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69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期 总第111期                           南
                2022年8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379  ·
                                            Journal
             运用新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平台,开辟新的教育途                             念和精神取向。
             径,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有助于提高                                (三)以抗疫精神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完
             抗疫精神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其次,教师需要                            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帮助学生形成与积极社会风尚相符合的精神状                                   精神条件同样包含在“生活条件”之中,人民
             态。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就是要引导学                            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创造的精神成果外化于精
             生接收与顺应时代变革,与时俱进,具有积极乐观                            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抗疫精
             的生活态度和较高的知识素养。最后,各院校需将                            神的理念,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
             抗疫精神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心理特性                            系与教育科学文化方案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
             与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全面解读抗疫精神并                                 首先,对文明程度较高国家的精神文明体系要
             产生良性互动,使爱国主义教学实质化。另外,院                            进行分析和借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
             校需要尽可能将抗疫精神加入常态化教学,通过公                            包括完善规章制度与条例,做到全面具体与高标
             众号推送、学习进修、讲座宣传等形式开展相关活                            准。其次,要逐步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长效机
             动,让抗疫精神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中。                                 制,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增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保
                 (二)充分发挥抗疫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当代青                         障精神文明建设资源配置的高效化。再次,要加强
             年的精神特质                                            对大众流行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弘扬抗疫精神氛围
                 抗疫精神需要广泛与细致的宣传才能深入更                           熏陶,尤其对于网络环境,要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
             多人的心中,深入挖掘抗疫故事的内涵,充分发挥                            在娱乐功能中体现精神文明的教化功能。利用影
                                                                                [6]
             抗疫模范的示范引导作用,突出榜样作用下最基                             视娱乐与明星效应 ,对抗疫精神开展宣传,让青少
             本、最重要的部分,容易迅速吸引人民的注意,获得                           年通过正确引导的流行文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
             大众的心理认同并发挥积极示范作用,提高人民的                            值观,进而形成全社会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新风
             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素质,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                            尚。最后,完善精神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对诋毁损
             目标。                                               坏抗疫精神的个人行为要有明确的惩罚制度与措
                 对抗疫精神的宣传,需要丰富传播途径与加强                          施。在改革和发展中常抓不懈,完善建设社会主义
             技巧,运用情感要素增强宣传感染力,使人们对抗                            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将抗疫精神作为我国建
             疫精神产生直观印象与理解,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特质。抗疫模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以受教                            强大力量。
             育者的情感需求为基础,增强抗疫精神传播的主导
                                                               参考文献
             性,在深入榜样示范教育过程中注重挖掘榜样人物
             所具备的情感成分与精神。为更好宣扬抗疫英雄                             [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精神,可建设传播力度强、范围广的新媒体平台。                                [EB/OL]. [2022- 01- 20]. https://www.ccps.gov.cn/xtt/
             完善新媒体运营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传播者与当代                                 202010/t20201015_143969.shtml?from=groupmessage
             青年的互动联系,从青年人群的角度出发,提供更                            [2] 曲青山,王全春,樊莉莉,等. 论伟大抗疫精神[J]. 中共
             易吸收学习的宣传方法。如运用榜样示范法,让抗                                 党史研究,2020(4):5-11
             疫模范进校园,可以邀请抗疫模范本人,或者与其                            [3] 汪力平,冷树青. 当代中国社会风气的守与变[J]. 中国
             相熟相知的亲朋走进校园,讲述道德模范的事迹,                                 人民大学学报,2019,33(5):114-120
             也可以通过制作抗疫模范事迹专题片、布置模范事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
             迹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在校园内积极开                                  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展学习、争做抗疫模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                                 214
             验抗疫过程,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并富有吸引                            [5] 冷树青,阳海鸥. 论社会风气结构[J]. 江西师范大学学
             力,保证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学生在高尚人格魅力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6):109-115
             的感染下,会对抗疫模范身上的抗疫精神产生情感                            [6] 吴文杰.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
             共鸣,从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言行向模范的价值观                                 国高等教育,2021(10):3
             和言行靠拢,形成社会和群体认同与需要的思想观                                                          (本文编辑:姜 鑫)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