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101

第41卷第4期       陈梦琦,景     杨,汪家庆,等. 不同胶原型骨粉应用于拔牙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随机对照研究[J].
                  2021年4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1(04):569-574                       ·571 ·


                记经过拔牙窝长轴的直线,并测量该直线与水平线                            量资料均采用 Shapiro⁃Wilk 检验来验证正态性,若
                的夹角∠1,再经过点P作该直线的垂线L,分别测量                          参数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值±标准差(x ± s)来表
                颊、舌(腭)侧牙槽嵴顶到 L 的距离,记录为 HB0、                       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的各参数;创口愈
                HL0,在此基础上测量颊、舌(腭)侧两平行线之间的                         合评分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采用配
                距离为初始牙槽骨宽度,记录为 W0;术后 6 个月取                        对 t 检验比较各组从术后当天到术后 6 个月相应参
                相同层面,同法测量颊、舌(腭)侧牙槽嵴顶到L的距                          数的变化。将检验水准α设为0.05。
                离和牙槽骨宽度,记录为 HB1、HL1、W1;计算牙槽
                                                                  2  结 果
                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颊侧牙槽嵴高度变化量
                HB1-HB0,舌(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量 HL1⁃HL0,                    2.1  患者基本资料
                牙槽骨宽度变化量 W1-W0,负值表示维度减少,正                             共 89 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定期完成了随
                值表示维度增加(图1)。                                      访,女64例,男25例;平均年龄(26.8±4.2)岁。纳入
                    牙槽骨密度:选取上述同一CBCT层面,于拔牙                        的患牙均为磨牙:其中实验组 44 个,对照组 45 个。
                窝中心选取一面积为 13.63 mm(软件默认选中面                        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 1。两组性别、年龄及拔牙部
                                             2
                积)的圆形区域,测定骨密度值,术后当天和术后6个                          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月分别记录为 D0、D1,以 Hounsfield units(Hu)表
                示。计算骨密度变化量D1-D0。                                                表1 89例患者基本资料
                    为减小误差,所有 CBCT 数据均由同一医师测                             Table 1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89 patients
                量,3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基本资料       实验组(n=44) 对照组(n=45) P值
                1.2.4 随访观察                                          性别(男/女,n)         13/31       12/33    0.763
                                                                    年龄(岁,x ± s)     27.6 ± 5.2  26.0 ± 2.7  0.156
                    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复诊,由同一医师检查
                                                                    拔牙部位[n(%)]                             0.126
                并记录创口愈合情况,以创面愈合指数(wound heal⁃
                                                                      上颌磨牙          06(13.6)    12(26.7)
                ing index,WHI)来表示,创口愈合良好,无牙龈红                         下颌磨牙          38(86.4)    33(73.3)
                肿、术创裂开、患者不适及化脓计 1 分;创口愈合一
                般,有轻度的牙龈红肿、术创裂开、患者不适,但无                           2.2  影像学分析
                化脓计 2 分;创口愈合较差,有严重的牙龈红肿、术                         2.2.1 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
                创裂开、患者不适及化脓计3分              [10] ;术后6个月再次             术后 6 个月与术后当天相比,对照组的颊舌
                行CBCT检查。                                         (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P < 0.05),实验组的
                1.3  统计学方法                                        舌(腭)侧牙槽骨高度明显降低(P < 0.01),而颊侧骨
                    使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高度降低不明显(P > 0.05),组间比较实验组骨高度
                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及拔牙部位的差异;所有定                            的减小略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
                                                                  异;术后 6 个月两组的牙槽骨宽度都稍有增大(P >
                  D0                     D1
                Area:13.63 mm 2   W0   Area:13.63 mm 2   W1       0.05),实验组宽度的增加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
                Mean:413.48     11.97 mm Mean:400.27   10.59 mm   计学意义(表2)。
                Std.Dev:131.95         Std.Dev:303.93
                  HB0                                                        表2 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
                                         HB1
                30.91 mm
                                       29.23 mm                         Table 2  Changes of bone height and width
                                                       HL1
                                 HL0                                                                 (mm,x ± s)
                 L                                   27.78 mm
                               28.65 mm  L
                                                                                    牙槽骨高度变化           牙槽骨宽度
                                                                       组别
                                                                                 HB1-HB0    HL1-HL0   变化W1-W0
                      1                       1
                                                                   实验组(n=44) -0.16 ± 1.16  -0.75 ± 0.95 **  0.25 ± 1.42
                             P       A              P       B
                   A:术后当天 CBCT,标记经过拔牙窝长轴的直线及 L,测量∠1                对照组(n=45) -0.54 ± 1.47 *  -1.20 ± 1.18 **  0.11 ± 1.51
                及 HB0、HL0、W0、D0;B:术后 6 个月 CBCT,选取相同层面,根据∠1         P值              0.174      0.052      0.660
                标记长轴及L,测量HB1、HL1、W1、D1。                               同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当天相比,P < 0.05,P < 0.01。
                                                                                                   **
                                                                                            *
                            图1   CBCT定点标记测量
                Figure 1  Mark the fixed points and measure the lines on  2.2.2 牙槽骨密度的变化
                        CBCT                                          术后当天,实验组的牙槽骨密度明显大于对照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