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展望

      2020(2):151-15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1 CSTR:

      摘要 (5817) HTML (62) PDF 460.65 K (4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危重症发生率高,亟需有效的防控手段。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者,阻断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文章总结了2002年SARS冠状病毒和2012年MERS冠状病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研究进展。结合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牛痘苗的历史经验以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展望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可能途径。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体应对策略

      2020(2):155-159.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2 CSTR:

      摘要 (3914) HTML (61) PDF 454.47 K (3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迅速蔓延中国并扩散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证明具有明显的人传染人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性极强,由于人体内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病毒对人类健康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已构成重大威胁。目前还没有疫苗和抗病毒特效药物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因此,基于抗体的检测和临床治疗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体检测诊断、中和抗体及亚单位疫苗研发等方面进行综述评价,旨在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体应对策略,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提供新思路。

    • RBM7在乳腺癌细胞BT474中的表达及其与P21的关系

      2020(2):160-165.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3 CSTR:

      摘要 (1806) HTML (69) PDF 18.65 M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RNA结合蛋白7(RNA binding protein 7,RBM7)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BT474中的过表达及干扰后的表达改变,并研究其与P21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BT474中分别转染RBM7过表达、干扰慢病毒(实验组)和相应对照慢病毒(对照组),从而构建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验证转染后的RBM7的表达情况。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分别评估RBM7表达改变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BT474细胞中RBM7表达改变后对P2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RIP)实验来研究RBM7与P21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乳腺癌细胞BT474中分别转染RBM7过表达、干扰慢病毒48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的绿色荧光表达情况;经嘌呤霉素稳定筛选后,获得RBM7过表达及干扰的稳转细胞株。CCK-8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显示,过表达RBM7后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而干扰RBM7后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过表达RBM7能下调P21的mRNA(P < 0.05)及蛋白的表达,干扰RBM7能上调P21的mRNA(P < 0.05)及蛋白的表达。R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RIP)实验显示,RBM7能直接结合P21的mRNA从而发挥其对P21的调节作用。结论:RBM7在人乳腺癌细胞BT474中通过结合P21的mRNA从而下调P21的表达。

    • 利拉鲁肽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0(2):166-173.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4 CSTR:

      摘要 (1782) HTML (49) PDF 10.98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利拉鲁肽(liraglutide,Li)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BLM组、BLM+Li组、Li组。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4 U/kg)后,BLM+Li组、Li组大鼠予以每日皮下注射Li(0.2 mg/kg)。28 d后处死大鼠,采用HE、Masson三色染色法评估肺组织病理情况;甲苯胺蓝染色法评估肥大细胞浸润情况;碱水解法测定肺组织羟脯胺酸水平;RTq PCR法检测肺组织I型胶原蛋白α1、Ⅱ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α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mRNA水平;ELISA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6、IL-1β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上皮细胞钙连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naoccluden-1,ZO-1)、闭合蛋白(Occludin)、α-SMA、TGF-β1的表达。结果:与BLM组相比,BLM+Li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及纤维化程度减轻,羟脯胺酸及胶原含量显著降低。Li能抑制BLM诱导的肺组织TNF-α、IL-6、IL-1β、TGF-β1表达上调,并抑制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ZO-1、Occludin下调及间质细胞标志物α-SMA的上调。结论:Li可减轻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这种保护作用与其减轻肺内炎症反应、降低TGF-β1的表达及抑制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有关。Li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之一。

    • α受体介导的雌二醇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RhoA/ROCK通路的影响

      2020(2):174-179.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5 CSTR:

      摘要 (1590) HTML (59) PDF 3.49 M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straial,E2)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RhoA/ROCK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结肠SMCs。细胞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ROCK1、雌激素受体(ER)α与α肌动蛋白(α-SMA)共表达。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E2刺激后,以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qRT-PCR、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1表达。不同浓度ROCK抑制剂Y27632刺激后,Western blot检测E2对其下游蛋白表达情况。观察ER阻断剂ICI182780、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E2(BSA-E2)、ERα激动剂PPT及ERβ激动剂DPN在E2影响RhoA、ROCK1表达的作用。构建ERα、ERβ的siRNA,观察E2刺激对转染后SMC中RhoA、ROCK1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示结肠SMC上 ROCK1与α-SMA共表达。50 nmol/L E2刺激24 h可显著抑制大鼠结肠SMC上RhoA、ROCK1表达(P < 0.05)。Y27632可浓度依赖性抑制下游蛋白p-MYPT1、p-CPI17、p-MLC表达。E2组及PPT组RhoA、ROCK1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 0.05)。ERα siRNA组可上调RhoA、ROCK1表达(P < 0.05)。结论:大鼠结肠SMC上存在ROCK1,E2可抑制RhoA/ROCK通路表达,该作用由雌激素α受体介导。

    •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研究

      2020(2):180-18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6 CSTR:

      摘要 (1748) HTML (57) PDF 7.57 M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获取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原代培养EPC和单核/巨噬细胞;体外构建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中ICAM-1、VCAM-1和E-选择素浓度;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EPC和单核/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M1和M2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结果: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表面表达及其分泌ICAM-1和VCAM-1均没有显著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EPC表面E-选择素平均荧光强度为10.89,缺血再灌注组为33.93(t=3.895,P=0.018);对照组EPC上清中E-选择素浓度为3.69 ng/mL,缺血再灌注组为18.17 ng/mL(t=4.568,P=0.010);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对照组M1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58.83%,缺血再灌注组为81.43%(t=5.394,P=0.006),E-选择素阻断能抑制这种作用(t=5.950,P=0.004);缺血再灌注条件下EPC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对照组M2型单核/巨噬细胞比例为60.57%,缺血再灌注组为35.30%(t=6.424,P=0.003),E-选择素阻断能抑制这种作用(t=4.179,P=0.014)。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EPC能够通过高表达和分泌E-选择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胃癌间质干细胞来源HGF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20(2):185-190.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7 CSTR:

      摘要 (1628) HTML (62) PDF 20.92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间质干细胞(gastric cancer mesenchymal stem cell,GC-MSC)来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或癌组织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构建BALB/c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体内肿瘤形成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及细胞培养上清中H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胃癌患者组织中HGF表达水平。结果:GC-MSC培养上清(culture medium of gastric cancer mesenchymal stem cell,GC-MSC-CM)中的HGF含量明显高于骨髓间质干细胞上清(culture medium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CM)(P < 0.05)。GC-MSC-CM能够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并且这种促进作用能被HGF中和抗体明显抑制。GC-MSC-CM还明显促进胃癌细胞PD-L1表达,且能被HGF中和抗体抑制。此外,外源性的HGF也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PD-L1表达。临床胃癌患者治疗前血清HG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血清HGF水平(P < 0.05)。结论:GC-MSC-CM来源的HGF在促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以及PD-L1表达和肿瘤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胃癌防治的潜在分子靶标。

    • 静磁场连续曝磁对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020(2):191-19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8 CSTR:

      摘要 (1609) HTML (47) PDF 4.52 M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静磁场连续曝磁对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搭建静磁场下细胞培养装置,磁通强度(35±5)mT,以常规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检测磁场下与常规培养细胞的形态,以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检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进行茜素红染色以说明矿化物形成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磁性培养的细胞与常规培养的细胞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磁场下与常规培养下的细胞增殖情况也没有差异;但是磁场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P < 0.05),且矿化物的形成也显著增多(P < 0.05)。结论:静磁场连续曝磁对牙髓干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没有影响,但促进了其成骨方向的分化。

    • 牙周炎基因疫苗pVAX1⁃HA2⁃FimA、pVAX1⁃HA2⁃FimA/IL⁃15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保护作用研究

      2020(2):195-199. DOI: 10.7655/NYDXBNS20200209 CSTR:

      摘要 (1834) HTML (72) PDF 11.70 M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牙周炎基因疫苗pVAX1-HA2-FimA、pVAX1-HA2-FimA/IL-15对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A组)、空载质粒pVAX1组(B组)、牙周病组(C组);实验组:50 μg、100 μg、150 μg pVAX1-HA2-FimA 组(D、E、F组)和50 μg、100 μg、150 μg pVAX1-HA2-FimA/IL-15组(G、H、I组)。 鼻滴免疫SD大鼠后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采用RT-qPCR法检测牙龈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MMP-8)mRNA相对表达量;立体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牙槽骨吸收量。结果:①各实验组牙龈组织中TNF-α、MMP-8 mRNA低于牙周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同剂量的pVAX1-HA2-FimA/IL-15组较pVAX1-HA2-FimA组大鼠牙槽骨吸收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基因疫苗pVAX1-HA2-FimA和 pVAX1-HA2-FimA/IL-15对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具有保护作用。

    • miR⁃1247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0(2):200-20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0 CSTR:

      摘要 (1400) HTML (55) PDF 3.84 M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microRNA-1247(miR-1247)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miR-1247在人正常成骨细胞系(U2OS、Saos-2、143B)及人骨肉瘤细胞系(hFOB1.19)中的表达,将Saos-2细胞系分成两组,即miR-1247过表达组(miR-1247组)和阴性对照组(EV组),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分别转染miR-1247 mimics和阴性对照序列scramble,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增殖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OX9和FAM129B的表达。结果:miR-1247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人正常成骨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转染后0、1、3 d,EV组与miR-1247组细胞增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转染后5、7 d,miR-1247组细胞增殖水平低于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R-1247组细胞凋亡率高于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miR-1247组SOX9和FAM129B蛋白表达量低于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iR-1247在骨肉瘤细胞系中低表达,miR-1247上调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SOX9和FAM129B蛋白下调表达有关。

    • Derlin⁃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

      2020(2):205-209.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1 CSTR:

      摘要 (1548) HTML (60) PDF 3.88 M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相关降解蛋白1(endoplasmic reticulum correlative protein 1,Derlin-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通过对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即内质网应激中未折叠蛋白反应感受蛋白的影响,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olt技术检测NAFLD小鼠肝脏组织中Derlin-1的表达;在HepG2细胞中利用质粒过表达Derlin-1,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对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PERK的影响。结果:Derlin1在NAFLD肝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过表达Derlin-1能抑制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Derlin1在NAFLD肝组织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中未折叠蛋白反应感受蛋白PERK,减少内质网应激,阻止肝脏细胞脂肪变。

    • 易感基因HLA⁃B*35及其亚型在中国大陆的分布

      2020(2):210-216.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2 CSTR:

      摘要 (1562) HTML (60) PDF 537.50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易感基因HLA-B*35及其亚型在中国大陆人群总体及区域分布情况,以期为相关疾病,尤其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中国大陆941 902例健康成人经HLA基因高分辨分型并按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层,以探讨中国大陆健康成人及其HLA-B*35基因和其亚型总体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中国大陆健康成人群体HLA-B*35基因阳性率呈现北方人群高于其他地区人群;按地区分类,西北地区的HLA-B*35基因阳性率最高,华南地区阳性率较低;按省市自治区分别计算,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11.9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76%)、宁夏回族自治区(11.75%)、青海省(11.61%)、甘肃省(11.14%),阳性率最低为广西壮族自治区(3.79%);HLA-B*3501和B*3503按地区分类时为西北最高,华南最低;按省市自治区分别统计,显示B*3501内蒙古自治区最高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低,B*3503则表现为青海省最高,浙江省最低。结论:HLA-B*35在中国大陆地区呈现北高南低,不同地区B*35及其亚型分布,结果有助于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 RDW、NLR联合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2020(2):217-222.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3 CSTR:

      摘要 (2317) HTML (53) PDF 479.70 K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1例,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n=126)和死亡组(n=5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RDW、NLR、MELD水平差异,运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RDW、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变化。最后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RDW、NLR、MELD评分进行联合,评估多变量联合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价值。结果:181例随访1年死亡55例,存活126例,死亡组入院时NLR、RDW、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显示,NLR、RDW及MELD评分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NLR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65%、2.58、16.6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0.764、0.862;MELD评分联合NLR的AUC为0.870,MELD评分联合RDW的AUC为0.876,MELD、RDW、NLR三者联合的AUC提高至0.884。结论:MELD、RDW、NLR三者联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MELD评分。

    • 冠状动脉慢血流影响因素分析

      2020(2):223-227.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4 CSTR:

      摘要 (1521) HTML (45) PDF 525.51 K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影响因素。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SF患者94例纳入CSF组,选取同时期血流速度正常的人群9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SF影响因素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对CSF的预测价值。结果:CSF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小板压积(plateletocrit,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和PDW是CSF的影响因素(P<0.05)。亚组分析显示PDW随发生CSF血管数量增多呈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发现,PDW预测CS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5,最佳截断值为13.85%,灵敏度为51.1%,特异度为80.9%。结论:糖尿病和PDW是CSF的影响因素;PDW对CSF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2020(2):228-233.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5 CSTR:

      摘要 (2614) HTML (50) PDF 8.57 M (1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albumin ratio,CA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314例患者纳入分析,截至2019年6月,中位随访50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生存分析显示CAR增高具有更差的PFS和OS(P均<0.001),且CAR是影响PFS(P=0.006)及OS(P=0.009)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将CAR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NCCN-IPI)结合后对DLBCL的PFS和OS的预测和判别能力优于NCCN-IPI(P=0.010和P=0.002)。结论:CAR为简单易行的参数,可作为预测DLBCL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

    • HE4、CA125及ROMA对卵巢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

      2020(2):234-239.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6 CSTR:

      摘要 (1731) HTML (44) PDF 512.50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protein4,HE4)与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联合运用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isk of ovarianmalignancy algorithm,ROMA)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0例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HE4及CA125水平,并对其中194例盆腔包块患者运用ROMA计算风险预测概率(predicted probability,PP)值。比较3种指标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妇科良恶性肿瘤组(P < 0.05);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除卵巢交界性肿瘤组及子宫腺肌症组外的其余各组(P < 0.05)。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血清中HE4水平显著高于非EOC组(P < 0.05);而CA125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腹水阳性的EOC患者血清HE4水平、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腹水阴性者(P=0.001,P < 0.001)。D-二聚体升高的EOC患者血清HE4水平显著高于D-二聚体正常患者(P=0.038)。CA125的灵敏度显著高于HE4(P=0.031),HE4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CA125及ROMA。以卵巢交界性及良性肿瘤为参照,ROMA的ROC-AUC显著高于CA125(P=0.006)。结论:血清HE4水平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方面显著较CA125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两者联合的ROMA指数较单一检测CA125具有更优的预测价值。

    • ROI⁃C前路治疗Ⅱ度以下的下颈椎脱位临床疗效分析

      2020(2):240-24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7 CSTR:

      摘要 (1261) HTML (51) PDF 100.91 M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桥形插片融合器ROI-C与传统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钢板治疗Ⅱ度以下的下颈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2018年1月行前路颈椎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41例Ⅱ度以下的下颈椎滑脱患者资料,19例采用桥形插片融合器ROI-C固定(ROI-C组),22例采用传统颈椎融合器联合钢板内固定(钢板组)。观察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疗效(按Odom评分系统评判),比较两组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Cobb角变化,颈椎前凸(或后凸)D值变化、术后骨性融合率以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ROI-C组术中出血量(82.6±12.9)mL、手术时间(119.2±12.9)min均明显低于钢板组[(97.5±14.1)mL、(139.1±9.5)min],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17,P=0.001;t=-5.698、P<0.01)。但两组间在相同时间点的NDI评分、VAS评分、Cobb角、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骨性融合,根据Odom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ROI-C组优良率94.7%,钢板组优良率90.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困难发生率5.4%,钢板组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形插片融合器ROI-C与传统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钢板前路治疗Ⅱ度以下的下颈椎脱位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ROI-C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2):245-247.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8 CSTR:

      摘要 (1890) HTML (44) PDF 379.54 K (1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1例,一期行“孙氏手术”,按术后是否出现血流感染结果分为阳性组(n=24)和阴性组(n=127),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术中情况等进行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34)、术中植入人工瓣膜(P=0.040)、手术时间(P=0.043)、体外循环时间(P=0.036)、深低温停循环时间(P=0.011)、术后24 h引流量(P < 0.001)、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P=0.002)、呼吸机支持时间(P=0.001)、术后二次气管插管(P < 0.001)、气管切开(P=0.016)、床边透析(P=0.025)。其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二次气管插管是术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深低温停循环时间的延长,术后24 h引流量的增加,长时间保留心包纵隔引流管,术后行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增加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可能。结论:术中尽量减少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严密止血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尽早拔除心脏纵隔引流管,监护过程中注意把握拔管指征,减少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减少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预后率,减少住院时间。

    • 肺磨玻璃结节CT影像征象鉴别诊断肺浸润性腺癌与微浸润腺癌

      2020(2):248-251. DOI: 10.7655/NYDXBNS20200219 CSTR:

      摘要 (6244) HTML (43) PDF 2.60 M (3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江苏 南京 210029

    • IDPCT成像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2):252-255.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0 CSTR:

      摘要 (1367) HTML (39) PDF 9.81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间接法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静脉期和肺动脉期双期联合扫描(indirect method of multiple spiral CT combined vascular double-stage scan imaging in deep venous stage and pulmonary artery period of lower extremities,IDPCT)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急诊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临床疑似IVCS源性DV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急诊IDPCT及下肢静脉顺行数字血管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对下肢深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显示情况并分析成像质量,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检查影像诊断符合率,行Kappa 检验分析2名阅片者诊断一致性;两组检查行有效辐射剂量分析。结果:69例行IDPCT法检查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7例、髂股静脉血栓49例、明确IVCS 42例、下腔静脉血栓21例、PE17例;行DSA法检查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1例、髂股静脉血栓47例、明确IVCS 33例、下腔静脉血栓3例、PE 0例;两者对IVCS、下腔静脉血栓、PE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DPCT图像质量优于DSA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7,P < 0.01)。本组患者IDPCT法有效剂量为(17.24±0.73)mSv;DSA 有效剂量为(64.32±10.34)mSv,IDPCT法辐射有效剂量远小于DSA。结论:与LADSA对比,IDPCT在DVT急诊治疗中有较高的IVCS影像诊断阳性率,PE更容易被发现,辐射剂量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 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外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2):256-258.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1 CSTR:

      摘要 (1618) HTML (51) PDF 388.46 K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SHG)与重型颅脑外伤去骨板减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行去骨板减压患者40例。将入院时无糖尿病史,随机血糖>11.1 mmol/L但糖化血红蛋白值正常定义为SHG。根据研究要求分成SHG组和非应激性高血糖(nSH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生率、存活率及远期GOS评分。结果:SHG组术前平均血糖(14.71±2.42)mmol/L,nSHG组术前平均血糖(7.04±1.22)mmol/L。SHG组和nSHG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6.64±5.67)d和(24.33±6.17)d,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肺炎发生率在SHG组和nSHG组分别为31.8%和33.3%(P > 0.05),但前者抗生素应用时间(12.55±2.86)d明显长于后者(9.11±2.47)d(P < 0.05)。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4分者SHG组7例,nSHG组13例(P < 0.05);SHG组存活率77.3%明显低于nSHG组9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SHG的发生虽然不改变患者住院时间和肺炎发生率,但患者远期预后显著低于nSHG患者。

    • 老年患者卒中后肺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020(2):259-262.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2 CSTR:

      摘要 (1462) HTML (48) PDF 2.15 M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9例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44)和非死亡组(n=55),对可能影响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99例老年SAP患者死亡率为44.44%,老年SAP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年龄、脑卒中类型、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D-二聚体、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脑出血、高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是导致老年S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影响老年SAP患者预后的有多种危险因素,应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 成人颈部支气管囊肿的诊治分析

      2020(2):263-265.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3 CSTR:

      摘要 (1447) HTML (49) PDF 3.07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颈部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199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并病理确诊的11例成人颈部支气管囊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结果:11例颈部支气管囊肿患者中,男5例,女6例,中位年龄(38.5±13.7)岁。2例位于颈前正中,2例位于上颈侧舌骨水平,7例位于下颈侧,其中6例位于甲状腺及气管旁,1例位于锁骨上区;7例患者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乏力、晕厥和颈部不适感等症状,余4例无自觉症状。所有病例CT影像均表现为低密度肿物,其中5例MRI影像中T1WI、T2WI加权均表现为中高信号。11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1例出现短暂声嘶。术后平均随访36.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成人颈部支气管囊肿临床罕见,容易误诊。其好发于甲状腺及气管旁区,MRI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 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胆管扩张症

      2020(2):266-268.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4 CSTR:

      摘要 (1344) HTML (47) PDF 376.07 K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管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治疗成人胆管扩张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6年8月苏州大附属第三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病变胆管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 吻合手术治疗胆管扩张症1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7.6±57.2)min,术中平均失血量(83.4±26.2)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3.6±1.2)d,术后住院时间(7.1±1.8)d。除2例术后有少量胆汁漏外,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均顺利恢复。术后随访12~96个月,1例胆管癌变26个月后死于肿瘤远处转移,余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结论: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胆管扩张症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 妊娠期甘油三酯异常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2020(2):269-271.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5 CSTR:

      摘要 (1963) HTML (49) PDF 400.30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妊娠期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从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中随机抽取434例纳入研究。根据孕妇TG异常发生孕周分为A组(妊娠中期开始TG异常持续至分娩,n=224)、B组(妊娠晚期开始TG异常持续至分娩,n=110)和C组(TG正常组,n=100);同时根据TG水平将A、B组分为A1、B1组(5.64 mmol/L≤TG<8.00 mmol/L)及A2、B2组(TG≥8 mmol/L),进行组间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比较。结果:A1、A2、B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及巨大儿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出生体重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剖宫产率也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TG水平可用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TG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妊娠风险越大。

    • 寻常型银屑病炎性标志物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2020(2):272-274.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6 CSTR:

      摘要 (1554) HTML (63) PDF 434.14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炎症状态与心血管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例住院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组,5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对象血清中炎性标志物超敏感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水平,并分别测算两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值,以及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研究组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FMD、IMT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D值与炎性标志物水平负相关(均P<0.05),颈动脉IMT与炎性标志物浓度正相关(均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系统高炎症反应状态可能是心血管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 不同程度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比较

      2020(2):275-278.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7 CSTR:

      摘要 (1394) HTML (41) PDF 409.62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的几种细胞因子与手足口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普通手足口病患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和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各2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患儿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2亚单位P40(IL-12P40)、IL-15、干扰素诱导蛋白(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IP)-10和脑脊液细胞因子IL-8、IP-10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与病毒感染、病情轻重的关系及其在脑脊液与血液的分布。结果:①重症组血清IL-12P40、IL-15、IP-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普通组血清IL-8、IP-10以及IL-12P40较对照组升高,血清IL-8、IP-10在重症组中较普通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手足口病重症组急性期,脑脊液IL-8、IP-10较对照组及恢复期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EV71阳性患儿脑脊液IL-8浓度要高于EV71阴性的浓度,而血清结果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④重症组急性期IL-8在脑脊液中的分布水平高于血清。结论:血清细胞因子IL-12P40、IL-15及脑脊液细胞因子IL-8、IP-10参与了重症病例的发病过程。

    • 儿童嵌顿疝中肠管损伤与DAO、I⁃FABP关系的研究

      2020(2):279-282.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8 CSTR:

      摘要 (1285) HTML (56) PDF 405.55 K (1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嵌顿疝患儿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在不同嵌顿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及对预测嵌顿肠管血运情况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分为嵌顿疝组和对照组,嵌顿疝组收集32例嵌顿疝患儿术前30 min血标本,其中非肠切组22例与肠切组10例,肠切组标本送病理诊断,另外对照组收集腹股沟斜疝患儿血标本10例。离心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品血清中DAO和I-FABP的浓度。结果:嵌顿疝组与对照组相比,DAO、I-FABP水平明显提高(P < 0.05)。DAO、I-FABP水平随着嵌顿的进展有明显增高,呈正相关(P < 0.05)。肠切组患儿的DAO、I-FABP水平与非肠切除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 < 0.05)。DAO>27.10 U/mL时,诊断考虑肠管处于濒临坏死或坏死状况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5.5%;I-FABP>1 654.50 ng/L时,诊断考虑肠管处于濒临坏死或坏死状况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6.4%。结论:小儿嵌顿疝中,血浆中的DAO与I-FABP水平有着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且能相对较敏感地反映实际肠管血运情况,特别对于早期了解嵌顿疝患儿肠管缺血情况有较大帮助,能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措施提供证据。

    • Clippers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2):283-286. DOI: 10.7655/NYDXBNS20200229 CSTR:

      摘要 (2090) HTML (49) PDF 1.82 M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的研究进展

      2020(2):287-292. DOI: 10.7655/NYDXBNS20200230 CSTR:

      摘要 (2268) HTML (51) PDF 473.32 K (3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PSA)以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普遍的后遗症,不仅破坏了中风患者的生活品质,同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干扰。当前支持较多的卒中后情感障碍发病机制有生物学机制和心理社会机制,由这些不同的发病机制形成了不同的治疗策略,包含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大类。文章针对近年来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 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及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功能

      2020(2):293-297. DOI: 10.7655/NYDXBNS20200231 CSTR:

      摘要 (1886) HTML (59) PDF 486.25 K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分泌直径 40~100 nm的纳米级囊泡状结构,本质为一种脂质双分子囊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内容物为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不管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外泌体可由绝大多数细胞持续分泌,并且存在于几乎所有体液中,是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文章阐明了外泌体的一般特性,详细介绍了外泌体在细胞中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在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探讨了外泌体作为分子标记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说明了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IL⁃3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0(2):298-302. DOI: 10.7655/NYDXBNS20200232 CSTR:

      摘要 (1770) HTML (52) PDF 453.44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广泛表达于正常组织。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IL-3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与转移,可作为肿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IL-32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对探索IL-32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IL-32在恶性肿瘤中的调节功能,以及参与肿瘤侵袭与免疫的作用机制简要进行综述。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