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DOI: 10.7655/NYDXBNSN240608
摘要:目的:探讨水晶兰苷(monotropein,MON)对盲肠结扎穿孔(cecum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K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nega- tive control,NC)组、假手术(Sham)组、CLP 组、CLP+MON 组、Sham+MON 组和 CLP+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组。小鼠 CLP术后连续5 d腹腔注射药物或等量的生理盐水,第5天安乐死全部小鼠后,采集血清和肾脏组织。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E)浓度,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HE染色评估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um,DHE)染色的肾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 ELISA和RT-qPCR检测血清和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和核因子-κB(nu- 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此外,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腺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2,HK-2)建立体外脓毒症模型,分为 NC 组、LPS/ATP 组、LPS/ATP+MON 组、NL- RP3OE+LPS/ATP+MON组和IKKβOE+LPS/ATP+MON组。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HK-2细胞中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结果:与CLP组相比,CLP+MON组小鼠存活率显著增加,血清BUN和CRE水平显著降低,黑色的肾组织外观恢复至鲜红色,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与CLP组相比,CLP+MON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降低,GSH、CAT和T-AOC水平升高,MDA 和ROS含量显著下降。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CLP组相比,CLP+MON 组NLRP3、Caspase-1、Cleaved-caspase-1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IκBα)表达明显增加。此外,与LPS/ATP+MON 组相比,NLRP3OE+LPS/ATP+ MON 组和IKKβOE + LPS/ATP+ MON 组NLRP3炎症小体和NF-κB通路激活,逆转了MON对LPS/ ATP刺激的HK-2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结论:MON通过抑制NF-κB/NLRP3炎症小体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小氧S-AKI和功能障碍。
2025(1):13-21. DOI: 10.7655/NYDXBNSN24071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及乳腺原发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阳性组(54例),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阴性组(73例)。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将数据集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评估诊断性能,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列线图预测值的一致性。结果:肿瘤针状边缘(OR=4.16,95%CI:1.25 ~13.79)和淋巴门结构不清晰(OR=19.20,95%CI:1.98~186.36)是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预测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ROC 曲线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0.62~0.86),验证集AUC为0.73(0.62~0.84)。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分别为P=0.570和P=0.552。结论:超声有助于术前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2025(1):22-28. DOI: 10.7655/NYDXBNSN240716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sonography video urodynamics studies,SVUDS)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 rus disease-2019,COVID-19)对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邵阳市中心医院2023年1—6月诊断为BPH伴或不伴COVID-19感染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阴性情况分为COVID-19(+)组51例和COVID-19(-)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炎症指标及 SVUDS参数差异,分析COVID-19(+)组患者炎症指标及无创性SVUDS参数与逼尿肌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VID-19(+) 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interleukin,IL)-6高于COVID-19(-)组患者(P < 0.05)。两组患者年龄、IL- 1β、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fPSA)、fPSA/PSA、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前列腺突入膀胱距离(intra- 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IPP)、最大尿流率(peak flow rate,Qmax)、尿道阻力因子(urethral resistance factor,URA)、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dex,BOOI)、基点(footpoint)、曲率(curvatu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比COVID-19 (-)组,COVID-19(+)组最大逼尿肌压(maximum detrusor pressure,Pdet.max)、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detrusor pressure at peak flow rate,Pdet.Qmax)、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 index,BCI)和最大瓦特因子(maximum Watts factor,WFmax)降低,膀胱壁厚度(bladder wall thickness,BWT)和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增加(P 均<0.05)。COVID-19(+)组患者 BWT 与 WFmax呈负相关(r=-0.313,P=0.036),PVR与BCI(r=-0.471,P=0.001)和WFmax(r=-0.491,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BPH 患者若合并COVID-19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逼尿肌活动低下,导致残余尿量增加甚至尿潴留,逼尿肌活动低下可能是BPH患者 “long-COVID”尿动力学表现之一。
2025(1):29-34,55. DOI: 10.7655/NYDXBNSN231077
摘要:目的:探索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 sEMG)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13例帕金森病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受试者接受临床特征、步态时空参数和直线行走sEMG评估。分析步态周期各时段中重症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sEMG信号特征改变,指标选用标准化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值和共激活比值。同时,探索sEMG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和非冻结步态患者相比,冻结步态患者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摆动相减少、步态变异性增加(P < 0.05)。在步态周期的单支撑相阶段,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降低(P < 0.05);在摆动前期,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非冻结步态患者显著下降(P < 0.01),但非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增加(P < 0.01)。对于腓肠肌标准化RMS,冻结步态患者在摆动前期较非冻结步态患者和健康对照均显著降低(P < 0.05)。此外,冻结步态患者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在摆动相较非冻结步态患者降低(P < 0.05)。冻结步态患者摆动前期腓肠肌标准化RMS与冻结步态严重程度(r=-0.758,P=0.007)、摆动相共激活比值和步幅变异性(r=0.716, P=0.013)显著相关。结论:直线行走步态周期中摆动前期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sEMG活动下降、摆动相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降低是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的重要特征。
2025(1):35-40. DOI: 10.7655/NYDXBNSN241052
摘要:目的:探讨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异常(含结构畸形及软指标)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4年 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超声科检查发现胎儿异常,经遗传咨询后选择侵入性产前诊断,抽取绒毛或羊水行CMA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81例胎儿,对这些样本再行WES 检测。基因变异位点的判定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分类。将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变异列为阳性结果,将临床意义未明、良性、可能良性列为阴性结果。结果:81例超声异常者包含47 例单系统异常(58.02%)和34 例多系统异常(41.98%)。WES共检出14例(17.28%)阳性,其中单系统异常和多系统异常各7例,其余67例阴性(82.72%)。阳性胎儿最多见的超声异常为心血管系统异常和骨骼系统异常,均为5例(35.71%),其次为泌尿系统异常4例(28.57%),此外2例胎儿在早期合并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增厚(14.29%),中孕期超声发现多系统异常。结论:超声异常胎儿尤其是合并心血管、骨骼、泌尿系统异常或多系统异常时,如CMA检测未能明确病因,建议行WES检测,有可能发现遗传学病因。
2025(1):41-47. DOI: 10.7655/NYDXBNSN241108
摘要: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体糖脂代谢指标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 (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DM队列,根据严格入组和排除标准选择2022年1—8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按照有无 GDM 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对照组(NC,n=23)、GDM 非巨大儿组 (GDM-N,n=23)和GDM巨大儿组(GDM-M,n=23)。收集3组一般资料和孕中、晚期糖脂代谢指标,计算TyG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母体孕中、晚期各指标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结果:孕中期 GDM-M组母体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和TyG水平升高,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降低,餐后1 h、2 h血糖水平高于NC组,但低于GDM-N组(P < 0.05),孕晚期C肽(C-peptide,C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HbA1c和TyG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高于 NC 组,低于 GDM-N 组(P < 0.05)。Spearman 相关检验提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母体孕中期 FPG、HbA1c 以及孕晚期 CP、 HbA1c、TG、TyG呈正相关(P < 0.05),与孕中期DBIL、Cr呈负相关(P < 0.05)。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期母体 FPG、HbA1c和DBIL,孕晚期HbA1c、TG和TyG指数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孕中、晚期母体糖脂代谢指标及 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HbA1c、FPG、TG和TyG可作为GDM巨大儿发生的重要监测评估指标。
2025(1):48-55. DOI: 10.7655/NYDXBNSN240838
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病房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快速康复病房管理模式下首次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6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PPC分为PPC组和非PPC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09例(33.5%)患者发生PP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数 (OR=1.478,95%CI:1.043~2.094)、术后第 1 天引流量(OR=1.008,95%CI:1.006~1.011)、病理结果为恶性(OR=1.564,95%CI: 1.037~2.359)是PPC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73~0.760),基于Hosmer-Leme- show检验的校准曲线P值为0.105,提示预测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结论: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病理结果为恶性是快速康复病房管理模式下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根据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为防治术后发生PPC提供个体化依据。
2025(1):56-63. DOI: 10.7655/NYDXBNSN240887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VATS术的302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分为疼痛组及非疼痛组。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14)和验证集(n=88),对训练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 (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该模型的临床价值,并在验证集中校验模型。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925,95% CI:0.872~0.981,P=0.009)、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OR=1.273,95%CI:1.018~1.591,P=0.034)、术后第 1 天 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OR=1.090,95%CI:1.030~1.153,P=0.003)、术后第 1 天 NRS(OR=3.060,95%CI:1.879~4.981,P < 0.001)为单孔VATS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71(95% CI:0.799~0.943),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临界值为0.195,此时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85.6%,Bootstrap法抽样1 000次,校准曲线图预测的慢性疼痛概率与实际风险高度一致。DCA曲线表明在全预测概率下均有正收益。结论:单孔VATS后,患者年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第1天CRP值、术后第1天NRS评分值均为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有助于准确预测术后慢性疼痛,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娇艳,吉澳梅,蒋砚青,章智宇,史亚伟,徐荣耀,张平,江宏兵
2025(1):64-70. DOI: 10.7655/NYDXBNSN240516
摘要:目的:探讨颞浅筋膜脂肪瓣在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 7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21侧)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盘切除同期应用颞浅筋膜脂肪瓣进行修复,分析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开口度、疼痛值、关节功能自主评价,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18例患者中,女17例,男1例,平均年龄(42.22±16.90)岁,关节盘穿孔12侧,占比 57.14%;术前开口度为(24.00±7.94)mm,术后开口度为(34.83±4.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显示,术前大张口VAS值为50(25,75)分,术后为0(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术前进食VAS值为50(0,75)分,术后为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关节功能自我评价为(58.06±7.50)分,术后自我评价为(81.67±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影像学测量分析显示术后关节前、上、后间隙较术前有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颞浅筋膜脂肪瓣置换破损穿孔的关节盘可改善开口度、缓解疼痛,并且能有效稳定维持关节间隙,是治疗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的有效治疗手段。
2025(1):71-81. DOI: 10.7655/NYDXBNSN240863
摘要:心磷脂是维持线粒体功能所必需的脂质,通过不断重塑适应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能量需求变化。心磷脂组分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线粒体功能状态,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心肌病、帕金森病及与衰老相关的肌少症。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可通过调节多种组织的心磷脂组成与含量,帮助抵御慢性疾病对健康的侵袭。文章总结了运动和疾病状态下心磷脂动态重塑的最新研究,阐明了线粒体生物发生与心磷脂生物合成在调节线粒体功能和适应能量代谢变化中的协同作用。
2025(1):82-90. DOI: 10.7655/NYDXBNSN241083
摘要:肺-肠轴在调控呼吸系统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实现了肺与肠道的双向调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不仅调控肠道菌群丰度,也通过肺-肠轴直接或间接调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病毒性肺炎等一系列的呼吸系统疾病。文章介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见解。
2025(1):91-97,126. DOI: 10.7655/NYDXBNSN240696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由其引发的夜间间歇性缺氧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有密切关系,因此,探索简单、可靠而全面的夜间间歇性缺氧评估指标,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总结了目前夜间间歇性缺氧相关指标的不同评估方法,包括表征间歇性缺氧的频率(氧饱和度下降指数)、持续时间(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饱和度损伤时间)、低氧幅度(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等单项评估指标及低氧负荷、低氧负荷指数、低氧负担、睡眠呼吸障碍指数等综合性评估指标。
2025(1):98-104. DOI: 10.7655/NYDXBNSN240676
摘要:肺癌作为我国主要的癌症死因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治疗上主要依赖于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耐药性、疾病进展等问题,亟需探索更为有效的手段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作为一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由3个核心部分构成: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药物载荷,以及将二者连接的连接子。ADC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结合,将细胞毒性载荷定向运送至肿瘤细胞,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局限性。本文综述了ADC在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治疗潜力,旨在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参考。
2025(1):105-110. DOI: 10.7655/NYDXBNSN240882
摘要: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男性身体健康。自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被证实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标志物,PSMA靶向放射性药物在前列腺癌诊治中取得显著进展,有效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灵敏度与治疗效果。文章就近年来PSMA靶向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探针结构设计理念并总结临床经验,以期对前列腺癌放射性诊疗分子探针的开发有所裨益。
2025(1):111-118. DOI: 10.7655/NYDXBNSN240777
摘要:异质核糖核蛋白F(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F,HNRNPF)是一种在细胞核中广泛表达的RNA结合蛋白,可通过识别结合特定的RNA序列使得mRNA前体成熟为功能性mRNA,调控mRNA的核转运和表达稳定,影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HNRNPF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参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和临床预后标志物。本文将系统性地综述HNRNPF的分子结构特点、分子功能、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模式、预后意义以及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2025(1):119-126. DOI: 10.7655/NYDXBNSN240520
摘要:儿童期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病情进展快,猝死率高,对儿童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超声心动图或者磁共振可以进行辅助诊断,但不能在疾病早期进行。研究发现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ardiac myosin binding protein-C,cMyBP-C)基因突变与HCM密切相关,探索cMyBP-C与HCM的关系,可为儿童HCM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改善预后。文章对cMyBP-C的分子结构与分子相互作用,其与HCM的关系以及S-谷胱甘肽化 cMyBP-C 的诊断前景、心肌肌球蛋白 ATP 酶抑制剂的治疗前景和基因疗法进行综述。
2025(1):127-132. DOI: 10.7655/NYDXBNSN240678
摘要:神经系统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极化状态,包括M1型和M2型,它们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神经炎症中,M1型巨噬细胞可能加剧损伤,而M2型巨噬细胞则有助于组织修复和神经再生。研究发现,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创伤性脑损伤等密切相关。针对这一现象,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新型药物旨在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一些药物通过抑制特定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另一些则通过靶向细胞因子或受体发挥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如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用机制的复杂性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微环境信号刺激下巨噬细胞的不同极化表型及其主要功能,并重点介绍了巨噬细胞极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以巨噬细胞极化为靶点的临床疾病治疗策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025(1):133-138. DOI: 10.7655/NYDXBNSN240721
摘要: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能量消耗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肠道功能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甲状腺主要产生甲状腺原激素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hyroxine,T4)及少量活性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T4在外周组织中转化为T3,通过与核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细胞功能。甲状腺激素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肠道屏障的维持、肠道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功能的改变会影响甲状腺功能,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甲状腺激素的代谢至关重要。甲状腺激素通过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和干细胞的功能,维护肠道健康,并影响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025(1):139-146. DOI: 10.7655/NYDXBNSN240717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组成的“3+7”方案自20世纪70年代被确立为AML患者的标准诱导方案。此后,不断有临床研究对一线诱导方案进行改良优化,并研究新方案和标准诱导方案相比,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是否更具优势。文章主要阐述AML一线诱导治疗方案的相关进展及相关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