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2(5):603-609.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1 CSTR: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成熟脂肪细胞血管基质部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与小鼠肝细胞(Hepa1-6)共培养模型,研究成熟脂肪细胞对肝细胞脂质堆积以及代谢的影响。方法:从小鼠皮下脂肪分离提取原代SVF细胞,经体外分化成熟后,以Transwell小室建立成熟SVF细胞和Hepa1-6细胞间接共培养48 h体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检测SVF细胞PPARγ和PGC-1α等分化相关基因及Hepa1-6细胞CD36、FATP2、GPAT1等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酶法检测经共培养后的Hepa1-6细胞甘油三酯水平。结果:小鼠原代SVF细胞经诱导成熟后,出现明显较大脂滴;成熟SVF细胞中PPARγ和PGC-1α等分化标志物较未分化SVF细胞显著升高;Hepa1-6细胞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未共培养组;Hepa1-6细胞GPAT1、CD36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已成功建立成熟脂肪细胞与Hepa1-6细胞Transwell共培养模型。肝细胞与成熟脂肪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其脂质堆积增加,该过程可能通过上调肝细胞中CD36 和GPAT1的表达水平增加脂肪酸的吸收和甘油三酯的合成通路实现。
2022, 42(5):611-618.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2 CSTR:
摘要:目的:探究生物钟基因Bmal1调控T型钙离子通道(T-type calcium channel,TTCC)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缩窄术(TAC)构建C57BL/6J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CHF),设定假手术对照组(CON)及TTCC抑制剂米贝拉地尔(MIB)治疗组(CHF+MIB)。使用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小鼠心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心肌TTCC表达。使用程序性电刺激(PE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采用WB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心肌组织Bmal1、TTCC昼夜节律变化及关系。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揭示Bmal1调控TTCC的分子机制。结果:与CON组相比,CHF小鼠心脏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心腔扩大且伴有明显心肌肥厚,心肌中TTCC表达量明显增加,行PES检测发现CHF小鼠VA发作率明显增加,且有昼夜节律差异,使用MIB可一定程度降低CHF小鼠VA的发生。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提示CHF小鼠心肌中Bmal1及TTCC表达呈昼夜节律性变化,ChIP检测提示Bmal1可直接结合到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结论:CHF小鼠中,TTCC通道重新高表达且呈昼夜节律性,使用MIB可降低CHF小鼠VA发作,Bmal1可通过直接结合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
2022, 42(5):619-624.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3 CSTR:
摘要: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上皮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喂养3个月。留取小鼠空肠和回肠组织,HE染色观察空肠和回肠上皮绒毛、隐窝形态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分离小肠上皮隐窝单位进行体外3D类器官培养,观察类器官增殖率及类器官分化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空回肠上皮凋亡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对小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量都无明显影响,但隐窝深度显著变浅。体外3D类器官培养结果发现,高脂饮食导致空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下降,而回肠干细胞分化能力却显著增加;两种上皮细胞的凋亡均显著减少。结论:高脂饮食导致小鼠空回肠上皮功能发生变化,而且对空、回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不同。
2022, 42(5):625-631.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通过IRE1/XBP1通路调控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组(HTGP组)和CD36抑制剂组(SSO组)。在给予各组小鼠相应处理24 h后,获取小鼠血标本和胰腺、肾组织进行血清学检测、病理学分析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比SAP组,HTGP组有着较高的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且HTGP组的胰腺炎及肾损伤更严重。在HTGP组肾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的IRE1、XBP1蛋白及介导游离脂肪酸摄取的CD36蛋白的表达水平比在SAP组更高。此外,当给予HTGP组小鼠CD36抑制剂SSO后,SSO组小鼠较HTGP组胰腺及肾损伤减轻,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且肾组织中IRE1、XBP1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中,CD36介导的游离脂肪酸可激活内质网应激IRE1/XBP1通路调控相关肾损伤。
徐兴俊,沈 滢,伍 琦,朱 奕,郭 川,戴文骏,章天娇,王 彤
2022, 42(5):632-637.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5 CSTR:
摘要:目的:探究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否能提高健康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24只SD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rTMS组(n=12),rTMS组接受为期4周的高频(10 Hz)rTMS,control组接受4周假刺激。使用水迷宫检测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通过TMS结合肌电图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评价干预前后运动皮质(M1区)LTP样可塑性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大鼠M1区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改变。结果: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提高健康大鼠空间情景记忆能力(P<0.05);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增强M1区可塑性,表现为M1区LTP样可塑性增高及NR1和NR2A蛋白表达上调(P<0.05);且M1区LTP样可塑性的改变与空间情景记忆能力成正相关(P < 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健康大鼠的空间情景记忆及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且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呈正相关。
2022, 42(5):638-643.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6 CSTR:
摘要:目的:研究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对缺氧条件下骨肉瘤细胞顺铂(cisplatin,CDDP)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G-63细胞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转染HIF-1α-siRNA、YAP1-siRNA、STAT3-siRNA后,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YAP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结果:YAP1在缺氧后的人骨肉瘤细胞MG-63中呈显著高表达(P < 0.05)。缺氧条件下过表达YAP1,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 < 0.01)。缺氧条件下采用siRNA抑制YAP1表达,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显著提高(P < 0.01);细胞中p-STAT3表达显著下调(P < 0.01)。沉默STAT3可显著提高缺氧条件下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P < 0.01)。沉默HIF-1α可显著抑制缺氧诱导的YAP1表达上调(P < 0.01),提高缺氧条件下MG-63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P < 0.01)。结论:缺氧通过HIF-1α依赖的方式上调骨肉瘤细胞内YAP1,YAP1可能通过激活STAT3降低骨肉瘤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
2022, 42(5):644-649.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7 CSTR:
摘要:目的:合成具有抗氧化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增强活性的神经保护试剂并测试其抗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从不同取代的酚出发合成依达拉奉的类似物,用1,1-二苯基-2-苦肼基(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法测试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用膜片钳技术测试化合物的GABA活性,并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测试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合成了3’,5’-二异丙基-4’-羟基依达拉奉(6a)和3’-甲基-5’-叔丁基-4’-羟基依达拉奉(6b),两个化合物都显示了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MCAO模型上两个化合物都显示了比依达拉奉更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电生理实验表明,化合物6b在低浓度下显示GABA增强活性,在高浓度下显示直接的GABAR激动活性。结论:基于依达拉奉的分子骨架,成功构建了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和GABA增强活性的新型神经保护试剂。
2022, 42(5):651-657.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8 CSTR:
摘要: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无创功能学检查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入选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若OCT下靶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2.6 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则予以最佳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设为OCT-OMT组;余ACS患者在OCT指导下行PCI治疗,设为OCT-PCI组。比较两组间OCT测得的相关数据,回顾性使用QFR技术对造影图像质量良好病变的功能学指标进行分析和验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不良临床事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20例拟行择期PCI并于术中接受OCT检查的ACS患者,共计146处靶病变。OCT-OMT组47例(39.2%),OCT-PCI组73例(60.8%)。OCT检查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MLA水平显著高于OCT-PCI病变(3.74 mm2 vs. 2.41 mm2,P < 0.000 1),同时其平均狭窄程度显著偏低(62.6% vs. 73.6%,P < 0.000 1)。QFR分析结果示:OCT-OMT病变的平均QFR值显著高于OCT-PCI病变(0.89 vs. 0.75,P < 0.000 1),OCT-OMT病变“QFR≤0.80”的占比显著低于OCT-PCI病变(7.14% vs. 84.7%,P < 0.000 1)。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因心绞痛再入院)及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7.5%和0.8%),且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CT-OMT组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OCT-PCI组(RR=0.12,P=0.04)。结论:OCT以“MLA>2.6 mm2且未见斑块破裂或夹层”为决策标准指导部分ACS患者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QFR可为OCT补充功能学证据,两者在评估和指导ACS介入诊疗上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张飞鸿,季顾惟,许正刚,孙东伟,范 烨,谭忠明,武正山,陆 峰,王 科
2022, 42(5):659-665. DOI: 10.7655/NYDXBNS20220509 CSTR:
摘要:目的: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肝右静脉系统的解剖路径图用于指导手术规划。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2021年6月的上腹部增强CT资料,导入海信计算机辅助系统行三维重建,模拟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引导的解剖性肝切除,测量并记录肝体积、RHV及各段属支的分布情况、解剖变异等数据。结果:纳入336例正常肝脏受检者,中位年龄59岁。全肝体积为1 255.65(1 071.43~1 450.078)mL,男性的全肝体积显著大于女性(P < 0.05)。336例受检者的RHV直径与全肝体积呈正向弱相关(r=0.242,P < 0.05)。44.6%的受检者发现1(1~2)根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IRHV)。RHV的标准化直径与是否伴有IRHV之间呈极弱负相关(r=-0.109,P < 0.05)。比较伴有IRHV的RHV和不伴有IRHV的RHV的直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分别为7.95(6.51~10.40)mm和9.33(7.37~11.23)mm。15.8%受检者以IRHV为主导,RHV较短小,无法在肝断面上全程显露。最终选取283例RHV解剖正常的受检者构建解剖路径图。6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Ⅵ,V6)、7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Ⅶ,V7)主要分布在右后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5(0.33~0.55)和0.78(0.71~0.84)处,V6的数目显著多于V7的数目(P < 0.05);5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Ⅴ,V5)、8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Ⅷ,V8)主要分布在左三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1(0.32~0.50)和0.78(0.70~0.86)处,V5的数目显著多于V8的数目(P < 0.05)。V6的直径显著大于V5的直径(P < 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构建肝右静脉系统解剖路径图,对指导精准解剖性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王 琦,张 伟,潘相龙,何志成,许 晶,李志华,吴卫兵,陈 亮
2022, 42(5):666-672.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0 CSTR:
摘要:目的:探讨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治疗右肺上叶后段(S2)和前段(S3)之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等肺结节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本中心2015—2020年肺段切除术资料,分析接受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的患者结节特征及围术期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获取年龄、性别、结节病理直径相当的右肺上叶切除术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有46例S2b+S3a切除术病例和与之匹配的46例右上叶切除术病例。右上叶组的结节病理恶性程度较S2b+S3a组高(P=0.037),TNM分期更晚(P=0.026),结节深度较S2b+S3a组更深(P=0.005),淋巴结采样站数及采样总数大于S2b+S3a组(P<0.001)。S2b+S3a组的第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小于右上叶组。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随访终点无复发及死亡。结论:在合理规划下,S2b+S3a联合亚段切除术是治疗右上肺S2和S3之间早期低度恶性非小细胞肺癌等肺结节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式。
2022, 42(5):673-678.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TPTE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收集86对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33例肺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浆样本,采用qRT-PCR检测TPTEP1 在所收集组织、血浆样本及肺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采用慢病毒过表达TPTEP1在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的表达后,利用CCK-8、Transwell实验评估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结果:肺腺癌组织的TPTEP1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并且其表达量与肺腺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明显相关。肺腺癌患者术后血浆中的TPTEP1表达量较术前出现了明显上升。过表达TPTEP1明显抑制了肺腺癌细胞株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TPTEP1在肺腺癌患者癌组织及术前血浆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并且可以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可能成为肺腺癌诊断治疗可行的潜在靶标。
2022, 42(5):679-683.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2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与内脏脂肪米色化的关系。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正常体重和肥胖者的内脏脂肪组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蛋白和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者内脏脂肪组织甲状腺激素转运体包括溶质载体家族16成员2和成员10(SLC16A2、SLC16A10)、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成员1C1(SLCO1C1)、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TSHB)和脱碘酶2(iodothyronine deiodinase 2,DIO2)的mRNA表达均下降,其中SLC16A2、TSHB和D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FT3后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蛋白UCP1及标志转录因子PR结构域家族成员16(PR domain-containing 16,PRDM16)的表达与上述基因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肥胖者内脏脂肪米色化功能下降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密切相关。
2022, 42(5):684-689.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3 CSTR:
摘要:目的:探索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及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基因突变及表达谱特征。方法:纳入14例原发性肺ACC及24例原发性肺MEC患者,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样本,分别提取DNA;通过416panel靶向捕获测序进行DNA层面的突变分析,提取RNA,通过mRNA全转录组测序进行基因融合及表达谱分析。结果:原发性肺ACC最常见的突变为MYB/MYBL1融合,占比为78.5%(11/14);肺MEC患者中最常见变异为MAML2融合,占比50%(12/24),另有3例MEC患者检测到EWSR1融合,1例MEC患者出现ROS1融合。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RNA差异表达基因中,肺ACC检测到SOX10、BCL11A等基因表达上调,肺MEC最主要差异上调基因为TFAP2A。结论:SOX10、BCL11A可能成为肺ACC新的生物标记点,TFAP2A与肺MEC对安罗替尼的耐药相关。
2022, 42(5):690-694.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早期治疗反应(治疗后3、6、12个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2010年10月—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初诊CML慢性期(CML-CP)患者,均接受一代或二代TKI(伊马替尼或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治疗,依据治疗反应分为最佳反应、警告和治疗失败组,结合初诊时RDW及相关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的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优化临床指标的cut-off值。结果:初诊时RDW≥16.15%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治疗反应(警告和失败)明显多于RDW低者(P<0.05)。分析TKI治疗3个月疗效为警告且未早期换药患者,结合初诊时的RDW,发现高RDW组在6个月或12个月时治疗失败率明显高于低RDW组(P<0.05)。结论:CML-CP患者RDW为TKI早期治疗反应(3和6个月)的独立预测指标;3个月为警告患者且RDW高者在6个月和12个月更易发生治疗失败。
2022, 42(5):696-701.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位于端脑或小脑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引导分为超声组(26例)和对照组(1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超声影像;对比两组患者病变的直径、深度、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情况。结果: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和周边组织结构具有典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基于两组分别在病变直径、深度以及术前KPS评分等大致相同的临床背景下(P > 0.05),对比发现超声组在显微镜下操作时间[(41.69±8.04)min]、术后住院天数[(6.92±1.57)d]以及术后1周的KPS评分[(65.38±7.60)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0.74±8.52)min、(8.68±2.89)d、(58.42±10.68)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88.46±8.34)分 vs.(87.36±12.84)分,P > 0.05]。结论:术中超声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特点可以用于协助手术径路的规划与实施,并且通过术中动态实时地引导术者快速、精准地抵达病灶,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周期,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2022, 42(5):702-707.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6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患者前循环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发的症状性ICAD患者,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次数将其分为初发组(n=92)和复发组(n=38),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阈值Tmax>4 s及Tmax>6 s定量低灌注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分水岭梗死发生率、Tmax> 6 s及Tmax> 4 s的低灌注体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血管狭窄率更高(P=0.003)、分水岭梗死发生比例更高(P=0.037)、Tmax>6 s及Tmax>4 s 的低灌注体积更高(P值均<0.001),其中Tmax>4 s的低灌注体积是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低灌注体积每增加10 mL,95% CI:1.051~1.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 CI:0.672~0.839),灵敏度76.3%,特异度63.0%。结论: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量化的低灌注体积,是前循环症状性ICAD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2022, 42(5):708-714.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7 CSTR:
摘要:目的:运用24节段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的心室收缩功能。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孕晚期单胎妊娠孕妇111例,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所有孕妇均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输出量(LVCO)、面积变化分数(FAC)、心脏球形指数(GSI)、二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MAPSE)、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同时使用24节段2D-STI技术获取胎儿心室应变指标: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右室游离壁应变(RVFWSt)。结果:GDM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间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LVGL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胎儿LVGCS、RVGLS、RVFWS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VGLS与LVEF、LVFAC具有正相关性(r=0.544、0.714,P<0.05),LVGCS与LVEF、LVFAC、MAPSE具有正相关性(r=0.837、0.751、0.191,P<0.05),RVGLS、RVFWSt均与RVFAC具有正相关性(r=0.517、0.421,P<0.05);孕妇体重指数(BMI)是RVGLS的独立预测因子(β=0.496,95%CI:0.147~0.846,P<0.05)。结论:GDM会引起胎儿心室收缩功能下降,24节段2D-STI技术可及时、准确地监测胎儿心室收缩功能,有利于临床妊娠监控。
2022, 42(5):715-718.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8 CSTR: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妊娠的母婴结局,探讨肾功能分期与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7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卡并分娩的妊娠合并CKD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CKD分期分为3组:CKD早期组(1~2期)53例、CKD中期组(3期)13例和CKD晚期(4期)7例,分析孕妇肾功能分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及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与CKD早期组相比,CKD晚期组患者更易合并慢性高血压(P < 0.05)。分析3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发现,与CKD早期组比较,CKD中、晚期组患者子痫前期(PE)、胎儿生长受限(FGR)、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KD晚期组胎儿窘迫率(P < 0.05)、肾衰竭率(P < 0.05)、剖宫产率(P < 0.05)、早产率(P < 0.05)显著升高,自然分娩率明显下降(P < 0.05)。同时分析新生儿结局发现,CKD中、晚期组患者新生儿出生体重和1 min Apgar评分明显降低(P < 0.05),重度窒息儿比例明显增高(P < 0.05);小于孕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以及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3组的死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妇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与患者肾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孕前应尽早发现及治疗CKD,在妊娠过程中应注意监测CKD孕妇的肾功能,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母儿预后,减少围生期母儿的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2022, 42(5):719-723. DOI: 10.7655/NYDXBNS20220519 CSTR:
摘要:目的:评估胆囊切除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是否可以区分单纯性和重度胆囊炎。方法:回顾性研究评估了2009年1月—2019年1月因胆囊炎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腔镜外科行胆囊切除术的28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重度胆囊炎定义为胆囊炎合并继发性改变,包括出血、坏疽、化脓和穿孔。PLR和NLR分别根据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进行计算。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确定PLR、NLR与胆囊炎严重程度相关的最佳值,并根据PLR和NLR临界值对临床表现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包括单纯性胆囊炎212例(75.7%)和重度胆囊炎68例(24.3%)。PLR为129.0可预测重度胆囊炎,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60.4%。PLR≥129组包括较多重度胆囊炎(P < 0.001)、白细胞计数较高(P < 0.001)及首诊为急诊的患者(P < 0.001)。NLR为3.0可预测重度胆囊炎,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4.4%。NLR数值增高(≥3.0)与高龄(P=0.039)、男性(P=0.010)、重度胆囊炎(P < 0.001)、白细胞计数较高(P < 0.001)、经急诊收入院(P < 0.001)及住院时间延长(P < 0.001)有显著相关性。多变量分析发现患者年龄≥55岁(OR=2.808,95%CI:1.375~5.735,P=0.005),术前白细胞计数≥10 000/μL(OR=3.004,95%CI:1.130~7.981,P=0.027),术前NLR≥3.0(OR=9.564,95%CI:4.194~21.812,P < 0.001)和经急诊入院(OR=2.657,95%CI:1.166~6.054,P=0.020)是与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LR和NLR可作为重度胆囊炎的预测指标,可为是否选择手术提供参考。
2022, 42(5):724-728.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0 CSTR: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地区2016—2019年间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生物型分布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6—2019年江苏地区各类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分型,并通过二代测序方法进行毒力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2016—2019年在江苏地区共采集各类标本6 398份,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86株,其中105株菌为血清型无法鉴定,可鉴定血清型中以O:8、O:3为主,存在3个生物型,大部分为生物型1A。通过测序分析发现毒力基因以Ⅲ型(ail-、ystA-、ystB+、yadA-、virF-)和Ⅳ型(ail-、ystA-、ystB-、yadA-、virF-)为主,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将所有分离株分为81个ST型。结论:江苏地区不同来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型较复杂,生物型相对集中,腹泻患者中可分离到毒力基因Ⅳ型菌株,ST基因型呈多样性发散分布,应重点加强猪、鸡、狗等动物的管控和监测。
2022, 42(5):729-733.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1 CSTR:
摘要:目的:测算苏州市18岁及以上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建立苏州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体系、开展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健康状态资料来源于2019年苏州市健康期望寿命专项调查,2019年在苏州全市范围内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有效调查6 208例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结合苏州市2019年人口和死亡资料,基于沙利文(Sullivan)法和HOPIT(Hierarchical Ordered Probit)模型测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苏州市18岁成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为36.30岁,60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为7.80岁,寿命损失百分比分别占45.17%和69.56%。随着年龄的增加,寿命损失百分比逐渐增大。男性各年龄组因伤残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百分比均低于女性,且年龄越大差距越大。结论:苏州市女性成年人的健康水平低于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其剩余生命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2022, 42(5):734-739.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2 CSTR:
摘要: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而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是基于气道炎症分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作为诱导痰的替代生物标志物,血嗜酸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骨膜蛋白等被广泛应用于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但这些生物标志物预测嗜酸性气道炎症的能力饱受争议,联合使用或许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此外,随着组学技术的开展以及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未来新型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临床。
2022, 42(5):740-745.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3 CSTR:
摘要: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内出现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不断增加,糖代谢异常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涉及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瘦素、炎症、遗传免疫等机制。二甲双胍作内应用最广泛的抗糖尿病药物,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甲状腺结节的作用。文章就此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 42(5):746-750.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4 CSTR:
摘要:肺癌及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许多相关性。肺结核导致的瘢痕、慢性炎症、免疫功能异常可增加肺癌风险。肺癌的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利于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影响结核发展。如何早期识别肺癌合并结核、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的诊疗难点。了解肺癌合并肺结核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诊治方法。文章重点就肺癌合并结核的发病机制、诊疗策略进行综述,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精准治疗。
2022, 42(5):751-758. DOI: 10.7655/NYDXBNS20220525 CSTR:
摘要:目前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已成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靶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细胞自噬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文章从自噬的角度,以“lncRNA”、“神经元自噬”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为关键词,系统回顾了lncRNA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lncRNA可以在自噬的各个阶段(诱导、成核、延伸、成熟和自噬体裂解)调控重要分子靶点,从而调节细胞自噬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深入了解lncRNA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噬的调节机制,有望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