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VPS13A在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调控研究

      2023(8):1041-1046.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1

      摘要 (190) HTML (385) PDF 10.33 M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囊泡分选蛋白13A(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13 homolog A,VPS13A)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 onic fibroblast cells,3T3-L1)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探索VPS13A对3T3-L1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及Q-PCR法检测3T3-L1细胞在分化过程中VPS13A的表达,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VPS13A稳定敲降细胞系,Western blot和油红染色检测VPS13A敲降后对3T3-L1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VPS13A的表达在3T3-L1分化过程的早期降低,在分化的后期升高。敲降VPS13A后,3T3-L1细胞中脂滴增多,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在3T3-L1细胞中VPS13A的表达水平在分化过程中被调控,敲降VPS13A可以促进3T3-L1细胞的分化成熟。

    •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敲除对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3(8):1047-1054.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2

      摘要 (116) HTML (223) PDF 11.77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1)基因敲除对小鼠整体代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为遗传背景的野生对照组及11β-HSD1基因敲除组各15只小鼠高脂喂养20周,代谢笼评估能量代谢,行为学评估观察小鼠认知功能,电镜评估海马体的线粒体结构,免疫荧光及PCR确定其认知功能、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及炎症基因的变化。结果:11β-HSD1基因敲除能够提高高脂喂养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改善握力,改善海马体的微结构、线粒体含量变多,认知相关基因、线粒体呼吸功能相关基因上调,炎症相关基因改变。结论:11β-HSD1敲除后高脂饮食喂养小鼠认知功能显著改善,握力显著提高,可能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靶点。

    • Pumilio家族基因诱导性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2023(8):1055-1060.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3

      摘要 (216) HTML (136) PDF 92.70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探究出生后Pumilio家族的功能及其缺失对个体的影响,构建Pumilio1(Pum1)和Pumilio2(Pum2)双基因诱导性敲除的小鼠模型。方法:通过小鼠交配实验得到R26-ERT2 Cre/+Pum1flox/flox Pum2-/-小鼠,并将同窝雄鼠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对实验组3周和成年小鼠注射他莫昔芬,在DNA、RNA和蛋白水平表征主要脏器中Pum1的敲除效果;并表征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变化、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3周和成年雄鼠的胸腺和睾丸组织中Pum1表达水平极低,敲除效率均高于50%,Pum1和Pum2双基因诱导性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在注射他莫昔芬结束的第21天,3周雄鼠胸腺、脾脏和睾丸的重量明显下降,睾丸病理HE染色实验显示精子形成障碍,TUNEL和BrdU染色后计数结果显示睾丸中生精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减慢。成年小鼠在注射他莫昔芬恢复后,Pum1在胸腺、心、肝、睾丸中的表达仍有降低,但睾丸病理HE染色显示精子发生未见异常。结论:该模型的建立首次展示Pumilio家族蛋白作为未来药物靶标的潜能,为深入研究Pumilio的功能及作为肿瘤治疗靶蛋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棕榈酰化转移酶9调控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侵袭及相关机制研究

      2023(8):1061-1067.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4

      摘要 (196) HTML (352) PDF 12.57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酰化转移酶 9(zinc finger DHHC-type containing 9,ZDHHC9)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及ZDHHC9对NSCL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NCBI GEC 数据库和基于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分析ZDHHC9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定量 PCR(Real-time qPCR)检测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及 NSCLC细胞系(A549、H1299、H1703)的表达情况。在H1703和A549细胞系中敲降ZDHHC9,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GEO和GEPIA数据库生物信息技术分析结果显示,ZDHHC9 在 NSCLC 组织中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并且 ZDHHC9 表达量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相关(P < 0.01)。敲降 ZDHHC9 后,H1703 和 A549 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同时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抑制,并且敲降 ZDHHC9 降低 NSCLC细胞脂肪酸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水平。结论:ZDHHC9可能通过调控NSCLC细胞脂肪酸合成促进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利多卡因通过激活AMPK/SOCS3信号通路改善阿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损伤

      2023(8):1068-1075.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5

      摘要 (182) HTML (319) PDF 18.75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利多卡因(lidocaine,Lido)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引起小鼠心脏损伤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32只SPF小鼠随机分为Saline组、Dox组、Dox+Lido组、Lido组4组(n=8),观察并检测各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多普勒血流成像、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cTnI),心肌组织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磷酸化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3(recombinant 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的含量。结果:与Saline组比较,Dox组小鼠体重、生存率明显降低,心率降低、QRS 波时限及 QT 间期延长,血浆 CK-MB、cTnI 值明显上升,心脏挛缩,心腔变小,TF、MMP-9 升高,心脏组织中 p- AMPK、SOCS3、Cx43表达减低;与Dox组相比,Dox+Lido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增加,心率上升,QRS波时限及QT间期正常,血浆 CK-MB、cTnI值处于正常区间,心脏大小未见明显改变,TF、MMP-9降低,心脏组织中p-AMPK、SOCS3、Cx43表达增加。结论:利多卡因能通过激活p-AMPK/SOCS3/Cx43信号通路和抑制TF/MMP-9高表达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急性心肌损伤。

    • 穹窿主体蛋白通过上调干扰素调节因子2抑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

      2023(8):1076-1084.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6

      摘要 (103) HTML (134) PDF 21.05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穹窿主体蛋白(major vault protein,MVP)对动脉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增殖的作用,揭示MVP对动脉EC发挥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以人主动脉EC(human aortic EC,HAEC)为细胞模型,感染慢病毒以抑制或过表达 MVP。使用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死亡。使用凋亡抑制剂Z-VAD和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确定细胞死亡方式。以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结合阳性率和Caspase 3活性,以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剪切体蛋白表达以评价细胞凋亡。以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 技术鉴定靶分子,并明确MVP与靶分子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敲降MVP抑制 HAEC增殖,促进HAEC死亡,过表达MVP结果则相反。Z-VAD逆转MVP敲降引起的死亡,而Nec-1无此作用。过表达MVP抑制TNF-α诱导的HAEC凋亡,敲降MVP时作用相反。MVP通过上调干扰素调节因子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IRF2)促进凋亡抑制蛋白1(cellular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1,cIAP1)的转录。敲降IRF2逆转MVP过表达引起的cIAP1表达增多和凋亡抑制。结论:MVP通过上调IRF2蛋白促进cIAP1转录表达从而抑制TNF-α诱导的HAEC凋亡,发挥对EC的保护作用。

    • 转录因子AP2A对肾病相关基因Gas6的调控研究

      2023(8):1085-1093.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7

      摘要 (103) HTML (136) PDF 19.00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肾脏病相关生长抑制特异性基因6(growth arrest specific 6,Gas6)与肾脏疾病、凋亡的相关关系。研究转录因子AP-2a(transcription factor AP-2 alpha,TFAP2A)对基因Gas6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阿霉素肾病细胞模型,检测该模型中Gas6的表达变化;用Gas6蛋白刺激MPC5细胞,检测肾病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用Gas6蛋白干预HEK-293T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或凋亡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构建Gas6启动子片段的萤光素酶基因报告重组质粒,检测Gas6基因启动子片段在 HEK-293T 细胞中的活性,预测 Gas6 启动子区的功能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验证,在 HEK-293T 细胞中敲低或过表达 TFAP2A后检测Gas6启动子片段活性、mRNA表达、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Gas6在阿霉素肾病细胞模型中高表达,且过量的 Gas6可诱导MPC5细胞中肾病相关指标Nephrin和Podocin与阿霉素肾病细胞模型趋势相同。与对照组相比,Gas6蛋白组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成功构建有活性的Gas6基因启动子片段萤光素酶基因报告重组质粒,且在此片段内含有TFAP2A的结合位点。TFAP2A可在启动子、mRNA及蛋白水平对Gas6正向调控。结论:Gas6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有促进作用,Gas6在HEK- 293T细胞中有抗凋亡作用,TFAP2A对Gas6有正向转录调控作用。

    • 梨状皮层注射红藻氨酸建立癫痫小鼠模型

      2023(8):1094-1101.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8

      摘要 (225) HTML (378) PDF 59.32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和评价梨状皮层微量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激发的癫痫小鼠模型。方法:利用即刻早期基因(c- fo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确定癫痫相关脑区梨状皮层。在梨状皮层脑立体定位注射KA后,观察小鼠癫痫发作程度(Racine评分)和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实验包括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探索能力,癫痫发作结果和行为学实验结果均与海马立体定位注射KA的癫痫模型作对比。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测新模型小鼠神经元电活动。结果:c-fos免疫荧光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除海马外,梨状皮层脑区神经元也被大量激活,且发生凋亡;在梨状皮层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癫痫发作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发作潜伏期更短;行为学结果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 的癫痫模型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新物体探索能力降低,该结果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膜片钳实验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的癫痫模型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幅值降低、静息膜电位上升。结论:在梨状皮层微量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这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 米非司酮通过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缓解应激后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2023(8):1102-1107. DOI: 10.7655/NYDXBNS20230809

      摘要 (75) HTML (175) PDF 8.85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与中缝背核区域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受体在调控抑郁样行为症状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将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2只分为对照组(n=8)、模型组 (n=8)、溶媒组(n=8)和RU486组(n=8)。首先采用单一刺激禁锢法建立应激小鼠模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然后选取中缝背核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和GC受体的激活情况。结果: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处于闭臂的时间占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悬尾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应激后小鼠中缝背核区域内GC受体荧光占比增加(P<0.05),同时应激后中缝背核区域内小胶质细胞荧光占比上升(P<0.05),且激活荧光占比增多(P<0.05)。③腹腔注射RU486后,可见中缝背核区域内GC受体荧光占比减少(P<0.05),小胶质细胞荧光占比无明显改变(P>0.05)、激活荧光占比降低(P<0.05),抑郁样行为学表现减轻。结论:RU486通过激活中缝背核区域内小胶质细胞,缓解抑郁样行为,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药物。

    • >临床研究
    •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3(8):1108-1114.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0

      摘要 (98) HTML (260) PDF 24.69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管周脂肪厚度 (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thickness,PATT)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估EATV联合临床相关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1例进行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基础基线资料及临床处理方式,基于医院影像系统统计 EATV、 PATT、SYNTAX评分,随访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相关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再植入、心血管相关疾病再入院、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情况。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描述EATV对CCTA 疑诊冠心病患者进一步进行CAG的辅助意义及EATV和PATT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构建基于EATV和相关临床指标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模型。结果:①EATV可提高CCTA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CAG检查的阳性处理价值(AUC=0.562上升至 AUC=0.771);②Pearson相关统计示:该入组冠心病患者EATV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828,P<0.001),EATV及经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标化的 normalized EATV均与患者的SYNTAX评分成正相关(r=0.774,P<0.001);③ EATV联合临床指标:性别、前降支冠状动脉管周脂肪HU数值(LADHU)、左室舒张期横径(LVDd)(AUC=0.775)较SYNTAX评分(AUC= 0.707)可更准确预测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EATV与CAD密切相关,对CCTA拟诊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它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评估具有预测价值。

    • 3.0T心脏磁共振对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心肌纤维化与新型心脏损伤标志物YKL⁃40的关系研究

      2023(8):1115-1120.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1

      摘要 (91) HTML (99) PDF 568.53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 3.0 T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 thy,IIM)心肌纤维化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与心脏损伤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YKL-40)的关系,从而探究血清YKL-40在反映IIM心肌损伤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IIM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3.0T CMR扫描并测定血清YKL-40。采用Student’s 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或χ2 检验比较心肌损伤组与无心肌损伤组各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IIM患者血清 YKL-40与CMR参数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YKL-40预测IIM患者心肌纤维化的价值。结果:与无心肌损伤患者相比,IIM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年龄[(53.0±13.0)岁 vs.(44.6±16.1)岁]、血清YKL-40 [73.4(46.9,119.3)ng/mL vs. 48.1(22.5,65.1)ng/mL]、初始T1值(native T1)[(1 263.2±50.3)ms vs.(1 221.8±59.3)ms]及细胞外容积比例(extracellular volume,ECV)[(31.7±5.6)% vs.(28.7±3.2)%]更高,左心室心搏输出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 in- dex,LVSVI)更低[(42.3±10.2)mL/m2 vs.(49.0±11.1)mL/m2 ](均P<0.05)。血清YKL-40与ECV(r=0.373,P=0.004)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清YKL-40与ECV独立相关。YKL-40>68 ng/mL(AUC=0.71,95%CI:0.58~0.84)预测IIM患者心肌纤维化,灵敏度为0.62,特异性为0.86。结论:血清YKL-40可以反映IIM心肌损伤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

    • 基于心脏磁共振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参数在评估CTD⁃PH危险分层中的研究

      2023(8):1121-1127.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2

      摘要 (84) HTML (115) PDF 29.47 M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MR)右心室-肺动脉耦联(VAC)参数在评估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H) 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4月期间62例CTD-PH患者临床及CMR资料,根据危险分层将其分为组1(低危及中低危患者,n=39例)和组2(中高危及高危患者,n=23例),并对患者的左右心室容积、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组织学参数及VAC进行分析,寻找用于预测CTD-PH危险分层的最佳模型。结果:右心室容积功能参数和右心室插入部的组织学参数在两组PH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和VAC具有独立预测效能,联合RVEDVI和VAC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AUC=0.839,95%CI:0.735~0.944,P < 0.001)。结论:右心室相关的容积、功能参数和右心室插入部的组织学参数可用于评估CTD-PH危险分层,联合RVEDVI和VAC可提高评估危险分层的准确性。

    •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中的预测价值

      2023(8):1128-1132.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3

      摘要 (101) HTML (296) PDF 1.16 M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并发骨质疏松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PD患者105例,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所有患者检测25(OH)D、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β-CTX、PINP等骨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骨质疏松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骨质疏松组少动强直型比例、女性比例、PINP、骨钙素、β-CTX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25(OH)D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骨钙素(r=0.28,P=0.005)、β-CTX(r=0.36,P=0.001)、PINP(r=0.40,P<0.001)均呈正相关,与25(OH)D(r=-0.30,P=0.002)、PINP/β-CTX(r=-0.56,P<0.001)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二元Lo- 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5(OH)D(OR=0.95,95%CI:0.84~0.98,P=0.041)、PINP/β-CTX(OR=0.90,95%CI:0.83~0.98,P=0.017)是 PD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④ROC曲线分析示25(OH)D联合PINP/β-CTX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2,灵敏性=0.80,特异性=0.84,P<0.001。结论:血清25(OH)D水平及PINP/β-CTX比值与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在PD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更高。

    • 外周血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研究

      2023(8):1133-1139.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4

      摘要 (116) HTML (225) PDF 1.18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基线外周血细胞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一线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探索外周血中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线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治疗联合化疗的84例不能手术的Ⅲ期或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及白介素-6(interleukin,IL-6),根据RECIST1.1标准评价疗效并随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 al,PFS),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治疗前的基线参数中与疗效相关的指标。采用Ka- 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9.93(5.68~15.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 free survival,mPFS)为9.42(5.63~12.88)个月。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PD -L1表达是免疫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99,P=0.003);高单核细胞(monocyte,MO)百分比组相比低MO%组患者PFS更长 (HR=0.313,95%CI:0.137~0.711,P=0.006,mPFS 14.37个月vs. 7.60个月);高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百分比组相比低 EOS%组也有更长的PFS(HR=0.296,95%CI:0.092~0.958,P=0.042,mPFS 13.87个月vs. 7.93个月)。对以上2个参数进行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P均<0.05。淋巴细胞亚群、炎症指标(CRP、PCT及IL-6)与mPFS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 NSCLC患者,高水平的MO%和EOS%与较长的控制时间相关,可作为预测一线使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选择获益人群提供一定参考。

    • 穿刺针型号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对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取材满意率的影响

      2023(8):1140-1144.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5

      摘要 (63) HTML (88) PDF 1.15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针型号及结节超声特征对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取材满意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 8月—2022年8月在南京同仁医院行细针穿刺活检的1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85个结节),所有结节均接受23G和25G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组织检查(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根据其超声特征(结节大小、粗大钙化、血供、回声)进行分组,穿刺标本依据Bethesda甲状腺细胞病理学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 thology,TBSRTC)诊断分类分为取材满意和不满意两类,分析穿刺针型号及结节的超声特征对穿刺标本取材满意率的影响。结果:23G组和25G组总体标本取材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85.4% vs. 88.1%,P=0.443)。根据结节最大径分3组,≤0.5 cm组标本取材满意率低于0.5~1.0 cm、≥1.0 cm两组(P < 0.05)。根据结节钙化分为粗大钙化组和其他组,23G细针在粗大钙化组中的标本取材满意率高于25G细针(76.5% vs. 52.9%,P < 0.05),在其他组两种细针的标本取材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血供情况分为血供丰富组和乏血供组,25G细针在血供丰富组标本取材满意率高于23G细针(83.3% vs. 61.9%,P < 0.05),在乏血供组两种细针的标本取材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结节回声分为低回声组、等回声组、高回声组,23G与25G细针在不同回声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较小(最大径≤0.5 cm)、伴有粗大钙化或血供丰富均会影响标本的取材满意率。

    • 术前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颗粒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2023(8):1145-1149.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6

      摘要 (75) HTML (88) PDF 7.03 M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染色情况、纳米碳外溢等方面,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引导下注射与术中注射纳米碳悬浊液两种不同操作方法的差异,以探寻更优的示踪方法。方法:选取2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组106例和术中注射组121例。分析两组患者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颈白线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气管前及气管旁淋巴结)数目及染色情况。结果: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组纳米碳外溢比例低于术中注射组。术前注射组患者颈白线淋巴结数目、气管前及气管旁淋巴结数目均多于术中注射组相应区域淋巴结数目(P<0.05)。伴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异常(central lymph node positive,cN1)者、肿瘤直径>1 cm者,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中央区淋巴结黑染比例更高(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可减少术中染料外溢,提高中央区淋巴结的黑染率和检出率。

    •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3(8):1150-1155.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7

      摘要 (182) HTML (300) PDF 1.17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比较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与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内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和多粘菌素B联合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时间等基本信息,比较疗效指标,包括细菌清除率、28 d病死率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55 例,其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25例,多粘菌素B联合组30例,两组之间基本指标、细菌清除率、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组住院时间长于多粘菌素B联合组[49.0(34.0,78.0)vs. 26.0(15.8,40.5),P=0.001),在抗生素联合应用方面较多粘菌素B联合组少。结论:与多粘菌素B相比,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在临床治愈、细菌清除率方面效果相似,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增加了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助于减轻公共卫生事业压力。

    • 运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腹膜外入路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初步经验

      2023(8):1156-1160.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8

      摘要 (73) HTML (116) PDF 8.92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腹膜外入路单孔前列腺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2021年11月—2022年7月,按照纳排标准收治因前列腺癌拟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9例患者,运用国产“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单孔肾上腺切除术,手术均采用经腹膜外入路,记录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并对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年龄66~85岁;平均BMI值23.6 kg/m2(18.3~ 29.4 kg/m2 );平均手术时间168.0 min(125.0~249.0 min);平均操作时间119.2 min(85.0~194.0 min),平均备机时间12.4 min(5.0~ 36.0 min),无1例增加辅助通道,切口大小平均4.2 cm(3.5~5.0 cm);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9 d(12~26 d),术后即刻尿控3例,术后 1月复查6例患者尿控基本恢复。术后病理均为前列腺腺癌,其中切缘阳性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发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运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完成腹膜外入路单孔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蛇形臂具有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等优势,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 >综述
    • 东莨菪碱的中枢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2023(8):1161-1171. DOI: 10.7655/NYDXBNS20230819

      摘要 (267) HTML (1002) PDF 20.06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莨菪碱(scopolamine)是一种天然莨菪烷生物碱,于1880年从东莨菪中分离纯化,是最早发现的竞争性胆碱能受体拮抗剂之一。相比于阿托品等同类药物,东莨菪碱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更强,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长期滞留并发挥药理作用。东莨菪碱被广泛用于晕动症、麻醉镇痛等,并在抑郁症等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东莨菪碱在一定剂量下会损伤认知、学习记忆和注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限制其临床用药。东莨菪碱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亦被广泛应用于健忘症和谵妄等动物模型研究,成为研究中枢胆碱能系统的重要工具。文章梳理了东莨菪碱的化学结构与分类,总结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用药与毒性,讨论了其在胆碱能功能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所引发的争议,并针对东莨菪碱在中枢系统疾病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鼻腔中央区变应性疾病研究进展

      2023(8):1172-1179. DOI: 10.7655/NYDXBNS20230820

      摘要 (123) HTML (167) PDF 5.69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腔中央区变应性疾病(central compartment allergic disease,CCAD)是国际上新近命名的一种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亚型,其特征在于吸入性变应原在鼻腔中央区域黏膜产生2型炎症反应。早期可表现为局限于中鼻甲、上鼻甲及鼻中隔后上部位的黏膜水肿和息肉样变,进展后可导致邻近窦口发生阻塞,形成弥漫性鼻窦炎伴鼻息肉(diffuse sinus- 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给治疗带来了更多挑战。文章就CCAD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表现、致敏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做一综述,总结CCAD与其他类型CRS的本质区别,为优化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一定参考。

    • 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基复合材料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8):1180-1184. DOI: 10.7655/NYDXBNS20230821

      摘要 (130) HTML (255) PDF 1.16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静电纺丝可制备出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物支架材料,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作为静电纺丝原料可获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将PCL电纺纳米纤维与无机材料组合,可以改善支架材料亲水性和机械性能,调控降解性能,增强生物矿化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P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基复合材料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