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控制性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项目(QNRC2016597)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可使用的控制性低温方法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保护中的治疗价值。尤其对暂无新型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单位,观察此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的应用,以期对临床救治提供一种有效且可实施的控制性低温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本科住院的心肺复苏术后采用联合控温法患者10例。记录低温启动时间、温度达标时间、低温维持时间以及复温时间,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10例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到低温启动时间为30~200 min,平均(95.0 ± 71.6)min;均采取体表联合血管内降温方法;温度达标时间为45~180 min,平均(101.0 ± 37.6)min;低温维持时间为24~72 h,平均(38.2 ± 17.0)h;控制核心体温在34.0~35.8 ℃,波动范围在(0.7 ± 0.2)℃;复温至37 ℃持续时间为8~14 h,平均(11.6 ± 1.6)h;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1例肺部感染加重,1例血小板下降,1例低血钾。10例中存活7例,出院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结果(75.6 ± 103.3)ng/mL;出院时,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在3~5分。结论: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该方法降温合理,控温平稳,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恢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吴 昊,张华忠,张劲松,孙 昊.应用控制性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2):1732-173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8-06-13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9-01-02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