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TLR2/NF⁃κB通路介导MPP+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与自噬

      2023(12):1623-1629.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1

      摘要 (201) HTML (168) PDF 9.96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 )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与自噬功能障碍与TLR2/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RSC96细胞分为PBS组、MPP+ 组和MPP+ +CU-CPT22组;CCK-8检测不同MPP+ 浓度 (0.1、0.3、0.5、0.7、0.9 mmol/L)处理后细胞存活率;TUNEL检测细胞凋亡水平;RT-qPCR检测Toll样受体2(TLR2)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指标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自噬相关指标LC3Ⅱ/LC3Ⅰ和P62,以及TLR2、p-NF- 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PBS组相比,MPP+ 组细胞存活率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多,Bcl-2/ Bax蛋白比值水平下降,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比值增高。同时LC3Ⅱ/LC3Ⅰ比值下降,P62表达增加,p-NF-κB/NF-κB比值表达增加。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PP+ 上调TLR2的表达。此外,与MPP+ 组相比,MPP+ +CU-CPT22组TUNEL阳性细胞数目减少,Bcl-2/Bax比值升高,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比值降低;同时,LC3Ⅱ/LC3Ⅰ比值上升,P62水平下降。结论: MPP+ 刺激诱导RSC96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失衡,发生机制可能与TLR2/NF-κB通路的激活有关。

    • 氯氮平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3(12):1630-1635.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2

      摘要 (103) HTML (131) PDF 2.38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氯氮平(clozapine,CLP)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的损伤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以 12.5 μmol/L 氯氮平(L- CLP)及25.0 μmol/L氯氮平(H-CLP)处理斑马鱼胚胎72 h,显微镜下检测心脏形态、心率、静脉窦-动脉球(sinus venosus-bulbus arteriosus,SV-BA)距离等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NKX2.5、Hand2及Cmlc2表达;此外,H-CLP 组处理24 h后,利用内质网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或多巴胺D2受体抑制剂溴隐亭(bro- mocriptine,BRC)联合处理48 h后,统计心脏功能指标,检测内质网应激分子(Chop、Bip)及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x/Bcl2) 的表达。结果:CLP剂量依赖性导致斑马鱼心脏结构及功能损伤,Chop、Bip和Caspase3、Bax/Bcl2的表达增加;4-PBA及BRC显著缓解CLP诱导的心脏损伤及Chop、Bip、Caspase3、Bax/Bcl2的高表达。结论:CLP导致斑马鱼心脏发育受损,可能与抑制多巴胺D2受体、激发内质网应激有关。

    • 白鲜皮主要药效成分白鲜碱、黄柏酮、梣酮的抗皮炎作用比较及机制研究

      2023(12):1636-1642.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3

      摘要 (52) HTML (125) PDF 3.69 M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中药白鲜皮的3种主要活性成分白鲜碱、黄柏酮、梣酮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构建小鼠皮炎模型,观察白鲜皮醇提物、白鲜碱、黄柏酮、梣酮、地塞米松对AD小鼠引起的慢性瘙痒的作用;采用皮损评分评估小鼠皮损严重程度。苏木精-伊红(hematoxy- lin-eosin,HE)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小鼠表皮厚度和肥大细胞数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4、IL-31、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1、p- 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p-STAT3、STAT6、p-STAT6 的蛋白水平。结果:AD小鼠引起的慢性瘙痒能明显被白鲜皮醇提物抑制。与模型组相比,白鲜皮的3种主要活性成分中:白鲜碱和梣酮能明显抑制AD小鼠引起的慢性瘙痒,改善皮损症状和炎症细胞浸润,下调IL-4、IL-31水平,上调IL-10水平,并抑制JAK1- STAT3/STAT6信号通路,但黄柏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鲜碱和梣酮可能是白鲜皮发挥抗皮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小鼠青春期肺部菌群特点

      2023(12):1643-1649.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4

      摘要 (60) HTML (47) PDF 5.64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模型小鼠青春期肺部菌群特点。方法:32 只 C57BL/6J 新生小鼠,分为空气雌性组、空气雄性组、高氧雌性组、高氧雄性组,每组8只。高氧组小鼠生后即置于FiO2>95%的环境中7 d,空气组小鼠置于同室内空气(FiO2=21%)环境;之后所有小鼠室内空气环境下饲养直至6周。苏木精-伊红(hema- 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16S rDNA测序分析肺组织菌群特点。结果:BPD模型小鼠青春期肺组织肺泡化程度降低(P<0.01),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对小鼠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 alveolar count,RAC)变化无显著差异(F= 2.001,P>0.05)。Anosim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空气组和高氧组雄性小鼠肺部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06,P=0.03),雌性小鼠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94,P=0.722)。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高氧组和空气组的肺部菌群物种丰富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中,PCoA图显示4组肺部菌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高氧组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丰度下降,葡萄球菌种(Staphylococcus)升高。结论:BPD模型小鼠青春期肺部微生物群失调,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丰度下降,葡萄球菌种(Staphylococcus)升高,并且菌群失调可能与性别相关。

    • >临床研究
    • 急性硫化氢中毒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研究

      2023(12):1650-1655.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5

      摘要 (92) HTML (110) PDF 2.38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中毒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多家医院就诊的急性H2S中毒中至重度患者。根据是否合并CNS损伤,分析性别、年龄、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30 d的死亡、神经功能预后等,探究急性H2S中毒合并CNS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乳酸(lactate,Lac)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预测急性H2S中毒合并CNS损伤的效能。结果:与非合并CNS损伤组相比,合并CNS组H2S暴露浓度更高,入院时收缩压、中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氧合指数均显著下降,心率显著上升。CNS损伤组入院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心肌损伤明显增多;30 d死亡率达50%,且改良 Rankin 量表>2分的患者数量显著增高。此外,通过分析发现合并CNS损伤组入院时Lac和NSE水平较非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联合Lac和NSE在预测急性H2S中毒合并CNS损伤的效能优于单个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达0.948。结论:急性H2S中毒合并CNS损伤患者并发ARDS、心肌损害增加,30 d死亡率增加和神经功能预后差;此外,急性H2S中毒联合早期血清Lac以及NSE水平的升高判断急性H2S中毒合并CNS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ECPR患者ECMO支持早期发作室颤/室速与预后关系

      2023(12):1656-1662.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6

      摘要 (85) HTML (124) PDF 2.35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 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早期(72 h内)的室颤/室速(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entricular tachycardia,VF/VT)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的ECPR患者,根据ECMO运行72 h内是否发作VF/VT分为VF/VT组和nVF/VT组,回归分析ECMO支持下VF/VT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探究VF/VT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年龄(50.02±15.93)岁,其中男66.32%,28 d存活率51.58%,VF/VT的发生率为33.33%。组间比较显示,nVF/VT 组持续性肾替代治疗使用率、ECMO启动时间、乳酸均高于VF/VT组,VF/VT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呈高水平趋势;VF/VT组的pH值显著低于nVF/VT组。逐步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发生VF/VT后,TNT维持高水平的风险显著增大(OR=18.156,95%CI:3.620~91.059);ECMO启动时间延长(OR=1.118,95%CI:1.060~1.180)和pH值下降(OR=0.005,95%CI: 0.000~0.953)是VF/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ECPR患者中,严重酸中毒或ECMO启动时间延长的患者在ECMO支持 72 h内发生VF/VT的风险明显增加,VF/VT发作并不影响主要临床预后,但可能会加重心肌损伤。

    • 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容量负荷评估及应用

      2023(12):1663-1667.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7

      摘要 (78) HTML (55) PDF 1.26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及其对预后评价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2022年因诊断为HFrEF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就诊的患者。采用估计的全身血浆容量(plasma volume,PV)对患者进行容量负荷状态的评估,并依据三分位数法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容量负荷组。通过相关分析评估PV与经典的容量负荷标志物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及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的容量负荷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33例患者,预估的PV为 (4.26±1.08)L。PV与脑钠肽前体(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具有明确相关性;中位随访25个月后,90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入院,多因素校正年龄、收缩压、proBNP、肾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后,相对于容量负荷低组,容量负荷中组和高组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入院的风险分别比为 1.78(0.94~3.36)和 2.74(1.45~5.16)。结论: HFrEF患者高容量负荷状态是HFrE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真实世界中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23(12):1668-1674.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8

      摘要 (75) HTML (119) PDF 1.28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在真实世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4家医院从2018年1月1日—2022年9月31日接受ICI治疗的1 02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中,有577例(56.5%)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发生比例较高的为内分泌系统(41.4%)、肺部(14.5%)、心脏(13.5%)等。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表达情况、肺癌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 tors,EGFR-TKI)治疗史、烟酒嗜好以及既往慢性病史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未出现irAE患者相比,出现 irAE 的患者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95.8% vs. 89.6%,P<0.001)和更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1个月vs. 9.4个月,log-rank P< 0.001)。结论:真实世界中,应用ICI治疗的肺癌患者irAE发生率较高,累及广泛,影响因素较多,但多以轻症为主;且irAE的发生可能与更好的疾病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有关。

    • 伊尼妥单抗联合方案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3(12):1675-1680. DOI: 10.7655/NYDXBNS20231209

      摘要 (169) HTML (144) PDF 1.37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注射用重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伊尼妥单抗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7月—2022年12 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含伊尼妥单抗方案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伊尼妥单抗联合方案治疗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客观缓解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等疗效指标,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经伊尼妥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9例伊尼妥单抗作为一线治疗,14例作为二线治疗,13例作为三线治疗,24例作为四线及以上治疗;伊尼妥单抗联合化疗24例,联合吡咯替尼+化疗32例,联合其他用药方案4例。总体人群中的中位PFS为6.23个月,伊尼妥单抗一/二线治疗中位PFS为12.27个月,三线及以上治疗中位PFS为5.63个月,伊尼妥单抗联合化疗中位 PFS 为 4.60 个月,伊尼妥单抗联合吡咯替尼+化疗中位 PFS 为 7.73 个月。总人群中 ORR 为 35.0%,DCR 为 81.7%。治疗中与伊尼妥单抗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伊尼妥单抗对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联合吡咯替尼+化疗用于一/二线治疗。

    • 645例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12):1681-1685.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0

      摘要 (81) HTML (81) PDF 1.23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喉前淋巴结对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5例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中国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推荐的手术指征和切除范围,根据术前触诊、超声检查和穿刺病理的结果行甲状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结果:645例中,215例 (33.3%)术后病理证实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癌灶最大径≥1 cm、腺内播散、腺外侵犯、多发灶、癌灶累及双叶、喉前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45岁、喉前淋巴结转移是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 21.4%、93.7%、63.0%、70.5%、69.6%。结论:在年轻、喉前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要仔细评估气管周围淋巴结情况。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作用,评估喉前淋巴结有助于制定气管周围淋巴结处理策略,但目前仍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决策。

    • 术中神经监测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语音预后的影响

      2023(12):1686-1693.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1

      摘要 (54) HTML (40) PDF 1.26 M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患者主观语音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 DTC患者,分为IONM组和非IONM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和术后主观语音结果。结果: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亚组中,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声音障碍指数-10(voice handi- cap index-10,VHI-10)总分及甲状腺癌特异性生活质量(thyroid cancer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THYCA-QoL)问卷的声音领域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靠近或侵犯后包膜亚组中,IONM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THYCA-QoL问卷中的声音领域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均为0.00(0.00,0.00),低于非IONM组的0.00(0.00,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均值均为5.73,明显低于非IONM组的15.66(P=0.029)。VHI-10问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ONM对DTC患者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亚组患者的主观发声障碍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明显改善靠近后包膜高危组患者术后主观声音异常。

    • 神经重症患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与有创颅内压相关性研究

      2023(12):1694-1698.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2

      摘要 (74) HTML (91) PDF 1.43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依靠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在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建立有效预测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方法。方法:连续监测52例神经重症患者术后有创ICP,使用经眼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直径的平均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ONSD诊断颅内高压的效能,并评估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的双眼平均ONSD[(5.27±0.47)mm]和有创ICP[(11.77±6.18)mmHg]相关性良好(r=0.79,P<0.01)。ROC 曲线得到 ONSD 诊断颅内高压(ICP≥20 mmHg)的最佳临界值为 5.625 mm,诊断的灵敏度为 74.3%,特异度为90.4%。同时获得ICP为5、10、15、25 mmHg对应的ONSD临界值为5.175、5.325、5.375、5.825 mm。结论:床旁超声经眼眶测量ONSD可以判断ICP变化,尤其在神经重症患者有创ICP或影像学检查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动态、快捷、无创地评估ICP,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男性尿道狭窄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的单中心分析

      2023(12):1699-1706.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3

      摘要 (74) HTML (90) PDF 1.33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男性尿道狭窄患者尿路感染情况和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男性尿道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尿路感染及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共纳入187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132例(70.6%)发生尿路感染,病原学检测发现106例(56.7%)尿培养阳性。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37.8%,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70%,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呋喃妥因的敏感率均为100%;革兰阴性菌63株占56.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头孢替坦、妥布霉素、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0%;真菌6株占5.4%,以光滑假丝酵母为主。尿路感染组中患者40~65岁、膀胱造瘘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 < 0.05)。结论:男性尿道狭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高,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病原菌耐药相对严重,术前需根据药敏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迷走神经刺激对难治性癫痫脑功能连接的即时效应

      2023(12):1707-1713.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4

      摘要 (59) HTML (98) PDF 1.73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即时效应,探讨VNS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14例正常被试静息态和14例DRE患者静息态和刺激态的脑磁图数据,分6个频段分析即时VNS引起的DRE患者脑功能连接的改变。结果:在静息态,DRE患者相对正常被试,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当VNS发生时,DRE患者有显著降低的功能连接,包括theta频段的左侧额中回-右侧嗅皮质和左侧丘脑-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alpha频段的左侧丘脑-左侧颞极颞中回之间的连接。结论:即时VNS可以降低DRE患者脑功能连接,即降低患者脑网络对发作的易损性,这可能是VNS调节DRE患者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的重要机制。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后流产情况分析

      2023(12):1714-1718.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5

      摘要 (68) HTML (69) PDF 1.23 M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后临床结局相关指标差异,阐明PCOS不孕人群接受IVF-ET治疗后的流产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1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行IVF-ET助孕后实现临床单胎妊娠 PCOS 患者 655 例,并分析同期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根据年龄以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1∶1匹配,比较两组人群的相关助孕指标和流产率差异,并根据BMI 对纳入人群进行亚组分层分析。结果:与非PCOS组相比,PCOS组IVF周期需要更多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用量及更长的使用时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日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 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均低于非PCOS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早期及晚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BMI区间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的BMI水平并未对患者流产率产生影响,两组患者流产率在各BMI亚组中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接受IVF-ET辅助生殖治疗并获得单胎妊娠不孕患者而言,PCOS对其流产情况并无影响;对于首次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PCOS患者倾向进行新鲜同期单囊胚移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妊娠结局。

    • 吸入氧浓度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2023(12):1719-1723.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6

      摘要 (62) HTML (72) PDF 1.24 M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持续吸入低浓度氧和纯氧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拟探究OPCABG患者术中的适宜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方法:选择 OPCABG患者100例,年龄48~7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7~33.9 kg/m2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 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 system,ASA)Ⅲ~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低浓度氧组(L组,n=49) 和纯氧组(H 组,n=51)。常规行丙泊酚、芬太尼联合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调节两组吸入氧浓度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分别为40%和100%,并维持到手术结束,术中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潮气量6~8 mL/kg,吸呼比1∶2,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持续泵注丙泊酚、右美托咪啶及顺式阿曲库铵,间断推注芬太尼,维持术中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BIS)值40~60。分别于术前1 d(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第1天(T4)及术后第3天(T5)采患者上肢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及血清脑利钠肽前体(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oBNP)的浓度,并于各时间点行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或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 cardiography,TEE)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心输出量(cardiac out- put,CO),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与T1相比,L组和H组在T3~T5时,血清CK-MB浓度升高,在 T2~T5时,血清proBNP浓度升高;与L组相比,H组T3~T5时CK-MB浓度升高,T2~T5时proBNP浓度升高(P<0.05);与T1相比,L组和 H组T2时,LVEF值和CO值下降,L组T4~T5时,LVEF值和CO值升高,H组T5时,LVEF值和CO值升高;与L组相比,H组T4~T5时 LVEF值和CO值下降(P<0.05);与L组相比,H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患者术中持续吸入40%浓度氧,有助于减轻术后3 d内心肌损伤并改善左心功能。

    • 羟考酮联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保乳手术静脉全麻的临床效果评估

      2023(12):1724-1728.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7

      摘要 (53) HTML (54) PDF 1.24 M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羟考酮联合丙泊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全麻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Ⅰ或Ⅱ级,年龄26~61岁,体重指数19~28 kg/m2 ,择期行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 (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切除乳腺标本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后2 h 、6 h、24 h、48 h 静息状态及运动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观察两组患者诱导期咳嗽反射、术中知晓、术中低血压、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T2、T3时羟考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 < 0.05)。羟考酮组患者术后2 h静息及运动时疼痛NRS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P < 0.05)。羟考酮组诱导期咳嗽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 < 0.05)。结论:羟考酮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癌保乳手术,全麻诱导以及维持期间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对循环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院内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2023(12):1729-1736.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8

      摘要 (56) HTML (188) PDF 2.94 M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基因组学研究医院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分布,毒力情况及同源性分析,深入阐明院内感染的分子机制,为多重耐药菌株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1株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的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经培养鉴定,测定对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并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基因测序结果,选择相关耐药基因在临床收集的另外50 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中进行扩增检测,验证其携带情况,对测序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阐述。结果: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除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的抗生素全部耐药,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染色体基因序列全长5 468 925 bp,含有4个质粒(179 972 bp、141 377 bp、85 181 bp和20 247 bp),共有5 98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5个tRNA基因和25 个rRNA 操纵子。此外,该菌携带有大量参与编码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MLST结果显示,该菌基因型为ST11型,该菌大部分序列与之前在四川和杭州报道的菌株类似,最接近的是一株编号SCKP020029(NCBI Accession number:CP029384)的肺炎克雷伯菌。收集的另外50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确认均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ted-spectrum beta-bactamases,ESBLs),其中97%为ST11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结果显示分属3个克隆。在这些菌株中,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KPC-2(98%), SHV -11(98%),TEM -1(76%),CTX -M(76%),Oqxb1(66%),qnrS(70%),Int1(42%),sul1(82%),sul2(96%),iutA(88%), iucABCD(10%)和rmpA2(100%)。结论:实验结果揭示了院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组学具有高度相似性,流行病学具有聚集性和散发性交叉的特点。抗生素耐药结果提示了细菌耐药中选择性抗生素耐药压力的作用效应,同时质粒耐药基因在细菌中的传播提示这些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以质粒传播为主,有效的院内感染监测、隔离和控制这类质粒的传播是减少这种细菌耐药感染必不可少的措施。

    • 一项比较腹腔镜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大血管瘤的匹配病例研究并文献复习

      2023(12):1737-1742. DOI: 10.7655/NYDXBNS20231219

      摘要 (87) HTML (93) PDF 9.30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大血管瘤的临床数据和文献复习,探讨肝脏大血管瘤的治疗策略。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18例患者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肝脏大血管瘤并行腹腔镜下血管瘤微波消融术。以血管瘤大小、部位、体重指数为配对条件,选取18例同期行腹腔镜下血管瘤切除患者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天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近远期并发症,预后等结果。结果:腹腔镜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腹腔镜手术组(P < 0.001),术中出血量低于腹腔镜手术组(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低于腹腔镜手术组(P < 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率(P > 0.05),术后第1天肝功能(ALT、AST、T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见中远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并且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 节段性截肢对四肢侵袭性恶性肿瘤的优势

      2023(12):1743-1747. DOI: 10.7655/NYDXBNS20231220

      摘要 (62) HTML (49) PDF 6.98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节段性截肢对四肢侵袭性恶性肿瘤患者的适应证及其术后功能和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2022年因四肢侵袭性恶性肿瘤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节段性截肢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使用Musculo- skeletal Tumor Society 93(MSTS93)保肢评分系统与多伦多保肢评分系统(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其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根据Enneking分期系统所有患者分为ⅡB期。所有患者均保留了主要的血管与神经,且手术均达到了R0边界。5例患者随访时间24~119个月,平均56.80个月。接受肱骨节段性切除的患者的平均肱骨愈合时间为5个月。患者的平均MSTS93总功能评分为(24.20±3.03)分,平均功能百分率为(80.68±10.11)%。平均TESS评分为(86.54± 10.28)分。无患者发生任何局部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出现肺转移。结论:节段性截肢可以在保证足够外科边界的同时保留充分的肢体功能,是一个较有前景的手术方法。

    • “新内膜”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

      2023(12):1748-1751. DOI: 10.7655/NYDXBNS20231221

      摘要 (52) HTML (75) PDF 3.22 M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内膜”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 2022年12月,采用“新内膜”技术结合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患者共18例。根据患者主动脉窦部形状及尺寸,利用牛心包补片裁剪成适配形状,嵌插并固定在主动脉窦部内膜血管腔内侧,以重建一个新的内膜,将受夹层累及的窦部隔绝在新的内膜外侧并予以固定。重建好的窦部与人工血管套筒样翻转缝合,重建主动脉窦管交界,完成根部修复重建与升主动脉替换。观察术中、术后后早中期临床转归。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无院内死亡。17例痊愈出院。随访时间6~25个月,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造影提示:窦部未见残余夹层表现,术后6个月窦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扩张。所有患者未发现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新内膜”技术与人工血管翻转缝合技术相结合,处理主动脉夹层根部,实施方便、窦壁牢固、断端缝合结实可靠,近中期结果满意。

    • 多发伤儿童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2023(12):1752-1755. DOI: 10.7655/NYDXBNS20231222

      摘要 (47) HTML (43) PDF 1.20 M (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儿童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为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22 年12月多发伤住院儿童21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检测治疗期间静脉血全套生化,结合伤后影像学检查(腹部 CT 和/或 B 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16 例多发伤儿童中,发生肝功能损害共 74 例 (34.26%);②按肝功能损害原因分类,肝脏挫伤 25 例(33.78%),其他原因包括失血性休克 21 例(28.38%),呼吸衰竭 16 例 (21.62%),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例(4.05%),心肺复苏后肝功能损伤3例(4.05%),多种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6例(8.11%);③多发伤儿童肝功能损害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肝功能损害在多发伤儿童中较为常见,除肝脏直接挫伤外,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缺血缺氧也是常见原因。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多发伤儿童肝功能损害恢复良好。

    • >综述
    • 髓过氧化物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23(12):1756-1763. DOI: 10.7655/NYDXBNS20231223

      摘要 (144) HTML (501) PDF 1.41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环氧化酶超家族的重要成员。MPO在多种炎症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表达,在免疫监视和宿主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研究发现MPO的表达和活性的增加与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多年来,多家医药公司和科研单位在MPO抑制剂的研发中取得大量进展,文章综述了MPO蛋白的结构、催化机制、抑制剂的研发进展等,旨在为MPO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衍生物作为消化系统炎症和肿瘤疾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3(12):1764-1770. DOI: 10.7655/NYDXBNS20231224

      摘要 (94) HTML (195) PDF 1.26 M (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种简便且廉价的、反映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近年来作为新型炎性标志物,或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在各种病理状况的临床结果评估、诊疗和预后方面显示出独有的优势。文章就RDW及其衍生物与消化系统炎症和肿瘤疾病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