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132
第42卷第11期
·1624 · 南 京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2022年11月
表3 基于微流控法的COVID⁃19患者不同发病阶段IgG抗体阳性率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IgG antibody positive rates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after onset among COVID⁃19 cases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method [n(%)]
分组 特征 发病早中期(<14 d,n=23) 发病后期(≥14 d,n=133) χ 值 P值
2
性别 男 11(91.7)0 63(100.0) 05.32 0.021
女 10(90.9)0 70(100.0) 06.44 0.011
年龄 <18岁 02(100.0) 11(100.0) — * —
18~<45岁 10(83.3)0 52(100.0) 08.94 0.003
45~<60岁 03(100.0) 41(100.0) — * —
≥60岁 06(100.0) 29(100.0) — * —
临床分型 无症状感染者 5(83.3) 32(100.0) 05.48 0.019
轻型 1(50.0) 24(100.0) 12.48 <0.001
普通型 12(100.0) 59(100.0) — * —
重型/危重型 03(100.0) 18(100.0) — * —
学意义(表5)。 苗接种者IgG滴度较低,而免疫突破的COVID⁃19感
染者IgG滴度较高,提示接种疫苗后IgG滴度高的被
2 讨 论
检测者感染 SARS⁃CoV⁃2 可能性大(结果另文发
目前COVID⁃19确诊的主要手段为核酸检测 , 表)。此外,定量化的抗体检测可直观体现 COVID⁃
[10]
然而核酸检测仪器设备昂贵、采样人员暴露风险 19 患者体内抗体水平,可以辅助诊断 SARS⁃CoV⁃2
大,采样时间及手法、实验室检测条件等限制容易出 感染,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病程进展,能监测治疗效
[11]
现假阴性 。且有部分病例,尤其是疫苗接种后又免 果及评价预后 [13-14] 。
[12]
疫突破的病例,核酸检测常常不能有效检出 。因 目前,SARS⁃CoV⁃2抗体常用检测方法包括胶体
此,COVID⁃19特异性抗体检测不可或缺。 金法(CG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化学发光
COVID⁃19 抗体定量检测在监测与辅助诊断方 (CLIA)等 [14] ,现有 SARS⁃CoV⁃2 抗体定量检测方法
面很有意义。一方面,了解 COVID⁃19 患者不同病 主要为化学发光法,但操作复杂,需大型仪器设备,
程抗体滴度变化规律,结合其他症状体征等可能让 检测时间长(至少2~3 h)。
研究者了解SARS⁃CoV⁃2的更多信息;另一方面,掌 微流控法具有需检测样品量小、仪器体积小、
握上述规律后,通过检测 COVID⁃19 患者的血清滴 能耗低与检测快(数分钟)等特点 ,是一个新兴的开
[15]
度可以提示此患者的感染时间、病程甚至预后等信 放式检测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核酸和蛋白质都
息。如近期化学发光法血清检测数据提示多数疫 可以作为目标物质,且蛋白质检测更为成熟 [16] 。现
表4 基于微流控法的COVID⁃19患者不同发病阶段IgM抗体S/CO值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IgM antibody S/CO values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after onset among COVID⁃19 cases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method
分组 特征 发病早中期(<14 d,n=23) 发病后期(≥14 d,n=133) Z值 P值
性别 男 1.4 ± 0.2 1.7 ± 0.2 -0.43 0.665
女 2.0 ± 0.3 1.6 ± 0.2 1.83 0.067
年龄 <18岁 2.1 ± 0.9 0.9 ± 0.1 1.58 0.114
18~<45岁 1.8 ± 0.1 1.9 ± 0.2 0.98 0.327
45~<60岁 1.1 ± 0.1 1.6 ± 0.2 -0.72 0.471
≥60岁 1.6 ± 0.6 1.6 ± 0.3 0.22 0.827
临床分型 无症状感染者 1.4 ± 0.2 1.2 ± 0.1 1.08 0.280
轻型 3.1 ± 1.4 1.9 ± 0.3 0.87 0.387
普通型 1.6 ± 0.2 1.7 ± 0.2 0.67 0.505
重型/危重型 2.0 ± 0.6 1.8 ± 0.3 0.30 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