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DNA微单倍型的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2020(8):1081-108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1 CSTR:

      摘要 (16261) HTML (105) PDF 395.29 K (9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法医DNA在刑事侦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作案方式,法医DNA面临多重挑战,寻找有效的新型法医DNA遗传标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是一种新型法医遗传标记,它是长度较短、包含2个以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座,兼有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和SNP的优点,具备较高多态性和极低突变率。最新研究发现其在祖源推断、个人识别、亲权鉴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混合DNA分析、降解或微量检材检测中具备巨大潜力。文章对微单倍型的概念、特点、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等进行介绍,希望其将来在法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DJ⁃1通过促进EMT进程增强辐照诱导下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性

      2020(8):1085-1090.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2 CSTR:

      摘要 (1948) HTML (77) PDF 26.86 M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敲低DJ-1/PARK7表达及联合辐照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稳定转染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敲低DJ-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梯度辐照(0、4、6、8 Gy)下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将转染空病毒的对照组(shRNA-Control)与 DJ-1敲低组(shRNA-DJ-1)细胞进行 6 Gy X线辐照,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各组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途径相关蛋白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的表达变化。结果:敲低DJ-1后,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内DJ-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6 Gy剂量辐照诱导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的迁移能力最强。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显示,在6 Gy辐照条件下敲低DJ-1后kyse150和kyse45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Western blot显示,敲低DJ-1联合辐照后E-cadherin表达上升,N-cadherin表达下降,MMP2表达下降。结论:敲低DJ-1表达可以降低辐照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E-cadherin、下调N-cadherin和MMP2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EMT进程有关。

    • 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及耐药后对化疗的敏感性

      2020(8):1091-1097.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3 CSTR:

      摘要 (2035) HTML (75) PDF 12.09 M (2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H1975AR,对亲本和耐药细胞株进行鉴定,探讨耐药机制。方法:在体外采用浓度递增的方法予奥希替尼处理诱导H1975细胞建立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H1975AR;光镜及Giemsa染色比较2种细胞形态学差异;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磺酰罗丹明B(sulforthodamine B,SRB)法检测细胞增殖,评估细胞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和化疗药的敏感性;分别予0、10、100、1 000 nmol/L奥希替尼处理6 h,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及下游增殖信号的变化。结果:①SRB法测得H1975AR的耐药指数为3 634.75,显示H1975AR是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株;②耐药细胞株形态发生改变且核浆比增大;③与H1975相比,给予奥希替尼处理对H1975AR的p-EGFR和p-ERK抑制作用不明显,且相同的给药浓度对H1975AR的p-AKT抑制作用较弱,同时下调c-Met的表达;④H1975和H1975AR对第一代EGFR-TKI耐药,对顺铂和紫杉醇敏感。结论:H1975AR细胞EGFR C797S顺式突变的产生是奥希替尼主要耐药机制,并对顺铂和紫杉醇敏感。

    •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GJA1⁃20k在氧化应激后参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

      2020(8):1098-110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4 CSTR:

      摘要 (1982) HTML (68) PDF 13.38 M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 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法获取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给予神经元过氧化氢(H2O2)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受体阻滞剂AG1024,分别设立Neuron组、Neuron+Stress组、Neuron+Astrocyte +Stress组及Neuron+Astrocyte+Stress+AG1024组,通过Western blot测定神经元GJA1-20k、去磷酸化(non-phosphorylated,NP)-Cx43的表达,谷氨酸转运酶(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PGC-1α、mtTFA、Tom20、CoxⅣ)、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s-9)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及ELISA法分别检测氧化应激因子NAPDH 氧化酶活性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测定神经元凋亡。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可明显上调在神经元氧化损伤后内源性GJA1-20k和NP-Cx43表达,抑制PGC-1α、mtTFA、Tom20、CoxⅣ的下调,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9表达,降低NAPDH氧化酶活性,降低炎性产物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的凋亡(P < 0.05)。在给予AG1024后,可明显抑制与以上因素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 < 0.05)。结论:与IGF-1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神经元内源性GJA1-20k的含量及线粒体功能的保护有关。

    • 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2020(8):1105-1110.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5 CSTR:

      摘要 (2560) HTML (65) PDF 6.23 M (3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1,MSR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内水平,对MSR1 野生型(wild type,WT)及敲除(knock out,KO)小鼠进行胫骨骨皮质缺损模型,并于术后第10天对缺损部位进行小动物CT扫描三维重建及参数分析。在体外实验中,用MSR1 WT及KO小鼠来源的原代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刺激BMSC,并通过CCK-8、Transwell、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实验检测MSR1对BM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探讨MSR1对BMSC成骨分化发挥调控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在体内水平,MSR1的缺失可导致小鼠骨愈合能力显著减弱。在体外水平,MSR1的敲除可显著影响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但不影响增殖及迁移能力。在机制探索方面,MSR1可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分泌,进而发挥其对BMSC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结论:MSR1是巨噬细胞发挥调节BMSC成骨分化作用的关键分子之一,这为今后靶向MSR1促进骨愈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原花青素对LPS/ATP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NF⁃κBp6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

      2020(8):1111-1118.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6 CSTR:

      摘要 (2595) HTML (65) PDF 13.76 M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联合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 NOD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p6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1.0 μg/mL LPS、2.5 μmol/L ATP诱导BV2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原花青素(0.1、1.0、2.5、5.0 μg/mL)干预细胞。采用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水平;微量酶标法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pro-caspase-1、p-NF-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原花青素对BV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LPS/ATP诱导可增加BV2细胞NO、IL-1β、IL-18水平以及LDH活力(P < 0.05),增加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 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初探

      2020(8):1119-112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7 CSTR:

      摘要 (1814) HTML (56) PDF 4.38 M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进行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和传代。不同浓度青蒿素分别预处理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每隔24 h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连续测定5 d,观察药物处理的最佳浓度。后续实验分为空白组、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早期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MMP2、MMP9、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150 μg/mL青蒿素作用48 h的细胞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和时间。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青蒿素+IL-6组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低于青蒿素组和青蒿素+AG490组(P < 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中MMP2、MMP9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1);MMP2、MMP9 mRNA在青蒿素组、青蒿素+AG490组的表达较青蒿素+IL-6组显著降低(P < 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中STAT3、p-STAT3、MMP2、MMP9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p-STAT3、MMP2、MMP9蛋白在青蒿素组、青蒿素+AG490组中的表达低于在青蒿素+IL-6组中的表达(P < 0.01)。结论:青蒿素对瘢痕疙瘩起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STAT3的过度激活来抑制MMP2、MMP9的表达。

    • 3D打印PLGA支架修复大鼠上颚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2020(8):1125-1129.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8 CSTR:

      摘要 (1592) HTML (73) PDF 7.27 M (3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修复大鼠上颚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PLGA 溶解于丙酮中,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间距为100 μm、单层厚度为60 μm的圆盘形网格状支架材料。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6),制备直径为3 mm的上颚圆形骨缺损,实验组在骨缺损中植入3D打印的PLGA支架后缝合关闭缺损,对照组术后仅缝合关闭缺损。术后8周处死大鼠,行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观察缺损处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成功制备3D打印PLGA支架。大鼠上颚骨缺损造模后8周,植入3D打印PLGA支架的实验组骨体积分数(bone-volume/total-volume,BV/TV)大于对照组(P < 0.05),骨缺损未愈合面积小于对照组(P < 0.05)。通过上颚骨组织HE染色,发现实验组骨缺损边缘有大量新生骨质,而对照组只有少量新生骨质。结论:3D打印PLGA支架能够促进大鼠上颚骨缺损的骨再生。

    • 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人工骨对兔结核性骨缺损治疗的研究

      2020(8):1130-113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09 CSTR:

      摘要 (1595) HTML (69) PDF 9.79 M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人工骨,治疗兔免疫骨结核,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骨实际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明胶和聚己内酯复合包裹法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人工骨;通过注射结核因子建立兔右侧股骨免疫骨结核模型,对骨结核模型进行病灶清除术,在缺损部位植入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免疫人工骨,并在术后7、14、28 d检测抗结核药血药浓度;术后第4、12周,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成功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骨,电子显微镜下免疫人工骨空隙基本均匀,抗结核药物分散在空隙之间。成功建立兔股骨结核模型,并形成骨结核空洞;术后28 d治疗组还维持一定的抗结核药血药浓度;术后4周结核骨治疗组患处软骨细胞增殖活跃,并出现骨性愈合;术后12周,治疗组缺损愈合完全,缺损已被抗结核人工骨诱导的骨组织修复;对照组骨损也出现愈合,但骨质愈合弱。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显示,术后12周,形成的破骨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对照组的破骨数量多于治疗组。ELISA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降低。结论: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骨能够有效地治疗兔免疫骨结核,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血药浓度,成骨效果好。

    • 基于TCGA数据库挖掘胰腺癌预后相关甲基化位点

      2020(8):1135-1139.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0 CSTR:

      摘要 (3006) HTML (104) PDF 486.15 K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内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renocarcinoma,PDAC)相关数据的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发现影响PDAC预后的甲基化位点及基因。方法:从TCGA网站下载2016年1月28日更新版本的有关PDAC的临床数据、甲基化数据(基于Illumina Methylation 450芯片)及转录组数据(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纳入兼具预后数据和甲基化数据的患者179例,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每个位点甲基化水平与PDA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进一步纳入兼有甲基化数据及转录组数据的患者173例,分析甲基化水平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最后分析mRNA表达水平与PDA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用于甲基化预后分析的179例患者年龄为(64.64±10.96)岁,用于相关性分析和mRNA预后分析的173例患者年龄为(64.46±10.91)岁,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均为20.1个月。本研究发现的与PDAC预后关系最显著的前20个甲基化位点中,11个位点的高甲基化水平为PDAC预后的危险因素,9个为保护因素。位于ZNF438基因5′UTR区的cg01656216探针靶向的位点与PDAC预后相关最显著(HR=0.37,95%CI:0.24~0.56,P=4.11×10-6)。进一步发现8个位点甲基化水平与相应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P < 0.05),其中PKP3(cg20268054)和EFNB2(cg22179913)的mRNA表达水平还与预后有关(HR=1.66,95%CI:1.06~2.61,P=0.027;HR=1.86,95%CI:1.21~2.88,P=0.005)。结论:通过对TCGA数据库PDAC样本的分析发现,PKP3和EFNB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PDAC预后相关,可进一步发掘其作为PDAC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潜能。

    • 基于微阵列数据分析的甲状腺癌circRNA⁃miRNA调控预测模型研究

      2020(8):1140-1148.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1 CSTR:

      摘要 (2201) HTML (79) PDF 79.96 M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微阵列分析寻找更多甲状腺癌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R软件分析来自基因表达图谱(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93522得到差异表达的circRNA。使用miRDB、miR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相关微小RNA(miRNA)和信使RNA(mRNA),结合来自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513个甲状腺癌组织样本和59个癌旁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利用Cytoscpe软件构建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以及生存曲线分析等,筛选其中重要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进一步结合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0807、GSE3467和GSE33630以及TCGA库中数据及临床资料验证得到的调控网络。结果:构建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包括18个circRNA、8个miRNA和26个mRNA。GO分析显示,其中一些mRNA参与细胞代谢、迁移等,并参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复合物的组成。KEGG分析显示,一些mRNA与PI3K-AKT通路、MAPK通路和P53信号通路等相关。结合circRNA评分构建由21对circRNA-miRNA关系对和16对miRNA-mRNA关系对组成的重要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其中包括6个circRNA、8个miRNA和16个mRNA。根据TCGA数据库中表达验证及临床资料分析,得到hsa_circ_0001658-hsa-mir-183-AKAP12调控网络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多条circRNA-miRNA-mRNA网络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hsa_circ_0001658-hsa-mir-183-AKAP12调控网络最为重要,这可能有助于寻找更多的甲状腺癌诊断与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长链非编码RNA MIR4713HG调节结直肠癌进展及预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0(8):1149-1155.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2 CSTR:

      摘要 (2224) HTML (88) PDF 14.89 M (2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codding RNA,lncRNA)MIR4713HG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进展及预后的作用,并进一步预测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CRC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数据,应用Perl及R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行生存、独立预后及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最强的差异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与CR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R软件对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行独立预后分析;最后,对目的基因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并利用R软件分析目的基因与潜在靶基因的相关性,预测目的基因调控CRC进展及预后可能的机制。结果:通过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获得7 866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行生存、独立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发现,MIR4713HG与CRC的生存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均显著相关。选取MIR4713HG作为目的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发现MIR4713HG在CR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 < 0.001);MIR4713HG与CRC的分级、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 < 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无相关性(P=0.999);独立预后分析提示患者预后与MIR4713HG、年龄、肿瘤分级、TNM分期相关(P < 0.05),MIR4713HG及年龄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GSEA显示,MIR4713HG在P53信号通路中被富集;MIR4713HG与潜在靶基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4713HG与BAK1、FAS具有相关性(|r|>0.25,P < 0.001)。结论:lncRNA MIR4713HG可作为评价CRC进展及预后的靶标,其可能通过P53/BAK1/FAS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长双歧杆菌对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L⁃10、IL⁃12、TGF⁃β分泌以及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2020(8):1156-1162.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3 CSTR:

      摘要 (1733) HTML (63) PDF 10.68 M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研究长双歧杆菌对C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9例活动期C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对16S rR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将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上清、长双歧杆菌培养基或PBS分别与CD患者PBMC体外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和TGF-β 浓度。结果:C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别。门水平上,CD患者组变形菌门含量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含量显著减少;属水平上,CD患者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链球菌及韦荣氏球菌属含量显著增加,而柔嫩梭菌属、Gemmiger、双歧杆菌、瘤胃球菌、罗斯氏菌和Fusicatenibacter等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与培养基和PBS组相比,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可刺激CD患者PBMC分泌大量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而对促炎因子IL-12并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组IL-10/IL-12比值及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比例较培养基组和PBS组明显增高,其中长双歧杆菌上清液组增高最为明显。结论: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显示出抗炎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的分化。长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在未来炎症性肠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 慢性肾脏病患者尿电解质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2020(8):1163-1169.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4 CSTR:

      摘要 (1780) HTML (65) PDF 471.33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24 h尿电解质排泄特点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住院CKD患者752例,回顾性分析24 h尿电解质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尿钠、尿钾排泄在CKD 1~4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钙、尿磷排泄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呈下降趋势(P<0.05)。无论CKD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尿钠、尿钾与尿蛋白呈正相关,尿钙与尿蛋白呈负相关(P<0.05),尿磷与尿蛋白无相关性(P>0.05)。低尿磷组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高尿磷组,低尿钙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高尿钙组,高尿钾组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低尿钾组(P<0.05)。结论:CKD患者尿电解质水平与尿蛋白、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等合并症的患病率存在关联,其管理应受到更多重视。

    • 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0(8):1170-1175.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5 CSTR:

      摘要 (1519) HTML (55) PDF 2.25 M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患者入院时及早期复苏6 h后动脉及外周静脉血血气分析,记录患者动脉血乳酸(A-lac)及外周静脉血乳酸(V-Lac),计算患者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ΔLac),根据患者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变化,预测患者预后。结果:共入选59例感染性休克复苏达标患者,28 d存活34例,死亡25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CHE) 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明显升高(P < 0.05),患者入院时A-Lac和V-Lac明显升高(P < 0.05),早期复苏6 h后V-Lac和ΔLac明显升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后ΔLac是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早期复苏6 h后Δ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38(OR=74.107,P < 0.001),最佳临界值为0.65 mmol/L时,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85.3%。结论:外周静脉-动脉血乳酸差值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临床及生存分析

      2020(8):1176-1180.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6 CSTR:

      摘要 (1537) HTML (66) PDF 2.25 M (2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12例HLH患儿中发生CNS受累的2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CNS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及转归资料,进行预后及生存分析。结果:29例CNS-HLH患儿中22例(84.1%)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多表现为抽搐和意识不清。28例进行脑脊液检查和CNS影像学检查,其中18例(62.0%)伴有脑脊液检查异常,9例(32.1%)头颅CT或MRI出现异常信号,17 例(60.7%)出现脑萎缩及脑沟宽深、脑室饱满等表现。112例HLH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75.9%,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提示CNS-HLH总体生存较非CNS受累患儿差(χ2=3.936,P=0.047)。接受HLH-2004/94方案治疗的23例CNS-HLH患儿鞘注组(n=17)总体生存显著优于未鞘注组(n=6)(χ2=6.003,P=0.014)。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未进行鞘内注射、血红蛋白≤60 g/L是影响CNS-HLH儿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S-HLH总体预后差,HLH患儿需全面评估CNS受累情况,未接受鞘内注射和重度贫血为CNS-HLH的独立预后因素。

    • 进展期胃癌组织中FOXP1和Ki67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8):1181-1185.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7 CSTR:

      摘要 (1584) HTML (81) PDF 2.05 M (2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中叉头框P1(forkhead box P1,FOXP1)的表达与增殖因子Ki67的关系,探讨FOXP1联合Ki67与临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法分析胃癌及癌旁组织中FOXP1和Ki67表达,对FOXP1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两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FOXP1在癌组织中低表达,FOXP1和Ki67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负相关。Ki67高表达和FOXP1低表达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论:Ki67和FOXP1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共同影响胃癌患者预后。

    • 5~6岁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2020(8):1186-1189.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8 CSTR:

      摘要 (1647) HTML (80) PDF 429.21 K (3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5~6岁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分布及立体视锐度与眼球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招募南京市雨花台区5~6岁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前节、眼底、眼生物学参数、小瞳屈光度、睫状肌麻痹验光、随机点立体视等。分析5~6岁儿童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立体视锐度与眼球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 154名儿童纳入研究,立体视锐度为40弧秒(652例)占56.5%,60弧秒(388例)占33.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双眼眼轴差值(P < 0.001)、生活视力(P < 0.001)、双眼球镜度数差值(P < 0.001)均与立体视锐度相关。结论:5~6岁儿童的双眼眼轴差值越大、生活视力越差、双眼球镜度数差值越大,则立体视越差。

    • 2型糖尿病PET/CT脑葡萄糖代谢统计参数图分析

      2020(8):1190-1193. DOI: 10.7655/NYDXBNS20200819 CSTR:

      摘要 (2012) HTML (74) PDF 26.02 M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已被临床确诊且无明显脑损伤的T2DM患者,选取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运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对两组脑部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o-2-deoxyglucosel,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资料进行基于体素水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获得有脑葡萄糖代谢差异区域的Talairach坐标值及相对应的脑区。结果:T2DM患者脑PET/CT成像显示区域性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模式,大脑额顶叶认知皮层葡萄糖代谢减低,而广泛的脑白质区域葡萄糖代谢增高,与H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与炎症反应有关的脑白质代谢增高加重T2DM患者脑白质损伤,同时小脑后叶认知皮层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可能对大脑认知皮层有负反馈作用。这一特定区域脑葡萄糖代谢差异模式,为T2DM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0(8):1194-1197.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0 CSTR:

      摘要 (2014) HTML (100) PDF 413.38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13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与术后转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手术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年龄(51.8±11.5)岁,其中男102例,女36例,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行孙氏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15例(10.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脑梗、术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均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手术复杂、病死率较高,加强围手术期脏器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降低术后透析率,加强对神经系统保护,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减少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长链脂肪乳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失衡的调节作用

      2020(8):1198-1201.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1 CSTR:

      摘要 (1475) HTML (59) PDF 3.31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链脂肪乳对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5—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助孕RIF患者75例,静脉长链脂肪乳治疗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亚群比例。结果:75例RIF患者经静脉脂肪乳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细胞亚群比例为(2.46±1.23)%,较治疗前的(2.30±0.83)%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异常降低的35例RIF患者,结果显示,静脉脂肪乳治疗后,该组RIF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亚群比例为(2.18±0.64)%,较治疗前的(1.63±0.29)% 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长链脂肪乳对于RIF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失衡具有调节作用,可能在诱导免疫耐受,促进胚胎植入,降低流产率中发挥作用。

    • 611例双胎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

      2020(8):1202-1205.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2 CSTR:

      摘要 (1429) HTML (73) PDF 404.53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双胎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8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羊膜腔穿刺的309例双胎妊娠孕妇,抽取双胎羊水进行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分析双胎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结果:618例双胎羊水标本成功培养611例,培养成功率为98.87%。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9例,检出率为6.38%,其中数目异常占17.95%(7/39)、结构异常43.59%(17/39)、嵌合体30.77%(12/39)和标记染色体7.69%(3/39)。染色体多态性18例,检出率为2.95%,涉及1、15、16、22、Y号染色体。结论:双胎孕妇通过羊水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检查是双胎产前诊断的可靠方法,能有效减少双胎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疗效

      2020(8):1206-1209.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3 CSTR:

      摘要 (1538) HTML (67) PDF 456.16 K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管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断指再植术后指体成活率、血管危象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手外科拟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患侧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术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患侧C6横突水平颈长肌表面穿刺置管,外接电子输注泵(0.2%盐酸罗哌卡因150 mL,负荷量3 mL,背景输注量2 mL/h)行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持续72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4、48、72 h患侧桡动脉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前臂掌心温度、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疼痛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4、48、72 h患侧桡动脉血流PI高于对照组和健侧(P < 0.05),掌心温度高于对照组和健侧(P < 0.05);观察组再植指成活率100%,高于对照组86.6%的成活率(P < 0.05);术后24 h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断指再植术后72 h内行持续SGB可通过阻断颈胸交感神经节,有效提高患指PI和掌心温度,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指体成活率。

    • 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后小剂量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

      2020(8):1210-1213.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4 CSTR:

      摘要 (1729) HTML (61) PDF 2.78 M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且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患者95例(动脉瘤99个)。替罗非班应用方法为支架半释放前1 min内以5 μg/kg 的负荷剂量静脉推注,后以0.1 μg/(kg·min)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12~24 h,撤药前4 h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口服药物交替。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及MR或CT复查,观察有无缺血性事件或脑出血发生。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RS)<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缺血性事件(包括术中、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2例(13%),脑出血3例(3%),3个月良好预后85例(90%),死亡6例(6%)。结论:经静脉维持小剂量替罗非班作为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过渡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8):1214-1217.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5 CSTR:

      摘要 (1919) HTML (60) PDF 422.94 K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抗凝联合抗栓治疗对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 2017年1 月—2018 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00 例,分为双抗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和阿加曲班组(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及颅脑影像学、卒中评分和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NIHSS)评分在治疗第7、14 天均显著下降,Barthel指数(BI指数)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等明显出血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在前循环梗死治疗中疗效相似,而阿加曲班组在后循环脑梗死治疗中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可明显降低 NIHSS 评分、升高BI指数。结论: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司匹林抗栓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均可有效改善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特点,尤其对后循环梗死的患者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 肺癌术后患者早期胸水乳糜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8):1218-1221.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6 CSTR:

      摘要 (1842) HTML (75) PDF 409.60 K (2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术后早期胸水乳糜试验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6—12月肺癌手术治疗的488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晨空腹抽取胸水送检做乳糜定性试验,统计学分析胸水乳糜试验结果与临床乳糜胸的关系,以及影响胸水乳糜试验结果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胸水乳糜定性试验阳性率为48.16%(235/488),其中有12例术后发生临床乳糜胸;胸水乳糜定性试验阴性率为51.84%(253/488),阴性患者均未出现临床乳糜胸。卡方分析显示早期胸水乳糜定性试验结果与后续乳糜胸发生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P=0.024)、术前血清总胆固醇含量(P=0.018)、术前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14)、术后白蛋白水平(P=0.015)、淋巴结清扫范围(P=0.018)是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胸水乳糜定性试验阳性结果产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胸水乳糜定性试验,结合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等指标构建合适的预警模型,给予具体化分级饮食方案,以促进患者恢复并满足其营养目标需要量。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和干眼临床研究

      2020(8):1222-1225.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7 CSTR:

      摘要 (1574) HTML (66) PDF 439.89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角膜神经纤维的表现,探讨SLE患者干眼和神经纤维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HRT3-CM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比较30例(52只眼)SLE患者和33例(49只眼)健康对照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orneal nerve fiber density,CNFD)、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corneal nerve branch density,CNBD)、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orneal nerve fiber length,CNFL)和角膜神经纤维迂曲度(corneal nerve fiber tortuosity,CNFT),分析SLE患者干眼临床综合评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LE无干眼组、SLE干眼组、健康无干眼组和健康干眼组CNB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LE干眼组的CNBD明显小于健康干眼组和健康无干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NFL、CNFD、CNFT的差异在4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干眼组的SLEDAI 评分与干眼临床综合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1,P=0.004),SLE干眼组的病程与干眼临床综合评分无相关性(r=0.34,P=0.069);SLE干眼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参数与干眼临床综合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 0.05)。结论:SLE发生干眼时,角膜神经结构异常可能为干眼的内在原因之一,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用于检查SLE角膜神经的病变情况;SLE病情严重程度与干眼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Excluder、Zenith支架近端不良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疗效和解剖学因素分析

      2020(8):1226-1230.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8 CSTR:

      摘要 (1510) HTML (76) PDF 420.81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Excluer、Zenith两款支架在治疗不良近端瘤颈(hostile proximal neck,HPN)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影响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xcluder和Zenith两款支架治疗的存在HPN的AAA患者资料,观察并比较围手术期临床和技术成功率,随访不良事件,对影响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瘤颈解剖学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Excluder组101例患者中21例发生不良事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20.8%,临床成功率100%,技术成功率96.0%;Zenith组78例患者中16例发生不良事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20.5%,临床成功率96.2%,技术成功率89.8%。Excluder组和Zenith组发生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为18例和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瘤颈长度、梯形瘤颈是Excluder组术中及术后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P=0.046,P=0.040);瘤颈角度是Zenith组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P=0.037)。结论:Excluder和Zenith两款支架治疗存在HPN的AAA是安全和有效的。

    • 心率和血钙影响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QRS波时限

      2020(8):1231-1234. DOI: 10.7655/NYDXBNS20200829 CSTR:

      摘要 (1315) HTML (63) PDF 401.87 K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男性患者QRS波时限(QRS duration,QRS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13例T2DM男性作为病例组,从同期该院体检中心选择513例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记录心电图和生化指标,采用1985年Forster提出的公式估算血清离子钙(ionized calcium,iC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指标;Pearson相关分析QRSd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以QRSd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线性回归分析QRSd的影响因素,为避免共线性,血清总钙(total calcium,tCa)、iCa分别代入不同模型。结果:病例组QRSd、tCa、iCa小于对照组[分别(83.85±9.18)ms vs.(86.55±9.35)ms,(2.28±0.10)mmol/L vs.(2.32±0.11)mmol/L,(1.17±0.05)mmol/L vs.(1.18±0.06)mmol/L;P < 0.01],心率(heart rate,HR)大于对照组[(74.07±10.97)次/min vs.(70.78±10.25)次/min,P < 0.01]。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QRSd与tCa、iCa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17、0.12、0.07,P<0.01或0.05),与HR、病程和年龄呈负相关(r分别为-0.16、-0.10、-0.16,P<0.01或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tCa和其他指标为自变量时,HR、年龄、tCa是QRSd的独立影响因素(β分别为-0.14、-0.11、11.61,P<0.01)。iCa代替tCa纳入模型时,HR、年龄、iCa是QRSd的独立影响因素(β分别为-0.14、-0.12、16.63,P<0.01)。结论:T2DM男性QRSd较正常男性缩短,可能与他们HR增快和血钙降低有关。

    • APC基因甲基化与上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

      2020(8):1235-1240. DOI: 10.7655/NYDXBNS20200830 CSTR:

      摘要 (1785) HTML (81) PDF 496.38 K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甲基化与上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等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PC”“methylation”“esophageal cancer/esophagus cancer”“gastric cancer/stomach cancer”,中文检索词为APC、甲基化、食管癌、胃癌,同时辅以人工检索参考文献。检索范围为2000年1月—2018年2月。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入选研究共17项,病例组共1 201例,对照组共959例,数据表现为异质性。APC甲基化与上消化道肿瘤发病关联强度较高(OR=13.24,95%CI:6.42~27.33,P < 0.001)。同时APC甲基化与TNM分期也存在关联(OR=3.95,95%CI:1.46~10.66,P=0.007)。结论:APC基因甲基化与上消化道肿瘤发病关联程度明显,应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价值较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