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2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肿瘤专题研究
    • 奥拉帕利联合恩杂鲁胺协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2022, 42(12):1643-1650,1672.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1

      摘要 (786) HTML (339) PDF 107.86 M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奥拉帕利联合恩杂鲁胺协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CK-8在前列腺癌细胞系 C4-2中测定奥拉帕利及恩杂鲁胺的半抑制浓度以及两药联用后的联合指数。通过体外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验证两药联用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对联合及单独使用奥拉帕利及恩杂鲁胺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进行二代高通量测序并探索两药协同作用的机制。使用免疫荧光观察联用两药后其双链损伤标志物的积累。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协同作用通路关键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联合指数表明奥拉帕利和恩杂鲁胺在前列腺癌细胞系C4-2中有强协同作用。联合使用两药相较于单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及细胞克隆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联用两药相较于单药显著促进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发现联用两药后其双链损伤明显增加。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发现两药联用导致凋亡等通路被激活。mRNA及蛋白检测发现联用两药会导致促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2(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 tein 2,TNFAIP2)、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8-like protein 1,TNFAIP8L1)的高表达以及抗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8,TNFAIP8)的低表达。结论:奥拉帕利联合恩杂鲁胺可以促进促凋亡基因TNFAIP2、TNFAIP8L1的表达,并抑制抗凋亡基因TNFAIP8的表达,从而协同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

    • 基于16SrDNA扩增子测序探究脱氧胆酸对肠型胃癌模型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2, 42(12):1651-1657.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2

      摘要 (656) HTML (209) PDF 3.05 M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肠型胃癌模型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INS-GAS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一组予以0.2% DCA饮水,另一组饮用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溶剂。另有5只同窝雄性FVB/N野生型小鼠予以0.2% DCA饮水作为基因型对照组。3个月饮水干预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胃内容物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进行胃内菌群相对丰度、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及差异物种分析。分离胃体和胃窦黏膜组织,qRT-PCR检测肠化标志物cdx2、klf5、vil1和muc2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CA改变了INS-GAS小鼠胃内优势菌种,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种由乳杆菌科菌属(61.93%)变为未定义蓝藻细菌属(58.70%)。两组小鼠胃内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ACE指数P=0.213,Chao1指数P=0.280;Shannon指数P=0.391,Simpson指数P=0.205)。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差异度大,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368,P=0.032)。DCA饮水促进INS-GAS小鼠胃内蓝藻细菌在门、纲、目、科和属各个水平上显著增高,毛螺菌科Anaerostipes菌属以及两种蓝藻细菌属菌种Lolium perennePhaseolus vulgaris丰度也显著增高。此外,DCA饮水同样导致INS-GAS小鼠胃内厚壁菌门、杆菌纲和乳杆菌(目、科和属水平)丰度显著降低,罗伊氏乳杆菌丰度也显著降低。DCA饮水的INS-GAS小鼠胃体及胃窦部黏膜组织muc2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NS饮水的INS-GAS小鼠(P均< 0.05)。此外,同为DCA饮水的INS-GAS小鼠胃内菌群丰度显著高于FVB/N小鼠(ACE指数P=0.022; Chao1指数P=0.028),两组小鼠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但尚无统计学意义(R=-0.056,P=0.647)。结论:DCA改变了INS-GAS 小鼠胃内菌群结构,主要为蓝藻细菌属和毛螺菌科Anaerostipes菌属相对丰度增高,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且促进了胃黏膜肠化标志物muc2表达。

    • 胶质瘤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胶质瘤恶性进展

      2022, 42(12):1658-1663.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3

      摘要 (485) HTML (428) PDF 9.07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lioblastoma stem cell,GSC)来源的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EV)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能力的体内外影响。方法:选用原代GSC,通过分化实验获得相对应的分化肿瘤细胞(differentiated glioma cell,DGC)。通过超速离心法分别获得GSC和DGC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的EV。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GSC来源的EV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TMZ耐药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小鼠颅内原位成瘤实验分析GSC来源的EV对U87细胞体内增殖、TMZ耐药的影响。结果:通过对原代GSC进行分化,获得了与之相对应的DGC,并且成功获得GSC和DGC来源EV。与DGC来源的EV相比,GSC来源的EV可显著增强U87细胞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SC来源的EV能显著促进肿瘤体内生长,明显降低小鼠存活期。结论:GSC来源的EV增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

    • 微生物通过巨噬细胞RIG⁃I乳酸化修饰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2022, 42(12):1664-1672.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4

      摘要 (791) HTML (521) PDF 11.80 M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结肠肿瘤及肝脏肿瘤行16S rDNA测序分析。建立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分别用抗生素、大肠杆菌、乳酸脱氢酶抑制剂、氯膦酸盐脂质体处理,24 d后获取肝脏肿瘤组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乳酸浓度及微生物丰度检测。将大肠杆菌与MC38细胞按100∶1共培养,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Seahorse检测细胞外酸化率,比色法检测乳酸浓度。分别用乳酸、乳酸化修饰抗体、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处理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其CD206、 iNOS的表达水平,qPCR检测其iNOS、CD86、CD163、ARG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乳酸化修饰水平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CRLM患者中结肠及肝脏肿瘤中存在微生物,优势物种相似。微生物促进小鼠CRLM,并发现肿瘤内巨噬细胞呈M2样极化,而清除巨噬细胞后肝转移瘤减少。微生物不能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但可升高肿瘤糖酵解及乳酸水平,同时抑制乳酸脱氢酶后小鼠肝转移瘤减少。乳酸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及乳酸化修饰,并发现视黄酸诱导基因(I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的去乳酸化可抑制乳酸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RIG-I下游NF-κB的表达在乳酸处理后减弱;NF-κB激动剂TNF-α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2极化。结论:微生物促进瘤内乳酸形成,通过对巨噬细胞RIG-Ilys852乳酸化修饰诱导其极化为M2,调控结直肠癌肝转移。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影响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差异基因

      2022, 42(12):1673-1680.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5

      摘要 (488) HTML (342) PDF 21.56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挖掘基因综合表达数据库(GEO)中影响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发生发展的核心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CCA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来自GEO数据库中的3个微阵列数据集(GSE32879、GSE45001和GSE76297)。使用GEO2R进行在线差异基因的分析,DAVID进行差异基因的GO 和KEGG 通路分析。使用STRING和Cytoscape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和枢纽基因(HUB)的筛选。结果:共筛选出151个上调基因,通过PPI筛选出连接度最高的10个基因,分析发现APOA1、AGXT、F13B、FETUB、FERPINC1、SLC2A2这些枢纽基因过度表达与胆管癌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索的枢纽基因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胆管癌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DAAM基因家族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

      2022, 42(12):1681-1686.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6

      摘要 (152) HTML (270) PDF 9.58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蓬乱蛋白相关形态形成活化因子(dishevelled-associated activator of morphogenesis,DAAM)1和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购买胰腺癌组织芯片(HPanA120Su02),包含66例癌及54例癌旁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DAAM1、DAAM2 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 DAAM1、DAAM2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谱数据;采用t检验、 χ2 检验、log-rank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DAAM1、DAAM2在癌与癌旁组织间表达的差异,二者的共表达关系,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癌旁组织,DAAM1、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01),且胰腺癌组织中DAAM1与DAAM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DAA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 (P=0.062)和患者生存状态(P=0.061)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而DAAM2表达水平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TCGA数据库中,DAAM1及DAAM2与PDL1等多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结论:DAAM1、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与PDL1等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避的关键调控因素。

    • 脱套式功能尿道保留在前列腺癌根治性术中应用

      2022, 42(12):1687-1689.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7

      摘要 (243) HTML (108) PDF 4.09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单孔腹腔镜下脱套式最大限度功能尿道保留在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3月—2022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的9例患者,采用单孔腹腔镜下脱套法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尿控恢复时间、术后病理,利用日尿垫用量评估术后尿控情况,术后随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需额外增加通道或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6.7 min,平均出血量为94.4 mL,2例患者在术中轻微局部尿道损伤而行缝合修补,未发现其他术中并发症。2例包膜受侵犯,1例切缘阳性,所有病例无尿道浸润;拔除导尿管后,完全和基本即刻尿控率分别为 4/9(44.4%)和 6/9(66.7%),平均完全和基本恢复尿控时间为 25.1 d和12.9 d,3个月内完全和基本总尿控率分别为8/9(88.9%)和9/9(100.00%);术后1、3、6个月的随访PSA值均<0.01 ng/mL。 结论:单孔腹腔镜下脱套法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的新术式安全可行,可提高患者术后的尿控率。

    • 非编码RNA编码微肽/蛋白与肿瘤代谢的研究进展

      2022, 42(12):1690-1696.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8

      摘要 (494) HTML (331) PDF 82.12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肿瘤无限增殖的能力依赖于它独特的代谢方式。现已证实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具有编码微肽/蛋白的能力,其中有一小部分微肽/蛋白能够参与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目前关于 ncRNA编码的微肽/蛋白与癌症代谢之间的研究作一综述,并讨论了这些功能性微肽/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深入了解肿瘤代谢重编程中ncRNA编码的微肽/蛋白介导的调控机制,必将在癌症诊疗和预后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临床研究
    • 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2022, 42(12):1697-1702,1709. DOI: 10.7655/NYDXBNS20221209

      摘要 (160) HTML (474) PDF 142.84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回顾性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 phohistiocytosis,EBV-HL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个医疗中心的132例EBV-HLH患者,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使用限制立方样条计算EBV -DNA拷贝数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绘制患者的Kaplan -Meie r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3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5岁,其中儿童(<14岁)61例(46.21%),老年患者(≥60岁)25例(18.94%),发热患者124例(93.94%),血清铁蛋白增高116例(87.88%)。儿童患者的预后情况优于成人(P<0.001),两组患者的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38.0%。儿童组患者白蛋白、血清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成人组患者,而血肌酐低于成人组。存活组的年龄、血肌酐低于死亡组,而血清甘油三酯高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EBV-DNA拷贝数是影响EBV-HLH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 -HLH早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初诊EBV-DNA拷贝数和年龄是影响EBV-HLH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 左束支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2022, 42(12):1702-1708.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0

      摘要 (132) HTML (221) PDF 662.64 M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对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心室率房颤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依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19例)和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组(23例),其中RVP组包括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11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12例。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内径(LVESD);在随访末对两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评估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机械同步性,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27±10.28)个月;LBBP组LVEF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RVP组术后LVEF较术前显著下降[(54.09±9.27)% vs(. 58.94± 10.01)%,P=0.011],两组的LVEDD、LVE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LBBP组QRSd较术前无显著变化,RVP组QRSd较术前显著增宽[(147.83±19.76)ms vs(. 124.04±31.10)ms,P=0.003],且明显宽于LBBP组[(115.79±14.27)ms,P<0.001];LBBP组的左心室达峰时间(lef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LVAT)明显短于 RVSP 患者的 LVAT[(65.25±19.79)ms vs(. 80.91±10.44)ms,P=0.003]。 LBBP 和 RVP 组的心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存在显著差异[(-12.66±15.99)ms vs(. 15.13± 19.12)ms,P<0.001],LBBP 组的左心室 16 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minimum systolic volume in 16 segments of left ventricle,Tmsv16-SD)和心率校正后的Tmsv16-SD(Tmsv16-SD/R-R)均小于RVP组,分别为[(23.35± 9.34)ms vs(. 37.31±22.95)ms,P=0.021;(2.65±0.92)ms vs(. 4.04±2.48)ms,P=0.030]。相关分析显示QRSd、Tmsv16-SD、Tmsv16- SD/R-R与LVEF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LVEDD及LVES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LBBP较RVP能更好地保护心室起搏依赖患者的术后心功能,可能与LBBP能更好地维持心脏的电和机械同步有关。

    • 基于CT/MRI融合医学影像数据的全腰椎三维解剖计算机辅助建模

      2022, 42(12):1710-1715.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1

      摘要 (181) HTML (277) PDF 8.31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CAD技术拟合三维CT扫描数据、薄层MR数据,以重建包括椎体、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等重要软硬组织解剖结构信息的全腰椎三维解剖计算机模型。方法:采集1例中国男性志愿者三维CT扫描数据、薄层MR数据。扫描范围:L1~S5 全节段。MRI:Spce及Stir序列,层厚0.5 mm;CT:120 kV,层厚0.75 mm,FOV矩阵512×512。CT、MR均保存为DICOM格式。将 MR、CT数据分别导入Midivi医学图像处理软件,重建软、硬组织三维结构;并在其中测量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的数据。根据所得数据在Midivi中刻画髓核、纤维环的分布,并依据椎体、椎间盘解剖标志点进行配准。从而得到融合椎体、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的全腰椎三维解剖建模。结果:MR获得Spce序列470幅、Stir序列240幅,CT获得断层图像738幅。生成的椎体与骶骨的体积按顺序分别为47.49、50.92、58.95、62.86、62.60、218.85 cm3 ;椎间盘的体积按顺序分别为11.08、12.30、13.12、13.89、13.55 cm3 ; 全腰椎三维模型STL数据文件238 M。结论:通过MR、CT扫描,能够分别获得高精度椎间盘(髓核、纤维环)、椎体的三维解剖数据,通过基于解剖标志点的三维MR、CT配准融合法,能够精确地建立高精度全腰椎三维解剖模型。

    • 核心梗死体积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2, 42(12):1716-1721,1727.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2

      摘要 (209) HTML (280) PDF 2.31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梗死体积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治疗和/或静脉溶栓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和治疗72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值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分别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 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核心梗死体积对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绘制核心梗死体积和预后不佳的概率以及优势比(odds ratio,OR)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预后不佳随核心梗死体积变化的趋势。结果:共计纳入131例患者,预后良好组83例,预后不佳组48例。基线资料显示,预后良好组核心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预后不佳组(P=0.041),预后良好组血管内治疗高于预后不佳组(P=0.040)。预后不佳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2,95%CI:1.004~1.021,P=0.006)、出血并发症(OR=2.296,95%CI:1.028~5.181,P=0.043)、血管内治疗(OR=0.310,95%CI:0.106~0.851,P=0.025)、桥接(OR=0.443, 95%CI:0.203~0.930,P=0.03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3,95%CI:1.005~1.022,P= 0.003)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核心梗死体积(AUC=0.60,95%CI:0.50~0.71)对预后不佳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非线性曲线表明,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小;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大。结论:核心梗死体积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保留膀胱颈的整块法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对患者性功能影响的研究

      2022, 42(12):1722-1727.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3

      摘要 (151) HTML (77) PDF 1.26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的保留膀胱颈整块法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prostate,HoLE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5月在本中心接受保留膀胱颈的整块法经尿道HoLEP治疗的209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接受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性活动并有正常顺行射精。结果: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HoLEP组少于TU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oLEP组住院时间及留置导尿管时间略短于TUR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即刻尿失禁HoLEP组显著高于TURP组(P ˂ 0.05),这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仍有表现,但两组差异逐渐缩小,在术后12个月时尿失禁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 > 0.05)。与术前相比,HoLEP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和勃起硬度分级量表(erection hardness grading soale,EHGS)评分均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URP组患者观察到相似的情况。以术前及术后12个月作为勃起功能及射精功能的评估节点,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IIEF-5、EHGS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12个月HoLEP组IIEF-5、EHGS高于TURP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HoLEP组逆行射精发生率显著低于TURP组(P ˂ 0.05)。结论:保留膀胱颈的整块法HoLEP具有创伤小、切除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同时可有效减少逆行射精的发生。

    • 胺碘酮对左心室肥厚患者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开放后心室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2022, 42(12):1728-1733.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4

      摘要 (73) HTML (62) PDF 1.22 M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左心室肥厚患者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全麻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左室肥厚患者5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27)和对照组(n=27)。主动脉开放前30 min,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 mg,5 min泵完;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胺碘酮组室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胺碘酮组临时起搏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胺碘酮组较对照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升高(P < 0.05),且血管活性药剂量高于对照组(P < 0.05);但在手术结束前,两组血管活性药剂量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无明显差异性(P > 0.05)。结论:胺碘酮能安全用于并降低心内直视手术的左室肥厚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并减少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

    • 氧合指标及呼吸机参数对机械通气治疗儿童ARDS的预后评价

      2022, 42(12):1734-1740.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5

      摘要 (125) HTML (41) PDF 1.30 M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氧合指标及呼吸机参数在不同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筛选早期预后预警指标。方法:收集2017年 1 月至—2021 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5例ARDS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治疗28 d后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n=37)和死亡组(n=28)。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 ARDS 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标和呼吸机参数对 ARDS 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65例患儿中位年龄2.1岁。肺炎(60%)和脓毒症(24.6%)是引起ARDS的主要病因。对患儿基础疾病状态进行分析显示,有基础疾病患儿占60%,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占21.5%,血液病占16.9%,慢性肺疾病占6.2%,免疫缺陷病占 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机械通气的第0、1、3天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脉氧饱和度与吸入氧浓度比值(SpO2/FiO2)、氧合指数(OI)、氧饱和指数(OSI)、平均气道压(MAP)和呼气末正压(PEEP)均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以上指标在机械通气第 3 天显示更好的预测价值(AUC:0.806~0.961)。结论:PaO2/FiO2、SpO2/FiO2、OI、OSI、MAP 和 PEEP是ARDS患儿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第3天各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Dixon与Fat⁃Sat技术在眼眶T2加权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对比研究

      2022, 42(12):1741-1744.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6

      摘要 (145) HTML (122) PDF 2.47 M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 Dixon 和频率选择脂肪预饱和(frequency-selective fat-saturation,Fat-Sat)技术对眼眶 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的压脂效果和综合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纳入35例健康受试者,进行眼眶Dixon-T2WI(Dixon组)和 Fat-Sat-T2WI(Fat-Sat组)扫描。对两组图像的脂肪抑制效果和综合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基于两组图像分别测量眼外肌和颞肌的信号强度,并计算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采用Wilcoxon检验对两组图像主观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信号强度和 SIR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Dixon 组的脂肪抑制效果高于 Fat-Sat 组(3.86±0.36 vs. 2.91±0.56,P < 0.001),综合图像质量也高于Fat-Sat组(3.83±0.38 vs. 3.26±0.56,P < 0.001)。Dixon组眼外肌信号强度高于Fat-Sat组(362.33± 107.73 vs. 286.59±78.84,P < 0.001),颞肌信号强度也高于Fat-Sat组(207.26±63.41 vs. 170.19±51.93,P < 0.001),而两组图像的 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0.54 vs. 1.77±0.49,P=0.239)。结论:与Fat-Sat技术比较,基于Dixon技术的眼眶T2WI压脂效果和图像质量更优,而SIR相仿,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

      2022, 42(12):1745-1749.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7

      摘要 (128) HTML (214) PDF 2.23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2019 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术后48 h 内完成LVGLS检测,跟踪随访 12 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 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结果:入选98例AMI患者,MACE组22例,非MACE组76例,MACE组 LVGLS绝对值(-12.01%±3.07%)明显低于非MACE组(-16.92%±10.70%)(P<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VGLS(HR=1.05,95% CI:1.01~1.09,P<0.05)是AMI患者急诊PCI后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VGLS 预测AMI患者急诊PCI术后 12 个月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 0.85(95% CI: 0.78~0.93,截点为-16.15%,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7.6%,P<0.01)。结论:LVGLS降低是A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 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 单边腰椎斜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 42(12):1750-1754.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8

      摘要 (108) HTML (137) PDF 21.46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1例,采用单边固定的OLIF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通过MRI测量椎管横截面积、椎管前后径、黄韧带横截面积、椎间孔面积来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改变情况以及评估融合器的相对位置。结果:单边固定的OLIF治疗的1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81 min,出血量为 83 mL,1 例出现腰大肌牵拉痛,后经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术前 VAS 评分、ODI 分别为 (5.27±2.37)分、59.18±16.62。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分别为(2.00±1.79)分、17.9±3.51,症状与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术前DH、 FH、SDA、LLA、CSAC、AP、CSALF、CSAF(左)、CSAF(右)分别为(0.70±0.20)cm、(1.81±0.25)cm、(10.94±3.58)°、(36.88±9.70)°、 (99.75±26.40)mm2 、(7.99±1.40)mm、(134.35±21.66)mm2 、(74.51±22.62)mm2 、(79.60±25.61)mm2 ,术后6个月随访数据为:(1.46± 0.20)cm、(2.61±0.34)cm、(15.01±4.79)°、(43.57±9.69)°、(141.27±30.31)mm2 、(11.58±2.42)mm、(106.27±17.90)mm2 、(119.04± 24.62)mm2 、(121.62±25.03)mm2 ,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而通过本研究采用的单边固定的OLIF手术方法,融合器距椎体后缘的相对位置为53%,角度为14.27°,位置理想。结论:单边固定的O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 长透析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022, 42(12):1755-1758. DOI: 10.7655/NYDXBNS20221219

      摘要 (129) HTML (263) PDF 1.17 M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了解长透析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 31日在无锡市2家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访5年。5年内终止透析患者为短透析龄组,持续透析5年及以上患者为长透析龄组。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患者透析龄长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80例MHD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短透析龄组88例,长透析龄组192例。2组间初始透析年龄、透析血管通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收缩压、合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史、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及总尿素清除指数(Kt/V)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2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前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钙、血磷、尿素氮、β2微球蛋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透析年龄(OR=0.933,95%CI 0.907~0.961,P < 0.001)、带隧道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OR=0.372,95%CI 0.181~0.764, P=0.007)、合并糖尿病(OR=0.466,95%CI 0.233~0.934,P=0.031)、颈动脉硬化(OR=0.133,95%CI 0.033~0.531,P=0.004)、合并心血管疾病史(OR=6.165,95%CI 1.491~25.480,P=0.012)与短透析龄独立相关。结论:初始透析年龄轻、自体内瘘、无糖尿病、 无颈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更易拥有长透析龄。

    • >综述
    • 背侧纹状体参与认知功能神经环路信息整合研究进展

      2022, 42(12):1759-1766. DOI: 10.7655/NYDXBNS20221220

      摘要 (725) HTML (1298) PDF 10.10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纹状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精细运动的重要核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背侧纹状体参与了认知相关的非运动性功能。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是一种学习与记忆能力缺失的精神疾病,在许多疾病早期均有发生。 背侧纹状体作为学习记忆信息处理的中转站,整合上游环路释放的谷氨酸能、多巴胺能等神经递质,再通过直接通路与间接通路将信息输出至下游核团参与认知行为。本文立足于背侧纹状体,阐述其结构功能与神经环路机制,结合现有治疗手段,探究背侧纹状体神经环路中潜在的治疗靶点。

    •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空气污染致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潜在运用前景

      2022, 42(12):1767-1774,1778. DOI: 10.7655/NYDXBNS20221221

      摘要 (468) HTML (703) PDF 9.07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肺组织结构不可逆性重塑为特征的慢性肺病,空气污染物的吸入暴露可增加IPF的发病风险。肺脏结构复杂,多种细胞参与肺纤维化过程,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epithelial cell,AT2)损伤和功能障碍在IPF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围绕IPF相关的空气污染物,侧重阐述AT2细胞在IP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重要机制,并分析了AT2细胞作为IPF诊断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的可能性,为大气污染防治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线索。

    • >病例报告
    • 儿童囊性纤维化并巨结肠同源病1例

      2022, 42(12):1775-1778. DOI: 10.7655/NYDXBNS20221222

      摘要 (149) HTML (85) PDF 46.66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儿童下丘脑错构瘤1例报告

      2022, 42(12):1779-1782. DOI: 10.7655/NYDXBNS20221223

      摘要 (108) HTML (116) PDF 25.16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