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基本理论
“编辑”概念的特征问题研究。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他人作品进行选择(或选择作者写作)并将其加工和扩散,最终在客观上使这种意识形态得到扩散的社会活动。 研究编辑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编辑活动社会价值的矛盾认识,改变目前一些编辑工作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也就必然出现实践中的混乱。 新时代的编辑应按照媒介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新老媒介不断地互补互动、转换生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先进文化更多、更快、更好地得以传播,这是编辑的历史责任。 编辑行为是一种传播行为,编辑活动是传播活动的一部分,编辑的目的就是传播。因此,将编辑研究纳入传播学视野不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编辑学学科建设。对于编辑出版学科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从1949年广州出版的第一本《编辑学》到2009年春北京出版的九卷本《中国出版通史》与读者见面,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科“三十而立、六十而成”,最终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编辑学在学术研究中与出版学在产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轭相生、耦合互动、“内圣外王”的学科链,其学科体系的生态趋势为:大编辑创构大媒介——大媒介传播大文化——大文化推动整个出版、影视与知识信息产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
对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应从编辑学与出版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注意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概念的内涵。第二,对编辑学和出版学关系的考察,应适当参照编辑学与其他近邻学科的关系。第三,目前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的“编辑出版学”概念虽是折中的称谓,但在现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这一领域发展的需要。第四,要从建立普通编辑学的视角来考察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作者指出,如果一味片面地强调编辑学的学科独立性,而忽视甚至割裂编辑学与上述近邻学科的关系,那么在人文社会科学加速融合、交叉,学科边界渐趋模糊的今天,编辑学很有可能面临“孤家寡人”的处境。所以,编辑学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支持,编辑学应与出版学等学科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