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2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ACE2基因修饰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

      2022, 42(11):1499-1506.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1

      摘要 (455) HTML (170) PDF 27.77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基因编辑的长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PFF)细胞系,为构建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e- 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type 2,SARS-CoV-2)不易感猪模型提供实验材料。方法: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鼠和鸡的ACE2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将大鼠ACE2与SARS-CoV-2 S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替换为鸡ACE2的氨基酸残基,设计嵌合的ACE2基因并构建ACE2基因敲入供体。②设计并合成靶向猪ACE2基因的sgRNA,克隆到pX330载体上构建ACE2基因打靶载体。③将ACE2打靶载体和ACE2基因敲入供体以及Neomycin抗性质粒共转染至长白猪PFF细胞,筛选G418抗性单细胞克隆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根据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将大鼠ACE2蛋白的第19、31、34、35、42、353、354位氨基酸残基替换为鸡ACE2的氨基酸残基,设计合成了嵌合的ACE2基因。G418抗性单细胞克隆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阳性单细胞克隆。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了内源ACE2基因敲除、嵌合ACE2敲入的长白公猪PFF细胞系,为构建SARS-CoV-2不易感猪模型奠定了基础。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损害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

      2022, 42(11):1507-1514.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2

      摘要 (174) HTML (135) PDF 15.17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暴露对PI3K/AKT信号通路和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HCAEC)的影响,探索DEHP暴露致HCAEC损伤的机制。方法: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用不同浓度DEHP处理HCAEC,设置对照组(DMSO)和实验组(DEHP 128、256、384、512 μmol/L)。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体外成管实验评估细胞成管能力;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 p-PI3K、 PI3K、p-AKT、AKT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DEHP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CAEC的增殖(P < 0.05)。体外成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形态多呈孤立的圆形、卵圆形,当DEHP 浓度≥256 μmol/L时,其形成交点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 < 0.05)。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凋亡比例较对照组上升(P <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同时BAX和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水平升高(P < 0.05);当DEHP≥256 μmol/L时,p-PI3K/PI3K、p-AKT/AKT比值较对照组降低(P < 0.05)。结论:DEHP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HCAEC凋亡,抑制其增殖、血管形成能力。

    • 血浆外泌体通过微小RNA⁃25⁃3p对心肌纤维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2022, 42(11):1515-152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3

      摘要 (140) HTML (371) PDF 10.48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明确血浆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微小RNA-25-3p(microRNA-25-3p,miR-25-3p)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10只健康C57BL/6小鼠(对照组)和10只心肌梗死术后小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组)的血浆外泌体。利用电镜、纳米跟踪颗粒分析、标志物蛋白检测鉴定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外泌体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诱导下的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纤维化水平的影响;qPCR检测两种外泌体内miR-25-3p的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iR-25-3p模拟物和抑制物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血浆外泌体可使Ang Ⅱ诱导增加的纤维化相关指标下调,而心肌纤维化模型组外泌体则失去这一功能且其内miR-25-3p含量更高;miR-25-3p模拟物上调纤维化相关指标,而miR-25-3p抑制物则表现相反作用。结论:健康小鼠血浆外泌体可改善心肌纤维化;血浆外泌体内的miR-25-3p上调可促进心肌纤维化发生。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血浆外泌体;miR-25-3p

    • 球形脂联素对间歇低氧所致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22, 42(11):1523-1529,1538.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4

      摘要 (125) HTML (146) PDF 13.53 M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球形脂联素(globular adiponectin,gAPN)减轻间歇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 IH)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H9C2细胞IH模型来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arkin、Bax、Bcl-2蛋白表达。采用Parkin siRNA抑制Parkin基因表达。采用LC3与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进行荧光共定位检测线粒体自噬。结果:IH暴露后,H9C2细胞凋亡率、Bax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自噬明显升高,MMP下降,Bcl-2 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给予gAPN保护后,IH+gAPN组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水平较IH组下降,MMP较IH组升高,Bcl-2及 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自噬也较IH组升高。抑制Parkin基因表达后,线粒体自噬明显下降,线粒体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gAPN通过上调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IH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

    • TUBA1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探讨

      2022, 42(11):1530-1538.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5

      摘要 (254) HTML (205) PDF 13.16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微管基因超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并探究新的功能性微管基因。方法: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别评估微管基因超家族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和预后价值。通过对乳腺癌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进行免疫组化(immunochemistry,IHC)染色验证微管蛋白α 家族1c蛋白(tubulin alpha 1c,TUBA1C)的表达和预后价值。在MDA-MB-231和MCF-7乳腺癌细胞中进行了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进而探究TUBA1C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微管基因超家族的系统分析表明,TUBA1C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IHC 分析表明,相比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组织中 TUBA1C 在蛋白水平上高表达(χ2 =6.929,P= 0.008),且 TUBA1C 高表达与较晚的临床分期(χ2 =6.357,P=0.042)和较差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密切相关(P= 0.021)。此外,单因素(P=0.032)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40)进一步证明了TUBA1C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细胞学水平上,敲低TUBA1C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TUBA1C是乳腺癌中的潜在癌基因和预后分子标志物。此外,敲低TUBA1C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TUBA1C亦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

    • >临床研究
    • 早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2, 42(11):1539-1546,155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6

      摘要 (138) HTML (69) PDF 2.43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早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早发STEMI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诊断为早发 STEMI 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24个月,依据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62例)与非MACE组 (104例)。利用LASSO回归与Cox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 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校准曲线等评估模型的效能,并通过Bootstrap法自抽样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LASSO 回归与 Cox 回归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 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肌酐、发生 AMI 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的时间、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梗死相关动脉为早发STEM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重要危险因素(P < 0.05),利用这5个预测指标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在PCI术后6、12、24个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 CI:0.89~1.00)、0.94(95% CI:0.80~0.99)、0.87(95% CI: 0.82~0.93),均大于单个危险因素;Calibration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DCA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0.25~1阈值概率范围内的表现更好。结论:本研究根据早发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与稳定性,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早发STEMI患者PCI术后6、12、24个月MACE的发生风险。这有助于针对早发STEMI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治疗,改善其预后。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冠心病左心室舒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2022, 42(11):1547-155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7

      摘要 (129) HTML (133) PDF 29.64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方法:纳入66例冠心病病例,依据左心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分为两组: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LVEDP≤15 mmHg)31 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LVEDP>15 mmHg)35 例。另选择 3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4D Auto LVQ软件获取左室心肌17节段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面积应变(area strain,AS)及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结果: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病变心肌4项应变较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病变心肌LS、AS 较对照组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4项应变与LVED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4项应变(LS、 CS、AS及RS)预测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6、0.76、0.86、0.72(P均<0.001)。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4 项应变均可作为预测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风险因子,其 OR 值分别为:LS 9.184(95%CI:1.394~ 30.496,P=0.021);CS 7.727(95%CI:1.175~20.841,P=0.033);AS 8.918(95%CI:1.294~19.484,P=0.022);RS 7.730(95%CI: 1.344~24.438,P=0.026)。结论:3D-STI可用来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其中LS、AS更有助于发现早期、潜在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 克罗恩病患者精神心理及迷走神经功能改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022, 42(11):1553-1559.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8

      摘要 (346) HTML (148) PDF 1.16 M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精神心理及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CD 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CD的患者共124例,并纳入年龄及性别匹配的104例健康对照。收集C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情况,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评估精神心理状况,并对48例CD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估迷走神经功能,分析高频(high frequency,HF)、低频(low frequency,LF)、LF/HF及HF/(HF+LF)数据。通过皮尔森相关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焦虑抑郁及迷走神经功能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24例CD患者中,焦虑发生比例为 42.7%(53/124),抑郁发生比例为 27.4%(34/124);而对照组焦虑发生比例 8.7%(9/104),抑郁发生比例为 16.3%(17/104)。 C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焦虑<0.001,P 抑郁=0.046)。肛周手术史与CD患者焦虑评分呈正相关(OR= 5.405,95%CI:1.213~24.085,P=0.027),疾病复发≥2 次也与 CD 患者焦虑评分呈正相关(OR=3.887,95%CI:1.242~12.166,P= 0.020)。肠道手术史(OR=5.491,95%CI:1.356~22.243,P=0.017)和上消化道病变(OR=4.774,95%CI:1.529~14.910,P=0.007)与 CD患者抑郁评分呈正相关。CD患者HF/(HF+LF)为0.490±0.151,显著低于对照组(0.661±0.092,P<0.001),提示迷走功能减弱,迷走神经功能与焦虑(r=-0.377,P=0.008)、抑郁(r=-0.350,P=0.015)呈负相关。结论:CD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升高,迷走神经功能下降。CD患者迷走神经功能水平可能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食管扩张预测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远期预后的价值

      2022, 42(11):1560-1564,1571. DOI: 10.7655/NYDXBNS20221109

      摘要 (133) HTML (74) PDF 3.75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食管扩张对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 tension,CTD-PAH)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所有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CTD-PAH患者170例。以主动脉弓下食管直径>9 mm定义为食管扩张,比较无食管扩张和食管扩张CTD-PAH患者的临床特征、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胸部CT参数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Cox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伴有食管扩张的CTD-PAH患者年龄更大,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 proBNP)数值更高,5年全因死亡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性别、WHO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及胸部CT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食管扩张的CTD-PAH患者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5.2%、84.8%,伴食管扩张的CTD-PAH患者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6%,73.0%、62.3%。校正年龄、性别、PAH病程、NT-proBNP水平后食管扩张仍是CTD- PA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扩张可能是预测CTD-PAH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2022, 42(11):1565-1571.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0

      摘要 (209) HTML (139) PDF 7.79 M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随着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增高, SUA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共2 389例,其中男1 497例,女892例。由于男性、女性SUA水平的差异,故分开讨论。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platelet,PLT)]。根据SUA四分位水平将男性、女性各分为4组,分析随着SUA水平的增高,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SUA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01)。男性、女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PT缩短,血浆FIB、全血 PLT 水平上升(P 均<0.05)。随着 SUA 水平的升高,男性不同组别间血浆 PT、FIB、全血 PL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女性不同组别间血浆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UA水平与血浆PT、DD呈负相关,与血浆FIB、全血PLT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女性SUA水平与血浆PT呈负相关,与血浆FIB、TT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清高尿酸水平可增加血浆黏度,活化血小板,影响外源性凝血功能,临床诊治中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应正确认识和及时干预,建议按时常规体检,为早期预防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提供有效保障。

    • 晨尿联合盆腔超声及血清基础促性腺激素水平在女童中枢性性早熟初步诊断中的应用

      2022, 42(11):1572-1577.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1

      摘要 (68) HTML (126) PDF 17.24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晨尿联合盆腔超声及血清基础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水平检测在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 cocious puberty,CPP)初步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的83例性早熟女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骨龄、盆腔超声、血清基础Gn等资料,对可疑CPP女童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 激发试验,根据结果分为CPP组和非CPP组。同期留取所有病例晨尿3 mL,测定Gn水平。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①CPP 组晨尿黄体生成素(luteinzing hor- 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显著高于非C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晨尿LH与血清LH峰值、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呈正相关(P均< 0.001);晨尿LH/FSH比值与血清LH/FSH峰值比、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呈正相关(P均< 0.001)。③用于诊断CPP的晨尿LH、子宫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2.12 U/L、82.1%、88.0%;0.935、1.87 cm3 、87.2%、88.0%;血清基础LH≥0.3 U/L诊断CPP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 80.0%。④晨尿LH、血基础LH及子宫容积联合诊断CPP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77、92.3%、96.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晨尿LH、血清基础LH联合子宫容积可作为女童CPP初步筛查指标,且无创、便捷,可进一步提高CPP初步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含去甲基化药物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29例疗效观察

      2022, 42(11):1578-1582,1587.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2

      摘要 (104) HTML (120) PDF 3.90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含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HMA)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 (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月—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HMA方案治疗的29例中高危MDS/M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分为单用 HMA组和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联合小剂量化疗(D-CA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及无白血病生存期(leukemia-free survival,LFS)。结果:29例MDS/MPN患者中男22例,女7例,中位年龄66岁。单用HMA组 16例,D-CAG组13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CAG组患者中位OS较单用HMA组明显延长(26.3个月vs. 13.5个月,P=0.009 5),且与单用HMA组患者相比,D-CAG组患者有较长的中位LFS(24.2个月vs. 8.7个月,P=0.045 5)。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血红蛋白(≥70 g/L vs. <70 g/L) 和治疗方案是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有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 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与单用HMA方案相比,D-CAG组更容易发生3~4级骨髓抑制,但并未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结论:D-CAG方案应用于MDS/MPN患者安全有效,并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这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获取“不接触”法与常规法的围术期比较

      2022, 42(11):1583-1587.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3

      摘要 (126) HTML (166) PDF 1.09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以“不接触”即No-touch法获取大隐静脉与常规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在围手术期对患者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06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例,其中No-touch组55例,常规组 51例。No-touch组使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常规手术组采用常规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观察指标包括总手术时间、术中桥血管流量、监护室停留时间、引流量、术后肌钙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腿部愈合情况等。结果:在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06例患者中,常规法1例术后死亡。两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静脉桥血流量、 术后突发心血管事件、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心肌标志物、腿部愈合不佳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48 h肌红蛋白值较低,但No-touch组在监护室留观时间更短。No-touch组有1例出现腿部淋巴瘘,这在常规组中并未出现。结论:大隐静脉获取术中“不接触”法与常规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相当。

    • 老年住院患者体成分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022, 42(11):1588-159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4

      摘要 (108) HTML (47) PDF 1.10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院内老年慢病患者脂肪、肌肉及骨骼等人体成分与跌倒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减少跌倒所致的不良预后,改善慢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苏州九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128例 60岁以上慢病患者人口学资料、慢病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集血常规、血糖、白蛋白、 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dual energy X-ray,DXA)进行四肢及躯干脂肪量、肌肉量和骨矿量的检测,计算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及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 根据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中ASMI的值,分为肌肉量减少组和肌肉量正常组,发现年龄、体重、BMI、淋巴细胞总数、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Morse跌倒评分、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和躯干脂肪量、肌肉量等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ASMI四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除年龄、体重、BMI、淋巴细胞总数、ADL、Morse跌倒评分、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和躯干脂肪量、肌肉量等指标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四肢及躯干骨矿量在4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③跌倒相关因素的 Pearson 分析发现跌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08,P<0.05),与体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 ADL,腹部、臀部、躯干及全身脂肪量,腰臀比、脂肪量指数,四肢肌肉量、ASMI和躯干骨矿量均呈负相关(r=-0.28~-0.19,P< 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病患者人体成分的改变,包括肌肉量下降、脂肪量增加,导致跌倒风险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老年慢病患者脂肪、肌肉、骨矿量及营养情况,从而降低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带来的危害,促进健康老龄化。

    • 中央型气道狭窄患者全麻下行气道内镜手术时使用肌松药的安全性

      2022, 42(11):1593-1596,1600.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5

      摘要 (58) HTML (71) PDF 2.12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央型气道狭窄患者全麻下行气道内镜手术时使用肌松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 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治疗中央型气道狭窄的患者16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软镜组 (n=88)和硬镜组(n=75)。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气道狭窄的病因、位置及狭窄程度、肌松药的使用情况、治疗前后通气功能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58例(96.9%)患者术中使用肌松药,硬镜组(96.6%)和软镜组(97.3%)患者肌松药的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镜组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的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软镜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降低(P < 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现严重出血、通气失败;术中呛咳(3.1%)、低氧血症(2.5%)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央型气道狭窄患者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治疗时使用肌松药未发生严重呼吸不良事件。

    • 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身麻醉剖宫产术后疼痛中的应用

      2022, 42(11):1597-1600.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6

      摘要 (96) HTML (99) PDF 1.13 M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酒石酸布托非诺或盐酸羟考酮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对全身麻醉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产妇90例,年龄21~4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thesiologists,ASA)评分Ⅰ或Ⅱ级,均采用QLB+PCIA 进行术后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B-Q组(酒石酸布托菲诺PCIA联合QLB组)和Q-Q组(盐酸羟考酮PCIA联合QLB 组),每组45例。记录术后2、4、8、12、24 h的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静评分(Ramsay)以及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记录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 h内有效按压次数、PCIA给药总量、补救镇痛情况、镇痛满意度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Q组比较,术后8 h、12 h Q-Q组活动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8 h、12 h、24 h Q-Q组 BCS评分则显著高于B-Q组(P<0.05)。Q-Q组产妇卧床时间显著缩短,且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量均少于B-Q组;Q-Q组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PCIA联合QLB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缓解全麻剖宫产术后疼痛,加快产后康复,提高产妇满意度。

    • 南京市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研究

      2022, 42(11):1601-1604.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7

      摘要 (83) HTML (56) PDF 1.08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南京市低收入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人群和对照组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人群进行临床资料调查的对比分析,探讨低收入人群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构成。首次关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两组患者中的区别。方法:纳入研究的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低收入组)300例和非低收入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0例。研究参数包括基线参数、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收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收入组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低收入组患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较少的社会支持度,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更差的睡眠质量和更低的婚姻幸福指数。结论:综上所述,低收入组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线数据、既往病史、心理和社会因素中都有显著区别。而这些因素是否可以作为其危险因素仍需要在大样本量研究中验证。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
    • 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和时间趋势研究

      2022, 42(11):1605-1613,1620.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8

      摘要 (88) HTML (226) PDF 2.18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南京市肺结核病例数据信息,采用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南京市活动性肺结核流行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2005—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51 624例,报告发病率由71.86/10万降至26.08/10万,年均下降6.47%(AAPC=-6.47,95%CI:-9.84 ~-2.97,P < 0.001)。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所占比例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 8.72%(AAPC=-8.72,95%CI:-14.71~-2.32,P=0.008)和 3.37%(AAPC=-3.37,95%CI:-4.60~-2.12,P < 0.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6.37, 95%CI:-15.21~3.41,P=0.194),占比则以 2016 年为转折点先降后升。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AAPC=-6.80,95%CI:-10.13~-3.35,P < 0.001;AAPC=-6.88,95%CI:-8.54~-5.18,P < 0.001),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8),但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AAPC=0.99,95%CI:0.31~1.67,P=0.008),而男性占比则逐年下降(AAPC=-0.42,95% CI:-0.73~-0.10,P=0.013)。≥30岁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0~<15和1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15~<30岁年龄组患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6,95%CI:0.28~3.07,P= 0.019),其余各年龄组患者占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8.42,95%CI:-15.60~-0.62,P= 0.035;AAPC=-5.37,95%CI:-9.13~-1.46,P < 0.008),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中心城区患者占比自2009年之后呈下降趋势(P < 0.001),而非中心城区则呈上升趋势(P < 0.001)。结论: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病原学阳性比例逐年升高,15~<30岁年龄组人群是今后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女性和非中心城区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应给予一定关注。

    • 江苏省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 42(11):1614-1620. DOI: 10.7655/NYDXBNS20221119

      摘要 (462) HTML (237) PDF 1.16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由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 rus 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以及各市政府官方通报(2022年2月13日—4月9日)的 COVID-19病例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截至2022年4月9日,江苏省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COVID -19疫情蔓延势头初步遏制,累积发病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76.3%),确诊病例中以轻型为主。发病中位年龄为42岁,<20岁感染者占16.9%。OmicronBA.1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5.0(4.5,6.0)d,BA.2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3.0(2.8, 3.5)d,两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性病例比例较高(81.6%),主要来自家庭聚集。结论: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潜伏期短,毒力减弱,该阶段江苏省Omicron感染病死率为0,江苏省实施的精准防控成果显著。

    •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微流控法定量检测能力评价及应用

      2022, 42(11):1621-1626. DOI: 10.7655/NYDXBNS20221120

      摘要 (87) HTML (240) PDF 5.96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并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特异性抗体定量检测方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血清学研判支持。方法:采集2020年1—2月SARS-CoV-2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血清和咽拭子样本,分别用RT-qPCR法检测SARS- CoV-2核酸,微流控法和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抗体,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微流控法、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的结果均与RT-qPCR方法一致。发病早中期(<14 d)与后期(≥14 d)微流控法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流控法是一种新型可定量的SARS-CoV-2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准确且耗时短。

    • 江苏省7~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百分位数参考值和曲线研究

      2022, 42(11):1627-1631,164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21

      摘要 (108) HTML (186) PDF 2.15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江苏省7~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百分位数参考值和曲线,为评价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江苏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江苏省13个市26个县(市、区),共选取45 595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使用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MS法)建立江苏省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参考值,拟合出相应的百分位数曲线并与全国水平比较。结果:江苏省7~17岁男女生BMI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童9岁时BMI进入增长高峰,12 岁后增长减缓,女童10岁时BMI进入增长高峰,14 岁后增长减缓。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BMI 5 th、50 th、95 th百分位数均高于全国水平。结论:本研究呈现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的BMI分布状况; 基于LMS 法获得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BMI 百分位参考值和生长曲线,拟合效果良好;江苏省各年龄组男女生BMI主要百分位数均高于全国水平,各年龄组男生BMI中位数均大于女生。

    • >综述
    • 肠道菌群与妊娠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2, 42(11):1632-1636. DOI: 10.7655/NYDXBNS20221122

      摘要 (489) HTML (411) PDF 1.12 M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各类微生物共同构成的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内参与了代谢、免疫和营养等多种功能,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妊娠期女性的肠道菌群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也被认为在各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环境, 可作为妊娠相关疾病防治的新思路。本文就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常见妊娠相关疾病的孕妇肠道菌群改变及益生菌用于临床防治的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进行肠道菌群影响孕妇健康的机制研究及益生菌用于临床疾病防治的更高质量研究提供依据。

    • 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相关细胞及其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2022, 42(11):1637-1642. DOI: 10.7655/NYDXBNS20221123

      摘要 (230) HTML (535) PDF 1.13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纤维化疾病,EMS病灶的纤维化与EMS相关的疼痛、不孕和药物耐药密切相关。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是EMS纤维化的关键细胞,MFB在EMS病灶中的来源多样,活化途径也有多种,抑制MFB活化、促进其凋亡或衰老可抑制组织纤维化。本文就EMS病灶纤维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异位内膜中MFB的来源和活化途径、靶向MFB抑制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