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人源治疗性抗体研发技术进展

      2020(11):1571-1574.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1

      摘要 (2114) HTML (64) PDF 413.59 K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首个单抗药物。30多年来,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19年12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单抗药物达79种,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多种疾病。人源抗体具有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主流,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物中,人源抗体药物占据了半壁江山。本文着重对近年来抗体药物研发技术进展,包括抗体人源化、噬菌体展示、转基因小鼠、单细胞PCR等进行述评。

    • 双硫仑通过上调GADD45A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2020(11):1575-1582.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2

      摘要 (1327) HTML (60) PDF 76.29 M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估双硫仑(disulfiram,DSF)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梯度的DSF联合Cu(DSF/Cu)处理人胰腺癌PANC-1和PATU8988T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选取IC50浓度的DSF/Cu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生基因45A(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45A,GADD45A),G2/M周期特异性蛋白CCNB1、CDC25C、CDK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同时检测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siRNA干扰试验检测抑制GADD45A基因后细胞相对活力、细胞周期及MAPK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DSF联合Cu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DSF浓度增加而增加。DSF/Cu可明显上调GADD45A基因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G2/M期阻滞,抑制G2/M周期特异性基因及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表明DSF/Cu处理PANC-1细胞和PATU8988T 细胞24 h后GADD45A表达量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1.4和7.99倍(P均<0.001);相应地,PANC-1细胞和PATU8988T 细胞CCNB1、CDC25C、CDK1表达量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31%、35%和37%(P均<0.05)及48%、24%和29%(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与RNA表达结果相对应,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趋势。同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siRNA-GADD45A干扰后细胞活力增加,G2/M细胞比例降低,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DSF/Cu可通过上调GADD45A并激活JNK/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G2/M阻滞,进而引起细胞增殖抑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 青藤碱对PKC⁃α/NF⁃κB⁃p65通路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020(11):1583-1589.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3

      摘要 (1341) HTML (61) PDF 66.70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对HEK-293T细胞中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检查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PKC-α/NF-κB-p65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大鼠PKC-α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omplete sequence coding,CDS)序列,将其插入到pIRES2-EGFP空载质粒中,构建野生型(wide type,WT)PKC-α过表达质粒(pIRES2-PKC-α-WT,PKC-αWT);在PKC-αWT质粒的基础上,将PKC-α第25位丙氨酸(A)与368位赖氨酸(K)分别突变为谷氨酸(E)和精氨酸(R),即构建持续活化(constitutively active,CA)突变型PKC-α过表达质粒(pIRES2-PKC-α-A25E,PKC-αCA)和显性负性(dominant negative,DN)突变型PKC-α过表达质粒(pIRES2-PKC-α-K368R,PKC-αDN)。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大鼠野生型NF-κB-p65过表达质粒(pIRES2-NF-κB-p65,p65WT)分别与上述各PKC-α过表达质粒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PKC-α、NF-κB-p65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再将上述不同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46 h后予50 ng/mL SIN处理细胞2 h,再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SIN对PKC-α、NF-κB-p65磷酸化的影响。结果:菌液PCR及测序证实,上述PKC-α过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在HEK-293T中过表达PKC-αWT或PKC-αCA可促进NF-κB-p65的磷酸化,且过表达PKC-αCA时尤为显著,而过表达PKC-αDN后NF-κB-p65的磷酸化无明显变化。SIN处理可抑制PKC-αWT、PKC-αCA和PKC-αDN转染组HEK-293T细胞中PKC-α的磷酸化,同时也能抑制过表达PKC-αWT上调的NF-κB-p65磷酸化修饰,但不影响过表达PKC-αCA和PKC-αDN对NF-κB-p65的磷酸化作用。结论:过表达PKC-α可促进HEK-293T细胞中NF-κB-p65的磷酸化,SIN处理HEK-293T细胞后可通过抑制PKC-α的磷酸化下调NF-κB-p65的磷酸化修饰。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LPS引起的HUVEC功能异常和凋亡调控作用的研究

      2020(11):1590-1596.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4

      摘要 (1340) HTML (5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ⅡA sulphonate,ST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功能异常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第6~8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UVEC按如下分组给予处理:DMEM组、LPS(1.0 μg/mL)处理组、高浓度(50.0 μg/mL)STS预处理组、中浓度(25.0 μg/mL)STS预处理组和低浓度(12.5 μg/mL)STS预处理组。其中,各STS预处理组均先以对应浓度的STS预处理HUVEC 2 h,再加入1 μg/mL LPS进行刺激。处理24 h后,CCK-8 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ELISA 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蛋白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IL-1β和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以及细胞核蛋白中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的水平。此外,划痕实验检测HUVEC的迁移能力;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DAPI染色显示细胞核染色质的改变;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结果:与DMEM相比,LPS处理导致HUVEC活力和迁移能力减低,但促进其增殖;IL-1β和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表达增高并伴有凋亡水平提高(P<0.05)。STS预处理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部分或完全逆转LPS引起的上述现象(P<0.05)。结论:STS能够通过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LPS引起的HUVEC功能异常和凋亡,对血管内皮起到保护作用。

    • PI3k/Akt信号通路在维生素D促进神经递质分泌中的作用

      2020(11):1597-1602.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5

      摘要 (1450) HTML (54) PDF 584.03 K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D)调节海马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递质分泌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2例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以及31例健康产妇分别进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检测;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施加不同作用因素,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增殖率;免疫印迹法检测总Akt(total Akt,T-Akt)及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轻度抑郁组患者的血清25(OH)D、5-HT和NE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5);而重度抑郁组患者的血清25(OH)D、5-HT和NE水平与轻度抑郁组(均P < 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VD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调节海马神经元细胞增殖率及5-HT、NE的分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VD+阴性小干扰RNA(negative siRNA)组神经元细胞增殖率及5-HT、NE分泌水平增高(均P < 0.05);而与对照组比较,VD+VD受体小干扰RNA(VDR siRNA)组神经元细胞增殖率及5-HT、NE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kt蛋白的表达在VD + negative siRNA组显著增加(P < 0.01);而VD+VDR siRNA组与对照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VD + DMSO组神经元细胞增殖率及5-HT、NE分泌水平显著增加(均P < 0.05);而VD + LY29400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神经元细胞增殖率及5-HT、NE分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VD促进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及促进5-HT和NE的分泌,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此作用可能在PPD的临床防治及产后护理中具有应用价值。

    • 基于兔骨质疏松模型的骨质疏松症进展中骨髓代谢组学变化

      2020(11):1603-1611.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6

      摘要 (1558) HTML (57) PDF 11.45 M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兔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生过程中骨髓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兔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制作兔OP模型模拟绝经期妇女的OP过程。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通过活体磁共振氢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和离体液相色谱结合质谱(LC-MS/MS)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骨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的取样分析节点均分别设定在术前、术后2个月和术后5个月。结果:随着时间的发展,术后5个月OVX组的BMD值较Sham组明显减低(2个月,P<0.05;5个月,P<0.01)。1H-MRS扫描分析表明,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髓中的乳酸和脂类含量在术后2个月和5个月时均明显增加。OVX组骨髓中的胆碱、肌酸、谷氨酰胺、羟脯氨酸却较Sham组减少。在术后2个月时,进行离体骨髓代谢组学分析,也得到了上述相似的骨髓代谢变化结果。此外,1H-MRS扫描分析发现,OVX组的氨基酸、酰基肉碱、核苷酸和神经酰胺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分析发现,BMD值与乳酸值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842,P < 0.01),BMD与胆碱、肌酸、谷氨酰胺和羟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随着OP进展,骨髓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利用1H-MRS对活体进行骨代谢变化扫描分析可能是评价OP的一种潜在无创方法。

    • miR⁃23a⁃5p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研究

      2020(11):1612-1616.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7

      摘要 (1166) HTML (56) PDF 2.68 M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23a-5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qPCR技术检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SD大鼠模型中miR-23a-5p的表达水平。使用miR-23a-5p过表达慢病毒注射MCAO大鼠,设置假手术组、对照病毒组和miR-23a-5p病毒组。Berdron评分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检测大鼠的神经损伤和脑梗死体积。化学比色法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含量,ELISA检测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采用H2O2处理大鼠中枢神经细胞B35细胞,构建氧化损伤模型。使用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设置对照组、miR-23a组、H2O2组和H2O2 +miR-23a组。化学比色法检测总SOD与MnSOD含量,ELISA检测3-NT与NO含量。结果: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后,miR-23a-5p的表达迅速降低,随后逐渐升高。miR-23a-5p过表达后可降低Berdron评分与脑梗死体积,降低大鼠血清中3-NT与NO含量,提高总SOD和MnSOD含量。B35细胞中miR-23a-5p过表达降低3-NT与NO胞内水平,上调总SOD和MnSOD水平。结论:miR-23a-5p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

    • 中和白介素⁃17对博来霉素诱导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2020(11):1617-1622.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8

      摘要 (1239) HTML (61) PDF 10.76 M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和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LM组、中和抗体组和自噬抑制组。BLM组、中和抗体组和自噬抑制组利用BLM(5 U/kg)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模型形成,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第1天起自噬抑制组小鼠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每周5次,连用4周,其他3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中和抗体组和自噬抑制组小鼠分别从造模后第3 d起,每隔3 d尾静脉注射抗鼠IL-17抗体,于28 d取材,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测定评价肺纤维化程度和胶原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Western blot分析LC3Ⅱ/LC3Ⅰ、Beclin-1、p62、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BLM组相比,中和抗体组羟脯氨酸和TGF-β1含量显著下降(P < 0.01),肺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P < 0.01),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表达明显上调(P < 0.01,P < 0.05),p62表达减少(P < 0.05),而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显著降低(P < 0.05)。结论:IL-17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与抑制细胞自噬有关。中和内源性IL-17,能显著改善BLM诱导的肺纤维化,降低TGF-β1产生,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自噬。

    • ROSE在肺部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2020(11):1623-1627. DOI: 10.7655/NYDXBNS20201109

      摘要 (1618) HTML (69) PDF 10.10 M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及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联合细胞学现场快速评估(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在肺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的TBLB和EBUS-TBNA的患者174例,根据有无进行ROSE,分为两组,ROSE组106例,非ROSE组68例。以组织学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肺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的灵敏度,并评估两种方法对肺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是否有差异。结果:ROSE组和非ROSE组的总确诊率分别为88.7%和77.9%,诊断肺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90.1%和71.4%,ROSE组的总确诊率及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高于非ROSE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E组二次检查率小于非ROSE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E组的活检时间大于非ROSE组,出血发生率小于非ROSE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SE组标本满意度(96.2%)高于非ROSE组(86.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ROSE可提高TBLB和EBUS-TBNA在取样过程中的标本满意度,提高肺部病变的确诊率,尤其是提高恶性肿瘤细胞学诊断的灵敏度,在肺肿瘤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 增强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肝癌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2020(11):1628-1632.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0

      摘要 (2159) HTML (52) PDF 2.18 M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T联合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部分切除术。另外,选取6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样本,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通过病理学检查研究血清TM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所有HCC患者还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单个TM检测、TM组合检测、TM组合检测联合CT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HCC患者血清AFP、CA19-9和C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与高分化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相比,低分化和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AFP、CA19-9和CEA(P < 0.05)。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分期的HCC患者中,TM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ROC分析显示,与3种TM的组合检测相比,单个检测血清AFP、CEA或CA19-9具有较低的特异度和灵敏度(P < 0.05)。TM组合检测联合CT检查可达到95.71%的特异度和87.47%的灵敏度,优于3种TM组合检测(P < 0.05)。8例HCC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与术前相比,复发患者血清AFP、CA19-9和CEA水平显著升高,且高于未复发的患者(P < 0.05)。结论:血清AFP、CA19-9和CEA组合检测联合CT检查可以克服单个TM检测的不足,避免误诊和漏诊,显著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2020(11):1633-1638.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1

      摘要 (1385) HTML (56) PDF 521.84 K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颈动脉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在华东疗养院体检的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T2DM-CAS)组和无斑块(T2DM-NCAS)组,同时选取无糖尿病无颈动脉硬化的人群131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测定血清25(OH)D3及糖脂相关生化指标,分析25(OH)D3及其他生化指标与CAS的相关性。结果:血清25(OH)D3 水平在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中并没有显著差异。经性别分层分析后发现,对于男性T2DM患者,T2DM-CAS组血清25(OH)D3明显低于T2DM-NCAS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3是CAS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于女性T2DM患者,CAS仅与年龄和脉压有关。经年龄分层分析发现血清25(OH)D3 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25(OH)D3 水平在T2DM患者和对照人群中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男性患者,血清25(OH)D3 水平降低是T2DM伴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改良中文版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TRACK⁃C)的临床应用价值验证

      2020(11):1639-1644.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2

      摘要 (1457) HTML (58) PDF 773.94 K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中文版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test for respiratory and asthma control in kids-Chinese version,TRACK-C)在中国5岁以下哮喘儿童临床应用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问卷收集5岁以下哮喘儿童的相关基础信息;结合TARCK-C评估哮喘儿童的哮喘相关症状及用药情况;将TRACK-C的评估结果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指南的哮喘控制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检验TRACK-C评估与GINA指南定性评估间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13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问卷的中位数为95分,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04分,一致性较好。上个月看过急诊的患儿评分显著低于不需要紧急就诊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最近1个月内是否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儿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近1个月有喘息发作患儿的评分显著低于无喘息儿童(P < 0.001);当儿童按照GINA标准评判时,部分控制组患儿的得分显著低于完全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当儿童按照临床医生的标准区分时,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以及完全控制组的评分也有显著差异(P < 0.001)。不同呼吸道症状控制的评分界值比较,以90分为界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43。结论:TARCK-C有较好的临床信度(内部一致性)和效度(与GINA指南控制水平比较),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呼吸道症状及控制水平儿童的有用工具,值得在中国5岁以下儿童哮喘管理中推广使用。

    •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管黏膜损伤影响的meta 分析

      2020(11):1645-1653.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3

      摘要 (1217) HTML (53) PDF 569.05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预防及对气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机械通气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断声门下吸引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3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及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8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间断声门下吸引相比,持续声门下吸引VAP发生率[RR=1.06,95%CI(0.88~1.28),P=0.53]、早发VAP发生率[RR=1.09,95%CI(0.66~1.79),P=0.74]、机械通气时间[MD=0.12,95%CI(-0.49~0.72),P=0.70]、ICU住院时间[MD=-0.16,95%CI(-0.88~0.56),P=0.66]和病死率[RR=0.92,95%CI(0.69~1.23),P=0.5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持续声门下吸引隐血试验阳性率[RR=2.74,95%CI(1.72~4.37),P<0.000 1]高于间断声门下吸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与间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VAP效果方面无差异,但持续声门下吸引较易致气管黏膜损伤。

    • 中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和常规盆腔野放疗的急性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比较

      2020(11):1654-1658.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4

      摘要 (1344) HTML (58) PDF 464.74 K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外照射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常规盆腔野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常州市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FIGO临床分期在ⅡB~ⅣA期的宫颈癌初治患者共87例,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放疗方法。其中46例予常规盆腔野放疗:盆腔野外照射剂量达30 Gy,改为盆腔四野照射,予盆腔中央挡铅4.0 cm,外照射总量约50 Gy,分25次完成。41例予IMRT:临床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酌情给予 46~50 Gy,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node,GTVnd)同步加量 54~60 Gy,分25~28 次完成。在患者体外照射剂量达30 Gy后,开始予192Ir放射源行阴道近距离放疗,分次剂量6~7 Gy,共4~6次,总量25~36 Gy。放疗期间予奈达铂化疗,40 mg/m2静脉滴注,1周1次,4~6次。结果:急性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泌尿系反应,随放疗剂量的累加,IMRT组骨髓抑制程度、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泌尿系不良反应程度均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予IMRT可降低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中模式下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0(11):1659-1663.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5

      摘要 (1269) HTML (64) PDF 503.52 K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模式下非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非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苏州科技城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0例,采用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模式管理,由糖尿病医护专业管理团队管理血糖,所有患者降糖方案的拟定、医嘱开立均由内分泌科医生完成。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非低血糖组。低血糖组122例,非低血糖组378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总体低血糖发生率24.4%。低血糖组平均年龄(66.8±16.1)岁,大于非低血糖组[(62.5±14.5)岁,P < 0.05]。低血糖组的住院天数长于非低血糖组[(18.3±13.0)d vs.(12.0±8.6)d,P < 0.01]。低血糖组胰岛素使用率79.5%,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53.7%,P < 0.01)。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025,95%CI(1.007~1.043)]、住院天数长[OR=1.054,95%CI(1.030~1.079)]、使用胰岛素[OR=3.044,95%CI(1.693~5.476)]与低血糖发生相关。而性别、糖尿病分型、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口服降糖药治疗等对低血糖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年龄、住院天数、胰岛素的使用是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模式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 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2020(11):1664-1667.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6

      摘要 (1485) HTML (54) PDF 400.79 K (1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cellular uterine leiomyomas,CUL)的临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子宫肌瘤”进行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CUL的患者共365例。按照1∶1配对,随机选取出同期诊断为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s,UL)的患者365例。收集其年龄、生育情况、体重指数、子宫肌瘤大小、子宫肌瘤数量、妇科肿瘤标志物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绝经(OR=2.805,P=0.034)、出现月经失调或者淋漓出血(OR=2.033,P < 0.001)、最大肌瘤直径≥50 mm(OR=1.766,P=0.007)是CUL发生的高危因素,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R=0.167,P < 0.001)是CUL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对绝经、出现月经失调或者淋漓出血、最大肌瘤直径≥50 mm的UL患者要警惕CUL发生的可能,建议术后长期随访。

    • 静脉应用胺碘酮对胸腔镜下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律作用的影响

      2020(11):1668-1671.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7

      摘要 (1805) HTML (67) PDF 482.17 K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对胸腔镜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律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90)和对照组(n=90),两组均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给药方案,胺碘酮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随后以1 mg/min泵速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泵入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胺碘酮组消融完成后、电复律后、手术结束时房颤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胺碘酮组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趋于稳定(P < 0.05),术中正性肌力药和缩血管药用量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胸腔镜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中静脉应用胺碘酮,可提高消融完成后整体房颤转复率和术中电复律成功率,且更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管理。

    • 添加拮抗剂后E2变化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0(11):1672-1675.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8

      摘要 (1406) HTML (67) PDF 410.64 K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antagonist,GnRH-ant)中添加拮抗剂后雌二醇(estradiol,E2)变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应用拮抗剂方案进行IVF-ET治疗后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3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添加拮抗剂当天和后1日血清中内分泌激素情况。根据患者添加拮抗剂当天和后1日血清中E2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成3组:雌激素升高组(A组,159例)、雌激素持平组(B组,155例)和雌激素下降组(2例,病例数少,未进行后续统计学分析),观察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治疗情况、实验室指标及临床妊娠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基础内分泌水平、抗缪勒管激素(anti 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指标中,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Gn总剂量、Gn天数、拮抗剂总剂量、拮抗剂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孕酮水平、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总数、正常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优胚率、移植胚胎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比较,两组异位妊娠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活产率更高,流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拮抗剂方案行IVF-ET的患者中,添加拮抗剂后1日血清中E2水平会出现波动,E2水平较前增加>30%对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患者临床妊娠结局更有利。

    • 运动有助于升高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睾酮水平

      2020(11):1676-1680. DOI: 10.7655/NYDXBNS20201119

      摘要 (1192) HTML (49) PDF 471.08 K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59例,根据是否运动分为运动组(n=124)和非运动组(n=35),测定一般指标(体重、腰围、体重指数、血压)、生化指标(肾功能、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及性激素指标[总睾酮(total testosterone,TT)、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并计算得出游离睾酮(free testosterone,FT)、生物活性睾酮(bioactive testosterone,BT)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比较两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同时在运动组中,分别根据不同运动时间及体重指数水平分组,比较各组之间一般指标和性激素指标的差异。结果:运动组同非运动组比较,TT、BT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不同运动时间对糖尿病患者的HOMA-IR具有影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各组FT、B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体重指数正常的患者,T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体重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运动能改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睾酮水平,且体重指数正常的患者睾酮水平明显高于肥胖患者。

    • 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患病率与季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020(11):1681-1685.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0

      摘要 (1379) HTML (52) PDF 482.77 K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与季节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创伤性骨折入院,病程中接受下肢血管彩超筛查的1 697例老年患者,观察不同季节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的超声结果,分析不同季节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下肢DVT患病率的差异。结果:共1 697例患者,DVT患病人数在1年内呈周期性变化,根据南京地区季节划分,秋冬季(10月—次年3月)经超声诊断下肢DVT的发病率为37.2%(337例),春夏季(4—9月)的发病率为30.5%(2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老年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与季节因素有一定关联性,秋冬季因创伤性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相较于春夏季可能更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季节因素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早期诊断下肢DVT。

    • 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先天性环状胰腺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2020(11):1686-1691.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1

      摘要 (1431) HTML (57) PDF 542.28 K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应用于新生儿先天性环状胰腺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 1月—2017 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收治了66例先天性环状胰腺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 35例,男20例,女15例,围手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模式,手术方法采用开腹先天性环状胰腺矫治术;ERAS组:2015年1月后将ERAS理念引入环状胰腺治疗,共收治31例,男18例,女13例,围手术期采用ERAS处理模式,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下先天性环状胰腺矫正术。比较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腹泻、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1周的营养状况(体重、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ERAS组和对照组患儿手术年龄、体重、性别、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RAS组术后12 h CRP水平低于对照组[9(7,11)mg/L vs. 20(18,25)mg/L,P < 0.05];ERAS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及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早于对照组[1.8(1.0,2.4)d vs. 3.0(2.6,3.4)d,P < 0.05;4.8(4.0,5.4)d vs. 8.8(7.2,10.3)d,P < 0.05;11.3(10.2,12.5)d vs. 14.0(13.1,15.2)d,P < 0.05];ERAS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3.0(12.5~14.0)d vs. 18.4(17.0~20.0)d,P <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肠内营养后腹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 vs. 9.7%,P >0.05);ERAS组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6.5% vs. 25.7%,P <0.05;3.2% vs. 22.9%,P <0.05);术后30 d两组均无再入院病例;随访6个月,ERAS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 vs. 25.7%,P <0.05);ERAS组术后1周白蛋白水平稍高于对照组[35.0(34.5~35.5)g/L vs. 34.2(34.0~35.0)g/L,P < 0.05];术后1周体重和前白蛋白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RAS处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先天性环状胰腺的微创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围术期处理模式相比有一定优势,可以减少应激反应,加速患儿康复。

    • 鼓式扫描仪线性特征对放疗验证胶片信息数字化质量的影响

      2020(11):1692-1696.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2

      摘要 (1266) HTML (59) PDF 9.64 M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测试鼓式扫描仪(rotating drum image scanner)线性特征的改变对验证胶片信息数字化质量以及治疗计划验证的影响,为临床正确使用扫描设备、准确获取剂量数据以及精确评估治疗计划提供质量保证。方法:使用黑度校准胶片对鼓式扫描仪的线性进行测试,通过调整相关参数,观察线性特征的改变,随机选取10例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患者,测试研究扫描仪不同线性状态下的扫描质量以及对治疗计划验证的影响。结果:拟合优度检验,6 ms 曝光模型与8 ms曝光模型调整决定系数分别为R26ms,adjusted=0.999、R28ms,adjusted=0.997;相对于6 ms 曝光模型,8 ms 曝光模型通过率降低约12%[(96.27±2.15)% vs.(84.34±4.18)%,t=15.22,P<0.001]。结论:光密度值的低密度区域随线性特征的改变产生较大变化。在胶片信息数字化过程中,应正确设置各项参数,定期检测维护扫描仪线性及其他指标,为放射治疗提供质量保证。

    • Lewis系统抗体阳性产妇FUT2/FUT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2020(11):1697-1699.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3

      摘要 (1703) HTML (62) PDF 399.59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Lewis血型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对Lewis血型表型的影响及相关表型的血清抗体。方法:用全自动血型仪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使用人类红细胞Lewis血型基因分型试剂盒和测序试剂盒依照说明书进行Lewis血型血清抗体阳性标本的分型和序列测定。结果:24例Lewis抗体阳性产妇中,抗Lea 19例,占79.17%(19/24),抗Leb 5例,占20.83%(5/24);基因检测结果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相符,测序结果显示FUT2基因多态性4种,分别是357C>T、385A>T、759C>A、849G>A,检测到FUT3基因多态性6种,分别是59T>C、202T>C、314C>T、508G>A、612A>G、1067T>A。FUT2的357C>T、385A>T、849G>A在中国人中比较常见,其中357C>T是同义突变,385A>T突变会导致FUT2酶的活性降低至野生型的20%,849G>A突变会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失去FUT2酶的活性。759C>A突变之前未见报道。6种FUT3基因多态性除59T>C突变降低FUT3酶的活性外,其余均导致FUT3酶活性丧失。结论:SNP是导致Lewis血型系统两种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的主要因素,其编码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学表型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血清胱抑素C与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2020(11):1700-1703.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4

      摘要 (1360) HTML (66) PDF 460.19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与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其中50例为帕金森病(PD组),37例为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症状患者(抑郁组),以4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D组血清胱抑素 C水平为(0.88±0.21)mg/L,抑郁组为(1.04±0.16)mg/L,对照组为(0.62±0.13)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对抑郁组患者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年龄(P=0.011)、肌酐(P=0.012)、尿素(P < 0.001)、Hoehn-Yahr分期(H&Y分期)(P=0.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ale,HAMD)评分(P < 0.001)相关,与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等指标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H&Y分期、HAMD评分是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血清胱抑素 C变化的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与帕金森病伴随抑郁症状存在相关性,且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

    • 抑郁症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的脑区激活可能性分析

      2020(11):1704-1712.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5

      摘要 (1319) HTML (61) PDF 3.09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地研究抑郁症患者脑区激活特点。方法:在BrainMap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18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使用Ginger-ALE2.3软件计算脑区激活可能性分布,使用Mango软件显示脑区图像结果。结果:将89篇文献共3 836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范围。结果表明,抑郁症会导致边缘叶-丘脑-皮质网络、额叶和小脑的脑功能异常。结论:抑郁症患者相关脑功能区如边缘叶-丘脑-皮质系统和额叶被过度激活或受到损伤而导致相应症状。同时,枕叶和小脑出现异常,但症状与脑功能不完全对应,这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2011—2017年南京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713-1717.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6

      摘要 (1432) HTML (57) PDF 453.61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本地区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同伴推动法和滚雪球法招募3 043例16周岁以上MSM人群,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MSM人群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MSM人群中梅毒感染率为14.7%,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文化程度低、离异/丧偶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再婚或者同居对梅毒感染有显著影响。与梅毒感染阴性的MSM相比,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风险在梅毒感染者中显著增加(OR=2.48,95%CI:1.81~3.40)。结论:MSM人群中梅毒感染率高,梅毒感染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风险高,应制定梅毒、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以进一步提高MSM人群梅毒和艾滋病防制的效果。

    • PM2.5、PM10短期暴露与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关联研究

      2020(11):1718-1724.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7

      摘要 (1368) HTML (50) PDF 4.93 M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连云港市PM2.5、PM10质量浓度对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6年连云港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数浓度、同期气象参数资料以及8家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对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M2.5或PM10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值,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分别增加2.3%(RR=1.023,95%CI:1.017~1.035)和3.8%(RR=1.038,95%CI:1.025~1.051)。双污染物及多污染物模型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PM2.5、PM10与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仍呈正关联。剂量效应关系显示,在低浓度时,随着PM2.5、PM10的增加,流感样病例发生风险逐步升高。但当PM2.5、PM10分别升高到50、100 μg/m3之后,流感样病例发生风险趋于稳定。结论:PM2.5、PM10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使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升高,并且存在剂量效应。

    • 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我国戊肝的发病趋势

      2020(11):1725-1729.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8

      摘要 (1360) HTML (53) PDF 4.65 M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根据戊型肝炎(戊肝)季节性、趋势性流行现象,建立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我国戊肝发病进行预测。方法:应用SPSS23.0软件对2004年1月—2018年6月我国戊肝传染病疫情月度数据建模,对2018年下半年戊肝发病数进行预测,以该时段疫情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将ARIMA(2,1,0)(0,1,1)12和ARIMA(0,1,2)(0,1,1)12两个模型预测的平均值作为预测值,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9%,标准差为3.27%。结论:ARIMA乘积季节模型拟合及预测效果良好,能够较好地描述该时段我国戊肝的发病趋势,为戊肝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OCTA技术在盘周血流改变中的应用

      2020(11):1730-1738. DOI: 10.7655/NYDXBNS20201129

      摘要 (1369) HTML (47) PDF 3.31 M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种眼科疾病或系统疾病会出现视盘及盘周血流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项无创、可重复的眼科成像新技术,可提供高精度盘周血流密度图像。近来,诸多研究报道OCTA在青光眼等眼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其他系统疾病中的新发现。本文就盘周血流特点、OCTA在各种疾病状态下盘周血流变化中的应用作系统综述,并讨论OCTA的诊疗价值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2020(11):1739-1746. DOI: 10.7655/NYDXBNS20201130

      摘要 (2564) HTML (52) PDF 493.77 K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肺癌是全球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NSCLC约占肺癌的85%。NSCLC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肺癌的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文章围绕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免疫检查点新进展、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