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版
P. 42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期 总第122期
                                                    南
              · 250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4年6月
                                             Journal
               因此,对医生而言,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                                以主体间性来讨论医患关系面临的最大难题
               化的仪器设备来检测,而不会给予患者的叙述更                             是主体间性自身的诘难。在《叙事医学:尊重疾病
               多的关注。据统计,医生首次打断患者讲述时间                             的故事》中,卡伦引用胡塞尔著作《笛卡尔式的沉
               平均为 18 秒   [4] 。                                  思:现象学导论》关于世界的描述,“我(和其他人)
                   从哲学层面上看,一方面,现代医学是科学理                          经历这个世界,按照经验论的观点来说,这世界不
               性主义的产物,在循证医学诊疗模式中将患者的主                            是我个人的综合构造,它不只是作为个人的,而是
               体经验从医生的诊断中排除,有利于医生消除主观                            作为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实际上它
               障碍,更好评估病情。但另一方面,患者作为独立                            都是在那里的,世界中的对象对每个人都是可及
               个体,其生病体验不仅在于疾病导致器官或躯体上                            的” ,由此来说明主体间性的概念“不仅包括感知
                                                                    [5]
               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所引发的疼痛,更在于疾病所引                            和诠释的认知行为,而且还包括由人际关系引发的
                                                                          [5]
               发的心理不适如焦虑、恐惧、无所适从等。面对医                            个人转化” 。卡伦的转述让人误以为胡塞尔的主
               生的“见病不见人”,患者希望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能                           体间性是针对生活世界个体之间的认知与人际关
               够给予其本人足够的关注,而不仅是疾病本身。实                            系,但是将这段话置于胡塞尔的整个现象学理论建
               践表明,合理的关注有利于患者的就医体验,更有                            构过程,就会发现卡伦对胡塞尔理论的曲解。在胡
               利于治疗效果的达成和病患的康复。卡伦等叙事                             塞尔看来,另一个主体即他者是另外一个自我,一
               医学的倡导者认为,只要医生给予足够的关注,采                            个不能被还原成我的自我,只有这样,他者才能够
               用叙事医学的诊疗方法就能够弥补循证医学的不                             进入我的世界被我认识。但是,胡塞尔所谓的他者
               足;叙事医学诊疗模式中医生能够很好地关注患                             仍旧只是自我主观性的构建,作为对自我的一种投
               者,与患者共情并共同做出医疗决策。卡伦指出,                            射,他者是一个没有自己内容的空洞对象,永远不
              “医疗卫生中主体间关系形成的强大阻力,其中最                             可能是真正的他者自身即另一个独立的主体。换
               主要的是身心二分的概念……通过现象学关注身                             言之,胡塞尔没有建立起自己所设想的主体间性。
               体/自我的连续体来逆转二元论” 。那么,作为解                           晚年时期胡塞尔希望克服先验主体遭遇的困境,试
                                             [3]
               决主体间关系的难题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能否从哲                             图将事物本质即现象学中事物向我们所呈现出来
               学层面解释叙事医学中医生对患者的关注、共情                             的现象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但是,这不仅与胡塞
               与共同决策呢?                                           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中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
                                                                 否悬置起来相矛盾,而且胡塞尔在世之日未能解决
                   二、主体间性的悖论与作为叙事医学
                                                                 这个问题。这也是诸多学者将胡塞尔的学说归为
                        哲学基础之核心内容的困难
                                                                 先验现象学的重要原因。王振林教授的评价更是
                   主体间性所展开的讨论必须基于关于主体的                           一语中的:“尽管胡塞尔从主体我识的可能性分析
               知识基础,主体间性的“主体”必然地具有关于主体                           出发,中经对主体间互识的可能性分析,随后到对
               的讨论中“主体”所具有的特征。从关于主体的哲                            交互主体共识的可能性分析,整个思路的进展都是
               学史梳理可知,主体的指代是变化不定的,如果说                            遵循着他称之为先验演绎的道路,并自始至终都基
               古希腊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作为                            于先验自我的直观明证性上,因而理性的意向性、
               整体意义上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存在,那么从柏拉                            构成性与超越性,不仅在实质上并未能够帮助主体
               图开始主体已不再是从人的角度上进行界定。中                             跨越唯我论的孤岛,反而使之与他人的互识与共识
               世纪人的主体性从属于上帝的主体地位,并非真正                            变成了一种主体我思的膨胀。”
                                                                                            [6]
               意义上的主体。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的主体依                                 除胡塞尔之外的其他哲学家也没有解决主体
               旧是受到上帝主体地位制约的理性主体,而非经验                            间性的问题。海德格尔借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
               性主体。在康德那里主体已经演变成先验的主体,                            法,自然也与生俱来地具有胡塞尔主体间性的困
               并被费希特所继承。谢林的“绝对同一”和黑格尔                            境。图伊尼森尖锐批评其“共在的分析仍然仅仅是
               的“绝对精神”已经将主体升级为本体论层面的类                            复制(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而不是克服主体间性
               似于上帝一样的绝对存在。在胡塞尔哲学里,主体                            理论,这一点基于他的先验的构想,也即基于来自
                                                                                                       [7]
               一方面在我思的追问中表现出先验主体的唯我论                             作为世界先验构成的计划的那种出发点” 。哈贝
               特征;另一方面,主体必须在交互中才能存在。由                            马斯貌似从语言层面解决了主体间性难题,但是细
               此可见,主体间性所讨论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经                            究其关于语言行为的三个关联世界:客观世界(言
               验主体,也有先验主体,还有作为宇宙之大全的主                            语的对象和事务)、直观世界(言语者的内在经验和
               体。因此,以主体间性来讨论医患关系面临的首要                            认识)、社会世界(共同规范),不难发现其理论存在
               问题是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                                     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套用哈贝马斯的三个世界的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