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版
P. 44

南                                             第3期 总第122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52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4年6月
                                             Journal
               叔本华、尼采、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森等为代表的                           时强调非理性主义因素的积极作用,接纳生命个体
               非理性主义路线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和反思人的主                             和群体以不同方式的独特存在。
               体地位,重视情感、意志、体验、直觉等理性主义路                               生命间性超越了非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生
               线所忽略的方面,同样为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                            命哲学以人的生命的性质意义作为哲学研究的起
               了新的借鉴。生命间性滥觞于马克思关于生命的                             点,进而得出“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
               认知,从生命的类的视角来审思生命,采掘理性主                            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
               义和非理性主义关于生命认识的长处,既具有理性                            推及人的历史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
                                                                              [20]
               主义视角来看待生命现象反思生命的特质,又具有                            自然)的关系” 。生命哲学内部流派各有侧重,但
               非理性主义视角来关注生命体验等精神内容的特                             是普遍强调个体存在的体验感悟等心灵活动,主张
               质。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特                            生命的创造性及激情对经验和理性的超越。生命
               质并非简单叠加式地构成了生命间性,而是以一种                            间性吸取生命哲学关注生命的本身价值、存在方式
               整体形式生成了生命间性。至于生命间性的具体                             以及对生命所持有的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尊严等,
               界定,有必要从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                             但同时超越了生命哲学对于生命的抽象概念范畴
               解。从狭义而言,生命指的是作为实体(而不是虚                            的过度关注和对理性的完全抛弃。生命间性既注
               拟)的人的生命,根据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先生的                            重本真的生命个体,同时回归到历史与社会,注重
               观点,作为一个实体的人必须具备三点条件:一是                            现实性的生命,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
               在生物学层面具备独特的人类基因组成;二是心理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21]
               学层面具有自我意识潜能;三是社会层面能扮演某                            关系的总和” 。生命间性关注生命的自在与共
               种社会角色     [15] 。因此,生命间性是以作为类的人这                   在、现实性存在和理想性存在、个体性存在和群体
               个特殊的生命为视角来审视生命之间共情的视域                             性存在、物质性形式与精神性形式,从生命的过程
               基础,进一步而言,以实体人的生命为特征的生命                            追思生命的生老病死、苦乐灵肉等维度中所具有的
               体在其存在的时空内产生共情的哲学根基。从广                             价值意义与境界归属等。
               义而言,生命间性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和自然界万                                生命间性的思想富隐在中外文化之中。孔子
               物的生命之间的关系,从生命的共在关系中理解生                            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命的此在和彼在,如高级动物也有共情能力                    [16] 。作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伦理原则中“推己及人”,将
               为解决叙事医学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而提出的生                             生命间性充分展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命间性,是基于其狭义概念之上。这也与当前学术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长幼有序的代际关怀从生
               界将生命伦理学狭义地定位为医学伦理学,广义地                            命的自我认知中推广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
               定位为医学、动物和环境的伦理学相一致                  [17] 。        生命间性在人与万物之间的演绎,朱熹作出了很好
                   生命间性超越了基于理性主义原则的主体哲                           的总结:“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
               学。学界关于主体哲学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也能找                            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
               到共同点,即“主体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主体                            庸章句》)西方基督教“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
               与客体的二分式思维,即把主客二分作为本体论的                            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圣经·新约》《马太福
               前提。” 主体哲学的一个致命难题是唯我论的产                            音》),以及印度佛教的“众生平等”,也在不同的文
                     [18]
               生,强调了“我”的绝对性和统一性,而无视多样性                           化体系中隐喻着生命间性。
               和异质性。虽然笛卡尔之后诸多哲学家为避免唯
                                                                      四、生命间性作为叙事医学哲学基础
               我论的不良后果,从不同角度论证主体间性的可
                                                                               之核心内容的依据
               能,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理论上的缺陷,无法令人信
               服。理性主义原则的强纲领要求只有建立在理性                                 生命间性既看到生命的自然属性,也看到生命
               反思和推理之上的理性认识才被接受和认可,而生                            的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方面看,一方面,自然属
               命的感悟、体验等个体的独特经验属于非理性的内                            性要求生命的生产满足生命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容,无法被主体哲学所兼容。理性主义原则在人类                            要,同时要满足生命延续的需要。所以自然属性必
               科学知识增长和对世界的认知方面曾发挥积极作                             然要求生命个体占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命
               用,但如果被理性主义强纲领所束缚无视个体情                             本真性生存发展及延续的要求。在一定社会历史
               感,就造成了弗洛姆所言“过去的危险是人变成奴                            时期物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竞争而夺取更多的物
               隶,将来的危险是人会成为机器人” ,生命间性接                           质资料便自然地形成。竞争机制的形成导致缺少
                                               [19]
               纳理性主义原则的弱纲领,在理解生命个体、生命                            物质资料的恐慌,让超越生命本真需要的欲望及异
               群体以及群体间关系方面重视理性但不唯理性,同                            化的生命个体得以产生。生命的自然属性的异化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