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10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期 总第104期
南
· 302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1年6月
Journal
困惑结合起来。 国情,有先进思想引领、有支撑保障的人才培养平
(二)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台。借助学科党建和科研优势,人体解剖学系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 索建立了以党建政治与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
2020)》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 以“成全式”科研育人理念为指引,以切实贴合院
重要作用,高校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充分调动 系实际支持系统及保障机制为依托的多方向、个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 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实践平台,制定并
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 健全了规范化带教管理制度和细则,为“5+3”一体
才。实验室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学 化临床医学生进入实验室提供充分的条件。
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影响学生成 1. 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学素养
长的关键环境因素。学系通过党风建设引领学风 充分发挥学系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建设,成立了“医梦起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 重点项目、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全国样板党支部的
“中国梦引领医学梦,医学梦融入中国梦”为工作 优势,实施“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双带头人导
指导思想。每批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时,实验室首 师制,构建“成全式”科研育人体系,推动科研启蒙
先召开科研学风建设动员会,旨在帮助学生端正 教育,关爱医学生健康成长。“成全式”育人的核心
科研动机,强调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应做到立德为 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
先、诚信为本、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应把热爱科 导师由党性修养和专业素养“双高”,且有国家级
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而不是做精致的利己 或省部级课题研究经历的党员教师担任。这有助
主义者,应立志将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主义现 于教师发掘学生的特质和兴趣,因材施教。导师
代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帮助学生进行科研选题,
慧和力量。 并根据学生的作息实际安排制定科研计划,让学
筑梦路上,文化先行。唯有打动人心,思政育 生沿着适合自己特质和兴趣的方向进行科学探
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验室文化可分为精神文 索,明确培养任务和目标,双方达成一致后,学生
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 [10] 。精神文 即可进入课题组全程参与科研活动。首先了解课
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安全、健康、快 题的立项依据,查阅文献,完成课题相关综述的撰
乐、求真”是本实验室的精神理念,体现了“以人为 写。接着是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训练实施
本”的精神主张。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编制了详尽 过程中,做好“传、帮、带”,从实验技术、数据分析
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 软件的掌握到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关
制度等,使实验室的每一位师生在开展科研工作 键的是良好科研素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小到仪
时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环境文化创建上,以 器的规范化操作、维护和保养;细到对每次原始实
感恩“志友”为抓手,医学伦理教育馆、生命科学 验数据认真且全面的记录,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
馆、“厚德园”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和感恩“志友”橱 靠、可重复。最后是科研论文的构思与撰写,在导
窗为阵地,将尊重生命、感恩“志友”人文精神塑造 师对学生已取得实验结果认可的基础上,由学生
成为学系特色文化,使其成为科普宣传、生命教育 先借鉴范文,根据科研设计初步构思和写出文章
和向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宣传责任、奉献、 初稿,着重背景和结果部分。再由导师进行修改、
大爱精神的先锋窗口。实验室还设立了党员示范 定稿和投稿。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
岗,每一个实验平台的管理由一名党员教师主负 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在科研工作中随处体现
责,一名研究生携一名本科生协助管理,共同形成 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健康高效的科研平台
思政育人与科研实践相融合的环境氛围。在行为 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学生加入课题组后
文化上,制定了实验室行为公约,突出“安全、平 全程参与科研实践和实验室管理,实现了与科研
等、尊重、鼓励和支持”。强化实验室的文化建设, 的零距离接触。同时,通过在平台学习和维护平台
让学生在求真民主、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实验室 正常运行的过程,无形中体会到感恩、尊重、团结、
文化和团队精神中成长,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和科 协作的科研精神,而以人为本的科研训练有效增进
研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的科研体验和
(三)搭建科研平台、构建育人体系 经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
要形成行之有效的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 培养大有裨益。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
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搭建一个符合 变为有思想有行动的创造者,而教师也从服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