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第9期封面与目录

      2021(9).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01

      摘要 (761) HTML (81) PDF 27.10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CDDO⁃Me对缺氧诱导的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

      2021(9):1273-1280.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1

      摘要 (1542) HTML (471) PDF 15.21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甲基巴多索隆(bardoxolone methyl,CDDO-Me)对缺氧诱导的人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pulmonary artery adventitia fibroblast,PAAF)活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PAAF,随机分为常氧组(21%O2)、缺氧组(1%O2)、缺氧+ CDDO-Me组和常氧+CDDO-Me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以及细胞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α-SMA、Ⅰ型胶原蛋白、波形蛋白表达以及Smad3、p65磷酸化水平。结果:CDDO-Me(62.5、125.0、250.0、500.0 nmol/L)可以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缺氧诱导的PAAF细胞活力的升高,并在250.0 nmol/L和500.0 nmol/L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CDDO-Me(500.0 nmol/L)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迁移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恢复细胞形态,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在缺氧条件下,CDDO-Me(500.0 nmol/L)显著降低PAAF中ROS和MDA水平,升高GSH和SOD含量,提高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CDDO-Me(500.0 nmol/L)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细胞因子TGF-β1的分泌,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CDDO-Me(500.0 nmol/L)还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中NF-κB(p65)的核转位及其磷酸化,并抑制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论:CDDO-Me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PAAF增殖、迁移以及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提高PAAF抗氧化应激能力,并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

    • 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2021(9):1281-1288.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2

      摘要 (1395) HTML (333) PDF 70.45 M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fasudil dichloroacetate,FDCA)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组、CON+FDCA组、慢性缺氧(chronic hypoxia,CH)组、CH+FDCA组。将CH、CH+FDCA组置于(10.0 ± 0.1)%氧浓度的常压缺氧箱中持续缺氧,CON+FDCA、CH+FDCA组从缺氧第15天开始,给予FDCA 43.3 mg/(kg·d)灌胃治疗。缺氧28 d后测量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采用HE、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肺血管及右心室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和肌球蛋白磷酸化酶(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se,MLCP)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测定大鼠肺组织中ROCK1、ROCK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DCA可以降低HPH大鼠的RVSP及RVHI,缓解右心室心肌肥大,减轻肺血管中膜肥厚程度,降低完全肌化型血管比例,抑制肺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并下调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此外,FDCA可显著降低HPH大鼠肺组织中MLCK水平,并升高MLCP水平,同时抑制ROCK1、ROCK2蛋白表达。结论:FDCA可抑制肺血管收缩与重构,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慢性缺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治疗HPH的潜在化合物。

    • 活性维生素D3对脓毒血症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21(9):1289-1295.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3

      摘要 (848) HTML (664) PDF 148.50 M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vitamin D3,Vit D3)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Vit D3组、模型组(LPS组)和治疗组(LPS+ Vit D3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15 mg/kg LPS腹腔注射建立脓毒血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Vit D3组和治疗组小鼠在注射LPS后即刻(0 h)、8 h、16 h,给予Vit D3(2.5 μg/k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4 h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小鼠,收集小鼠的血液和肝脏用于后续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Vit D3可降低血清和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提高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肝脏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Vit D3降低了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水平。此外,与模型组相比,Vit D3下调了肝组织中IL-1β、TNF-α、NF-κB p65 和 NF-κB p50的表达,上调了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p45-relatec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的表达。结论:Vit D3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一效果可能部分是VDR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所致。

    • M1型巨噬细胞极化在内皮细胞转分化及慢性移植肾失功中的作用

      2021(9):1296-1303.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4

      摘要 (1532) HTML (736) PDF 200.98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在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ndothelium-to-myofibroblast transition,EndMT)及慢性肾移植失功(chronic allograft dysfunction,CAD)中的作用。方法:从GEO公共数据库中下载GSE21374转录组测序数据,并使用Cibersort软件分析CAD患者移植肾中的免疫细胞的浸润状态。收集本中心CAD患者的移植肾切除标本,使用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等方法观察M1型巨噬细胞在移植肾组织中的浸润情况。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向M1极化。Transwell小室构建M1型巨噬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共培养模型。使用PCR、WB和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的CD31与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基于GEO公共数据库,发现单核-巨噬细胞明显浸润于CAD移植肾组织中(P<0.05);在本中心的CAD患者移植肾标本中,CD68(+)iNOS(+)M1型巨噬细胞亦明显浸润于肾小球及间质中,且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在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发现,M1型巨噬细胞可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过程。结论:M1型巨噬细胞明显浸润于CAD患者的移植肾组织中,并可能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发生EndMT促进CAD的进展。

    •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抑制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初步研究

      2021(9):1304-1309.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5

      摘要 (1293) HTML (333) PDF 30.43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扩增、质粒构建、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ec1;CCK-8法检测Pec1蛋白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检测MH-S细胞的吞噬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灭活菌的吞噬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ec1,原核表达并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Pec1,其分子量为30.5 kDa。Pec1对MH-S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ec1浓度越高,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ec1能减少MH-S细胞对中性红的内吞,抑制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灭活菌的吞噬作用。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MH-S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

    • 凋亡抑制蛋白c⁃FLIP(L)调控肺纤维化过程的机制

      2021(9):1310-1314.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6

      摘要 (1398) HTML (498) PDF 51.73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凋亡抑制蛋白c-FLIP(L)在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其异常表达参与肺纤维化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对正常鼠与模型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分析c-FLIP(L)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分子E-cadherin的表达。构建表达c-FLIP(L)的稳定细胞株,qRT-PCR检测EMT标志分子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的mRNA表达。采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诱导细胞发生EMT,通过Smad报告基因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c-FLIP对TGF-β1诱导EMT发生的影响。结果:c-FLIP(L)表达水平在肺纤维化组织中明显升高,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性。C-FLIP(L)能促进肺上皮细胞的EMT表型,并促进TGF-β1诱导的Smad信号通路激活,而敲减c-FLIP(L)表达能阻滞TGF-β1诱导的EMT进程。结论:c-FLIP(L)在肺纤维化过程中高表达能促进EMT发生,是肺纤维化病程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

    • α7⁃nAChR通过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缓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

      2021(9):1315-1321.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7

      摘要 (896) HTML (559) PDF 37.91 M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激活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对小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建立小鼠OA模型。模型小鼠随机分成MIA单独给药组、0.5 mg/kg烟碱(nicotine,Nic)治疗组、1 mg/kg Nic治疗组和Nic +α7-nAChR特异性拮抗剂甲基牛扁碱(methyllycaconitine,MLA)治疗组,对照组小鼠则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制备后7、14、21 d应用Von Frey纤维丝评价小鼠疼痛行为指标机械缩足反射潜伏期;第21天时处死小鼠,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甲苯胺蓝和番红固绿染色,评估膝关节软骨破坏情况并进行关节软骨退变评分;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ling,TUNEL)分析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水平;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9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模型制备后21 d,MIA组小鼠机械缩足反射潜伏期阈值显著下降至(0.28 ± 0.02)g,关节软骨退变评分和蛋白聚糖损失评分分别升高至(5.33 ± 1.19)分和(2.33 ± 0.27)分,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至(31.83 ± 3.89)%。而1 mg/kg Nic能显著减轻MIA引起的小鼠膝关节疼痛行为(P < 0.05),降低MIA诱导的软骨退变(P < 0.05)和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坏死(P < 0.05)。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MIA可明显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Bax和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而Nic治疗组能逆转MIA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显著升高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和cleaved caspase-9/caspase-9的比率(P < 0.05),上述这些Nic的作用均能被MLA消除。结论:激活α7-nAChR能抑制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对OA模型小鼠的软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WNT7b促进黑素瘤细胞的迁移、侵袭与上皮间质转化

      2021(9):1322-1328.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8

      摘要 (863) HTML (452) PDF 69.49 M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WNT7b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其促进恶性黑素瘤细胞发生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人源黑素瘤细胞系中WNT7b的表达情况,挑选WNT7b高表达细胞系A375,瞬时转染小干扰RNA敲低WNT7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敲低WNT7b对A375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关键标志物及与黑素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家族成员的表达。结果:WNT7b在人恶性黑素瘤细胞系A375、SK-MEL-28、A875中均有表达,A375的WNT76较其他细胞系表达量更高;敲低WNT7b使A375细胞生长阻滞于G1期,同时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受到抑制。检测EMT相关蛋白,发现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调。进一步检测MMP家族成员的表达,发现MMP-2、MMP-7与MMP-9降低。结论:WNT7b在人源黑素瘤细胞中可能通过抑制MMP的表达,诱导EMT的发生,从而促进黑素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 纯钛表面复合胶原蛋白凝胶涂层改性及其生物学性能初探

      2021(9):1329-1335. DOI: 10.7655/NYDXBNS20210909

      摘要 (632) HTML (315) PDF 40.38 M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并探究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将Ⅰ型胶原蛋白制成凝胶,并附着于纯钛试件表面形成生物胶原蛋白涂层。以光滑钛表面为对照组,胶原蛋白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实验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试件表面元素组成,红外光谱测试仪(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检测试件表面基团,接触角仪检测试件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CK-8、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Western blot评价钛表面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试件表面机械划痕变浅,XPS元素分析和FT-IR检测证实钛表面存在胶原蛋白涂层。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试件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表面亲水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胶原蛋白涂层钛表面能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活性,并上调ALP活性以及成骨相关蛋白Runx2、Osterix和OCN的表达。结论:纯钛表面复合胶原蛋白凝胶涂层改性能增强钛表面亲水性,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 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检测CAR⁃T细胞杀伤的方法学研究

      2021(9):1336-1341.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0

      摘要 (937) HTML (2892) PDF 25.64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两种杀伤实验方法在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针对不同性质靶细胞开展杀伤实验时的适用性。方法: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靶细胞(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采用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开展CAR-T细胞的杀伤实验,比较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趋势的一致性。结果: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在靶细胞为悬浮细胞的杀伤实验中能检测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杀伤(P < 0.01),但在靶细胞为贴壁细胞的实验中差异不显著;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在悬浮和贴壁两种靶细胞的杀伤实验中都能检测到显著的杀伤(P < 0.01)。结论: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更适合靶细胞为悬浮细胞的杀伤实验,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对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都适合,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 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联合调Q1064 nm激光对黄褐斑豚鼠模型表皮黑素细胞的影响

      2021(9):1342-1347.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1

      摘要 (668) HTML (159) PDF 19.25 M (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联合调Q1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豚鼠模型后对表皮黑素细胞(melanocyte,MC)的影响,为联合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60只豚鼠随机抽取12只为A组(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为B组(模型制备组),造模45 d后分为B1(模型对照组)、B2(激光治疗组)、B3(大豆治疗组)、B4(大豆联合激光组),在治疗不同时期比较各组皮肤表观指标、皮肤CT、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Melan A变化,观察对表皮MC的影响。结果:①造模后,B1、B2、B3、B4组与A组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显著增高(P<0.05),豚鼠黄褐斑模型制备成功。②B2、B3、B4组治疗前、后SOD活力及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4组差异最显著(P<0.05)。③治疗5周即刻起,B2、B3、B4组与治疗前相比,MC阳性目标数量显著下降(P<0.05),B4组差异最显著(P<0.05)。结论:调Q1064 nm激光联合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治疗黄褐斑较单独治疗效果更佳。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的研究

      2021(9):1348-1353.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2

      摘要 (825) HTML (310) PDF 543.23 K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EGC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且根据评分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结果: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OR=12.163,95%CI:2.735~54.102)、切除标本直径>4 cm(OR=19.091,95%CI:3.726~97.819)、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OR=5.334,95%CI:1.013~28.088)是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为1分,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为2分,切除标本直径>4 cm为2分。根据评分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其AUC值为0.85(95%CI:0.753~0.94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分,以评分0~1分定义为低危组,评分2~5分定义为高危组,评分为低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3%(2/194),评分为高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6.67%(17/1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8,P<0.001)。结论: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切除标本直径大于4 cm、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识别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高风险患者。

    • 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21(9):1354-1360.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3

      摘要 (628) HTML (217) PDF 10.94 M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NVAF患者51例,将其分为两组:合并冠心病组以及未合并冠心病组,进行食道超声检查及电话随访。同时纳入同期20例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栓塞的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结果:NVAF合并冠心病组(n=15)较未合并冠心病组(n=36)的栓塞及出血风险更高,但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终点事件无明显差异。与长期接受药物抗凝的冠心病患者相比,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明显降低大出血风险。中度及重度的左房自显影与终点事件密切相关。结论:不论是否合并有冠心病,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均可预防栓塞并降低大出血发生。左房自显影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左心耳封堵术预后的预测因子。

    • 116例卵圆孔未闭伴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2021(9):1361-1363.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4

      摘要 (942) HTML (339) PDF 428.84 K (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伴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19年2月—2021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筛查Ⅲ~Ⅳ级右向左分流且在该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卵圆孔未闭并行介入封堵的患者116例,随访观察介入封堵成功率、术后分流情况、术后脑卒中及头痛事件,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率为97.4%,随访期内无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新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多普勒结果证实术后3 d,75.2%(85/113)患者分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偏头痛症状患者术后6个月头痛影响测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01),随访期内无影像学提示的新发卒中。结论:卵圆孔未闭伴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高且安全;术后脑卒中及偏头痛等神经系统事件明显减少,疗效肯定。

    • 161例成人起病经典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2021(9):1364-1368.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5

      摘要 (954) HTML (416) PDF 453.22 K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成人起病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61例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对患者入组时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组和微血管并发症组,比较两组在性别、病程、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起病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161例,男80例,女81例。T1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为27.3%(44例),其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5.6%(9例)、14.9%(24例)和18.0%(29例)。微血管并发症组的男性比例、病程、受访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较无微血管并发症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长病程(OR=1.093,95%CI=1.023~1.168)及收缩压(OR=1.049,95%CI=1.021~1.078)、糖化血红蛋白(OR=1.214,95%CI=1.006~1.464)和血尿素氮(OR=1.487,95%CI=1.113~1.987)水平升高是成人起病经典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长病程、血糖和血压控制不佳、肾功能受损的成人起病经典T1DM患者,其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 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型爆裂骨折中骨水泥推注条件的研究

      2021(9):1369-1374.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6

      摘要 (738) HTML (247) PDF 3.37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寻找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型爆裂骨折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最佳推注时间及推注量。方法:回顾近4年高龄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93例,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使用不同骨水泥推注时间及推注量,将患者按推注时间分为3组:A1(3~4 min)、A2(5~6 min)、A3(7~8 min),按推注量分为3组:B1(2~3 mL)、B2(4~5 mL)、B3(6~7 mL)。比较不同条件下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视觉模拟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中骨水泥的渗漏率与骨水泥推注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水泥推注量呈正相关。93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年,当骨水泥推注量为2~3 mL时,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均高于另外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后凸Cobb角变化均高于另外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低于另外两组;当骨水泥推注量为6~7 mL时,术后椎管占位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PKP治疗胸腰椎A3.2型骨折,当骨水泥推注时间在5~6 min,推注量为4~5 mL时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治疗效果确切、安全。

    • 三孔全胸腔镜技术在再次三尖瓣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2021(9):1375-1378.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7

      摘要 (751) HTML (251) PDF 39.16 M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左心瓣膜术后再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全胸腔镜下三尖瓣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与经右胸小切口技术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方法:2018年 1 月— 2020年 12 月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0例左心瓣膜术后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行全胸腔镜组(24例)及经右胸小切口组(26例)。对比两组术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手术时间、24 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腔镜组和小切口组各1例住院30 d死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组CPB时间较小切口组稍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小切口组。术后随访 1~36 个月,全胸腔镜组术后三尖瓣无瓣周漏及传导阻滞,小切口组1例瓣周漏,术后心功能恢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全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再次三尖瓣置换近期疗效满意,和小切口三尖瓣置换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是左心瓣膜术后再次三尖瓣置换的重要治疗方式。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辅助下微创治疗伴有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1(9):1379-1382.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8

      摘要 (584) HTML (159) PDF 26.79 M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辅助下微创治疗伴有邻近节段影像学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术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邻近节段腰椎管狭窄,利用DTI明确责任节段后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57.1±14.4)岁,手术时间(94.0±23.2)min,切口长度(12.0±1.6)mm,住院时间(6.5±2.6)d。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膜破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5.6±2.5)个月。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背痛VAS、根性痛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9.6%(43/48)。结论:伴有邻近节段影像学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使用DTI明确责任节段后行经皮内镜治疗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疗效及邻近节段发展尚需进一步观察。

    • 分析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2021(9):1383-1387. DOI: 10.7655/NYDXBNS20210919

      摘要 (572) HTML (171) PDF 8.58 M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确诊ALL儿童的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49例(ALL组),因眩晕、头痛或癫痫入院但MRI正常的儿童脑MRI资料49例(对照组)。采用MRIcron软件和Python编写的图像分析模块获得直方图参数,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ALL组直方图的峰度、偏度、方差、平均值、最大值以及除15th T1WI值以外的10th~95th T1WI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95th T1WI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56。结论: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可以区分ALL和正常儿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C⁃TIRADS联合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的应用价值

      2021(9):1388-1391.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0

      摘要 (1450) HTML (254) PDF 10.04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hinese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TIRADS)联合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结节123枚,根据超声图像按照C-TIRADS、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 TI-RADS、Kwak TI-RADS的3种不同TI-RADS分类标准进行分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预测分析,比较联合弹性成像前后各组组内及组间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甲状腺结节 C-TIRADS分类级别与结节恶性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独立预测时,C-TIRADS曲线下面积为0.88,在3种方式中最高,但三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弹性成像后,C-TIRADS的AUC最高,特异度显著提高(P<0.05),灵敏度高于ACR TI-RADS及Kwak TI-RADS组(P<0.05),诊断效能较前显著增加。结论:C-TIRADS分类标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评估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联合弹性成像能显著提高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

    • 基于可得数据的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识别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1(9):1392-1395.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1

      摘要 (853) HTML (249) PDF 497.20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可得数据分析现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因素在乳腺癌VTE患者与乳腺癌非VTE患者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乳腺癌患者VTE风险预测模型,从而为乳腺癌患者预防及预测VTE发生风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总结乳腺癌患者VTE相关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收集274例乳腺癌VTE患者与274例乳腺癌非VTE患者的10个相关风险指标,利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探索二者在相应指标上的显著性差异,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了乳腺癌患者VTE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是否有手术史、D-二聚体水平、脂蛋白、血浆蛋白C活性、C-反应蛋白是乳腺癌患者发生VTE的重要风险因素,基于这些风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75.36%。结论:基于可得数据构建的乳腺癌患者VTE风险因素预测模型在现有数据集上表现较好,但其泛化能力及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 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高危因素研究

      2021(9):1396-1399.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2

      摘要 (591) HTML (179) PDF 391.58 K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育龄期患者(18~48岁,排除该年龄段中的绝经女性)共1 866例,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 8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患者31例,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处理其临床资料。结果: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恶变率为1.67%。患者年龄≥40岁(OR=3.380,P=0.008),月经频发(OR=5.202,P=0.009),B超提示囊肿直径≥7.5 cm(OR=6.063,P < 0.001),B超见囊壁乳头状结构(OR=21.516,P < 0.001),单侧囊肿(OR=4.170,P=0.031),合并子宫肌瘤(OR=2.916,P=0.038)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40岁、月经频发、肿瘤直径≥7.5 cm、B超图像见囊壁乳头状结构、单侧囊肿、合并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生恶变的高危因素。

    • 壬二酸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在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21(9):1400-1405.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3

      摘要 (1016) HTML (393) PDF 8.09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传统的单纯使用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和15%壬二酸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102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传统治疗组单纯使用口服羟氯喹和盐酸多西环素进行系统治疗12周,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在传统单纯治疗基础上同时外用15%壬二酸凝胶12周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疗效、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综合临床评估。最后继续观察12周,评价复发率。结果:治疗12周后,传统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37%,联合壬二酸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前后差值评分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复发率方面,传统治疗组复发率为24.07%,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复发率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壬二酸凝胶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帕金森病视幻觉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2021(9):1406-1410.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4

      摘要 (673) HTML (374) PDF 449.03 K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视幻觉是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者发现视幻觉与脑部结构、视觉通路和注意网络及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在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本文结合国内外多学科研究成果,对帕金森病伴发视幻觉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 正电子显像剂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1(9):1411-1415.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5

      摘要 (649) HTML (245) PDF 419.44 K (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数据表明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的病死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集功能与解剖为一体的无创、全身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在乳腺癌临床分期、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显像剂,因其为非特异性显像剂,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近年来关于乳腺癌患者特异性受体显像剂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目前关于乳腺癌PET显像新型分子靶向正电子药物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重症监护患儿早期康复治疗

      2021(9):1416-1421.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6

      摘要 (731) HTML (363) PDF 507.33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近年来儿童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危重症患儿救治的成功率显著提高。部分患儿虽然能够存活,却容易出现运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继发性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早期对儿童危重症患者开展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从儿童重症康复治疗早期开展的对象、介入时机、具体康复技术以及康复评定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重症病房早期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 抗⁃Wra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报告

      2021(9):1422-1424. DOI: 10.7655/NYDXBNS20210927

      摘要 (679) HTML (258) PDF 351.00 K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