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A2M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2024(1):1-11,59. DOI: 10.7655/NYDXBNSN230597

      摘要 (204) HTML (109) PDF 5.37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外周血α2巨球蛋白(alpha 2 macro- globulin,A2M)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GSE38974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GO富集、KEGG分析和GSVA分析用于探索潜在的功能和通路。CIBERSORT用于评估组织浸润性免疫细胞。收集25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26例健康对照,分析外周血A2M水平与免疫细胞计数的相关性。ELISA检测血浆中A2M的浓度。RT-qPCR检测细胞和外周血中A2M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精氨酸酶(arginase-1,Arg-1)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判断A2M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对GSE38974数据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2M在COPD患者肺组织中表达下降,且与COPD患者肺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相关。RT-qPCR和ELISA结果显示,A2M水平在COPD患者外周血中下调,与COPD患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具有相关性。ROC曲线提示A2M具有诊断COPD的价值。进一步的通路分析提示A2M可能与巨噬细胞等调节免疫途径相关。在M2巨噬细胞中敲低A2M后Arg-1的表达降低。结论:A2M 在 COPD患者肺组织与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COPD患者免疫细胞计数、免疫细胞浸润等密切相关,A2M可能在巨噬细胞向 M2型极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间歇性缺氧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生成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

      2024(1):12-16. DOI: 10.7655/NYDXBNSN230636

      摘要 (56) HTML (43) PDF 1.14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暴露下,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时,大鼠外周血中血管生成性T淋巴细胞(angiogenic T lymphocyte,Tang)水平的变化。方法:将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RA组)和慢性间歇性缺氧组(IH组),其中IH组接受间歇性缺氧暴露,每天8 h,共6周。间歇性缺氧模式设定为:每2 min 1个循环,40 s内向仓内充入氮气使氧气浓度从21%降到8%并稳定20 s,然后充入正常空气使氧气浓度在40 s 内恢复到21%并维持20 s。造模完成后,使用流式细胞法检测Tang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ELISA 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病理改变并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流式结果显示,与RA组相比,IH组小鼠Tang水平显著升高[(22.975±1.866)% vs.(15.713±1.746)%,P < 0.001],EP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0.028)% vs.(0.028±0.012)%, 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IH组小鼠IMT比RA组显著增厚[(121.275±30.896)μm vs.(84.075±7.452)μm,P < 0.05];ELISA 实验表明,与RA组比,IH组Hcy水平显著升高[(6.2±0.6)μmol/L vs.(5.5±0.6)μmol/L,P < 0.05],但HDL-C、LDL-C、TC、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IH大鼠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同时Tang细胞水平升高,提示Tang细胞水平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 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细胞铁死亡超微结构及铁死亡相关基因ACSL4、GPX4的表达

      2024(1):17-23. DOI: 10.7655/NYDXBNSN230601

      摘要 (97) HTML (79) PDF 1.70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胎盘滋养细胞超微结构,探讨铁死亡在G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常州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诊GDM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分为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满意组(G1组)、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组(G2组)、胰岛素控制血糖组(G3组)、血糖控制不满意但拒用药组(G4组)各30例,正常健康孕妇为对照组(N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胎盘滋养细胞超微结构;普鲁士蓝染色检查胎盘铁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胎盘长链脂酰辅酶 A 合成酶 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在合体滋养细胞层的定位和表达;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胎盘ACSL4、GPX4蛋白和mRNA转录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G1、G2、G3、G4组GDM产妇胎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其中G1、G2、G3组线粒体改变较轻,G4组见典型的铁死亡萎缩线粒体。普鲁士蓝染色显示5组胎盘均见含铁颗粒,G1、G2、G3、G4组胎盘中含铁颗粒较N组明显增多,G1、G2、G3组胎盘中的含铁颗粒较G4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 N 组相比,G1、G2、G3、G4 组产妇胎盘中 ACSL4 蛋白表达增加而 GPX4 蛋白表达下降, qRT-PCR结果显示各组间ACSL4、GPX4的mRNA转录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DM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存在铁死亡,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用药相关。GDM孕妇胎盘中ACSL4、GPX4表达异常,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有改善胎盘滋养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技术快速可视化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24(1):24-31. DOI: 10.7655/NYDXBNSN230558

      摘要 (74) HTML (60) PDF 1.48 M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nt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和侧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strips,LFS)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特异性序列(NC_010943.1)为模板,设计 RPA引物。通过基础型RPA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候选引物对的扩增性能及引物二聚体的形成情况筛选最佳引物对。根据最佳引物对,设计探针和修饰引物。在引物和探针中引入碱基错配以消除假阳性信号,建立RPA-LFS反应体系。根据检测线的显色情况,优化RPA-LFS的最佳反应条件。使用临床常见的12种致病菌和12个临床来源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以10倍梯度稀释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基因组为模板,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收集108例临床样本,将该方法与qPCR检测法和生化培养法对比,对RPA-LFS检测法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及临床应用评价。结果:RPA-LFS检测法在 37 ℃恒温条件下8 min即可完成扩增反应,1 min内可在LFS上观察到结果。该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为1.107 CFU,并且与其他病原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时,该方法与qPCR相比,检测结果准确性一致。与生化培养方法的符合率为99.07%,kappa指数值为0.972,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不依赖于精密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RPA-LFS检测方法,能够短时间内精准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方法的建立可为及时制定合理的抗菌治疗方案提供信息,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 >临床研究
    • 江苏省农村癫痫患者苯巴比妥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4(1):32-38. DOI: 10.7655/NYDXBNSN230646

      摘要 (76) HTML (36) PDF 1.08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江苏省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接受苯巴比妥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20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癫痫患者实行苯巴比妥单药治疗和随访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 315例惊厥性癫痫患者,其中73.8%癫痫患者苯巴比妥最大服用剂量为30~90 mg/d。2 715例患者随访满4年,治疗有效率为75.44%,约20%患者癫痫症状恶化。治疗1个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随访满4年后降低至 10.87%,其主要表现为困倦、头晕、头痛等症状。结论:苯巴比妥单药治疗惊厥性癫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农村地区继续推广实施。

    • 血脂联合磁共振参数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2024(1):39-44,129. DOI: 10.7655/NYDXBNSN230658

      摘要 (69) HTML (25) PDF 2.10 M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血清脂代谢指标联合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定量参数在预测中重度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4例接受GC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根据GC疗效将患者分为敏感组(n=28)和抵抗组(n=16)。收集两组患者在 GC治疗前的血清脂代谢指标和基于眼眶MRI测得的泪腺突出度/眼眶脂肪厚度(lacrimal gland herniation/orbital fat thickness, LGH/OFT)及其他临床参数,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与GC治疗疗效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敏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抵抗组(P=0.005, P=0.019),且敏感组病程更短(P=0.037)。敏感组患者LGH/OFT显著高于抵抗组(P < 0.001)。总胆固醇和LGH/OFT是TAO患者激素是否敏感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0.230、1.395 每0.1单位P均<0.05)。联合血清总胆固醇 ≤4.8 mmol/L和LGH/OFT≥1.51 预测GC治疗敏感性,可以获得最佳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38,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5.6%)。结论:血脂参数和眼眶MRI 定量参数均可预测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GC治疗敏感性,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 国际标准化超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不同细胞学采集模式诊断率的比较

      2024(1):45-51. DOI: 10.7655/NYDXBNSN230353

      摘要 (67) HTML (58) PDF 1.08 M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甲状腺结节穿刺时不同留样顺序对细胞学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共入选59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613个甲状腺结节,所有甲状腺结节均行4针细针穿刺,分为两种模式进行。模式一:304个结节穿刺,前2针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 后2针再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模式二:309个结节穿刺,前2针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后 2 针再进行传统涂片细胞学制片。 细胞病理医师采用盲法单独对每份样本进行读片。比较不同细胞学制片方法以及两种模式对细针穿刺诊断率的影响。 结果:先液基后涂片的细胞学采集模式总体诊断率为82.2%,显著高于先涂片后液基的模式(74.7%)(P=0.023)。对于直径 ≥10 mm 的结节来说,先液基后涂片的细胞学采集模式总体诊断率为 83.2%,同样显著高于先涂片后液基模式的诊断率 (75.4%)(P=0.048);同为前 2 针,单独液基方法诊断率为 78.0%,显著高于单独涂片诊断率(63.8%)(P < 0.001);对于直径 ≥10 mm的结节而言,单独液基诊断率为78.3%,亦显著高于单独涂片的诊断率(62.6%)(P < 0.001)。结论:使用国际标准化超细针进行甲状腺细针穿刺,先液基再涂片的细胞学采集模式诊断率显著高于先涂片后液基的采集模式;如果仅以一种方式来收取细胞学标本,沉降式液基细胞采集制片的方法诊断率显著优于传统涂片制片方法。

    • 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病理特征预测早期宫颈癌无病生存期的效能

      2024(1):52-59. DOI: 10.7655/NYDXBNSN220980

      摘要 (109) HTML (61) PDF 1.11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最优磁共振组学参数及临床病理参数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行根治性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1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ⅠB~ⅡA],搜集患者多模态磁共振组学参数、临床特征、术后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用最小决策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及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临床病理特征模型(包括有意义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影像组学模型(T1CE、DWI、T2WI、T1CE+DWI、T1CE+T2WI、DWI+T2WI 和T1CE+DWI+T2WI的影像组学评分)及联合模型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预测效能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在预测早期宫颈癌无病生存期中,T1CE序列的组学模型(C指数:训练集0.798,验证集0.758)优于临床病理模型(C指数:训练集0.746, 验证集0.641)。联合模型(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T1CE的影像组学评分)拥有最高的诊断效能(C指数:训练集0.848,验证集 0.784)。结论:基于T1CE的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宫颈癌无病生存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超声联合放射学在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治疗方式评估中的价值

      2024(1):60-64,144. DOI: 10.7655/NYDXBNSN230679

      摘要 (71) HTML (26) PDF 2.42 M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联合放射学检查在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诊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 1月—2022年12月共83例确诊胎粪性腹膜炎的新生儿临床、超声以及放射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对超声和X线片出现的腹腔钙化、胎粪假性囊肿、肠梗阻、肠扭转、腹水和气腹等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83例新生儿(男 48 例,女 35 例)确诊为胎粪性腹膜炎,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超声及 X 线检查,其中 61 例(73.5%)需手术治疗,22 例 (26.5%)未手术,经对症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手术组肠梗阻(超声24/61,放射32/61)、腹水(超声27/61)、肠扭转(超声13/61) 3种影像表现出现比例均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组气腹征象也高于非手术组,但数量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的弥漫性腹腔钙化、胎粪性假性囊肿占比与非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像学表现中肠梗阻、腹水、肠扭转和气腹等征象高度提示需要手术治疗,仅存在腹腔多发钙化灶影像表现的新生儿可保守治疗,胎粪性假性囊肿患儿如不合并上述几种表现不需要手术治疗。

    • >流行病学研究
    • 江苏省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暴露调查分析

      2024(1):65-71. DOI: 10.7655/NYDXBNS0N230404

      摘要 (49) HTML (21) PDF 1.07 M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江苏省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体内环境污染物残留状况,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苏州、盐城、淮安4个地区高校内分别选取100例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和100例非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人群接触环境污染物的现状,并进一步收集研究对象的晨尿样本,其中科研人员和非科研人员分别收集到了95例和94例样本。采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尿液中邻苯二甲酸盐 [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双酚A和苯并芘的含量。结果:江苏省内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尿液中DEHP、双酚A、 苯并芘的残留量[(1 359.0±251.0)μg/g、(284.4±134.0)μg/g、(109.0±43.2)ng/g)]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489.7±103.1)μg/g、 (177.3±86.4)μg/g、(80.2±31.5)ng/g,P < 0.001]。其中苯并芘在南京和苏州地区实验室人员体内含量较高[(132.4±37.1)ng/g、 (139.3±32.8)ng/g],DEHP在各地区实验室人员体内没有明显差异,而盐城地区实验室人员体内的双酚A含量最高[(386.1± 202.1)μg/g]。结论:江苏省各地区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体内积累的环境污染物普遍高于非实验室人员,这可能与日常实验室工作相关,因此实验室科研人员更应注重防护。

    • 我国2012—2021年4种肝炎流行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2024(1):72-79. DOI: 10.7655/NYDXBNSN230896

      摘要 (89) HTML (236) PDF 1.45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2012 2021年4种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的季节性规律和长期趋势,探讨适合肝炎发病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为科学防控肝炎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对我国2012年1月—2021年12月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的月发病例数进行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分解,建立季节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 和季节指数平滑模型(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ES),并对2022年1 8月4种肝炎的发病例数进行预测,并比较预测效果。 结果:每年3月份是各类肝炎发病的高发期,10年期间,甲型肝炎总体保持下降趋势,乙型肝炎总体趋势有升有降,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总体呈上升趋势;戊型肝炎总体保持平稳趋势。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月平均发病例数分别为甲型肝炎的 57.06倍、11.50倍、1.35倍。季节ES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季节ARIMA模型。结论:我国乙型和丙型肝炎发病人数众多,要加强重点防控。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分解可用于分析肝炎流行特征的季节性规律和长期趋势,季节指数平滑模型中水平、趋势和季节3个参数,能体现肝炎发病的流行规律,在肝炎发病预测中,具有模型简单、计算简便、预测精度高的优点。

    • >流行病学研究
    • 1985—2019年新疆维吾尔族7~18岁中小学生身高生长趋势及不平衡性分析

      2024(1):80-88. DOI: 10.7655/NYDXBNSN230393

      摘要 (110) HTML (96) PDF 1.15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高的发育情况、变化趋势及城乡不平衡性。方法:选取 1985、2000、 2010年和2019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的新疆7~18岁维吾尔族中小学生共18 112例,分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个群体,计算各阶段身高的增幅、每10年增速、发育高峰年龄及变异系数,对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985—2019年,新疆维吾尔族 7~18 岁中小学生身高总体呈增加趋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 7.59、5.27、6.00、2.88 cm(P均 < 0.001)。各年龄组增幅不一,男生和城市学生增幅较大。城市学生2010—2019年身高增速最快(城男4.65 cm/10 年、城女4.97 cm/10 年),乡村学生1985—2000年身高增速最快(乡男4.04 cm/10 年、乡女3.22 cm/10年),2000—2010年各组身高均呈负增长。维吾尔族7~ 18岁中小学生除城女身高突增高峰年龄提前外,城男、乡男和乡女突增高峰年龄较平稳,近年有下降趋势;维吾尔族城市18岁男女平均身高差从1985的11.39 cm增大到2019年的14.20 cm,乡村地区从1985年的11.44 cm增大到2019年的13.26 cm,乡村学生增长潜力较大。身高不平衡使用身高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height,CV-h)来衡量,结果表明,34 年间乡村学生 CV-h有减小趋势,城市学生CV-h则增大,2010年开始城市学生CV-h大于乡村学生,各年份男生CV-h均大于女生。结论:维吾尔族7~18岁中小学生身高呈持续增长趋势,总体增速减缓,特别是乡村男女,但城市增速增高;维吾尔族学生存在明显的城乡身高不平衡现象,城市内部不平衡性扩大,乡村减小。应更多地关注这些地区差异,并制定政策和战略,以减少身高不平衡性。

    • >综述
    • 肠上皮发育稳态及其调节信号

      2024(1):89-104. DOI: 10.7655/NYDXBNSN230673

      摘要 (120) HTML (398) PDF 1.09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上皮是哺乳动物中更新最快的组织之一,在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黏膜屏障维持、免疫调节以及肠道微生物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上皮中丰富的细胞类型是其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其分化发育过程受到精密调控,关键调节信号的失调会引起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并导致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对肠上皮的功能、细胞组成以及调控信号进行阐述。

    • 代谢重编程对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2024(1):105-114. DOI: 10.7655/NYDXBNSN230713

      摘要 (214) HTML (676) PDF 1.11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免疫细胞通过改变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酶的活性,以支持免疫激活的代谢需求,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小胶质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表达大多数能源代谢途径底物的基因。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代谢具有高度灵活性,且调控代谢可调节小胶质细胞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神经炎性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下的代谢特征,以及小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对其免疫功能的调节及机制。

    • HClO双光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2024(1):115-122. DOI: 10.7655/NYDXBNSN230961

      摘要 (60) HTML (181) PDF 1010.26 K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HClO)由于其高氧化性和反应活性,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癌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在细胞水平上检测HClO对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家设计并合成了多系列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内HClO成像。本文综述了基于识别机制的双光子荧光探针的代表性案例,为相关工作者提供设计策略参考。

    • miR⁃124在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2024(1):123-129. DOI: 10.7655/NYDXBNSN230703

      摘要 (82) HTML (111) PDF 1.11 M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R-124作为脑内占比较高的miRNA,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和病理过程。近期研究发现,miR-124通过靶向调节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和蛋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因此,本文综述了miR-124在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肠道微生物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4(1):130-137. DOI: 10.7655/NYDXBNSN230580

      摘要 (79) HTML (113) PDF 1.09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肺癌是全球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首位病因,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一种人体微生物器官,其不仅具有影响人体的消化、抗感染等功能,还可通过参与免疫调节、代谢等途径影响人体对肿瘤治疗的反应。此外,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调节局部及全身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可以影响宿主的局部微环境及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肠道及肺部菌群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2024(1):138-144. DOI: 10.7655/NYDXBNSN230397

      摘要 (89) HTML (56) PDF 1.09 M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围产期综合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多种围产期因素影响着早产儿未成熟的肺,造成肺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慢性肺损伤性疾病,严重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健康。人体微生物群对人类生命过程有着复杂且持久的影响。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体微生物及其功能被揭秘。目前有很多证据表明,在早产儿的肺发育过程中,肠道及肺部菌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菌群失调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对菌群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奥秘。本文综述了早产儿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特点,以及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变迁,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治疗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通知关闭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