视网膜及PM-CNV的各项形态学参数,使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眼视力提高(P=0.005),除内环鼻侧象限平均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外,中心凹及内环的上、下、颞侧平均厚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27、0.008、0.031)。中心脉络膜厚度(central choroidal thickness,CCT)在治疗后也有所降低(P=0.007)。PM-CNV的宽度、高度、面积、体积及平均像素强度(mean pixel intensity,MPI)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2、0.014、0.022、0.007)。结论:患者在按照1+PRN方案接受IVR治疗3个月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降低,CNV本身缩小,其间的渗出水肿减少。

    •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2019(5):742-745.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4 CSTR:

      摘要 (2231) HTML (94) PDF 450.68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7例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其临床表现、病原菌、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1.52%(57/495)。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72.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长时间应用静脉营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机械通气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299、1.347、1.268。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长时间应用静脉营养、留置PICC及机械通气为高危因素。可通过缩短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减少有创操作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

    • 川崎病患儿白介素⁃34的临床意义

      2019(5):746-748.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5 CSTR:

      摘要 (1784) HTML (60) PDF 389.74 K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介素34(inter leukin 34,IL-3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KD患者40例,同期匹配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34、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并常规检查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等;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IL-34与患者临床资料指标的关系以及与NT-proBN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KD患者急性期血清IL-34、NT-proBN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急性期的血清IL-34水平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D急性期血清IL-34和hs-CRP、NT-pro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分别是r=0.531,P < 0.001;r=0.781,P < 0.001),血清IL-34和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无相关性(r分别为 0.299,0.099,0.302,P>0.05)。结论:IL-34可能参与KD的致病过程;IL-34和NT-proBNP、hs-CRP检测指标一样可较好诊断KD,并预测KD的冠脉损害程度。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

      2019(5):749-752.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6 CSTR:

      摘要 (1676) HTML (57) PDF 393.62 K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ALL患儿,男33例,女17例,分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性别、年龄、初发时临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50例中,存活41例,死亡9例;O型血18例,A型血12例,B型血16例,AB型血4例,Rh均为阳性;B亚型48例,T亚型2例;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47例,未完全缓解3例。性别、血型(Rh不作统计)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分型、诱导化疗完全缓解与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WBC、Plt、LDH、SF、CD19高于存活组,CD3、CD4、CD8、CD4/CD8、CD16+56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骨髓原始+幼稚细胞、Hb 、CK 、CK-MB 、TnT、 ALT、 AST、 GGT、IgG 、IgA、IgM 、PT、 PT-ACT、 PT-Ratio、 APTT、 ADP 、FIB、D-Di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SF是儿童ALL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初发时SF是儿童ALL死亡独立危险因素,WBC、Plt、LDH、SF、CD19 升高,CD3、CD4、CD8、CD4/CD8、CD16+56降低可能与ALL死亡有关。

    • 儿童高血压伴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9(5):753-755.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7 CSTR:

      摘要 (1213) HTML (53) PDF 395.93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研究

      2019(5):756-761.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8 CSTR:

      摘要 (1973) HTML (48) PDF 496.97 K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s)已发现了多个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易感区域。然而,这些易感区域内的致病基因和真正致病位点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报道的易感区域进行靶向测序来鉴定CHD相关基因和变异。方法:基于GWAS Catalog数据库筛选满足GWAS显著水平的CHD易感位点,经过多个数据库评估和基因功能检索,系统筛选了19个CHD易感区域内的关键基因。针对上述易感基因,在192例中国人群冠心病患者和192例健康对照中进行捕获测序。通过Logistic回归和计数法评估常见、罕见变异与CHD发生之间的关联。对于鉴定的CHD相关变异,采用功能注释和表达数量性状(eQTL)分析来评估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5个常见变异关联P值<0.05,功能注释表明其中rs12970与心血管组织中APOA1表达增加显著相关。鉴定了3个功能性罕见变异:WDR35 rs139543775、KLHDC10 rs60941031、CTSH rs3129。结论:通过在GWAS报道的区域中进行精细定位研究,为CHD遗传研究提供了新线索,但是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和功能实验来验证。

    • 辅助生殖多胎妊娠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5):762-768. DOI: 10.7655/NYDXBNS20190529 CSTR:

      摘要 (2081) HTML (63) PDF 477.27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多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并临床妊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9 434例,其中单胎妊娠14 765例,多胎妊娠4 669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胎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移植2个胚胎是多胎妊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单胎妊娠相比,比值比(OR)36.54,95%置信区间(CI):27.89~47.86。年龄、周期类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孕酮水平、获卵数、移植胚胎阶段、累计胚胎评分与双胚胎移植后多胎妊娠相关,OR(95% CI)分别为0.62(0.55~0.70)、0.84(0.77~0.92)、0.86(0.80~0.92)、1.21(1.12~1.31)、1.28(1.13~1.46)、1.19(1.15~1.23)。单胚胎移植后,仅高累计胚胎评分与多胎妊娠风险降低有关(OR:0.68;95% CI:0.47~0.99)。结论:移植胚胎数、年龄、周期类型、hCG日孕酮水平、获卵数、移植胚胎阶段、累计胚胎评分是辅助生殖治疗后多胎妊娠的影响因素。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和诊治进展

      2019(5):769-773. DOI: 10.7655/NYDXBNS20190530 CSTR:

      摘要 (1954) HTML (56) PDF 448.23 K (4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多见于年轻女性,男性患者也有个别报道。NPM主要分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3大类,其中以PDM和GLM最常见。鉴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较为棘手,易与炎性乳癌相混淆,治疗后反复发作是该病的特点,也是其难治的原因,甚至部分患者因此切除乳房,身心受到重大创伤。本文结合现有报道,针对NPM临床诊疗中的分类、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 椎间盘髓核退变再生修复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

      2019(5):774-780. DOI: 10.7655/NYDXBNS20190531 CSTR:

      摘要 (1882) HTML (47) PDF 462.69 K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椎间盘髓核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并非是针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的病因治疗。对椎间盘髓核退变发生机制的详细了解有助于开展生物学再生修复。目前,针对髓核退变的分子机制和背景,发展出不同的髓核退变生物学再生修复的方法。文章从生长因子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化髓核等方面对髓核退变生物学再生修复进行综述。

    • 儿童失神癫痫的研究进展

      2019(5):781-785. DOI: 10.7655/NYDXBNS20190532 CSTR:

      摘要 (2798) HTML (56) PDF 2.17 M (3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儿童失神癫痫(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AE)是一种具有年龄依赖性的遗传性全身性癫痫,在所有学龄期儿童癫痫病例中占10%~17%。其临床特征为频繁的典型失神癫痫发作,脑电图上可记录到双侧对称同步化的3 Hz广泛性棘慢波放电。文章回顾分析近年来儿童失神癫痫病理生理学、临床电生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以突出该领域的共识及不确定性,从而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 局部晚期乳腺癌动脉介入化疗的疗效及预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19(5):786-792. DOI: 10.7655/NYDXBNS20190533 CSTR:

      摘要 (1957) HTML (62) PDF 539.48 K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行动脉介入化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动脉介入化疗的原始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8月,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共1 200例患者。分析提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使用动脉介入化疗的疗效比全身静脉化疗更好(RR=1.446,95%CI:1.273~1.642,P<0.05),治疗后复发转移和死亡人数更少(RR=0.564,95%CI:0.336~0.946,P<0.05),5年完全生存率更高(RR=1.239,95%CI:1.097~1.398,P<0.05),同时有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率的趋势(P<0.05)。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使用动脉介入化疗比全身静脉化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预后,且伴有更少的全身不良反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