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按照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设计原则,修复皮肤软组织肿瘤切除后的继发创面。探讨该皮瓣的成活机制以及形成、移转方法的改良策略。方法:2015年1月—2016年8月,应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11例,其中缺损面积最小为5.0 cm×3.5 cm,最大为15.0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9.0 cm×4.0 cm,最大为20.0 cm×10.0 cm。创面旁设计拱顶石形状皮瓣,皮瓣与缺损同宽,与创缘相邻顶角成直角,皮瓣两端V-Y切口设计。改良策略:皮瓣长轴可垂直于人体纵轴;可减少皮瓣皮肤切口;皮瓣与基底面可适当分离,但须保证主要穿支血管勿损。结果:本组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9个月,皮瓣色泽和形态恢复良好,瘢痕生长不明显,无明显功能活动障碍。结论:与传统的随意或轴型皮瓣相比,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设计简单,安全可靠,能满足身体广泛区域的缺损修复需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汤由之,章宏伟.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8):1043-104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2-27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8-17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