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A1类清道夫受体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增加脂肪组织产热能力

      2023(10):1333-1341.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1 CSTR:

      摘要 (271) HTML (546) PDF 1.43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A1类清道夫受体(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1,MSR1)在低温刺激诱导白色脂肪产热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饮食(common diet,CD)的野生型小鼠(MSR1+/+)和MSR1缺失表达小鼠(MSR1-/-)分别给予低温刺激1 d 或者 14 d 后,通过 qRT-PCR、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white adipose tissue, sc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脂肪产热能力标志物(UCP1、Cidea和Cox8b)的表达。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饮食的MSR1+/+和MSR1-/-小鼠给予低温刺激14 d后,小鼠scWAT中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建立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的小鼠肥胖模型,监测CD和HFD 12周的MSR1+/+和MSR1-/-小鼠体重变化,并使用代谢笼监测小鼠耗氧量和产热量变化;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FD 12周的小鼠给予低温刺激7 d后,小鼠scWAT和BAT中产热基因表达。 体外实验应用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刺激小鼠前脂肪细胞分化,待分化成熟后应用qRT-PCR检测产热基因表达。结果:慢性低温刺激下,与MSR1+/+小鼠相比,MSR1-/-小鼠脂肪组织产热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进一步,MSR1-/-小鼠scWAT中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HFD喂养12周后,MSR1-/-小鼠体重增加更为明显,并且耗氧量和产热量明显降低。低温刺激下,与MSR1+/+ HFD小鼠相比,MSR1-/- HFD小鼠脂肪产热能力明显降低。体外细胞研究发现,与MSR1+/+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成熟脂肪细胞相比,MSR1-/-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成熟脂肪细胞产热基因表达明显降低。结论:低温刺激下,MSR1通过增加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小鼠脂肪组织产热。

    • 靶向MPO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用于细胞成像

      2023(10):1342-1349.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2 CSTR:

      摘要 (239) HTML (268) PDF 1.42 M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合成靶向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次氯酸(hypochloric acid,HClO)荧光探针并评估其HClO示踪活性。方法:以硅罗丹明为荧光团合成SiRho-GABA-KYC,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以及pH稳定性和选择性,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荧光成像。结果:合成了SiRho-GABA-KYC,对 HClO响应高,选择性好,细胞毒性小,可示踪HeLa细胞中HClO浓度的变化。结论:探针SiRho-GABA-KYC可用于检测HClO 浓度进而反映MPO催化活性。

    • Notch1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2023(10):1350-1355.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3 CSTR:

      摘要 (193) HTML (399) PDF 2.47 M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ctivated kinase 1,TAK1)调控对乙酰氨基酚(acetyl-para-aminophenol,APAP)诱导的肝损伤(APAP induced liver injury,AILI)的作用机制。方法:髓系特异性 Notch1敲除(Notch1M-KO)和对照floxed Notch1(Notch1FL/FL)小鼠通过腹腔注射APAP构建AILI模型。留取小鼠血清标本,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反应分析法检测肝功能和细胞因子。留取小鼠肝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使用 Suzuki评分评估肝组织损伤程度,免疫印迹法检测TAK1、磷酸化TAK1(p-TAK1)、p65、磷酸化p65(p-p65)、Caspase-8(Casp-8)、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p-MLKL)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11b、p-TAK1的表达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 结果:小鼠腹腔注射APAP后,肝脏病理提示肝细胞体积增大,窦道淤血,出现广泛的坏死。与Notch1FL/FL对照组相比,Notch1M-KO 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明显升高,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上升,HE染色显示肝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伴大面积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DCF探针检测显示原代肝细胞内ROS增加。肝组织p-TAK1表达增加,Casp-8的表达减少,RIPK1、p-MLKL表达增加。结论:在AILI中,髓系特异性Notch1敲除可活化TAK1,降低Casp-8水平,激活RIPK1-MLKL坏死性凋亡通路,加重肝损伤的发生。

    • 丁酰胆碱酯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2023(10):1356-1365.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4 CSTR:

      摘要 (216) HTML (99) PDF 3.09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丁酰胆碱酯酶(bcylcholinesterase,BCHE)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中的预后价值,验证和分析BCHE 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Lasso回归法筛选预后基因,并利用卡方检验验证BCHE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TIMER2.0数据库和CIBERSORT算法研究BCHE和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WGCNA算法和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qRT-PCR检测正常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及人胃癌细胞系(HGC27和MKN1) 中BCHE的表达情况;在HGC27和MKN1细胞系中瞬时转染小干扰RNA敲减BCHE后,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利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15个与GC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其中BCHE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表明BCHE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且BCHE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富集分析结果显示BCHE 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黏附等有关。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降低BCHE的表达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系的恶性生物学功能。结论:BCHE可作为GC的预后生物标志物,且可促进肿瘤内免疫细胞浸润;此外,降低BCHE表达可抑制其介导的恶性生物学功能。

    • 利用CRISPER/Cas9技术构建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基因小鼠

      2023(10):1366-1371.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5 CSTR:

      摘要 (403) HTML (420) PDF 1.35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 CRISPR/Cas9 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基因敲入C57BL/6小鼠并与肝脏特异性表达Cre的转基因小鼠配繁得到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基因C57BL/6小鼠模型。 为Lcat基因在肝脏相关代谢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cat基因敲入小鼠;利用肝脏特异性表达Cre的转基因小鼠与Lcat基因敲入小鼠交配得到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基因小鼠;通过PCR法鉴定小鼠的基因型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 Western blot 技术验证 Lcat 基因的 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 结果:PCR结果显示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基因的小鼠模型构建成功;qPCR结果显示Lcat基因在肝脏中特异性高表达;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LCAT蛋白在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的小鼠肝脏中有明显更高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肝脏特异性敲入Lcat基因小鼠,为在动物水平探索Lcat基因在肝脏相关代谢疾病中的功能及相关发病机制提供研究平台。

    • 不同粘接系统用于树脂陶瓷复合材料的体外实验研究

      2023(10):1372-1377.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6 CSTR:

      摘要 (110) HTML (189) PDF 1.13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粘接系统及老化处理对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与牙本质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了一种新型树脂陶瓷修复材料(LavaTM Ultimate,优韧瓷)。在实验的第一部分,将制备好的离体牙随机分为3组,按照两步法自酸蚀通用型粘接系统、全酸蚀粘接系统、一步法自酸蚀通用型粘接系统将优韧瓷块与离体牙的牙本质面粘接,使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每组粘接试件的静态断裂强度,并观察其断口形貌。实验第二部分则将以上3组粘接系统的剪切样本浸泡在3种不同酸碱度的溶液(可乐、苏打水、人工唾液)中,30 d后比较各组剪切强度间差异。结果:对于树脂陶瓷复合材料优韧瓷,一步法及两步法自酸蚀通用型粘接系统组的剪切强度皆优于全酸蚀粘接系统组,而一步法自酸蚀通用型粘接系统组与两步法自酸蚀通用型粘接系统组的粘接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粘接系统在不同浸泡液中浸泡老化后剪切强度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泡液种类对剪切强度的影响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种粘接系统对优韧瓷与牙体间的剪切强度均达到临床要求,且酸碱老化处理不影响3种粘接系统的剪切强度。

    • >临床研究
    • 血清IL⁃9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2023(10):1378-1384.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7 CSTR:

      摘要 (96) HTML (157) PDF 1.22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9 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评估其对END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 42例,非END组6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基线期血清IL-9、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IL-6水平。相关性的评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后发生END中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糖尿病比例、颈动脉狭窄>50%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非END组(P < 0.05)。END组血清 IL-9水平明显高于非END组(P < 0.01)。脑梗死患者血清IL-9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35,P < 0.01)。 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IL-9水平、颈动脉狭窄 > 50%、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1)。血清 IL-9 水平预测 END 发生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5。血清 IL-9 水平与血清 CRP 水平(r=0.648,P < 0.01)和 IL-6 水平 (r=0.765,P < 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END患者中明显升高,对EN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多普勒子宫动脉成像和盆腔超声辅助晨尿促性腺激素水平诊断女童中枢性性早熟

      2023(10):1385-1391.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8 CSTR:

      摘要 (95) HTML (91) PDF 1.18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子宫动脉成像、盆腔超声辅助晨尿促性腺激素水平在初诊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淮安临床学院儿科的96例性早熟女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检测血基础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雌二醇水平,收集晨尿测定LH和FSH水平,检测骨龄,同时进行盆腔多普勒彩超检查评估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e index, PI)和子宫长径、横径、前后径,计算子宫容积和卵巢容积等。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 激发试验,依据激发实验结果将女童分为非CPP组和CPP组。运用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CPP组患儿子宫动脉PI显著低于非CPP组,子宫长径、晨尿LH均显著高于非CPP组(P < 0.05);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子宫动脉PI与晨尿 LH、晨尿 FSH、子宫长径、横径、前后径、子宫容积、卵巢容积、血 LH 峰值呈负相关(P < 0.05),与血 FSH 峰值无显著相关 (P > 0.05);子宫长径与晨尿LH、晨尿FSH、子宫横径、前后径、子宫容积、卵巢容积以及血LH峰值均呈正相关(P < 0.05),与血 FSH峰值无显著相关(P > 0.05);晨尿LH水平与晨尿FSH、子宫长径、横径、前后径、子宫容积、卵巢容积以及血LH峰值、FSH 峰值均呈正相关(P < 0.05);③ROC曲线分析子宫动脉PI、子宫长径、晨尿LH诊断女童CP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0.915、76%、90%,0.945、95%、88%,0.925、91%、84%,而子宫动脉PI、子宫长径、晨尿LH联合诊断女童CPP时,其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4、98%、90%,优于单一指标。结论:子宫动脉PI、子宫长径及晨尿LH联合诊断女童CPP效能最高,且具有安全、无创、便捷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神经重症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2023(10):1392-1397. DOI: 10.7655/NYDXBNS20231009 CSTR:

      摘要 (155) HTML (213) PDF 1.11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预测神经重症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行开颅手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40)和验证集(n=60)。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效能及临床净获益。结果:神经重症患者的原发病、脑室外引流时间、腰大池引流时间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P < 0.05)。绘制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4(95%CI: 0.695~0.853)、0.831(95%CI:0.725~0.936),DCA曲线显示颅内感染发生的预测可提高临床获益率。结论:基于神经重症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筛查神经重症术后颅内感染高危患者,利于早期诊治,改善患者预后。

    • 选择性磁珠纯化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筛查中的应用

      2023(10):1398-1401.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0 CSTR:

      摘要 (161) HTML (279) PDF 2.02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DNA片段选择性磁珠纯化法(片段选择富集法)富集胎儿游离DNA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的孕妇共20 8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传统DNA提取纯化法(传统纯化法)和片段选择富集法在胎儿游离DNA提取纯化质量、无创产前筛查初次检测失败率及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准确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5 914例孕妇采用传统纯化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检测,其中33例(0.56%)判定为胎儿游离DNA浓度过低需重新抽血复检;而14 954例孕妇采用片段选择富集法结合高通量测序进行检测,2 例(0.01%)判定为胎儿游离 DNA 浓度过低需抽血复检,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0.56% vs. 0.01%,P < 0.001)。与传统纯化法(23/5 914,0.39%)相比,片段选择富集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检出目标染色体异常率(21 三体+18 三体+13 三体)(47/14 954,0.31%)无明显差异(P > 0.05),其中胎儿 21 三体(54.55% vs. 66.67%)、18 三体(83.33% vs. 60.00%)和13三体(50.00% vs. 25.00%)阳性预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经介入性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复核,传统纯化法组和片段选择富集法组各有1例假阴性,两组间染色体异常漏诊率无显著性差异(0.02% vs. 0.01%,P > 0.05)。结论:基于 DNA片段选择性磁珠纯化富集法,可以富集母体外周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含量,减少因胎儿游离DNA浓度过低所致重复抽血的风险,同时不影响目标染色体疾病的阳性预测值。

    • 三种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方法的性能评估

      2023(10):1402-1406.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1 CSTR:

      摘要 (138) HTML (508) PDF 1.09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3种分子遗传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携带者筛查检测中的检测性能。方法:采用微滴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与多重竞争性PCR联合毛细管电泳(PCR-bas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技术检测 516 例样本中 SMN 基因拷贝数,并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作为金标准技术验证结果。结果:ddPCR、HRM和PCR/CE检测SMN1第7号外显子的拷贝数与MLPA分析结果一致,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HRM检测SMN1基因第8号外显子单拷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 100.0%和 99.5%,双拷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 99.4%和 100.0%,而大于双拷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 100.0%和 100.0%。 PCR/CE可以同时检测SMN1和SMN2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检测结果与MLPA结果完全一致,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 结论:本研究比较了3种分子遗传技术在SMA携带者筛查检测中的效能,为建立大规模人群的脊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 艾司氯胺酮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分析

      2023(10):1407-1412.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2 CSTR:

      摘要 (129) HTML (98) PDF 1.12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有效剂量和安全性。方法:88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18~40周岁年轻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Ⅰ、Ⅱ、Ⅲ组,使用丙泊酚的剂量分别为1.5、2.0、2.5 mg/kg,每组再根据Dixon序贯法依次给予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统计并测算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即50%患者对手术刺激产生体动反应时所需的艾司氯胺酮剂量,麻醉中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和围术期不良反应等资料。结果:①3组艾司氯胺酮的ED50依次减少,分别为0.320、0.244、0.167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丙泊酚Ⅲ组手术开始时(T1)的HR较麻醉前(T0)明显下降(P < 0.05),其余两组则无明显差异;丙泊酚Ⅱ组和Ⅲ组T1的MAP较T0明显下降(P < 0.05),丙泊酚Ⅲ组T1的 MAP显著低于Ⅰ组(P < 0.05);③各组有效病例恢复室滞留时间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 < 0.05);④丙泊酚Ⅲ组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 < 0.05),丙泊酚Ⅰ组术中呛咳、苏醒后头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 < 0.05)。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 2.0 mg/kg 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方案综合效果最适宜,其中艾司氯胺酮的 ED50、ED95分别为 0.214、0.334 mg/kg。

    •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3(10):1413-1417.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3 CSTR:

      摘要 (182) HTML (414) PDF 2.73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AE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抗体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抗体脑炎的基线资料特征;并根据首发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分为两组,比较组间的基线资料特征。结果:共纳入研究50例患者,男62%(31/50),女38%(19/50),发病年龄为48(31,64)岁。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 (56%,28/50),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70%,35/50),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 LGI1)脑炎特征性临床特征为脸臂肌张力障碍性癫痫和低钠血症(P=0.033)。80%(40/50)的患者出现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弥漫或/局灶性慢波或癫痫样放电。66%(33/50)的患者头颅磁共振异常,其中颞叶或海马异常63.64%(21/33)。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的患者男性占比较高(P=0.001)。结论:AE临床特点多样,低钠血症和脸臂肌张力障碍性癫痫为抗LGI1脑炎特征性症状。大部分AE患者脑电图异常,但缺乏特异性,患者病程中出现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需警惕其缓解后持续发作或发展为慢性癫痫的风险。

    • 老年住院患者生理性衰弱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1418-1422.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4 CSTR:

      摘要 (115) HTML (148) PDF 1.09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生理性衰弱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老年内分泌科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264例。 采用Fried生理衰弱量表对患者衰弱状态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69例)、衰弱前期组(149例)和衰弱组(46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检测营养指标、血糖、血脂、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临床指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评估,分析3组患者在肌肉量、肌肉功能、躯体功能、营养、认知、心理、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与衰弱的相关性。结果: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前期组住院老年患者握力下降,简易躯体能力评定(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得分也显著减少,营养状况较差,焦虑和抑郁发生增加;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老年人肌肉量减少,握力下降,5次起坐时间明显增加,4 m步速明显下降,SPPB 得分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营养状况较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显示认知功能下降, 焦虑和抑郁发生增加,多维预后指数得分升高。而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比较则发现除肌肉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甲状腺素、握力、5次起坐时间、SPPB、营养状况 (微营养评定表得分)均是衰弱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并受血脂、甲状腺功能、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诊治老年患者时除了关注疾病本身,更需要注意身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为合理诊疗提供依据。

    • 单纯胸腺瘤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2023(10):1423-1426.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5 CSTR:

      摘要 (167) HTML (170) PDF 1.10 M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单纯胸腺瘤与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差异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8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单纯胸腺瘤患者与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围术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共3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单纯胸腺瘤组301例,男139例,女162例,平均年龄(54.11±12.57)岁,平均肿瘤直径(6.42±2.94)cm,Masaoka-Koga分期:Ⅰ期147例 (48.8%)、Ⅱ期68例(22.6%)、Ⅲ期15例(5.0%)、Ⅳ期71例(23.6%),腔镜手术比例55.5%,R0切除比例96.3%,后续治疗患者比例21.9%。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共53例,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74±10.21)岁,平均肿瘤直径(5.12±2.11)cm, Masaoka-Koga 分期:Ⅰ期24例(45.3%)、Ⅱ期16例(30.1%)、Ⅲ期4例(7.6%)、Ⅳ期9例(17.0%),腔镜手术比例56.6%,R0切除比例98.1%,后续治疗患者比例13.2%。两组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5岁、肿瘤直径 ≥6 cm、术后病理分型为 B 型、Masaoka-Koga 分期Ⅲ~Ⅳ期及需要后续治疗是影响胸腺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相比单纯胸腺瘤,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更年轻,肿瘤直径更小。完整切除是改善胸腺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准确的病理分型及分期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 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10):1427-1431.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6 CSTR:

      摘要 (98) HTML (209) PDF 1.30 M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运用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 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共5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治疗组(A组)和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B组),A组27例,B组28例。对两组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数据和术后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和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2个月。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Bostman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指标上,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老年髌骨下极骨折运用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综述
    • 增强子调控异常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3(10):1432-1440.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7 CSTR:

      摘要 (873) HTML (960) PDF 2.10 M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增强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类特殊的转录调控元件,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分布着大量增强子元件。增强子可通过形成染色质环结构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相互作用,从而与启动子共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变异、表观修饰改变及转录因子异常均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增强子功能失调或基因组增强子重塑,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数据库的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增强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对增强子的结构特征、调控模式,及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调控异常的形成机制、增强子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常用数据库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 纳米药物在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3(10):1441-1449.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8 CSTR:

      摘要 (286) HTML (688) PDF 1.16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治疗模式。通过回输经体外扩增活化的工程化免疫细胞,在患者体内激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然而,由于复杂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免疫细胞易发生耗竭,难以穿透肿瘤深处,导致其在实体肿瘤中的疗效有限。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扩增、回输后体内存活和在肿瘤中的穿透与浸润,有助于免疫细胞克服实体肿瘤组织中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就目前纳米药物在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PIWI相互作用RNA: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2023(10):1450-1455. DOI: 10.7655/NYDXBNS20231019 CSTR:

      摘要 (133) HTML (251) PDF 1.13 M (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PIWI相互作用RNA(PIWI-interacting RNA,piRNA)是一种新型小分子非编码RNA,它通过与PIWI蛋白形成复合体发挥调节作用,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人类、小鼠等)的干细胞与生殖细胞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RNA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改变来调节基因表达,包括转座子沉默、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等,在肿瘤的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piRNA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为癌症诊断与预后监测提供新的方法。文章综述了pi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学作用,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其有效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提供线索。

    • 巨噬细胞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2023(10):1456-1463. DOI: 10.7655/NYDXBNS20231020 CSTR:

      摘要 (293) HTML (1097) PDF 1.14 M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许多关键的生理过程,包括代谢、解毒和免疫。正常情况下,肝脏中巨噬细胞的稳态维持着肝脏的功能。而巨噬细胞稳态的破坏、不同细胞亚群之间的演变以及功能改变,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单细胞测序技术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过程中用于识别特定的巨噬细胞亚群。本文从肝脏巨噬细胞的分类、异质性以及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戊型肝炎重症化与慢性化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2023(10):1464-1469. DOI: 10.7655/NYDXBNS20231021 CSTR:

      摘要 (109) HTML (282) PDF 1.12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戊型肝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无症状、自限性疾病,但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变化,部分患者可出现重症化或慢性化进展,造成不良预后,危害较为严重。免疫反应是决定戊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和结局的关键因素,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助于病毒清除和疾病康复,而过度或紊乱的免疫反应则可参与其重症化和慢性化进程,导致疾病进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从天然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两个方面对戊型肝炎重症化及慢性化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早期预测、临床防治和疾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病例报告
    • 宫颈鳞癌并发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3(10):1470-1474. DOI: 10.7655/NYDXBNS20231022 CSTR:

      摘要 (120) HTML (67) PDF 1.28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伴右锁骨下动脉变异2例

      2023(10):1475-1478. DOI: 10.7655/NYDXBNS20231023 CSTR:

      摘要 (137) HTML (217) PDF 1.51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