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活化α7乙酰胆碱受体促进LPS刺激的人牙髓干细胞牙/骨向分化

      2024(2):145-153. DOI: 10.7655/NYDXBNS20230000 CSTR:

      摘要 (199) HTML (297) PDF 81.56 M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化α7乙酰胆碱受体(alpha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联合钙离子(calcium ion,Ca2+ ) 对LPS刺激的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DPSC)牙/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DPSC,流式细胞术对DPSC进行表面标志物表达鉴定。CCK-8检测α7-nAChR 激动剂PNU-282987和Ca2+ 对DPSC增殖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 phatase,ALP)活性和染色筛选PNU-282987促进DPSC表达ALP活性的最佳浓度。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模拟炎性微环境刺激DPSC。采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WB)、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检测牙/骨向分化的相关蛋白: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COL-I)、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rotein,DSPP)、骨钙素(osteopontin,OPN)、ALP、核心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相关基因(COL-I、DSPP、OPN、ALP、RUNX2、OSX)和矿化基质表达情况。Fura-2AM 用于检测细胞内Ca2+ 流动情况。结果:CCK-8 实验显示,PNU-282987 浓度低于 10 μmol/L 时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且此浓度处理 LPS 刺激的 DPSC 后 ALP 活性增加最明显;Ca2+ 浓度低于 2 mmol/L 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Western blot 和 RT-qPCR 实验显示,PNU-282987及Ca2+ 处理后的LPS刺激的DPSC牙/骨向分化相关蛋白(COL-I、DSPP、OPN、ALP、RUNX2、OSX)和相关基因(COL-I、DSPP、OPN、ALP、RUNX2、OSX)的表达及矿化基质形成均明显上调,二者联合后上调最显著(P < 0.001)。Fura-2 AM 钙离子探针结果显示DPSC细胞内Ca2+ 浓度增加。结论:10 μmol/L PNU-282987联合2 mmol/L Ca2+ 可以促进LPS刺激的DPSC 的牙/骨向分化能力。

    • 循环miR⁃124作为铅神经毒性标志物的灵敏性、稳定性和组织特异性研究

      2024(2):154-161. DOI: 10.7655/NYDXBNSN230297 CSTR:

      摘要 (134) HTML (205) PDF 2.61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验证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124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及其检测铅神经毒性的灵敏性,为循环miR-124用于铅神经毒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集血液样本离心、分装后立即检测或在室温、2~8 ℃和-70~-90 ℃条件下储存不同时间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miR-124的表达;分别使用对乙酰氨基酚(1 250 mg/kg)、异丙肾上腺素(2.5 mg/kg)和庆大霉素(80 mg/kg)建立大鼠肝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模型,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并比较造模前后循环miR-124的变化;使用醋酸铅(300、600 mg/kg)建立大鼠神经毒性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比较检测到细胞因子和循环 miR-124含量变化的时间评估其灵敏性。结果:以新鲜血液样本作为对照,血液样本室温保存6 h,2~8 ℃保存24 h,-70~-90 ℃ 保存36 d以及3次冻融后循环miR-124仍保持稳定,稳定性可以支持实验室需求;循环miR-124在大鼠肝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模型中均无明显改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特异性;与细胞因子相比,循环miR-124可以更灵敏地检测铅暴露引起的神经炎症。结论:循环miR-12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作为评价铅神经毒性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负载仙茅苷的3D打印复合支架促进血管化和成骨效应的研究

      2024(2):162-169. DOI: 10.7655/NYDXBNSN230865 CSTR:

      摘要 (117) HTML (65) PDF 29.57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负载仙茅苷的三维复合支架的理化特性,并评估其对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 thelial cell,HUVEC)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促进血管化和骨诱导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技术制备负载仙茅苷(curculigoside,CUR)的聚己内酯微球(CUR-PM),借助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构建了由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明胶(gelatin,GEL)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组成的三维复合(hydroxyapa- tite gelatin sodium alginate,HGS)支架的基础上,制备了负载仙茅苷的聚己内酯微球(hydroxyapatite gelatin sodium alginate curcu- ligoside,HGSC)支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流变学、力学性能、药物释放和降解性等实验对支架进行表征;通过CCK-8、 EdU荧光染色实验以验证支架的生物安全性;通过HUVEC细胞管形成实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评估 HGSC用于促进细胞血管化和成骨调控的潜能。结果:HGSC内部具有大小均匀的网格状结构,与HGS相比,具有适当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CCK-8和EdU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GSC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UVEC细胞管形成实验和BMSC的 ALP染色结果表明,HGSC支架表现出促进血管化和骨形成的潜能。结论:HGSC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对BMSC的骨诱导潜能和HUVEC的血管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探讨臭椿皮散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机制

      2024(2):170-177,184. DOI: 10.7655/NYDXBNSN230219 CSTR:

      摘要 (136) HTML (191) PDF 45.54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中药复方臭椿皮散(Chouchunpi San,CCPS)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臭椿皮散作用靶点和结直肠癌靶点,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网络,预测臭椿皮散可能的作用靶点,通过富集分析预测臭椿皮散抗结直肠癌的作用途径;CCK-8法检测臭椿皮散对结直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使用不同浓度臭椿皮散处理结直肠癌细胞,流式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能力; 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到臭椿皮散的117个活性成分,920个潜在靶点,787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STAT3、MAPK1、AKT1、MYC等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臭椿皮散主要参与对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参与的通路涉及癌症通路,如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TAT3与其对应的化合物licochalcone A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细胞实验显示臭椿皮散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活性,降低细胞迁移能力,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臭椿皮散处理后,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臭椿皮散治疗结直肠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臭椿皮散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及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降低STAT3蛋白水平有关。

    • 隐丹参酮通过调节TGF⁃β/Smad通路改善高氧诱导肺损伤的纤维化过程

      2024(2):178-184. DOI: 10.7655/NYDXBNSN230621 CSTR:

      摘要 (174) HTML (224) PDF 8.90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对高氧诱导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50只新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CTS低剂量组(7.5 mg/kg)、CTS 中剂量组(15.0 mg/kg)及CTS高剂量组(30.0 mg/kg)。高氧组及CTS干预组大鼠饲养于氧浓度95%的氧箱中,空气组饲养于空气中。CTS干预组大鼠生后每日给予CTS腹腔注射,空气组及高氧组每日腹腔注射同等体积DMSO。7 d后安乐死全部大鼠后取肺组织用于后续实验。应用HE染色观察肺泡病理改变;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程度;RT-q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mRNA 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ll mother against decapentaplegic,Smad)2/3、p-Smad2/3的表达。体外实验:选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fetal lung fibroblast-1,HFL-1),按照培养条件分为空气组、高氧组及CTS干预组,空气组常规条件下培养,而高氧及干预组置于95%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干预组加入CTS 10 μmol/L。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TGF-β1、 α-SMA、p-Smad2/3、Smad2/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氧组大鼠肺泡形态紊乱、间隔增宽,RAC值下降,纤维化评分上升(P<0.05);TGF-β1及α-SMA的mRNA水平升高(P<0.05);p-Smad2/3表达升高(P<0.05);不同剂量的CTS给药后可改善上述指标(P<0.05);同时,CTS还可以降低高氧后HFL-1细胞的TGF-β1、α-SMA、p-Smad2/3、Smad2/3表达(P<0.05)。结论:CTS 可通过TGF-β/Smad通路改善高氧诱导肺损伤的纤维化过程。

    • >临床研究
    •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研究

      2024(2):185-190. DOI: 10.7655/NYDXBNSN230724 CSTR:

      摘要 (195) HTML (215) PDF 2.54 M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连续入组2022年12月7日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新冠感染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新冠流行前门诊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化验指标,采用二维心超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功能E/A、E/e’,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计算并比较各组间心率、LVEF、E/A、E/e’、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结果:研究发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E/A(1.14±0.34 vs. 1.46±0.44,P<0.001)、E/e’(8.01±2.08 vs. 7.21± 1.53,P<0.05)及左室GLS[(-20.57±2.15)% vs.(-21.90±1.73)%,P<0.001]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进一步行十八节段应变分析发现新冠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前间隔基底部、前壁中间部、前间隔中间部、下侧壁中间部、前侧壁中间部、前壁心尖部、前间隔心尖部、下壁心尖部、下侧壁心尖部和前侧壁心尖部等十个节段的显著降低(P<0.05)。通过感染后时间的亚组分析发现,随着新冠康复时间延长,患者GLS呈现逐渐改善趋势。结论:新冠后患者常出现左室舒张功能及GLS的下降。而随着新冠康复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呈现逐渐改善趋势。应用2D-STI可以定量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可能为新冠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 偏头痛患者合并中量右向左分流卵圆孔未闭行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2024(2):191-196. DOI: 10.7655/NYDXBNSN230767 CSTR:

      摘要 (185) HTML (512) PDF 1.13 M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介入封堵治疗偏头痛合并中、大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的手术难度与近期疗效,评价偏头痛伴中量RLS-PFO患者行介入封堵的可行性。方法:入选偏头痛合并中量或大量RLS-PFO并行介入封堵的患者9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封堵成功率、封堵难度、术后RLS量及术后头痛缓解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头痛影响测试-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偏头痛残疾评估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 sessment questionnaire,MID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封堵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2.00% vs. 98.57%,P=0.137),但中量RLS-PFO组术中第2根导丝使用率、心腔内超声利用率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大量RLS-PFO组(P<0.01);中量RLS- PFO组术后3 d有效封堵率高于大量RLS-PFO组(86.96% vs. 56.52%,P=0.008),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RLS量及有效封堵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IT-6和MID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01),但中量RLS-PFO组术后6个月HIT-6评分较大量RLS- PFO组下降(P=0.012),而MID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偏头痛合并中量RLS-PFO患者行介入封堵的手术难度较大量RLS- PFO高,但介入封堵后头痛缓解疗效两组相似。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组学及外显子组学研究

      2024(2):197-204,234. DOI: 10.7655/NYDXBNSN230553 CSTR:

      摘要 (118) HTML (231) PDF 322.85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基因改变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首次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初发且未经治疗的儿童ALL患儿4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4例为对照组。留取临床资料,收集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血清代谢物水平,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基因变化。结果:代谢组学揭示了61种代谢物有差异变化,ALL中37种表达上升,表达量上升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对甲酚和脱氧胆酸等,24种表达下降,表达量下降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是1-吡咯啉-5-羧酸和5- 羟色胺等,外显子组学揭示了蛋白互作数量排名前10的基因有MUC17等。结论:ALL患儿与对照组血清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涉及多种代谢通路改变,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LL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外显子测序提示MUC17等基因可能对 ALL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可为研究ALL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的效果分析

      2024(2):205-209. DOI: 10.7655/NYDXBNSN230779 CSTR:

      摘要 (169) HTML (157) PDF 4.68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 (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3月连续收治的27例TAAD术后支架象鼻远端再次TEVAR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27例患者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术中资料,孙氏手术后早期随访结果、TEVAR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TEVAR术后随访率92.3%,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远期死亡2 例,病死率7.4%,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TEVAR术后均未出现支架内漏、移位、下肢截瘫、新发透析(TEVAR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肠缺血或坏死等后遗症。在随访的病例中,成功收集术前及术后复查胸腹部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 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25例(92.3%),术后6个月复查CTA提示支架象鼻远端破口均覆盖完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真腔打开程度均满意,内脏区及下肢血管通畅程度为100%,术后1年随访患者19例,其中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周围段完全血栓化13例(68.4%),部分血栓化6例(31.6%),真腔有效打开,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增大,假腔缩小。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 del Nido和HTK停搏液在成人左心室肥厚患者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2024(2):210-217. DOI: 10.7655/NYDXBNSN230615 CSTR:

      摘要 (110) HTML (237) PDF 1.16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del Nido停搏液和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HTK)停搏液在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进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LVH患者75例,根据术中使用停搏液类型分为del Nido 组(D组,39例)和HTK组(H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资料、术后临床资料及围术期心肌标志物改变等。结果:升主动脉开放后,D组室颤发生率低于H组(P< 0.01)。发生室颤患者中,D组的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均低于H组(P< 0.05)。D组复跳时间长于H组(P< 0.05),D组临时起搏器使用率高于H组(P< 0.05)。体外循环结束后15 min,D组血管活性药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高于H组(P< 0.001);而手术结束前15 min以及术后6 h两组 V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心肌标志物方面,仅发现术后24 h,H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高于D组(P< 0.05);两组术后48 h心肌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el Nido停搏液和HTK停搏液均可安全用于LVH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但使用HTK停搏液,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更高,术后24 h CK-MB及cTnT高于del Nido停搏液;而使用del Nido停搏液,心脏复跳时间更长,临时起搏器使用率更高,且停机后15 min时的血管活性药使用量高于HTK停搏液。

    •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评估浸润性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2):218-227. DOI: 10.7655/NYDXBNSN230584 CSTR:

      摘要 (205) HTML (437) PDF 105.39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预测浸润性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401例乳腺癌患者的基线期MRI图像及临床资料。使用ITK-SNAP软件在快速反转恢复序列(turbo inversion recovery magnitude,TIRM)、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第2期(dynamic-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hase 2,DCE2)、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第 4 期(dynamic-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hase 4, DCE4)、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最大肿瘤层面手动勾画二维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并对所勾画的ROI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及降维筛选。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 gression,LR)算法建立预测HER-2表达状态的单参数模型、组合模型和多参数模型。果:最终筛选出26个最优特征,其中按权重排序位居首位的特征为DCE2_original_shape_SurfaceVolumeRatio。单参数模型中预测效能最好的是DCE2模型,训练集及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07、0.879;组合模型中联合增强特征的模型比其他未联合增强特征的模型预测效能更好(P均≤ 0.001);多参数模型预测效能最佳(训练集及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32、0.906)。结论:基于多参数影像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评估浸润性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增强早期特征的预测价值较高。

    • 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对肝硬化患者首次食管曲张静脉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

      2024(2):228-234. DOI: 10.7655/NYDXBNSN230744 CSTR:

      摘要 (133) HTML (61) PDF 13.02 M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预测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 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脾脏上下径、总胆红素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1年内无首次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2年内无首次出血的AUC为0.893。经内部验证后,模型的C-index为0.852。校准曲线表明该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总胆红素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具有良好预测作用。基于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脾脏上下径、总胆红素3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 国产无载体镥[177Lu]的制备及标记DOTA⁃TOC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

      2024(2):235-241. DOI: 10.7655/NYDXBNSN230809 CSTR:

      摘要 (211) HTML (620) PDF 3.67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阐述国产无载体镥[177Lu]制备工艺及177Lu标记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酪氨酸3-奥曲肽(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conjugated Tyr3-octreotide,DOTA-TOC)的方法,探讨国产177Lu-DO- TA-TOC初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多级连续分离纯化制备国产无载体镥[177Lu],全自动化模块标记合成 177Lu-DOTA-TOC,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例仅接受了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患者资料。结果:国产无载体镥[177Lu]质控良好,铜<0.01,锌<0.01,铁<0.01,铅<0.15,镱未检出,放化纯>99%,细菌内毒素<2 EU/mL。国产177Lu- 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为(98.85±0.97)%,产品比活度为(80.96±7.47)GBq/μmol,无菌和内毒素检测均符合规定标准,标记产物中乙醇含量为0,放化纯大于99%。仅接受国产177Lu-DOTA-TOC治疗的4例患者中,1例仅1次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1例治疗后1个月出现3级骨髓毒性,治疗后3个月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毒性。结论:国产无载体镥 [177Lu]标记DOTA-TOC质控合格,产率高,安全、耐受性好,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NEN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无载体镥[177Lu]的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将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发展。

    • 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10例

      2024(2):242-246. DOI: 10.7655/NYDXBNSN230995 CSTR:

      摘要 (117) HTML (216) PDF 9.17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损伤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技术要点及该术式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6—9月开展的10例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手术,解析手术过程技术要点,并结合随访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全麻下取俯卧位在胸8椎间隙经皮行硬脊膜外腔穿刺,在X线透视下动态调整脊髓刺激电极可顺利将其顶端置入颈2水平,进行为期2~3周的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选择:频率5/70 Hz电压1~5 V;刺激小周期:开15 min,关15 min;刺激大周期:8点开机,20点关机。在术后4周进行随访,8例术前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患者中1例到达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5例MCS-,2例仍为VS状态;2例术前MCS-患者中1例脱离微小意识,1例MCS+,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微创、安全并且有效,有短程的治疗价值和诊断价值,在意识障碍促醒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手术过程需要注意穿刺置入电极特有的难点和技术操作要领。

    • 再次肝移植治疗慢性移植物功能衰竭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4(2):247-252. DOI: 10.7655/NYDXBNSN230913 CSTR:

      摘要 (121) HTML (150) PDF 1.16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慢性移植肝功能衰竭行再次肝移植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4例因慢性移植物衰竭行再次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主要指标,同时行文献复习,总结再次肝移植的手术经验。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采用原位经典肝移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为420 min(385~480 min),术中平均输注红细胞11.5 U(8~16 U)、新鲜冰冻血浆1 350 mL(1 000~2 075 mL),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3 d(2~4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 d(14~31 d)。4例患者中3例住院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出现。1例出现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后治愈。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3例病情均平稳,1例术后20个月死亡,死亡原因为非缺血性胆道病。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功能衰竭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病例,改进手术技巧,提高围术期管理水平,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 一种超声心动图关键帧智能检测方法

      2024(2):253-262. DOI: 10.7655/NYDXBNSN230743 CSTR:

      摘要 (181) HTML (447) PDF 6.87 M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ResNet+VST模型在超声心动图关键帧智能检测方面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超声医学科采集的663个动态图像含心尖二腔(apical two chambers,A2C)、心尖三腔 (apical three chambers,A3C)与心尖四腔(apical four chambers,A4C)3类临床检查常用切面以及EchoNet-Dynamic公开数据集中 280个A4C切面动态图像,分别建立南京鼓楼医院数据集与EchoNet-Dynamic-Tiny数据集,各类别图像按4∶1方式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ResNet+VST模型的训练以及与多种关键帧检测模型的性能对比,验证ResNet+VST模型的先进性。结果: ResNet+VST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心脏舒张末期(end-diastole,ED)与收缩末期(end-systole,ES)图像帧。在南京鼓楼医院数据集上,模型对A2C、A3C 和A4C 切面数据的ED 预测帧差分别为1.52±1.09、1.62±1.43、1.27±1.17,ES 预测帧差分别为1.56± 1.16、1.62±1.43、1.45±1.38;在EchoNet-Dynamic-Tiny数据集上,模型对A4C切面数据的ED预测帧差为1.62±1.26,ES预测帧差为1.71±1.18,优于现有相关研究。此外,ResNet+VST模型有良好的实时性表现,在南京鼓楼医院数据集与EchoNet-Dynamic- Tiny数据集上,基于GTX 3090Ti GPU对16帧的超声序列片段推理的平均耗时分别为21 ms与10 ms,优于以长短期记忆单元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进行时序建模的相关研究,基本满足临床即时处理的需求。结论:本研究提出的ResNet+VST 模型在超声心动图关键帧检测的准确性、实时性方面,相较于现有研究有更出色的表现,该模型原则上可推广到任何超声切面,有辅助超声医师提升诊断效率的潜力。

    • >综述
    • 基于多肽组学的妇产科疾病研究现状

      2024(2):263-270. DOI: 10.7655/NYDXBNSN230989 CSTR:

      摘要 (121) HTML (127) PDF 1.15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肽是涉及人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和蛋白质降解这两种途径。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质,细胞功能活动也受多肽的调节。基于质谱的多肽组学研究已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多项相关研究也已开始深入探究卵巢癌、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产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通过对多肽组学的研究去寻找这些妇产科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伴TP53基因异常骨髓增生异常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4(2):271-276. DOI: 10.7655/NYDXBNSN230864 CSTR:

      摘要 (196) HTML (599) PDF 1.14 M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患者的预后与其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密切相关, TP53基因作为MDS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其异常是MD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 mia,AML)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新近更新的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血液淋巴肿瘤分类标准(the 5th edition of the who classifica- tion of haematolymphoid tumours,WHO 2022)以及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的国际共识分类(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ICC)将伴有TP53双等位基因失活(biallelic TP53 inactivation,biTP53)的MDS作为独立的亚型列出,该亚型患者预后极差,生存期极短。目前针对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患者的治疗尚未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预后,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均在探索中,本文就国内外对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甲状腺激素代谢物临床研究进展

      2024(2):277-280. DOI: 10.7655/NYDXBNSN230811 CSTR:

      摘要 (279) HTML (653) PDF 1.11 M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激素代谢物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的重要调节因子日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已证实其在调节血糖、改善血脂异常和促进神经发育方面具有与甲状腺激素类似的作用,此外近来发现甲状腺激素代谢物在保护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抑制肿瘤增殖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甲状腺激素代谢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将为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治疗开辟新视角。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2024(2):281-286. DOI: 10.7655/NYDXBNSN230842 CSTR:

      摘要 (178) HTML (406) PDF 1.13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这一类靶向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药物的创新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逐渐改变。无论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 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还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都能够从HDACi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可观的临床获益。文章围绕HDACi这一类药物,总结其在乳腺癌各个分子亚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总结了中国人群的治疗现状,对未来联合用药方案合理布局的探索进行综述。

    • >病例报告
    • RHOBTB2基因突变诱发的癫痫性脑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4(2):287-292. DOI: 10.7655/NYDXBNSN230613 CSTR:

      摘要 (156) HTML (135) PDF 11.40 M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来那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OEMS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2024(2):293-296. DOI: 10.7655/NYDXBNSN230822 CSTR:

      摘要 (95) HTML (126) PDF 12.20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